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生乾坤客书僮好! 圆周率的认识问题可以放下不论,但上经乾坤系与非乾坤系的十一比七,下经巽兑的十一比七是卦序中存在的,不能否定吧。我们讨论的是这一个卦序,不是普世的卦序。所以出发点必须是从这个卦序起步。至于为什么不把坎离系,与震艮系也都用十一比七,也有可能某个易学家排出来四系都是十一比七的卦序出来。但这就不是这个卦序了。研究这个卦序的问题是要回答,为什么震艮与坎离系在上经是八,在下经是七的问题。 |
乾坤客说:大家知道,64卦的阴阳是绝对能均分成上经32卦18体,下经32卦18体的。但通行本卦序没有这样安排,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应是建构卦序的切入口。 这个问题,我在接触卦序问题时就考虑到了,所以才提出了十一比七的法则。这个法则是周易卦序区别于其他卦序的本质特点。如果没有这个十一比七的限制,上经三十二卦,十八体,……是可以做出来的。有了这个十一比七,就做不出来上经三十二卦十八体。 |
当然,还要配上平均律,阴阳律,互卦律等。但只有平均,阴阳互卦等,就不一定能排出这一个周易卦序来。 |
为什么非要用到这个十一比七,就只能说作者有意要表达他的什么思想了。 |
本帖最后由 康樂書僮 于 2014-4-11 00:47 编辑 將所有的卦群均分為二,乾坤客,你就會明白,沒有完美,只有選擇。卦序,又豈是體數卦數的問題而已,你隨便列出一個上下經各十八體三十二卦的兩組卦群,我依通行本賦序法則指出何以通行本不這樣區分上下經。 |
这不是循环论证的问题。 因为十一比七是半圆的周率。是普遍性的法则。是离开卦序也存在的。作者是在用圆率的法则来构造他的卦序。而不是无意碰到的。这个认识的意义在于,中国对圆周率的认识,至少是在周易卦序排成之前。 |
圆律的运用还有一个比率:是十四比二十二。 这个比率,苏法王先生认为是黄金分割律的表示法。 父母包孕子女卦图上的十四架,为十四体,其他卦为二十二体。在周易卦序中,上经,架上体七体,非架上体十一体;下经架上体七体,非架上体十一体。 因为我没有考证过黄金分割律的问题,没有验证苏氏之说。但可以认为十一比七与十四比二十二是同一比率的两个表述。在圆图上,十四比二十二同十一比七一样,表现多多。特此介绍,请诸位易友研究。我现在把它含在圆律中,也可能用苏氏的表述为黄金分割律法则来定义,请易友帮助。 |
郭老的十一比七事實上解不了體數的問題,沒捉住要害。你試將頤大過與震艮巽兌互易其位,再依十一比七法則審視一下結果如何? |
圓周率,黃金分割,十一比七,陰陽,五行,這些東西都有很密切的關係啊,已有人論述過了。 |
书僮好!您说颐大过与震艮巽兑易位,与平均律不符。例,您提出的主卦平均法则。 |
圓周率,黃金分割,十一比七,与周易卦序的关系,还有那些易友论述过?请介绍一下,或给予链接。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康樂書僮 于 2014-4-11 07:16 编辑 文件上載不了,查看電郵吧。 古太极图的千古之谜 |
卦群均分,是上下經分區的重要關鍵。 |
主卦之中,整體來看,上五宮下五宮(或曰體)。 其中正體自重卦卦數均分為二(乾坤坎離-震艮巽兌)。造成上下經卦數不均等的關鍵,是主卦的對體相重卦(泰否等),所採用的分區標準是父母卦在上子女卦在下。 所以,卦宮均分,與卦數均分,在要兼顧卦群均分的情況下,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這就造成了通行本周易卦序目前的分經格局。 |
本帖最后由 康樂書僮 于 2014-4-11 08:18 编辑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各位不妨統計一下,所附三圖之中,除了主卦參伍結構圖之外,多數卦群的體數比是均等的,即一比一。看來十一比七,和均分律,還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 |
本帖最后由 康樂書僮 于 2014-4-11 08:36 编辑 其實,郭老將各種賦序法則總結歸納,這終究是細化局部功夫,通行本周易卦序的賦序是要有整體架構作為指引的,不然在茫茫大海之中,何以通行本周易卦序的作者,就選取了這些個賦序法則?上下經何以選擇這些卦群作均分?十一比七的卦群組合無限,何以成了眼下所見的版本?卦序建構要有整體架構,卦序推演不能沒有源頭活水。很早以前,我就繪出了這張八卦方陣圖,點出整個卦序的推演,實際上始於後天八卦。 前面說過,造成上下經卦數不均等的關鍵,是主卦的對體相重卦(泰否等),所採用的分區標準是父母卦在上子女卦在下,其卦理依據,就在這張八卦方陣圖之中。乃至於各卦群的均分,無不以這張八卦方陣圖為本。 |
先天(伏羲)八卦與後天(文王)八卦,在通行本周易卦序賦序法中,是重中之重,而這兩個八卦,又有三星堆八卦實物為憑。僅此十一比七法則,就繞不開這兩個八卦了。 |
半圆周率(11/7)可能是一个巧合。 圆周率的计算在古代是颇为艰难的一件事,刘徽的“割圆术”用了极限的思想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数学史家们因此将圆周率的精确程度作为衡量世界各大文明数学水平的关键参数。 约率(22/7)是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给出的(祖氏的推算方法已失传)。在这之前,古人在理论上多以《周髀算经》“径一而周三”的说法立论,取圆周率为3;实践上则采用一些不太精确的近似值,比如张衡就以10的平方根作为圆周率近似值(约为3.162)。 通行本卦序在祖冲之前就已成书,也就是说通行本卦序的作者知道约率(22/7)的可能性非常低。 |
江先生好! 80楼的论证是正确的。我昨天夜里,用十一比七排出了多个上三二卦十八体,下三十二卦十八体的序列出来。 这里必须说,我这几天是说了些错话的。谢谢易友的讨论。可见,与易友多交流,集思广益是多么地正确。 |
“有了这个十一比七,就做不出来上经三十二卦十八体。” 这句话错了,收回了。 |
一阳好! 通行本卦序在祖冲之前就已成书,也就是说通行本卦序的作者知道约率(22/7)的可能性非常低。 此话只能是您的猜想。古人未必不聪明。 约率,在史书上的记载确是出于祖氏。但人类对约率的认识在祖氏之前,就认识到了。西方的阿基米德,早祖氏几百年就写明了圆周率是二十二比七。只是中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人类最早的认识。 周易卦序运用了十一比七。说明作者已经知道了二十比七这个约率。 |
其实,我们是没有必要否定郭版关于11:7为半圆率的观点的,诚如郭版所说,我们不能保证古人的智慧不及于此。 我们提出问题,是希望大家的观点更严谨一些。就卦序建构而言,大家对64卦各种分类分法通过交流,基本都已掌握,正因为郭版将11:7与圆率相系联,使得郭版的论述有了依据(尚未完全证实),这样就显得略高一筹。 问题不在这里,在于这个圆率结合均衡律,依然有上经对下经为32:32卦的可能性,依然不能说明为什么通行本要搞成上经30卦,下经34卦,这是切入口。找到这个依据才行。很明显,单纯的圆率与均衡律是无能为力的。 笔者以为:父母卦与子女卦的卦数、体数数量不均,是上下经数量不同的另一原因。再一关键原因是:卦序建构是按图建构的,这个图分上下不等的两部分,是以,上下经不等。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4-12 08:33 编辑 前两天提到了这个文物,没有发过来,今天又想到了它。实在是太有趣了。 上面的点数组合,大家没人响应,包括郭版也未做任何反应。遗憾。 虽然我不能确定真假(有些文物,专家确定不了的,我能确定;有些专家确定了的,我不能确定){:soso_e100:},但有个人曾提醒我们,易学爱好者,万不可闭门造车,其实就是王先胜先生说的,很多易学家不接触考古,所提理论,经不起考古和历史的检验。 这个文物,很有点意思。但对没有对西周文化背景的易学爱好者来说,也是废物。 几位朋友,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可也是“废物”的表现。话说重了,其实是想提醒一下,广博多闻,不轻易否定,参与进去,找依据是很重要的,视野圈子太小,不好。 先坚信自已的研究有道理,但需要完善。如何完善,多听不同意见。有提出异议的同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
想看到图之后再说。 |
乾坤客说的切入口是一个问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
易纬说,上经三十,像阳,下经三十四像阴。为什么?此说我至今仍不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