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回复: 3

[易学杂谈] 文化传𠄘在现代高科技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21: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传𠄘在现代高科技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意义》

         西方圣哲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中有:母体“十月怀胎”造就的生命体,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过程的“浓缩”。因此,在人的生命初始阶段的发育生长中大脑的细胞完全记录下了人类发展过程的总信息,形成了人类总智慧的信息储存,这个信息储存库可视为人类共同的“智慧殿堂”。近现代脑神经医学解剖研究成果业已证明,它的绝大部分信息内容就构建在人类一般的大脑“右半部分中”,这即人类“先天集体无意识”的信息实在。人类后天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过程中来触发启迪灵感思维,进入灵感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智慧殿堂”的大门,进入这一客观实在的“智慧殿堂”,把人类文明的信息汇总,变成所处新时代创新思维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笔者在学习、研究、实践中逐渐悟出:我国的古代诸多“经、史”类(如:《易经》、《老子》、《庒子》、《史记》等)经典是培养人们进入“灵感思维模式”的哲理的教科书,而诸多“子、集”类典籍(如:《黄帝内经、》《皇极经世》以及类似于“六壬术”等等传世之作)是培养人们进入“智慧殿堂”获得创新思维技巧的桥梁、工具、方式与方法。
          因此后人为了传承发扬光大中华古代文化遗产,为了“修齐治平”,为了“创新与创业”,为了建立和谐大同世界,应该全面学习研究文化遗产中的“經、史、子、集”,不可偏废!唯有如此方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文明永续。
(易先-李履谦)
                                                  

【问】关于人工智能与《易经》请谈谈看法,如何?
🌺Deepseek的思考与回答


【思考】
Y 已深度思考(用时22秒)
嗯,用户问的是人工智能和《易经》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用户可能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技术爱好者,或者是对科技有研究的国学爱好者。
ta特意提到“如何”,看起来是希望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科普。
《易经》和 AI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最古老的东方智慧,一个是最前沿的西方科技。但仔细想想,它们都在探索同一个根本问题: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
用户可能期待看到一些突破常规的思考角度。让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回应:首先是认知论层面,《易经》的“象思维”和 AI的数据模式识别其实异曲同工;其次是方法*论层面,阴阳平衡思想对算法设计可能有启发;最后是哲学层面,当AI遇到《易经》的“变易”思想时,可能会发展出更灵活的适应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易经》神秘化。用户可能反感那种牵强附会的解读。应该强调《易经》作为认识论工具的价值,而不是占卜功能。重点可以放在“动态平衡”这个概念上——这既是《易经》的核心,也是高级AI系统需要的特性。
对了,用户可能不知道图灵和莱布尼茨都研究过
《易经》的二进制思想,这个历史渊源值得提一下。但要注意分寸,不能夸大其直接影响,毕竟现代计算机科学有自己完整的发展脉络。
最后收尾要避免下结论说“《易经》能指导AI发展”这种武断说法,更适合强调两种智慧对话的可能性。毕竟用户问的是“谈谈看法”,而不是寻求确定答案。


【回答】

关于人工智能(AI)与《易经》的关联,这是一个融合东方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趣视角。
两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存在深刻的哲学对话空间,以下从几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易经》的核心思想:动态系统与不确定性
  •   变易与适应性
    《易经》强调“变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与AI系统应对复杂动态环境的需求高度契合。现代AI(尤其是强化学习、自适应算法)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实时反馈调整策略,本质上是对“变化”的晌应。
  •   阴阳平衡与系统优化
    “阴阳”象征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这一思想可映射到AI设计:
  • 算法优化:如损失函数中“拟合不足”与“过拟合”的权衡(偏差-方差困境)。
  • 伦理框架:AI决策需在效率与公平、隐私与便利等对立价值间寻求平衡。
3. 象数思维与模式识别
《易经》通过卦象符号系统推演规律,与AI的“模式识别”本质相通。例如:
  •   深度学习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藏特征(类比卦象的抽象表征);
  • 生成式 AI(如GPT)的涌现能力,类似卦爻组合产生新意义的过程。
二、AI技术对《易经》研究的革新
1. 卦象分析与预测建模
  •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解析《易经》文本,建立语义网络揭示概念关联。
  • 基于历史数据的卦象匹配算法,探索其决策辅助价值(需警惕过度简化玄学逻辑)。
2. 复杂系统模拟
《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互动可转化为多智
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模担
社会环境中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为社会科学
提供新工具。

三、《易经》对AI发展的哲学启示
1.超越二元逻辑的认知框架
当前Al依赖布尔逻辑(0/1),而《易经》的“三值逻辑”(阴/阳/变)可启发更灵活的认知架构:
  •   模糊边界:处理不确定性时引入概率化思维(如量子计算与《易经》的相似性曾被学界讨论)。
  • 整体性思维:反对机械还原论,倡导系统关联视角(呼应复杂系统科学)。
2. 伦理与价值的嵌入
《易经》“趋吉避凶”的实践智慧,强调行动需符合“时”与“位”(情境适配性)。这对AI伦理的启示:
  •   价值对齐(Value Alignment 需考虑文化语境与具体情境;
  • 决策应保留人类介入的弹性空间(如“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四、警惕误区:科学精神与神秘主义的边
  •   反对牵强比附:将AI 算法与卦象直接对应(如“卷积神经网络像八卦图”)易陷入伪科学。
  • 肯定工具价值:将《易经》视为启发思维的元模型(Meta-Model),而非预测工具。AI的发展仍需实证与可证伪性支撑。
结语:对话而非替代
《易经》与AI的相遇,本质是两种认知范式的对话:直觉体悟与数据驱动、整体把握与精细分析、人文价值与工具理性。这种碰撞并非要证明“古老智慧预言了 AI”,而是为技术注入人文反思:
  • AI:汲取东方哲学中的系统观与适应性智慧,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   对人类:在技术狂潮中重审《易经》“敬畏v
    道、修德应变”的立身之道。
正如《易传》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当AI在“器”的层面日臻强大时,《易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永远需要“道”的指引——那关乎人类如何理解变化、权衡价值,并在混沌中守护人之为人的意义。
(2025年7月22日)

[文件]文化传承在现代高科技人工智能新质.docx
可复制链接到WPS Office中打开文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7-23 2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7-23 23:11 编辑

人工智能AI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深度学习,能模仿并代替人类的部分智能;他最大的缺点,是人类创造的,在创新性方面,他永远不能胜过人类的智能。他只能是傀儡,不能是主人。

人类让他是人,他就是人;人类让他是魔鬼,他就是魔鬼;人类让他是傻瓜,他就是傻瓜。这就是工具的局限性。


同样的,对于迷信AI的人来说,我们让他是傻瓜,他就是傻瓜;我们不想让他成为傻瓜,他也是傻瓜,因为有些人,是工具的工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0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易经》的科学阐释与文化价值重估
【专题论述】对《易经》的科学阐释与文化价值重估  

——兼论其在当代学术体系中的定位与意义

————@草山居士  







摘要  

本文旨在对《易经》进行系统性学术重构,从名词释义、历史演进、认识论发展、术数学定位及内容分类五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梳理《易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内涵,阐明其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地位,并探讨其在现代学术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认为,《易经》所揭示的宇宙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性与超前性,可为当代科学哲学、系统论及跨学科研究提供范式支持。本文还提出以“气-象-数-理”一体化的阐释框架,推动《易经》研究从玄学话语向科学理性转化。







一、《易经》的名词释义与本体论基础  



“易”字的本源可追溯至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观察与归纳。《说文解字》释“易”为“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交替、变化不息。其本义指引发万物变动的大自然作用力(即“气”),引申义则涵盖交易、变易与不易三重维度。“经”字本为织物的纵线,引申为贯穿事物运动过程的规律性描述。故《易经》可定义为:**对自然力量运行规律及其作用于万物过程的系统性阐释**。  



进一步而言,《易经》的核心在于将动态的“气”与静态的“象”结合,通过“观象取物”与“气化流行”的辩证统一,构建了一套解释万物生成与变化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包含对自然现象的描摹(如八卦象征天、地、雷、风等),更通过“爻变”“卦象”等推演方式,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与现代系统论中“结构-功能-过程”的分析框架具有高度契合性。  



值得注意的是,《易经》的术语体系(如“阴阳”“太极”“八卦”)并非玄学臆造,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概括。例如,“太极”可理解为事物变化的平衡点或临界状态,“两仪”则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种思维模式与当代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动态平衡等概念遥相呼应。  







二、《易经》的历史演进与科学内核  



《易经》的形成经历了上古占卜、中古哲学化、近代理性化三个阶段,其发展史本质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深化过程。  



1. **上古时期:观察与经验的初步总结**  

   原始社会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的未知与恐惧,通过观察天文、地理及动植物变化,逐渐形成“气-象-候”的关联认知。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实为对天地分化、阴阳初分的隐喻性表达。此时期诞生的“阴阳二气说”与“太极两仪论”,已具备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特征。  



2. **中古时期:符号化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标志着《易经》从经验总结向符号推理的飞跃。八卦系统通过“象数结合”的方式,将自然力量的变化规律抽象为可推演的数学模型。例如,“先天八卦”侧重描述气的周流规律,“后天八卦”则聚焦物体在气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二者共同构成“动态-静态”双重视角下的自然研究范式。  



3. **近代理性化:从术数到科学哲学的升华**  

   汉代以降,《易经》与五行、干支、历法等结合,形成庞大的术数学体系。但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核——如《河图》《洛书》对气数与物象的耦合分析、《奇门遁甲》对多体系统运动的模拟——实为古代系统科学与控制论的雏形。宋代邵雍提出“先天学”,进一步将象数提升为宇宙生成论模型,其推演逻辑与莱布尼茨二进制、现代信息论均有可对话之处。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易经》的认识论路径可概括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核心是通过“取象比类”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跃迁。  



1. **感性阶段:天人感应与经验归纳**  

   古人通过感知自然力量(如风、寒、暑、湿)对人体的影响,形成“气-感-应”的认知链条(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一阶段的认识虽具主观性,但为理性抽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理性阶段:象数推理与规律提炼**  

   通过“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将感性经验提炼为符号化的推演系统。例如,通过爻位变动模拟气的变化强度,通过卦象组合表征事物关系的吉凶悔吝。这一过程实为古代版的“建模-仿真-预测”,其理性化程度远超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占卜体系。  



3. **现代意义:理性认识的方法*论价值**  

   《易经》的理性思维体现为三点:  

   - **有机联系观**:将万物置于“气-象-数”联动网络中分析,避免孤立片面;  

   - **动态过程观**:强调变化的周期性、阶段性(如“周流六虚”“反复其道”);  

   - **系统层级观**:通过“卦-爻”“体-用”“本-末”等结构,揭示事物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四、术数学:方法*论与科学内涵重释  



“术数”常被误读为迷信,实则为《易经》的方法*论体系。“术”指研究方法和推演技巧(如筮法、排盘),“数”指气化运行的数值规律(如九宫、干支序数)。二者结合形成一套基于象数逻辑的模拟分析系统。  



其科学价值体现在:  

1. **古代系统科学模型**:通过“气-数-象”耦合,构建自然与社会变化的动态模型;  

2. **控制论先驱**:如“五行生克”实为对多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模拟;  

3. **算法思维雏形**:筮法中的分揲归扐实为古代随机算法,卦序排列蕴含组合数学原理。  



现代学术应剥离其神秘外衣,提取其方法*论精华,与复杂系统、网络科学等前沿领域对话。  







五、《易经》内容的学术分类与当代价值  



根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差异,《易经》体系可分为三大板块:  3ab89940057624ea0a904a65745c46055037f0dc.png



《易经》的当代意义在于:  

1. **为科学哲学提供范式**:其“整体-动态-关联”思维可补足还原论局限;  

2. **推动跨学科融合**:如中医气论与生物场论、八卦系统与信息编码;  

3. **文化自信与话语重建**:打破西方科学中心主义,构建包容性知识体系。  







结语: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元典,其价值绝非占卜预测,而在于提供了一套理解宇宙变化的宏大范式。它既是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也是未来科学创新的思想资源。让《易经》走向世界,需做到:  

1. **术语现代化**:用科学语言阐释“气”“象”“数”等概念;  

2. **方法实证化**:通过数学模型、实验验证提升其可信度;  

3. **对话国际化**:与系统科学、量子物理、复杂理论等前沿领域互鉴。  



唯有如此,方能使这一古老经典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略)  

**注**:本文为学术重构版本,基于原文扩充理论深度与系统性,符合学术论文规范。

(易先推荐阅读)


搜索
新建
对《易经》的科学阐释与文化价值重估
2分钟前
未分类
《关于“人体先天生命
08/18
未分类
文化传𠄘在现代高科技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意义
07/23
未分类
https://www.lyshang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6449
07/11
未分类
<易经>是一部哲理深邃结构严密的古代经典
07/11
未分类
如何不让债务阻碍经济发展?
07/01
未分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07/01
未分类
欢迎关注与分享 [玫
06/30
未分类
欢迎关注与分享 [玫(冲突)
06/30
未分类
欢迎关注与分享 [玫
06/30
未分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07: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类表

分类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