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回复: 5

[原创] 真解道德经之第十四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3 1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希夷生 于 2025-7-3 10:19 编辑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希夷生:
对事物反复的看,以至于发现隐秘细小的细节,这个过程叫做微。会意。从彳( chì);𢼸( wēi )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对声音或书本反复的听,以至于补齐曾经漏掉的细节,这个过程叫做希。(希:会意。从巾,从爻( yáo),象做针线。“巾”,丝织品,“爻”,象针线交错。本义:刺绣
对复刻到心中的知识反复的揣摩,修正心中曾经的知识,这个过程叫夷。夷:指人行走在弯曲而平坦的道路

这三种行为没有具体的次数限制,以合一为前提。合一后,其上逻辑平顺不冲突,其下逻辑严谨有基础。(好比在脑子里建模。合一是人工智能最大的难关,人却可以做到所以有灵性,人工智能不行。个中关键应该在500年后破解。合一即灵性)


合一后,你反复的在脑子里寻找,却找不到具体的形态,也不可命名,但你却可以反复的调用它。你找不到它,它却存在于你脑子里,既然存在就有形象,但你却找不到,这个现象叫做忽恍。


面对事物普通人怎么都找不到事物的首尾。你以合一后的灵性,去统御当下的知识。以知道事物的最初开始,这是得其道的头绪。




以上是道的原理篇,到此说完。接下来老子讲道的实际应用,请期待下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8: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视和见,听和闻。
视本义是看,听本义是用耳朵感受声音。都是当下之事。
见本义是看到,闻本义是听到。是过去和当下之事。
所以,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都是当下对过往的矫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08: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捪之而弗得。
捪:同“㨉”。抚,摹。
抚,用触觉去接触实物。摹,本义: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
所以捪之而弗得的意思是用触觉去接触实物后在心中去临摹。
这个临摹应该包括前面的微和希,也就是人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受事物然后在心中临摹它。反复的感受,反复的修正,修正至通顺也就是夷的状态,使心中的临摹和现实中的事物合一。俗称:“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0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希夷生 于 2025-7-17 08:16 编辑

合一。
人通过微希夷反复对一件事物临摹,这个事情没有次数限制,以和现实世界的事物合一为终点。
根据第二章所示,万事万物都是由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先、后所构成,故万事和万物一样都是有形态的。
如果没有形态那么我们不可能学会,有形态故有所止。比如骑车,用筷子,学着学着就会了,其原因就在于合一。
就算学会了,我们也找不到这事的形态,脑子里找不到,现实里摸不着,这叫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9 07: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合一之后和合一之前的区别,在于你习惯用筷子吃饭一样,但是你换另一只手吃饭,这只手和另一只手的区别就是合一和未合一之间的区别。
这只手是用“觉”,另一只手是用脑。这是人脑的两种思维方式,用“觉”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正确方案解决当下的问题,用脑却是以最笨拙的探索方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用“觉”就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当下的人工智能处于用脑的最基本步骤,离“觉”还差几百年的觉醒。
毕竟人类诞生“觉”和用“觉”机制人类并未破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07: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来看,从十一章开始到十四章,都是对道的原理的分析。
也就是对: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胃玄德。这句话的注解。
十一章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的原理)
十二章讲:为腹不为目。(长而弗宰也的内容。腹即是无之)
十三章讲:有身,无身之别。(无之的原理)
十四章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生之、畜之,生而弗有)
这几章本人水平有限,说的很粗糙,请大家谅解。实在是信息量太大,只能笼统的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