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咱讀《論語》

发布者: zqc4124 | 发布时间: 2014-6-30 08:28| 查看数: 124401| 评论数: 723|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18:01


                    “子曰不曰如之何”,定州漢簡“子曰不曰如之何”,恢復碑“子曰不曰如之何”。《集解》孔安國曰:“不曰如之何者,猶言不曰奈是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定州漢簡“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  430”,恢復碑“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集解》孔安國曰:“如之何者,言禍難已成,吾亦無如之何。”《陸賈新語•辨惑》:“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鄣日月也,非得神靈之化,罷雲霽翳,令歸山海,然後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濕,照四方之晦冥。今上無明王聖主,下無貞正諸侯,誅鉏奸臣賊子之黨,解釋凝滯紕繆之結,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于世而施於政。故孔子遭君暗臣亂,衆邪在位,政道隔於三家,仁義閉於公門,故作公陵之歌,傷無權力於世,大化絕而不通,道德施而不用,故曰:‘無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夫言道因權而立,德因勢而行,不在其位者,則無以齊其政,不操其柄者,則無以制其剛。《詩》云:‘有斧有柯。’言何以治之也。”《春秋繁露•執贄》:“凡執贄,天子用畼,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鴈。鴈乃有類於長者,長者在民上,必施然有先後之隨,必淑然有行列之治,故大夫以爲贄。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爲言猶祥與!故卿以爲贄。玉有似君子。子曰:‘人而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矣。’故匿病者不得良醫,羞問者聖人去之,以爲遠功而近有災,是則不有。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積,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取之玉也。君子比之玉,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廉而不殺,是義而不害也;堅而不堅,過而不濡。視之如庸,展之如石,狀如石,搔而不可從繞,潔白如素,而不受污,玉類備者,故公侯以爲贄。暢有似於聖人者,純仁淳粹,而有知之貴也,擇於身者盡爲德音,發於事者盡爲潤澤。積美陽芬香,以通之天。合之爲一,而達其臭,氣暢於天。其淳粹無擇,與聖人一也,故天子以爲贄。而各以事上也。觀贄之意,可以見其事。”案:唐卷子本、斯747、伯3433、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清原枝賢跋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未如之何”;應永十七年鈔本作“不如之何”;唐石經、伯2496、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末如之何”。


                  皇侃《義疏》:“○子曰:‘不曰「如之何,不曰,猶不謂也。如之何,謂事卒至,非己力勢可奈何者也。言人生常當思慮,卒有不可如何之事,逆而防之,不使有起。若无慮而事欲欻起 ,是不曰如之何事也。季充云 :‘謀之於其未兆,治之於其未乱,何當至於臨難而方曰「如之何」也。’●孔安國曰:‘不曰如之何者,猶言不曰奈是何也。’○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若不先慮而如之何之事,非唯凡人不能奈何矣,虽聖人亦无如○之ィ何也 。故云‘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孔安國曰:‘如之何者,言禍難已成,吾亦无如之何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18:29


                  第14、15行“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定州漢簡“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  431”,恢復碑“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集解》鄭玄曰:“小慧,謂小小之才知。難矣哉,言終無成。”《釋文》:“行小慧,音惠,小才知,魯讀‘慧’爲‘惠’,今從古。”龖案:此又一《魯論》與定州漢簡同祖本之旁證。唐石經、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好行小慧”;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好行小惠”。


                皇侃《義疏》:“○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三人以上爲群居,= =共聚,有所說談 ,終於日月而未曾有及義之事也。○好行小惠,難矣哉!’小惠,小=才智也。若安陵調謔虐ィ之屬之也 。以此处世,亦難爲成人也。●郑玄曰:‘小惠,謂小=之才智也。難矣哉,言終无成功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19:05


                第15行“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定州漢簡“子曰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才  432”,恢復碑“子曰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才●”。《集解》鄭玄曰:“義以爲質,謂操行。孫以出之,謂言語。”《釋文》:“爲質,一本作‘君子義以爲質’鄭本畧同。”案:唐石經、《論語筆解》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義以爲質,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唐卷子本、伯2496、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義以爲質,遜以出之信以成之”;斯747作“義以爲質,孫以信出以成之”;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義以之爲質,遜以出之信以成之”。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義,冝也。質,本也。人識性不同,各以相其ィ所冝爲本 。○礼以行之,雖各以所冝爲本,而行之皆須合礼也。○遜以出之,○行ィ之行及合礼 ,而言出之,必使遜順也。○信以成之。行信合礼 ,而言遜順靣而ィ 寒 ,終須信以成之也。○君子哉!’如上義,可謂爲君子之行之也 。●郑玄曰:‘義以爲質,謂操行也。遜以出之,謂言語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19:38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定州漢簡“子曰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33”,恢復碑“子曰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猶患也。君子之人,常患己无才能耳,不患己有才能而人不見知之也。●○苞氏曰:ィ君子之人但病無聖人之道 ,不病人不知己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20:07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集解》:“疾,猶病也。”《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称焉。’沒世,謂身沒以後也。身沒而名誉不称揚,爲人所知,是君子所疾也。故江熙云 :‘匠終秊運斤斧不能成器 ,匠者病之。君子終年爲善不能成名,亦君子病之也。●疾,猶病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20:3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定州漢簡“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34”,恢復碑“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集解》:“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求,責也。君子自責己 行之不足,不責人也。小人不自責己,而責人之也 。●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
zqc4124 发表于 2016-1-30 22:21:06


                  第15、16行“子曰君子矜而不爭”,定州漢簡“子曰君子 而不爭”,恢復碑“子曰君子 而不爭”。《集解》包氏曰:“矜,矜莊也。”


                    第16行“羣而不黨●”,定州漢簡“群而不黨  435”,恢復碑“群而不黨●”。《集解》孔安國曰:“黨,助也。君子雖衆,不相私助,義之與比。”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矜,=莊也。君子自矜莊己身而己,不与人爭也。故江熙云 :‘君子不使其身侻焉 ,若不終日 ,自敬而已,不与人爭勝之也。’●苞氏曰:‘矜,=莊也。’群而不黨。’君子乃朋群義聚,而不相阿黨爲私也。故ィ无江熙云 :‘君子以道味知ィ相聚 ,=則爲群,=則似黨,群居所以切磋成德,非於私也。’●孔安國曰:‘黨,助也。君子雖衆,不相私助,義之与比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1 09:57:12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定州漢簡“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恢復碑“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集解》包氏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定州漢簡“不以人廢言  436”,恢復碑“不以人廢言●”。案: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應永十七年鈔本、山井鼎簽識《註疏》作“王(肅)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斯747、伯2496、《羣書治要》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本《集解》無此《注》;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而“王曰”二字有不識旁箋。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不以言 人 ,= =必須知其 行,不可聽言而薦 之,故君子不爲也。●苞氏曰:“有言者不必有 ,故不可以言 人也 。”○不以人癈言 。’=又不可以彼人之卑賤,而癈其美言而不用也。故李充云 :‘詢于 蕘 。不耻下问也。’○王肅曰:‘不可以无德而廢善言ィ。’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1 09:57:38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定州漢簡“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  437……”,恢復碑“子贛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集解》:“言已之所惡,勿加施於人。”《士冠禮》鄭玄注:“古文壹皆作一”。案:唐石經、伯2496、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羣書治要》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斯747作“行之者乎子曰恕乎己所不欲”。


                   皇侃《義疏》:“○子貢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也 ?’问求善事,欲以終身奉行之也。○子曰:‘其恕乎!’此是可終身○行ィ之一言也 。恕謂内忖己心,外以处物。言人在世,當終身行於恕也,故云:‘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粎恕事也。夫事非己所欲者,不可施度与人也 ,既己所不欲,亦必人所不欲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1 09:58:17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定州漢簡“子曰於人誰毀誰譽若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恢復碑“子曰於人誰毀誰譽若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集解》包氏曰:“所譽者,輒試以事,不虛譽而已。”《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爲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衆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薛宣傳》谷永上疏引同《藝文志》。《敘傳•述循吏傳》顔師古《注》:“《論語》稱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其有所試。’此敘言人之從政,可試而知,故引以爲辭也。”《三國志•王昶傳》載王昶戒子書曰:“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郤爲戮于晉,王叔負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稱,非以讓人,惡其蓋人也。夫能屈以爲伸,讓以爲得,弱以爲強,鮮不遂矣。夫毀譽,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是以聖人慎之。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吾之於人也、如有所譽者”;唐卷子本、伯3433、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吾之於人也、如有可譽者”;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吾之於人、如有可譽者”;伯2496作“吾之於人”無“如有可譽者”句;斯747作“吾之於人也、如有可譽有可譽者”,後“可譽者”三字被勾畫;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作“吾之於人、如有囗囗囗”。
第16、17行“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定州漢簡“斯  438……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439”,恢復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集解》馬融曰:“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無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漢書•景帝紀》:“贊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姦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論衡•率性篇》:“王良、造父稱爲善御,能使不良爲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駔工庸師服馴技能,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駑;堯、舜爲政,民無狂愚。《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徒聞風名,猶或變節,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聖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門時,閭巷常庸無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稱子路無恆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脣吻之音,聒賢聖之耳,惡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礪,闔導牖進,猛氣消損,驕節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蓋變性使惡爲善之明效也。”


                    皇侃《義疏》:“○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誉?孔子言 :我之於世,平 如一,無有憎愛毀誉之心,故云‘誰毀誰 ’之也 。○如有可誉者,其有所試矣。既平 一心,不有毀 ,然君子掩惡揚善,=則冝揚。而我從來若有所称誉者,皆不虛妄,必先試驗其 ,而後乃 之耳。故云‘其有所試矣’。 ●苞氏曰:‘所 輒試以事,不空誉而已矣。’《注》意如向說。又通云:我乃无毀 ,若民人百姓有相称 者,則我亦不虛信而美之,其必以事誡試之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者,謂若此養民也。三代,夏、殷、周也。言養民如此无私毀 者,是三代聖王治天下用直道而行之時也 。郭象云 :‘无心而付○天之下者 ,直道也。有心而使天下從己者,曲法者也ィ无 。故直道而行者,毀 不出於區=之身,善与不善,信之百姓。故曰「吾之於人,誰毀誰 。如有所誉,必試之斯民也 。」’●馬融曰:‘三代,夏、殷、周也。用民如此,無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1 09:58:52


                  第17行“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定州漢簡“子曰吾猶及史之欮文也”,恢復碑“子曰吾猶及史之欮文也”。《集解》包氏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說文》:“闕,門觀也。从門欮聲。欮,逆氣也。”《五經文字》序言:“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則亡矣。”
“有馬者借人乘之今則亡矣夫●”,定州漢簡“有馬者借人乘之今  440……”,恢復碑“有馬者借人乘之今則亡矣夫●”。《集解》包氏曰:“有馬不能調良,則借人乘習之。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案:唐石經、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今亡矣夫”;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今則亡矣夫”;朱子《集注》作“今亡巳夫”。


                皇侃《義疏》:“○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孔子此 世澆流迅速 ,時異一時也。史者,掌 之官也。古○爲昼書 ,若於字有不識者,時懸而阙之 ,○明ィ以俟知史○者 ,不敢擅造爲者也。孔子自云:己及見昔史有此時阙文也 。●苞氏曰:‘古之良ィ无史 ,於 学字ィ有疑 ,則阙之以待知者也 。’○有馬者借人乘之,孔子又曰:亦見此時也之ィ馬難調 ,御者不能調,則借人乘服之也。○今則亡矣夫。’亡,无也。當孔子末年時,史不識字,輒檀擅而不阙 。有馬不調,則耻云之ィ其不能 ,必自乘之,以致傾覆,故云‘今亡也矣夫’。 ●苞氏曰:‘有馬不能調良,則借人使乘習之。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1 10:01:05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定州漢簡“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亂大謀  441”,恢復碑“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亂大謀●”。《集解》孔安國曰:“巧言利口則亂德義。小不忍則亂大謀。”案:唐石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小不忍則亂大謀”;唐卷子本、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羣書治要》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小不忍亂大謀”;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作“小不忍而亂大謀”;伯3433作“小不忍而大謀”。


                皇侃《義疏》:“○子曰:‘巧言乱 ,辞達而已,不須ィ○巧=辨ィ=文多 ,更於 爲乱之也。○小不忍,則乱大謀○之也ィ 。’人須容忍,則大事乃成。若不能敢ィ忍小 ,則大事之謀乱也。又一通云:凡爲人法,當依事以断,事无大小,皆便求了。若小=不忍,有所慈愛爲 ,則大謀不成也。●孔安國曰:‘巧言利口,則乱 義。○小不忍,則乱大謀○之ィ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29:36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定州漢簡“子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  442”,恢復碑“子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集解》王肅曰:“或衆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好惡不可不察也。”《潛夫論•潛歎篇》:“《書》云:‘謀及乃心,謀及庶人。’孔子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舍也,不必任衆,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爲,而度之以義,或舍人取己,故舉無遺失而政無廢滅也。或君則不然,己有所愛,則因以斷正,不稽於衆,不謀於心,苟眩於愛,惟言是從,此政之所以敗亂,而士之所以放佚者也。”《風俗通義•正失篇》:“孔子曰:‘衆善焉,必察之;衆惡焉,必察之。’”孟軻云:‘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衆口鑠金,積毀消骨,久矣其患之也。是故樂正后夔有一足之論,晉師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非夫大聖至明,孰能原析之乎?《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易》稱:‘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糾其謬曰正失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羣書治要》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伯3433作“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斯747、清原良枝跋鈔本作“衆惡之必察焉”,而同無“衆好之必察焉”句。


                皇侃《義疏》:“○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設有一人,爲衆所憎惡者,必當察其 ,不可從衆雷同而惡之也。所以然者,此人或 特ィ立不群 ,爲衆侫共所諂陷ィ  ,故必察之也。○衆好之,必察焉。’又設有一人,爲衆所好愛者,亦當必察,不可隨衆而崇重之也。所以然者,或此人行 惡ィ ,爲群惡之所黨愛,故亦必察也。衞瓘云 :‘賢人不与俗爭,則莫不好愛也。俗人与時同好,亦則見好也。凶邪 善,則莫不惡之。行高志遠,与俗違忤,俗亦惡之。皆不可不察也。’●王肅曰:‘或衆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惡不可不察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30:04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集解》“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案:唐石經、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羣書治要》本、大永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非道弘人”;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非道弘人也”;伯3433、斯747無此章。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作“王(肅)曰:‘才大者道隨大……’”;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羣書治要》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正平本《集解》作“才大者道隨大……”。


               皇侃《義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道者,通物之妙也。通物之法,本通於可通,不通於不可通。若人才大,則道隨之而大,是人能弘道也。若人才小,則道小,不能使大,是非道弘人之也 。●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也。故蔡謨云 :‘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不適人,故云 :「非道弘人」=之ィ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30:27


               第17、18行“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定州漢簡“子曰過而弗改是之謂過  443”,恢復碑“子曰過而(不改是之謂過●)”。


               皇侃《義疏》:“○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有過能改,如日食 ィ反明 ,人皆仰之,所以○然ィ非過 。遂而不改 ,則成過也。江熙云 :‘○一ィ過容恕 ,又文則成罪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30:58


                 第18行“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定州漢簡“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也不如學也  444”,恢復碑“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也不如學也●”。案:唐石經、正和四年鈔教隆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羣書治要》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不寢”;唐卷子本、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不 ”;大永本作“不 ”。龖案:“寢、寐”古寫本從“穴”不從“宀”。

                皇侃《義疏》:“○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学也。’勸人学也。終,猶竟也。寢,眠也。言我嘗竟日終夕不食不眠,以思天下之理,唯学益人,餘事皆無益,故云‘不如学也’。郭象曰:‘聖人无詭教,而云不寢不食以思者何?夫思而後通,習而後能者,百姓皆然也。聖人无事,而不ィ无与百姓同事 。=同則刑同 ,是以見形○以ィ爲己 。唯故謂聖人亦必勤思而力学 ,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ィ教之 。則聖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詭哉。’”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31:34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定州漢簡“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飢在其中○學矣食在  445其中○君子憂道不憂貧  446”,恢復碑“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飢在其中學矣食在其中君子憂道不憂貧●”。《集解》鄭玄曰:“餒,餓也。言人雖念耕而不學,故饑餓。學則得祿,雖不耕而不餒。此勸人學。”《釋文》:“餒在,奴罪反,餓也。”《五經文字》:“食部,《說文》從亼從皀,皀,彼立反。今依石經作食。饑、飢,上穀不熟,居希反,下久其反,餓也,經典或借用下字。餧,奴罪反,飢也,經典相承別作餒,爲飢餧字,以此字爲餧餉之餧,《字書》無文。”《原本玉篇》:“餧,奴猥反。《論語》‘耕也餧在其中矣’,鄭玄曰‘餧,餓也。’又曰:‘魚餧而肉敗’。”案:唐石經、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餒、不憂貧”;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餒、不憂貧也”;斯747、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伯2496、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餧、不憂貧”,伯2496“餧”旁後標“餒”;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大永本作“餧、不憂貧也”。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謀,猶啚也 。人情ィ无非道不立 ,故必謀道也。自古皆有死○也ィ ,不食亦死,=而後已,而道不可遺。故‘謀道不謀食’之也 。○耕也,餒在其中矣。餒,餓也。唯知耕而不学 ,是无知之人也 。虽有穀,必他人所奪,靣而不淂自食 ,是餓在于其中也。○学也,祿在其中矣。虽不耕而学,=ィ无則昭識斯明 ,爲四方所重。縱不爲乱君之所祿,則门人亦共貢瞻贍ィ ,故云‘祿在其中矣’。故子路使门人爲臣,孔子云 ‘与其死於臣之手,无寧死二三子之手’,是也。○君子憂道,不憂貧。’学道必祿在其中,所以憂己无道而已也。若必有道,祿在其中,故不憂貧也。●郑玄曰:‘餒,餓也。言人雖念耕,而○与ィ不学 ,故飢餓。学則得祿,雖不耕,而不飢餓 。此ィ无勸人学也 。’江熙云:‘董仲舒云 :「遑=求仁義,常患不能化民者,大人之意也。遑=求財利,常恐匱乏者,小人之意也。」此君子小人謀之不同者也。慮匱乏,故懃勤ィ耕 。恐道阙,故懃勤ィ学 。耕未必无餓,学亦未必得祿。=在其中,恆有之勢,是未必。君子但且存大而遺細祿 ,○故イ憂道不憂於貧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2 19:32:04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定州漢簡“子曰知及之仁弗能守雖得之必失之”,恢復碑“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集解》包氏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釋文》:“知及,音智,《注》及下同。” 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智及之仁不能守之”;斯747作“智及之不能守之”。《後漢書•班彪傳》論言:“彪、固譏遷,以爲是非頗謬于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爲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也!”
第18、19行“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 之則民不敬”,定州漢簡“知及之仁能  447守之不狀以位之民不敬”,恢復碑“知(及之仁能守之不狀以莅之民不敬)”。《集解》包氏曰:“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釋文》:“蒞之,音利,又音類。” 漢石經《士喪禮》碑陽五右部碑頂殘石tb062397中有“莅”字,現行本作“ ”,則《魯論》亦當作“莅”。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不莊以 之則民不敬”;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作“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伯2496、伯3433、斯747作“不莊以莅之則人不敬”;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民”字缺筆;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不莊以莅以莅之則民不敬”。荀悅《孝元帝紀》論言:“故孔子曰:不嚴以莅之。則民不禁也。嚴以莅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是言禮刑之並施也。吾末如之何。言教之不行也。可以勝殘去殺矣。言刑之不用也。”漢明帝西元58—75年在位,荀悅曰:“諱莊之字曰嚴。”
第19行“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 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定州漢簡“知及之仁耐守之狀以位  448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449”,恢復碑“知及之仁耐守之狀以莅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集解》王肅曰:“動必以禮然後善。”

              皇侃《義疏》:“○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謂人有智識能任仁ィ ,得及爲官位者,故云‘智及之’也。虽謀智能及,不能用仁守官位 ,故云‘仁不能守之’也。此皆謂中人,不俻 者也。雖得之,必失之。祿位虽由智而得爲之,无仁以恃守之 ,必失祿位也。●苞氏曰:‘智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也。’○知智ィ及之 ,仁能守之,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莅,臨也。又言若虽能智及仁守,爲臨民不用莊嚴 ,則不爲民所敬。●苞氏曰:‘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也。’○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莅之,動之不以礼,未善也。’○智ィ雖智及 、仁守、莅莊,而動靜必須礼以時将ィ之 。若動靜不用礼,則爲未尽善也。●王肅曰:‘動必以礼,然後善也。’李充云 :‘夫智及以○智ィ惠 ,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寛。莊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礼,然後和之。以礼制智,則情精ィ而不蕩 。以礼輔仁,則溫而不寛。以礼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礼也」。’顏特進云 :‘智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下 ,礼以得ィ安其精情ィ 。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也,○以下六字ィ无必有大成量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2:03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定州漢簡“……曰君子不可小知也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  450……也而可小知也  451”,恢復碑“子曰君子不可小知也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也而可小知也●”。《集解》“君子之道深遠,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淺近,可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案:唐石經、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也而可小知也”;伯2496、伯3433、斯747作“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作“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大受而小可知”;應永十七年鈔本作“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應永十七年鈔本、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王(肅)曰:君子之道深遠……”;斯747、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正平本《集解》作“君子之道深遠……”;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馬融王肅曰:君子之道深遠……”;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作“君子之道深遠……”,後添附“王肅曰”三字。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之道深遠,不与凡人可知,故云‘不可小知’也。 能深潤物,=受之深,故云‘而可大受也’。張憑云 :‘謂之君子,必有大成之量,不必能爲小善也。故冝推誠闇信,虛以将受之,不可求備,責以細行之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小人道淺,故云‘不可大受’。淺則易爲物所見,故可以小知也。●君子之道深遠,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淺近,可以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2:52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定州漢簡“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矣”,恢復碑“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矣”。《集解》馬融曰:“水火及仁,故民所仰而生者,仁最爲甚。”
第19、20行“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定州漢簡“水火吾見游而死者矣  452未見游於仁而死者也  453”,恢復碑“水(火吾見游而死者矣未見游於仁而死者也●)”。《集解》馬融曰:“蹈水火或時殺人,蹈仁未嘗殺人。”《釋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集解》無此章,鄭本有,云:古皆無此章。吾見蹈,徒報反。”


                皇侃《義疏》:“○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甚,猶勝也。仁、水、火三事,皆民人所仰以生者也。水、火是人朝夕所須,仁是万行之首,故非水、火則无以食,非仁則无有 義。若无 及飲食,則必死,无以立世,三者並爲民人所急也。然就三事之中,仁最爲勝,故云‘甚於水火’也。●馬融曰:‘水火与仁,皆民所仰而生者也,仁最爲甚也。’○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此明仁所以勝水火事也 。水火乃能治民人,= =若誤履蹈之,則必殺人,故云‘水火,吾見蹈而死者也’。○而ィ仁是  ,愛政行之,故冝爲美。若誤履蹈 ,而則未嘗殺人 。故云‘未見蹈仁而死者之也’ 。●馬融曰:‘蹈水火,或時殺人。蹈仁,未嘗殺人者也。’王弼云 :‘民之遠於仁,甚於遠水火也。見有蹈水火○死ィ者 ,不嘗見蹈仁○死ィ者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3:18


              第20行“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定州漢簡“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454”,恢復碑“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集解》孔安國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師,言行仁急。”


               皇侃《義疏》:“○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仁者,周窮濟急之謂也。弟子毎事則冝讓师,唯行仁冝急,不得讓師也。●孔安國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师,行仁急也。’張憑云 :‘先人後己,外身愛物,辰履ィ謙处卑 ,所以爲仁。非不好讓,此道非所以讓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3:56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定州漢簡“子曰君子貞而不粱  455”,恢復碑“子曰君子貞而不粱●”。《集解》孔安國曰:“貞,正。諒,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論語筆解》韓曰:“諒,當爲讓,字誤也。上文曰:當仁不讓於師,仲尼慮弟子未曉,故復云:正而不讓,謂仁人正直不讓於師耳。孔說加一小字爲小信,妄就其義失之矣。”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貞,正也。諒,信也。君子權变无常,若爲事苟合道,得理之正,君子爲之。不必在存ィ於小信 ,自 於溝瀆也 。●孔安國曰:‘貞,正。諒,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有信○也ィ 。’一通云:君○子ィ小ィ无道无不正 ,不能使人信之也。”邢昺《疏》:“此章貴正道而輕小信也。貞,正也。諒,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案昭七年《左傳》云:‘子產爲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爲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聞於君,私致諸子。」宣子辭。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不能任其先人之祿,其況能任大國之賜?縱吾子爲政而可,後之人若屬有疆場之言,敝邑獲戾,而豐氏受其大討。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豐氏也。敢以爲請。」’杜《注》云:‘《傳》言子產貞而不諒。’言段受晉邑,卒而歸之,是正也。知宣子欲之,而言畏懼後禍,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爲《注》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4:23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定州漢簡“子曰事君敬其事囗囗其食  456”,恢復碑“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集解》孔安國曰:“先盡力而後食祿。”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伯2496、伯3433作“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食”;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祿”;大永本作“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也”;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作“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食其祿”;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言:蜀石經“《衛靈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祿’。”

              皇侃《義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国家之事,知无不爲。是‘敬其事’也。必有緾勳續 ,乃愛受祿賞 ,是‘後其食’也。江熙云 :‘格居官次 ,以達其道,事君之意也。盍盖ィ傷時利祿以事君之也 。’●孔安國曰:‘先盡力,○然ィ後食祿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4:54:47


                 “子曰有教無類●”,定州漢簡“子曰有教無   457”,恢復碑“子曰有教無 ●”。《集解》馬融曰:“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

                皇侃《義疏》:“○子曰:‘有教无類。’人乃有貴賤,同冝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世ィ无之○也ィ ,教之則善,无本類之也 。●馬融曰:‘言人在見教,无有種類。’繆播曰:‘世咸知斯言之崇教 ,未信斯理之諒深。生=○之ィ類,同稟一掹 ィ ,虽下愚不移,然化所遷者,其万倍也。生而闻道,長而見教,处之以仁道,養之以惡德ィ ,与道終始,爲乃非道者,余所不能論之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5:39:17


                  “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定州漢簡“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458”,恢復碑“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皇侃《義疏》:“○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人之爲事,必須先謀。爲若ィ道同者共謀 ,則精審不誤。若道不同而与共謀,則方貟圓ィ義鑿  ,事不成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5:39:42


            “子曰辭達而已矣●”,定州漢簡“子曰辭達而已  459”,恢復碑“子曰辭達而已●”。《集解》孔安國曰:“凡事莫過於實,辞達則足矣,不煩文豔之辞也。”


             皇侃《義疏》:“○子曰:‘辞,達而已矣。’言語之法,使辞足冝達其事而已,不須美竒其言以過事實也。●孔安國曰:‘凡事莫過於实足○ィ无也 ,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豔之辞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3 15:40:19


                  第20、21行“師冕見”,定州漢簡“師絻見”,恢復碑“師(絻見)”。《集解》孔安國曰:“師,樂人盲者,名冕。”《覲禮苐十六》“矦氏裨絻釋幣于禰”鄭《注》:“今文冕皆作絻。”
第21行“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定州漢簡“及陛子曰陛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  460曰某在此某在此”,恢復碑“及陛子曰陛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此某在此”。《集解》孔安國曰:“歷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處。”《說文》:“陛,升高階也。從 坒聲。”《爾雅•釋詁》:“斯,此也。”案:唐石經、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及席、子告之曰”;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伯3433、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及席也、子告之曰”。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定州漢簡“師絻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  461故相師之道也  462”,恢復碑“師絻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故相師之道也●凡卌二章”。《集解》馬融曰:“相,導也。”《釋文》:“相師,息亮反,《注》同,馬云:相,導也。鄭云:相,扶也。”


                皇侃《義疏》:“○師冕見。師冕,魯之樂师也。見,來見孔子也。●孔安國曰:‘師,樂人盲者也,名冕也。’○及階。及,聖也 。階,孔子家坣階也。師冕來見,至孔子家階也。○子曰:‘階也。’師冕盲,來見見ィ无至階 。孔子語之云 :階也,使之知而登之也。○及席也 。冕已升階,至孔子堂上席也。○子曰:‘席也。’皆坐,孔子○又ィ語之云 :‘至席’,令其登席而坐。皆,倶也。孔子見瞽者必起,師既起,則弟子亦隨而起 。冕至席已坐,故孔子亦坐,弟子並坐,故云‘皆坐’之也 。○子告之曰:‘某在斯,= = =。’某,座坐中ィ无中人也 。冕无目,不識座上人 ,故孔子歴其ィ无告之以座上人之姓名也 。既多人,故再云 :‘某在斯,= = =’也。隨人百十,毎一=告之云‘子張在此,子貢在此’之也ィ 。●孔安國曰:‘歷告以坐中人姓字,及所在处也。’○師冕出。見孔子事畢,而出去也。○子張问曰:‘与師言之道与?’道,猶礼也。子張見孔子告之○皆ィ階席人姓名字 ,故冕出而问孔子:而与師冕言之是礼不与也ィ无 。○子曰:‘然, 曰:是礼者也 。固相師之道也。’又云:冕既无目,故主人冝爲之導相,所以歴告也。●馬融曰:‘相,導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5 14:33:34


               第22行“季氏苐十六”,《釋文》及諸寫本皆言:“凡十四章”。此章每篇句首多有標聖人弟子並他人之言事,如:“季氏將伐顓臾”、“陳亢問於伯魚”及“國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等,則此章漢石經當行七十四字!


              皇侃《義疏》:“○季氏第十六○疏:季氏者,魯國上卿,豪強僣濫者也。所以次前者,既明君  ,故 臣凶。故○以ィ《季氏》,次《衞灵公》也 。”昺《正義》ィ云 :“此篇論天下無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陳其正道,楊揚ィ其 失 ,称損益以教人,举《詩》、《礼》以訓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記衛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魯臣季氏專恣,故以次之。”          ●イ无何晏集解凡十四章
zqc4124 发表于 2016-2-5 14:34:58


              第23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集解》孔安國曰:“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冉有與季路爲季氏臣,來告孔子。”《釋文》:“顓,音專。宓,音密,又音伏,本亦作伏。”《繫辤》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釋文》言:“包,本又作庖,白交切,鄭云:取也。孟、京作伏。犧,許宜切,字又作羲。鄭云:鳥獸全具曰犧。孟、京作戲,云:伏,服也。戲,化也。氏,包犧氏,大皥。三皇之最先。”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繫》作“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集解》孔安國曰:“冉求爲季氏宰,相其室,爲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定州漢簡“……以爲東蒙主”,恢復碑“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集解》孔安國曰:“使主祭蒙山。”《釋文》:“夫顓臾,音符,下令夫疾,夫如是並同。”
“且在邦域之中矣”,定州漢簡“且在國  463……”,恢復碑“且在封域之中矣”。《集解》孔安國曰:“魯七百里之封,顓臾爲附庸,在其域中。”《釋文》:“邦域,邦或作封。”“且在封”詳後圖七十六tb079513“繼絕世”《堯曰》並《校記》殘石。龖案:此漢石經張矦《魯論》作“封”或“國”待考,定州漢簡本或爲類“盍、毛”中的一家作“國”,而漢石經碑後出異文《校記》者是也。唐石經、唐卷子本、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且在邦域之中矣”;伯2496、伯3433、斯747作“且在封域之中矣”;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且在邽域之中矣”。《仲尼弟子傳》:“邽巽,字子斂。《集解》鄭玄曰:魯人。《索隱》《家語》“巽”作“選”,字子斂。《文翁圖》作“國選”,蓋亦避漢諱改之。劉氏作“邽巽”,音圭,所見各異。”《正字通》:“邽,古威切,音規。地名:漢隴西有上邽縣,今爲秦州天水縣,京兆弘農有下邽縣,今屬華州。或謂秦武公伐邽,戎遷其人於下邽,以有上邽,故名下邽。又姓:孔門弟子邽巽、明邽仲德。”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集解》孔安國曰:“已屬魯,爲社稷之臣,何用滅之爲?”案:唐石經、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何以伐爲”;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何以爲伐也”;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作“何以爲伐”;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何以馬 ”;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何以爲伐之”。
第23、24行“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集解》孔安國曰:“歸咎於季氏。”
第24行“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定州漢簡“……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  464……”,恢復碑“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集解》馬融曰:“周任,古之良史。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案: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作“陳力就烈”;唐石經、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陳力就列”。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集解》包氏曰:“言輔相人者,當能持危扶顛。若不能,何用相爲?”《考文補遺》:“古本:焉用彼相矣,‘矣’作‘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羣書治要》本、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足利學慶長間洛汭要法寺刊本皆作“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集解》馬融曰:“柙,檻也。櫝,匱也。失虎毀玉,豈非典守之過邪?”《釋文》:“於匣,戶甲反,本今作柙。”案:唐石經、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羣書治要》本、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出於柙、毀於櫝、之過與”;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作“出於柙、毀櫝、之過與也”;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出於柙、毀櫝、之過與”;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出柙、毀櫝、之過與”;伯2496作“出於匣、毀於櫝、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定州漢簡“……有曰今夫顓  465……”,恢復碑“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集解》馬融曰:“固,謂城郭完堅,兵甲利也。費,季氏邑。”
第24、25行“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定州漢簡“……憂孔子曰  466……”,恢復碑“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集解》孔安國曰:“疾如女之言。”《釋文》:“必爲子孫憂,本或作:後世必爲子孫憂。”案:唐石經、敦煌本、日本古寫本皆有“後世”二字。
第25行“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定州漢簡“……之而必爲之  467……”,恢復碑“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集解》孔安國曰:“舍其貪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案:唐石經、伯2496、伯3433、斯747、《羣書治要》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而必爲之辭”;唐卷子本、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而必更爲之辭”;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而必爲之辝也”。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定州漢簡“……均”,恢復碑“ 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 而患不均”。《集解》孔安國曰:“國,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五經文字》言:“丠、 ,上《說文》從北一,下石經。”案:唐石經、唐卷子本、伯2496、伯3433、斯747、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羣書治要》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丘也聞”;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大永本作“丘也聞之”;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作“丘聞”。《春秋繁露•度制篇》:“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故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爲盜,驕則爲暴,此眾人之情也。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爲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欲得自恣,其勢無極。大人病不足於上,而小民贏瘠於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爲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
“不患貧而患不安”,定州漢簡“不患貧而患不安”,恢復碑“不患貧而患不安”。《集解》孔安國曰:“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則國富。”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定州漢簡“盍均無貧和無  468……”,恢復碑“盍均無貧和無 安無傾”。《集解》包氏曰:“政教均平,則不貧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寧,不傾危矣。”
第25、26行“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定州漢簡“……是遠人不服則  469……求也相夫子遠人  470……”,恢復碑“夫如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國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集解》孔安國曰:“民有畏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案:唐石經、唐卷子本、伯2496、伯3433、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作“以來之、邦分崩離析”;斯7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以來之、邦分崩離折”,加佳本後改“折”爲“析”;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本作“以來也、邦分崩離析”;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以來之、邽分崩離折”;《羣書治要》本作“以來之、邽分崩離拆”。
第26行“而謀動干戈於邦內”,恢復碑“而謀動干戈於封內”。《集解》孔安國曰:“幹,楯也。戈,戟也。”《釋文》:“邦內,鄭本作封內。”案:由上文“且在邦域之中”463簡作“且在國”,漢石經張矦《魯論》或作“封”是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伯2496、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斯747、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宣賢判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羣書治要》本、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於邦內”;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於邽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於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恢復碑“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於蕭蘠之內●”《集解》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後季氏家臣陽虎果囚季桓子。”《釋文》:“不在顓臾,或作不在於顓臾。”“而在於蕭蘠之內”案:前圖卅三《隷釋》卷十四載《校記》殘字“而在於蕭蘠之內盍毛包周無於……”,則漢石經張矦《魯論》本當有“於”字並“牆”作“蘠”是也。《隷釋》卷十四載《魯詩•魏風•伐檀》殘字“不稼不嗇”,《五經文字》:“牆、 ,上《說文》,下石經。”而《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15參有“囷屋蘠垣”,《日書甲》30背有“置蘠上”,則漢石經《論語》此處作“蘠”是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唐咸通三年鈔本伯3745、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不在於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伯2496、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羣書治要》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注疏》本作:“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伯3433、斯747、應永十七年鈔本作:“不在於顓臾而在蕭牆之內”;文永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鈔本作:“不在於顓臾而在於蕭牆之內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2-5 14:35:34


                 皇侃《義疏》:“○季氏將伐顓臾。此○章ィ明季氏專征濫伐之惡也 。顓臾,魯之附庸也。其地與季氏菜邑相近 ,故季氏欲將イ伐而並之也 。故云‘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二人時仕季氏爲臣,見季氏欲濫伐,故來見孔子,告道之也。○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此冉有告孔子之辞也。有事,謂有征往ィ伐之事也 。●孔安國曰:‘顓臾,宓犧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 ,欲滅而有之,冉有与季路爲季氏臣,來告孔子之也ィ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過与?’求,冉有名也。尔,汝也。雖二人倶來而告,冉有独告,嫌冉有又爲季氏有聚斂之失,故孔子独呼其名而问云:此征伐之事,无乃是汝之罪過与?言是其教道導ィ季氏爲之也 。●孔安國曰:‘冉求爲季氏宰,相其室,爲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也。’○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孔子拒冉有不聽伐之也。言顓臾是昔先王聖人之所立,以主蒙山之祭。蒙山在東,故云‘東蒙主’也。既是先王所立,又爲祭礼祀ィ之主 ,故不可伐也。●孔安國曰:‘使主祭蒙山也。’○且在邦域之中矣,言且顓臾在魯七百○里封內 ,故云‘在邦域中’之也 。●孔安國曰:‘魯七百里之邦,顓臾爲附庸,在其域中也。’○是社稷之臣也,國主社稷,顓臾既屬魯國,故是社稷之臣也。○何以爲伐也?’既歴陳不可伐之事,而此改问其何以用伐滅之爲也。●孔安國曰:‘已屬魯,爲社稷之臣,何用滅之爲也?’鄭注《詩》云:‘諸侫侯不臣附庸 。’而此云是社稷臣者,當尔時已臣屬魯故也。○冉有曰:‘夫子欲之,夫子,指季氏也。冉有言伐顓臾之事,是季氏所欲,故云‘夫子欲之’也。○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稱‘吾二臣’,是冉有自謂及子路也。言我二臣,皆不欲伐之也。冉有恐孔子不独信已,引子路爲儔證也。●孔安國曰:‘皈咎於季氏也 。’○孔子曰:‘求!孔子不許冉有皈咎於季氏,故云又呼‘求’名語之也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此語之辞也。周任,古之良史也。周任有言云 :人生事君,當先量後入,若計陳我才力所堪,乃後就其列次,治其軄任耳 ;若自量才不堪,則當止而不爲也。●馬融曰:‘周任,古之良尖史也 。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也。’○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既量而就,汝今爲人之臣,= =之イ爲用 ,正至匡弼,持危扶顛。今假季氏欲爲濫伐,此是危顛之事,汝冝諫止。而汝不諫止,乃云夫子欲之,吾 不欲,則何用汝爲彼之輔相乎?若必不能,是不重量ィ而就之也 。●苞氏曰:‘言輔相人者,當能持危扶顛。若不能,何用相爲也?’○且尔言過矣,虎兕出柙 ,龜玉毀櫝中,是誰之過与?’又罵之而設譬也。兕,如牛而色青。柙,檻也,檻貯於虎兕之器也。櫝,函也。函,貯ィ=龜玉之匣也 。言汝云吾二臣皆不欲也,此是汝之罪也。汝爲人輔相,當主諫君失。譬如爲人掌虎兕龜玉,若使虎兕破檻而逸出,及龜玉毀碎於函櫃之中,曰此ィ是誰過 ?則豈非守檻函者過乎?今季氏濫伐,此是誰過?則豈非汝輔相之過乎?何淂言吾二臣不欲邪耶ィ !●馬融曰:‘柙,檻也。櫝,櫃也。失毀,非典守者之過邪也 ?’匱,即函也 。蛮肇云 :‘陽虎家臣而外ィ无叛 ,是出是出ィ无虎兕於檻也 。伐顓臾於邦內,是毀龜玉於櫝中也。’張憑云 :‘虎兕出○於ィ柙 ,喻兵擅用於外也。龜玉毀於櫝中,喻仁義癈於內之也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固謂城郭甲兵堅利。費,季氏菜邑名也 。冉有既得孔子罵及譬喻,而輸誠服罪,更說顓臾冝伐之意也。言所以伐顓臾者,城郭甲兵堅利,復ィ无与季氏邑相近云之ィ也 。●馬融曰:‘固,謂城郭完堅,兵申甲利也 。費,季氏之邑也。’兵,刃也。甲,鎧也。○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子孫,季氏之子孫也。冉有又言顓臾既城郭堅甲兵利,又与費邑相近,其勢力方豪,及其今日猶可撲滅 ,若今日伐取 ,則其後世伐○於費 ,所以爲後世子孫之憂也。○孔子曰:‘求,君子疾夫。孔子聞冉有言,知其虛妄,故更呼而語之也。夫,=冉有之言也。季氏欲伐,實是貪顓臾之地。今汝不言季孫是貪顓臾,欲伐○取ィ之 ,而假云顓臾固而近費,恐爲子孫憂,如汝此言,是君子之所謂疾也。故云‘君子疾失夫’也 。●孔安國曰:‘疾如汝之言也。’○舍曰欲之 ,而必更爲之辞。此是君子所疾者也。捨,猶除也 。冉有不道季氏貪欲濫伐,是捨曰欲之而假称顓臾固近費 ,是=而必爲之辞。●孔安國曰:‘舍捨ィ其貪利之說 ,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罵冉有既竟,而更自称名,爲其說季氏子孫之憂不顓臾也。將欲言之,故先廣陳其理也。不敢云出己,故曰‘聞’也。有國,謂諸侫侯也 。有家,謂卿大夫也。言夫爲諸侯及卿大夫者,不患土地人民寡少,所患政之不能均平耳。今季氏爲政,不能均平,則何用濫伐,欲多土地人民爲也。●孔安國曰:‘國○者,諸侯也 。家○者,卿大夫也 。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也。’○不患貧而患不安。爲國家者,何患民貧乏耶,政患不能使民安。●孔安國曰:‘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則國冨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是也。○蓋均无貧,結前事也,此結○前ィ不貧之事也 。若爲政均平,則國家自冨,故无貧乏也。○和无寡,此結不寡也。言政若能和,則四方來至,故土地民人不寡少也。○安無傾。若能安民,則君不傾危也。然上云‘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貧患ィ不安 ’,則下應云 ‘均无寡,安无傾貧ィ ’。今云‘均无貧,和无寡’,又長云‘安无傾’者,並相牙互爲義 ,由均和,故云ィ‘安无傾’之也 。●苞氏曰:‘政教均平,則不○患ィ貧矣 。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寧,不傾危也。’○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也 。此明不患寡少之由也。如是,猶如此也。若國家之政能如此,安不傾者,若遠人猶有不服化者,則我廣修文德於朝,使彼慕惡德ィ而來至也 。故舜舞干羽於兩階,而苗民至。○既來之,則安之。遠方既至,則又用 澤按撫撫安ィ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也。言今汝及由二人相於季氏,无思 也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言汝二人爲季氏相,不能○修ィ文 以來服遠人也 。○邦分崩離拆而不能守也 ,言汝二人相季氏,= =治魯,既外不來遠人,而內又離拆 ,不能守國也。●孔安國曰:‘民有異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拆也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汝二人既不能來遠安近,而唯知與動干戈,以自伐邦國內地,何也?●孔安國曰:‘干,楯也。戈,戟也。’○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冉有云 :顓臾近費,恐爲後世子孫憂。孔子廣陳事理也 ,已竟,故此改 也 。言我之所思,恐異於汝也。汝恐顓臾,而我恐季孫後世之憂,不在於顓臾也。○而在蕭牆之內也。’此季孫所憂者也。蕭,肅也。牆,屏也。人君於門樹屏,臣來至屏而起肅敬,故謂屏爲蕭牆也。臣朝君之位,在蕭○牆之內也 。今云季孫憂在蕭牆向內 ,謂季孫之臣必作亂也。然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季氏是大夫,應无屏而云‘蕭牆’者,季氏皆僣爲之也。蔡謨云 :‘冉有、季路並以王佐之姿,處彼○家ィ相之任 ,豈有不諫季孫以成其惡。所以同其謀者,將有以也。量己揆勢,不能制其悖心於外,順其意以告夫子,實欲致大聖之言以救斯弊。是以夫子發明大義,以酬來感,弘舉治躰,自救時難,引喻虎兕,爲以罪相者。雖文譏二子,而旨在季孫。既示安危之理,又抑強臣擅命,二者兼著,以寧社稷,斯乃聖、賢同符,相爲表裏者也。然守文者眾,達微者寡也。覩其見軌,而昧其玄致,但粎其辞,不粎所以辞,懼二子之見幽,將長淪於腐斈,是以正之,以ィ无蒞來旨也 。’●鄭玄曰:‘簫蕭之言肅也 。蕭牆,謂屏 。君臣相見之礼,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後季氏○之ィ家臣陽虎 ,果囚季桓子也。’證是在廉蕭イ牆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