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锉
来源:美食百科
许多人到台岛基隆,都想一尝鼎边锉的口味。鼎边锉是福建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里这算是家常小吃。里面有肉羹、虾仁羹、金针、香菇、木耳、鱿鱼、小鱼干、竹笋、高丽菜,内容丰富,是标准的汤好料多。然而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称之“鼎边锉”。 “锉”是闽南语,为爬滚的意思。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浆,沿着大锅鼎边滚下,米浆滑滚的动作叫锉,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边锉。鼎边锉以邢家所做最为有名。
鼎边锉是源自福建福州、流行于中国台岛基隆的特色小吃,以米浆沿滚烫锅边'锉'(闽南语'爬滚'之意)制成薄片状米食,配以丰富配料和高汤而成。
起源与传播
鼎边锉最早为福州家常米食,后随移民传入基隆,经本地化改良后成为基隆代表性美食,尤以邢家制作的最负盛名。
制作工艺
米浆制备:粳米浸泡后研磨成浆。
滚浆成型:米浆沿烧热的大锅边缘倾倒,高温凝结成薄片。
食材组合:将米片剪块后与高汤及多种配料共煮,核心动作“锉”即指米浆滑滚的动态。
配料与风味
主料:米浆(米粉制品)。
汤底:猪骨或鸡骨熬制,部分加入虾羹、小鱼干提鲜。
经典配料:肉羹、虾仁羹、金针、香菇、木耳、鱿鱼、小鱼干、竹笋、高丽菜等九种以上,呈现“汤好料多”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