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3|回复: 8

[易学研究] 周易通行本卦序/犄角对称幻方和通用演绎独环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7 1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28 20:10 编辑

周易通行本卦序
犄角对称幻方和通用演绎独环内涵
J.M.九宫格

ls08.png

在数理与哲学交织的奇妙领域中,犄角对称幻方与通用演绎独环蕴含着深邃且复杂的意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聚焦于演绎独环这一概念。从本质层面而言,演绎独环是同构原理的生动体现。在特定的数理体系架构下,不同结构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与转换规律。这就如同宇宙中不同星系之间,虽形态各异,却遵循着相同的引力法则相互关联。演绎独环揭示了这种隐藏在复杂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理解数理结构之间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关键线索。

接着,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易平方图与卦序全图。这两者呈现出捭阖相应的独特特性。在纵横交织的八宫矩阵与卦序全图之间,存在着精妙绝伦的同构特质。这种同构绝非表面上的形式相似,而是如同精密机械中的齿轮与链条,在内在逻辑与数理规律上实现了深度契合。它们在结构上相互呼应,在运行机制上高度统一,仿佛是宇宙中相互配合的舞者,遵循着共同的节奏和规律翩翩起舞。

再深入探究,捭阖相应所蕴含的阴阳开合、相互呼应的哲学理念,与犄角对称所展现的对称平衡、和谐有序的数学特性,在本质层面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这种一致性犹如哲学与数学这两条原本看似平行的河流,在深层次上交汇融合。它不仅体现了哲学与数学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的相互渗透,更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中某些共通的法则。就像宇宙中的万物,无论是宏观的星系运动,还是微观的粒子运动,都遵循着相似的规律,这种一致性正是宇宙和谐统一的体现。

然而,尽管犄角对称幻方与通用演绎独环具备上述诸多引人深思的特性,卦序的整体形态却依然无法仅凭这些特性而得以唯一确定。这就如同在一片迷雾笼罩的森林中,我们虽然找到了一些指向特定方向的线索,但距离完全揭开卦序整体形态的神秘面纱,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也提醒着我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揭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4: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6-28 20:07 编辑

犄角对称幻方与通用演绎独环的深层意蕴剖析:
其一,演绎独环这一概念,本质上意味着同构原理的体现。它揭示了在特定数理体系下,不同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转换规律。
其二,易平方图与卦序全图呈现出捭阖相应的特性,这一特性反映了纵横交织的八宫矩阵与卦序全图之间,存在着精妙的同构特质。这种同构并非简单的形式相似,而是蕴含着内在逻辑与数理规律的深度契合,二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其三,捭阖相应所体现的阴阳开合、相互呼应的哲学理念,与犄角对称所展现的对称平衡、和谐有序的数学特性,二者在本质层面达成了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了哲学与数学在深层次上的交融,更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中某些共通的法则。
然而,即便犄角对称幻方与通用演绎独环具备上述诸多特性,卦序的整体形态依然无法仅凭这些特性而得以唯一确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ls09.png
注:以上图片内容的背景是将“卦码最完美幻方”沿中线对折两次成4×4×4的立方体,相错卦对必定呈3×3×3立方体对角分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04: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智慧揭示:完整统一的整体体系里,任意两变局间皆存紧密内在联系,且至少呈现三大特征:
其一,整体变局终始形态明确时,各单元要素自然成若干循环组,分组及顺序唯一。
其二,整体变化进程依赖循环组别动态演变,各组同步变化,以单元要素有序更替呈现轨迹。
其三,各循环组有自身周期,整体周期由它们共同决定,为各组周期最小公倍数,彰显整体与部分深刻关联。
此规律具普遍性。依充分、平等、均衡原则,聚焦六十四卦,可见单循环充分演绎与八八分组充分循环是两种特殊规则性演绎模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9: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变不离其宗,唯道驭器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9 14: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7-21 13:34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ls04.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2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lss020 .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8-24 21:17 编辑

关于“跨文明”一词的存在性及解释
一、存在性验证
“跨文明”一词确实存在,并在学术研究和文化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尽管《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未直接收录该词,但其作为学术术语的有效性已通过以下途径得到验证:
  • 学术文献:在CNKI、万方数据等平台中,大量学术论文(如《从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跨文明翻译的“融新”之道》)以“跨文明”为核心概念展开研究。
  • 权威定义:百度百科明确指出,“跨文明研究”是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理论方法,由“跨文化研究”演进而来,聚焦异质文明间的文学比较研究。
  • 语料库应用:在BCC语料库、CCL语料库中,虽未直接收录“跨文明”,但相关学术文本高频使用该词,印证其学术流通性。
二、词义解释
1. 核心定义
“跨文明”(Cross-Civilization)指跨越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交流、互动或融合,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多元文明的共存与发展。其核心在于:
  • 超越文化界限:突破单一文化或文明框架,关注文明层面的宏观互动。
  • 多元共存:承认文明差异的合理性,倡导平等对话与相互借鉴。
  • 实践目标:构建文明和谐共生的路径,如通过文学比较、文化翻译等实现文明互鉴。
2. 学术背景
  • 理论起源:由比较文学领域提出,针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冲突加剧的背景,强调从“跨文化”转向“跨文明”,以更精准地把握文明层面的互动(如曹顺庆的“变异学”理论)。
  • 关键维度
    • 文明冲突与对话:分析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沟通机制。
    • 平等对话平台:搭建跨文明交流的学术与实践框架。
    • 异质文化探源:研究文明间的差异性根源及共同话题的多元表达。
3. 实际应用场景
  • 文学研究:比较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中西诗歌、叙事传统),探讨文明特质对文学形式的影响。
  • 文化翻译:解决文化不可译性问题,通过“融新”策略实现跨文明符号创新(如艾米莉·阿普特的世界文学翻译理论)。
  • 全球治理:倡导“文明和谐论”,反对“文明冲突论”,推动国际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典型例证
  • 学术案例
    • 跨文明比较文学:张德明在《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系统阐述该理论的学术价值,强调通过文明对话重构文学比较方法。
    • 素食文化现象:韩江小说《素食者》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全球素食文化被视为跨文明交流的案例,连接亚洲宗教传统与欧美现代思潮。
  • 政策实践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推动从“跨文化理解”到“跨文明合作”的转型。

四、总结
“跨文明”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学术概念,它不仅丰富了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也为应对文明冲突、促进多元共存提供了实践路径。其存在性与价值已在学术文献、政策倡议及文化现象中得到充分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9-23 18:24 编辑

阴阳的数学化身
这两个行列之和恒等的“同构矩阵”,可以完美地对应易学最根本的“阴阳”概念。它们如同阴阳两极,形式同构(对立统一),但又彼此不同。卦序的流转,正是发生在这两极之间的“场”中,是阴阳互动、摩荡的轨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