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学习通行本《道德经》笔记

发布者: 郭志成 | 发布时间: 2016-3-25 13:21| 查看数: 15107| 评论数: 152|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07:44:27
今天又想出一条,道教与佛教的差别来:
道教宣传,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道成仙。而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个差距太大了。使大多数信众望而却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08:00:04
今天又想出一条,道教与佛教的差别来:
道教宣传,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道成仙。而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个差距太大了。使大多数信众望而却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21:23:25
我找到这三点,绝不是侮辱中国的道教。而是希望中国道教界人士,能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振兴这个中国本土的宗教。
傅元天会长说,中国的道教是研究自然,研究人体科学的团体。我们不是在搞封建迷信。当时我不甚理解。现在我觉得傅会长说得是有道理的。如果中国的道教界能坚持这一主旨,是会大有希望的。
我希望道教的振兴,就在于能坚持走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宗旨。通过科学的研究,达到道教自己所宣传的目标。引导一部分人,回归老子所指出的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21:27:48
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指明的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21:30:38
大道废,
大道为什么能废?
从大道废之说,我们又可以进一步的认识道德经作者所说的道,不是自然法则。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21:31:24
亦不是宇宙本体。
当然也不是哲学的本体论中的本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8 21:22:18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一章,论说道是物。与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三个道是相联的。是道的两个方面。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8 21:38:05
人类前进的共同道路,与前进的目的地,是道德经中的道的两个组成部分。都称之为道。
人类不是地球上由单细胞生物体进化而来的。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是从球外而来的,暂时寄居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群。
人类的前进的目标,是回归到球外,称之为道的地方。
这个信息是由人类的祖宗传给后代的。所以所有的宗教,都在传达这一信息群体。MKS主义称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雅片,是错误的。天国,天堂,极乐世界,仙境,都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在道德经中所阐示的就是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8 21:39:20
这是祖宗的教导,所以称为宗教。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9 07:06:35
然而,老却没有去建立那种所谓的,被一些人诟病的宗教。按照传说,他是离人世而去了,他可能是回到了他所说的天地之外 的道的地方。怎样回去的,走的是什么样的通道?就不得而知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9 07:12:36
可是从道德经这部书来看,老子并没有西出潼关,为尹喜写书。好像是回到了楚地,专门为一些人写了这本书。这些人应该是想当帝王师的知识分子。用道德经中的说教去说教统治者。史有两个老子之说,本出于道德经这部书自己。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9 07:20:36
我们要感谢的是道德经给我们指明了道。如何修到达目的道的道,各门宗教团体都在探索。二千多年了,宗教团体的探索是否成功?不得而知。死后谁进了天堂,天国或者仙境,我们不得而知。中国道教早期宣传的人可以活着成仙,列仙传上有许多例子,后人公信的有的几人?现代活着的人,包括道教界人士,究竟谁活着成了仙了?又有谁看见别人活着成了仙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9 07:25:51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4-19 07:27 编辑

人类最终是要离开地球的,因为人快要把地球的资源消耗殆尽了,不得不离开。科学家正在为此做准备。人类离开地球回归到天外之道,寄希望于科学家。虽然科学家中也有坏人。但大多数是好的,他们是开路的先锋。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9 07:33:05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4-19 07:35 编辑

至此,我们可以给道德经中的道做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定义
道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及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是老子第一次把它表述出来,老子的伟大就在于此。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0 12:12:16
我读道德经感悟到的第二个重要概念,不是德,而是玄。

此两者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2 21:32:31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8 21:2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之为物:用道来做事。
这一章说的是一,也就是道用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4 15:24:44

这样究文字意解读道德经还是挺困难。

求道的方法是心外无物。---恒无欲,以观其妙。大道只在心内求,心外所求无所得。
而用道来做事,则是完全向外的---恒有欲,以观其缴。道即一切,一切即道。

物壮则老后面还有一段是: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可以用后面的知、言,来参前面的谓之不道。说的是:只求心外的自然变化的法则,不是求道的方法。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4 16:04:55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6-4-24 16:11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7 07:44
今天又想出一条,道教与佛教的差别来:
道教宣传,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道成仙。而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脱离苦 ...


普度众生是大乘附佛外道为了攻击佛陀原始教法而说的,原始佛陀教义里面没有这个。

佛仍然是只度少数人的,原始教义里说的很明白。不过羽化成仙却不是道家的教旨,而是后来和大乘附佛外道同样演变的道教的教旨。

原始道家,老子道德经和原始佛教都是很务实的,后来演变的大乘佛教和道教,却同样的越来越务虚。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5 13:03:04
今天地先生好!
关于我评说的两教之差,只是我作为教外人听人家的么喝的感受而已。我只是看谁家的么喝的能打动人,忽攸人,让人心迷。至于两教自家内的分争,还得深入内部才能知晓的。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5 13:06:04
这样究文字意解读道德经还是挺困难。我们今天读道德经,与道德经作者的时代有二千多年的跨度,确实很难。因其难,所以才需要弄清文字本身所载的本来意义。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5 23:25:01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5 13:03
今天地先生好!
关于我评说的两教之差,只是我作为教外人听人家的么喝的感受而已。我只是看谁家的么喝的能 ...

百度:历史上的佛道大辩论。

佛法要旨:依意不依语,不要因为符合逻辑就相信是佛说的法。
道德经:道,恒无名。不以名相而取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6 07:44:52
道德经:道,恒无名。不以名相而取道。
说得很好。
佛法要旨,我就看不懂了。还请多关照!
我来了 发表于 2016-4-26 10:28:11
我觉得应该这样说:道,本无名,不应以名相而取道。
其实,世间万物皆本无名,名由何来?还不是由灵长类的人一一具有语言文字能力的高级动物一一通过对事物的有限认识而人为创造出来的?
随着人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由“名”所形成的概念系统越来越复杂,但无论如何,要想把话说明白,名副(其实我更喜欢使用“符”而非“副”字)其实应该是万世不改的基本原则。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6 11:20:42
玄,在第一章里说此两者同谓之玄,这里的玄应该是名词。
多数学者将这个名词的玄说成是形容词的玄了。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6 13:45:37
我来了 发表于 2016-4-26 10:28
我觉得应该这样说:道,本无名,不应以名相而取道。
其实,世间万物皆本无名,名由何来?还不是由灵长类的 ...

名,不单指名字,逻辑等等,还指相。

比如我们看到的树木,树木是相,我们用眼睛看了,才会有树木。其因还是眼识。不应取眼识为真,所以道德经说:五色使人目盲。

而眼识本身也是相。相的真实是无名。无名,万物之始。名、相的实质是名可名,非恒名。
我来了 发表于 2016-4-26 20:07:41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4-26 13:45
名,不单指名字,逻辑等等,还指相。

比如我们看到的树木,树木是相,我们用眼睛看了,才会有树木。其 ...

“相”对应的现代词汇应该是“现象”,而“名”与现代词汇“名”几无差异。
“现象”包罗万象,“名”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名相”只是“相”的一个种类而已,怎会“名还指相”呢?
和其它的语言基本元素一样,“名”过分外延就会让人不知所以。

另外,先生说“ 树木是相,我们用眼睛看了,才会有树木。”这是一个极易引起歧义的句子,我很愿意认为先生的本义是“ 树木是相,我们用眼睛看了,才会有树木的意识。”因为更真实的情况是,不管我们看不看,树木本来就在那儿,并不会因为我们不看它就不存在了。说得更远一点,宇宙中的天体并不因为人类“看”见了才存在。也就是说,“看”(包括五官所有功能)并不是存在的理由。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9 08:00:24
道德经中的玄:

此两者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是谓玄德。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9 08:05:43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渊兮似万物之宗,与是谓天地之根。是有区别的。
看到了这个区别,才能谈玄。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9 08:09:42
玄与道是两个层次。混而为一的解说,是谓不知道,不知玄。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6-4 22:26:26
读老,读老,首要是读了,读好,真正思考老子是怎么说的,老子那么说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老子为什么那么说,老子根据什么那么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