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南怀瑾

发布者: 国学 | 发布时间: 2009-4-12 10:39| 查看数: 17238| 评论数: 7|帖子模式


& Z. }  h# i+ r; v. Y4 O0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timgAW95GZFD.jpg 0 l( K1 ?$ e  J  B- K' I

. Q( D" e/ X  U  e$ z3 U       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l! _, v" X- F3 M! F* E
+ d' i% U! f" K( v【传略】
/ H$ U0 V9 {2 M4 w  E- T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d3 |$ r; m5 {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 H+ P' s, }; ?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 K: H1 x' _9 o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0 X$ Z& O3 F. l" e2 `8 B. w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为了修学) 2 R. }' B, C( _* X! b" V# M: O
  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7 E) n9 c: W2 J* v4 X  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 T+ t9 {6 ?# r' i! Z+ R2 O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8 w" o1 E  E+ u+ ]3 v$ U) `( _3 Z. }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 q% w' Q! b" e$ A- N; i( v, H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 ~. E0 L$ L& f' J
  1976年到1979年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2 v! r6 C& U4 I- V, A' E# B! R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q' ^. d, p1 s( H( K' E( q
  1988年到香港居住。 ; v2 a& {5 W( F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3 P6 \3 ^- l- Z3 ]  w* @7 x  近年来居住在大陆上海等地。
; A( m8 d$ ^- ^% _! D1 K, J
* z, m! t6 j3 y. y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k; r& S8 F- g. d3 @6 k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的经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 {; }' t( H2 w9 [* N$ b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T- T; K8 z$ N9 v! j- ?
太极拳与道功 --- 南怀瑾先生讲述
# I! O; i4 J( _( D& b  缘起; _  h$ j( d& q' V" Z! C3 Q" Z* B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
4 I; v2 G$ C- Y* p4 Z  
$ l8 G6 M2 N4 |& t; y# q/ K  B一、习武经过0 F7 R8 ]# J$ J+ s. S7 `; K. n: U
  " q( r+ H1 ]6 A$ e$ x2 t7 S: }
  童年
/ \; }) T7 v$ [( K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 n, r& k1 W3 W  启蒙
) s6 Z1 h4 N- M+ m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 ?& E3 I: w2 E& r8 p: k; t) E  访师
& J1 E( K* E; N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N) V; I! _6 r( o
  比赛
* F( z" b% ?. v0 M, l# O3 e' A, u3 k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 R" y9 A& P- n* k, s) D  " e- r) f! i; D  q) v
二、访道经过, _# Z7 M' |+ f" |3 o" b
  
2 X# n; f: ?) J  c" y2 d0 k6 v  剑仙9 m; w0 A* ?% P) w" L9 x" D9 p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e6 t$ z/ z- i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9 O! U! [8 v; Y) z( K0 R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 e8 s; r) }! @  入川$ _- d! u2 C/ |! P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t" z- B  d# L3 i
  遇异" Q% e! }6 p5 ?: q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  f8 W' e9 {1 B5 q& ^6 y" E& `
  南怀谨先生著述目录:+ e- e. F+ t% j) v
  1.禅海蠢测 (1955)) r' S0 R: ?) D( T# |; k; F) l
  2.楞严大义今释 (1960)4 W4 `) S5 W/ ^# V& U3 g: b" J
  3.楞伽大义今释 (1965)
) G! S2 L) _6 G4 D9 E  4.禅与道概论 (1968)/ D; P5 ~* o' L4 [% ~1 X  l$ f9 \7 ?
  5.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70)
1 W9 o" l0 @. }2 ]( l) t% B! z* ~& }  6.禅话 (1973): s. O* o( Y& }1 o5 o
  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1973)  d6 z! G  @0 {2 A( X4 ~- s7 a
  8.论语别裁 (1976)+ a& y" i4 k. I7 ~
  9.习禅录影 (1976); [. w% m4 i1 ]4 h1 z9 V
  10.新旧的一代 (1977)
- }4 P8 Q1 n* v6 {% N& ~5 {* ^5 @  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1980)" R) F4 W/ O  N, G6 `) r3 a1 R( ~
  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 (1983)- f1 b- S/ W, [2 C& s9 G2 q2 q
  13.定慧初修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83)
3 }0 |' [, [1 r, T0 D/ u" [3 X  14.孟子旁通(一) (1984)5 w  d6 N; D& V' }: ?. F
  15.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 (1984)
+ @/ g' i$ ?. Q) C5 F- `1 S( I  16.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1985)1 N* m3 Y7 O# j
  17.历史的经验(一) (1985); _8 q4 L" `. B
  18.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1985)2 w7 w* p/ t+ g+ x9 n- [: r3 |
  19.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1986)
7 J% L0 j0 h; y! p& A  20.历史的经验(二) (1986)' B5 V% D/ J, e6 L+ h$ W! E
  21.禅观正脉(上) (1986)2 ~  i+ U# [2 @1 G. d* R
  22.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1986)1 y4 l& M9 S. j+ f% i
  23.老子他说(上) (1987)
3 [  }5 I- K. O& D( [  24.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1987)
$ e. X* K! o$ u  25.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1987)
+ t, m' S& k" Y  26.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 (1987)* ]. ^, H1 N# K" E$ Y( I3 S
  2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1987)8 x6 Y6 f! L: Q4 T' t
  28.如何修证佛法 (1989)
4 I, f* V  R3 e$ ~, v8 B  F  29.易经系传别讲 (1991)1 m: ^% [# N% _5 O7 x4 z7 r7 u2 s( O9 x: }
  30.圆觉经略说 (1992)
' }" H6 R% s( E! H  C  31.金刚经说什么 (1992)
3 S) h9 ]- u7 c% g0 i$ v  32.药师经的济世观 (1995)
: y3 Y- k! ]1 D5 |* _; C" ^% k" t; n7 T1 a) i; U( ^& {
6 p8 c2 f+ Y0 k% g# w
  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I/ f; W1 s  y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 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 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Q5 V( i8 [$ g  杏坛春意暖 教化满人间
* Z+ @" X& f; I; X+ T" V, N' }  ——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1 c2 q3 ~" P' s; D: |, g0 i* `2 W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 l: J7 x7 ^5 Z5 ~9 v; V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7 }' q8 g$ u  e! U7 n8 t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南怀瑾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呢?* {/ p% ~' o1 t8 P6 X$ }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 a& m) I0 O; L- _, A6 i  1918年,一代奇才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这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m2 N3 v$ {6 I4 l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8 J- q& t) R2 K# k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先生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典,栖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法镜高悬,宗风耀烁,一时影从之名流学者不惜千里跋涉而就教于先生。- u) e3 [# D0 ]6 F( h& ~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值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教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后,南先生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B. G, t9 q& d3 R) G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仅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 n% ]* f& k3 d! W' V, V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见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 N' I! W  M- {, P, U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更是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对当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 g: F" e6 |( C& ^; p/ T; W9 c  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
5 \; y  q' \5 o" h0 w: ~7 f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其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许是由于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在此期间,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秘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付南先生。& ~) S, E# |9 C$ s& V* X, K! }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先生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 ], v& j$ C* @, X8 S  人生知何似 景德传灯时
  C& {6 r7 t5 e: M3 a2 |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0 c7 X/ i; z3 H# a" U5 G5 B1 t" F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于困顿。然先生未加责怪,反于友人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m" ?  K" p+ h% R+ ?# u. R
  不久,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于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虽身居五浊陋室,仍每每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不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后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堪称佛门唯识学宝典。“楞伽印心”,禅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验证学人是否开悟。% p  i, z/ c( B. k
  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粱谋”以“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俭,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导,以弘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令人有米为炊,免于饥馑,如此嘉言善行,亦不胜枚举云。
' S1 _, Q1 u$ q0 E- ?  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歧见,先生挥如椽巨笔,写出《禅宗与道家》一书,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9 x/ b) B6 G3 s( t$ ~8 J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w) {9 a! f/ p* r% v+ t
  东西精华协会坐落于台北市青田街,虽为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厅中悬挂着南先生亲笔题写的两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其气势自是非凡。难怪莘莘学子、各界贤达深深为之感奋,捐资出力,共襄胜举。4 D. Y$ ]3 ]0 \+ p6 p0 O: C) x
  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听众每有所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3 T; Z. |6 j* b/ N& q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于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殚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列反响。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医学学术成果,对数千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
8 `: l$ t0 M* B  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生整理的先生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之《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几人?  B8 c- q  u3 H4 v+ ~6 [' U& r
  杏坛春意暖 教化满人间  I5 E' a/ A6 S1 T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著述,先生于台湾青年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湾最且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 i& J* l) F0 P' b( b* M! W  南先生的讲演录《论语别裁》,长达67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实为解读古圣的上乘佳作。尽管先生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自《人文世界》杂志和《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及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连播后,引起极大轰动。1976年5月,该书由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数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洛阳纸贵”,信不谬也。
+ K0 |* a: W, u3 z2 a* `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间,受益者启迪心智、增广学识、修养身心、博大襟怀,从东到西又何止千万?而那些追随南师左右,耳提面命,亲聆教诲者,更是殊胜有加,何其幸运!8 L+ \. A7 G6 Y
  东西精华协会与十方丛林书院在南怀瑾先生主持下,会员学员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长。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的南老师,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宇间隐现着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但更是永远微笑、呵护备至、较亲生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严师慈母。: r2 m6 @9 q9 p1 z; g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来轻财好义,慈悲为怀,每每舍已为人。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然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先生否决。协会经费尽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须经费便全靠先生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至于先生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便拿出来送人。先生之博爱襟怀,素以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儿女为自己儿女,然对亲生子女庭训甚严,其子女可孟、圣茵、一鹏、国熙均天真活泼,聪慧过人,大学毕业后,即训练他们自立。如今,他们在海外自我奋斗,均已卓然有成。
5 m- g* B  D4 `, _1 _. J0 G  “友天下士,读世间书”的南先生颇具古侠义之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账的先生,南师也要让他们吃完饭再走。凡好酒好菜统统用来招待客人,常常席开四、五桌,先生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仅浅尝而已,酒几乎是点滴不沾。而南师每日的工作却异常繁忙,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处理会务及往来信函,夜晚还要巡视全楼,待夜深人静时,方能坐拥书城,阅读写作,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匆匆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 ^2 U  c6 X0 b, ~  先生嗜书成癖,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令人叹为观止,诚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也。
6 k- |( H/ V8 ^% a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加拿大学子文颢儒从师先生门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学成归国后,文颢儒出任加国文化部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考试后,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于委内瑞拉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 S: v) B4 \; i1 |& g; f  出身纽约时报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寻禅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后,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访谈求教。
& N) b  n$ `& Y' N  以一部《中国科技文明史》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学术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著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关道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三个多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不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 M2 \0 H' l2 d5 C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应邀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不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于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 r, R& q! }- u8 ~  r
  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便懂得了许多道理。”6 H# I& x+ ]+ K! ^! G! s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五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后人,有幸衔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
5 F  C. o& O1 s1 j# T+ V  龙天齐问讯 回首照中原9 f& _5 h3 y' x# G7 S+ }0 z
  旅美三载,南先生未尝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岁在丙寅,中秋月圆,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 t. Q: ]: E0 Z0 ^: y+ n8 b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到家乡”,每逢生日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诲,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届此日,均有诗感怀,如“丁巳母难日并闻旱象”诗云:“思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覆护重关。”思亲恋乡之情发于五内,感人肺腑。就先生而言,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依恋是统一和谐而不可离分的,久而弥深,老而弥笃。
- E. m: F2 y6 R$ r$ {( ]  在美期间,南先生在台门生络绎于途,而留美的大陆学子亦纷纷拜于门下,先生关怀爱护青年,使其无不如沐春风。浙江温州市领导人知悉先生在美情况,遂专程拜访这位乡贤前辈,并欢迎先生返乡贡献心力。先生对大陆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早有认同,对邓公先生重视农业之举尤感欣慰,并认为改革开放须避免“向钱看”等弊病,而应实实在在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科技,确实达到淑世济民之目的。
* f. z5 l  C: K4 b1 e& h" {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亟盼先生倡导、推动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百姓。金温铁路自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政府提出建议起,到1984年浙江省向全国人大提案修建该路,并获邓公先生批示,七十年间几次“胎死腹中”,却因山高水急,投资过巨而搁浅。先生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振兴中华,不避艰险,竟发大愿心,慨然应允,挺身作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旋与弟子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撰《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交浙江省及温州市负责人参阅。不久,经大陆多层机构审批,中外合资之金温铁道开发公司正式注册登记,联盈公司1286万美元亦分期提前注入。/ K  \" ?' B+ E2 C. q5 P7 M
  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十万民众自动涌来参加,人人额手称庆,大陆、港台传媒亦纷纷报道。铁路施工建设中,虽困难重重,然先生矢志不移,迭献良策,鼎力支撑。1997年8月8日上午7时零5分,金温铁路全线铺通,1400万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真。在万民欢腾的喜庆中,国务院发来贺电以示热烈祝贺。5 K1 V: ?0 Q0 W! J9 U
  此刻,无限欣喜的南先生立即决定功成身退,还路于民,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诗曰:“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此刻,南先生想得更多的是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要在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现代工商社会重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为世道人心铺设一条和谐有序、健康发展的坦途。
+ Y) I( b3 `! {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不胫而走,热潮迭起。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于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不甘人后,隆重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后者亦为先生讲演录,该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经》精华,参以历史兴亡成败之实例,精辟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逐句串讲,辅以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供读者经史合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处世之真谛。此数部著作出版后,迅即引起轰动,几经印刷,仍供不应求。" X$ a7 P% w. Z0 F0 m  |
  1991年冬,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就向望的南先生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绍出版缘起时敬称:“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著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 `3 D: N$ a' U4 B
  南先生《如何修证佛法》等重要的佛学著述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僧俗大众及佛学界人士欢迎,多次加印而仍难购求,往往一书在手尚未读完,而亲朋好友已有十数人等待于后。有鉴于此,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93年再授权有影响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后不到一年,又发行三万余册。
0 s6 t* Y& D0 [' y& l# E: W5 |+ \  《如何修证佛法》原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为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才改为现在较为浅显的书名。本书系南先生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共二十八讲,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并将楞严经所讲五十种阴魔境界所蕴藏的修行解脱的大秘密和盘托出,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 _- ~8 S& }8 ]2 J5 k% N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1990年,该书即引起美国学术界关注,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立即著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杰西·克里瑞的弟弟汤玛斯·克里瑞则翻译了南先生的《禅与道概论》,并已付梓。汤玛斯在给南师门生、《如何修证佛法》英译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谈及他们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 E3 k- q, ^# |* T4 v- V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 K* m* x! C; P# K. L& q  慈云杨枝露 化雨作春风, T9 r0 A- _" y2 d5 O- W0 |1 n1 n
  南先生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x7 f6 N8 }: n( g  1993年农历正月初三,厦门南普陀寺的节日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专程前往,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实践活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9 z( A: A4 H' L2 s8 j! v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于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祝贺,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 t5 i7 E  p& k! g! p
  在世纪之交,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鉴于台港等地相继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已使百万儿童受益,为中华民族“百年树人”计,遂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以传承中华文脉,开发儿童潜能,陶冶高雅情操。基金会将精心编纂的中国古诗文经典教材、英文文化导读教材及儿童“珠心算”教材免费提供给读经儿童,并派专家辅导,收效颇佳。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海内外已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从小便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必将终生受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活动亦有效促进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厥功至伟。, O9 p. J3 r9 o
  与此同时,南先生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 ^: c" j  H2 V3 T  2005年9月28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纪念日,这天,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话题仍是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中,先生口若悬河,诙谐幽默,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地指出,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事业”,其中,“事业”的定义在《易经系传》里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座的工商界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赚钱很多,要讲事业那还差得很远。”对先生鞭辟入里的论述,与会工商巨子赞不绝口,都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么叫“事业”。一位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感慨道:“我是负责光彩事业的,查过《辞海》,竟然找不到‘事业’这个词。今天听南先生讲中国文化,才幡然大悟。” : {& i& i9 E% ?- y. b
  2006年8月4日,南先生为《文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讲座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的主题演讲,对当今新闻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一个人生目标,要为社会负起责任来,新闻出版不应称为媒体,而应是文化先驱。他强调出版应有精品意识,“但得流传不在多”,而教育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标也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讲中,先生鼓励现代人要读历史,要独具慧眼,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对社会多些善意的建议,他指出,恶意的批评很容易,善意的建议很难,可行的建议就更不容易。先生长达四个小时的讲演,令与会二百余位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人人皆感如饮醍醐。
" P( D8 i' S4 b1 J9 @  先生以88岁高龄犹尽全部心力度化众生,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苍生为念,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世人也将永远记得——
0 @. u9 I) t+ s# C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国学大师,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海内与海外》)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8 銀子 +20 功勛 +4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8 + 20 + 4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国学 发表于 2009-4-12 10:41:45
学界楷模 一代宗师
. E; Q% J: d+ X4 g  G% m9 J1 |( B# [6 ?0 y7 J7 I% h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7 L. c, z1 x3 B# t  1918年,一代奇才南怀瑾先生诞生於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家世代都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亦出过几位高僧。---编者附加)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 * ]6 v# e9 D% z9 h0 V1 Q2 O- h
  这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 H7 s$ r$ c) ~, [% m9 n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於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久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3 }& \9 ]8 u" z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禅寺灵岩寺,南先生至交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下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籍,栖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法镜高悬,宗风耀烁,一时影从之名流学者不借千里跋涉,南先生即其得意门生。
" {* ~7 Y$ H/ J. G$ C7 C  南先生於休假闲暇时常往来於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深有了悟,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每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敦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 [* p. f2 K9 s0 T! h  峨嵋山是中国佛敦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以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1 i9 ~4 |- ~, Y1 c+ }( L6 }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侩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D- r6 x  h" ^% p7 _2 ^9 }
  对於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亦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中之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
+ {2 X. C8 z  c! E! P  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
0 a2 l- Z/ r  `& R- v6 R5 n3 Y  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 L8 a) N) r. ^2 v7 Z( x( \+ e3 d- n  对当时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 w6 z; K; u) X( l# C2 B* z  後来,南先生从峨嵋山又来到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由於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抄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收获甚丰。 " G) O# B2 q, w5 s. ~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也许由於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总之,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的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後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先生。 : ~, q) E4 w) V0 M( {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於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先生有诗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8 f9 l1 {- j# P& G1 ~* V
' B6 N0 t0 `, a2 z! ^/ A  F3 V9 t: ^$ N5 s' P9 m2 k8 `
  人生知何似 景德传灯时 % K+ @% ~6 x# s+ G" z- N' D
0 h' e% `6 }; n" C- [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於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於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於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抄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挈妇将雏,经波历险,始来台湾。
/ W& e0 e- D% _2 M; H  南先生初莅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先生以秀才之身,菩萨之心,豪爽待人,广济贫弱,而非有商贾之精明,适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於困境。然先生未加责怪,反而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有加。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合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情况为:“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蠢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其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钓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铺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 m! |7 a$ ~1 U: U# ]" e/ F
  不久,南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於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身居五浊陋室,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著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著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後,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下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堪称唯识学宝典。“楞伽印心”,禅宗五祖宏忍,均以其验证学人是否开悟。
9 x/ G, Y% S" l' r! h  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梁谋”和“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简,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学子悉心指导,以宏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半夜人睡之时,悄悄将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让人有米为炊,觅於饥馑,如此嘉言善行,几不胜枚举。 - V  Z, o, D, F" [2 x
  几年後,南先生相继受聘於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岐见,先生挥如椽巨笔,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6 j6 n2 `* M( I& Y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於社会与大众。 & T( E( B; U6 l$ y' Q
  东西精华协会座落於台北市青田街,虽为一室厅的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厅中悬挂著南先生亲笔题写的两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其气势自是非凡。难怪莘莘学子,各界贤达深深为之感奋,捐资出力共襄胜举。台大资深教授李登辉先生一次便捐助500元,另一位资深教育家林葭蕃教授也始终积极襄助,时值今日仍不时购买南先生著作转赠学生。
6 ~5 g) }; d; A: X  协会会务繁忙,南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街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之特色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贩夫走卒,靡下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听众下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 c% I  D3 Z8 M' _6 O2 {. \( x) a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於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珲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烈反响。南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医学学术成果,对数百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南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望。
( G9 v3 z. v: P: G  接著,南先生创业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後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一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栽》、《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列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甚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其中相当一部份为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的《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整理出版了历年诗词楹联等作品《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矣。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几人? , a" H8 v" K8 V; ?, P' x4 k

; }3 i, I# G, p0 M5 b6 ?  I  杏坛春意满教化遍人间 9 F. y+ N. u) S6 X/ V! V. _
8 R3 O. n" ~/ Q3 ~- k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栽》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之著述,先生於台湾青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当前在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南先生的讲演录《论语别栽》,长达六十七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实为独步千古的上乘佳作。尽管先生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自《人文世界》杂志和《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和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连播後,引起极大轰动。1976年5月,该书由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到1988年已印行了十八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洛阳纸贵”,信不谬也。
7 H5 I/ `/ a% T: U* }- _, o, p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间,受益者启迪心智、增广学识、修养身心、博大襟怀,从东到西又何止千万?而那些一追随南师左右,耳提面命,亲聆教诲者,更是殊胜有加,何其幸运! 7 \; Y$ \# ?" ~9 w  O  f( c5 g
  东西精华协会和十方丛林书院在南怀瑾先生主持下,会员学员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长。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的南老师,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宇间隐现著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但更是永远微笑、呵护备至,较亲生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严师慈母。
+ p% s$ b+ ~, L! b6 U% s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来轻财好义,慈悲为怀,每每舍己为人。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先生否决。协会的经费尽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须经费便全靠先生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至於先生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来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便拿出来送人。先生之博爱襟怀,素以天下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的儿女为自己儿女,然对亲生子女庭训甚严,其子女可孟、圣茵、一鹏、国熙均天真活泼,聪慧过人,大学毕业後,即训练他们自立。如今他们在海外自我奋斗,已卓然有成。 8 s0 @- [7 P; O+ X8 p; w, w$ R; o
  “友天下士,读世间书”的南先生颇具古侠义之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各位高低,必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赈的先生,南师要让他们吃完饭再定,好酒好菜统统用来招待客人,常常席开四、五桌,南先生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屉仅浅尝而已,早饭不食,酒几乎是点滴不沾。而南师每日的工作却异常繁忙,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处理会务及往来信函,夜晚还要巡视全楼,待夜阑人静时,方能坐拥书城,阅读写作,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匆匆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4 C) ^+ P; Y: j9 |2 }  先生极爱读书,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令人叹为观止,诚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也。
) n( E/ K' l' k, v' q2 l1 M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有一位加拿大青年学子从师先生门下,下到一年,竞比下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他学成归国後,任加国政府专员,公余之暇,他将《论语别栽》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南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的考试後,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於其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 p# Y% u' {7 [( R  l4 d5 I& u  出身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了寻禅宗之根,卡普勒带弟子贝克先生和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後,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来访问求教。
" b/ D% s$ L5 `2 P0 S  以一部《中国科学文明史》而闻名於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之学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著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闳这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五个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下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7 l% N% G1 l, s1 b, O$ ]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於东西方文化沟通,宏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下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於南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就懂得了许多道理。” ( A8 U% l  l4 u7 Y( c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四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後人,有幸街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之? 1 ?' ]5 E( I" C9 O. I: \! B1 \8 e

  t# ^2 _2 T* M+ S- S  龙天齐问讯 回首照中原
# F: s* s: `% p4 [2 G& s( z4 H* X6 {9 C5 M; p& N9 G+ q
  旅美三年,南先生未尝一日下思念中华故土,岁在丙寅中秋月圆,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7 j+ R3 K# e. l- `9 c5 W) k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到家乡”,每逢生日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导,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届此日,均有诗感陵,如“丁巳母难日并闻旱象”诗云:“恩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覆护重关。”思亲恋乡之情发於五内,感人肺腑。就南先生来说,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依恋是统一和谐而不可离分的,久而弥深,老而弥笃。
7 ?- V) ^. r. }" h  在美期间,南先生在台门生络绎於途,而留美的大陆学子也纷纷拜於门下,先生关怀爱护青年,使其不如沐春风。浙江温州市领导人知悉先生在美情况,遂专程拜访这位乡贤前辈,并欢迎先生返乡贡献心力。先生对大陆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早有认同,对邓公先生重视农业之举尤感欣慰,并认为改革过程须避免“向钱看”等弊病,而应实实在在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科技,确实达到淑世济民之目的。
0 J2 H( p! h" T8 [7 p, m& j! ?& m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极盼先生倡导、推动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苍生黎民。金温铁路自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政府提出建议起,到1984年浙江省向全国人大提案修建该路,并获邓公先生批示,七十年间几次“胎死腹中”,盖因山高水急、投资过巨而搁浅。先生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振兴中华经济,不避艰险,竟发大愿心,慨然应允,挺身作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旋与弟子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撰《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交温州市领导人参阅。不久,经大陆多层机构审批,中外合资金温铁道开发公司正式注册登记,联盈公司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业已分期提前注入。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十万民众自动涌来参加,人人额手称庆,大陆、港台传媒亦纷纷报道。近一年多的施工建设中,虽困难重重,然先生矢志不移,迭献良策,鼎力支撑。目前,金温铁路的建设由国家铁道部全面主持,10月17日,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开始了紧张的机械化铺架,其建成竣工亦将指日可待矣。(现在已完全竣工------编者附加)
" Y4 z$ t) Y% B8 p2 ?$ @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不陉而走,热潮迭起。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於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後,1990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栽》《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後者亦为先生讲演录,该书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经》精华,参以历史兴亡成败之实例,精辟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逐句串讲,辅以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供读者经史合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处世之真谛。此数部著作出版後,讯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 4 \* W7 l6 S1 ]: L  m" d
  次年冬月,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就向望的南先生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绍出版缘起时敬称:“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著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 t: F6 U4 V# d- _1 K) F" s) w6 V3 l
  南先生《如何修证佛法》等重要的佛学著述在大陆印行後,深受侩俗大众及佛学界人士欢迎,多次加印而仍难购求,往往一书在手尚未读完,而亲朋好友已有十数人等待於後。有鉴於此,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於1993年再授权有影响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後下到一年,又发行三万余册。
5 r0 f: q- L# E, j& m  《如何修证佛法》原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为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才改为现在较为浅显的书名。本书系南先生於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共二十八讲,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并将楞严经所讲五十种阴魔境界所蕴藏的修行解脱的大秘密合盘托出,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 h$ U$ M' I2 A) f) X; L  该书於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九版之多。1990年,该书即引起美国学术界关注,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立即著手将其译成英文,去年已在美出版了上半部,下半部将於今年年底问世。杰西,克里瑞的弟弟汤玛斯·克里瑞则翻译了南先生的《禅与道概论》,现已付梓,将於明年出版。汤玛斯在给南师门生、《如何修证佛法》英译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谈及他们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他强调,该书英译本出版後,将对西方造成震撼,因为南氏的讲解和表达是前无古人的。 ) S0 P) W7 o0 ~* m( G( I2 O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作《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禅观正脉研究》、《普贤菩萨与普贤法门》、《禅海蠢测》、《禅话》、《习禅绿影》、《参禅日记》、《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 n& y: g- V% A' u3 }& y' b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处顿成热点,在台、在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益。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接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李登辉先生都曾向先生有所请教,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肃政之、崔之道、刘安褀、廖祖述、苏志诚等都曾拜於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学而下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8 ^9 R0 P! y- w- G. L% {' {
  去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厦门南普陀寺的节目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专程前去,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富践活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 H) t- m# v5 S4 _; b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於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祝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特赋诗志喜,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 . @4 `; M' S1 \2 `- `* L
  禅修活动在南普陀寺新建成的禅堂举行,这座禅堂系南先生弟子李传洪、李素美捐资修建,为大陆目前最现代化的禅堂。尽管此次活动没有对外公开,但楼上禅堂的二百三十个座位和楼下讲堂的四百多个座位仍全部坐满,海内外近七百人参加,年龄最大者八十岁,最小者不到十岁,实为海内外一次中华文化盛会。在七天的禅修中,每天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由南先生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先生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不时参引佛道经典和古德诗文以启迪学员,有时还亲自傲动作示范。禅修七日,人人皆有所得,绝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转化身心,开阔了人生境界,初步验证了人体生命的真谛。 / D, G3 S8 ]4 u# ?( s% r
  先生以七十七岁高龄犹尽全部心力度化众生,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为念,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世人也将永远记得…… ( M; M% [9 w0 n  a( F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a( R2 [: O1 b6 O8 `3 j# ]
( h1 ^1 X- d9 r$ x  S1 n
谈忏悔

( V1 G5 ?- B' d1 ]9 D& X
/ F' A3 y4 }7 }7 y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 J1 G! f' h0 |; d4 ~# C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仟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 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 }6 W8 L3 c4 W4 \% \  M+ f8 N   佛在《圆觉经》里告诉我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那是正反两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归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 B/ w. e/ h  [3 ~   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 , I/ p& o! B: h7 L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共有九十八个。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苯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开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学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扰会吵架,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 F' C/ G8 X0 Z1 A, D' e, O   还有诌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诂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直心吗?不是,这是嗔心。
  g5 t7 ^3 |' o: E2 S$ b+ m0 [   佛告诉我们,仟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9 k$ |7 g2 S( X, I9 Z# k$ @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妄,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7 a* \" T4 ~9 n1 z0 H
             摘自《邢台佛教》2000年第1期
; f" T5 L7 |4 {
! x4 ^% a9 J* Y. I
$ @+ G! m2 e1 W5 C4 s
文章出处: 南怀瑾缘
禅宗与中国文学
" Z( U7 ^. G: `; X
/ Y# N% n) e7 R* j

5 P* y1 ?0 ^& V1 M3 @% N      摘自南怀瑾著作《禅宗与道家》
: a# e9 s% ^" \6 U0 R3 Q
! G6 ?8 O+ ?$ W0 y2 R   中国文化,从魏、晋以後,随著时代的衰乱而渐至颓唐之际,却在此时,从西域源源传入佛教文化,乃使中国的学术思想,突然加入新的血轮,因此而开展南北朝到隋、唐以後,佛学的勃然兴起,而形成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运。尤其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洪流,奔腾澎湃,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曾受到它的滋润灌溉,确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的功用,我们就其显而易见,举出简单概略的实例,试加说明,供给研究禅宗与中国文化演变关系的参考: ' H; G7 X9 ~. c# r; |. y- ]
   1·所店以後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 U4 c( x: \. D$ c! }- t' x   从文学的立场而言中国文学,以时代做背景,以特殊成就的作品为代表,简单扼要而归纳它的类别,便有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代的韵联与戏剧等演变程序。中国的文学,自汉末、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所有文章、辞、赋、诗、歌的传统内容与意境,大抵不外渊源於五经,出入孔、孟的义理,涵泳诸子的芬华,形成辞章的中心意境,间有飘逸出群的作品,都是兼取老、庄及道家神仙闲适的意境,做为辞章的境界,如求简而易见的,只须试读《昭明文选》所收集的文章辞赋,便可窥见当时的风尚。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唯一的特点,也就是历来讲中国文学史者所忽略的;便是佛教学术思想的输入,引起翻译经典事业的盛行,由名僧慧远、道安、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创作,构成别成一格的中国佛教文学,後来的影响,历经千余年而不变,诚为难得希有之事,只因後世一般普通文人,不熟悉佛学的义理与典故,遂强不知以为知,就其所不知的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之於文学的门墙以外,遂使中国文学的这一朵巨葩,又被淹埋於落落无闻之乡,正如禅师们所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甚为可惜。
& O, K0 z! q: P+ \! f7 \   (1)诗:现在只就唐代代表性的作品,如唐诗风格的转变来说:由初唐开始,从上官体(上官仪)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经武後时代的沈(人全)期、杜审言、宋之问等,所谓“景龙文学”,还有隋文学的余波荡漾,与初唐新开的质朴风气。後来一变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到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等人,便很明显的加入佛与禅道的成分。再变为元和、长庆间的诗体,足为代表一代风恪,领导风尚的,如浅近的白居易、风流靡艳的元稹,以及孟郊、贾岛、张籍、姚合。乃至晚唐文学如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等,无一不出入於佛、道之间,而且都沾上禅味,才能开创出唐诗文学特有芬芳的气息,与隽永无穷的韵味。至於方外高僧的作品,在唐诗的文学传统中,虽然算是例外,大体不被正统诗家所追认,但的确自有它独立价值的存在。现在略举少数偏於禅宗性质的诗律,做为说明唐代文学与禅学思想影响的体例,诗人如王维(摩诘)的作品,有通篇禅语,如:
- \. K* E/ ?0 Y$ P4 U4 H   《梵体诗》: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方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谁与怜,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子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0 c, J1 u. X9 _2 {   又如自居易: 5 x* H1 ^$ W8 T% v7 Q
   《自解》:房传往世为禅客(世传房太尉前生为禅僧,与娄师德友善,慕其为人,故今生有娄之遗风云),王道前生应画师(王右元诗:宿世是词客,前身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後多於未病时。
9 L5 m# x( @9 e, i  i3 i   《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6 w+ x+ _/ z9 Y4 y- r$ @
   《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1 O3 J+ D2 A4 u; o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空触罗,熟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6 _- L3 Y) b8 v* @
   唐代方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诗,他的意境的高处,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境,但平易近人的优点,比之香山居士自居易,更有甚者,他完全含有於平民化的趣味。对於寒山子的诗,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想在下面少提一首,其他如唐代诗僧们的诗,确有许多很好的作品,如诗僧灵一:
$ l/ \! |( d  ^# ~1 w! I   《雨後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9 N  o. v0 G1 C) m9 {
   《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校挂薛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 k; C8 E7 `9 \/ M2 K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禅客无心忆薛萝,自然行径同山多,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边。 - }& F3 l+ v# @0 g8 |" Q3 o) J
   又:诗僧灵澈: 0 r& z, ^7 ?9 a/ }4 y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履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 w: c& V( i2 q- d; r% H; K+ c  N
   《闻李处士亡》:时时闻说故人死,日日自悲随老身,白发不生应不得,青山长在属何人。
* y! C7 t( J- i% A0 g, t8 z3 |   此外如唐代的诗僧贾休、皎然等人的作品,都有很多不朽的名作,恕繁不举。   l. L8 U+ G+ ], y) _5 b
   受禅宗意境影响的诗文学,到了宋代,更为明显,宋初著名的诗僧九人,世称九僧的风格(如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惟凤、江东宇昭、峨媚怀古、淮南惠崇。)影响所及,便使醉心禅学的诗人,如杨大年(亿)等人,形成有名的西昆体。名士如苏东坡、王荆公、黄山谷等人,无一不受禅宗思想的薰陶,乃有清华绝俗的作品。南渡以後,陆(放翁)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大家,都与佛禅思想结有不解之缘,可是这都偏於文学方面的性质较多,不能太过超出本题来特别讨论它,所以暂不多讲,现在只择其在宋、明之间,禅宗高僧的诗,比较为通俗所接触到的,略作介绍,如道济(俗称济颠和尚)的诗:
" {+ g% P7 ?% a9 X! A; D* B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9 b- _/ g$ O) }, q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 m) Q2 k4 z2 P- A! g" f
   山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 n8 `+ t$ D& `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 p6 a3 I( n; X* D3 [
   以及他的绝笔之作,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几乎无一句、无一字而非禅境,假使对於禅宗的见地与工天,没有几十年的深刻造诣,实在不容易分别出它的所指。 # I9 T, V( X1 ?5 b2 L
   如王安石的诗: : A7 X+ S8 `2 r  M
   《无动》:无动行善行,无明流有流,种种生住灭,念念闻思修,终不与法缚,亦不著僧裘。 3 b$ H6 T' T* j8 o
   《梦》: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6 N3 p+ ?9 u0 x: i( y, K3 Y
   《赠长宁僧首》:秀骨庞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大山,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 d* Q; s# o9 t4 x1 I4 @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霸气消磨不复存,旧朝台殿只空村,孤城倚薄青天近,细雨侵凌白日昏,稍觉野云乘晚雾,却疑山月是朝暾,此时江海无穷兴,醒客忘言醉客喧。
+ B4 W% d3 X3 o) @1 X   《怀锺山》: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锺山,何须更待黄梁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2 X: p' j; H/ o* F  ?   《江宁夹口》: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水斤)五更风,北山草木何由见,梦尽青灯展转中。
# }1 _) N) N; K3 h9 J% H- Y$ G) O7 Q4 D   又: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半出岸沙枫欲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 ~5 R7 h6 R: K2 h
   《寄碧岩道光法师》: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於世转参差,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3 i2 M7 D% f1 F+ k* F3 j
   又:大梁春雪满城泥,一马常瞻落日归,身世自知还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 \6 B7 N' g7 h1 T   如范成大的诗:
( F5 z/ J6 d7 n0 ^* l9 F, C   《请息斋书事》:覆雨翻云转手成,纷纷轻薄可怜生!天无寒暑无时令,人不炎凉不世情,栩栩算来俱蝶梦,喈喈能有几鸡鸣?
1 O3 [* D0 q0 g. E   冰山侧畔红尘涨,不隔瑶台月露清。
: J% K  ]2 C. v5 P6 |, ]& y   《赠寿老》:农圃规模昔共论,云奎卜筑又逢君。眉唐寿老长随喜,好个抛梁祈愿文。 5 }  ^* R: r5 c! o( A0 S; Z
   《偶箴》: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复将心奉八风。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翁。
+ ]' N) s3 {" q2 N2 _1 o   《径山倾盖亭》;万杉离立翠云幢,袅袅移闻晚吹香,山下行人尘扑面,谁知世界有清凉。
5 r9 S2 Q* l4 n% C   余且再举几首唐、宋之间禅师们的佳作,藉此以见唐、宋诗词文学风格转变的关键。
# z; H4 \' r4 A, b4 i8 t   唐代禅师:
5 u$ M: N, G. L8 }" e   寒山大士: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 o% @* c$ L: L4 R: e, t3 v% A   慧文禅师: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 2 c$ E6 u8 e. v/ E3 z) s
   慧忠掸师:多年尘土自腾腾,虽著伽黎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灯。
5 |  U5 r* I5 }7 V$ W   雪窦重显禅师(与时寡合):居士门高谒未期,且隈岩石最相宜,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 g. r  ]4 t3 A7 z8 J' b4 p& P   又《五老师子》: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何必竞时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 K4 ~9 h1 y" B) P+ r5 P! I' }   又《透法身句》:一叶飘空便见秋,法身须透闹啾啾,明年更有新条在,烦恼春风卒未休。 7 T$ U2 b5 m: }+ W+ h: L
   又《大功不宰》:牛头峰顶锁重云,独坐寥寥寄此身,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到庵人。
; c$ Y; k5 R, W& x   又《晦迹自恰》:图画当年爱湖庭,波心七十二峰青,如今高卧思前事,添得卢公倚石屏。
. s8 B9 `9 M8 o   又《送宝用禅者之天台》:春风吹断海山云,彻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 W4 ?# {* s& {# n+ V5 [5 r
   又《寄陈悦秀才》:水中得火旨何深,握草由来不是金,莫道庄生解齐物,几人穷极到无心。
, a8 d8 g' D% G  T7 w3 ~   又《渔父》:春光冉冉岸烟轻,水面无风钓艇横,千尺丝轮在方寸,不知何处得鲲鲸。
8 ^5 F0 i1 G5 w8 B+ \' G- ^: k0 O   此外,明代禅宗诗僧的作品,诗律最精,而禅境与诗境最佳的,无如郁堂掸师的《山居诗》,如:。 , I; E6 U' q+ C: x& x6 f, v
   千丈岩前倚杖葵,有为须极到无为,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壁疵,马喻岂能穷万物,羊亡徒自泣多歧,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 o# K/ W7 d# x$ k   乱流尽处卜幽栖,独树为桥过小溪,春雨桃开忆刘阮,晚山搬长梦夷齐,寻僧因到石梁北,待月忽思天柱西,藉问昔贤成底事,十年走马听朝鸡。
' I; ?+ J% d, V% `8 o   人间红日易西斜,万巧施为总莫夸,剖出无暇方是玉,画成有足己非蛇,拳伸夜雨青林蕨,心吐春风碧树花,世念一毫融不尽,功名捷径在烟霞。
) \2 o9 }- F" @2 D& V   寥寥此道语何人,独掩柴扉日又曛,六凿未分谁扰扰,一爻才动自纭纭,空林雨歇鸠呼妇,阴壑风寒虎啸群,毁桀誉尧情末尽,有身赢得卧深云。 . v6 D1 g) o  A) i3 f: ?( w3 n- I
   即今休去便休去,何事却求身後名,世乱孙吴谋略展,才高屈贾是菲生,沟中断木千年恨,海上乘槎万里情,谁识枯禅凉夜月,松根一片石床平。 ! R4 B: u) ^- u9 Y3 g) q! n
   至於明代诗僧如苍雪,不但在当时的僧俗词坛上执其牛耳,而且还是道地的民族诗人,也可称为出家爱国的诗人。他又是明末遗老,逃禅避世,暗中活动复国工作的庇护者。他的名诗很多,举不胜举,现在简择他诗境禅境最高的几首作品为代表,如: " f8 B( w* H4 O$ o" p1 r& e; x+ W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出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 O9 Z* s* ?* {* j4 k   几回立雪与披云,费尽勤劳学懒人,曳断鼻绳犹不起,水烟深处一闲身。
4 u* c  A! h9 Z  q# A# \3 D   举头天外看无云,谁似人间吾辈人,荆棘丛中行放脚,月明帘下暗藏身。
7 b' g6 p7 E! F) a- S. e/ W   又《寄询钱虞山(谦益)绛云楼火後专意内典》:好将世事较樗蒲,林下高眠任老夫,天意未容成小草,河清终欲见遗珠,面非北向安知汉,望到东山只有虞,不尽奇书探海藏,人间文字可烧无。 ) d) G) {+ K% j3 }# w  t$ U
   我们读了苍雪大师送钱谦益的这首诗,如果对历史有修养,了解钱谦益如何做二臣?如何搜罗明末遗老阴私事迹的资料,要著《明史》来要挟遗老门的後裔,以及他的藏书楼(绛云楼)起火的情形,才专心转而研究佛学的经过,那麽,对於苍雪大师这首用禅语警策的诗,便觉得他匠心独运,句句字字,语含玄机了。 / Y( q; |9 }0 {0 Z: b* Q
   以上的举例,我们是为了时间的限制,所以一说到唐代文学的诗境,是受到禅宗影响而演变的动机,就赶快急转直下,便一路讲到宋、明以下,而且信口而说,只就其大要的提到一些,这都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学从隋、唐以後,接受融会禅宗的禅境,才有唐、宋以後的成就,是为引起研究禅宗与中国文学关系者的注意。至於唐、宋以来佛教文学与中国文章辞境的关系,更多更大,也来不及多说了,青年同学们,须要注意的,例如大家都谈过苏东坡的“赤壁”前後赋等,他与禅宗与老、庄的思想,有极其密切而明显的关系,所以才有这种千古绝调的文章意境。 8 s! F2 J- O# d0 U2 _! J/ _
   (2)词曲:中国文学时代的特性,从唐诗的风格的形成与蜕变,到了晚唐、五代之间,便有词的文学产生。在晚唐开始,历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间,禅宗宗师们,以词来说禅,而且词境与禅境都很好,也到处可见,只是被人忽略而已。我们现在简单的举出历来被人所推崇公认的词人作品,以供参考,如辛稼轩的词:
! E! E) {/ O% X   《鹧鸪天(石门道中)》: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左鼠右生)鼯,巳通礁经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钓,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芦,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 N8 S8 \+ D( C6 T4 N, a2 L
   又《睡起即事》: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照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夜。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触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 q8 n$ M( n! H& h* x/ r5 ]+ T, {   又《有感》:出处从来自不齐,後军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
8 ?. _5 c! j; x4 |( w   又《戊午拜退职奉词之命》: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词奉,更缀文书旧殿班。扶病脚,洗颓颜,快从老病僭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9 @) U$ `* n; x4 q; s1 h, M
   又《登一丘一壑偶成》:莫滞春光花下游,便须准备落花愁,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将扰扰,付悠悠,此生於世自无忧,新愁次第相抛舍。要件春归天尽头。
  A# |1 d, }  L7 K" r" I4 R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有寄当归。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4 ~& ?- n7 o+ _7 e$ X) U   又: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秋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5 H. L' A5 a9 J* j   元曲如刘秉忠的:
. {' F5 Z) U3 I   《干荷叶》,千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9 o: h) x# G# Z2 [+ h* w
   又:干荷叶,色无多,不耐风霜(坐刀)。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L5 ]. j4 U7 U! E4 a   又如盍西村的:
# [; R% I* n- ?0 |: G   《小桃红(杂咏)》:市朝名利少相关,成败经未惯,莫道无人识真赝,这其间,急流涌进谁能辨,一双俊眼,一条好汉,不见富春山。
' x+ m; n" v( m! W( G; Y   古今荣辱转头空,都是相搬弄,我道虚名不中用,劝英雄,眼前祸患休多种,秦宫汉冢,乌江云梦,依旧起秋风。 - A; j* u7 A! K# M/ f' k" D
   杏花开後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
7 h9 H$ X" G8 @( J% a   又如鲜於去矜的:
5 x9 P3 F- m) Z3 G) H   《寨儿令》: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胡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槐,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古圣贤评。 0 y: r2 }& Z7 o1 D  N
   清初有各的少年词人,也便是满清贵族才子的纳兰性德的词: 5 E0 [4 p+ }/ a9 d* O
   《浣纱溪》: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行来废寺失题名;驻马客临碑上字,闻鸡人拂佛前灯,劳劳尘世几时醒。
' b) D* a* a9 D: v   又: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蚁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 N% m- C2 U7 E! L2 G* j. i9 V
   又: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 b: e, W* ^# u$ _* i) K: Q( _   (3)小说:讲到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它与唐代的戏剧与词曲,也是不可分离的连体,而且它犹如中国的戏剧一样有趣,将近一两千年来,始终与佛、道西家的思想与情感,没有脱离关系,所以便形成後世民间,对於戏剧的编导,流传著两句俗话说:“戏不够,仙佛凑”的戏言了。现在,为了贴切本题来讲,我们姑且把中国小说写作的演变,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便是由上古传说中的神话,到周、秦之际,诸子书中的寓言与譬喻,以及汉、魏以後,道家神仙的传记等,如《穆天子传》、《汉武帝外纪》、《西王母传》等等,大多是属於传统文化思想,参加道家情感,神仙幻想成分的作品。第二阶段,是由唐人笔记小说与佛经变文开始,到了宋、元之间的戏曲,以及明、清时代的说部与散记等等,大多是含有佛、道思想的感情,而且融化其中的,往往是佛家思想的感情,多於道家。值得特别注意的,无论是小说与戏剧,它的终场结尾。或为喜剧,或为悲剧,或是轻松散慢的滑稽剧,甚之,是现代所谓黄色的作品,它必然循著一个作家固有的道德规律去布局与收煞;那便是佛家与道家思想综合的观念、人生世事的因果报应的定律。旧式言情的小说与戏剧,我们用讽刺式的口吻来说,大都是“小姐赠金後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结局,然而,这也就是说明一个人生,因果历然不爽的道理。唐人笔记小说中,因为他的时代思想,受到禅宗与佛学的影响,固然已经开其先河,而真正汇成这种一仍不变的规律,嵌进每一部小说的内容中去,当然是到了元、明之间,才集其汇流,成为不成文的小说写作的规范。 / `4 S4 B# I. t4 S$ \. z& E
   元、明之间,历史小说的创作者如罗贯中,他写作《三国演义》的开端,开宗明义,便首先用一首《西江月》的词,作为他对历史因果循环的观念,与历史哲学的总评语,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清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果依哲学的立场而讲历史哲学的观点,罗贯中的这一首词,便是《金刚般若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为文学境界的最好注释。也正如皓布(衣昆)禅师的《颂法身同上事》说:“昨夜雨滂亨,打倒葡萄棚。知事普请,行者人力。撑的撑,拄的拄,撑撑拄拄到天明,依旧可怜生。”岂不是一鼻孔出气的作品吗?因此而引起後人根据这种思想,造作一本小说中的小说--《三国因》一书,来说明三国时期的局面相事迹,便是楚、汉分争因果循环的报应律的结果。除了罗贯中以外,施耐庵的名著《水游传》,只从表面看来,好像仅是一部描写宋、明时代社会的不平状态,官府骗上朦下,欺压老百姓,而引起不平则鸣共同心理的反应与共鸣,如果再加深入,仔细的研究,它在另一面,仍然没有离开善恶因果的中心思想,隐约显现强梁者不得其好死的观念。後来又有人怕人误解,才有《荡寇志》一书的出现,虽然用心良苦,而不免有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遗憾。至於《西游记》。《封神榜》等书,全般都是佛、道思想,更不在话下。此外,如历史小说的《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等,无一不含容有佛学禅宗不昧因果的中心思想。也正如天目礼禅师颂《楞严经》的“不汝还者,非汝是谁”,云:“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矾,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 _7 |+ c. q( `# G  o) D& \   由此发展到了清代,以笔记文学若名的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几乎全盘用狐鬼神人之间的故事,衬托善恶果报的关系。尤其他《醒世姻缘》一书,更是佛家三世因果观念的杰作,说明人生男女夫妇间的烦恼与痛苦,这种观念,後世已经普及民间社会,所以杭州城隍庙门口,在清末民初还挂著一副韵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便是这个观念的引申。至於闻名世界,以长篇言情小说,反应老式文化中贵族大家庭生活的《红楼梦》一书;也是现代许多人,以一种无法加以解说的情感与心理,醉心於号称“红学”的一部名小说。它的开端,便以一僧一道出场,各自歌唱一段警醒尘世的警语与禅机,然後又以仙凡之间的一块顽石,与一株“小草剧怜唯独活,人间离恨不留行”的故事,说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缠绵反侧的痴情恩怨,都记在一本似真如幻的太虚幻境的账薄上,隔著茫茫苦海,放在彼岸的那边,极力衬托出梦幻空花,回头是岸的禅境。作者在开始的自白中,便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警句,这岂不是《楞严经》上,“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以及“主因识有,灭从色除”的最好说明吗?所以有人读《红楼梦》,是把它看成一部帮助悟道的好书,有人读《红楼梦》,便会误入风月宝鉴,红粉迷人的那一面,其中得失是非,好坏美丑的问题,都只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而已,吾师盐亭老人曾有一诗颂云:“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亦空,寄语迷魂痴儿女,寥天有客正屠龙。”应是最好的结语。
6 [  |9 E3 H6 x: a9 ]# ?( C- U& r   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3 _: B) V( S: F5 O. i   以上举出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等的例子,有些并非完全以佛学或禅语混入辞章的作品,但都从禅的意境中变化出来,如果只从表面看来,也许不太容易看出佛学禅宗与中国文化演变的深切关系,事实上,我也只是随便提出这些清华淡雅,有关禅的意境的作品,作为此时此世,劳劳尘境中,扰攘人生的一付清凉解渴剂而已。禅宗本来是不立文字,更不用藉重文学以鸣高,但禅宗与唐、宋以後的禅师们,与文学都结有不解之缘,几乎有不可分离的趋势,在此提出两个附带的说明,便可了解禅与文学关系的重要了。
2 a% [8 J+ i6 v7 \* p3 t) j   (1)禅师与诗。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裁成缀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体系,他为什麽每每论诗,随时随处举出诗来,做为论断的证明?秦、汉以後的儒家,为什麽一变再变,提到五经,便以《诗经》作为《书》、《易》、《礼》、《春秋》的前奏呢?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古至今,完全以人文文化为中心,虽然也有宗教思想的成分,但并非如西洋上古原始的文化一样,是完全渊源於神的宗教思想而来,人文文化的基础,当然离不开人的思想与感情,身心内外的作用。宗教可以安顿人的思想与感情,使它寄托在永久的遥途,与不可思议的境界里去,得到一个自我安心的功效,纯粹以人文文化为本位,对於宗教思想的信仰,有时也只属情感的作用而已。所以要安排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必须要有一种超越现实,而介乎情感之间的文学艺术的意境,才能使人们情感与思想,升华到类同宗教的意境,可以超脱现实环境,情绪和思想另有寄托,养成独立而不倚,可以安排自我的天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始终强调建立诗教价值的原因,这个特点与特性,确是耀古腾今了,古人标榜“诗礼传家”,与“诗书世泽”,大多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就是没有深刻研究诗词境界的价值与妙用。过去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於义学上基本修养的诗、词、歌、赋,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学,与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乃至琴·棋、书、画等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全科知识,所以在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成为一个文人,自然也多会作诗填词,只有程度好坏深浅的不同,并无一窍不通的情形,因此过去中国的诗人,与学者、哲学家,或政治家、军事家,很难严格区分,并不像西洋文化中的诗人,完全以诗为生,而不一定要涉及其他学识的关系。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式主义,而著重佛教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我们为了言说解释上的方便,只好以本无东西而强说东西的方法,例举世间的学问,可以譬喻禅宗的境界的,便有绝妙诗词的意境,与上乘艺术作品的境界,以及最高军事艺术的意境,差可与之比拟,所以自唐、宋以後,禅宗的宗师们,随口吟哦唱道的诗、词、与文章,都是第一流有高深意境的文学作品,因此流风所及,就自然而然,慢慢形成唐、宋、元、明、清文学的意境,与中国文学过去特有的风格了。 & b0 `! p, ?7 P' ^# H0 n
   (2)宗教与文学。它们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连理枝,任何宗教,它能普及民间社会,形成永久独特的风格,影响历史每一时代,与社会各阶层的,全靠它的教义,构成文学的最高价值,它从本有平民的俗文学中,升华到文学的最高境界,才能使宗教的生命历史,永远延续下去。佛教教义,与禅宗的慧命,能够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开花而壮大的原因,除了它教义本身,具有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与学术思想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与高贵而平实的价值以外,它的最大关键,还是因为佛教输入中国以後,形成独立特有的佛教文学,进而影响到中国文化全部所有中心的缘故。例如西洋文化中的新旧约全书(俗称《圣经》),它在西方每一种不同文字的民族与国度里,无论哪种译本,都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文学价值,所以姑且不管教义的内容如何,就以它本身的文学价值而言,亦可谓“文章意境足千秋”了。我也时常对许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们说,要想千秋,便须多多注意你们的教义与文学;因为我认为宗教信仰尽管不同,每一宗教教义的深浅是非,尽管有问题,但是真正够得上称为宗教的基本立足点,都是劝人为善,都是想挽救世道人心的劫难,这个是几大宗教共同具有的善事,用不著因为最後与最高宗教哲学的异同,而争执到势同冰炭,那是人文文化过去的错误,与人类心理思想的弱点与耻辱,更不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精神,希望大家多多注意与珍重。 8 G4 u, _# Y7 g; x5 e3 m
   总之,关於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因缘,实在有太多深切的关系,我在匆促之间,略举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等的例子,还是不够深刻的,只是偶然兴之所至,但凭记忆所及,姑且一提,希望诸位举一而反三,便可得到其中的三昧了。若讲现代的旧文学,比较能够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用之於发抒情感的诗文学中,便要算蠲戏斋的作品,足以代表这一代,深得禅宗文字般若的结晶了。 6 W, h! h7 C5 f: M3 X) @

" S8 H) ], O! _
9 A/ V' s, p. [

, f" _4 r3 v" Q4 S6 S[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4-12 10:42 编辑 ]
国学 发表于 2009-4-12 10:43:33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朱二太子 发表于 2011-10-1 08:41:11
南老格局很大,境界很高,德性很好。值得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10 希望多发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1-11-29 17:17:53
海外有言,南为鲁迅第二.想见其学富五车,著述丰广.
深山老人 发表于 2014-12-11 22:12:51
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顶礼
深山老人 发表于 2014-12-11 22:13:02
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顶礼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2-21 06:54:32
南先生儒家出身限制了他的视野,局限了境界。
) P- }! m, @* x* q, g5 _道家没什么建树,不出前人窠臼。1 c) Y* x  o% r) w  k: U. i8 z2 f
佛学是老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