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达人谈艺(更新中……)

发布者: 江南达者 | 发布时间: 2011-10-30 18:19| 查看数: 122631| 评论数: 308|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1-11-30 20:02:33
不敢。先生可好?

值此“假文”成风之时代,吾辈“真文”作者,偶亦实感

无奈。而其无奈之甚者,首数单位或行业内那般人必为之

的“应景文章”。斯文之无聊,无聊至除可显示主事者“

工作业绩”外,汝实在想象不出其任何存在之必要。然只

汝犹不得不在彼处“谋食混饭”,却又只能是“奉命为之

”。咳,终不成还真个将自家视若珍宝的时间,用于去写

这等无谓的文字了,于是万般无奈之下,亦只得从俗步入

了“上网调用共享资源”者之行列……事还不仅如此。倘

有至亲好友亦“有此需求”或毋宁曰“有此灾难”,而其

尚不具任意取用并“合理整合”“共享资源”之能力或条

件,必求之于汝,汝又如何?于是为“做人”计,还得“

再受二茬罪”呀……固然,说到底,此罪犹属可隐而受之

者。更有一事却令人哭笑不得:一次,某与吾相善然则人

生意态各异之友士,竟直言曰吾“反正会写文章”,是否

可“相帮一把,送一二篇”,也使其顺利地应应景……自

然,此尤其有关乎“做人”了,吾也就只能是“婉言以坚

拒”之。当时此心曾暗忖:吾之“真文”,焉可排此“假

用”?就算吾一时失了主见,应承了吾之友人,料必偶有

吾之读者见之,亦断然不会答应。——此等丧气之事多谈

有伤心境,不妨还以“圆*满之例”为结罢:近日单位开展

“读书活动”,又要求人人须写“心得笔记”,而吾此《

达人谈艺》数百篇文字间,岂无与“读书心得”“沾边挂

角”者哉?呵呵……不过吾此《达人谈艺》居然还有如此

这般之“实用价值”,真真超乎吾之想象;而吾之广大读

者,纵使其间不乏长于想象之士,大抵也难见及于此。现

实人生之丰富多彩性,由此又可见一斑矣。
浪花 发表于 2011-12-2 14:09:19
学习并支持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1-12-11 21:05:33
欢迎先生。问好!


仍是改写自家诗稿时得来体会。因向来颇喜王摩诘《积雨

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句,吾《乡间杂诗》中

,至有“不知高低”勉以亲历乡村生活为题而奉和者,曰

《雨霁谢家湾》。其和与改过程之甘苦得失不遑细论了,

全诗终改毕为:“宿雨新晴炊火迟,滤浆办饭饷山菑。薄

薄瘦田翔老鹭,深深野岭啭雏鹂。院中一树发清槿,檐下

三人收素葵。农汉与吾相诨罢,花猫何故竟生疑?”细细

品读之,虽已完全套入实际生活内容,亦不乏生动意趣,

终在大贤巨影之内,无力超脱。思之:或此即为事物本身

先天既定之无奈罢?不然,何以休论是吾辈、即如诗仙李

太白,见崔颢《黄鹤楼》,亦只得叹之且投笔而去?以此

见来,作诗(或整个为艺)更好之状态,只可是透玩经典

佳作神髓而不为其表象所囿,一经自家着手,则干脆率性

放胆了无顾忌弄去,或方可偶得独*立品格之作。此另示《

乡间杂诗》中一首《村小》,似多少可印证斯说。——“

黄泥院坝宽三丈,四面皆空哪用墙。一处歪斜炊爨屋,几

间伧陋读书堂。师尊或作夫妻店,学子多排兄弟行。却乃

人文滥觞地,滋毫发墨逸幽香。”文体所限,不多谈了,

驻笔。
雪狼 发表于 2011-12-11 22:09:38
“四面皆空哪用墙”颇有意味。{:soso_e179:}

欢迎先生。问好!


仍是改写自家诗稿时得来体会。因向来颇喜王摩诘《积雨

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句,吾《乡间杂诗》中

,至有“不知高低”勉以亲历乡村生活为题而奉和者,曰

《雨霁谢家湾》。 ...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1-12-11 21:05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1-12-25 21:06:54
呵呵,那才就是常见的“村小”味呀。欢迎先生!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1-12-25 21:08:06
近段时间,有两件有关于这《达人谈艺》之事令吾有感。一是“国学复兴论坛”负责人高兄,因识吾此文转而青睐吾人,盛邀吾出任该坛版主,盖为吾向来未敢应承过任何此类职事,转而其不辞辛苦,专为吾在该坛辟一栏目,以导入吾既发之文图,且发布公告委吾以该坛“大学士”头衔,以此续发吾帖。其礼遇之殊隆,可称吾辈历游网海所未得未见未闻者。事之二,是为搜狐“百家讲坛”撷录这《谈艺》中首文《颓楼品画》。当时,吾在该网本帖内见此回帖,其语平实,只一赞且告吾其事。唯因闻其选编处犹有评介吾文之举措,因而循链接地址去往一观。原来知会此事于吾之兄台,便是其选编主事者,那评介之文,亦出自此兄之手。而那评文本身,心志之热忱,情怀之坦荡,言辞间其首肯意态之高确精当,皆足令此心怦然动之。想来,此提及之二兄,本与吾辈向无关涉,彼此亦不知对方系何人而居何地并以何为生,仅因皆是我华夏大地所生息而生性喜好吾国文化之辈,故尔惺惺惜之。则由此也可见,尽管当下全社会物欲横流,然毕竟这天覆地载之人间一隅,尚真有如吾辈嗜纯粹文化如命者。是以文化本身生命力之强、我中国文化这魅力之盛,悉可见其一斑。余言休絮了。在此,我谨谢二位兄台,非专谢其对吾人吾文吾艺之认可,更谢其那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而必应属庄严神圣之文化使命感。这人世间倘多一点有此禀赋之人士,我中华文化之复兴与发展,是真有望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先生客气!

查看全部评分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7 19:02:08
又于作画时所感:这山水画所表现者,确当为大地山川精

魄之呼吸与形体之律动,焉能作一山一石、一泉一树与一

屋一舟之简单罗列哉?而此所谓“精魄之呼吸”,首先必

应是吾人会意大地山川,觉其存身天宇间之忧乐苦适,然

后乃直捕其凝神一瞬之生命状态。至若“形体之律动”,

——既已感知彼灵动神魂,更何难发现其躯肢俯仰自如、

暗合自然节奏以呈己身壮美旋律之泛活姿仪?果能如此这

般用心体验并命笔驱墨而画作仍不能灵意充盈,则吾断未

闻之矣。涓滴感悟,奉与为画及品画人士。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17 20:58:25
作画时颇又有感:这写意之作,切忌平涂。画中诸物,但

凡画法出现类似平涂者,则画境意象,必大加消减,甚至

画之格调,亦多略打折扣。思之,——此固与写意画手法

相关:定当通通若漫不经意、似乱非乱之笔触感,方与其

名匹配。则更直接作用于其“呈象”理趣:断非铺填色墨

于物象轮廓范围,为其所囿,而必应凹凸深入嵌立于画幅

间,且是周遭逐渐幻化演变,以与万物若离还即……或此

正如诗文写作之力戒平铺直叙罢?彼之描写亦须起落开合

、跌宕有致,笔下方有耐人寻味之精彩波澜。此理一点即

明,何须细述。然无论绘画与写作,又皆有“白描”之谓

。——此“白描”者何?或单线勾勒物象不事渲染,或平

实状物叙事不作夸张形容,看似都与踏实写画相类,却俱

乃捕捉事物基本特点予以刻画,却又并未严密坐实,仍为

观者留有自由想象空间。易于混淆之概念,顺带判别,不

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2-20 19:06:38
闲涉前人论述,偶见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有「语语微妙

,便不微妙」,「竟体求奇,转至不奇」之语,掩卷有思

。今之艺者,欲于己作中大逞其奇崛微妙态势之举,可谓

多矣。然彼等之作,果是或近玄奥,或觉矫饰,却普遍淡

白乏味,令人腻烦乃至于无法卒读,而鲜见真正撼人心魄

之精妙神奇。此固与其人品及襟怀有关,亦不可不谓正如

刘氏所抨,失之于不解「交相为用」、「相济为功」之理

。彼等作为,吾今姑名之曰「表现观念」之偏颇。艺之精

深意蕴,原本必当潜含于看似平淡无奇间,观者心灵与之

触碰,方自然而然显现。此情此势,「平」为常,「奇」

为偶,不然何以有佳构「耐人寻味」之说焉。斯言是否得

当,君不妨将桂林山水与其他偶尔方见奇兀峰岭的名山大

川细加比较,或即便可悟得一二。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3-2 18:53:27
闲观这艺林众生之相,亦觉有趣。那日在某绘画论坛见一

帖,点击率与吾帖不相上下,遂亦好奇观之。却原来乃一

民间炭精画像小辑。平心论之,其有描画之技,格调亦不

恶,故尔方博得大众之赞。事之有趣则在有艺者必出自责

任心,乃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反复劝告作者:此乃雕虫

小技,要画,只当走正宗绘画(具体为西式素描)之路,

云云。偏那作者极具现代社会眼光,生性亦犟,仅呵呵笑

答曰:时下画那般画的太多,咱倒不如守着这「一招鲜、

吃遍天」之技罢。以此引来众人激烈争论,竟至于相互口

出詈言。吾自来不凑热闹,默观退出。后思之,却怪「正

统画艺观」何以如此强固,人执之,则断不容物也?造型

技艺,便算排开「思想性」不论,亦当有悦目赏心陶情益

智启愿遣怀诸多功效,且是针对不同人群皆有这般功效,

而兹技艺本身面目既伙、所具功效亦各有短长,因之又何

必强求其一致焉?转思它艺,若音乐或表演类艺术,则此

等情形似鲜遇之。吾未闻有美声歌唱家苦劝民歌手或流行

歌手转腔吊嗓,亦未见有京剧或话剧角儿定要小品演员改

换门庭。即便仍以调墨弄彩事言之,姑举一例:似也不曾

听说日本东山魁夷、平山郁夫们硬要彼国之卡*通画手易弦

更辙步其后尘罢?──说了恁些,归于一点:园中花草,

何必论其价格贵贱,倒是任它千姿百态,各以其天然色香

,投人不同之好,为是。呵呵。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3-23 19:13:06
吾此「达人谈艺」及「画中游」系列短章,几年来已成自家砺文之常课。至今二者共计已在千篇之上,因皆是实感而发、且后者所涉生活物事亦广,故尔必导致写事本身之不得不有所讲究。斯文也,议谈抒叙等行文常规毋论了,要者,是为行文之前,须掂量文意之核心亮点,倾情之烈和显晦,而后便于看似随意中严密其内在逻辑,有条不紊取用所备素材,偶亦引证前贤之语以助其势,更于整体收放开合间片时休忘文之主旨,兼始终注重意趣之简明生动与共,言语之文野庄谐并存。若此,则无论其切入点如何,均自有可圈可点文字见诸笔下,且诸多篇章,亦自然不易雷同。以上是为吾辈「演练文体」之心得,不妨也成一文,聊供艺中人士参考。若有当道者嗤鄙之,以为偏左或者僭越,吾仅含笑报以缄默。在野而不顺人意之艺者,其路艰且曲,其言轻且微,吾固知之矣。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3-23 19:31:15
由上文所言艺林众生相转思及自家。当今之世,凭真雅事为生,早已为少数人之专利。其余艺者,要么从俗,要么忍受寂寞,此事态似毋庸赘言。唯幸科技发展至今,即使正统艺坛外之「逸贤」或「野士」,普遍亦尚无衣食之虞,故尔将斯事通达处之,偏要「我行我素」,却也谁奈其何。若吾这般顽固不化者罢,随份谋食之余,研磨丹青,淬砺诗文,泯意潜形于那晦明之间,专心致志演练一己超然物外之「犟艺阵法」,是真任性情也,虽不乏心志之苦,终是深慰于区区清魄。其间亦微开醺眼,透过虚拟网络睨觑海内艺坛。──纵然「俗物多茫茫」,却也实有精诚开达之士,且为数犹不少,俱在那厢勤勤恳恳,细耘心田。暗思:此为人本之需欤?抑或真雅事确具此等魅力、必令人间辈辈代代皆有心甘情愿为其献身者?兹渺荡中之诸贤也,各各擅长其能,固堪为吾辈之师;吾华夏之整体艺文事,真正得其延衍昌盛,不亦赖之乎?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4-9 17:18:05
清王原祁《论画十则》中有「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 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 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 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之语,吾甚以为是。以麓台翁为代表之清「四王」,遭今诟訾,已不足奇。即如吾辈,亦不赞成彼之绘道。然此皆有关「艺路」(或毋宁曰「风格」)之见解各异而已,彼兹剖析作画过程本身,则实堪当事之通理。君不妨试想:有何出手不凡的丹青巨擘,休论其画风如何,而为画本身情形,非是若此?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4-24 17:15:02
古画论中所谓画之通幅「龙脉」与开合起伏等理法之关系

,吾以为恰如战事之全局战略与具体战术。前者确定通盘

战事之基本走势,后者分解战役任务,以成每一仗之合理

打法。此譬喻耳。实则正为整体物象潜在之结构关系与运

动倾向,及令此二者合度彰显之形形色色连同种种艺术规

则。大势游移不定,具体表现各自为政,绝无通幅生动气

韵可言;而倘是舍其具体表现,形僵色死,章法紊乱,彼

生动之势又何存焉。故尔吾谓此「龙脉」即画之命脉,一

切「肌体功能」,皆体现亦依附于它;有经验之画者与涂

鸦之辈,重要区别,当在于能否稳稳对其把握。绘事若此

,文事又何异之。唯文之「龙脉」愈隐,欲须把握,更赖

文者方寸间之感觉,──自然亦有赖于其为文经验。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5-10 20:39:49
麓台又谓「临画不如看画,」「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

好景,亦不必拘旧稿。」此皆甚称吾心。斯「看」,实意临也

,前贤妙迹,俱于此心膈间由吾与天方可见之翰墨入律合辙幻

化出,其形神自已尽彰显在杳茫小宇宙中。而不拘「好景」与

「旧稿」,是不媚世俗、不囿自然与超脱故去之我也,一任脱

茧破壳心灵特立独行,是以素幅间乃有方今优游自在新景象焉

……陶泳乎艺海之真君子,不可不于此着意用心,以求各自艺

途之真正绚丽多彩。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5-22 17:12:27
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中一语令吾思之。曰:山顶层叠

,下必数重脚方盛得住;凡多山顶而无脚者大谬
也。──斯理于何?吾以其为艺之「心理力学」,不知可

否。为艺,虽通体已属虚幻事,然艺者本意既欲「引人入

胜」,焉可不于己著间设一合理之「小自然」哉。目今艺

林中特非画艺,诸艺之「山」「有顶无脚」而使人觉其「

根基不稳」者,可谓多矣。须知一旦与人如此感受或印象

,彼之「山顶」,风光再旖旎,景观再精彩,亦不过类同

海市蜃楼耳。但这「稳设山脚」,确又不能不顾及画面(

或他艺可视表面)构成美感。回想吾身青少时,尝偶闻画

道中先辈议谈人物画群像必不当露脚过多,当时即转思西

方名作内遇此情形,皆是以前景不显眼之物遮蔽之,却不

影响其视象存在之合理性,由是略有所得。此将二者一并

言说,当信艺道中后进,亦自会各有所悟。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6-2 08:54:40
饶氏又云:「画泉必于山峡中流出,须上有山数重,则其

源高远……间有画一摺山,便画一派泉,如架上悬巾,绝

为可笑。」是亦可理解为作品中诸物必得明示或暗示其出

处也。古之山水画论,往往缘自作者细细品察生活,格物

致知,是以通晓自然之道,而成千载不易之言。思之,此

亦与西方海明威「冰山所以壮观在于其仅露出水面八分之

一」一语略相联系契合欤?然今之众多文艺作者,一味唯

知彰示个性及至滥玩形式,竟常置基本物理于不顾,此又

焉可取哉。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6-12 19:02:43
人啊,人!——何不将自家之爱心,推及于物类?(请转发)

日前偶遇一事,令此心有感。下班途中,路过一片居民区,见一年轻漂亮母亲领着个白白净净的儿子,刚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忽然,一只学飞的雏鸟从路边的一株高大刺桐树上掉下,恰恰掉在这母*子俩跟前。两人赶快上前捉鸟,而且那母亲随即便将鸟儿捉住,递给了儿子。谁想这时一大鸟凄怆地叫着扑近前来,围绕着这母*子二人团团地飞,这情景所示何意,不言自明。我当时告诉这母*子俩,那也是一个孩子和它的“家长”,意思是你们怕该有这点同情心罢。但,两人不管不顾,——客观地说,那母亲还是有些脸红和举止局促不安,不过她毕竟不张理我,也不张理那哀叫的大鸟,只是紧拉着她儿子,她儿子紧捉住那小鸟,快步便闪入居民区内去了。那大鸟在如此强势的对手前,更能怎的,最后终于放弃。这一幕,不消说让我想到了许多。所有的想法,其实,主要也就归结为:人啊,人!——何不将自家之爱心,推及于物类?另外,这心里也想到,那小孩子,内心尚未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一己的贪爱,已绝对压倒了或许也有的那一点同情;那母亲,固然一切尽皆出自爱子之心,而她也并非是就不懂我所告诫她的话,但在这或明或暗都必会有的权衡之下,她的心却放弃了一边而倒向了另一边。我实在想不出,对这事,事后她是怎样与她儿子说,难道只会是一种单纯的庆幸吗?而小孩子,倘若真是从小到大就生活在这样一种言传或至少是身教的环境中,事情又是多么的可悲甚至是可怕……我辈既非道德家,也没力量有效制止非善行为或自行可观之善举。然而,身为艺者,这谨守天地间最基本之善道,于人于物,都暗含同情之心,恐怕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点。真的,我就设想不出,以那母*子俩眼下的内心情怀,怎样去从事这艺术活动,或有没有可能去从事还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活动。也许,周六周日,那母亲同样在敦促她儿子去学艺术特长,或者,直接就在学画,也不一定。但,就算是她这儿子造型能力特强,又如何呢?——不知这段几乎已是游移于艺术本身之外的“谈艺”文字,是否能够引起艺者们的一些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雪狼 + 10 赞同。文艺之价值,首在启蒙人心。

查看全部评分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6-22 08:51:30
作品中风格必当统一,此似为浅显常识。然艺者于为艺过

程(特指创作不能一时完成之同件作品)间确又不觉极易

产生别样想法,乃致使所作或有局部风格偏差,──尤其

对于思路相对活泛者而言。欲杜绝此,想来亦毋须高深学

问,唯寸心不时惕之,防之,且暗暗警示之,则可矣。固

然,斯为艺过程中艺者亦自会反复审视作品,以便「有误

辄纠」;而此实需「理性统率下之艺术感觉」,料必凡具

创作经验之艺者,皆多有此体会。今吾仍于研读《绘宗十

二忌》时联想及此,顺而述言。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7-12 15:24:17
清唐岱《画论》于寻常论画者每喜言谈之外,亦似有独见

。吾却尤嘉其「立身画外,存心画中」一语。夫画,若非

存心与潜心于其内,何得画之灵魂精魄,此固勿论矣。而

这「立之于外」,又岂无讲究。画纵神妙深邃,其生机终

是吾人所赋,且全由吾人驱使,乃曷能「反客为主」焉。

吾人临画,实「凌画」也,绝当胸怀造物伟志,于高渺之

境俯瞰一己心生笔出之万象,即令不曰「玩彼于股掌之间

」,亦必休要忘了自家这「主宰」之身份。若此而「纡尊

降贵」潜形泯态暗用其心于斯,庶几方称得当。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7-23 10:26:33
续。唐岱「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

古人之邱壑蹊径」,因以「『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

患不脱古人窠臼」之语固亦是。然吾今则见有画堪称「笔

旧景(境)新」,而通体面目却似曾相识者。更有一谓:

斯作往往并无明显毛病可遭公众挑剔,相比之下,倒是卓

有创意的大家巨制,反每常的确不乏瑕疵。顾此不由吾不

凝神以思。……唔,此好有一比:君可见电脑字库内之「

好字」与现实世界书生拙手中书法之区别欤?呵呵,相信

有此一言,以读者之慧,自已毋须达某再作饶舌了。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8-14 10:06:07
张大千《画说》于随言中亦含独自对丹青之道的真切体会

。观其大要,彼乃极重人事──勤补拙──而不赞同「天

才」的,然则却又对既得妙道之画家「上帝般呼风唤雨的

特权本领」十分自信。尤其彼之不排斥以新物入画,但求

自身具灵感与智思、能不逾事理而得其神趣,这等观念,

果是颇称吾意。吾以为,此便是为画家之为画家的责任心

抑或历史使命感,同时亦为画史进程本身之合理体现。试

想:今之世,画家触目启心皆为形色神意全新之物事,而

一经援笔欲抒己心所感,却又瞻前顾后只恐违了古之体法

,以致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这般,事何滑稽,艺

何萎靡,吾今嗜艺之人,则情更何堪!是以吾固曰:画家

作画,必应画自身真实感触之当代物事,此乃为艺之基本

前提(专事历史题材或幻想题材创作者除外);至于作何

画,实已为后一步所探讨之事。──终不成,历史人物画

之外,还生生弄出些「历史山水画」与「历史花鸟画」甚

的分科来罢?呵呵。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8-26 09:31:32
作山水必当以大地山川之律动形体,抒写其内外精神风貌

,而绝非将河岳树石、舟桥屋宇简单组合,此吾一向屡申

之意。或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汝弃之否?此吾

如何得敢忘弃,只这亦有个讲究。君不见当今画者中,一

身游历天下,且博览群书、乃至于「荣膺」艺衔学位之士

,岂又少哉?而业界卓有成就者终不多见也。再说了,即

使实实在在皓首穷经兼广游四海,如若心性中缺了个主见

,人云亦云或泥古不化,如此这般,就算是其人连笔下功

夫也都还了得,似也未必便定然有所作为。为艺之道,毕

竟在于艺者之综合素养,此吾反复言过,不赘述。今且新

作一语:「胸次间揣万卷『活书』,逐处皆以真性情、好

识见入画」,──不知我艺道中君子,以为然否。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9-10 16:13:59
大千《画说》中又有此语:「古人画人物,多数

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

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

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

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思之,

是乃涉及为艺之基本价值取向。吾以为,就一般

「画称雅道」意义而言,斯语固为是;而就「艺

术反映广阔生活」言之,则非。尤其数百年间,

前者既渐成「八股」,而今更理应另以崭新眼光

观照审视之。自然,此同时亦有一语,嘱之似不

为多余:广拓画境时,休忘了具体画作,终须有

一具体主题,因而这画中点缀人物,其风貌神情

,步态举止,实是万万不可托大的。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9-18 17:07:34
画者观诗句而得丹青意蕴,此翰墨史间屡见不

鲜者矣。而好诗多无达解或定论,画者以之为

象,又岂必定型抑或定形乎?吾偶见白石集中

有诗曰:「似旧青山识我无,少年心无迹都殊

。扁舟隔浪丹青手,双鬓无霜画小姑。」其后

二句似大可构作一纯情真美至柔画面;及至复

见下文有「题小姑山」语,则心膈间朦胧画面

虽非不美,然实已骤变之矣……以此堪悟「诗

言启画境」之大意。另,兹诗第二句「少年心

无迹都殊」,吾所见为网络版本,原即如此。

细品之,若其「心无」为「心灭」或「心在」

一类两可之意,则全诗格律连同意象,似皆更

加合理。然白石仙翁心迹吾一时是真无由考证

验明了,姑且暂存一「多向性画思」于吾心罢

。──却忽又联想至以己诗为画之事。吾《乡

间杂诗》中有一径咏田园劳作本身者,曰:「

日光倾泻见轻霓,汗雨飘飞瓜菜畦。锄舞平添

花乱影,火风烘我薄衫儿。」网络间曾多有友

人嘉赞。若以此成某种不尽拘泥于写实之场景

,想必亦可得趣。看几时有兴,不妨试试。惜

乎己之「丹青术业」,却无此「人物专攻」,

呵呵。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9-27 19:03:44
白石「题北京城南远观写生小稿」数语,吾读之

亦甚有感。曰:「远观晚景,门楼黄瓦红壁,乃

前清故物也。二浓墨画之烟,乃电灯厂炭烟,如

浓云斜腾而出。烟外横染乃晚霞也。」此真乃仙

翁注目人间事之活例。其历史之思,现实之得,

悉跃然于素纸;尤其对客观存在,全不回避,且

归之于妙趣横生灵动联想。或谓:上世纪五十年

代,睹新物而激发「浪漫之思」的诗章画作,岂

复少哉?──此吾何不知,唯彼等大都少欠朴拙

真诚文心与化俗作雅艺胆及立地擎天之手段耳。

是以此翁终究于艺界独占鳌头。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0-12 17:15:38
白石画中题款又谓:「余自少小以来,不喜临

摹前人画本,以为有画家习气耳。」此却为彼

于生活中见「天然画幅」时感悟以言。而同为

是翁,更有恨不能于前辈大师门下「作狗」且

是「饿而不去」之语。斯「卑而驯顺」乎?「

傲而封闭」乎?──皆是,复又皆不是。盖是

翁实轻鄙业界因袭风气而敬重个性独创且尤贵

「寸心了悟『顺天之道』」也。此宁不使吾辈

静心思之。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0-22 20:37:49
白石题画时又有「却贵笔端泄造化,被人题作夺山翁

」之句(别人所题为「山本天生谁敢借,无端笔底夺

天工」),其驱使笔底「造化」之自信心,溢于言表

。吾以为,此自信心,实真画者从业之必须也;而一

切具象绘画中所谓「摹写」与「表现」之差异,盖源

于此。又,究其实质,造物何等伟岸,其所有权焉能

由人夺之,则人终可循识其构造规律与运动中之情貌

状况,兼赋予人之独特性灵,从而给以不同于实相却

得乎神髓之「艺术再现」。于是人间之艺成焉。且更

有这「人之性灵」本身的千差万别,故尔若非外物蒙

蔽、守旧因循,本又何患乎艺事之雷同也。白石翁犹

有「故余既画以后,人亦画之,未画以前,故未
有也」之语,颇可供此参看。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1-2 17:52:41
毕加索尝言:「吾依其所想画,非依其所见画」。齐

白石晚年谓:「余日来(近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

所为,亲目所见之物。」又有诗曰:「几欲变更终缩

手,舍真作怪此生难。」甚至于更直白曰:「我绝不

画我没见过的东西。」此二人皆称人间丹青泰斗,画

艺各臻极绝之境,而作画观念乃大相径庭以至若是。

思之,此固所秉「绘画主义」之异,更亦东西方绘事

本身之异。西人天生重理念逻辑,喜涉玄冥怪想且好

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兼之潜在自然科学认知方式及其

成就作用于斯,故尔顺理成章可入彼途;国人则承传

华夏文脉,入骨喜好风雅含蓄蕴藉之道,推重直观清

虚涵浑「格物」方式以直取万物之「意象」,且贵乎

平淡天真实笃生动之气,即使「变法大家」,轻易亦

不至涉及狂怪,因之为艺当然有所恪守不逾者。此乃

双方根本差异也。其异既已辨明,却亦有一「同」,

仍须提醒艺道中人,千万休要忘了。那便是──「所

想」也罢,「所见」也罢,前提是:俱必得有「所感

」。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1-29 17:06:29
黄宾虹先生论及画中「学」与「技」关系时又言:「学术如树

之根本,图画犹学艺之华。」由此乃谓,不同画作品次,若桃

、李、菊、梅,其格自见焉。此当是精辟不易之论。唯人所持

学术本身之正邪高下,则首须明辨。除此之外,所谓「学问」

是否已成「见识」、是否已与「生活」联系,尤其是否堪称既

已融入己身鲜活性灵,此却更是不能不格外予以看重。至若「

育彼艺华(花)」「专业技能」之修习锤炼,自然亦不可或缺

,──不过此似已涉别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