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关于老子种种

发布者: 虾仁 | 发布时间: 2013-11-1 20:46| 查看数: 5848| 评论数: 3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1-1 20:50 编辑

基本的东西没释读明白,长篇大论恐怕很难被阅读。。
  《老子》经三个老子编撰,原文究竟叫《道德经》还是《文字经》不得而知。
  但三个老子都在注释中杂入批判感慨议论。而他们注释的原本肯定早于《诗经》。
http://bbs.gxfxwh.com/thread-29113-1-1.html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
  老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老儋子与秦献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

上引camel39

————————————————————
关于老子种种:
《史记》说得模糊。
1老子是道教神仙。见于刘向《列仙传》。《魏书》。《神仙传》。
2老子西出化胡。相关资料:《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书襄楷列传》。《三破论》。《化胡经》。《老子开天经》。
3老子是彭祖或彭祖的后裔。相关资料:《世本》。《史记》之老子传张汤传。《述古堂记》。
4老子出身低贱:《前凉录》。《路史》。
5老子是一批学者或家族成员的统称。
冯友兰说老莱子老子老儋子是三个人。都是《老子》作者。
有人认为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共名老子。
钱穆说老子就是老莱子老莱子就是《论语》中的荷蓧丈人。
景伊陶建国说老子是老氏家族。
6老子是否战国人。
7老子是否商王的后裔。胡适《说儒》认为老子是殷商派正宗儒家。解光宇同意这个说法。
8老子姓氏考:
玄英《庄子疏解》:老君即老子也。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大圣人也。
《史记正义》张君相:老子者。是号。非名。老。考也。子。孽也。考教众理。达成圣孽。乃孽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
《说文解字》:聃。耳曼也。
郑玄《礼记曾子问》:老聃。古寿考之号也。
有的说老就是老年。有的说老是姓。
有的说先秦贵族一般都有几个姓氏。老子就是:老与李一声之转。
9老子出身:相关资料:李延寿《北史》。《新唐书》。
10老子的老师是谁:
常枞。相关资料:《汉书艺文志》。《文子上德》。《说苑》。
商容。相关资料:《淮南子谬称训》。《世说新语德行》。《史记殷周本纪》。《韩诗外传》。
容成公。相关资料:《列仙传》。《后汉书》。《庄子》。《淮南子》。
11老子是楚人还是陈人。相关资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周穆王》。《庄子》。
12老子最终是出关还是归隐故乡。
——————等等。

最新评论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1:58:17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1-3 02:09 编辑

历代解老者:

先秦
当首推韩非子。开研注《道德经》之先河。其学说秦国后来的法家思想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两汉魏晋
河上公(河上丈人)《河上公章句》。
王弼《老子注》。
严遵《老子道德经指归》。
张道陵《老子想耳注》。
何晏。郭象。竹林七贤。等。
唐代
1傅奕。魏征。以河上公本为依据。以经国治邦为主。
2成玄英。李荣。以玄学为主。
3唐玄宗。杜光庭称其注疏“冠九流二首出垂万古而不刊”。
4李约。否认长生不死。王真。修身治国用兵。陆希声。强思齐。以儒解老。
5杜光庭。汇集多家学说而集大成。
两宋
王景山。“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周敦颐。二程。张载。
朱熹。陆九渊。张栻。
宋徽宗。风行草偃分南北两派:南。天台山张伯端。北。咸阳王重阳。
苏辙。
明代
朱元璋。
朱季友稍微给程朱理学提点意见。朱棣大怒: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著书。无误后人。于是。开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之先河。
李贽。黄宗羲。唐甄。持童心说。新民本说。
陈鼓应。汇集明代35家而集大成。
清代
清世祖。
东汉考据派复兴。
戴震。王夫之。严可均。孙诒让。王念孙。毕沅。严复。
民*国
杨树达。罗振玉。王力。陈柱。胡适。冯友兰。林语堂。马叙伦。钱穆。钱钟书。徐复观。高亨。等。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2:09:47
更早的还有四个皇帝:
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魏孝文帝。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7:44:10
孔孟的仁义。在老子看来是可笑可鄙的。是等而下之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吾日三省吾身。
保民而王。莫只能御也。
太功利了。
老庄的要求要高得多。
功成身退。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

《抱朴子》说: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弊。
王安石说得更狠: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矣。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8:06:26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1-3 08:07 编辑

“道”字。
《易经》中出现4次。有的意思是道路:履道坦坦。又。《诗经》:道阻且长。《尚书》中就有了言说方法等意思。《道德经》出现75次。意思多是形而上的。《论语》出现大约100次。
老子的多是天道。孔子的多是人道(包括易传中出现的100来次)。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8:58:52

老子的一传弟子:
孔子。关尹喜。亢仓子。南荣赼。柏矩。文子。杨朱。【虫+鹃-鸟】子。
老子的二传弟子:
彭蒙之师。列子。范蠡。
道家一派。影响最大的:
庄子。稷下黄老道家学派。河上丈人。
河上丈人一脉。直垂汉代:据《史记》:传承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盖公教授曹参。有了所谓文景之治。

上承道家下启道教的是张良与刘安。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0 16:55:53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30 16:57 编辑

《中国古代教育史》说孔子“开创私学建立了儒家学派”。
一直以来。都说孔子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
一一
来看点反面看法:
《论衡·讲瑞》:”少正仰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至鲁。孔子曾问学于郯子。后感慨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时年二十七岁。
《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衤夸]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同书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一一
综上。说孔子首创私学。失之严谨。
倒不如说老子创私学。因为连孔子都是老子的学生。
老子的学生中。《史记》中提到了孔子。关令尹喜。《汉书》中提到了留有著作的:文子。蜎子。关令尹喜。
另。据《庄子》说。老子的私学中有教室或宿舍:”南荣趑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
一一
这样推论。合理否?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0 19:09:09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30 23:50 编辑

《史记》说老子是”楚苦是厉乡曲仁里人也”。
裴駰集解说:”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司马贞索隐说”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司马贞失于考证:据《左传》《史记》。宣公十一年(前598)。楚灭陈。当年。又恢复了陈。陈真正最终灭亡时。在孔子去世那一年(前479)。即。老子活动在陈未灭之时。
《列子》明言:”秦人逢氏有子…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
司马迁所谓”楚”。是汉之地理概念。
一一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说:"无为的学说。发自老子”。不肯切:
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陈的老祖宗为舜。
《论语》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一一
陈国有隐逸之风。如中国最早的隐士诗便出自陈国(地):《诗经·陈风·衡门》。
一一
老子重水德:”上善若水”。
据《左传》《汉书》《孔子家语》。颛顼属水德。陈属水德。老子深知。
《尚书·酒诰》:”人无水鉴。当于民鉴”。
一一
晚年回陈地授徒终老(或云死于秦。存疑)。道家在陈地四周兴起。
颜斶。《战国策》:”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
曹参。承盖公。施无为。
张良。承黄石公。受《太公兵法》。
陈平。治黄老之术。
田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钜公”。
(齐相)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
一一
附议: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等语。《道德经》未见。
《黄帝四经·兵容》: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主公岂不闻周公诛管蔡之事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望早早决计。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0 21:12:02
虾仁 发表于 2013-11-3 01:58
历代解老者:

先秦

3唐玄宗。杜光庭称其注疏“冠九流而首出垂万古而不刊”。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1 11:14:16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31 11:40 编辑

找到知音了

早就隐隐觉得老子比孔子还要迂腐。
才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知音。


曹金洪主编国学经典第一辑《道德经》中。评论”小国寡民”时。有一段:
”学术界都认为先秦儒家是迂腐的。其迂腐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他们想把当时的社会拉回到西周初期。而事实上。还有一派比儒家更迂腐。那就是道家。因为道家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把社会拉回到纯自由状态。老子是睿智的。因为他想到了一般人无法想到的问题。老子更是可悲的。因为他没有能够看清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就是充满欲望。而且是无止境的欲望。正是这些欲望和由此产生的日益先进的科技。牵拉着人类以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不停地向前奔跑。向着人类的墓穴狂奔。老子要求人们消除自己的欲望。弃置已有的文明。这无疑是一场一厢情愿的美梦。他做了一段无用功。我写了这段文字。同样是做了一段无用功。”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1 11:44:43
在这段错漏百出的话中。俺只欣赏这几句:”学术界都认为先秦儒家是迂腐的。其迂腐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他们想把当时的社会拉回到西周初期。而事实上。还有一派比儒家更迂腐。那就是道家”。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1 21:11:52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1-6 00:37 编辑

哈哈。才发现一高见。很有意思。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一1735)认为:《道德经》十四章的”夷(yi)希(hsi)微(wei)”加起来就是Yihiwei。即上帝耶和华(雅赫维)。
一一
18世纪
法国弗朗索瓦·魁奈。得老子真传。译无为作自由放任。依老子的自然法则创立重农经济学。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法国旅行。得老子真传。依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发表划时代的《国富论》。阐述自由经济原理。这书使他成为”经济学之父”。
不列颠。美利坚。依样葫芦。成效卓著。
奇怪的是。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让他赢得了”欧洲的孔子”的称号。我们自己却分老子与孔子截然不同。

奇怪的还有:
米国自由至上主义者罗斯巴德推老子与道家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义者”。
米国自由主义者包雅士《古典自由主义精粹》推老子是古典自由主义第一人。
我们本土的道家(道教)却是消极的。虚无的。出世的。

奇怪的还有:
人家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哈肯。在1971年提出协同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逐步创立了协同学。他在《协同学一一自然成功的奥秘》序中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我们自己呢?什么面南之术。什么帝王之书。

奇怪的还有:
汤因比《中国的百家争鸣》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学说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
我们自己呢?根本不承认这种哲学。
虾仁 发表于 2014-1-6 00:28:33
甲。学术界普遍认为:老子及其后学庄子是道一元论者。即道是产生万物的唯一本源。

乙。老庄是道。物(气)二元论者。即万物是由道与物(气)相互配合共同造就的一一在道的支配下。由物质(或阴阳二气)相互杂合形成万物。

甲。算唯心派吧。
乙。算唯物派吧。

乙。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之。万物。
道。规律。
德。本性。
物。物质。
势。环境。
甲。高亨:”物形之。势成之二句。义不可通。文必有误。疑此四句当作'物。道生之。形之。德畜之。成之'。盖转写'物'字窜入下文。'形之'二字亦窜入下文。读者以意增'势'字耳”。
乙。规律使万物得以产生。本性(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使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甲。陈鼓应: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

庄子对老子学说不外行: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老聃曰: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朱熹也弄明白了:
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1970年代的哲学书说:
老子以为物质世界是由绝对精神道所派生的。最终归根复命。属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主张天即人人即天。把逆说成是人的主体精神。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但。现实不能逃避。只能听天由命。仍属归依天命。

可说是乱七八糟:将儒家思孟派。道家老庄派。及惠施公孙龙们。都划入唯心一派。
一一
陈鼓应: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
一一
这个老陈。语法都不对。
他就搞绝对了。所以。短短的四句话。就前后矛盾。
高亨发现讲不通。就去改经*文。
势。说是环境。也失之笼统。
有两说:内在的势能。对立面的矛盾运动。
形。甲说是形状。乙说是成形。
形状。承认道无所不能(成)。
成形。承认道须别的因素来共同促使。即。物质。规律。运动。等等缺一不可。
所以。道不是唯一。但离不开它。
搞”唯精唯一”。非乱套不可。
一一
道家学说。何其精博。到了道教手里。缩小到避世养生。
儒家学说亦然。汉的独尊儒术。恰恰缩小了儒学的精研范围。本来。孔孟同宗而异说。韩愈弄个”斯道也何道也”出来。把孟子强调起来。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一脉相传。孟子一死。失传了。这说法。小程都云里雾里:”轲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蹈袭前人。非凿空撰出。必有所见”。
但是。他盲从韩说。且接过孟子重任。自己(大程)挑起来。朱熹继续:将论孟学庸并称四书。
宋儒找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又加上”帝王创业垂统”六字。杜撰的”道统”成立了。纲领也成立了。
韩愈这个始作俑者白忙活了。不死也得气死。
一一
韩愈原意要崇儒而非佛老(斯道也何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只好把道家(老庄)与佛家分别出去。理由是:佛道两家的”道德”没有(他理解的)”仁义”。
他强调的是君臣父子思想。在当时。当然有一定的社会现象的针对性。
宋明诸儒们比他广博多了。又拉佛老进儒学道统。三家合并研究。原因其实很简单:儒学不仅仅是君臣父子之学。
于是。道学(理学心学)成立。自然。道学(理学心学)至此已不是儒学那么纯粹了。再喊”惟精惟一”也不纯粹。
道学分好多派:濂洛关闽。金华永嘉。浙东象山。阳明泰州。非”理”即”心”。
一一
真正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是唯心的。不是主观的。
易经所谓的仰观俯察便不主观。也不唯心。
易经是儒家经典。同时也是道家经典。更是道学家经典。道学家涉猎广博。道德经也在其钻研之内。
一一
《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宋鈃尹父的”静因之道”。荀子的”虚壹而静”。墨子的”三表”。韩非子的”静观”。淮南子的”君道内法外儒”。佛家的”能所”关系…
几乎无一不涵盖统一于《道德经》中。比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何尝主观?何尝唯心?
一一
法国传教士傅圣泽说:”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
可惜。这老外在1939年就去世了。不然。倒是可以叫他来传道。
一一

待续。
虾仁 发表于 2014-2-17 18:21:22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2-17 18:25 编辑

解老第二十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
喻老第二十一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于欲得。”
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不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为足矣。”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主父之谓也。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损之谓弱胜强也。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
忠孝第五十一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於齐,戴氏夺子氏於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
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適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古之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
瞽瞍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於君,朽骨烂肉,施於土地,流於川谷,不避蹈水火,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於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言出於无法,教出於无用者,天下谓之察。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也。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谤其亲者也。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诽谤其君者也。非其亲者知谓之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此贤之,此所以乱也。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於事主者为忠臣。
古者黔首俯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上必且劝之以赏,然后可进;又且畏之以罚,然后不敢退。而世皆曰:“许由让天下,赏不足以劝;盗跖犯刑赴难,罚不足以禁。”臣曰: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尧、舜是也;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为量。
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赏劝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刑禁也。然为太上士不设赏,为太下士不设刑,则治国用民之道失矣。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纵横。诸侯言纵者曰:“从成必霸”,而言横者曰“横成必王”,山东之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虚言非所以成治也。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止五霸不待纵横,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虾仁 发表于 2014-2-17 18:23:59
这位才是南面君王之术的促成者。
臆学 发表于 2014-4-12 21:59:35

关键在于老子的学说尽是些大实话,能揭穿一切伪善,统治者不好用,所以后世君主选择了孔子,因为孔子那一套是给世人洗*脑的最好药汤,君主更能得到实惠,因此抬举孔子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想象一下,打造一个神一样完美的圣人(君主的保护神)立在那里,已经迷信的百姓还能说什么呢。
臆学 发表于 2014-4-13 13:12:09
老子开私学好像也没有什么证据,所谓开私学就是指私下收一批弟子开办学馆,有一定的规模,与孔子同时代的少正卯倒是名副其实开办私学,而且也很有威望,不幸的是少正卯被孔子毙了(似有争议),后世也没留下关于他的学说,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4-17 08:39:03
学习了,谢谢虾仁兄努力。

老子成为学说以来,用儒家思维解读的篇注比用原来思维解读的篇注多出不止百倍,先秦各半,汉后基本一律儒解。
主要原因除却奉迎君皇们独尊的儒术,还是因为老子学说对自我思维的来源比较含糊,那是时代的局限。

欧洲文艺复兴后,思想得到解放,不小解老的人都得到了老子启发性的思维。唯独在老子的故乡却深受帝皇的愚弄,“圣人”的金箍咒,所以就算有人有所启发,也比不为现实所接受,隐退山林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虾仁 发表于 2014-5-16 07:09:37
嗯嗯。
很复杂。我们总是想抓住重点。或说。用最少的话来总结本来很复杂的事物。但总是只说了其中之一点。
这个就是现状——几千年来的现状。其实这个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我们以为这就是全部。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4-5-18 12:12:00
       先秦诸子之书都有浓厚的时代背景,有的直接引用同时代人的著作以证其观点,有的叙述有同时代人、事、物作素材。只有《老子》的文字、内容非常独特,不落斧凿痕迹,时代的辉煌、落寞在书中没有留下丝毫线索。
camel39 发表于 2014-5-30 15:06:17
虾仁 发表于 2013-12-31 11:14
找到知音了

早就隐隐觉得老子比孔子还要迂腐。

儒家要拉回周初王的独*裁时代;而道家主张共和,小国取大国,大国取小国都可以。
小国寡民一章只是教导君王别让寡民的小国拥有千夫之兵,也别战车战船出征打仗。
结绳记账在WG年代还有,是要让百姓好好的计划着过日子,君王要关注支持民生。

而殷商称帝与诸夏是联盟关系,王只在殷墟部落内自称。
西周一统天下失败,地方诸夏和诸侯自成体系称王独*立。
王与王征战产生霸,霸如殷商前的帝,有维护和平之责。

根本问题是诸侯为游牧战乱群体建立一箭之地的征府控制良田万顷的诸夏农村部落。
道家对强权斥责,显然来自农村诸夏。道家是形而上的自然之道;儒家形而下人道。
无欲则刚天经地义,秦始皇不立太子不封皇后选择禅让或民*主选举说明无欲是进步。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16:12:55
散论

德在道先。本身不符合中国古文化的叙述一贯做派。
我们的文化。形诸文字。通常是先来个大帽子话。总的。即开宗明义。然后才是详细入里的分述解释。
道是体。德是用。这个是已经公认的了。
小说里叫做得胜头回。即。你只要看明白了得胜头回。后面的都不用看就能明白。除非你理解地与作者想要表述的不同路。

“道德经是老子笔下的”
——内容是。
德先德后。只是章节排列的问题。具体内容。参差之处不多。除非有新的能确凿为正本的出土文物来证明。
关键是实用。即价值。尤其是其理论价值。
都不用碳十四。只要有点文字功底。一看就明白。
考古的比咱明白着呢。

我们的文化。形诸文字。通常是先来个大帽子话。总的。即开宗明义。然后才是详细入里的分述解释。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待。甚至诗经易经道德经春秋左传等。都是开宗明义。
三言两拍里多得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开头就体现了。
现在的新闻报纸。有题目副标题和正文。同理。

即。用一个小故事。小轮廓。来统摄整体。寓示整体。
脂砚斋评红楼梦的甄士隐的始末称之为整个故事的小散场总论。此之谓也。

比如易。
本来就是个阴阳。就是个乾坤。开头已经劝说了。但。其中诸多变化。说不明白。又用了62卦来阐释。
比如说岳全传。
开始就说了一段因缘。出现在佛祖那里。整个一部书。最后回去了。证因果大鹏归位。
比如三国演义。
开头就说了一段因缘果报。整个一部书。就是一个因缘果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比如水浒。
开头误走妖魔。引出一部书的故事。最后。全部妖魔归于寂静。收束。
比如诗经。
开头说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由此诗教可知。宋儒的灭天理绝人欲。只是个权宜之计。并且是有绝对的前提的。不是“究竟”。当然。他说的是。灭人欲存天理。
“究竟”没有前提。所谓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16:16:42
余可类推。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16:21:57
有人说。道德经里的“建言”本是一本书。
大自在 发表于 2015-4-21 19:55:55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16:12
散论

德在道先。本身不符合中国古文化的叙述一贯做派。

呵呵,玉皇大帝说:先莫先于修德,此不足为异也。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21:02:14
看电影去。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21:07:27
恩。
德的本体是道。
等而下之的是具体操作。理论是具体操作的指导或者实践的依归验证的基础标准。
就像目的。就像信仰。
虾仁 发表于 2015-4-21 21:09:31
据说。玉皇大帝是百忍成道(叫张百忍?)。遭老罪了。才得到那样的尊崇。
哈哈哈哈哈哈
虾仁 发表于 2015-9-29 09:07:39
民。即氓。最下等。
百姓。中等。
圣人。最上等。
贤。仅次于圣。
这都末节。不碍主题。。
上中下三士之分。大致分来应是在圣以下之中。
圣的本义是多闻。如在这意项下。上中下三士之分也包括圣人。
但显然不是这样划分的。已默许圣人为至高层次而不在上中下三士之论中了。

这都末节。不碍主题。


“我认为那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本能是不存在目的性的。”
本能基于潜伏的目的性。
好像莎朗斯通有个片子叫《本能》。
弗洛伊德荣格们已将本能阐释到泛滥了。
个人更相信道德经作者便是基于本能才写得出这五千字的。
因此。必然有目的性。

孔孟之儒从人性出发。已分析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机制由来以及关联性。例子是。恻隐与悚惕。当然旨在用世的策略。反映到具体应用层面。即与人为善。
这很难说没有目的性的存在。虽然孔孟将人之初性定为本善。

道德经的起点层面更高。抽象高度之高。将人性也列为具象的参照之一。更包括天地万事万物之运行机制。礼法等等更不在话下。
给出的概括性论述便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恒也。这是永恒不变的客观实际。
这就是道德经的本体论了。即所谓常道。大道。
那又为什么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呢?
名实之辩。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得以蒙混过关。
为避免纠缠。不提老子。只说道德经作者。
道德经作者避免名实之辩。高度抽象出“有无相生”。而不具体到具体事物。
公孙龙可谓是反用其意反推其理。
孔孟荀们可谓是演绎细化其意其理。如性善性恶论的看似相反。其余诸子大致相同。如兵家医家法家。。。。都不出其理。
因此。道德经中只说理。而不涉及到任何人物事件。不像其余诸子。如孔孟。动辄为三王往圣立言。

其实。只要认真探求。不必去背诵道德经或易经。
如孔子。他就通过敧器而悟到中庸之道。即高下相倾的应用。
这些道理。本与道德经相通。
孔孟礼法。也不过是为了调节尊卑上下。“其犹张弓欤”。医家的阴阳平衡论更是如此。
唯其不平衡所以平衡之。各种道。各种法。也就相应而生。



正如“圣”本是多闻。“贤”本是多财。
故此。《说文解字》划入贝部:“贤。多才也”。《六书故》:“贤。货贝多于人也”。
所以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便顺理成章了。这与“吾所以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无身。吾何患之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都是一致的。
“无身”。即《庄子》所谓“圣人无己”的“无己”。即现在所谓无私。而不是陈鼓应冯友兰任继愈们所谓身体死亡消失。
这与“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等等一贯主张相一致。
否则。功成身退而不居就成了死亡了。这就像解“涅槃”为死亡一样。属胡闹。
李白很懂道家之理。诗说功成就要身退。否则招祸。这可参考范蠡文种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正如佛家静修为了入世反成出世。道家的退身也是有前提的。即功成。为而不恃。成而不居。但后人不为也不成却也退身。遂成道家末流。
这就是历代厚诬道家理论或佛家理论为消极之论的原因了。
虽厚诬而几千年不倒。自有其必然原因。曰。妄解圣意。



虾仁 发表于 2022-5-16 14:46:49
成玄英 庄子疏解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