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象数”辨之续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发布者: 赵庚白 | 发布时间: 2021-11-5 04:56| 查看数: 162| 评论数: 55|帖子模式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象数”辨之续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从拙作《“象数”辨——重读《左传·僖公十五年》》中可以确定两汉以后流行的“象数”含义与两汉以前《易经》中的“象数”含义已经是大相径庭了。在两汉以前的《易经》中“象”乃是“典型”的意思。那么《易经》作者为啥要将“典型的事情”在经文中发表呢?《易传》作者在《系词上》中将这个问题交代得非常清楚,现详细翻译如下:

最新评论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7:43
【原文】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国家可要整治其动乱不安的,阴爻“--”、与阳爻“”完成组合排列,接下来治理国家的《经》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将阳与阴废除,就没有办法看到《易经》了,《易经》不能够看到,那么国家也许接近于灭绝了。所以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将有感化;转变人心作用的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因为这些典型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因为这些典型是可以实际施行的;将列举的典型推行到天下的民众中去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政事。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
此段《系词》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详细注解: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07
【原文】子曰:“书(1)不尽(2)(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10)(11)(12)(13)(14)(15),设(16)(17)以尽情(18)(19),系(20)辞焉以(21)尽其(22)(23);变(24)(25)(26)(27)(28)尽利(29),鼓(30)(31)(32)之以尽神(33)。”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58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注释(1)”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8 09:41:51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8 17:46:25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3)”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0 11:43:54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4)“”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2 00:44:22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1-11-13 12:23 编辑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5)”《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佟绷耍俊?甏宓溃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3 12:25:49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3 18:17:17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6 11:35:35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8)”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19 19:30:50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9)”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22 11:01:23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0)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23 08:33:46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1)”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1-19 19:43:23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2)”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1-24 00:17:12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3)”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1-26 14:41:02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4)”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1-30 18:44:11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2-3 06:46 编辑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5)”《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佟绷耍俊?甏宓溃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2-3 06:48:27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6)”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2-6 20:18:16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2-10 15:35 编辑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7)“”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2-10 15:37:10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8)“”实情,情况,情态。《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2-17 14:48:17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19)”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2-21 18:39:40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0)”联缀。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4 15:10:44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1)”认为……是……。《史记·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5 11:04:12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2)”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乾坤客 发表于 2022-3-5 11:12:57
庚白先生呕心沥血,一字一词对《易》加以阐释,功不可没。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5 19:47:29
乾坤客 发表于 2022-3-5 11:12
庚白先生呕心沥血,一字一词对《易》加以阐释,功不可没。

闲着没事,打发时间而已。切勿当真。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5 19:47:53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2-3-6 15:52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2-3-5 11:12
庚白先生呕心沥血,一字一词对《易》加以阐释,功不可没。

闲着没事,打发时间而已。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11 00:30:41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3)”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赵庚白 发表于 2022-3-26 17:16:00
赵庚白 发表于 2021-11-5 04:59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 ...

(24)”《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