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漫谈贾至,岑参,王维,杜甫【早朝大明宫】唱和诗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2-4-22 17:11| 查看数: 7673| 评论数: 110|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1 21:53:4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1 16:15
九重阊阖开宫殿开阊阖兮临玉堂
万国衣冠拜冕旒
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

王维是如何用以前的颂圣诗篇的词语来写出给贾至的和诗呢?这和王维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有着重要关系。
可以想象,当朝会结束,诸位僚友回到办公场所,贾至拿出自己的诗作向大家展示,众人交口称赞之时,王维会是个什么心情?
王维看着贾至的诗作,自然会回忆起天宝盛世时的朝会盛况。天刚破晓,鸡人报时,皇帝换上华丽贵重的朝服,宫殿里门户依次打开,有关官员各司其职,御林军,仪仗队,鼓乐队各就其位,百官按照品级排班入宫,外国使臣官员也跟随入朝。那是个何等盛况啊。在礼部官员指挥下,群臣山呼万岁的声音恐怕会传到丹凤门外朱雀大街。(唐大明宫遗址现在保存,恐怕比故宫还大吧?)
那么,看看现在的朝会,唉。。。。王维心里会不会发出深沉的叹息。。。。。这也算是朝会么?。。。。
实际上,乾元元年的朝会,其情景和天宝年间的朝会,根本无法比较。御林,仪仗,官员人数和秩序,都差的远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2 00:08:1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1 21:53
王维是如何用以前的颂圣诗篇的词语来写出给贾至的和诗呢?这和王维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有着重要关系。
...

王维的和诗前三联就是回忆起天宝年间朝会盛况的描写。因为诸位僚友对贾至诗的赞颂,王维在尾联也含蓄地称赞了贾至。
后人注解王维此诗,有人认为王维诗赞颂了朝会盛况颂扬了大唐盛世,明显不合时代背景。
还有人注解此诗竟然认为万国衣冠是指帮助朝廷平叛的回纥等国将领,更是错误。回纥将领正在前线作战,如何能回朝参加朝会?
实际情况,当时朝会根本不可能有万国衣冠,也就是外国使臣。因为战局刚刚稳定,还顾不上对外经贸文化交流。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2 00:24:4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2 00:08
王维的和诗前三联就是回忆起天宝年间朝会盛况的描写。因为诸位僚友对贾至诗的赞颂,王维在尾联也含蓄地称 ...

贾至诗尾联是颂圣皇恩。岑参和诗则是赞颂奉承贾至诗。王维此诗则是既没有明显颂圣皇恩,也没有直接赞颂贾至此诗,只是说朝会结束了,贾至舍人接受了皇帝旨意,回到凤池准备书写诏书,含蓄点明贾至得到皇帝信任。在平淡的诗句中同时赞颂了肃宗皇帝和贾至。王维此诗如此结尾,实在是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这和王维当时所处环境原因有关。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3 23:15:15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6-15 17:38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2 00:24
贾至诗尾联是颂圣皇恩。岑参和诗则是赞颂奉承贾至诗。王维此诗则是既没有明显颂圣皇恩,也没有直接赞颂贾 ...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诗尾联用词平淡,既没有像贾至一样直接颂圣皇恩,也不像岑参一样赞颂贾至诗篇。这是什么原因?
这和王维当时所处环境和心理活动有关。
按照贾至原诗,王维也应该歌颂皇恩。但是当时众位僚友都同声赞颂贾至诗作,岑参杜甫的和诗也夸赞贾至,王维也不能不这样。
王维当时是免罪降职,责授太子中允。皇恩浩荡,唯独王维一人,其原因众位僚友皆知。如果王维不赞颂皇恩,明显不合适。而如果只是赞颂贾至,好像也不合适。同时赞颂,皇帝和臣下,更不能同时赞颂,用词很难。
还有一层原因,王维比贾至大十七岁,资历也老。虽然贾至正受恩宠,但是如果像众人一样夸赞,难免有点阿谀奉承的意思,面子上也别扭。杜甫比贾至年长六岁,差别不明显。岑参和贾至年岁相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措辞不当,就容易引起非议惹来麻烦就像【与魏居士书】中的意思。王维刚刚免罪任职,正如惊弓之鸟,处处小心。因此,在歌颂朝仪时用以前熟悉的诗句改造成诗,而在结尾时却用了平淡词语,对贾至蒙受皇帝恩宠做了含蓄的赞颂,恰如其分而平淡无奇。所以,王维的和诗,前三联和尾联,读起来好像有点意思脱节,前三联都是朝会情形,后一联直接成了准备写诏书。如此,才能理解王维和诗的本意。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4 23:05:0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3 23:15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诗尾联用词平淡,既没有像贾至一样直接颂圣皇恩,也不像岑参一 ...

可以说,王维和诗前三联是沉思于回忆当年朝会的盛况,而尾联则是清醒了回到现实。朝会和拟诏还是例行公事,但是现实已是今非昔比。读王维此诗,也可以感受到一丝无奈的思绪。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00:52:0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4 23:05
可以说,王维和诗前三联是沉思于回忆当年朝会的盛况,而尾联则是清醒了回到现实。朝会和拟诏还是例行公事 ...

从王维和岑参的和诗结尾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出二人和诗都是出于自身利害关系的考虑而表达了对于贾至诗的赞美之意。这应该也是附和于当时众多僚友的共同赞颂奉承之言。但是,从杜甫和诗的尾联,虽然也是对贾至的赞颂之词,却显得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就是对贾至父亲的赞美。而且,杜甫的经历和当时现实环境的利害关系,与贾至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杜甫和诗,没有直接对于皇帝的颂圣之词,同时,对贾至父亲和贾至的赞美,语气上也难以体会到阿谀奉承的意思。
后人评点三人和诗,对于杜甫和诗的注解分歧最多,理解不同,评论各异。因此,杜甫和诗的解读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从杜甫对历史典故知识的高水平理解运用这个起点进行分析。其次,还要从杜甫对于当时朝政形势的关心和参与进行分析。这个想法,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或者说是脑洞大开,细思慢语。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01:04:5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00:52
从王维和岑参的和诗结尾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出二人和诗都是出于自身利害关系的考虑而表达了对于贾至诗的赞 ...

杜甫和诗,前二联是叙述朝会,三联赞美贾至,尾联则是对贾至父子合并赞美之词。尤其是尾联之意,含义深刻非常耐人寻味。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23:54:1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01:04
杜甫和诗,前二联是叙述朝会,三联赞美贾至,尾联则是对贾至父子合并赞美之词。尤其是尾联之意,含义深刻 ...

大约五十年之后,韩愈已经成为文坛著名学者诗人。
韩愈有诗【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宋代黄庭坚评论,退之作文,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
韩愈距杜甫去世五十年之后,在此评论杜甫李白,认为二人的历史知识水平之高,是自己不及。黄庭坚评论认为杜甫诗用词都有典故。从杜甫诗的许多诗篇对于国事的关心,朝政得失,社会矛盾的分析,经常引用历史典故,这一点和李白一样。所以,韩愈对于杜甫李白的历史知识水平,极为推崇。
杜甫和诗的理解,后人评点,多从文字字面理解,因此,有人认为杜甫和诗跑题,也有人认为杜甫作诗不用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词语,生来就是穷命。
如果是从朝政角度来看此诗,就是另一种理解。有人就是这样看法,不过没有深入分析。
杜甫和诗,不像岑参王维一样考虑自身利害,故而写诗随自己意思而成,其风格含义与众不同。虽然也是赞美贾至父子,读来感觉并非奉承而是感慨。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8 01:11:1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5 23:54
大约五十年之后,韩愈已经成为文坛著名学者诗人。
韩愈有诗【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

杜甫和诗,前二联写朝会,后二联写贾至。三联赞颂了贾至诗如珠玉,挥毫而成援笔立就,也是附和众位僚友对贾至的赞美之词。而尾联读来感觉含义深刻不像是简单地赞美贾至父子。
王右丞集笺注记载杜甫和诗后有(原注舍人先世掌丝纶)。杜工部诗集记载此诗题下有(公自注舍人先世掌丝纶)。说明杜甫和诗写成后自注此事。
这里有一点疑问,后人注解都忽略了。
杜甫是如何知道贾至的父亲曾经掌丝纶(曾经担任中书舍人)?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这么大的事谁不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杜甫和贾至同朝共事,实际上就是半年时间。在逃归凤翔之前,他可能并不认识贾至,因为他没有入朝任职,安史之乱就发生了。贾至在此时只是担任玄宗的起居舍人,跟随玄宗入蜀以后才担任中书舍人。杜甫担任左拾遗之后,才认识贾至,只有在这时候,他才会从同僚那里知道了贾至的身世经历,知道了贾至父亲也担任过中书舍人,知道了贾至在肃宗即位过程中的功劳。如此,杜甫和诗尾联,赞美贾至父子俩人都担任中书舍人,就有些更为深层的意思。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9 00:12:1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8 01:11
杜甫和诗,前二联写朝会,后二联写贾至。三联赞颂了贾至诗如珠玉,挥毫而成援笔立就,也是附和众位僚友对 ...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贾至父亲贾曾在唐睿宗和唐玄宗时任中书舍人。死于开元十五年。当时贾至十岁,杜甫十五岁。杜甫五十岁在成都草堂有诗(百忧集行)回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说明杜甫十五岁时读书已经有成绩,出游翰墨场,但是也还是个贪玩少年,可能并不知道贾至父亲的事迹经历。而贾至十岁丧父,经此变故,刻苦读书,大约在二十岁后明经及第,二十四岁任县尉职务。可能因为这个职位不合意,时间不长就离职,然后到长安,在安史之乱发生前,进入朝廷任起居舍人。这时候贾至已经有三十五,六岁。在此期间有十二年,贾至如何进入朝廷,史书没有记载。按照唐代入仕规则,考中进士后应该有大臣推荐,才可能进入朝廷。大约是有人推荐,玄宗又念旧想起他父亲贾曾的功劳,就把贾至留在身边任起居舍人。如此而言,贾至的仕途,比起岑参杜甫要顺利得多。这些事杜甫当时是不是知道?没有记载。猜测可能性不大。
由此而论,杜甫和诗尾联如此夸赞贾至父子,依据是什么或者说是受哪些事实启发,当时是什么心情,只能是根据杜甫担任左拾遗以后了解的事实来分析。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9 00:20:5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9 00:12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贾至父亲贾曾在唐睿宗和唐玄宗时任中书舍人。死于开元十五年。当时贾至十岁, ...

贾至任起居舍人和中书舍人,在肃宗即位过程中的功劳事迹,在当时是明白的,新,旧唐书都有记载,而且是唯一一件具体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在新,旧唐书的记载中,却有着明显不同之处,使得后人注解杜甫和诗时不得要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00:22:4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19 00:20
贾至任起居舍人和中书舍人,在肃宗即位过程中的功劳事迹,在当时是明白的,新,旧唐书都有记载,而且是唯 ...

根据当时史实,杜甫和诗的尾联的来源,是源于同僚介绍贾至在肃宗即位过程的功劳事迹,而这个事迹又是来源于玄宗诏命贾至撰写禅位册文时的一段话。这个事迹是公开的,当时跟随在玄宗身边的众位大臣都在场,确定无疑。但是,在【新唐书】和【旧唐书】关于此事的记载文字却是有明显不同。因此原因,后人注解杜甫和诗就引入歧途。理清这个过程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先看【新唐书】的记载。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00:52:22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6-27 00:57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00:22
根据当时史实,杜甫和诗的尾联的来源,是源于同僚介绍贾至在肃宗即位过程的功劳事迹,而这个事迹又是来源 ...

照抄史书原文,是个很麻烦的事。无奈而不得已而为之。
【新唐书  贾至传】是附于其父贾曾传之后。贾曾因为给玄宗撰写禅位册文有功,得到玄宗信任,任命他担任中书舍人。因为贾曾父亲名字里有忠字,为避讳贾曾极力推辞,同僚为了迎合玄宗,极力寻找理由说与避讳无关,贾曾才担任中书舍人。而后来的李贺也是这个原因,甚至韩愈给他辩解,都没有用处,说明皇帝信任的重要性是多么大。
贾至传原文:
至字幼邻,擢明经第,解褐单父尉。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至顿首,呜咽流涕。历中书舍人。

这一段记载,从文字上理解,就是玄宗对贾至父子撰写禅位册文的夸奖之词。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5:59:1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00:52
照抄史书原文,是个很麻烦的事。无奈而不得已而为之。
【新唐书  贾至传】是附于其父贾曾传之后。贾曾因 ...

【新唐书】是宋代欧阳修主编。这一件史实,距离【新唐书】成书已经有三百年时间。元代辛文房撰写【唐才子传】,记载贾至事迹,就完全引用了这一段记载。明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因为战火损毁失传,不知有关记载如何。而清代【四库全书】已知所有的杜甫,王维诗集记载此事都是引用【新唐书】。流传至今,遂成定论。因此,现代版本关于杜甫和诗有关贾至事迹的注解,都是如此,互相引用而互相证明。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6:27:1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5:59
【新唐书】是宋代欧阳修主编。这一件史实,距离【新唐书】成书已经有三百年时间。元代辛文房撰写【唐才子 ...

然而,历史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并非如此。
后人为前朝修史,因为时隔久远,编撰者收集整理资料理解水平不一,总会有些史实考订出现错误。
例如,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引用【史记】(徐行面雍树乃驰),因为不理解其中含义,就删除了(面雍树乃驰),使得后人读史不知所云。
欧阳修编撰【新唐书】记载贾至这一件史实,也出现了错误理解。他的行文内容,极有可能就是受到了杜甫和诗的影响。因为杜甫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到了宋代文化发达时期,流传广泛。以欧阳修的学识,不会不熟悉。(当然,这个看法只是猜测,并无实据)。
但是,可以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这个看法,就是比【新唐书】早一百年成书的【旧唐书】记载的贾至此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6:36:4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6:27
然而,历史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并非如此。
后人为前朝修史,因为时隔久远,编撰者收集整理资料理解水平不 ...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正逢乱世,流传不广。后代史家认为其书文字芜杂。但是公认可取之处,就是保存了大量朝廷事件历史资料和史实。按照今天的俗语,就是“原汁原味”。
有关贾至这一件史实记载,与【新唐书】完全不同。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8 23:35:5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7 16:36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正逢乱世,流传不广。后代史家认为其书文字芜杂。但是公认可取之处,就是保存 ...

【旧唐书  贾曾传附贾至传】:
子至。至,天宝末为中书舍人。禄山之乱,从上皇幸蜀。时肃宗即位于灵武,上皇遣至为传位册文。上皇览之,叹曰:“昔先帝逊位于朕,册文则卿之先父所为。今朕以神器大宝付储君,卿又当演诰。累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谓难矣!”至伏于御前,呜咽感涕。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9 00:21:1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8 23:35
【旧唐书  贾曾传附贾至传】:
子至。至,天宝末为中书舍人。禄山之乱,从上皇幸蜀。时肃宗即位于灵武, ...

这是新,旧唐书记载贾至的同一件事。但是,二者的文字风格差别很大。尤其是玄宗对贾至说的同一段话。
后世史家学者认为【旧唐书】文字芜杂,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这一段记载来看,文字上有些不足之处:天宝末贾至任起居舍人,肃宗即位后才担任中书舍人。从上皇幸蜀,意思虽然没错,但是幸蜀只有皇帝才能用,好像贾至也跟着幸了。遣至为传位册文,意思成了派遣贾至去写册文,实际上是先写册文再派遣贾至送去。
这有点像吹毛求疵的意思,与和诗无关。回到正题。
新,旧唐书记载的这个同一件史实,虽然文字风格差别很大,哪一个记载更接近历史真实?
按照史家学者的评论和历史年代的先后,【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是更接近真实。
二者的记载,有关于玄宗对贾至的谈话,从文字上看,都是经过编撰者的文字润色,属于文字语言。当时的口语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追寻。但是,【新唐书】的记载,删改了【旧唐书】的文字,文字风格更显得流畅,雍容,有着皇帝的气质风度,实际上却是完全错误理解了【旧唐书】记载的当时真实情形。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30 00:31:07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6-30 00:33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29 00:21
这是新,旧唐书记载贾至的同一件事。但是,二者的文字风格差别很大。尤其是玄宗对贾至说的同一段话。
后 ...

【新唐书】记载玄宗对贾至的谈话,纯粹是文字语言,雍容典雅。和【旧唐书】的记载比较,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新唐书】对【旧唐书】记载做了两处重要的删改,使得二者的意思有了完全不同的改变。
【旧唐书】记载玄宗的谈话,明显有着口语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一段记载的真实可靠性大于【新唐书】。
比较二者,【新唐书】删掉了“上皇览之,叹曰”的“叹”字。又把“可谓难矣”的“难”字改为“继美”二字。
如此一改,就和杜甫和诗“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完美一致了。
但是,杜甫和诗在前,【新唐书】成书在后。史书记载,必须要有史实根据。【新唐书】根据何在?并无实据。由此猜测,欧阳修先生是不是看见了杜甫和诗而自以为是如此理解,从而改写了史书?(当然,猜测而已。)如此,在欧阳修先生笔下,就成了玄宗夸赞贾至能够继承其父的文笔才华,而贾至就是感激得呜咽流涕。也就为杜甫和诗做了最完美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个改写却完全背离了【旧唐书】记载此事的真实意义,从而导致后人注解杜甫和诗引入歧途。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2 00:57:4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6-30 00:31
【新唐书】记载玄宗对贾至的谈话,纯粹是文字语言,雍容典雅。和【旧唐书】的记载比较,意思基本上是一致 ...

按照【旧唐书】记载,贾至写好了传位册文,交给玄宗过目,准备在传位典礼上宣读。如果是通常情况下,应该是高兴的事。可是实际上玄宗的谈话并不是高兴的意思,而是感慨的语气。贾至听了玄宗的话,心情也不是激动,而是伤感。在场的诸位大臣,可能也都是这样的心情。从玄宗说到贾至父子都撰写传位册文,这是个含义深刻的话题。大约是杜甫只是从同僚那里听到了此事,肃宗已经即位,就以为是玄宗夸赞贾至父子,(虽然是猜测),于是就在和诗中写成如此诗句。而贾至看了杜甫和诗,联想到当时心情,可能心中不是个滋味。所以,在四位诗人唱和之后,杜甫还有几首诗送给贾至,但是贾至并没有诗送给杜甫和岑参王维。因为贾至诗是颂圣皇恩诗篇,三位诗人却都是夸赞恭维贾至,贾至看了可能也觉得不妥,恐怕会惹出麻烦。所以此后再没有唱和诗篇。后人说四位诗人经常唱和,实在是误读误解。这虽然是猜测之意,如果仔细分析玄宗对贾至谈话的真实意义,就可以理解如何看待杜甫和诗的意义。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3 00:46: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2 00:57
按照【旧唐书】记载,贾至写好了传位册文,交给玄宗过目,准备在传位典礼上宣读。如果是通常情况下,应该 ...

根据【旧唐书】记载,复原玄宗对贾至的谈话:玄宗看了贾至的传位册文稿,先长叹一声,唉。。。。。。。
接着说:当年先帝(唐睿宗)逊位给朕的时候,是爱卿之父(贾曾)写的传位册文。现在我要传位给太子,又是你来写传位册文。这两代传位大典的册文,出自爱卿父子二人之手,真是难为你父子了,真不容易啊。。。。。。
贾至听了玄宗的话,心中是百感交集,又无法回答玄宗。只能拜伏于玄宗面前,呜咽流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此时贾至能够体会到玄宗的叹息的心情和传位册文撰写的难处,又想起自己的父亲贾曾,此时才体会到当年父亲写传位册文的难处或者说是不容易之处,大概也会想到自己少年丧父的艰难经历仕途坎坷,体会到现在玄宗皇帝和众位大臣(包括自己)所处环境的难处。
因为在当时所处现实环境,君臣之间有些话,心中都互相明白,但是却无法明言。再加上当时记录的史臣和后来的史书编撰者为君讳,美化了这一段历史记载,使得【新唐书】的记载成为了公认的正宗历史。从而间接影响了对杜甫和诗的注解理解。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3 01:00:0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3 00:46
根据【旧唐书】记载,复原玄宗对贾至的谈话:玄宗看了贾至的传位册文稿,先长叹一声,唉。。。。。。。
...

“叹”和“难”二字,充分表现了玄宗当时的复杂心情。因为两代传位的过程有着相似的情节,引起玄宗难以明言的感慨叹息。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6 22:15:3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3 01:00
“叹”和“难”二字,充分表现了玄宗当时的复杂心情。因为两代传位的过程有着相似的情节,引起玄宗难以明 ...

玄宗为什么要叹息贾至写传位册文是个难事?
这本来是个很明白的事,但是由于后世史家的为君讳记载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
这个事的根本原因,就是肃宗即位是在没有经过玄宗批准而是自己自行即位的。这个即位,本质上就是一个政变。现代历史学者有人就明白指出这一点。
这一点,和玄宗当年发动政变,迫使他父皇唐睿宗禅位交权,其情节近乎一样。
玄宗即位和肃宗即位的过程,新,旧唐书记载详细。都是先造成既成事实,生米做成熟饭,如此逼迫父皇承认,现代说法就是追认,补写传位册文,举行禅位大典,这样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6 22:29: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6 22:15
玄宗为什么要叹息贾至写传位册文是个难事?
这本来是个很明白的事,但是由于后世史家的为君讳记载历史, ...

中国两千年的帝制,父子相传。如果皇帝在位能掌握朝政,当他怀疑太子有夺权危险时,太子下场非死即贬。相反,如果太子势力足够大,就会发动政变逼迫皇帝退位交权。前者如唐太宗,武则天,后者如唐中宗,唐玄宗,唐肃宗。细读史书,无需多言。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00:5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6 22:29
中国两千年的帝制,父子相传。如果皇帝在位能掌握朝政,当他怀疑太子有夺权危险时,太子下场非死即贬。相 ...

唐太宗的太子地位,也是政变逼迫唐高祖承认才取得的。
有唐一代,从初唐到盛唐时期,这个历史过程不断反复上演。但是社会反而稳定,国势保持强大。史家学者歌颂大唐盛世的光荣辉煌,掩盖了朝廷中的血腥争夺,到了中唐以后,皇权争夺没了,皇帝反过来被宦官权臣左右,国势却不断衰落,这是不是有着某种关系呢?离题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23:0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00
唐太宗的太子地位,也是政变逼迫唐高祖承认才取得的。
有唐一代,从初唐到盛唐时期,这个历史过程不断反 ...

太子被废被杀,皇帝命令中书舍人写诏书,宣布罪状,这个容易写,顺理成章。
但是反过来,如果说太子政变逼迫父皇承认自己的合法继承权,这个诏书就难写了。要把父子关系的复杂紧张,政变过程的血腥杀戮,用美好的词语,写得冠冕堂皇,顺理成章,既承认已成事实,又要保留父皇尊严,给天下臣民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这个诏书就不容易写了。
同时,中书舍人在写诏书时还是前朝父皇的臣子,诏书一经选读,他就成了新皇帝的臣子。诏书的书写,就是他拥戴新皇帝的功劳。处在这种身份急剧改变的环境下要避免父皇和新皇的尴尬,这个诏书的写作,确实是“难”矣。这才是玄宗对贾至谈话的心情表现。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47:0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23
太子被废被杀,皇帝命令中书舍人写诏书,宣布罪状,这个容易写,顺理成章。
但是反过来,如果说太子政变 ...

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想象一下,当肃宗的使者来到蜀地成都,见到玄宗和众臣,向他报告,说太子为了更好指挥平叛,已经在灵武即皇帝位了,并且尊称陛下为太上皇。现在命臣来向陛下禀报。此时玄宗和众位大臣是个什么表情?
应该是众位大臣和玄宗面面相觑好一阵说不出话来。君臣心中是个什么滋味?玄宗真正体会到“难”了。要在他掌权时,这就是叛逆。可是现在他年老又远在蜀地,叛军进攻危在旦夕,只能是承认事实。于是就命贾至写禅位诏书和传位册文,这就是对贾至谈话的真实情形和心情。贾至领命写诏书的心情,和玄宗是相同的。此时君臣心中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和杜甫和诗的理解和赞颂实际上就是根本不着边的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51:2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47
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想象一下,当肃宗的使者来到蜀地成都,见到玄宗和众臣,向他报告,说太子为了更好 ...

而鼓动肃宗即位的就是坑死岑参的杜鸿渐为首。没有政治远见的他成了拥戴新皇帝功臣。大唐的复兴也就可想而知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8 00:27:2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7 00:51
而鼓动肃宗即位的就是坑死岑参的杜鸿渐为首。没有政治远见的他成了拥戴新皇帝功臣。大唐的复兴也就可想而 ...

玄宗虽然命贾至写传位诏书,正式禅位给太子,看起来好像结局完美,但是实际上还是留下了父子关系的隔阂。所以,当两京克复,肃宗迎接玄宗回京,说了一句话,请太上皇复位,引起玄宗猜疑,回复说不打算回京了,肃宗经李泌提醒赶快让众臣上表请太上皇回京,玄宗才放心。回京后肃宗还是受李辅国谗言疏远隔离玄宗。由此可见,肃宗即位的影响始终是玄宗的心病。这在唐书记载详细。
但是,这个史实对杜甫的影响并不大。从史书对杜甫的评论,可以看出,杜甫政治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诗歌水平。在他任左拾遗的这一段时间里,他的诗歌对肃宗表现出高度希望到极度失望。所以,杜甫对肃宗即位和玄宗命贾至写传位诏书正式禅位的过程,是正面理解的,并不会理解玄宗当时的真实心情,因为这个原因,杜甫和诗对贾至父子的赞颂,确实是真心赞颂。只是因为不理解玄宗和贾至当时的真实心情,贾至看了杜甫的和诗,可能心中也就不是个滋味。
还有一个原因,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一般是当父亲面夸儿子,很少有当儿子面夸老子,更何况贾至十岁丧父,有点引起伤心事的意思。
史书记载说杜甫放旷不自检,也就是说,说话有时不注意,从他为房琯说情的事,也能看出来。
如此分析,就可以理解杜甫和诗的真实意义。当然,和现代学者的看法是差得太远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10 00:24:3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7-8 00:27
玄宗虽然命贾至写传位诏书,正式禅位给太子,看起来好像结局完美,但是实际上还是留下了父子关系的隔阂。 ...

杜甫和诗前二联写朝会,后二联赞贾至。但是写朝会的部分却不像岑参王维一样夸美朝会仪仗,就显得有些奇特。从尾联看他对贾至的赞美,来源于具体事实,可以看出,前二联也是来源于具体事实。
首联: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这说的都是具体事实。和王维和诗的首联相似。但是,杜甫上句用了一个“催”字,下句用了一个“醉”字,就可以理解杜甫对朝廷或者说朝政的微词。上句说昼夜相催,时光急促,下句说朝廷沉醉于表面上的和平稳定,这是用隐喻之词表现出杜甫对朝政的忧虑。在二联中进一步表现出来。这是因为此时杜甫已经参与到朝政纷争也就是房琯罢职的事件中。因此,杜甫和诗受思想影响,就没有直接写朝会仪式。而且,二联来源于事实更为深层复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