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真解道德经之第十三章

发布者: 希夷生 | 发布时间: 2024-11-18 08:25| 查看数: 319| 评论数: 22|帖子模式

龙辱若惊,贵大梡若身。


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
何胃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龙辱若惊。
龙:(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这里的龙指未能掌握的未知之事物。

辱:(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
辱被解读成侮辱,是天大的错误。侮辱的意思是你轻慢我的劳作,所以我跟你急。耻辱指的是对自己的劳作感到羞耻
,或者是你的行为(劳作)让我感到羞耻,愤怒。
龙辱:指的是对未知的探索。

若惊:
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顺从解得有点草率,不如解作梳理。女人梳理头发,使纷乱的头发平整有序。使之平整有序便是若的真正含义。
若惊指的是使惊平稳,使慌乱的心归附平静。


龙辱若惊,意思是对未知的探索应该从梳理心惊开始。为什么这样说,且看下面老子解说:

苛胃龙辱若惊。老子先对龙辱若惊定义一个苛字。
苛:(形声。本义:小草)。苛解释为小草过于片面失真,应当解释为小草丛生的现象。这样苛政之苛才能解释的通。

小草丛生,在我们看来繁杂混乱无序生长。然在小草自己看来,却是有序有理有根的生长。两个不同的视角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在于我们站在局外看。如需得到小草一样的结果,便需要一样的角度。而我们想要跟小草一样的视角,便需要若。为什么这样说,且看下面进一步解说。


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

龙之为下,
小草的生长在我们看来变化多端,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生长,秋分而潜地,神秘莫测。对于神秘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惊叹,好奇,甚至畏惧,慌恐。面对于此我们总是将自己摆在弱者的地位,以便自保。我们敬畏未知,对于这个现象老子用四个字概括:龙之为下。

我们初次得到某个东西,总是惊喜。初次失去某个东西,总是惊吓。再次得到,再次失去便会逐渐平淡不惊。从惊到不惊这个过程叫若惊。
之所以惊喜在于幻想这个东西对我很有用,得到之后了解这个事物的特性,理解于我的作用之后,便逐渐归于平淡。再次得到便是不惊。
之所以惊吓,在于刚失去这个东西我会受到什么损伤?未知!失去之后,逐渐了解我失去这个东西之后的情况,好似并不太坏,便逐渐平静不惊。再次失去便不再惊吓。
得与失是探索未知的进程,我们总是在得与失后理解事物。不惊是对得和失的掌握,若惊是历程。所以老子说:龙辱若惊。


贵大梡若身。
梡:这个字没有准确的解释,一般做断木,案几来解释。
本人认为木字旁加个完,木本生生不息,不可能完整。如今木带完字,说明木的生生不息的能力被截断,成了一段木头。意喻事情进入死胡同,不可能进入生生不息。而生生不息是成道的前提,故不可能成大。故大梡就是指成大的道路被截断,难以进入生生不息。

贵大梡若身意思是:在成大的道路不通时我们要梳理自身,也就是回视梳理曾经掌握的知识,挣脱知识的束缚,重新回视问题的本身。之所以前面加个贵,是能做到去梳理自身的人很少,能梳理的通的人更少。为什么这样说?请看下面分解:

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成大的道路被截断,难以进入生生不息,是人局限于曾经掌握的知识。只要放下曾经掌握的知识,就不会有被截断的道路。


故老子说: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身于指的是超越自身。

拓:
原文这个字为走之旁加一个石,这个字没查到。只有这个拓符合文义,故用拓字代替。
拓:拓印 。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蒙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涂上墨,显出文字图像来。
这里指复制天下事物的知识存于心中。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女被解释成女性,女人应该是后义。原先女指的是敛手跪着的人,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的称呼。比如老师对学生。
一个请教之人,意思指对知识未能通达,尚在学习阶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超越自身知识去看待天下万物,梳理后可以将天下万物的知识印存于心中;局限于自身的知识去理解天下万物,女何以跟天下万物取得联系?
局限于自身的知识去理解天下万物,比如:惊,恐,慌,乱。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面对未知的事物后所起的反应,傻子和木头不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而一个正常的人要做到不惊,便需要若惊。

那么怎样去超越自身的知识,也就是怎样从有身到无身?请看下章解释。


最新评论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1 23:27:13
《道德经》有许多版本,帛书版本咱没读过,想来很值得细读。梡:木薪,是相对不燃状态。“及吾无身,有何梡?”,意思是,到达极致时吾与众薪一样,自然发光发热。晚安。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2 23:23:51
前句“若身”是比兴言辞,而句末”有何梡“则是指燃后。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3 18:55:29
"走之旁加一个石" ,这应该是个“逅”字,经假借训读,字义是“姤”,意谓文明的号令。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4 01:19:36
于:属辞之用。身之高贵乃出自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此句意思是,私心天下,汝身何以能寄存天下。也可以讲圣人大爱无身,天下即身。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1-26 08:04:37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4 01:19
于:属辞之用。身之高贵乃出自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此句意思是,私心天下,汝身何以 ...

感谢回帖!怎么说呢?
好比你发现一个点,你在这个点上发散你的思维,无拘无束,任意发挥。
而我是发现这个点,再去探索这个点是如何构成。因这个点已经存在,容不得我发散思维,一切都要围绕这个点来阐述。
这是你我的不同!

道本生生不息,然发光发热之物都是短暂,所以不能成道。故你以离题万里。
你只是想阐述你心中的善而已,与本章的主题毫无关联。本章是在阐述道的原理,而非剖析圣人。
从第十一章开始到第十四章都是在讲道的原理。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7 12:59:28
老子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这是先与后,为与不为的经论,若是以经注经来讲。你可以继续散发吧。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1-28 08:01:20
不敢为天下先,先是敢,后再不敢。如没有先敢,何来不敢?
生而不敢,只是懦弱而已!也就是“爱以身为天下”。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8 22:55:30
“不为天下先” ,有伟人曾说过,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样的话。这是比较好的注释。在这不是说敢不敢的问题,是指君子崇道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 这句才是讲畏与敢的事,显然,老子对“奇者”的态度是明确的,但不涉及关于或先或后就要如何。------“生而不敢,只是懦弱而已!”这话十足像似小顽孩言语,呵呵。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1-29 08:05:55
你这东拼西凑的,有意思吗?你真的理解这句话吗?你这样空中楼阁的,只能说明你未理解。
还是先理解敢和不敢吧!
比如,你遇到未知动物,你不敢接近。这就是生而不敢,先前的亲身经验让你遇到未知的事物要谨慎,要提防。你在婴儿阶段是啥都不怕的,面对蜡烛的火焰,你也会伸手去抓。只到手被火焰烧痛,记住火不能碰,会很疼的。各种挫折让你学会了面对未知的事物要谨慎,要提防。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此时的态度相对来说就是生而不敢。也就是“爱以身为天下”。这怎么会是小顽孩言语?面对事物你总是这么粗心大意吗?
要谨慎,要提防这就是惊!通过各种观察,各种尝试,你认为这个动物你能掌控。便试着去接近,去触摸,甚至轻易的决定它的生死。这是若惊阶段。也就是敢。
你发现了你的触摸,你不经意的接触都会使这个动物死去。它的死会让你产生内疚,所以下次再遇到这种动物,你不敢接近,不敢触摸。这是你真正的不敢。你达到了“身于”阶段。
这是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这章的主题。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1-29 22:41:01
“若/ 使(吏)民常/ 畏死”,肩负使命的自然是官吏,字句之读也可做减法。“吏民常”,你能读出几个意思?较为相宜的解释是,官吏致力民生、民常,让官民之间关系如常相待。这样一来,社会利生民众自然畏死。与常人对立的是“奇者”,包括但不限于反社会反伦常那类人。当然,咱也不如老子睿智,属不属于这类情况就交由专业人员去判断吧。------即使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应当如此。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1-30 09:22:24
若使民常畏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梳理管理和被管理之间不敢身于的问题。使和民不能超越爱以身为天下,双方只能是互相害怕担责任,不敢出头(常畏死,也就是生而不敢)。致使法不能公正。
所以作为使和民的上层你要梳理明白这个问题。
使和民不只是社会上的官员和民众,而是一切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比如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要掌管,其中就要用到管理和被管理。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2-1 23:08:18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说他自私,但也说明身体属于他个人意志。通常,人们学习圣人之道不是为了成圣,学习佛理也不是为了成佛。所以,不能把“超越爱以身为天下”作为普通人标准,若非不得已的情况,人们在其位干其事即可。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2-2 09:09:07
看来你对“爱以身为天下”有误解,并没有好好看主贴和我跟你的回帖。这里我给你回顾一下:

“爱以身为天下”意思是局限于自身的知识去理解天下万物。人遇到未知的事物总是害怕,谨慎,畏惧。这些都是“爱以身为天下”的表现。曾经的经历局限了你的前进,所以要超越自身的桎梏。
身,自和才组成了身字,表示当下的自我和曾经的知识储备。曾经的知识储备形成了才,自和才构成了身字。修身养性,不是锻炼身体,而是修正自我认知。
身于就是要超越个人意志,通往达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就是不能解脱身的束缚。拔一毛给天下对于他来说是未知的事物,他害怕,谨慎,畏惧。他害怕自己受到损失,谨慎自己因这一毛的失去使自己痛苦难过,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他畏惧痛苦难过,未经历过的事物。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12-4 08:30:15
你自个回顾需要脑补经历吧。社会未来发展会有未知的风险,老子讲”无为而治'',即是通过大集体以共洽的形态去抵御。不拨一毛利天下之人,其实与天下人也没毛线关系了,对吧?咱也没空去讨论谁谁谁会害怕失去什么毛线。
希夷生 发表于 2024-12-5 08:18:10
现在泛泛而谈了?
无为的前提是无不为,无不为也就是无不敢,也就是前面没有未知。所谓的通过大集体以共洽的形态去抵御,只不过是你们的yy而已。你们脱离现实,畏惧现实,藐视现实,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侃侃而谈,自以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正确。其实与现实差之千里。你们从不反思为什么这样?从不反思这些是如何构成的?
比如这句话:较为相宜的解释是,官吏致力民生、民常,让官民之间关系如常相待。这样一来,社会利生民众自然畏死。
你不会去想官吏为何要去致力民生,为何要让官民之间的关系如常相待。这些都是你的幻想,你的愿望,你希望官吏是这样的。其原因在于你不是官吏,你只是站在岸上对河里的人指指点点,指责他为何不去救人。其实河里的官吏更希望民众畏死如羔羊,民众畏死官吏上下其手,既有利益又有政绩,这是腐败的起源!民不畏死,奈何用死去相逼?这是官吏最不愿看到的,这意味着官吏只能做好本职工作,不敢越线。
你看你,先去假设一个假象,然后用这个假象去创造另一个假象。不是空中楼阁吗?
民众本生而不敢,生而畏死,这是大集体的共洽,这样的形态能去抵御什么?这样的无为就能治?你在做梦吧?
虚晃一枪 发表于 7 天前
泛泛而淡?你对道德的观念,与《道德经》里道德概念是两回事。无为而治,也是说社会在共洽状态下是无须过度干预,没毛病还治啥呢。“无不为”,是且指整体可以较大限度自适应,客观上你与他人“事无事”而不违和。我讲得不一定对,但己经讲得很明白,你若不懂那也没法子了。
希夷生 发表于 7 天前
问题是社会的共洽状态是如何诞生的?你没给出处!你认为的无为不会诞生社会的共洽状态,反而是会助长社会的不共洽。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
你拿一个虚幻的社会共洽状态,来诞生你那个无为。不是空中楼阁吗?我说的有错吗?
我的《道德经》里道德概念和你的《道德经》里道德概念当然是两回事。否则我们在辩论什么?
希夷生 发表于 7 天前
客观上你与他人“事无事”而不违和。
这句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受贿,他出贿,你俩笑嘻嘻的就是“事无事”?你俩较大限度自适应了,客观上你与他“事无事”而不违被和谐。
虚晃一枪 发表于 6 天前
问题是社会的共洽状态是如何诞生的?你没给出处!

老子《道德经》里已经讲了,不是我有没给出的问题。你上个贴文污了,与真解主题无关,倒是有辱经谤老之嫌。咱给你个出处就此打住吧。故失(矢)道而后(厚)德,失(矢)德而后(厚)仁,(矢)仁而(厚)义,失(矢)义而后(厚)礼。夫(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箭)识者,道之华而愚(谦称)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希夷生 发表于 5 天前
确实有点偏题。但是闲着还是闲着,不如多讨论。
但是辱经谤老还是必须的。辱经谤老有可能探的真经,尔等贡经必定是不会进入真经的!
不过你引得经章却是太差劲。马嘴不对牛尾!
你要论治必须是不上贤这一章,论无为必须是为学日益这章。
你都不知道什么是道,却要引入德。这是本末倒置,只能说明你啥都未懂。
如果你真的缺货,在此打住也不是不可以的。
虚晃一枪 发表于 4 天前
道不轻言,咱家的小孩子就怕被这风气带偏了。咱也没打算一段段去啰嗦,你自个慢慢去悟吧。需要讲明的是,“故失(矢)道而后(厚)德”,这段话两个内容并行不悖,但意思有所区别。------道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四者是并列关系。

希夷生 发表于 3 天前
“故失道而后德”就是失道而后德,何必填入私货?总是开启自己的幻想,发挥自己的天马行空?这是最大的亵渎啊!
有得才有失,世间基本的逻辑。得道之人为何要失道去取德才是关键。
而不是将失改成矢,矢道是什么道估计你自己都模糊。
东拼西凑的连自己都欺骗了吗?
还两个内容,你以为是量子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