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长路三万

[原创] 从神农氏历史记载产生的联想漫谈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17: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16:55
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不是古代神话记载的传说几百年几千年能够完成的。现代*考古的化石证据, ...

这个猜测,在今天还可以看到数万年传承下来的证据,不过人们司空见惯,不注意而已。

今天的中国,小杂粮的种类,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举例:豆类,古称“菽”。现在知道的,大豆,小豆,黄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蚕豆,豇豆,扁豆,梅豆。。。。。这些小杂粮,都有一个特点,耐旱,生命力强,种植技术比较粗放,同时,产量也是很低。但是当古代,遇到灾荒年景,却能够作为救命粮。这些小杂粮,实际上就是古代先民从野生植物选择出来,人工种植的。由于这些小杂粮产量低,不足以认真培育,所以就作为一个特产,就如此保留至今,不至于绝种而已。谁也想不到,今天,竟然成为所谓的保健食品,把许多人哄得信以为真。不才吃过这些小杂粮,实在是难以下咽啊。。。。。

这些小杂粮种类,估计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在中国这样的种类齐全啊。这也证明,中国人的农业文明,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国家民族能比得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17: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17:14
这个猜测,在今天还可以看到数万年传承下来的证据,不过人们司空见惯,不注意而已。

今天的中国,小杂粮 ...

中华大地,粮食种类,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来自远古。并非人力,实乃天意。亿万斯年,四季寒暑。植物界进化产生了难以计数的种子植物。中华先民从中发现选择出优秀的品种,加以培育,才有了今天的粮食,养活十四亿中国人。天佑中华,上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19: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17:24
中华大地,粮食种类,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来自远古。并非人力,实乃天意。亿万斯年,四季寒暑。植物界进 ...

在北纬30-40度大陆环形地带,所谓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这是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保佑。其他文明都不具有这些条件,地域没有中华广阔,人民没有中华民族稳固,自然条件没有中华物种丰富,一经衰落,再难复兴。唯有我中华,历经兴衰,终能再起。虽然离题也是实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20: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19:45
在北纬30-40度大陆环形地带,所谓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这是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得到天时 ...

从野生采集到开田种植,从天雨滋润到人工灌溉。这一个过程,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发明耒耜,教民耕稼。中华农耕文明历史久远,曾经的农具种类,现代的青年人已经几乎没有记忆了。从种到收,所用农具,难以计数(犁耧耙耱,叉把锄头。。。。有些农具恐怕在康熙字典还有名字。)神农氏时代最早的农具,可能就是木棒。建国初期,还有边民有刀耕火种的习俗。这个还基本符合神农氏的时代遗留。。。。


到了三千年前,中华文明有了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的时候,中华农耕文明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可以连续传承到共和建国。
现代*考古发现的史前遗址,都可以发现农业种植的遗迹。这些遗迹,实际上已经是神农氏以后很多年代的事了。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最早的农业基本上都是旱地作物。古代最主要的是粟,其次才是麦。西汉晁错有《论贵粟疏》,说明了粟在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地位。古书中有灌溉工具桔槔,作用有限。古典典籍记载五谷,实际上是后人命名。神农氏时代应该还没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20: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20:20
从野生采集到开田种植,从天雨滋润到人工灌溉。这一个过程,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周易系辞下》记 ...

神农氏尝百草在现在已经是传说。据说成书于战国的神农百草经,记载药物已经不限于植物。今天的中药种植已经形成产业化。少数民族的苗,瑶,蒙,藏的民族医药,可能还有尝百草的采药传人吧。神农氏尝百草定医药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古代先民不断尝试植物的可食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农耕文明的过程,是同时产生发展的。


现在发现最早时代的农耕遗迹,已经是距今时代很近了。人类从动物进化到人,何时伴随着农耕,只知道时代久远,具体已经难以确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2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20:35
神农氏尝百草在现在已经是传说。据说成书于战国的神农百草经,记载药物已经不限于植物。今天的中药种植已 ...

农耕文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总能再度复兴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对于土地的如骨肉一般的联系。以前记得读过一本小说,其中有一段情节:老父亲病重弥留,对儿子说,我死后,黄土压肚,不说你不孝。要是卖了地,那可是大逆不道!咱庄稼人,卖了地,就是卖了命啊!后来因为时代原因,儿子最终还是卖了地,破了产。


新中国建立,土地制度改变,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发挥了重要影响。科学技术发展,使得神农氏祖先遗留下来的农耕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生活方式都已经无法恢复。如何发展新的农业,是中国人朝野面对的新题目,究竟如何,草莽何能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22: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20:51
农耕文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总能再度复兴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 ...

今天的中华民族,能够迅速进入工业化,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有着重要关系。这个想法看起来好像奇怪,不着边际,挨不上。仔细想想。中华古代文明数千年,使得中华民族有着天然凝聚性,总能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混乱走向秩序。从散乱走向纪律。从争斗走向信誉。从封闭走向开放。因此,从排外走向开放,从农耕走向工业,已经是不可逆转。

这里有一个比较的话题。在地球环赤道的地区,同样是大陆地区的国家,且不论国家大小,其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农耕文化的差别,总感觉大得离谱。仔细想想,那些地方,没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只有旱季雨季的区别。植物种类和生长方式与北纬30-40度地区差别很大。古代当地人类,露天吃睡就能生活。寻找食物也比较容易。就没有中国古人压力大。所以进化就差一点点。现在看起来,无论是领头的还是平民,总觉得治国没有远见,办事经常拖拉,交往缺乏信誉。与大国交往总会为一点小利益而反目。社会虽然是现代,总觉得还是中国的夏商周部落时代,说是一个国家,内部经常争斗。就说南邻的头儿政治眼光比起东北邻的头儿,差的不是一点点。这大概就是环境原因,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容易吃饱,动力就不足。一孔之见随意妄言不可当真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2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7 22:21
今天的中华民族,能够迅速进入工业化,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有着重要关系。这个想法看起来好像奇怪,不着边 ...

中华大地平原何时初步形成?中华民族何时开始在平原地区繁衍生息?平原上最初的动物植物分布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不知是没有资料,或者是学识浅薄,未曾见到。

如果借鉴现在地球上相似地区,或许可以猜测一二。
非洲中部大平原,在目前极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可以看到食草动物的庞大种群,每年随着旱季雨季变化,追随草原变化,定时迁徙。食肉动物也伴随食草动物的迁徙,获得食物。在没有现代武器时,当地人类通过简单工具狩猎,获取猎物并不容易,得到食物很有限。如此繁衍生息也有限。人类与自然保持动态平衡。人口数量并不多。在人口能够维持一定数量时,对农业的发展欲望就不大。据说,南非因为白人殖民,农业发展,出现大种植园,但是非洲当地人对于农业经营能力明显不如白人,依靠当地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不知是否。近年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农业,许多从无到有,改善当地粮食供给,是不是可能改变当地生物生态,生活。
操心过了。
中国远古时期的平原地区,大约也是这个样子。秦汉以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真正的陆地大部分都是沼泽湖泊。吴太伯迁徙到吴国,当地还是披发文身蛮夷之地。
中原地区大部分已经是陆地,人群聚集的遗址,都有城垣壕沟,不仅是防御外人入侵,更多是防御野兽动物入侵。即使是百年之前,平原上有些村庄还会有动物侵入。
现代已知尚且如此,远古究竟如何,只能猜测联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2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8 20:21
中华大地平原何时初步形成?中华民族何时开始在平原地区繁衍生息?平原上最初的动物植物分布是什么样的? ...

由此猜测联想,当华北黄河中下游平原形成以后,大面积陆地产生,植物动物都开始生长迁徙。人类因为容易获得食物,也逐渐向这些地区迁徙。

在山区自然条件极差,食物获取不易,人口数量也就难以发展。即使从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西北荒漠之地,植被有限之地,动物种群数量也不大。如此方能保持自然环境平衡。近年以来,国家改善西北环境措施加强,人为改善植物环境,动物数量才有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改善,伴随人口数量增加。
在远古时代,人口迁徙,都是自然行为。
由于平原自然条件改善,人群获取食物相对容易,人口数量就逐步增加,逐步形成比较大的人群聚落。人群增加,狩猎能力增加,食物质量改善,这些条件使得人类智力迅速提高,工具改善,对植物食物由采集逐步发展到种植,农业文明就逐步产生。

这些过程,在中国历史教科书,大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伴随农业文明,是不是就是三皇五帝时代的道德高尚,爱护人民,通过选举禅让制度产生领袖,这一点,在儒家的理想设想里,就是三皇五帝神圣事。而在实际是“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22: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8 20:53
由此猜测联想,当华北黄河中下游平原形成以后,大面积陆地产生,植物动物都开始生长迁徙。人类因为容易获 ...

中华先民在远古时期,何时形成后世史家所谓的“万国诸侯”?就目前已知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  五帝本纪》。这些所谓诸侯,是不是就是周代分封意义上形成的地方诸侯国?实在是很有疑问,证据不足。尽管《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常年不休征战各地,但是这些记载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儒家学者理想化的历史记载。

实际的历史真实,通过人类产生进化的分析,猜测,就是人类进入平原地区,获取食物增多,人口数量增加,在一地获取食物就会不足以养活增加的人口,如此情况下,就自然产生群体分离,一部分人口就会迁徙寻找新的容易获得食物的地方,形成新的人群聚落。这一点,在人类产生的初期,和动物的分群方式,是一样的。这样形成的新的人群,数量都不会太大。从一个地区能够获得食物的数量,能够养活人口的多少,决定了人群数量规模的大小,和群居动物近似,大概可能差不多,数量大约数十人到百余人。(猜测而已)此时大概可能就是母系社会的形成。由母系血缘关系组成人群。这个时期,人类获取食物来源,应该是狩猎和采集并行,而且采集的作用随着人类对植物的认识逐步增加。
这个时期,人群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很多。因为地域广大,人口稀少,新的人群距离都比较远,在新迁徙的地方都基本可以获得食物,互相之间接触有限,矛盾不会很多。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智力增加,人口增多,活动范围增大,工具进步,获取需求加大,人群之间必然会增加接触,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发生斗争。这个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血腥残酷的。这一点,在还保留原始社会痕迹的部落民族中,还有出现。即使是现代社会的某些地区(不好明说)还是这样。只是中华民族早已经经过了这个历史阶段,进入了更高的文明时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思想伦理制度,凝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才保证中华民族在每一次分裂,衰落之后,仍然能够重新完成统一复兴。天佑中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2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8 22:46
中华先民在远古时期,何时形成后世史家所谓的“万国诸侯”?就目前已知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  五帝本 ...

随着最初的农耕文明逐步发展,最初的种植方式,掘地种植,靠天收获,如此已经比狩猎,采集获取食物数量增加,可以养活人口数量也增加。但是,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人类是无力抵抗的,如此食物不足,就会向邻近人群抢掠。这是原始人的本能。教员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个历史过程漫长,随着时间堙灭在历史长河里,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为了保证群体生存,随着农业种植发展,人群开始融合,逐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如此人群继续扩大,形成氏族部落。这些在目前历史教科书都有推测。目前发现的大型人类生活遗址,大多就是这些时代的产物。用不上再多说。

到了农耕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周代,农耕人群聚落的氏族部落,已经是史书记载的诸侯国,其周围还有游牧人群(现代历史称之为游牧民族,当时称为戎狄,)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在平原中的丘陵地带,地形不适于农业种植,只能是以狩猎为主获得食物,而驯养动物应该是漫长过程中逐步发展的。这两种文明是平行发展存在的。农耕文明的生存能力明显优于游牧文明,所以在中原地区,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戎狄逐步和农耕人群融合,游牧人群则是继续在北方草原发展,这已经是三皇五帝以后很久的周秦汉时期了。这个历史记载已经很详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2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9 21:50
随着最初的农耕文明逐步发展,最初的种植方式,掘地种植,靠天收获,如此已经比狩猎,采集获取食物数量增 ...

农耕文明从最初出现到逐步发展,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产量增加,人口也增加。可以开垦的土地数量也逐步增加。在最早的诗歌集《诗经》里有关农业的诗歌已经很多。


这里就出现一个从古至今困扰人类的难题,给人类造成无数灾难的问题,土地的归属权。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土地就是这一片土地上的人的命根子。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为了解决土地的归属权,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制度,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寻找适合的土地所有制度,在今天,依然寻求土地制度的改进,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

土地制度是关系到具体的人的生死攸关的大事。在具体的时代人群,总是伴随一些利益矛盾,甚至是引起极端的事件。虽然如此,土地制度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

天佑中华。中国的现在土地制度,保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的统一完整。现在世界上许多战争地区,还在为此打得血流遍地饿殍遍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19 22:21
农耕文明从最初出现到逐步发展,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产量增加,人口也增加。可以 ...

有文字记载历史,史学家根据国家产生,朝代更替,想象出三皇五帝时代的传承。具体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制度,土地归属权的变化,就是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商代现有资料不多。周代到汉代,土地归属权不断变化,方式不同,从国家的贵族到底层的平民,都受到影响,引发了无数战争(起义,械斗)。

匪今斯今,亘古如斯。自从秦汉至今,唯此而已,岂有他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0 10:16
有文字记载历史,史学家根据国家产生,朝代更替,想象出三皇五帝时代的传承。具体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制度, ...

远古时代,人群聚落的土地归属权,没有什么文字契约。可以想象,就是原始共产主义,所有的本族,本部落人,都根据自己本族的生活环境,活动范围,食物来源地,本能认为自己族群的土地归属权范围。

当人群人口数量不多,距离比较远,在自己认定范围,可以获得食物,人群或者说氏族之间不易接触,引发矛盾比较少。
当人口增加,需要食物增加,活动范围扩大,必然会增加接触,引发矛盾冲突。例如,追逐猎物,猎物跑到别人地界,追不追?猎物被别人捕获,要不要?别人地界粮食长成,自家不够,收不收?这些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本能,决定争夺肯定方式。随着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生活物资不断增加,不仅仅是粮食食物,人群氏族部落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可以想象,当年的斗争的血腥残忍残酷。即使是到了今天,不说也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3: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0 10:37
远古时代,人群聚落的土地归属权,没有什么文字契约。可以想象,就是原始共产主义,所有的本族,本部落人 ...

在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地区,动物之间还通过自己生活特点标记自己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势力范围。肉食动物在自己的活动范围捕猎。不同群的同种动物就会被驱逐。草食动物也年年在自己的活动范围迁徙。人类在最早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0 13:12
在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地区,动物之间还通过自己生活特点标记自己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势力范围。肉食动物在自 ...

在人群数量比较小的时候,你抢人,人也会抢你。你可能打得过他,他也可能打得过你。一次斗争,也许就会是灭族之战。

随着人群数量增加,互相争斗的绝对胜负比较少了,为了生存,就会订立盟约,所谓歃血为盟,今天就是和谈。现在历史说的氏族联盟大约就是这样来的。氏族之间的通婚,对于氏族联盟的稳定,氏族之间的和平相处,也就有了重要作用。在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历史,这已经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记载,而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

氏族联盟逐步扩大,谁能当首领?在后世儒家想象的古代历史,是选举和禅让产生。这个说法“骗了无涯过客”。真实情况是,谁的实力大,谁就是头儿。原因就是,对内树立权威压制不服,对外带头抗敌打仗保卫土地。这一点,史记五帝本纪已经开始明白记载了。有没有讲道理的?道理或者说道德,本来就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且变化的。今天还是这样说,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biubiu就是真理。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3 12: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8-23 12:0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0 14:25
在人群数量比较小的时候,你抢人,人也会抢你。你可能打得过他,他也可能打得过你。一次斗争,也许就会是 ...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结尾做了总结:



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由此可知:
在汉代,当时儒家学者叙述历史,都是从五帝开始。当时的文献典籍最早记录是从尧开始。而许多学者(或者说是传说者)叙述黄帝事迹,其“文不雅驯”,意思是语言不像官方那样文雅,近似于民间传说。而具有官方身份的大人物难以叙述。这就说明,在汉代,五帝的历史就是民间和官方都承认,但是传说好多历史事实有不同之处。


司马迁考察历史实际情况,足迹所至,西至甘肃东部,北至河北北部,东至海边,南至江淮(长江两岸),向当地老人询问,老人都叙述黄帝,尧,舜的事迹,虽然当地民俗有不同,但是对于历史的传说,和典籍记载差别不大。而且有些传说,是典籍没有记载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传说和典籍,哪个是真实的?司马迁认为:只有博学深思,才能探索历史真相。知识浅薄,无法和他说清楚。


这里就说明一个基本史实:在司马迁足迹所至的广大地域,当地所有的有文字管理的人群,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炎帝黄帝。
那么,这些人群,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呢?还是一直生活在当地,逐渐和中原来的人群逐步融合而形成的呢?
有一个典籍史实:根据典籍记载:吴国人是周人迁徙的吴地的后代。越国人是大禹的后裔。典籍记载是具体的个人产生的人群。如何理解历史的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3 12:00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结尾做了总结:

从司马迁记载的中国历史起源,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记载的严谨,但是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历史观的局限。
从《五帝本纪》黄帝事迹的记载,可以看出,在黄帝长成人的时候,神农氏已经是一个氏族部落,其首领已经传承了多次世代,而且具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众多氏族部落的首领。这个地位并不是后世的天子,之所以如此记载,还是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观的影响。
此时,神农氏的实力衰落,于是,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开始互相争斗,也就是掠夺资源土地,神农氏虽然是部落首领,已经无力阻止这些争斗。这时候众多氏族部落中兴起了两个强大的部落,黄帝的轩辕氏和蚩尤。在争斗中这三家都拉起自己的下属部落组成联盟,所以,司马迁记载神农氏侵凌诸侯。
在这场争斗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黄帝最后胜利,所以司马迁记载黄帝事迹就是正面形象,这也是中国历史观的成王败寇的影响造成的。不能因此苛求古人。
这个历史过程和周代后期的春秋战国时期有点近似,但是不是一回事,同样,是因为司马迁受到儒家思想历史观的影响,认为神农氏是一个朝代天子。而实际情况是在黄帝之前的各个氏族部落就一直在互相争斗中互相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过程相当的漫长在三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斗根本原因就是农耕文明的逐步发展,食物增加伴随着人口增加,活动地域扩大,对生活资源需求进一步扩大而引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25 00:10
从司马迁记载的中国历史起源,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记载的严谨,但是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历史观的局限。
从《 ...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取代神农氏为天子,天下还有不服从的部落,黄帝继续去征伐他们,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也就是说,一直是在打仗或者是在打仗的路上。

那么,被黄帝取代的神农氏,是不是就是一直在家农耕种地呢?司马迁没有说。按照历史发展过程和司马迁记载,神农氏世衰,侵凌诸侯,说明当时神农氏和黄帝一样,是不断征伐其他部落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诸侯。这个历史过程,说明当时农耕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相当高,已经可以有多余的粮食物资可以被战争掠夺,征服其他部落可以有足够多的战利品,所以发动战争就成了强大的部落的经常行为。这一点在后世的游牧民族经常向中原农耕文明地区发动战争相似。二者不同在于,农耕部落强大在于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伴随人口增加,游牧民族强大在于人口增加而财富不足不得不掠夺。
从这个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农耕文明发展导致的战争促进部落更加强大,控制地域范围更加扩大,控制的人口更多,为以后的大一统国家形成奠定基础。而这个条件是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地区所不具备的。所以其他文明尽管形成强大一时的国家,但是不能进一步扩大,衰落以后就不能恢复。
史记记载,黄帝在涿鹿建立城邑,但是经常不在这里居住,而是经常出征,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就是说,黄帝经常出征带领军队。同时委任官员监视被征服的部落。

这个历史记载实际上是受到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了后世国家的雏形。在当时的真实情形并不是以国家形式存在的,而是以部落之间的征服和服从出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8-30 22:55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取代神农氏为天子,天下还有不服从的部落,黄帝继续去征伐他们,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

史记记载,黄帝不断征伐,活动地域范围广大,崩逝葬在桥山。说明黄帝去世可能就是在征伐的征途上。

在这些不断的征服过程中,司马迁记载没有说到土地的占有,只是说诸侯(部落)的服从。如此可以想象,此时的土地还是部落全体成员所有,但是由部落贵族主管,这样在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中,财富才能够通过掠夺战利品或者贡献的形式在部落之间转移。

在这个历史时期,土地的归属权还没有明显的表现,人口的归属权或者说服从权是明显表现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这也说明,此时的农耕文明程度还没有后来的后稷时代高。这个历史时期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