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回复: 1

[讨论] 道德经第十四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9 21: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5-7-20 00:25 编辑

QQ截图20230821204005.png

《相见欢》

朝露
昙花

蝉鸣
鸟语


缺点
缺点

晚风拂柳
飞檐翘角

哎呀 你瞧

翩翩少年


缺点
缺点

哎呀 你瞧
动人心弦

花弄
疏影

荷香荡漾

角落
转笔

己是
皓月清凉

哎呀 你瞧
哎呀 你瞧

缺点
缺点
锦时素年

如梦
年华
新愁又添

几度
沧桑

已是心中模样

--------------------------------------------------------------------------------------------------------------------------------------------------------------------------------------------------------------------------------------------------------------------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引言:

老子道德经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为“道”,我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原。”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好比等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说明。

等式是多种包含,加减乘除,等式的成立不同,包含也不同,包含之一,也是等式的说明之一。

如上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老子这章三个说明,是指名说明,同时也是指明说出。

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三者本质不同,是考虑之一,组成与构成,老子说,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好比加法,减法,名称不同,同时三者也是包含之一,有与无,只不过是名称不同。寻寻呵,不可名也等式与等式之间,都是等式。

老子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本质区别.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有与无,阴与阳,本质与现象,地球公转一周,白天与黑夜,白天的事物与夜间的事物,事物的产生,有所同有所不同,本质相同,一样。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我们知道篇幅篇章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告诉我们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说明相互关系。我们知道意识是认识和认知的说明,我们意识到这件事结果是好的,那么就会有好的认识,而后有好的认知,认知到具体行动,从而产生好的结果。相对来说,这结果就是无意识的,如果说宇宙意识,宇宙意识相对人类的意识结果。

老子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在道德经说明指出人类如何与之相处

老子在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内容一样,表明自然关系.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保持,同时也是指出,好比力的相互作用。保持相对长久.

老子说明关系也表明关系,人与自然关系。”

如何长久,如何保持:

在人类活动上,在国家认识上,好比国家治理。
在治理方法上,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里提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 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说明关系也强调相互关系。

其中“万物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道之尊,德之贵,尊道而贵德,好的自然就好的.“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说明人类的命运和自然息息相关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是说明方法,和平保持长久。

治理国家上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四十二章前面有说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们先看道德经,老子在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章大概意思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学所用,日以习常,好比我们刷牙,开始不懂,慢慢,习惯了而后自然习惯。
“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力的相互作用,老子说万物遵道而贵德,相互之间。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们知道国家是群体的个人,个人相对整体,说的就是整体关系,个人看法。好比人类,我们说国家,再到小家,作为家庭成员的你我他。意思就是相对大众,小众的我们个人,国家是个人。

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很好理解了,国家好比是一个人,无为而无不为,问题就是取决个人问题,解决个人问题。。

天下何也?如上,老子在二十八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国家是个人问题,是一个整体,相对于人类,而后人类和自然。个人没问题,国家就没问题,同理,国家有纷争,那就是有问题,人类有问题。

公有与私有,资本与社会,老子把国家看待个人,也是说明人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国家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相处问题,所以老子在道德经说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他反对个人,也反对纷争,不符合自然直道.

如此,个人问题就是国家问题.

圣人就是超越自己,超越个人


在治理上,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 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三章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二十三章说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等式之间,形式之间,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


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是相互包含。好的认识就有有好的结果,老子说万物遵道而贵德,德与不德,善与不善,老子说上善若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上善若水,万物遵道而贵德.

注:
(在人和自然关系,在国家治理方法上,道德经很多篇章都是应用类比法举例说明,意思基本类同。编者举个例说明,待补充,欢迎探讨,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16: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当我们要求的时候,往往要求没到位。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出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理解了老子表述,我们再去理解老子所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为就是有所要求,无为就是无所要求,日以习常。

是故日以习常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此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 至大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结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告诉我们自然关系,也表述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修身修己,天人合一,问题主要就是在个人问题上。

问题是相对的,合一就是集体,整体。

在人类,国家治理上,人治的利弊,两极分化,由于主体是人,就存在很多客观不利于和不可掌控因数。

简而言之,人治社会可以有序,但不能自序。站在道的角度来说,有序不能保证长久,自序可以保证,自序自然。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