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长路三万

[原创] 从神农氏历史记载产生的联想漫谈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7 15: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6 17:21
从周代到清代,贵族分封制一直沿用,因为这是皇权巩固皇族权势,奖励功臣,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在改朝换代 ...

周代分封建国,授予受封的贵族功臣土地所有权,真正做到了世袭罔替。所有封国好像周天子没有取消封地灭族的。看起来周天子还是信守诺言,反而是被封的诸侯互相之间,到了平王东迁以后,也就是史家所谓春秋时期,开始互相吞并攻伐,争夺土地。好像是孔子说过,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计。这个争夺的过程起因,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是周宣王开得头。

史记 鲁周公世家: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拍辏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立鲁懿公弟称,是为孝公。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

周宣王废长立幼,破坏了周代分封建国嫡长子世袭继承的制度,这是在周礼制定者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结果,老大被取消了继承权,他的儿子不忿,带领亲信杀了老二,自立为君。周宣王一看,你敢违抗王命,就去讨伐杀了老大的儿子,又立老二的弟弟为鲁君。从此,诸侯开始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之间开始互相争夺攻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7 15: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17 15:36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7 15:00
周代分封建国,授予受封的贵族功臣土地所有权,真正做到了世袭罔替。所有封国好像周天子没有取消封地灭族 ...

秦代统一,秦始皇看到周代分封导致诸侯互相攻伐,取消了贵族分封土地,改为军功奖励土地。因为秦代时间短,汉代又恢复贵族分封制,但是不再效法周代世袭罔替,可能随时取消,或者灭国灭族。韩信英布彭越就是前头封王后脚灭族。更多的功臣封国,经过三代五代,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记载,大部分都被废除封国,土地归公。

汉代的分封制沿用了二千年。历代儒家学者都没有说什么。但是,对于分封制的嫡长子世袭继承权,几乎是一致赞成。由此导致的贵族分封家族内部争夺残杀,从来就没有停止,一直到帝制结束共和建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7 2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7 15:30
秦代统一,秦始皇看到周代分封导致诸侯互相攻伐,取消了贵族分封土地,改为军功奖励土地。因为秦代时间短 ...

这个制度对于皇权继承,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如果遵守规矩,嫡长子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造成王朝衰落。如果破坏规矩,互相争夺,强者胜出,反而可能促进王朝强盛。一方面,为了朝政稳定,要求守规矩。另一方面,又要为破坏规矩的强者创建的盛世歌功颂德。记载历史的儒家学者,就在这矛盾中来回翻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8 21: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7 21:08
这个制度对于皇权继承,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如果遵守规矩,嫡长子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造成王朝衰落。 ...

汉承秦制,统一后第一代就遇上了这个问题。

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晚年,看到太子刘盈性格懦弱,一点不像自己,恐怕将来自己死后太子无法控制群臣将领,于是就想废掉太子。他喜爱戚夫人生的小儿子刘如意,认为刘如意像自己,加上戚夫人不断影响,就开始在群臣中吹风。这时候所有群臣一致反对。太子老师儒者叔孙通引经据典举出前朝例子,应该就是秦始皇,晋献公等等,说废长立幼必然导致政局混乱政权危险。御史大夫周昌说话结巴期不奉诏。留侯张良也支招搬出来商山四皓。终于保住了太子地位。
刘邦看见群臣一致拥戴太子,以为他们以后会尽心辅佐太子,保证汉朝江山传承。可是他没有想到,懦弱的太子根本没有能力掌握朝政,反而是被自己的母亲吕后拿捏于掌中。他信任的周昌,既没有能力保住刘如意的性命,也没有能力辅佐太子执政。满朝文武面对吕后的淫威恶行,无人吭声。直到吕后一死,才敢发动政*变。后世史家对于这些群臣的作为,看起来好像都是正面记载,说他们铲除了吕氏,保全了汉朝江山的传承。真正令人感慨的是,刘邦没有废黜太子,导致了戚夫人母子和他的几个儿子惨死在吕后手中。懦弱的太子继位,没有能力执掌朝政,最终导致他姥姥舅家被朝臣灭族。
太子刘盈的懦弱无能,难道满朝群臣都看不出来么?这么多的人精难道都是瞎了眼了么?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一致反对废长立幼,拥戴这个懦弱无能的太子当皇帝?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度为什么能实行二千年,尽管出现了无数悲剧却无法改变?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世袭罔替的土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9 17: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19 17:21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8 21:26
汉承秦制,统一后第一代就遇上了这个问题。

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晚年,看到太子刘盈性格懦弱,一点不像 ...

叔孙通谏阻刘邦废长立幼,说了一句涉及根本原因的话,阻止了刘邦废黜太子的主意。

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度,是为天下人(实际上是为执政的贵族统治者)建立的标准。如果随意改变这个标准,整个政权的稳定性就会动摇,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在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自汉至于清,中央政权的架构,就是大大小小的贵族,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统治体系。这个体系的最上层,基本上都会受封为王侯。原因都是功劳或者是宗族关系。这些被封的贵族,都是有封地。中下层的受封者,多数没有封地,只是享受封地的租税。这些封地数量,不是个小数字,如此,其继承权就成了问题。如果按照平民的继承法,兄弟分家分地继承,就会引起混乱。如此,为保证政权稳定,统治稳定,社会稳定,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度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制度。


由此可知,历朝历代,满朝文武,坚定支持嫡长子世袭继承制度,看起来是忠于朝廷,其本质上也是保证自己的封地世袭特权能够代代传承,世袭罔替。红楼梦以小说的形式显示了这个制度的现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0 22: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2 21:43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19 17:09
叔孙通谏阻刘邦废长立幼,说了一句涉及根本原因的话,阻止了刘邦废黜太子的主意。

高帝曰:“公罢矣,吾 ...

这一场发生在刘家和吕家的悲剧,换来了汉朝政权的稳定。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后的七国之乱,引起了汉武帝对于诸侯王拥有土地的权力过重的危害性的重视,才有了削藩和推恩令。这才有了汉族的兴起发展。


这还是中华民族幸运的事。最不幸的事,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他的嫡长子太子司马衷,就是后来的晋惠帝,生来就是智障呆傻,胡不食肉糜那位。这一段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不堪提起的悲惨历史。司马炎和群臣都知道太子是个呆傻,但是还是坚持嫡长子世袭继承制,皇帝和群臣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一个呆傻儿推上皇帝的位子。为了巩固皇权,司马炎给子弟封国具有军政大权。为了保全性命,朝臣崇尚清谈玄学不理政事。从而导致中华民族数百年分裂战乱的深重灾难。

土地所有权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皇权世袭的争夺,同样也会引起诸侯封国世袭权的争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重臣,封国长沙公。因为嫡长子早死,陶侃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互相残杀争夺继承权,取得继承权的长沙公和陶渊明比起来,生活真是天壤之别。

纵观历史,层出不穷,甚为叹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1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1 11:30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0 22:45
这一场发生在刘家和吕家的悲剧,换来了汉朝政权的稳定。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后的七国之乱,引起了汉 ...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土地私有制的贵族封建制和平民私有制两种制度并行,导致土地兼并贯穿于朝代始终。千年田换八百主。贵族的封国到废除。平民土地的买卖。贵族之间,贵族平民之间,平民之间,土地不断更换主人。最终导致贫富差距不可承受,社会动乱崩溃,建立新的朝代。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候列传》记载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夫之间的恩怨争斗。司马迁记载这一段历史,就像是讲述一段故事。这三位人物,在历史过程中作用并不是有很大作用。但是司马迁却要把他们记载入史记。这一点看起来很让人费解。猜测大概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可以作为贵族之间互相斗争的典型事例,所以记载入史书,作为通史的一个典型。
这一段历史事实的起源,就是土地。窦婴是汉武帝祖母的兄弟。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的兄弟。二人都是外戚。因为窦太后已经死去,窦婴失势。田蚡正得势贵为丞相。田蚡看中了窦婴的一块地,就想要窦婴转让给自己。窦婴不同意。田蚡就记仇了。灌婴的封国颍阴在今天的河南省颍河,灌夫却住在长安。灌夫和窦婴的关系铁。因此得罪了田蚡。在一次朝廷宴会上灌夫喝醉酒借酒骂座,被田蚡抓起来治罪。(唐诗  意气由来排灌夫)罪名之一,就是灌婴家族在封国颍阴横行霸道欺压平民,当地有一首歌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窦婴为救灌夫,也被田蚡抓起来治罪,罪名就是伪造汉景帝遗诏。于是就处死了窦婴灌夫。不久以后,田蚡也病死。
这一段历史史实,说明了土地兼并在贵族和平民之间,贵族之间,都有发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0: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1 20:55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1 11:23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土地私有制的贵族封建制和平民私有制两种制度并行,导致土地兼并贯穿于朝代始终。千 ...

唐代土地易主经常见到。王维的辋川别墅从武后到肃宗数十年四易其主。李白杜甫王维诗中不少是访问贵族官员的庄园别墅。说明当时权贵占有土地的程度之严重。明清时期藩王占有土地更多,甚至影响到朝廷财政收入。在历史记载中内容繁多,实在是不想多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2 21:47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1 20:52
唐代土地易主经常见到。王维的辋川别墅从武后到肃宗数十年四易其主。李白杜甫王维诗中不少是访问贵族官员 ...

《红楼梦》用小说反映现实。荣国府和宁国府都有八九个庄园土地。这是世袭继承的封地。过年时庄头来缴纳土地收入,现银二三千两,还有许多实物。这些都是嫡长子世袭的权利。庄头来缴纳收入,贾珍嫌少,庄头哭穷,却没有说到缴纳皇粮,说明这些庄园是不用缴纳皇粮国税。如此收入,自然会导致兄弟之间的争夺之心,所以贾环就算计陷害贾宝玉。

秦可卿死了,家族来参加丧事人数众多,说明贾氏宗族是个大家族,代字辈分就有多个,后代就更多。这些都是分支,没有世袭继承权,生活就穷一些,有时要祈求荣国府宁国府救济。

平民土地私有制的继承,是在法律和宗族家族的伦理基础上形成的继承制度。兄弟分家析产,继承土地。哪一个兄弟无儿子,就过继儿子。如果家族没有儿子,就会被吃绝户。从老一辈人听说,真是残忍而且荒唐。鲁迅小说《祝福》就形象折射出这个平民土地私有制的反映。
中国历史记载内容都是官多民少。尽管如此,有关民间土地继承的资料还是可以见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2: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1 22:11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1 21:47
《红楼梦》用小说反映现实。荣国府和宁国府都有八九个庄园土地。这是世袭继承的封地。过年时庄头来缴纳土 ...

土地私有制世代传承,保证了中华民族血脉世代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技术,从神农氏开始到后稷发展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历朝历代,都有书籍传世,保障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代代相传。这个农耕文明的形式,不断完善,但是也导致生产方式逐渐固化,阻止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当西方工业出现并发展,农耕文明就无力抵挡侵略,导致农业社会的破坏,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此,田园牧歌式的农业社会农耕经济,就只能存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记忆之中。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历史性的重任,自然由教员为代表的一代精英担任起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2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5-9-22 22:21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1 22:10
土地私有制世代传承,保证了中华民族血脉世代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技术,从神农氏开始到后稷发展一直 ...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是商鞅变法。农业耕作技术进步,使得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成为可能,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平民的接受支持。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和土地世袭权,经过始皇支持和强力甚至流血得以推行,商鞅本人也为此付出生命。时过千年,历史记忆已经模糊。第二次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土地从私有制经历土地改革逐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并存的公有制制度。这个过程的历史记载清楚。无数烈士的鲜血为新中国的SHZY公有制奠定了基础。土地的公有制是新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础。新中国今天的工业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农业和农业人口付出了沉重代价。和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比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基础是私有化。中国人民在发展的路上付出了沉重的探索代价,数代人的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教员为代表的精英群体可以说居功至伟,也包含了多少人的血汗付出啊啊啊。。。。读史至此,掩卷叹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22: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2 22:19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有两个重要的 ...

数千年的农耕技术,都是沿用神农和后稷教民稼穑流传下来的经验。先民们祈求风调雨顺再加上披星戴月汗滴禾下土,获得土地收获。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发展对农业的促进影响之大,是以前农业社会难以想象的。现代农业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生产链条方式,一个家庭往往就只是一个具体农业产品的一个生产环节。这个生产方式使得农业产品数量质量极大提高,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农业提供产品使得中国人在改革四十年彻底告别了饥饿,这是数千年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大事啊,今天梦想成真。。。。如此成就,如何能因为不足之处而否定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2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2 22:53
数千年的农耕技术,都是沿用神农和后稷教民稼穑流传下来的经验。先民们祈求风调雨顺再加上披星戴月汗滴禾 ...

神农后稷的记忆已经是遥远过去。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方式,在工业和农业互相融合发展过程中也一去不复返。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是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人力物力投入。稍有差错,就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数量。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可以是家庭经营的百倍千倍。因为想象不到的天灾或者人祸,就可能使得生产者或者经营者遭受灭顶之灾。即使是大有丰年,因为某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利益权力作祟,导致不能完成流通消费过程,或者价格跌破成本,也是干着急(例如中美贸易战)。人类的大同天下的理想,还是任重道远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7 2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4 22:17
神农后稷的记忆已经是遥远过去。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方式,在工业和农业互相融合发展过程中也一去不复返。 ...

回顾中华民族历史,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闭式的农耕文明走向开放式工业农业互相促进的现代文明,表现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人类生命过程的进化发展的需求。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了土地的产出增加,也促进了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促进了劳动力增加,可以耕种的土地不断开垦增加,导致土地所有权的产生,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土地所有权制度不断改变,不断发展完善,以适应社会的稳定要求。每一个稳定的朝代,出现所谓的盛世,本质上都是土地制度稳定,同时伴随着人口数量和土地拥有数量达到合理的平衡,也就是拥有足以养活自己的土地,能够辛苦一年吃饱饭,就是盛世。每一个新朝代建立,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分配土地,稳定社会秩序,为此或者采取移民政策。从秦汉到明清,都采取过。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稳定,反过来又促进农民发展耕种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但是,土地私有制的致命绝症,就是土地兼并。这一点也是王朝兴衰的根本。土地公有制的出现,只是现代工业的出现,才有可能实行。大同社会,天下为公,是中国儒家学者的理想社会,只是出现在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现代的工业生产,确实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是数千年的家庭私有制的影响,虽然土地制度改变,出现的新问题仍然很多,期待着新的解决方法出现。只能是像教员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7 2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5-9-27 20:35
回顾中华民族历史,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闭式的农耕文明走向开放式工业农业互相促进的现 ...

文人弄墨,百无一用。

想当年,教员初脱困境,雄视中华大地,词章气势冠绝古今: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只有英雄有能力改造江山。以教员为首的英雄群体,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也改造了中国社会,创建了新型的土地公有制度,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晚年,发现了新制度的不足,甚至于发动一场运动,使得中国人民和社会都受到影响和锻炼。不是英雄,不可以妄加言说。

还是以教员词《贺新郎  咏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暑。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