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5-7-20 00:25 编辑
《相见欢》
朝露
昙花
蝉鸣
鸟语
缺点
缺点
晚风拂柳
飞檐翘角
哎呀 你瞧
翩翩少年
缺点
缺点
哎呀 你瞧
动人心弦
花弄
疏影
荷香荡漾
角落
转笔
己是
皓月清凉
哎呀 你瞧
哎呀 你瞧
缺点
缺点
锦时素年
如梦
年华
新愁又添
几度
沧桑
已是心中模样
--------------------------------------------------------------------------------------------------------------------------------------------------------------------------------------------------------------------------------------------------------------------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引言:
老子道德经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为“道”,我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原。”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好比等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说明。
等式是多种包含,加减乘除,等式的成立不同,包含也不同,包含之一,也是等式的说明之一。
如上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老子这章三个说明,是指名说明,同时也是指明说出。
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三者本质不同,是考虑之一,组成与构成,老子说,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好比加法,减法,名称不同,同时三者也是包含之一,有与无,只不过是名称不同。寻寻呵,不可名也等式与等式之间,都是等式。
老子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本质区别.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有与无,阴与阳,本质与现象,地球公转一周,白天与黑夜,白天的事物与夜间的事物,事物的产生,有所同有所不同,本质相同,一样。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我们知道篇幅篇章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告诉我们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说明相互关系。我们知道意识是认识和认知的说明,我们意识到这件事结果是好的,那么就会有好的认识,而后有好的认知,认知到具体行动,从而产生好的结果。相对来说,这结果就是无意识的,如果说宇宙意识,宇宙意识相对人类的意识结果。
老子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在道德经说明指出人类如何与之相处
老子在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内容一样,表明自然关系.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保持,同时也是指出,好比力的相互作用。保持相对长久.
老子说明关系也表明关系,人与自然关系。”
如何长久,如何保持:
在人类活动上,在国家认识上,好比国家治理。
在治理方法上,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里提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 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说明关系也强调相互关系。
其中“万物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道之尊,德之贵,尊道而贵德,好的自然就好的.“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说明人类的命运和自然息息相关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是说明方法,和平保持长久。
治理国家上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四十二章前面有说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们先看道德经,老子在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章大概意思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学所用,日以习常,好比我们刷牙,开始不懂,慢慢,习惯了而后自然习惯。
“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力的相互作用,老子说万物遵道而贵德,相互之间。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们知道国家是群体的个人,个人相对整体,说的就是整体关系,个人看法。好比人类,我们说国家,再到小家,作为家庭成员的你我他。意思就是相对大众,小众的我们个人,国家是个人。
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很好理解了,国家好比是一个人,无为而无不为,问题就是取决个人问题,解决个人问题。。
天下何也?如上,老子在二十八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国家是个人问题,是一个整体,相对于人类,而后人类和自然。个人没问题,国家就没问题,同理,国家有纷争,那就是有问题,人类有问题。
公有与私有,资本与社会,老子把国家看待个人,也是说明人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国家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相处问题,所以老子在道德经说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他反对个人,也反对纷争,不符合自然直道.
如此,个人问题就是国家问题.
圣人就是超越自己,超越个人
在治理上,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 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三章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二十三章说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等式之间,形式之间,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是相互包含。好的认识就有有好的结果,老子说万物遵道而贵德,德与不德,善与不善,老子说上善若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上善若水,万物遵道而贵德.
注:
(在人和自然关系,在国家治理方法上,道德经很多篇章都是应用类比法举例说明,意思基本类同。编者举个例说明,待补充,欢迎探讨,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