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郭志成:公布我对通行本周易卦序研究的成果——通行本卦序排列依据的全部法则

发布者: 郭志成 | 发布时间: 2014-4-5 18:26| 查看数: 44454| 评论数: 322|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16:32:49
回三十楼:
萃升至震艮,萃升阳,困井阴。革鼎阴,震艮阳。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16:41:38
请易友注意:郭氏法则5,已做修改。定为互卦法则,互卦结联,是其法则的子目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16:41:52
请易友注意:郭氏法则5,已做修改。定为互卦法则,互卦结联,是其法则的子目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16:47:41
二十四楼,乾坤客编辑的与京房易关系图表中,京房三六卦中有魂卦,魂卦列中有辟卦,这可能是几年前,我编互卦表时没有注意而错标的。书僮已指出错。乾坤客及诸易友再排此表,请把魂卦归为一列,其他卦分在另两列中。即,主卦列,魂卦列,其他散卦列(两列。因有四体横排)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8 18:05:16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8 18:53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7 22:36
三十六体圆图,请您再改进一下:
您图上的圆点都去掉。
画两个同心圆,两圆间距1,2,3毫米都可。在两圆线 ...


郭志成三十六体阴阳图

郭志成36体阴阳图

郭志成36体阴阳图


请郭先生看看这个作业,这符合不符合您36体阴阳及二分、三分、四分、六分图。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8 18:51:43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8 19:09 编辑

郭志成六十四卦互卦图

郭志成六十四卦互卦图

理解未必到位,请郭先生指正后再改。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20:44:57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8 21:50 编辑

谢乾坤客了。
右边既未系,横行,震艮行与巽兑行调换一下。震艮行在上,巽兑行在下。


乾坤客编辑:
改了一下,请郭先生再审核对否。

郭氏互卦图

郭氏互卦图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8 20:53:05
乾坤客先生,三十五楼,圆图,
一,请调转九十度,上经为上半圆,下经做下半圆。
二,有三体阴阳不对:小畜履,丰旅,中孚皆为阴体。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4-4-8 22:19:17
郭老,你是否有智能手機?不妨用智能手機聯係,將你手繪的圖拍下,傳過來,替你上傳至論壇,勝於請人代繪吧?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8 23:54:45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19 16:37 编辑

郭氏36体阴阳图

郭氏36体阴阳图

郭氏36体阴阳图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9 00:03:19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4-4-8 22:19
郭老,你是否有智能手機?不妨用智能手機聯係,將你手繪的圖拍下,傳過來,替你上傳至論壇,勝於請人代繪吧 ...


郭老布置的作业,我们亲身做一做,会有更深的理解。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08:20:00
老了,不中用了,越是智能的东西,越不会用了。

乾坤客的圆图,小过是阳卦,添错色了。另,在三个阳体中应用分度线分开各体为好。
我将来写书时还得请人代绘。我告诉你们的,是让易友有些感觉。这个感觉很重要。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08:27:17
37楼的互卦表全对了。
用的时候只看那八八六十四卦就行了。
周易卦序的基本卦像,都在这三个图里了。好好品味。奥妙无穷。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08:30:38
书僮好,批评指正。
j_ming 发表于 2014-4-9 09:44:05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9 16:29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6 21:54
找到了上经乾坤系与非乾坤系体数比是十一比七,下经巽兑系与非巽兑系体数比是十一比七,

郭老,十分敬佩老先生,读先生帖子受教益颇深。
关于圆律,请求答疑:上下经同是11:7没错,但上经、下经分别采用性质不同(族系)的比数(分子、分母),如何解释?又抛开“艮震” “坎离” 而不顾?
我赞成“易”——“圆”一说,但不是针对上经、下经而言,"圆”应该是对整体周密的肯定。就六十四卦整体,无论“乾坤”、“巽兑”、“艮震”还是“坎离”它们的族系都是“28卦15体”,这是六十四卦固有的特征,不是通行本序的特征。
我也赞成“三十六体”一说,能将卦数不等的上下经规范为体数相等,不仅整体有“18/18”,还有主卦(5/5)、类合(10/10)、应合(8/8)。
三十六体做圆与11:7毫不相干,这不是问题的结症,结症在于两个11:7并没有将上下经定格。即:不影响乾坤系和巽兑系状况的前提下,上下经组构尚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圆周率不应该在半圆上做文章,半圆与整圆不是一回事。我知道勾股定理是在半圆上做的文章。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17:39:10
江先生好!
您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很有意义。我当认真考虑。
尽快做出回复。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18:00:51
圆周率当然是对整圆而言的。我的研究在于,发现上下经十一比七后,推论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圆周率。
从而引发我对周易卦序是圆的认识。,从而把圆律认定为排序的依据。
不是在谈圆的认识问题。请理解。
j_ming 发表于 2014-4-9 18:23:3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9 19:26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18:00
圆周率当然是对整圆而言的。我的研究在于,发现上下经十一比七后,推论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圆周率。
从而引发 ...

此处圆周率应该是22:7。
问题是11:7推论到22:7之理由,简单地以“半圆周”倍之缺乏说服力,如此说意味着
另半个圆”是虚构的。数学角度,数值的等同并不说明什么,关键要具备数学模型并有数理意义。
数学意义上,如果把36体看做整圆,18才是半圆周,11代表什么?7代表什么?大胆一点不如36/11更妥帖。这是圆周36分最迫近圆周率的比数。
绝对不能说“十一比七”。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0:03:45
先说序前卦学材料。
卦分阴阳,卦分类合应合,卦分四系,互卦等,平均,圆周率等,都是序前的材料,后二是作者已知的知识。这些都是易序的依据。都不是周易卦序独有的。我在走进伏羲中说过,凡是依据,都必然是存在于这个卦序之外,而又体现在卦序之中的。如果只有在这个卦序中存在,而此前没有的,是作者的发明。不是作者使用的依据。所以,您说四系不是周易特有的东西,是对的。我也是这样看的。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0:25:37
再说圆周率。
先生研究得很细,在此前,网上没有其他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谢谢您。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十一比七,是半圆的周率。这是我提出来的。阿基米德,祖冲之都认识到了圆周率的约率为二十二比七。您也知道,约率的二十二比七,是指的圆周长与直径的比。这个比率是用之全部的圆的。虽然粗约了一些。在半圆上,七仍然是直径,半圆的长,自然就是十一了。半圆的约率是十一比七。没有错误。这是对所有的数学圆说的,不是对卦序这个圆说的。
严格地说,您指出的也有其道理。就是用在卦序这个圆上,应该是三十六比?经过运算,?近似等于11。得出的这个十一,是什么意思?只能表述为以三十六体数为周长的圆其直径为十一数。这个圆的圆周率是二十二比七。这样运算出来的十一,对圆是有意义的,对卦序来说是无意义的。
我说您说得有道理,是因为,周易卦序还有一个完全符合十一比七的表达法,那就是我以前发表过的,周易卦序的默比乌斯圈表达方法。
现在我用平面圆来表述周易卦序,目的是阐述周易卦序的建构法,用圆图来表述比默圈更直观一些。
谢谢您。
j_ming 发表于 2014-4-9 21:06:2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10 08:17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0:25
再说圆周率。
先生研究得很细,在此前,网上没有其他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谢谢您。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十 ...

11:7从何而来?不是由18体来的么?18是半个圆周,7怎么能够是直径呢?
为什么此11不是彼11呢?此处的圆周率不是22:7,是真实的36:11。不要去赶祖冲之
(公元429~公元500)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时候已是南齐时期了。
j_ming 发表于 2014-4-9 21:14:2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14 22:01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0:03
先说序前卦学材料。
卦分阴阳,卦分类合应合,卦分四系,互卦等,平均,圆周率等,都是序前的材料,后二是 ...

互卦也是有严格合理排列的,由一级交互卦到二级交互,可以形成错综规律的排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1:28:11
为什么此11不是彼11呢?此处的圆周率不是22:7,是真实的36:11。
是真实的圆,不假。但那个十一是直径数。
如果把周长改为六十四,直径就不是十一了。比率还二十二比七。
j_ming 发表于 2014-4-9 21:37:2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10 13:49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9 21:28
为什么此11不是彼11呢?此处的圆周率不是22:7,是真实的36:11。
是真实的圆,不假。但那个十一是直径数。
...

先生好,先生的11:7是建立在36体圆周长36分基础之上的,周长变为64分后,何来22:7(11:7)?
彼11可以认作半圆周长,此11为何不可认作直径呢?注意,此“11”不是由36除圆周率而来,是上经乾坤系体数11,周易36体圆周率=36:11。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4-10 01:07:22
江先生可能有一个过节没有过去,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派,约等于三点一四。用约率说是二十二比七,约率虽粗,但对任何一个圆都是适用的。这个常数并不因为圆的周长与直径长短而变化。三十六比十一,是碰巧了。那个十一,是直径,三十六是圆周。我们是通过二十二比七求出来的直径为十一点多。三十六比十一,只是这个圆的比,只是圆周率的一个表现。这个十一,在三十六体中是没有位置的,三十六体都有在圆周上了。
j_ming 发表于 2014-4-10 06:10:2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10 18:58 编辑

我说情况恰恰相反,11:7才是碰巧了。我问先生此处7是如何得来?是不是上经18体减去乾坤系体数11得来?得到7之后把18给扔了?为什么先生不用下经的乾坤系体数4呢?为什么置震艮系和坎离系不顾呢?这似乎有“取己所需”的味道。如果认死圆周率是常数,22:7也不是圆周率的真值,更不应该由11:7翻倍而来,最好直接采用π就是,不用“四系”之说来粉饰。如果承认“四系”状况均为28卦15体,应该整体开发、完整应用,断不可断章取义地取用,如此深入下去弊大于利。
此题就谈论到这里,对着老先生大呼小叫真是于心不忍。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4-4-10 08:57:07
暫且不論這個圓周率吧,直取十一比七之數,至於其是否就是圓周率,那也是郭老的推論,暫且不論,先將郭老的排序法則論述一遍再說吧。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10 09:10:35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10 11:45 编辑

江先生提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说,这个11:7是一个特定体数在上下经中的统计比值,与半圆周率有巧合性,而照直说,卦序就是以圆率为意识建构的,有一定的附会性。但也不能说没有可能性。

总之,从多个角度去论证卦序的建构还是有益的。


笔者也曾有过质疑:http://new.qzone.qq.com/850215141
《  以半圆周率解说周易卦序的质疑
11:7未必一定是半圆周率在卦序中的有意使用。我通过考古纹饰图案、卦名、卦爻辞、卦理、历法、西周史实这六个角度综合分析,依然认为通行本卦序存在成书之后的重新定位,原因究竟是“错位、错简、重排”不得而知,至于11:7的发现,不足以否定我的观点。论圆率重要的依据是11:7这个比例,按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分四组卦在上下经的卦体中存在。

如果一个比例有多个存在的话,我这儿对我的原始卦序也有这么多个不同于11:7的比例13:6.

把坎离算成上经,加上三行,则:乾坤体与非乾坤体在上经中体数比为13:6,坎离与非坎离在上经中是6:13,震艮与非震艮在上经中是6:13,巽兑与非巽兑在上经中也是6:13.这样,上经19体,下经17体,上经16对卦,下经是16对卦,共32对卦。虽有此四个13:6,可我并不是有意识的按13:6这个比例安排卦体的,而是用卦理的方法无意得之的。可我想不到用什么率好附会说明。

范氏原始卦序“T”型图

范氏原始卦序“T”型图



j_ming 发表于 2014-4-10 10:03:1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4-10 13:50 编辑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4-4-10 08:57
暫且不論這個圓周率吧,直取十一比七之數,至於其是否就是圓周率,那也是郭老的推論,暫且不論,先將郭老的排序法則論述一遍再說吧。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10 09:10
江先生提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说,这个11:7是一个特定体数在上下经中的统计比值,与半圆周率有巧合性,而照 ...





--------------------------------------好办法。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4-10 17:06:44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10 17:35 编辑

大家知道,64卦的阴阳是绝对能均分成上经32卦18体,下经32卦18体的。但通行本卦序没有这样安排,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应是建构卦序的切入口。

1、阴阳爻的数量统计分类,上经父母卦多,下经子女卦多。 从统计上来看,卦序作者无疑做过父母卦与子女卦的数量统计,父母卦是28卦14对15体,共中2体是独体;子女卦是36卦18对21体,其中6体是独体。那么,是不是作者有过想把父母卦都作为上经的思想呢?这个想法不突兀吧。

2、错综卦的统计,作者也是应该做过统计的吧。

3、互卦的统计,作者是不是也做过呢?这个值得思考。我以为作者也是做过的。《左传》中已经用过互卦法了,恐不会没有早期的渊源。

4、变卦的统计呢?就是看阴阳爻的升降或构成一个重卦的两个三爻卦之间的爻位爻性关系?

这四者64卦分类法搞通了,多少也就可能切到一些实质了。

再深入思考一下制卦序的目的和背景,大概也就差不离了。

感谢郭版给我们带来的“64卦互卦”图,又让我们看到了这四者之间的某些整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