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回复: 9

[其它] 尕日塘秦刻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个月来,青海省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在文物学界引发真假争议。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该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今年6月份以来,一则“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文称,在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不过,仝涛的文章很快在考古界引发“地震”,北京大学辛某勇、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等知名学者接连发声质疑,怀疑实为今人伪刻。
国家文物局表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已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七月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10℃的冷风,裹挟着海拔4300米的凛冽,却吹不冷湖边一块刻字岩石搅动的滚烫争议。这里人烟稀少,极端的自然环境,对人的体力和耐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刚到果洛州,就已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胸闷气短,心率飙升到160次/分,心脏疼得难以呼吸。

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仝涛文章发布后,遭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某勇等人的质疑。后者6月8日一早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石刻造假新高度》,其中直言:“铭文若如释文所释,敝人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

据潮新闻报道,从事神话学、文化史、先秦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在微博上表示:“《史记》记载,秦始皇26年灭六国,始议帝号,称皇帝,这块刻石称五大夫26年3月到达(黄)河源,元代都实奉命探河源,4月从临夏出发,经四个月方到达河源,以此类推,秦人出发最晚当在始皇25年的冬天或者秋天,此时,嬴政还没有称皇帝号呢(以上引自我的学生)。远在黄河源的五大夫是如何提前预见到秦始皇称皇帝的。况且,河源地区气候寒冷,冬天冰天雪地,道路难行,沿途粮草供应更是问题,人马不被冻死也会饿死,所以元代的都实选了初夏四月出发,历经整个夏天,八月到达河源。秦代方士早不去晚不去,专门挑寒冬天气上路去河源采药,是去采冬虫夏草呢?还是去送死呢?”

争论迅速席卷学术界,并在公共领域引发罕见关注。《光明日报》顺势开设“学术争鸣”专版,自6月30日至8月中旬,连续刊发20个整版、52篇文章,论述达15万字,参与学者之多、讨论之热烈,被誉为继1965年“兰亭论辩”之后又一次现象级学术公案。

这场论战吸引了来自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地理学、神话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正方代表如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指出刻石中篆字写法与同时期秦篆风格一致,如造假需具备相当高的古文字、历法等知识水平,因此难以模仿。

第三方中立学者则提出了更多可能性。

葛承雍教授认为石刻可能不是秦始皇时期遗物,而是王莽时期派使采药和巡视宣威的石刻。

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最初发现石刻时,曾推测其年代可能为元代或清代。历法问题成为论战焦点之一。

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指出,石刻记载的“廿六年三月己卯”与秦代《颛顼历》不符,根本不存在这一天。

故宫博物院熊长云先生提出了新解读,认为可能是“廿七年”或“卅七年”。赵平安教授则认为即使历法不合也不能直接认定文物为伪,“真实的文物中也会有错”。

河北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通过岩画微腐蚀测年法,认为石刻风化痕迹符合古代特征。

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则从地理学角度质疑,指出石刻所在地层与玄武岩不符,气候条件不利于秦代车马通行。

图片


国家文物局一锤定音


专业学术争论在大众传播中容易变形为情绪化表达。有评论员文章指出:“一些网民对不同观点的学者进行人身攻击,导致学术问题演变为情绪化的网络骂战”。

面对这一情况,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组织情况和现场保护工作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主要内容,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秦刻石环境及周边文物遗存,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等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主持新闻发布会。


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到研究任务后,以科学论证、实事求是为原则,不预设结论,基于现场调查成果和科学检测数据,形成了《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总体结论与专家论证意见;二是高清采集、凿刻工艺、赋存环境以及刻石岩体岩性与风化特征;三是刻石田野调查、铭文识读、文献梳理和地望考证、价值分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刻石进行论证,近期将在学术刊物发表。

李黎从刻石文字识别、刻石赋存环境、刻石本体检测分析和相关文献调研和总体调查结论5个方面介绍了报告内容。刻石文字识别中,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获取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并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刻石本体检测分析中,通过科技手段获取刻石刻痕特征、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刻石风化程度和刻石保存状况数据,形成对刻石岩性、磨蚀性、风化程度的判断。刻石赋存环境中,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通过田野调查,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调查。

文献调研中,认为文献虽无直接记载,但此地在清代(甚至更早)有刻石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通过以上科学调查研究,得出尕日塘秦刻石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刻石保存状况较好,但局部岩体存在局部失稳隐患,刻石文字风格属典型秦篆,凿痕清晰,凿刻工艺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等5方面结论,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

王进先回顾了2020年以来刻石发现过程和“四普”调查、登记情况,介绍刻石的自然环境与周边文物遗存情况,以及调查的初步认识。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处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目前附近无常住民。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经对刻石本体及周边区域自然环境、文化遗存、区域文化背景的调查研究,刻石东北约2千米的湖漫滩与山坡交汇处,调查发现有疑似石棺葬2座,附近发现多涌村古城遗址、江多祭祀遗址和墓葬群,以刻石为中心的150千米(约合秦汉360里)范围内,“四普”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应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说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李零教授分析,铭文虽受限于刻写面,显得不够规范,但带有秦文字典型特征。他系统介绍了对释文、句读与“五大夫”“方技”“采药”“昆仑”等关键字、词的认识,并对文意进行了白话释读。他客观介绍了两次专家会论证情况、专家组成员在刻石现场文字识读情况,并支持调查报告的研究结论。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从右至左、纵行排列,文字多数清晰可辨,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图片




北大教授的回应

北京大学辛某勇则多次对石刻真实性表示质疑,甚至表示未来或许会写《制造“昆仑山铭”》一书阐明观点。

据辛某勇称,氏著《制造昆仑山铭》的目录结构如下:引子:四角坪下的惊天大新闻引出争议;第一章至第十一章依次为《新发于硎》《六合之外》《闲情逸致》《穷途末路》《铭功颂德》《黄道吉日》《朔日望月》《高官贵爵》《仙人圣母》《导河积石》《登峰造极》,系统批驳石刻真伪;结语以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总结争议本质。全书旨在通过多角度论证(如文体、历法、文字、官职等)揭露“昆仑山铭”为伪造。

2025年9月15日,辛某勇在其《制造昆仑山铭》撰著进展中表示,该书“引子”及前两章(《新发于硎》《六合之外》)已完成2万余字,预计年底如期交稿,并强调“官方”态度如此,更有撰著必要”。此表态直指2025年6月青海“尕日塘秦刻石”争议中,国家文物局调查结论与其个人“高度怀疑今人伪刻”的学术立场相左,凸显其坚持通过专著系统论证质疑的意图。


图片


截至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后,辛某勇对同校中文系教授李零关于“尕日塘秦刻石”的学术解读尚未公开置评。此前,辛某勇曾于2025年6月发文质疑该石刻真实性,称其“百分之二百五十是假货”,但未具体涉及李零的文献释读方法。两人虽同属北大且研究领域部分重叠(如历史地理、古文献),但辛某勇近期争议多聚焦诸葛亮评价争议及西汉年号研究,而李零活跃于考古与古文字领域,目前未见学术交锋。

在国家文物局认定青海“尕日塘秦刻石”为秦代真品后,辛某勇当天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强烈要求国家文物局公开完整鉴定报告及专家名单,强调“这是重大学术问题,学术界有权知道”,并质疑仅凭官方“权威”结论无法确立学术公信力。此前,他率先质疑该石刻“百分之二百五十是假货”,但未提供详细证据,仅称“出版社约我写书慢慢论证”。此次官方定论后,辛某勇延续其批判立场,将争议焦点转向学术透明度,反映出其对传统考据与科技鉴定方法冲突的持续关注。

国家文物局以科技和文献等综合手段为"尕日塘秦刻石"鉴定,但辛某勇教授仍坚持要求公开鉴定报告和团队专家——当传统考据遭遇现代科技,学术争议的终点究竟在于"权威认证",还是在于开放透明的实证过程?这场跨越三个月的秦代刻石真伪之辩,最终留下的,是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规范的深思,还是舆论场中难以弥合的认知裂痕?

我们将持续关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前沿】确认是秦代石刻!秦代石刻内容详解[color=var(--weui-LINK)][url=]考古中的国[/url]
2025年09月16日 17:45 山西

来源:央视新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海秦代石刻官方鉴定为真!每经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古文字学家,详解鉴定过程、深远意义和未来谋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0-15 06:20 编辑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宣布,经审慎研究,认定青海扎陵湖北岸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尕日塘秦刻石”。石刻共37字,风格秦小篆。大意是,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11年)时,派五大夫醫带方士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于三月己卯日(初三)到此,再行百五十里可达终点。这样,全国目前的秦代刻石达到8处,大部分在山东。其中石刻字数最多的当数“琅琊台刻石”(简称琅琊刻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webp 11.webp
12.webp 14.web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尕日塘秦刻石”官宣,一场大讨论算是告一段落!可以说,此次刻石发现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在“刻石”,而在“昆仑”。换句话说,“刻石”文物本身引起的关注贡献率大概只能占到20%,而其承载的“昆仑”地望引起的关注贡献率要占到80%甚至更高。最初发布者仝涛就刻意将刻石与“昆仑地望+黄河源头”联系起来,以拉高其文明价值。

然而,在“尕日塘秦刻石”已经“去昆仑化”正式公布名称,国家局也刻意回避将刻石关联昆仑的“误区”和“雷区”之下,还有学术大佬公开发表观点,继续称其为“昆仑石刻”并据此阐述重大意义云云。主管部门头脑已如此清醒,民间学界认知还如此混沌,有必要对“河源昆仑”做终极追问,以正视听。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番细数清点之下,中国历史上竟然有过八座“昆仑山”。

第一座《山海经》昆仑山

《山海经》是所有记载昆仑的古代文献的共同源头,书中总共21次提及昆仑,共有四种表述方式:

——表述为“昆仑虚”10次。

——表述为“昆仑丘”2次。

——表述为“昆仑”8次。

——表述为“昆仑山”1次。

唯一1次表述为昆仑山在《海内东经》:“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结合整个《山海经》语境,此处昆仑山可以理解为昆仑(虚)所在的那座山。本研究系列之前已经做过详细考证,昆仑虚就是今天陕北神木高家堡的石峁遗址。随举几条证据链:

——“鲧作城”,鲧就是昆。

——“禹生于石”,石就是石峁。

——大禹名文命,字高密,高密就是“日比”,就是“昆”。

——石峁遗址东北方向晋陕蒙交界之处,正是4000年前黄河流出河套古大湖之处,先民观念中的“实惟河原”,也即“河出昆仑”的原初出处。

如此,《山海经》中唯一1次提到的“昆仑山”,今天的名称就叫“石峁”。如果说中国大地确有一座亘古传颂心向往之的华夏祖庭昆仑山,只有石峁才是,如假包换,板上钉钉。后世其他所有叫“昆仑”的山或山脉,包括今天青藏高原上横跨西域的昆仑山脉,要么赝品,要么次品。


昆仑之墟(石峁遗址)地理位置图
第二座 汉武帝昆仑山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一方面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一方面探测黄河源头。张骞归来,汉武帝按照其叙述将西域的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将河源昆仑与现实地理正式关联。此事在汉代是重大政治事件,载于《史记 · 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1”所谓“天子案图书”,意在强调天子行事有理有据,有章有度,汉武帝命名昆仑山并非信口胡说,而有扎实文献依据。依据有二:

其一,“河源出于阗”——经我朝特使张骞亲自考证,西域于阗南山就是黄河的源头。这地方谁也没去过,只能张骞说了算。

其二,“其山多玉石”——于阗南山盛产优质玉石,也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和田玉,与古书记载“河源昆仑出玉”就对上了。

如此,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顺理成章。

面对于阗南山距离极其遥远且并无直接地表径流可溯的质疑,张骞再次利用了《山海经》原文“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意指黄河曾潜入地下),代表官方炮制了一个“重源伏流说”——黄河有两个源头:一出帕米尔高原,一出和田,在罗布泊汇合后潜入地下,到积石山经大禹导引流出地面,形成黄河——如此马马虎虎应付过去。

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自然一定知道河源不在于阗,昆仑不是南山。但是,从经略西域的大局出发,假“河源昆仑”之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招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实现了对西域“自古以来”乃汉家领土的宏大叙事和舆论引导。


于阗南山地理位置图
客观地看,于阗南山河源说实在“一眼假”,无非汉武帝经略西域的一味短效药,执政有效期一过,式微不可避免。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打败吐谷浑后于青海南部置河源郡,是对“重源伏流说”千年之误的直接否定。此说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就是今天长达2500公里的庞大昆仑山脉,名称的确由此而始。

第三座 刘元鼎昆仑山

汉武帝之后,通过“命名昆仑山”实现经略西域的政治大戏告一段落,除《汉书 · 地理志》作为正史必须记载重大政略,汉武帝至唐初近千年中再无与昆仑山相关的重大事件见诸史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于阗南山为“昆山”或“阿耨达山”——还是延续汉武帝命名昆仑山的认知框架,没有变化。

随着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日益频繁,真正的黄河源头开始进入唐朝的视野。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吐蕃派论讷罗至长安请和。公元822年,穆宗李恒遣刘元鼎前往雪域高原吐蕃国都逻些(今拉萨)会盟,往返均途经黄河源头星宿海,南望巴颜喀拉山,北瞻阿尼玛卿山。后刘元鼎著《使吐蕃经见纪略》详细描述了出使吐蕃沿途的山川地貌,对河源地理状况记述尤为详尽:“黄河上游,从今青海省贵南县往西南方向走2000里,河面变得狭窄,春天水小可以蹚水过河,夏秋水大须乘舟;再往南300里群山连绵,中间高四周低,命名为紫山,就是今巴颜喀拉山,当地人称为闷摩黎山。这座山东距长安5000里,应当就是古人所说的昆仑。2”巴颜喀拉山正是当代*考察确定黄河正源卡日曲所在,此乃中国历史上昆仑山首次坐实于真正的黄河源头之山。始作俑者刘元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此番“认知”在历史上竟然拥有如此前无古人的崇高地位。


巴颜喀拉山地理位置图
尽管刘元鼎对黄河源头已经拥有完全正确的认知,但限于此处属吐蕃疆域,大唐既不能派人考察,也不能官方命名。刘元鼎心中的昆仑山是中国历史上八座昆仑山之中,唯一一座由民间非正式命名,而且也未能流传后世的昆仑山——最正确的认知却遭受最卑微的命运,造化弄人,殊堪慨叹。

唐朝时青藏高原发生沧桑巨变,气候变暖,人口骤增,吐蕃崛起,战力强悍,称雄200多年。以吐蕃的文化自然不会对华夏正统昆仑有兴趣,唐朝对青藏高原不能掌控,也未能再拿昆仑做政治文章。此状态一直延续到元代才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座 忽必烈昆仑山

元代将青藏高原纳入国家版图,对西部山川水文地理认知加深。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都实穷黄河源”。都实及其弟阔阔出一行最远抵达了星宿川(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详细的黄河源头地图《河源图》,清楚标出“火敦脑儿”星宿海和“昆仑山”阿尼玛卿山,《元史· 河源附录》对此有明确记载。此次都实考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专门的官方河源勘查,更是中国历史上有目的地考察黄河源头之始。经此次考察,元朝官方明确将阿尼玛卿山(蒙古语称“亦耳麻不莫剌,音Amyesbomra)定为昆仑山。


阿尼玛卿山地理位置图
元人潘昂霄基于都实之弟阔阔出所述1280年黄河源头考察的详细成果记录,于1315年整理编纂而成《河源志》。全书一卷,围绕元代首次官方黄河溯源科考展开,系统记载了都实考察团队确认星宿海(火敦脑儿)为黄河源头的方位、水文特征及百余支流分布,纠正了《汉书》"伏流重源"的传统谬误。书中对河源地貌的实证描述确立了元代地理认知基准,其结论与现代卡日曲源头认定相近。《河源志》经《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全文收录,并与朱思本译校的梵文资料互补,成为研究黄河源流演变的核心文献。

忽必烈为什么旧瓶装新酒,祭起昆仑山命名政治利器?其曾在自述中提及:“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知自积石矣,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帝王行事,以开创为要务。忽必烈此举,旨在加强对青海番部控制,密切西部边疆与中央政府关系,获得河源地区物产,开通黄河上游漕运,同西南地区互市。都实考察结束后,忽必烈至迟在至元二十九年就已沿黄河设置驿站,黄河道在元朝得到了极大发展,元朝也极大加强了对吐蕃的控制。

按照之前“采药昆仑刻石”一部分人的阐释逻辑,“星宿海是黄河源+阿尼玛卿山是昆仑山”已经是秦人共识了,连五大夫翳这种级别的官员都能以此常识“刻石昆仑”以作纪念,1500年之后雄才大略的忽必烈大帝还要命名阿尼玛卿山为“昆仑山”,岂不是拾人牙慧自降身份吗?

第五座 康熙昆仑山

今天地理意义上昆仑山近乎华夏第一山的响亮名称,是在清朝康熙帝手上最终命名确立的。

康熙帝为了绘制空前的国家地理图谱《皇舆全览图》,组织了包括欧洲传教士法国人雷孝思、白晋等人的考察队,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经纬度定位和三角测量法,对河源进行了多次详实的考察。期间对昆仑山的认知多次反复:一度觉得巴颜喀拉山的“喀拉”为“昆仑”,又认为黄河源与长江源交接地带的三座大山总名为昆仑;还误听藏地僧人之言认为冈底斯山为佛经中的阿耨达山、内地所传的昆仑山,最终明确了与今天昆仑山脉大致相同的基本轮廓。昆仑山的定型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地理意义,体现了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两端分别是汉武帝昆仑山和忽必烈昆仑山,是对两千年来华夏正统的一脉相承;中间凸显XZ与新疆-塔里木盆地以及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地理分界线,是对三大边疆分而治之的良苦用心。

此后,经18世纪乾隆《西域图志》强化以及19-20世纪西方探险家(如斯文·赫定)和中国地理学者的科学考察,精确测定今天昆仑山脉的地理学范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至柴达木河上游谷地,全长超过2500千米,南北宽度在东经90°处达到350千米,在东经81°附近收窄至150千米。


昆仑山脉地理位置图
第六座 山东昆仑山

山东有座“昆仑山”,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20公里的昆仑镇,北依黄河,南靠沂河,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520米,与泰山海拔1545米近乎相当,甚至有“齐鲁第一峰”之称。山东昆仑山默默无闻,与其文化同源的昆仑镇也一样平淡无奇。事实上,在这个昆仑之名的背后,却隐藏着四千多年前东夷文明重要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被原封不动地真实记载于《山海经》之中,却长期被忽视、被埋没,无人理解,无人问津。

《海外东经》载:“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寿华之野就是寿光之野,今天潍坊下属的寿光市。潍坊下面还有个高密市,前面已经交代高密就是“日比”,就是“昆”。

《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山东昆仑山所在的淄博市淄川区,以前叫般阳。般阳的般,就是“少皞生般”的般,“般是始为弓矢”的般。

前面说到与石峁道地极品昆仑山相比,其他昆仑山都是赝品和次品——次品就是指山东昆仑山。它并不假,而是次,对华夏第一神话昆仑的巨大影响力历史贡献近乎于零,孤悬胶东,默默无闻,担不起昆仑响亮的名头却又是地道真货,所以才说它是次品。


山东昆仑山地理位置图
第七座 广西昆仑山

广西昆仑山为大明山余脉,位于南宁市宾阳县与兴宁区交界处,海拔仅300余米,即便与山东昆仑山相比,广西昆仑山也体量狭小,景色平凡,更加默默无闻。但是,由广西昆仑山衍生的一座关卡——昆仑关却大名鼎鼎,蜚声天下。历史上在昆仑关发生过两次著名的战争:一次是宋朝的狄青与侬智高之战,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昆仑关大捷。


广西昆仑山地理位置图
今天,广西壮族过的最重要节日是“三月三”——黄帝的生日。《山海经》记载“黄帝生洛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壮族主体骆越的骆,就是骆明的骆,是布洛陀的洛,也即白马之意。壮族主体由南下的黄帝后裔与当地稻作土著融合而成,在广西境内出现带强烈陕北黄帝族群意识形态特征的昆仑山名称,完全符合华夏族自北向南迁徙的历史事实和人类学规律。

第八座 喀喇昆仑山

严格意义上,喀喇昆仑山不能算作昆仑山,与华夏族“昆仑”文脉的历史流变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只不过名称中含有昆仑二字而将其勉强忝列其末。喀喇昆仑山是塔吉克、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的界山,从阿富汗最东部向东南延伸480公里,宽240公里,长8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是世界第二高山脉,山岳冰川最发达山脉。喀喇昆仑缘自夏语“黑河”或“黑水”的音译,出自19世纪初英语作品。突厥语中喀喇昆仑意为“黑色的磐石”,此解释早于英文翻译,也许比后者更接近历史的本意。


喀喇昆仑山地理位置图
结论

梳理清楚中国历史上的八座“昆仑山”,评价“尕日塘秦刻石”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论就有了良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民族4000多年来对昆仑-昆仑墟-昆仑山漫长的地理认知和文化流变看,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明确知晓扎陵湖即“河源”并将之与华夏祖庭“昆仑山”建立直接联系,可能性为零。在“石峁昆仑”之后“工业革命”之前,任何一次对“河源昆仑”的实地考察和认知迭代,都建立在大一统王朝经略西部边疆的重大政治方略之下,都是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巨大的时代潮流以“河源昆仑”的方式表现出来,单纯战术上的、单一行动上的、劳民伤财般的“河源昆仑之探”,绝无存在的可能。在此意义上,国家文物局不为舆情所惑,将民间的“采药昆仑刻石”改为官方的“尕日塘秦刻石”,是非常明智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母娘娘管长生,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这个信息说明生命的长久,或者说身器的长久。
这个很容易追踪啊,凡夫的身根是肉体,会坏灭,但定者的身根是恒相续,定者的身根还会变成声和光。
【长生】说明是定者,至于是欲界还是色界的定者,根据传说推测是欲界的定者。
定者的身体还会以声光的形式出现,只不过待缘才会出现。
查一下青海省是否有极光出现,一查还真有过极光出现的报道,报道的地理位置多在海西,离“昆仑山”不远。
青海省还有极光?不可思议吧,还真有,新闻都出来了。
极光代表什么呢?
比如去网上看下北极圈的极光,再联想下道教的北辰大帝,毕竟定者的身根会以声光的形式出现。
定者的身根变声光,这可是经文记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在道教中不仅代表道法的光明,也象征修炼者已经超脱阴暗、俗世,达到纯阳之境。此时神仙身体可化为光,出入十方,自在无碍,被称为“虚室生白”或“天光发越”

最终成就的“阳神”可以聚则成形、散则为光,与道合为一体。这种境界被认为是道教修炼的最高果位,超越生死、轮回,实现永恒自在1。
文化表现
在道教宫观壁画、经典描述中,很多神仙(如三清、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等)都是头罩神光、身披金光,象征其道行圆满、普照大千3。

——————

“聚则成形,散则为光”,欲界是存在段食(香味触),必然得“聚则成形”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宝 于 2025-10-14 23:17 编辑

根据现代科学家对极光的研究定义,对昆仑山的定义,对道家王母娘娘的传说。就是再过千把年也不会找到王母娘娘的踪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宝 发表于 2025-10-14 22:56
“光”在道教中不仅代表道法的光明,也象征修炼者已经超脱阴暗、俗世,达到纯阳之境。此时神仙身体可化为光 ...

只说“聚则成形”,并没有说聚则成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