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学习通行本《道德经》笔记

发布者: 郭志成 | 发布时间: 2016-3-25 13:21| 查看数: 15110| 评论数: 152|帖子模式

此前,接触过道德经,当时是受张松如先生注本发行的影响,也想看看道德经。但从没有认真读过。其原因是读是读了,但读不明白。看了一些大家的注本,也是看不明白。今年,突然产生了再读道德经的冲动,便拿来家中仅有的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的陈忠先生的注本),读了起来,看不懂时,就上网上这两个坛子里的道学参玄版。学习中随手记了一些笔记,先发在此版上,请道友批判。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13:31:47
我读道德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或者说是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13:36:09
作者没有告诉我们的,我可能永远不可能知道,也不想通过读这本书知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13:48:05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5 13:58 编辑

在我看到的一些注解道德经的书中,就有太多的是道德经作者没有说的东西,那些东西,当然是很可宝贵的,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我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劳动是不能埋没的。
我十分感谢这些注解者(包括网上的作注者,讨论者),没有他们的解说,我根本就看不懂道德经这本书。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14:18:48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5 14:44 编辑

道,是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基本概念。用道来称谓人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用道来表述天,地,人类社会的的客观规律,均早已有之。但是把道作个研究的对象,则是这本书的主要特色。
这本书区别于其他书的特点,就在于它第一次集中的研究了道。作者告诉了读者:什么是道,以及他对人要修道,守道,进而成道的认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20:02:40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5 20:06 编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说了三个道。解说者众说纷纭。
我的理解:
三个道都是名词性的道,道的内涵是一致的,三个道字说的道的本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常说的道路之道。道者,路也。路途,路径也。与交通上的道路的道不同,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道,是人类的共同之路。
三个道前,作者加上了不同的修饰限制成分,第一个道字前面是零限制词。第二个道有一个限制词(可),第三个道有两个限制词(非常)。就将三个道分成了三个阶段,或者称为层次。
三个道加上它们前边的限制成分,排成了一个固定的顺序。一字组在前,二字组在中,三字组在后。这个顺序表示了人类共同之道路的形成,发展的顺序。

第一个道,是开创伊始的路。开创道路的总是人类中的少数。第二个道称之为可道,不论是解释为认可的可,还是承载的荷,都是人类共同踏上的路。随着时间的前移,少数人开创的道,与多数人认可,或承载了多数人的道,都成了常道。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就是对常道的绝妙的表述。当在常道上走到尽头的时候,人类中的少数人就必须再开创出一个新路来,这就是非常道。人类就是在道,常道,非常道的循环更迭中一步步走向未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6 06:23:51
道德经中所论之道,是人类的共同的前行之道,是对日常生活中的道义的引伸。
至此,我们就可以给道德经中的道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道是人类前进的路。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6 07:05:38
人类前进的路的内涵有三项。

一是目的性。二是开创性。三是规则性。

迄今为止,所有的古今中外,人类全部的路,都是承载前行的人的。人在上路之前,就有了上路的目的。没有目的而上路的人是病态人。有了目标才开路,才上路。正常人莫不如此。

迄今为止,所有的古今中外,人类全部的路,都是无中生有的,本来没有路。每一条路都是先人从没有路的境地中开创出来的。人类开创出来的每一条路,又都以前面没有路为终点。再向前行,必须不断开创新的路。

有了路,有了行路人,自然就产生了行路的规则。在路上前行的人,必须遵守在路上行走的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前行的人,是谓有德。不遵守其规则的人,则是缺德。

认识到前面道的三性,我们还引伸出下面的认识:
道德经中的道,是物质的,是有的存在。并不是有人所说的唯心史观。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6 07:26:34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6 07:29 编辑

远古时代,开路的人,一般都是头人。如传说中的盘古,伏羲,神农,他们既有目的道,又是道的开创者。这样的头人,既能指引目的,又能身体力行,被后人称之为古之圣人。

后来的圣人,就变了样子,他们有的是头人,有的是有头脑的人。他们成了道的设计师,交通法规的制定者,他们的手下有了许多开路先锋,不需要他们身体力行了,如果这样的头人或有头脑的人设计的没有错,后人还是尊敬他们为圣人。

道德经中所指的圣人,就是这样的两种人。
张无屮 发表于 2016-3-26 08:55:40
1:先生说的道,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常道】,一般意义的理解。

2:道德经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人有来源源于先天之气,世界有本源如同水有源头,先天之气形而上【道】的本体也是形而上的。道本体属于第一哲学,【德】是本体的生成物也是认识【道】的渠道,德属于第二哲学,偏向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3:道德的关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是【德】的生化过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概括描述。万物的发展和进化是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4:玄德、有无、不道、玄同、恍惚是五德,是认识道的具体渠道。是五种规律,也是五种力量,违反了就会受到惩罚。
---------------------------------------------

以上是《道德经》中的道德,一般的道德属于五德之中某一个侧面的理解,如儒家的【道】是人所共由之路,【德】是有道之人的品德,只是【恍惚】的一部分内容。
老子的对象是自然,孔子的是人。老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孔子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6 16:44:25
谢谢张无屮先生的关注与点评。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7 15:26:07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没有一句说道是世界的本原,或是宇宙的本源,也没有说道是自然,或自然的法则。道有法则义,但那些个法则只是,道的法则,不是自然的法则。

道德经中相当于宇宙的概念,是域,域有四大。道是域中四大之一。域中可能还有八中,十六小,三十二什么什么。道只是若干个分之一。
道于天外还有一个存在,是道德经里说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者把这个天外的一个存在,勉强命名为道,又称为大。一个存在勉强用两个名,作者为什么这么勉强呢?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7 15:30:39
作者说道法自然,说明道是道,自然是自然。道与自然是两个范畴。自然的范畴要大于道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道的法则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定的。道的法则并不等同于自然法则。要看到两者的差别。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27 19:52:11
一切不执者,既是悟道者。

胜义谛上来说,无道。世俗谛上来说,有道。
第一句的意思就是:非断非恒,既不断灭,也不恒常。执断灭论和恒常见的,都是邪见。开篇就表明,老子已经破除了一切邪见而入无为法。

天地人是世间存在法则,是有为法。道,则是超越存在的,不可用存在来表述。不可名,不可说--不可思议,是无为法。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8 10:39:01

感谢先生关注此文。
我对佛教,道教等中国正教都很尊重。但未能进去,可能是机缘不到。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8 10:43:2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中的这一章,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谈道是什么。两者有差别,但又是有联系的。第一章的道与这一章的道都是道,是道的两个方面。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8 21:30:54
各注家对第一章的注解,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如下两句:

观其妙与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观的主语是什么?谁在观?
两个其字指代的是什么?那个谁观的是什么?
进而提第三个问:此两者的此与两者指代的是什么?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8 21:31:42
谢谢高老夫子奖励!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29 06:46:04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8 21:30
各注家对第一章的注解,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如下两句:

观其妙与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能观的是心。
两者,指的是无欲和有欲,这句说的是无为无不为。
第一章其实最深湛的是玄和妙这两个字。后世道教在这两个字上大做文章。
玄的字面意是黑暗,深邃。
妙的字面意是光明。
可以结合后文仔细参详。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9 10:49:28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29 06:46
能观的是心。
两者,指的是无欲和有欲,这句说的是无为无不为。
第一章其实最深湛的是玄和妙这两个字。 ...

第一章其实最深湛的是玄和妙这两个字。后世道教在这两个字上大做文章。
这个认识我赞同。
道教很玄奥。未进到里面,不知其详。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9 10:53:16
又妙,又徼的其,是什么?
是道吗?如何证明此其是道?
如果不是道,那是什么?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29 17:05:5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29 17:06:28
其当然指的是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0 12:06:40
道,可以为天下母。
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是一个意思吗?没有差别吗?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0 13:11:23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30 13:19 编辑

解道德经第一章,关键处在:
一是观其。首先是要确定观的主语,即谁在观?正确的回答是,主语应该是我。我观其妙,我观其徼。我(常欲以无)观其妙,我(常欲以有)观其徼。
妙与徼是其的两种属性。文中说得很清楚。那么其是什么?
二是两者指那两者?请注意,作者是在说了
我(常欲以无)观其妙,我(常欲以有)观其徼。
之后总结说此两者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作者说的是同谓之玄的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两者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两者。
在此章中,同出而异名的两者,是什么?从作者的表述中,只能是妙与徼!妙与徼同出而异名。
后面作者肯定的说,这两者同谓之玄。
至此其指代的东西出现了,这就是玄。
复原观其两句:
我(常欲以无)观玄之妙,我(常欲以有)观玄之徼。

甲:
那么我们能否就说玄就是道呢?
如果说玄就是道,需要证明,不能想当然。
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道就是玄?
乙:
两者肯定不是有和无。




补充内容 (2022-12-20 21:26):
此楼两者是妙与徼说,现在看是错的。特作自我否定。
今天地 发表于 2016-3-31 00:52:42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0 13:11
解道德经第一章,关键处在:
一是观其。首先是要确定观的主语,即谁在观?正确的回答是,主语应该是我。我 ...

心在观,而不是我在观,否则就陷入我见的邪见了。究竟名色上都是无我的。先生可以进行初级的禅修,打坐深入时,身体呼吸的等等生灭过程中是不是有一个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何来一个我?

玄门不是道,道是妙门。打通黑暗的玄门,即进入光明的妙门。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1 09:31:45
玄门不是道,

赞同。玄门不是道。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1 15:14:05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三组非常道结构是道,常道,非常道,三层意思。非是对常道认识的否定。主词是常道。什么是常道?作者认识到的常道中的道,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的人行为规则,自然法则。不是指物质的人行的路。把常道理解为人们常说的人行之道,是低估了作者的智商。在道德经成书之前,中国社会中对道的认识早就达到了规则道的高度。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1 15:19:39
道德经作者之所以写书论道,是述说他对道的不同于先于他的哲人的理解。如果他完全认同先哲的认识(当然会有部分的认同,后论总是在先论的基础上而有所发现的),他就没有必要写这部道书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2 08:51:24
心观。
不能说错。
但心不能脱离个体的人而独立存在。心观者,必是我心观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