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78|回复: 26

风雨张家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06: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原为笔者2006年8月发在游史空间和论坛,但后来游史论坛停了...文章也就这么消失了.......现在又整理了下,对内容做了些许修改,发到这里,希望能得以保存.此文主要是收集整理张家口(及察哈尔)地区历史文化资料,希望透过尘封的往事,窥现历史的风风雨雨,一组老照片,一段老张垣的追忆......一些琐碎的文字,一个地区的历史...




白絮舞蹁跹,天地生浩烟。人称江南景,不及北国川。”明永乐八年(1409年)七月,朱棣亲征鞑靼获胜后从独石口返京时作此诗,诗中所描述的北国川正是笔者要提到的张家口.张家口是历代军事要地,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地理文化和民风民情,但历来对张的纪录较少,而今人也多以军事要地了解张家口,本文试图通过对泥河湾,涿鹿,宣府,幽云十六洲,独石口,元中都,大镜门,鸡鸣驿,土木堡,察哈尔,张库大道、百年京张等等的描述来串讲历史,并辅之以大量图片,通过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来叙述历史,通过一个地域的风雨历程来反映历史文化的兴衰。
简介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处京、晋、蒙交界处,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草原、南接华北腹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是沟通中原与北疆重要纽带。张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历史,历为北方各民族杂居之地,春秋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属燕国、代国;秦时南部改属代郡、上谷郡;汉时分属乌桓、匈奴、鲜卑;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唐时 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北宋时为武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妫州地;南宋时皆属辽;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部置兴和路(治今张北);明为延庆州、保安州、云州、蔚州及万全都指挥使司十二卫、所地;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 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属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张家口地区从此划归河北省。张家口辖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高新、塞北、察北(新)7区 ,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崇礼、赤城、怀安、万全、宣化、阳原、蔚县、涿鹿、怀来13县,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该地区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海拔相差近千米,其中康保、沽源、尚义、张北4县为坝上,属蒙古高原。本文所述风雨张家口是指整个地区的历史兴衰。

现今张家口地理简图

现今张家口地理简图

老张垣的景象

老张垣的景象

大好河山似乎就是她的别名

大好河山似乎就是她的别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6: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二)---泥河湾

寻根泥河湾

“中国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两千看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涿鹿,百万年历史看泥河湾”.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张家口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又是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路."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位于张家口阳原县盆地桑干河畔。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数万件,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发掘,把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她把亚洲的文化起源推进了甚至超过200万年,雄辩地向世人宣布:人类不仅从东非走来,也从泥河湾走来,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起源非洲单一论的不准确性。为人类寻根问祖提供了有选择的探源地,同时,泥河湾的发现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涿鹿大战”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4.jpg
5.jpg
6.jpg
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6: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三)---诼鹿

涿鹿

5000年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涿鹿黄帝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士德之瑞,故號黃帝。”
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与各部落涿鹿合符,共同开启神州鸿盟,实现天下合符,八方统一。合符是中国古代“合盟”的信物制度,屡见于典籍并有出土实物。黄帝与诸部落合符的釜山和涿鹿据记载均在今天的涿鹿境内,合符釜山,留下了中华民族公认的图腾——龙,开创了民族融合、统一为本源的“合符文化” 。

轩辕台 (陈子昂)“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
渡桑干 苏辙(宋代)“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旗一返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惘怅。”
涿鹿山胡曾(唐代)“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悠悠桑干河,孕育着五千年的文明

悠悠桑干河,孕育着五千年的文明
9.jpg

千古文明开涿鹿

千古文明开涿鹿

中华三祖堂

中华三祖堂

黄帝城遗址

黄帝城遗址

阪泉

阪泉

“中华合符坛”将于二00七年竣工,并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点之一。

“中华合符坛”将于二00七年竣工,并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点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6: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今天先这么多,以后有时间再弄,
今天先做为本人拜坛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06: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新作,欢迎常来g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先生常来gx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5: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麻烦帮忙分割下帖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5: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三)--代

据《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记载,先于战国七雄称王的古代国,其疆域位于蔚县、阳原一带,公元前475年,被赵襄子所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蔚县代王城遗址
代王城最早的建筑年代,据史料推证,当在周朝,至今约两千八百多年,是当时诸侯国之一------代国的都城。古代国立国甚古,为“北狄”之一种,大约起于东周列国之前。当时,诸族杂处内地,迁徙无常,数分数合,唯代国保其国号不变。代王城之名也由此而得。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封地扩大,势力大增;到战国,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代国面临兼并危机,赵简子的小儿子赵襄子,为扩大势力,约于公元前四七0年前后,杀死他姐夫代王。《史记  赵世家》载:“赵襄子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料以食代王及从者,以料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赵襄子杀死代王,他的姐姐代夫人悲痛万分,仰天长叹:“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刺颈,死于代王城东南二十里马头山上。《魏土地记》载:“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代夫人磨笄自死,民怜子,立代夫人神屋于山侧。”因此,马头山也叫磨笄山。
    赵襄子并代地后,“封伯鲁子周为代城君(赵襄子之侄),代国改称代郡,始为赵国藩属。但战国之际,诸侯割据频繁,代虽沦为藩属,仍保其国境,为一“独立王国”,代王城仍是治所。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始皇玫破赵国,赵公子嘉逃到代国,自立为王,但六年后亦被秦并。秦始皇最后收复代地,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设天下为三十六郡,代郡为其中一郡。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诸侯,于公元前二0一年划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为诸侯国,代国之国都仍在代王城。汉文帝刘恒亦曾被封为代王。直到汉武帝时,才将代国废除。
  自赵襄子灭代起,至“五胡十六国”止,代地历经秦、两汉、三国魏、晋数朝,近八百年历史,除东汉治高柳(今 山西阳高县)外,代王城始终是国(郡)治,可堪称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城镇。其所辖疆域,虽经数朝变迁,战争割据,领地增减无常,但做为北方一大“家族”,其所领属必不限于今蔚县一隅之地。据《中国历史朝代地图册》证明,就秦置代郡时的疆域,东与东北毗连今涿鹿县、宣化县;南与西南包括今涞源县、灵丘县;西与西北圈以今山西省广灵县、天镇县、阳高县;北部辖管今尚义县,直抵内蒙阴山脚下,疆域领属堪为大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5: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四)---长城

       从公元前300左右战国时期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一直没有停止在张家口地区修筑长城。这里有战国(燕、赵)、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八个朝代历时2000多年修筑的13段长城,形成纵横交错、重复叠加的分布格局,全市各县区基本都有长城或长城附属建筑的遗迹。在一个地区内分布有这么多朝代的长城,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其中连接燕赵长城的秦长城和鲜见史册的唐长城为张家口所独有。张家口长城的总长度为1476公里(重复叠压部分不重复计算),其中赵长城约100公里,燕长城两段约165公里,秦代新修长城80公里,加上原有的燕赵长城,总共330公里,西汉长城基本是沿用了秦长城,东汉长城约80公里,北魏北长城约250公里,北魏南长城和北齐长城修缮利用了东汉长城,被专家初步认定的一段唐长城大部分在赤城县,约70公里,金长城65公里长,明长城最长,约660公里。为全国保存长城最多的省辖市,堪称“长城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来县陈家堡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赤城县镇虏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来县样边长城水门上炮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宣化县凤凰山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涿鹿县马水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赤城县独石口正虎沟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安县赵家窑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燕长城遗志
这段破碎的燕长城,纪录着历史的兴衰,“燕赵大地”的燕也来于此...
<史记·匈奴列传》,云:“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馀里。与荆柯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造阳之地,《史记·匈奴列传·集解》引韦昭语曰:“造阳地名,在上谷。”《正义》又云:“按上谷郡,在嬀川。”按古嬀川为今河北怀来县(张家口所辖县)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长城遗址
赵国北长城为赵武灵王所筑,赵武灵王赵雍是一位敢于革新和极力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的诸侯,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推行“胡服骑射”,引进了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使国力、军力大大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公元前306年,他亲自统率部队,首先攻灭了中山国,接着又出兵攻破了北方强敌林胡、楼烦,迫使他们向北迁移。武灵王24年(公元前302年),赵国的疆土已经扩展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和九原(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占有今河套一带地区,并且移民从事开垦,进行农种活动。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在公元前300年开始修筑长城,这就是赵国的北长城。对此,《史记?匈奴列传》曾这样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汉墓壁画。
<汉书匈奴传》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取河南地,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亦弃上谷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予胡...弃造阳之北九百里”汉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遣霍去病击破匈奴左部,乌桓始摆脱了匈奴的羁绊。汉武帝把一部分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设置护乌桓校尉府。护乌桓校尉府是两汉魏晋王朝监领统辖归附中央王朝的乌桓、鲜卑诸部事务的官属机构.曹魏以后,历任护乌桓校尉均由幽州刺史兼任.护乌桓校尉掌管乌桓、鲜卑部落的安抚、赏赐、管理、互市贸易,以及乌桓、鲜卑大人朝见天子、纳贡、质子等事项,使其为汉侦候、守边.护乌桓校尉初期是以军事职掌为主,后期行政管理的职掌逐渐加重,并与郡县官吏共同管理乌桓、鲜卑的事务。东汉时护乌桓校尉设在宁城,位于今张家口市区南清水河、洋河汇合处。《后汉书·百官志》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注引应劭《汉官仪》载,护乌桓校尉是“拥节”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魏太和年间 (477一499年),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大同)的安全,防止柔然南侵,东自赤城,西至五原,沿阴山设置御夷(今赤城、沽源一带)、怀荒(今张北一带)。柔玄(今尚义一带)等六个军镇。但由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于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五)--幽云十六洲,蔚洲,武洲

幽云十六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幽"是今北京,“云”是今大同,幽云十六州位于现在河北,山西北部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十六州分别是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今涿鹿)、妫州(今怀来)、武州(今宜化)、蔚州(今蔚县)、应州、寰州、朔州、云州。十六州中有四州在今张家口地区。这四州为蔚州、妫州、新州、武州。本文仅述蔚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塘为当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成为民族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从此契丹进入洋河、桑干河流域。在此前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幽州和云州后来成为辽国的南京和西京,因为幽州在辽代又叫燕京,所以后人也把它们称作燕云十六州,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正因为如此,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幽云十六洲”亦成为历史上慨叹的不变情节。
    幽、云割归契丹的初年,有些地方的军民拒绝石晋伪命,奋起反抗,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云州军民推节度判官吴峦为首,闭城拒守,坚持达半年之久。吴峦毕竟只是一个统治阶级分子,他不肯投降契丹,对石敬瑭却抱有幻想,派使者向他求救。结果石敬瑭求得契丹政府的同意,用召还吴峦的方式,结束了云州的抵抗运动。契丹太宗会同四年(941),朔州又爆发了一次抵抗运动。将领赵崇驱逐节度使耶律画里,坚守半年。契丹军破城后,屠杀全城丁壮,还把一部分居民给战死的将官家属做奴隶。这类抵抗运动都失败了,但是在辽的一代中,反抗契丹贵族统治的斗争时起时伏,这说明人民仍在进行着坚韧的斗争。
契丹人得到幽云十六州后,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分别是北面官、南面官系统的最高中枢部门;地方行政管理上,北面官系统实行部落制,南面官系统实行州县制。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5京,从此实力大为增强,也加速了汉化的进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幽云十六州成宋朝死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79年,宋军发动第一次对辽战争。宋军开始进展顺利,包围了幽州。辽军出动主力援救幽州,大败宋军。宋军仓皇撤退,很多将士战死。宋太宗身中数箭,乘驴车逃脱。
986年,宋军再次伐辽。但在东、西、中三中大军中,东路军贪功冒进,结果大败。辽军乘势猛攻,宋军全线崩溃。西路军老将杨业率军掩护边民撤退,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他在激战中受伤几十处,被俘手绝食三日而死。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取材于杨业及其部众英勇抗辽的事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04,辽军大举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东京。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1005年,辽宋达成各协,辽兵北撤,北宋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以年年的岁币换得了百年的和平。
从1118年起,北宋就派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与往辽东,与金谈判合攻辽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1120年2月签订了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 “海上之盟”。盟约中规定:由金军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待到成功灭辽后,幽云之地归还宋朝,而宋朝则把原来送给辽国的岁币转送给金朝。但后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32年悠悠岁月过往,1368年徐达北伐驱蒙元,重修长城,复收幽云十六州.

[ 本帖最后由 执子之手 于 2008-4-6 03:33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蔚(yu)州
    蔚州,又名萝川,“燕云十六州”之一, 有“京西第一州”之称。北周宣武帝时(公元579年)始置蔚州。1913年改州为蔚县。蔚州历史上接“代”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蔚县,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并州,夏禹时在冀州。商、周时地属代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晋,为代国,后赵灭代,蔚县地属代郡。秦朝、西汉仍为代郡。三国时期为幽州代郡,治代县(今代王城)。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始置蔚州。隋朝,废蔚州,蔚县地属雁门郡灵邱县。唐朝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蔚州。辽属西京道,仍为蔚州。金承辽制,属西京路。元、明时期仍为蔚州。清朝,袭明制为蔚州,初隶属山西大同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蔚州卫为蔚县(县名自此始),隶属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县并入蔚州。民国2年(1913年),蔚州改称蔚县,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17年(1928年),改属察哈尔省。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署,蔚县划归张家口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飞狐峪是中原通往山西高原及蒙古大草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公元前204年,刘邦采用郦食其‘东塞太行之险,北拒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之津“的建议,曾在此大败项羽;三国时,曹彰在此大战乌桓;明朝三次北京保卫战之一就是因飞狐口失守而导致的:1938年八路军120师飞狐峪伏击日军,炸毁敌车32辆,打死打伤日军200多名,击毙日军中队长田原。《后汉书·王霸传》里:“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遂成飞狐,故此处地名飞狐口”飞狐峪又称北口峪,俗称四十里黑风洞,为“太行八陉”之一。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的《飞狐口记》,形容飞狐口的山势如“千夫拔剑、露立星攒”,山路“回道万变”,如“珠曲曦穿”,高处“有如天门”,深入“令人旋踵转足”。清代吴蘖昌《北口峪》游记中称,这里的山有似古铁割出来的峰岭,“疑神疑鬼,为人力当不受”,极有鬼斧神工的势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蔚州城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城周七里十三步,城高三丈五尺,东为安定门,南为景仙门,西为清远门,惟北城墙未开城门,而建有玉皇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经飞狐道进入华北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便是紫荆关。紫荆关扼太行八陉之蒲阴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古堡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村寨围堡。蔚州800庄堡之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蔚县灵严寺,英宗赐予王振在家乡的寺庙,建有高规格的庑殿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常平仓,旧称“半豫仓”,明代建筑,为蔚州历史上粮仓之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武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3年8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在蔚县成功召开。会上,蔚县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3: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 (武州)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说:宣府,“南屏京师,后挖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远楼下券洞内清石板上那深深的车辙仿佛记录着这座古城曾经的富庶与繁华
竖立在宣化镇朔楼西侧、由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记》碑文这样描述:“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古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在他的《宣化考古三题》一文中对宣化城的建立给予了权威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宿白先生写道:宣化在辽代为归化州治所,归化州本是汉代下洛县,唐代升置武州城,武州城即雄武军城,是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为“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而建的,年代大致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起兵于范阳这段时间。也就是说,宣化建城距今应有1260周年。
宣化区古为上谷郡地;唐末置武州、文德县,此后历为州、府、县治所。。周初,宣化及其邻近地区,还是北方游牧部族放牧地带,战国时由东胡占据。燕国用大将秦开计,击破东胡,拓地1000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宣化区地属上谷郡。秦,仍置上谷郡。宣化区辖境属上谷郡沮阳县。西汉基本沿用郡县制,但又分全国为13刺史部,设刺史监察郡县。宣化地方属幽州刺史部上谷郡下落县。《宣化县新志》载:汉武帝时,幽州部设有?瞀县,即今宣化北境;有下落县,即今宣化地,城在今城东。公元39年(东汉建武十五年),匈奴又多次侵扰。汉将吴汉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还,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 常山关(飞狐口)以东避之。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广宁郡,属幽州,辖下洛、潘、涿鹿三县。宣化区辖境属幽州广宁郡下洛县。下洛即两汉时的下落。《晋书.地理志》称,广宁故属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统三县,下洛、潘、涿鹿。《宣化县新志》对此作注:潘、涿鹿,今保安州也。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合上谷、广宁为东燕州,置广宁郡广宁县,并将下洛并入广宁。《水经注》指出,下洛为魏燕州广宁县,是广宁郡治。据此,则宣化区辖境在北魏时属东燕州广宁郡广宁县。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改东燕州为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宣化区辖境属北燕州永丰郡怀戎县。郡、县均治今怀来城。隋大业三年(607),废北燕州,改置涿郡,辖今赤城、涿鹿,直至北京、天津的广大地区。宣化区辖境仍属改隶涿郡的怀戎县。唐初复置北燕州,后改为妫州,属河北道。僖宗光启至昭宗龙纪年间(885---889),析其西部置武州、文德县,属河东道。宣化区为当时州、县治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宣化下八里二区辽墓壁画
五代时,石敬瑭割让幽、云16州给契丹,其中就包括武州。契丹改武州为归化州,仍辖文德县,属西京道。宣化区仍为归化州和文德县治所。辽大定七年(1167),改归化州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为宣德州,仍领文德县;大定九年,复改文德县为宣德县,州县均属西京路。宣化区为宣德州、县治所。元初,改宣德州为宣宁府,后又改为宣德府,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宣德、龙庆、怀来皆于辛己夜地震,坏房舍、伤人畜。次年改宣德府为顺宁府府辖三县:宣德、宣平、顺圣,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化区为顺宁府和宣德县治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城墙
宣化明称宣府,是明代北方九处边防要镇之一。明洪武二年,败元将脱列伯于宣府(今宣化),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卫于城厅,之后,添置宣府左卫、宣府右卫, 皆治宣府城。明洪武27年(1394年),宣府镇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展筑,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24里,城防设施完备,设有7个城门,城门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壕堑、护城河、吊桥等,城高池深,气象雄伟,使其成为长城“九镇”中城池最大最坚固、驻军最多的镇,担负着东起四海冶,西至南洋河长达一千里的长城防御任务,成为明长城防御指挥中心,起着拱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宣化驻军最多时达到15万人,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军城”。洪武二十八年,谷王朱穗受封,就藩宣府。自此,宣府为明代边防重镇。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宣府,宣府镇自此得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常峪口原名常遇口,宣府镇重要关隘。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常遇春破宣化城,后攻陷元上都开平(今多伦西),凯旋而归以后,在此驻守,不幸暴病而卒。北去不远是通往游牧地区的豁口,于是这里以常遇春的名字命名,叫常峪口(谐音)。。关口建筑设施全被破坏,只存零星的夯土遗址。口南约3.5公里处筑有城堡,据《宣化府志》引《宣府镇志》载:城堡为“成化五年(1649)展筑,高三丈五尺,方三里四十步。”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只存部分夯土残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镇朔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碑林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该楼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且米,占地面积1052.3平方米。初建时南面塌颌日“镇朔楼”,北面有匾日“丽谯”,取镇靖高华之义。1745年,清高宗乾隆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悬挂楼北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远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的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有“南黄鹤,北清远之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重修于清雍正年间,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与古城墙连为一体,与清远(钟楼)、镇朔(鼓楼)二楼在同一轴线上,是宣化门户的象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横亘拱极楼正南的8根立柱
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废宣府各卫所,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号称“居道里之中,为要会之地”;府、县治所均在镇城,宣化由此得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3: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六)--独石口,沽源

独石口
  “关名独石插遥天,路绕青冥绝嶂悬。翠壁千寻标九塞,黄云万叠护三边。霓旌晓度长城月,毳帐春回大漠烟。总为民生勤战伐,不辞筹划在中权。”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亲帅大军出师葛尔丹过独石口所作《过独石口》七律一首。独石口,雄峙边境,形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独石口堡北5公里处的北栅口“两山夹峙,只容单骑”,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事。明时北边以大宁、兴和(河北张北)、开平(内蒙古多伦)为防御中心设防。后大宁丢失,兴和废弃,开平孤存敌境无法据守。明王朝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移开平卫至独石口。从此独石口一跃而成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军事重镇,被当时的军事家称为:“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独石口的战略地位也可见一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独石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餮口狼牙严垛牒,刀山戟岭插云霄。——独口石对联
    独石口,外长城沿线四大关口之一(嘉峪口(关)、张家口(大镜门)、喜峰口)。独石口位于赤城县北, 以“独石”而名,(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关因此而得名)。这座耸立于关前的独石上,镌刻着“突兀孤秀” 、“一石飞来”两组大字。1500年以前,郦道元考察沽水(白河)路过此地,就对这座“孤石孤生,不因阿而自恃”的巨石惊叹不已,并亲自作为丈量:“其周围才百余丈,高不及二丈,与园囿中假山相似。”(郦道元《水经注》)据现今实测,石身高8.7米,方圆78米,顶直径8.5米。《宣镇图说》,呼其为“星石”,由太空飞来,为吉祥镇星之兆。史载先后独石口,而有赤城县城。旧志载:“造阳,在今独石口附近”,燕北长城西起点。北魏时独石口属御夷镇。元代为联结大都(北京)与上都(内蒙正兰旗境内)的重要驿站。明代设开平卫,置卫指挥使司,派正三品大员任指挥使,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管辖,属州、府一级建置,领辖长安岭、龙门所两个守御千户所和十二个城堡,驻军两万多人,戍守着四百六十二里长城。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独石口设为口北三厅之一,成了理事同知厅所在地,辖察哈尔东翼四旗及口里赤城、龙门、怀来、延庆四州县旗民之事。辛亥革命后独石口的建置有了新的变化,先是改厅设县,后又称沽源县,接着县政府迁往小河子,独石口划归赤城县,为第二区驻地,1933年9月抗日同盟军方振武将军与吉鸿昌将军会师独石口并在独石庙立下方将军亲书“驱寇安边”四字的石碑。两年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这里与日寇激战,随着发生了“察东事件”。
    独石口一直是出入塞外的重要通道,明时为防御北方,而修筑独石口城,据《明史&#8226;薛录传》载,宣德年间,薛录数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边护饷,出入于开平、独石、宣府间。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鄂、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宣德五年(1430年)诏发36000赴工,精骑1500护之,皆听薛录节制。是年四月开工,“阳武筑独石,躬勤早暮”,两月后便筑成。《宣府镇志》亦载:宣德年间,左都督薛录奏允上都旧开平移驻于此,委指挥杜衡筑城包甃砖石,方9里12步,城楼4,角楼4,城铺8,门3: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在其后的三百多年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屡毁屡修。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复和增筑有四次:第一次,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据《明史&#8226;魏源传》载:正统二年,英宗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第二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已巳秋七月瓦剌入,守备杨俊先遁,与马营皆陷,云州继陷,诸堡胥警溃。景泰元年(1450年),少保于谦请遣镇朔大将军昌平侯杨洪行障塞。洪言独石八城胥宜修复。又诏都督董斌提督独石、马营、云州、雕鄂、赤城、龙门、长安岭、李家庄(即龙门所)诸城工。于景泰三年,八城皆修复。独石城,方五里,高四仞,厚三仞。第三次,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明嘉靖年间,由于俺答猖獗,每逢内犯,必毁城垣。尤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数万骑入塞时,对独石城的疯狂践踏,是继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之后,又一次最为严重的破坏。二十三年后,即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准其对独石城垣又进行了一次较为重要的修缮。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展筑,而且又全部甃砖。竣工之后,宣大总督郑洛亲赴独石巡察验工,并书写了修独石城碑。此时,城围1031丈7尺,即6.8里许,虽小于初筑时的九里十二步,但较景泰年修复后的五里又增扩了1.8里多。墙高也由原来的三丈二尺,增高到三丈七尺。整个修缮工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完工。第四次,亦即最后一次修复已是清乾隆七年(1743年)的事。时任直隶总督孙家淦以“独石城岁久坍塌,定为边口急工准兴”的。九年三月起工,十一年九月完工。补砖墙54.3丈,筑土牛933.48丈,砌海墁折方1912037丈,排墙1511丈,垛口1199个,女墙1020丈,水沟83道,发南门内外券2座,西门内外券2座,修建城楼4座,炮房8座,西南角石坝128丈9尺,东南角虎皮石坝143丈8尺,东北土堤88丈2尺。总共耗资白银9万两。独石城围比第三次修筑后又小了2.8里,仅剩4里52步。
史学上将修筑于独石口及经过独石口的长城称为“独石路长城”。(部分文字摘自独石路长城》贾全录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独石路的长城,始筑于北魏和北齐,而复缮、新筑至完备则在明朝的后期。《北史·魏本纪》载:北魏泰常八年(423)蠕蠕犯塞,二月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赤诚,西至五原,延袤2000余里。今赤城县境内后城镇滴水崖,向西至大尖山的一段即为北魏长城。但“自魏迄元,兵燹代起,而筹边者曾不知顾,隋唐所筑又俱在北塞之南,拓拔旧址湮没久矣。”(《宣府志·塞垣总论》)《北史·齐本纪》又载:北齐天宝六年(555),“诏发夫180万筑长城,自幽州北复口,西至恒州,900余里。”今赤城县境内南自东万口一带起,向北至沽源县驼骆嵯坝头一段石筑长城,即为北齐长城。为了防御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朝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这一线上先后设置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在偏关)、固原九个要镇,称为“九边”,派驻重兵。明朝政府遵循太祖朱元璋“高筑墙”的立国之策,又以“九边”为重心,相度地势,堑山堙谷,增筑长城18次之多,以上万里的边墙和数以千百计的营堡、关隘、墩台,筑成纵横交错、互相联络和支援的庞大防御网络。独石路的长城,只是复缮利用了北魏时前所筑个别地段的旧址,基本为明代所筑,故称独石路的长城为明代长城。
  
     独石路的长城修筑,自正统年间始有动议,历经108年三起三落,至嘉靖年间方筑成。
  首先,主张修独石长城的是正统元年(1436)的兵部给事中朱纯。为防北部瓦刺的侵扰,疏请修筑独石塞垣。时任宣府镇总兵官谭广则上言“自龙门至独石二百五十余里,独石至黑峪三百余里,筑墙浚濠工甚艰,不若益墩潦守”,而否定了朱纯的意见,只允增筑赤诚等堡墩台22座。成化初,鞑靼诸部势炽塞外,屡屡侵扰于内。九年(1473),在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屡屡疏请之下,动工修成了东起清水营(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过河即山西境),西抵花马池(宁夏盐池)、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的1770里的边墙之后,又奏请以“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为墙”之延绥边墙法行于大同、宣府两镇。当年,因年景歉收,国库不支而未行。
   十一年后(1484),时任户部尚书的余子俊,又受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上任伊始,即锐意实现筑墙之初衷,认为修过筑墙为最急务。乃上奏曰:“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里,旧有墩台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宣府以独石为首,以柴沟为尾而垣工”。皇帝下诏,明年四月动工。然因太监韦敬等暗中诬告子俊“假修边名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而再次搁置。(《明史·余子俊列传》).
    嘉靖二十三年(l544),兵部右侍郎翁万达任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总督。鉴于俺答四十年来几乎年年犯边,造成巨大损失,危及京师安全的教训,万达认为“驰击者彼所长,守险者我所长”,而“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以有垣堑可凭也,修边之事必当再举”。屡疏请修筑边墙。皇帝倚重万达,其主张很快得到允准之后,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壕堑深广,曲尽其宜”。先后筑成西起山西黄河岸,东至大同府东阳河镇口台和西自宣府西洋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共计1924里的长城。这段长城,自张家口大境门东行入今宣化、崇礼、赤诚三县交界处大尖山,便是独石路长城的起点。由此沿崇礼、赤城二县交界处北行,到独石口向东复南下,经镇安堡、龙门所,到后城镇马道梁入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四海冶,计长462里。此即为独石路西、北、东三面之边际也,亦称之为外边。
  其后,俺答诸部自独石、马营大边入犯减少,专从龙门、龙门所两腋抄近路入内为多。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年(1549)两次入犯,就是绕过独石之后,由镇安堡斜坡岭和滴水崖边口闯入,直下延庆、永宁一带的。一则,宣镇北路溪谷僻仄之域,贫瘠之区,道路险远,无所于利;二则,俺答之辈谋掠财物,必然志在内地,威胁京师。鉴于此,翁万达又上奏《请城北路内塞疏》:“外边以捍北路,内险以捍京师”,“外边兼理堡塞,进可以逐北,退可以致入;内险专事提防,近以翼蔽隆永,远以系籍关南,缓急相资,战守并用”。于是翁万达又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持修筑了隆永之北、独石路南缘之间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起自今赤城境内后城镇滴水崖,向西以雕鹗、三岔口、龙门关、前所,至大尖山与北行新筑之墙连而为一。它是在北魏长城的旧址上修筑的,共长169里,亦属独石路长城之一部,谓为内边(险)。此段长城,雕鹗以西长25公里为土筑,一段残高3米,底宽3.5米为石筑,仅存1米左右之埂状遗迹
独石路的长城,皆沿山势而行,其走向及其险恶的形势,清朝年间翰林储大文在其《独石长城形制》一文中,作了详尽的描写:“山上多以条石垒筑,平地则以土夯筑,个别地段砖砌。”明都督佥事尹耕著《两镇三关志》中,有这样一段介绍:自西洋河镇西界台起,至龙门所灭狐墩止,不仅垒筑长城179里,同时建筑敌台、铺屋各719座、暗门60个、水口9个。所需人力,有民有军,并有严格的进度要求:民夫日以5寸计,军夫日以3.5寸计,防守军日以3寸计。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巨,确为惊世之举。
  因年久风雨侵蚀,独石长城亦多已塌毁。现仅有独石口城西沟常宁山上5公里长,基本完好的一段石筑长城,高5——7米,上宽1米,下宽4米。尚存一座雄伟壮观、轮廓基本完好的砖砌敌楼矗立于最高的巅峰之上。
    明代,在修筑长城的前后,还在其内侧的险关隘口修筑众多城堡,以屯兵驻守。今张家口市范围内建有城堡50多个,独石路即占20多个。
  关于独石路城堡的建筑及其形势,《宣化府志》、《赤城县志》都有较详的记载。尤以清朝年间翰林储大文所著《独石长城形制》篇,更是娓娓数千言,不但边城山川了如指掌,而自辽、元、明以来记述条分缕晰,灿然可观。(由于篇幅问题,以下只叙述5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独石城:大边东至镇安堡边镇界墩,西至马营堡马家门墩,沿亘1O8里;二边东至镇安堡边镇堡墩,西至马家门墩沿亘103里余步。次冲则平夷墩等12处,山俱险峻。极冲若镇安门等12处,地势平漫,有警则设伏于护口墩、护冲墩、北栅子、西栅子剿劫堵御,云州、马营相去30里可以应援,半壁相去20里可以邀击,而清泉堡相去40里可以击尾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赤城堡:城周3里184步、高3丈、顶宽1.5丈、底3丈。城楼4,门2,东曰崇宁,南称大定。明朝宣德五年(1430),阳武侯薛禄建。赤城北控独石、马营、云州,东拒雕鹗所,南下隆永之路,为独石路的适中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云州堡:北至独石城60里,南至赤城30里,有“三路咽喉”、“朔方屏障”之称。城周3里158步,门2,东称镇清,南称景和又开关厢,置南北2门。有城楼3座、角楼4座。明宣德五年(1430)筑城,景泰五年(1454)加修甃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门所:东至边10里,西至赤城30里,南至长伸地40里,北至镇安堡45里。原名李家庄,又名东庄。明宣德六年(1431)筑城,隆庆元年(1567)重修。城方4里。“沿边若塘子望关诸隘口,皆旧时往来大宁故道,辙迹犹存。堡北盘道塘子清平望关,西北正平诸口俱极冲。平卤镇口了望、双望、青山、沙沟诸墩并次之。堡南蒋家堡可设伏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宁远堡,旧为朵颜易马市口。嘉靖二十八年(1549)即战场筑为城堡,堡据高阜,西依纯岭,东瞰深何,线路梯登而上,行人仰视,可谓百二之险矣。迤左15里外即大边盘道口也。又北有长伸地堡,旧名外十三家,为通龙门所之捷径,东西面背岗陵,南北只通一线之路。东北近大边双盘道,与镇安台俱极冲。堡东四道树,北石门儿并次冲,堡西巡检司可设伏兵”。

独石路长城沿线的关隘和墩台
    为了将长城各隘口、城堡的设防联络为一体,在长城之上和各城堡之间,修筑许多敌楼和墩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敌楼:亦称敌台,即空心碉堡。建在冲要之处,以资守险。每台高3丈,台上一般筑三阶层楼,宿兵储器,柴米油盐,预给一月,水瓮水柜注水满足,每台驻兵50人。敌台“可以远哨望,运矢石,势有建瓴之便,士无露宿之虞,以逸待劳,为不可胜,乃策之最得者。”(《张太兵文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墩台:是为传送军情信息之用,亦称烟墩。建筑在墙体中的烟墩称墙垛,建在城堡与城堡之间的烟墩,又称腹里接火路墩。墩台多见方柱梯形,一般高5——7米。长城上的敌楼和墙垛多为砖石结构,腹里接火路墩则为土夯砖包为多。现今砖多已剥落,有的已仅存状似窝头的土墩。独石口的北山墩、董家洞沟口南侧坡岭上的墩台,即属腹里接火路墩。
  明景泰年间独石军务参政叶盛,在其《水东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十年七月十二日巳时,总兵武安侯钦奉敕书:“各处烟墩务要增筑高厚,于烟墩上收贮五个月粮食柴薪,并置药弩于上。”有警,则守台兵举烟为号。寇至百人者“挂一席,鸣一炮;至三百人者,挂二席,鸣二炮;至五百人者,挂三席,鸣三炮;至千人者,挂五席,鸣五炮;至万人者,挂七席,鸣连炮,以此传递军情”。
 
 墙台之配置,清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则曰:“冲者,一垛2——3人;缓者,一垛1——2人”,“入墙垛冲处,每垛乾柴一束,重百斤;乾草5把;蔺石大小备足;器械各随所执;火器火药于台取用……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凡起止号令,俱听千把百总约束。”
  据储大文《独石长城形制》载,明末清初时,在400多里的独石长城上,共有墩台240余座。其中,自马营北的四望墩,长城折而东行,经北三岔口入独石城界,依次建有南兔儿墩——镇西墩——昭庆墩——境安墩——宁塞墩——保安栅子墩——西兔儿墩——镇安墩——得胜墩(北对灭虎墩)——关东南墩——东安墩——镇塞墩——总镇墩——北栅子敌台2——北栅子墩——旧庄墩——四望墩——宁朔墩——山泉墩——永安墩——砖墩——镇冲墩3(北面即古大沙洼、鸳鸯泊,今沽源县丰元店之东境)
  ——白塔儿墩——护冲墩——镇冲墩——青山墩——平夷墩——总高山墩——团山平尖墩——马梁墩(在独石城东北方向)长城复折而南下建总高墩——镇宁墩——隆昌墩——镇石墩——护安墩——崇宁墩,由此而入云州界。
  自南兔儿墩至崇宁墩计长121里,建墩台41座。
  由于时移代迁之故,各个时期,不同朝代对于长城的沿长、墩台之数目记载各异。明《北中三路志》曰:塞垣长522里,其中独石城界内120里;墩台178座,其中独石城界内74座。清《宣化府志》载:边长376里,其中独石城界内69里;所管边口台讯57座,其中独石城界内11座;墩台561座,其中独石城界内62座。
  关于墩讯(即烽火台)、据《宣化府志》载:明朝时,管边路墩415座,其中独石城界内70座;腹地接火路墩340座,其中独石城界内50座。清朝,赤城县境腹地边讯49处,独石境内列有头堡子、双庙儿、马营沟3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外名山、壁立万仞、紫塞奇观---赤城朝阳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赤城温泉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始于西汉,桑钦的《水经》中已有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又有“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之北实有汤泉,去燕京(北京)三百里”之说。之后,历代在此均有修缮、扩建的记载。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直隶监察御史黄应苏等在温泉立下了“关外第一泉”的碑刻;清朝康熙皇帝陪其皇祖母在这里洗浴五十六天,并命太子少师耿昭忠亲题“洗心”二字;抗日将领吉鸿昌曾在此驻军,并在岩壁题写“洗耻”两字,以示抗日救国决心。





[ 本帖最后由 执子之手 于 2008-4-6 05:22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沽源,
沽水之源,沽水既闪电河旧载为白河,滦河源头,沽源历史上沽源曾是北魏御夷镇,也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圣地。辽代萧太后梳妆楼,历尽千年沧桑,至今仍屹立在闪电河畔,金代景明宫、元代察汗淖儿行宫、清代胭脂马场、狩猎场、张库古商道、明代长城和古烽火台及元代宏城遗址,九连城遗址等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至今尚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出闪电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肖后",指辽景宗后肖绰,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圣宗之母肖太后。肖绰摄政后,在统和九年至统和二十五年(公元991一1007年)的连续16年间,辽帝、太后及部族大臣都在凉陵清暑,驻蹲并建行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冰山梁,为独石口外一天险,主峰海拔2332米,明大将明代刘挺在此曾与蒙古作战,《畿辅通志》载:“崆峒山,在独石城东南十里,《(北中三路志)》。高六十余丈、长二里(县图说)。俗名冰山,盛夏犹寒,顶宽平、方长几万步。相传明将军刘铤壁此,被围军没。东南八里有董家洞、层峦环绕,花卉丛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位于沽源县境内的滦河源头的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是辽、金二朝皇帝选作夏季避暑胜地。原这里是八百里一马平川,滦河源头的闪电河滋润得土地肥沃,每当夏季草木茂盛,长满了一种黄花,极目望去,一片金浪起伏,时称800里金莲川。
有元一代,800里金莲川有其独特的意义,金莲川不仅是蒙古贵族避暑胜地,更是夏季政治的中心.忽必烈设金莲川幕府,在其政治生涯中有着更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金莲川幕府中的重要人物,后来大多成为元朝历史上显赫的重臣,比如河北邢台人刘秉忠。精通易学和天文历算,因博学多才而见知于忽必烈,成为最主要的谋臣之一,推行“汉法”的积极倡导者,建议在龙岗建上都,并以大元为国号,并主持了大都北京的营建工作,元朝初期的许多典章、礼仪和制度也多出自他之手。忽必烈先后任其为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议枢密院事。其向忽必烈推荐的同乡张文谦、郭守敬,唐县人王恂和山西交城人张易等人也颇有建树;在金莲川幕府中还有一大批儒学大师,如河北肥乡人窦默,河南洛阳人姚枢都对“效行汉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山西怀仁人赵壁因通晓蒙文也成为幕府中的重要人物。张家口市阳原县的杨帷中也是当时的一名重臣。杨帷中,字彦成,父母死于战乱,他被元太宗窝阔台收养,是其文武全才的亲随。20岁时奉命出使西域,后随太宗出征伐宋时广揽汉族文士,设立太极书院。忽必烈即位后,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对元朝的军事、政务和屯田都有重要贡献。正是金莲川幕府的这些人辅佐忽必烈明确提出恢复“文治”的政治纲领,大力推行“汉法”,用四年时间消灭了以阿里不哥为首的蒙古族守旧势力的武装叛乱。于1271年在进攻南宋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采取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元,改蒙古国为元朝,并将政治中心南移,于次年定大都北京。一年后元军占领襄阳,后入临安,宋灭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3: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七)--怀来,中都

怀来
怀来,历史上曾称之为沮阳、怀戎。公元916年,辽改怀戎为怀来,这是怀来作为地域名称之始。“怀戎”和“怀来”为安抚北方少数民族,使之臣服之意。           
  燕上谷郡郡治造阳,即今怀来县大古城遗址.公元前221年,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第十五郡便是上谷郡,怀来属上谷郡沮阳县,上谷郡治设沮阳;汉代,上谷郡治仍在沮阳,飞将军李广曾任上谷郡太守;唐初,改郡为州,怀来属北燕州,贞观八年改燕州为妫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怀来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州治设在怀来旧城。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贿赂契丹,公元916年,辽太祖袭可汗州,改怀戎为怀来。属可汗州清平军怀来县,州、县治均在旧怀来城;宋朝雍熙四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怀来为东路;明正统十四年,在怀来土木堡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1451年明王朝为了加强怀来的军事防御,修建了沙城堡城、新保安城、土木堡城、愉林堡城;清代怀来、新保安两卫都属直隶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二年,怀来改卫为县,保安、土木、榆林并入怀来县,属宣化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来的镇边城
明蒋一葵 在《关镇杂记》中记载:“镇边城东距昌平适百里。虽云腹里,亦喉舌地。西十里有喉曰唐耳,背据大山,下视怀来,东睨横岭,而斜界居庸,烟液杳袅,足为天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镇边城一带发现的敌楼匾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鸡鸣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鸡鸣驿位于鸡鸣山南麓,,它就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驿站----鸡鸣山驿
    鸡名驿站始建于元朝的,中国古代的“邮政”事业、来往商人都要依赖的休憩之地。1219铁木真西征,在此设“站赤”,明成化八年(1472年),鸡鸣驿重建土垣。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砖修城垣。鸡鸣驿全城近似正方形,周长1891.8米,城墙高11米,占地22万平方米。城内由东向西两条大街把整个驿城分割为三大块。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全城设东西城门,上各筑两层越楼。四面墙体均筑战台,北墙正中上建立皇阁楼,南墙正中上筑寿星阁楼,两阁楼遥相呼应,城四角分筑角楼,鸡鸣驿是与高邮的驿站齐名的古代驿站,是中国邮驿历史的见证。1913年,北洋政府“裁汰驿站,开办邮政”的命令把它淘汰出历史舞台。如今,它是国内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鸡鸣驿古长城遗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鸡鸣驿城内当年慈禧西逃时住的院子。
从怀来的榆林经长安岭到赤城的云州,是元代的政治家、诗人去上都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元诗之旅”,几乎所有元代的大诗人都在这条路上留有诗作。
风雨后过怀来---刘秉忠(元代)“居庸春色限燕台,山杏凝寒花未开。驿马萧萧云日晚,一川风雨过怀来”
   明代,榆林、土木和鸡鸣是著名的拱卫京师的三关,据文献记载,土木堡本名统漠镇,唐末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讹为土木。1449年,明英宗于此被瓦剌所俘,史称“土木之变”。皇帝的扈从群臣,仅尚书以上公伯大臣,就折损有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阳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另有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以及兵部尚书邝等人,其余有名有姓的在职官员阵亡达数百人。翻开明史列传的相关章节,某某“遽蒙难以殁”,某某“从征殁”,某某等“俱及于难”,比比皆是。大明几乎在一天之内,损失了一半的中央大员。对于明朝军队,土木堡之役更是一场灾难,30多万军队,溃散后逃回关内的仅有不到10万人,帝国军队的精华部队,连同其大部分将领一起,尽皆折损在这片险恶之地。事后,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时,派人到土木堡收集遗弃军器,在也先已经运走了主要缴获品的情况下,还运回了头盔9000多顶,甲5000余件,火枪11000余杆,火铳2万多支,火箭44万枚,碗口铳(火炮)800门,足足武装了若干个卫所的部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图为土木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横岭水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横岭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横岭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漠位于怀来县东花园西南部的龙宝山,距北京90公里,与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一线贯通,是西出京题的一片不毛之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卧牛山,又名九里山,形似卧牛。 系怀来古城东门遗址,历史上素有“四大景致”之誉。清朝康熙志书有载:“东郊雨霁,西岩月落,南山叠翠,北岭凌雪。”卧牛山曾是古战场,卧牛山之巅至今还遗留着明朝时期修建的怀来古城的残墙断垣,依山势蜿蜒而上,向人们展示世事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8年,就在傅作义“观望”的时候,新保安战役打响,怀来县全境解放。整个平津战役拉开了序幕。图为新保安。

[ 本帖最后由 执子之手 于 2008-4-6 05:23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中都(张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1999年,淹没在历史荒烟蔓草中600多年的中都城终于重见天日,震惊了考古界。中都的早夭,是历史的不幸;早夭的中都,却为我们研究元朝都城规制提供了宝贵的纯粹实物资料。逝去了,中都的舞榭歌台;逝去了,中都的一代风流!远去的是元帝国杂沓的足音,寂寥的是荒草掩映中的啸天白玉螭首和700年来飘荡在中都上空的雨雾清风!萧萧风雨中,磨蚀的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元中都成为一个王朝凄恻的背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北雄居坝首,自古为中原通向大漠的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张北是游牧民族活动的“T形台”。张北秦代属上谷郡,西汉屈上谷北境,东汉、魏晋时是鲜卑人之地,北魏时归怀荒镇;辽代在张北建燕子城,城中设“清凉殿”专供皇室游猎用;金代设抚州,元代设兴利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建制);明清时著名的“张库大道”从此经过,张北一词最早出现于1917年,是张家口民德北的—个机构,后迁张北,治县,名至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燕子城,即今张北县旧城,辽主经常驻跸于此,当时燕子城的规模大抵与今之张北县城相当,全部板墙夯筑。金为柔远县治,元改高原县,为隆兴路治,两代均有增筑,作为皇帝往来的停留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以重兵驻守,永乐二十年(1422年)为蒙古部落袭陷,遂弃。1929年在旧城坦基址上加筑土墙,使旧城规模如初。城有4门,南北门由砖石砌筑,南叫建安,北叫定远,东西门由纯砖筑,东门叫迎旭,西门叫阜成,城外绕以护城河。1934年在南北二门外加砖筑瓮城,南面瓮城门称明德,北门宁朔。门上设炮台,现在张北旧城仍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城内多旧式房屋,是北去元上都旧城和清多伦宗寺大喇嘛庙的必经之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野狐岭海拔超过1600米,位于万全与张北县的交界处,也是坝上与坝下的分界点,在崇山峻岭中绵延起伏。由于古时这里野狐成群,故此这座梁被称为野狐岭。此山谷地势险峻,林高草茂,过去野兽出没,行路艰难,如同入狼窝虎穴,因此被称为“狼窝沟”,而此山口是张家口通向坝上的咽喉地段,风力猛烈,老百姓称“黑风口”。
野狐岭自古为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被称为“极冲”。元代诗人周伯琦《野狐岭》诗对这里有精彩的描述:“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涧谷深叵测,梯蹬纡百盘。坳垤草披拂,崎岖石山赞山元。轮蹄纷杂踏,我马习以安。恍然九天上,熙熙俯人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为报祖仇决计攻金,1211年,亲率10万铁骑奔袭坝上草原,剑指中原;金“倾全国之兵”(史载约为40万精锐),试图凭借野狐岭天险与蒙古军队决一死战,这一役,铁木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从而开始了蒙古的强大和金朝的衰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县白城子,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张北县在辽代地处交通要道。由于民族习俗使然,元代统治者习惯在夏天北上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冬季则在大都(今北京)。因此元代两都制度确立后,为便于皇帝每年在两都之间的往来,大都和上都之间开辟了几条驿道,其中一条就经过张北,成为中原通往草原的必由之路。由于这一带风景秀美,还是辽、金、元三代统治者的避暑胜地。加上各民族之间的商贸往来时常在这里进行,这一切使得元代时的张北成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他即位后十天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见《元史·武宗纪》)征发大量兵民修建,前后历时四年,工程浩大,分为外城、皇城、宫城。施工一年后即在中都设留守司、光禄寺、虎贲司等数十官府,并设万亿库存放钱币、金银器,中都曾繁华一时,还在此设置了中都留守司等部门。据考证,元武宗1308年设立了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随后又先后设立了各种重要官署,由此该地成为元朝的三大都城之一的元中都。1358年,元中都被当时的起义军烧毁,由此成为废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掘中的元中都遗址
    有关部门对元中都遗址进行了为时二年的发掘,使在地下沉寂了近700年的元朝都城之一中都重见天日。在已发掘的143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中心宫殿台基、高等级宫城门道、角台结构以及珍贵的建筑构件30多件,其中包括柱础石、琉璃瓦当、滴水、花砖等。这次发掘为研究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依然高大的残垣断壁静静矗立,曾经目睹了元帝国中后期国运衰落的历史见证!默默诠释着这块斑驳土地上沧桑厚重的历史

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的同时,西线苏蒙联军也越过草原,进入察北,开始对日作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图为张北苏蒙联军纪念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9年起,侵华日军在狼窝沟一线作对苏作战准备,“确保张北附近阴山山脉的要地,以掩护关东军的侧翼,开始构筑部分野战阵地,以后逐年加强。”在1943年,日本“派遣军得到中央的同意,于11月中旬作了如下布置:改以阴山山脉作为主要抵抗线,尽量利用地形,策划持久战。”到1945年,侵华日军沿坝顶修了总长约300多公里点、线结合的环形永久性筑垒工事、明碉暗堡200多个,有明暗交替的战壕,交通沟连通。阵地北侧前沿,挖了宽5米、深4米的战防壕沟,壕内外设有铁丝网,网内、网外均有复杂的雷区。当时驻守野狐岭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日军自信狼窝沟工事固若金汤,企图借此险要工事,阻止苏蒙联军南下。。。长驱直入的苏蒙联军接连向狼窝沟一线发起进攻。不日,日军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狼窝沟防线终于被攻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昔日战场今寂寥






[ 本帖最后由 执子之手 于 2008-4-6 04:04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1 15: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八)

张家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家口堡子里鼓楼
   张家口名来源于张家口堡,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为当时万全右卫指挥张文所筑。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加筑城堡并在城堡北开一小门,曰“小北门”,俗称张家口。据明嘉靖四十年刊《宣府镇志》载:“周四里(约2公里),高三丈五尺(约11.67米)”,初开东南二门,东门称“永镇”、南门称“承恩”,后又在城北开小北门。张家口堡的建成,加强了大境口长城的防卫,明代一直屯以重兵。张家口堡曾发生过数次抵御蒙古骑兵的激烈战斗,但从未被敌所破,被誉为“武城”,蒙古兵南下侵扰皆避其堡而行。清代,张家口堡逐渐发展成为张家口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紧依堡东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武城街。
    但是张家口堡却并不建在“张家口”,而是建在西口,张家口有“东口”、“西口”、“北口”之分,其中东口即独石口,西口既翠屏口、(今平门),北口即大境口,后开大境门,既今称张家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家口谓军事重镇,“重”就重在“口”上。说到“口”,一致认同的是东、西太平山之间、“大境门”所在地的“山口”(北口)。其据有二:一是《口北三厅志》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明设防守,清置总管,形式险要,足资拱卫”;二是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宣府巡抚汪道亨行阅边塞惊叹道:“‘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他认为在此天设之险,仅西面危垣半壁,东畔垣道则虚未设防,是防务上的错误,于当年七月规划筹措修筑“来远堡”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文为什么不把张家口堡建在“北口”,而要建在远离“北口”十多里外的“西口”?也许张文的军事素质不如一百八十多年后的汪道亨高。那么处于战乱之中的张珍不在“北口”新建戍堡,而要将张家口堡“改筑城堡”呢?是无力建新堡;还是没有认识到“北口”的军事价值呢?否。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张珍在“改筑城堡”的同一年,为了加强张家口堡的防卫,在南边成扇形的建起了几座戍堡:“明嘉靖八年驻军指挥张珍为加强防务在此建堡,叫‘王家柴’(寨)……明嘉靖八年,驻张家口指挥张珍为加强防务筑土堡一座,名高庙堡……明嘉靖八年,指挥张珍筑堡叫四解(杰)屯……明嘉靖八年,指挥张珍筑堡,曰沈家屯”。张珍为什么只在张家口堡南面建防卫之堡呢?当时张家口堡的威胁来之两个方面:从野狐岭入境之敌沿驿道进犯张家口堡。此道己有新开口堡(建于宣德十年)、膳房堡(建于成化十五年)、万全右卫(建于洪武二十六年)三道防线。若攻破以上三道防线,张家口再筑堡也是徒劳的。另一条则是沿宣大驿道绕八角台侵入。因而在八角台以东一线筑堡四座,防敌离驿道北进。“北口”自“隆庆议和”后,互市稳定发展,张家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直至“大境门”的开通、“张库大道”的形成,使张家口边贸达到了顶峰,为后人书写张家口的历史留下了笔墨重彩。“北口”对张家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西口”的道路与“北口”相比,视野开阔、道路平坦、无险隘峡谷,易于用兵。冷兵器时代,易于骑兵、牛马辎重通过。近代是机械化部队必选之路,民国初修汽车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本人向坝上修铁路都没有选择当时久己闻名的“张库大道”。现代国家一级公路的207线更是车水马龙、目不暇接,昔日“张库大道”的遗迹己成为文史学者研究的内容了。因此,从整个历史看,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在军事、交通及历史文化内涵上,“北口”都代替不了“西口”(翠屏口、平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宣府巡抚汪道亨行阅边塞,见张家口东高山和西高山“两山对峙,……崖奔壑斗”,势如破竹,中间半边是河流,半边是坦道,不禁惊叹:“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可是如此天设之险,在防务上却有很大的缺陷。山南仅西面筑有长城,东畔坦道则虚未设防。汪道亨认为“山川之险,险与敌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于是决计修筑城堡。堡方二里十三步,堡墙长一百零四丈四尺,墙高三丈,上加五尺女墙,下掘底垒石为基。堡东临水,则筑堤建闸,以防“河流漫涣。”环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楼,以供警戒、了望。堡的南面、北面和西面开有城门。堡内营建台署两处、营房300间、抚尝厅3排、观市厅2所、司税房24栋,街巷道路,井然有序。城堡落成后,汪道亨为炫耀“皇灵远荡,声教远敷”,外族“至此如归”,将堡命名为“来远”。从此,“来远堡”名于世。隐隐如负隅之虎豹的来远堡与略缩内地的张家口堡仅隔数里,二堡南北相望,互为依托,象两把锁头牢牢地控制着京师北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当来远堡建成后,蒙汉和好,不用兵戈,蒙古土默特首领俺答汗同明王朝双方议定在宣大“边墙”建立互市,开展蒙汉贸易。宣府巡府汪道亨精心构筑的来远堡在军事上并未能发挥多大作用,反倒带来日渐兴旺的蒙汉贸易,为促进两族人民经济往来与和平建设起了促进作用。蒙汉贸易,让来远堡周边的商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这种发展,1645年,刚登上天子宝座的顺治皇帝在来远堡的边墙上开豁建门,命名为“大境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远堡是当时遐尔闻名的蒙汉“互市之所”,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市城”。据《马市图序》记载,每当开市之日,掌管集市的官吏坐在数丈高的讲市台上,“曹长跑白事规”,近百名士兵环城警卫,维持秩序。市场上摊铺栉比,“百货坌集”,蒙古人用“车庐马驼羊旃毳”等特产与内地商民换取“布缯瓦罍”以及锅釜等生活日用品。更热闹的是“旃鞠、跳丸、意钱、蒲博”等各种杂技表演。堡外“穹庐干帐,隐隐展展”,比赛射箭和摔跤的“莫可名数”。真可谓“一时之盛也”!当时来远堡内建有三座庙,一为城隍庙,期求全堡百姓安居乐业。一为三娘子庙,纪念俺答汗夫人三娘子为茶马互市所作的积极贡献。一为供奉着一只大蒙靴的小庙,祝愿从远方来的蒙古族兄弟一路顺风。各地商贾云集于此,各种行铺沿路长达四五里。来远堡迅速成为当时闻名遐尔的蒙汉“互市之所”。这样一来,来远堡就被人们称作了“市城”,而与之相隔两公里多的张家口堡便成为
了“武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张家口堡之“武城”到来远堡之“市城”,其间名称的微妙变化,恰恰真实地反映了蒙汉关系由兵戎相向到“贸迁有无”的历史进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境门外正沟摩崖石刻“内外一统”,正是如此民族团结的反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张家口市区西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叫赐儿山,山峰秀丽,风景如画。 在山腰深处有古云泉寺,至今已有600余年。所以叫云泉寺,是取"白云深处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上部为道,下部为佛。寺 内有子孙娘娘殿,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此登山焚香祈求 "赐儿" 的人络绎不绝。故称此山为"赐儿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张家口云泉寺,为市区最古老的寺亩,有“先有云泉寺,后有张家口”之说。寺内西崖下有并列的三个天然潜蚀石洞,相隔咫尺,景况迥异。这三洞是水洞、冰洞、风洞。1923年冬,康有为偕弟子陈重远从吴中来张家口,前往赐儿山云泉寺游览,深为"山川缟素、天地一白"而感叹, 遂作《雾雪登云泉寺》,诗曰:"山县关城早,天寒日暮愁。夕晖千白雪,吾爱云泉寺。日出松石上,诗清情 复幽。后人今不见,应共忆斯游。。"康有为游兴 犹浓,便沿石磴道登上山巅,俯视张家口全景,吟出"行行积雪里,渐入浮云端;前路青天近,冷冷诗骨寒"的诗句。在游了西山崖下的风洞、水洞和冰洞之后,又挥毫写下"崖石青天里,悬洞堪称奇。仙人原有宅,醉语也成诗。凝静听崩雪,山空闻折枝。平明出谷口,险尽尚惊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母宫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水母宫背后的卧云山,山势巍峨,树木茏葱,山头白云缭绕,一派肃静幽静。山下有一泉水出石洞而奔涌,水流清澈甘美,终年不涸,被称之为"大水泉"。水母宫就建在"大水泉"之上。相传水母娘娘路经 卧云山,干渴思饮,四顾无水,便指地为泉,山岩遂裂隙,泉水泊泊而出,至今不断。其水质为含锶与偏硅 酸的优质矿泉水,长期饮用,对身体有极大补益。还因为水质较硬,含硫、铝等矿物质,有宜于浸泡、洗鞣 毛皮,效果极佳。张家口素有“皮都"之称,在加工皮毛时常以泉水洗皮,于是为感念水母娘娘赐泉之恩便集资跨泉修建了水母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境门

如果说独石口讲述的是一段烽火狼烟的战争史,那么大境门代表的更多的是通商与贸易史。
     打开我国的疆域地图,一条东西横亘的万里长城跃然眼前。作为历代封建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屏障,它的很多地名都与 “关”或“口”形影相随,然而,360年前,长城脚下的张家口却诞生了一座象征和平的贸易之门。这座门就是位于张家口市境内的大境门,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境门来源于明代大镜口,明王朝建立后,为防御残元势力的入侵,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大将军徐达葺建长城,“修补边墙”。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兵部尚书余子俊再次“缮葺边墙”。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于边塞多事,宣大总督翁万达奉旨在张家口一带增筑长城数百里,建起敌台百多座,以加强防守。明朝修建的大同至宣化这段长城共长1000多里,大境口是其众多关口中的一个重要关口。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来远堡西侧边楼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惟岳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在大境处城墙顺东、西太平山的山势蜿蜒而筑,东西太平山壁立千仞,峭然对峙。顺山势而建的长城,蜿蜒如带,气势磅礴,循燕山西可至山西、陕西,东可达京师的屏障居庸关、八达岭。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镜门区域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重地,还曾是中俄、中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对外贸易的“旱码头”,曾有“陆路商埠”之称。以大镜门为起始点的古“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到库伦-今乌兰巴托)可与丝绸之路媲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库大道

旧英文词典把张家口译作Karian(开尔达),即码头之意。可见过去的张家口在外国人眼里是个通商贸易的地方。实际确也如此。张家口这座城市孕育、诞生于明代对蒙古族的重开互市之中,兴旺发达在清朝和民国年代对蒙俄贸易的黄金时期。由于张家口东接京、津,西通晋、陕,为北出塞外直抵蒙、俄的交通要冲,从而使其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埠和陆路码头。历史上曾有“皮都”“陆路码头”,“汗码头”“第二码头”之称。清末明初繁盛时,商户最多时有718家,还有四十多家外国洋行及其代理商,可与天津、上海口岸相提并论,此外还有七百多家与旅蒙业相关的店铺,从而使张家口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年贸易额最高时达白银1亿5千万两,成了中外驰名的国际贸易商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再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路线。这条曾经沧海的商道记载了北中国对外贸易近400年的兴衰史。透过历史烟云,我们不应该忘却这条绵延2700多公里长的古商道之于中国经济的意义。

刘振英 在《张库大道春秋》里这样描述
    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李桂仁《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说:“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他引《宋史·张永德传》:“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史饭茶规利,阑出缴外市羊。”太原的最高行政长官要过问“茶”、“羊”利市,可见交易已有一定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讲,从蒙古草原的腹地,到中原地区西北的边陲城镇,有几条路可走:一是从乌兰巴托出发,一直南下,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边缘,通过东西苏尼特旗(今赛汗塔拉)、土木尔台、商都、集宁,到达大同、太原,这是一条直线;二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经阿嗄巴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过多伦诺尔(今多伦)到沽源,经独石口到北京。还有一条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越浑善达克沙漠,过太仆寺旗,经张北进入张家口。
    第一条,到达大同、太原的路线。历史上也曾开设过蒙汉交易的“马市”,但不久被终止。其主要原因是从赛汗塔拉到现新民乡、土木尔台一带有百里沼泽,一到夏季便车马难行。第二条,经独石口到北京的路线。清时,沙俄商队曾一度习惯于走这条路线去北京贸易。但因路途较远,且多崎岖山路,更因清政府对安全的考虑,这条路最终没能维持多长时间。而张家口具备了距离最近,相对道路状况较好的优势。漫长的选择,最终确认了张家口。这是商业法则的选择,这是历史的选择。
   八至十一世纪,蒙古族通过和各民族的接触交流,发现了草原外面的精彩世界。十二世纪初,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蒙古族空前强大。金大安三年(1209年)成吉思汗在野狐岭大败四十万金兵,1215年攻战中都(今北京)。可以肯定的是,重大的军事行动,是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在驱动着。也正是因为草原腹地与中原的急切的物资交流意愿,开始有了除抢掠以外的贸易交换行为,但这大多是以蒙古军队为主进行的。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在全国设立驿站一千五百多处。驿站除“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外,也对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朝统一货币,先后发行了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宝钞”“至元宝钞”。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活跃,但此时的贸易,主要控制在官府、官僚、遗族和色目人的手里。为了给草原输送生产、生活物资,他们把中原的物资集中到北京,继而运至张家口一带,然后运回草原。《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路、官马大道就是后来张库大道。”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逃往漠北,建立北元。此期间,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资,开始由汉人在战争的间歇期间,展转运至草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流。
    明宣德四年,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
    明朝初年,为巩固边防,明王朝从嘉峪关起沿长城至辽东一线,修建补建长城(大境门段长城在此时修筑),并先后建立九个边防重镇。宣府、大同两镇最为要冲,常年屯兵十多万人。明王朝派出大批军队屯住边地,这些军队的给养成为一大难事。为此,明政府在边地实行屯田制。屯田制有民屯(吸引移民),军屯(军队士兵耕种)和商屯(商人出资雇人耕种)三种。商屯的粮食交给军队,换回的是商人对食盐的专卖权。历史上称此为“开中法”,它也促进了张家口一带商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屯田制的实行,由于商人的云集,促进了张家口社会的发展。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边塞城市的雏形已基本构成。明初,限制内地物品流向草原,史称“禁边”。但私下里总有人为利益驱使而走私。
    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元人恢复了元气,再度向内地侵扰,导致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
    不久,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分。鞑靼、瓦剌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的形式向明王朝交纳贡品,明王朝也赐还一部分物品,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
    后来,这种形式演变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王朝在今张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一带河滩、山谷,开办的“以布帛易马”的“贡市”。
    就张家口的“贡市”而言,这应该是官方承认的张库大道的正式起源。不久,“贡市”便因又一支强大起来的蒙古俺答汗部的侵扰而凋零。
    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和蒙古俺答汗议和,并商量在宣府张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太原府水泉营堡设立“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每年夏末秋初举行,为期十二天。至此,民间商人私下的交易变成政府指导下的规范交易。
    “茶马互市”类似于蒙古族的“那达慕”和内地的庙会、交流会,它促使张库大道的商业流通日渐繁荣。需要指出的是,明政府与俺答汗的议和协议及“茶马互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俺答汗的妻子三娘子的从中斡旋分不开的。 三娘子努力说服丈夫放弃了对明朝边境的侵扰,并促成了“茶马互市”。据《明会典》一0七卷记载:“开市凡十一处……。市各二日,每月又有小市。”又据《北方民族史论丛》记载:“张家口本荒缴,初立市场,每年缎布买自江南,皮张易自湖广。督抚王崇古等论:夷部众多,钱粮有限。因广召商贩贸易,号民市。”随着贸易的扩大,贸易品种已不仅仅是马匹了。
    明王朝当时开设的三个主要“马市”,都限制了马匹的交易数额。具体为:宣府张家口堡三万匹;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一万四千匹;太原府水泉营堡六千匹。大同、太原两府的马匹交易总数,仅占全部马匹交易的40%。这就说明了宣府张家口堡“马市”的重要地位。
    十六世纪中叶,明王朝在一连串的农民起义冲击后,社会危机日益加重。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朝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从1551年开市至1573年的二十多年中,明庭内部对“开边”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是张居正等人的主力,才使这条古商道得以发展下去。此时,张家口的“马市”取代了大同、太原的三个“马市”,成一家独兴之势。又由于这一时期北方无战事,如《国朝献征论》所云:“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行人不持弓矢,近边水陆屯田垦治如内地,墩台哨望之卒,已渐撤去。所省粮饷,岁不下十万石。”“所易马至数十万,命官放牧,统养待用,在野成群。”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张库大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明万历年间,张家口的“茶马互市”贸易已小有规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明政府在大境门段长城开一小门,门曰“小境门”。小境门仅供行人通行,高大的骆驼,驮上货物便进不了门。这也是从边境安宁的角度去考虑的。为巩固边防,政府还在长城内清水河岸边河滩上筑堡,堡曰“来远堡”,俗称“市圈”。来远堡设两门,西南门曰“永顺门”,北门名称无考(当为来远堡)。来远堡周长四里十三步,堡墙高三丈,占地约二千七百平米。来远堡建成后,屯兵不久便改作市场。当时堡内有总管署、关帝庙、三娘子庙和城隍庙。总管署是来远堡交易的管理人员办公居住的地方,关帝庙建在城墙上,庙内供奉关公像外,还有一只大蒙靴,意在祈求行走在张库大道上的商旅之人的平安。关帝庙在交易时为讲市台,也有人称之为“市台庙”。三娘子庙,是为纪念开通张库大道做出贡献的三娘子修建的。
    《察哈尔志》载:“宣府来远堡贡市,拓中为城,规方需地,千货坌集,车庐马驼羊旃毳(cui)布曾瓶罂之居。”记录了互市的盛况。
    后因小境门通行困难,大宗货物仍需要堆积城外,交易不方便,市场便渐渐在长城外西沟和正沟一带的河滩形成,西沟和正沟也逐渐盖起了许多店铺。
    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小境门西边大境口建一大城门曰“大境门”。我们知道,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占北京。同年十月清世祖福临正式迁都是北京。这期间,中国南部战争频繁,北方在做迁都的准备。为什么清政府急于在北部边境一带开大境门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蒙古族与原明朝有着深刻的矛盾,况清入关前就已统一了蒙古各部,有的蒙古部族甚至参加了清王朝对明王朝的战争,并立有战功(如后来的外八旗)。清王朝入主中原,北部边疆安定,无须设防。开设大境门是开放的需要。二是张家口经商的八大晋商(即清政府赐封的八大皇商),在清兵入关前即与清政府有贸易往来。曾对清提供过物资保障,清王朝入关,八大皇商提出扩大张库大道贸易的请求,因小境门狭小,故开大境门,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清王朝刚入关,南方战争需要物资保障,尤其是战争用的马匹更是急需。所以,开大境门扩大贸易也是战争的需要、政治的需要。
    建大境门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应急措施,是在仓促中进行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境门券门基座条石的遗痕上得到证实。我们发现,大境门基座的条石中有三块是刻有云绷的。三块刻有云纹的条石,虽说都码放在基石第四层,但不对称,不规范。可以断定当初不是刻意码砌的。另外,基座条石的石料也不是统一的,不是从一个地方采集而来的。由此可看出,建大境门的石料没有经过事先的准备,是在仓促中搜集而来的。那刻有云纹的三块条石,大约是从其它毁坏的建筑遗址上搬来的。因此推断,大境门是在仓促中修筑的。另外依建关城惯例,大境门上应有城楼,而当时未修,也说明了这一点。
    修筑大境门,是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的极大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全力支持,才有了大境门外易货贸易的繁荣。张库大道的兴盛从此开始。
    随着清政府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张家口出现了更多的“跑草地”的买卖人。这其中人有皇封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有联手经营的束鹿,常州、饶阳、辛集“直隶帮”,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涿鹿“本地帮”。这些商人初时统称通驿站,清末改称旅蒙商。
    旅蒙商从内地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与俄国人交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
    有关数据记载了张库大道的历史辉煌。请看,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商户,清初80家,道光年间260家,同治年间530家,民国初年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上下堡的买卖家多达700余家。
    张库大道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资企业。据记载当时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有德意志的“礼和”“地亚士”,有美国的“茂盛”“德泰”,有日本的“三井”“三菱”,有法、俄、荷兰的“立兴”“恒丰”等,总数达到了四十四家。这在当时可以和天津口岸、上海洋场相提并论。这些不同肤色的“色目人”,带着或多或少的资本,在张家口置地盖房,设立洋行,参与到张库大道的激烈商业竞争中。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可在张家口看到一些洋房。平门外三道沟里,八十年代还有一幢俄国人的乡间别墅遗址。为生意把生命留在中国的也有,西沟南山上那座白俄墓的主人,至今大约还在作着发财的幻梦。
    张库大道的兴盛也促进了乌兰巴托这座草原城市的形成。清代的库仑(今乌兰巴托)是由蒙古街和中国街两部分组成的。中国街又叫买卖城,顾名思义是一条商店云集的街道。这里居住的是中国商人和清朝官吏,用草皮砖建成的房子排列整齐,具有中国内地街道的风貌(现已无存)。蒙古街和中国街交界处一幢二层小楼,是苏联领事馆。蒙古街有一座镀金圆顶大庙,庙内供奉一座弥勒菩萨像,像高十多米,重达一百五十多吨,据说此佛像是在内地铸造,解体后运到当地安放的。蒙古街大部分是散乱的蒙古包群。库仑地区的统治者是清庭委派的“库仑办事大臣”知事。知事有二人,一人由北京派遣,一人从当地蒙古贵族中选派,知事负责一切政务、商务,统中国驻军两千人,蒙古兵一千人。另外俄国人以保护侨民利益为借口,在库仑驻扎六百名驻兵。
    通过张库大道做生意的除蒙族和汉族人外(当时蒙族人居住在乌兰巴托属我国领土。)当属俄国人多,他们专跑张家口至恰克图这条路。早在沙皇叶卡特林娜一世(1227年)时,俄国边境的小镇恰克图就已有了对张家口的小集市。雍正元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专门为此集市交易,制定了规定。俄文的《皇朝文献通考》说:凡入恰克图市场必有理藩部颁发的信件。无信者不准入市。马克思在《俄国对华贸易》文中说:恰克图位于西伯利亚的南部和中国的鞑靼交界处……这种在一年一度的集市上进行的贸易,由十二个中间人经营,其中俄国人六个,中国人六个,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完全是以货易货的交易。由于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由一个普通的要塞和集市,逐渐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
另据记载,张库大道全盛时最高年贸易额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300多亿人民币,这是怎样的天文数字!
    张家口的繁荣,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小例子证明。一是张家口大境门外一带商业繁荣,房价奇高。一间标准房的月租金要五十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9000多元,简直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
    另一个例子是当年清王朝兵部官员到边塞任职是苦差,大多由被贬的官员去充任。而唯独张家口的外派官员,是需要大把白银向兵部送礼,才可取得。可见当时在张家口当个“海关关长”是上等的差事。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深入阐述的问题是:当年小境门与市圈集市贸易乃至后来大境门外“外馆市场”的管理方式。当时,小境门外由蒙古军队把守,小境门内由明朝军队把守。参与互市贸易的蒙汉商人,凭张家口同知关方文书,可自由出入小境门。交易中,蒙古商人不遵守规定者,由蒙方官吏处理。明朝商人不遵守规定者,由明朝官吏处理。这和现在国际通行的边境贸易管理的办法一样。另据《宣府镇志》记载:“凡由京城(今北京)奉差人员及外藩蒙古扎萨克军官军出入,必有兵部理藩及各管大员的火牌、印文,经验证记档(出入关登记)后,才准出入境;凡察哈尔各蒙古人员进U4易者,印票(类似边防证)记档后方准出入;凡蒙汉等商民往来贸易者,必有张家口同知关方进入大境门,必交征税银(海关税)后,才可以出入。”这一繁杂的出入手续与今天的海关通行,口岸通商管理方法相似。
    因此,是否也可得出一个推论。为什么万里长城所有的关口城门都以“关”或“口”命名(如山海关、雁门关、居庸关、倒马关、古北口、独石口、杀虎口等),而偏在张家口的这一座城门却叫做小境门和大境门?这应该是边境之门,是海关国门。既然是边境,是海关国门,人员往来和通商就要有个约束。这也就是当年大、小境门的管理,依照海关口岸管理的原因。
    出大境门向西,近十里的狭长沟谷中,曾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这里有经营苏杭绸缎的绸缎庄;有经营曲沃生烟的生烟庄;有专门经营牛马皮、老羊皮的粗皮行;有经营珍奇兽皮和麦穗羔皮的细皮行;这里有牛马羊大店,专门转运草原来的牲畜;这里还有山货铺、点心铺、酒作坊、麻绳铺、茶叶铺、瓷器店、杂货店、米面店、瓷器店、铁器店……真个是百货俱全,包罗万象。过去人们常说:“出了大境门,一半牲口一半人,”假有贬意,其实不然,这里说的是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庞大。
    参加市场交易的有汉、回、蒙、满、哈萨克等民族和美、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商人。这里的交易公平合理、次序井然、无尊卑之分,无欺行霸市,大家相互礼让,呈现的是祥和繁荣。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乾隆出巡塞北,曾到西沟巡视。随员张楚俊诗云:“龙旗掩映出皇州,塞北遥瞻盛典修。”一派赞誉溢于字里行间。陈逢稀诗云:“圣主恩泽驾七巡,游居屡沐翠华春,几多父老壶浆惠,不动沙场战马尘。色目竞夸蒙古集,珍奇远至卡图阵,自从一统无中外,稳睡华夷百万民。”诗中一派祥和;那“惠”与的“壶浆”多是美酒,那马匹踏起的尘埃是繁荣,那诗中的“色目”是外国商人,那“远至”的“珍奇”,来自恰克图。清代诗人穆文熙也曾来过西沟市场:“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绍绵压明当。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蒙古姑娘穿着绍绵,身着汉族佩饰,随蒙古部落的首领进入市场,真乃民族融和的美好图画。清庭官员查慎行几次考察过张库大道。他总结道:“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休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诗中描述张库大道的交易和商旅情景形象逼真。
    张库大道的兴盛,促进了张家口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商户、人丁的增加,张家口上下两堡相对发展,逐渐连成一片。尤其是城堡坚固的张家口堡内,更成了官吏、富商们兴建有宅,设立银行票号的首选之地。以至于今天,堡子里那一处处商人们供奉过的寺庙,那一座座民居四合院,依然透着灵气,依然诉说着历史的辉煌。
张库大道的兴盛,也促进了张家口地方工业的发展。
    首先是皮毛加工业。当时从草原运到张家口的皮张,大多是在张家口制成半成品,然后向外转运。张家口的“口皮”行销国内外,十分有名气,张家口享有“皮都”之称。值得一提的是麦穗羔皮,它是当时京、津、沪、港,及欧美等国皮货店中的珍品。母羊从怀孕到产仔要六个月,在母羊怀孕五个月时,把不足月的羊羔从母羊腹中取出,剥羊羔皮制成麦穗羔皮。这种皮轻薄柔软,质地细嫩、如绸缎一般,毛成自然弯曲状,也叫“肚剥羔皮”。
    另外,制毡业乃至后来的纺织业,在张家口都曾非常兴旺。
    蒙古高原的湖泊中盛产碱土,是提炼纯碱的原料。每年都有老倌车队把碱土拉运至张家口,在这里提炼制成每块百斤(工业用)或半斤(民用)的块碱转运外地。这些碱因为在张家口提炼加工,所以叫做“口碱”。
    由俄国运回的粗糙银器,在张家口冶炼翻模,制成银元,叫“口平银”,流通全国。
    草原盛产的蘑菇在张家口加工后,叫“口蘑”,是京、津酒店的名菜原料。
    制造业以小手工业为主。有蒙靴业、鞍具业、口袋加工业,小型铁器工业等。万以蒙靴在草地名声最响。张家口当时有靴铺八十家,从业人员二千多人。大多是前店后厂,地点大多分部在西沟、正沟、朝阳洞大柳树底、后堂巷、碱店巷一带。出名的有德盛元、大顺魁、公和盛、天盛长等,年销二十多万双。蒙靴料是香牛皮,用丝线缝合。有代式、皂式、乌珠穆沁式,还有大小爱登(蒙语音译)式,工匠们先制成大样,然后用鹿皮镶边,用金丝线绣出云纹。鹿皮镶边的习俗,缘至蒙古族七世纪前,在大兴安岭渔猎时穿鹿皮靴的习俗,所以,镶有鹿皮边的蒙靴比一般蒙靴的价格要高出一倍。一双镶有鹿皮边的蒙靴,在当时可换二头牛。
    此外,由于驼队和老倌车队长途运输的需要,包装行业,制车修车行业,绳纺行业也曾一度兴旺。
    清朝末年,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的张库大道不断发展壮大。清政府当年曾因慈禧太后讨厌火车的汽笛声,而下令拆除了外国人修建的北京至青岛的铁路。而1904年,为支持张家口的商业发展,为加快张家口与北京的商品流通速度,清政府又下令建造了北京至张家口的,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而且要穿越山势险峻的燕山山脉,而且要让詹天佑绞尽脑汁发明了自动挂钩,孕育出“剪子股理论”。此后,我国的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于1918年建成通车。汽车队取代了骆驼队、老倌车队。历史的车轮,载着经营张库大道的商人们的窃喜和祈盼,似乎要驶向一个新的辉煌。
旅蒙商大致可分为两个集团:一是以八大皇商为首的“山西帮”和以八旗王公贵族组成的“京帮”。他们手中有雄厚的资本,在中原的东南沿海组织收购大批物资,屯集在大境门外。他们主要的销售目的地是乌兰巴托、恰克图,甚至还包括莫斯科。尤其是参加每年一度的恰克图年会(贸易交流会),获取的利润最高。他们以整批大宗货物的批发交换为主,兼零星交易。
    这些巨商们在乌兰巴托、恰克图,莫斯科都有各自商号的常驻分号,驼队或老倌车队将货物运到就算完成任务,具体贸易由分号的人员来做。
    当时,赶着驼队或老倌车队跑草地叫“出拨子”。驼队称“货房子”,每顶房子有十二把骆驼,每把十四峰。也就是每顶“货房子”有168峰骆驼驮运货物,每峰骆驼驮四、五百斤。“货房子”由一个小掌柜带领。雇有三、四名保镖护卫。每顶房子二十几名驼工、伙计,一路上管理骆驼,找水做饭,打杂。为安全起见,每顶房子还专门配备十几条蒙古狗、这种狗高大威猛,合作能力强,是对付狼群和土匪的好帮手。而且每次出拨子,大都几顶房子结伴而行,成千的骆驼马匹汇成浩浩荡荡的商队行进在茫茫高原戈避。驼铃声、马嘶声、人声、狗声、首尾呼应,蔓延数十里,此情此景何等壮观!
    老倌车队则是另一番景象。老倌车用桦木或榆木做成,由蒙古黄牛驾着。每辆车载重七、八百斤(另有说法每车拉五、六百斤,依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旅蒙商杨兆德老先生回忆,每车拉四袋盐,每袋盐二百斤,当为八百斤)。每个车队四、五十辆车,选择一头健牛做为头牛拉头车,头车不拉货物,只坐赶车人,捎一些路途生活用品。赶头车的人一般是“老草地”,识得路途,通晓蒙语,俄语,知道路途上的水源地,决定每天的打尖地点。后面的车上没有赶车人,每头牛的缰绳拴在前一辆车的尾杠上,每头牛脖子上挂一铁铃,走起来叮当作响。车队由一名掌柜带领,二十几名伙计一路负责杂役。每一车队也雇有三、四名护卫随队保护,十几条蒙古狗紧随车队。
    车队出发时也是几“拨”结伴而行。出发前集结在南天门或万全洗马林一带的河滩上,举行出发仪式。这时每头拉车的牛都已饱食一个多月的精料,个个膘肥体壮。每个车队的头牛要披红挂彩,接受祝愿。出行的人和送行的人集中起来,燃放鞭炮,焚香上供,给牛磕头祈盼平安,然后出发。牛车在草原上行进的速度不及驼队,他们一般是夜行晓住。每天休息时牛卸下车来去草地吃草,人就地吃饭,休息。
    从张家口上坝,当时大致有三条路,一是从南天门沿西沟进去,走土井子、坝底,登旱淖坝;一是从万全沿现207国道这条沟上去,登神威台坝(黑风口);另一条路是从大境门正沟前行,走崇礼东营盘,登五十家子坝。其中大部分商队走旱淖坝,后来发了财的商人们还捐资在旱淖坝头修了一座非常气派的老爷庙。庙在商道的右边,座北朝南,庙前两根石头旗杆高三丈,途经这里的商队,登上旱淖坝后,都要去老爷庙朝拜,祈祷旅途平安。
    张家口至乌兰巴托2800里地,至恰克图4300里地。骆驼商队负重时每天平均行走五、六十里,往返乌兰巴托要四个月,往返恰克图要半年时间。老倌车负重每天平均行走三、四十里,往返乌兰巴托要半年多的时间。
    另一集团是本地的买卖人和“直隶”帮。他们资本少,人数却多,往往自备骆驼和老倌车。由于资本少,货物也不多。骆驼队或老倌车也不能形成大的规模。所以,每次出发必是成帮结伙,进入销售交易目的地后再分开。他们以走浩特,串牧场的形式,直接与蒙古人,俄国人进行交易。他们一般都会蒙语、懂俄语。要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广交朋友。由于销售交易的市场不确定,自然环境更复杂,旅途风险更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单一商品的利润值而言,他们绝对不低于巨商们在恰克图年会或乌兰巴托市场的批发利润值。说到利润,当时的交易是易货贸易,但比值悬殊。一个一块银元成本的玉器,到草地可换一匹马外加一只羊,一包生烟可换一只羊,十块砖茶可换一头牛。当然这利润中含着无限艰辛与风险,风险程度和利润幅度应是成正比的。
    这些小商队的返程都是在分手时约好的。为了跟上返程的大队,不误约期,小商贩们便将一些来不及交换的物品送给当地的穷苦牧民,所以小商贩们在草地交朋友最多,其中也有与蒙古族姑娘结成夫妻的。
    无论巨商还是小买卖人,在漫漫的古商道上都随着恶劣环境的考验。蒙古高原海拔1500多米,从乌兰巴托南行过土拉河一直到今赛汗塔拉一带是千里戈壁。戈壁滩上是黄色的沙土,牧草仅十几公分高,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植物,冬季严寒,夏日酷暑,茫茫戈壁涉无人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水。商队到达休息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找水。观察植物可辨别地下水的深浅,地上长有马莲、醋柳的地方水都浅。挖井叫挖闪丹(蒙语井的译音),挖出坑来困一会儿,清水便会渗出。就地无水时,就派专人骑马跑几十里去找水。尽管大小商队都备有专门寻找水源的马匹和人员,但有时仍然要数日干渴,尤其是穿越沙漠,往往六、七天见不到一个水源,沙漠中水位又低,挖井也见不到水,为了生命,不得不喝马尿、吸牛血。
    旅途中的食物是事先预备好的,从张家口出发时带的是小米、莜面、冷糕、山药(土豆)、咸菜,从草原回来时,带的是奶酒、炒米、奶豆腐、羊肉干。每到一个休息地专有人负责埋锅造饭。火源是铁镰撞击火石引燃艾绒取得的,燃料是牛粪。沙漠中的骆驼刺也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割倒就可以烧。旅人们都叫它“大救驾”。
    旅人住宿一律是粗布做成的帐篷,冬可挡风雪,夏可挡暴雨。
    土匪和狼群是古商道最大的隐患。商队往返都拉有货物,没有太多金银细软,土匪要大批货物没用,往往只要少许物品和马匹就会撤去,一般不伤害商人。有的土匪却要绑走领队的掌柜,让车队返回时用银两赎人。
    草原的狼异常匈猛,出行成群结队,一旦袭来,商队人畜往往要遭受损失,不过商队的狗在此时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茫茫草源上有着许多无奈,有时人生病了,能简单诊治就治一下,治不了的急症只有等死。死后就地掩埋,可不久就会被狼和野狗出来吃个精光。
    有时负重的骆驼或牛死了,人们便把整车的货物忍痛丢弃,万万不能给其它牲畜增加负重,否则还会有更多的牲畜累死。
    张库大道的路线和辐射范围大致如下:一般从旱淖坝、万全坝或崇礼五十家子上坝。上坝后,走张北(兴和)、化德(德化)、赛汗(滂江、东西苏尼特旗)、二连、扎蒙乌德、叨林、乌兰巴托、恰克图、莫斯科,这是中线。
    上坝后,走张北,太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过灰腾梁,灰腾河,深入后草地贝子庙(锡盟)或奔二连归入中路或继续向北经东西乌珠穆沁过境,至乔巴山,有的还深入到俄国的赤塔,这是东路。
    西北路从张家口出发,走张北、三台坝、大清沟、商都、卓资山,至呼和浩特或西行至新疆,或北行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有的还拐向库伦。
    有些小买卖人商队较小,就近在东乌、西乌旗一带便可完成销售交易。
    张库大道覆盖了蒙古的十二个盟,一百五十多个旗,影响辐射到俄国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到莫斯科。
    为了经营的便利,以大盛魁、大德玉、元盛魁、天义德等几家为首的巨商们,还在莫斯科,恰克图、伊尔库茨克,乌兰巴托等地设立了贸易分号。据有关数据统计,当时境外的商号有四百多家,这大约就是当今风靡世界的连锁营销的雏形。
    骆驼商队的运输是每年秋季开始,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车队一般是春季出发,秋季返回。
    骆驼和老倌车有少部分是商人自备的,但绝大部分是专门以搞运输为生计的。如张家口回民中的佟家、杨家、王家、丁家、马家都是养骆驼的大户,一般都有二、三百只骆驼。有的骆驼户甚至养到千峰骆驼。今桥西的东驼号,西驼号便是养驼的地方。别的不说,仅喂骆驼的草,就连绵不断的堆起几座小山,以至于留下了今天的草场巷。骆驼夏天到草地放牧,叫放场。秋季返回准备跑草地叫起场,养驼人辛苦,收入也较丰厚。新华街的清真寺是宁夏养驼的回民捐资修建的。当时,养老倌车的大户是殷家和董黄家,住在南天门、菜市一带,还有一部分在四岔、稍道沟、石匠窑、正沟、平门外的永丰堡、五墩台一带。石匠窑有几个专门从事老倌车车辆修理业的木匠,收入颇丰。
漫漫的张库古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的行走。驼铃、牛铃的叮咚声,编织着一曲曲旅蒙商的发财梦幻曲。是的,剩余价值富了山西人;富了北京人;富了直隶人;富了本地人;富了色目人。具体的羸利,由于商人的晦涩无载,因而无考。且看两个小例子:一个靠捡驼粪为生的老太太,以一口袋一吊钱的利润,几年就攒钱买下了十三间房子。南天门、菜市、稍道沟、四岔、石匠窑一带农民的祖辈,大都是跑草地赶老倌车的车倌。他们靠每年一次,每辆车一根,从乌兰巴托拉运轻浮皮张时,绞车用的绞棍的积攒,盖起了清一色的柏木做椽的房屋。直到今天,他们在拆除旧房时还会扒出来自草原的柏木椽子。拣来的利润如此,精心谋划,苦心经营的利润自然不言而喻。
谈张库大道的历史,不能不谈晋商。晋商和徽商一样,在中国的商业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西人经商的历史久远,涉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明朝末年,晋商王登库、靳玉良、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龙不顾明王朝的禁边令,私下里同满人进行了商业的军事的交易,为清兵入关提供了物资、情报,甚至军火。所以清王朝入关后赐封八大晋商为皇商。八大皇商依仗着经济实力和政治特权,手持龙帖,潇潇洒洒在张库大道上几乎是垄断经营了近百年之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外蒙葛尔丹叛乱,清政府几次派兵征讨,战争前后历时十六年。清军远征期间,曾设军中市场。谕旨曰:“随军贸易之人故不可少,若纵其贸易,又至紊乱,应於某营相近……於一里外准其贸易,严禁喧哗火烛,并戒沽酒。”又旨:“尔院(指理藩院)可另设一营,其贩卖驼马牛羊等,即在尔营内贸易,大军十六营中,每营派营一员,专司贸易之事,如有指称贸易行窃者,不分首从枭首示众,妻子家产没收入官。”理藩院也曾下文“大军行经蒙古地方,应命蒙古等沿途贩卖驼马牛羊……”《清文献通考》第一册,《大军征葛尔丹军营贸易》。
    平定葛尔丹后清政府鉴于皇商在屡次平叛中的贡献,赐范云斗之孙三拨之子为高官,《介休县志》说范家商人们“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且省国费以亿万计,将帅上其功,赐(毓宾)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其弟赐职布政司参政。”此时正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的鼎盛时期。

除八大皇商以外,经营张库大道的山西人还很多。其中首推榆次常氏一门。自常万达乾隆时在大境门外西沟开设“大德玉”杂货店起,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个皇帝沿袭了近二百年。从“大德玉”到“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四个联号,可谓买卖兴隆,财源广进。
    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主人乔氏家族,在清代中叶便有人迁居张家口桥西区,开设了“金诚”“元隆”两家碱店。乔家开的原碱加工厂和碱店在今永丰街口和明德北碱店巷。乔家还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参加了张库大道兴盛时的金融业务。
    另外,祁县渠家也在张家口开设了茶店,最为著名的是“长裕川”,是张库大道茶叶经营中的一个老字号,渠家还开有“三晋源”和“百川通”票号。
    太谷曹家创始人曹三喜以种菜、养猪、磨豆腐起家,明末清初来张家口桥西经商,后业务做大也开设了锦泉涌,锦泰亨,锦泉兴票号钱庄。
    后来,也许是八大皇商的后人们人气已尽,也许是八大皇商的后裔经营能力衰退,也许是政治的需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八大皇商之首范永斗的后裔被“一门查抄”,家产充公。其余曾显赫一时的皇商后代们也纷纷“败家”,皇商威风从此不再。其余的山西商贾,也有的跟着衰败下来。
    谈张库大道的历史,还有两点需要探讨:一是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张库大道的开通是八大晋商的功劳。”二是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晋商的发迹始于张库大道。”关于张库大道的开通,记载不一,但绝不是八大晋商所为。我们知道,在八大晋商介入张库大道贸易之前的公元十二世纪,蒙汉民间就有了交往和贸易。《蒙古秘史》记载:“十二世纪中期,蒙古族就与契丹、汉、女真等民族进行了交往,并获得了生产和生活资料,包括大量铁器。”这获得的过程,就是贸易的初始。与汉族交往交换的地点主要在今天的宣府和大同一带。至元元年,蒙古人入主中原,深居草原的蒙古将士的家乡父老,得到了除了胜利的捷报外,还应有更多的“战利品”。后由于对“战利品”的需求,便产生了初期的贸易行为。而这贸易行为的“驿路”通道,也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明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瓦剌部与明庭的贡品交换,导致了正沟,西沟“以布帛易马”的“贡市”。这“贡市”的物品运输路线,交易地点完全和张库大道一样。所以说张库大道的形成应该是边塞的蒙、汉人民(这里确也有不少是山西籍的人)长期以来交往、交融、交流的产物,是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贸易市场和发展起来的运销贸易线路,而不是哪个商人群体的“创举”。
    另一点,晋商的发迹应该不是始于张库大道。从有关文献证实,晋人有经商传统,魏晋南北朝繁峙人“莫含家世货殖资累巨万。”(《魏书》卷23《莫含传》)此时已有积累。灵石县清代曾出土16杖古罗马铜钱,这里既是丝绸之路的驿驻之地,也是晋人参与经商的佑证。《通典》载:“唐代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铺,以供商旅。”这是晋人经商的又一证明。况山西盛产煤碳,谷物也丰,这些物产的对外行销,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盛唐时晋人赁着勤劳智慧和坚韧精神,把眼光投向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相对先进的杭州、长安、上海、苏州、广州等都市。全方位地参与商业经营。长期以来积累了经验与资本。又据《五杂俎》卷四《地部》记载:明万历时,“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山右(山西)。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万历时山西商人已成“富室”,比张库大道全盛期早了近百年。
    因此,是否应该更正为:晋商的加盟和“京帮”、外国洋行的介入一样,是张库大道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行为,是宽松良好的招商环境吸引所致。这里我们应该叹服的是,清初晋商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参透了张库大道要发展,要壮大的商机,并果断地进行了投机式的投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山西祁县,太谷、平遥的建筑年代推考。平遥古城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远在张库大道全盛期之前。祁县、太谷较晚,如乔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但精明的商人是不会在商业如日中天时,突然抽出资本去经营后花园的。晋商之所以能有精力和实力去营造家宅,是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行为。由此又可推定,晋商发迹不是始于张库大道。
    以上两点的正确说法可否是:由于晋商的加入,推动和促进了张库大道的发展、繁荣;而晋商在张库大道的经营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加大了资本的再积累。
一九一一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叛清。一九二四年外蒙古独立。一九二九年,中国国民政府与俄断交,蒙古也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张库大道被迫中断。这次中国在苏蒙的四百多家商号被关闭,损失约一亿两白银,人员死难不计其数。
    至此,繁荣了近四个世纪的张库大道开始了衰落。大境门外“外馆”市场萎缩,外国洋行纷纷撤离,张家口的许多商号倒闭。后来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沿海口岸的开通,对这条古商道贸易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随后的三、四十年中,又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苏关系破裂,文革运动,军事禁区等历史原因,这条辉煌过的古商道似乎已被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一九九五年五月,领导人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签定了《中俄友好条约》,同时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了张家口的全面开放。一时间,国内的江浙人来了、京泸人来了、台港人来了,先进地区的富商来了,国外的美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苏俄人来了,他们为着各自的利益而来,为着谋求新的市场而来。
    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基本需求,有极其的顽固性和依赖性。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贸易流通渠道,阻隔了若干年,但市场却顽固地渴望等待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年加入蒙古国籍的张家口人被允许返家探亲,海关限定每人携带35公斤物品。这可怜的35公斤物品,全部是草原的毛呢等。回外蒙时则带走张家口的轻工商品和水果之类。回外蒙后,这些从中国张家口带回去的并不值多少钱的物品,便如珍宝一般分送亲朋好友。因为在蒙古人群落中谈起张家口,如同张家口人谈起巴黎和香港一般神密和令人向往。我们也还记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来自草原(内蒙古地区)的马牛羊群,还在沿着张库大道的车撤从旱淖坝下来,涌集在大境门外的集中点(现运输五场院内),然后转运北京大红门屠宰厂。
    多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锡盟、乌盟的绝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都是通过张家口转运的。这也是为什么内蒙古中部地区各旗县在张家口设立办事处的原因。我们随便到内蒙一个旗县的商店去转转,不难发现宣化啤酒、官厅烟、佳光电池……。秋季,内蒙各旗县一些单位的蒙汉职工,常为能分到一筐涿鹿的苹果或十几颗张家口的大白菜而庆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二连开通对蒙古口岸边境易货贸易,专门设立存放外货的“二卡”交易区,这是在二连市北边用铁丝围起来的市圈。这市圈中,堆积着如小山一般的来自蒙古或由俄国转蒙古运来的木材、皮张、绒毛、钢材、废钢铁等等。二连市内的贸易集市上,来自蒙古、俄罗斯的大小商贩和汉旗商人们交谈着,比划着……来自张家口的钟楼啤酒、布鞋、服装、小食品、来自阳原、蔚县的小米,保定、石家庄的白面,江浙一带的家用电器,源源不断地通过边贸口岸流向草原,流向物资极度短缺的蒙古和俄罗斯南部边境一带。当时,以张家口商业外贸公司为首的张家口商人们,迅速汇集二连边城,想协力撕开禁锢多年的篱樊,有意无意地继续着张库大道的梦。
    一九九九年,一位已入蒙古籍的旅蒙商后代,托人找到市人大一位领导,急切地提出要重开张库大道,恢复中蒙在张家口的直接贸易往来,但未果。
    最近,《人民日报》记者组考察了二连市,了解到:“目前蒙古国居民日常所需粮食、蔬菜、服装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大部分是靠蒙古族过境旅客在二连浩特市及中国内地采购和贩运的。”蒙古国常驻二连副连领事莱·恩先生说:蒙古国“除传统的出口物资木材、精铜粉外,近年又发现大油田……不仅如此,从北京经二连至莫斯科的距离要比取道满洲里近1100多公里。过境蒙古开展中俄贸易也大有可为。”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九)

左卫,万全,怀安卫
明代在张家口地区设有12卫所,其中以左卫,万全,怀安卫著名。左卫即明万全左卫,万全即明万全右卫,怀安城即明之怀安卫。从地理分布上看,东、西、南洋河在柴沟堡附近汇合成大洋河,继续东流过万全左卫后,洪塘河、大清河相继汇入后,转而东南流。万全左卫便位于洋河即将东南流处,地处洋河南岸,万全右卫位于左卫之北,洋河北侧,有城西河从其西边南流入洋河,怀安卫则地处洪塘河上游南岸,而宣化则处于洋河诸水会合东南流所形成的宽谷里。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它们各自所控扼的范围也不同。在明代,万全是这四卫当中离前线最近的,它设在洋河河谷的北端,紧邻高原南缘,是游牧民族下高原入河谷所必经的第一站,“去边三十里,敌每由此入犯”,可谓“首当其冲”。与万全相比,左卫处在洋河河谷的腹地当中,不仅北有右卫与洋河作为缓冲,而且微观地理环境也更加优越,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更大的优势,从这一方面讲,它应当是作为万全右卫的后援与补给而设。怀安卫与万全右卫、左卫处于一条南北向的直线上,它位于最南端的洪塘河畔,它所控制的是洪塘河谷,洪塘河谷与洋河河谷有山相阻,这更增加了怀安卫的安全系数。从位置上看,怀安卫的职能应与左卫相似。宣化处于三卫的东方,水系和陆路都可汇总纽结于此,从宏观地理上看,其它三卫所控扼的范围都在它的辖制之内,它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总制三卫,明朝将万全都司、宣府镇皆治于此,是极有见地的。史载宣化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方二十四里有奇”;万全右卫“永乐二年改筑为卫城,周六里有奇”;万全左卫明初置卫筑城,“正统九年增筑,城周九里有奇,议者以城大难守,嘉靖四十二年截三分之一,今城周六里有奇”;怀安卫明初置卫筑城,“隆庆三年增筑,周九里有奇”。其规模的不同应该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们的层级与职能的不同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洋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万全左卫城

公元1403年(即明永乐元年),万全卫城始建,曾一度成为明朝时期重要军事基地,也曾是明清时期方圆数百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安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察哈尔

提起张家口,人们自然后想起察哈尔,察哈尔是一个民族的名称,也是一个地域的代称,在“察哈尔”时期,张家口地区达到了史上最大的区域,而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察哈尔也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地理上应该是西北)的独特文化---察哈尔文化圈。虽然被人为的区域建制分开,但是现在的张家口、大同、乌盟,锡盟南部,人们还是同样的经济命脉,同样的方言,同样的习俗,笔者曾到这一地区考察过,虽然过去了50多年,当地人还是习惯称自己为察哈尔人,谈起察哈尔津津乐道,他们称这一地区的人为老乡。。。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特别是清到民国时期大量汉人北迁后稳定下来,察哈尔已经不再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概念,她更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察哈尔地区,专家学者们看法一致的是:察哈尔地区是指清代察哈尔八旗四牧游牧之所,当时南临长城,北接锡林郭勒盟,西面与归化土默特旗接壤,东与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毗邻,西北与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旗相接,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以及河北省西北地区。民国初年,设立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将察哈尔划为行省,省会是张家口市(另称张垣)。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主要部分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察哈尔这个名词随历史的进程逐渐演化成为地域概念。
   察哈尔为蒙语音译,多少年来,有关察哈尔名称来源的争论一直不断,目前较有说服力的是伯希和的观点。他认为察哈尔一词来源于波斯语,意为“家长”或者“臣仆”,隋唐时期突厥汗国军队中的精兵被称作“柘羯”,“柘羯”就是“察哈尔”一词最早的汉译形式,传入蒙古后音变为“jaqar”。国内几位学者利用古汉语音韵学试读柘羯古音,肯定了伯希和的观点。
    察哈尔既“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军的意思,根据《蒙古族简史》记载,自达延汗驻帐察哈尔开始,到林丹汗抗清失败,察哈尔归附清朝,一共经历了六主可汗,均是察哈尔领主世袭汗位。多年以来,察哈尔都以黄金家族自居。所谓黄金家族是以蒙古大汗为首,包括王储、后妃、公主、驸马、勋爵、贵戚等贵族,后驻于内蒙古草原的喀拉沁部落。一些专家认为察哈尔部的部长属元之嫡系后裔。成吉思汗建国后,在原有少数护卫军的基础上,扩编了一支由万人组成的常备武装力量,称为怯薛。这支武装力量直接为大汗所指挥,平时承担保卫大汗的金帐和分管汗庭事务,战时为大汗亲自统领作战的部队。。怯薛是没有封地的大汗亲军的代称,而察哈尔虽然是蒙古大汗的护卫军,但是和怯薛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怯薛是察哈尔的前身。在蒙古文《成吉思汗箴言》和《青年婚礼的皇臣史源》中,曾经将察哈尔赞喻为大汗的护身宝剑和盔甲。《蒙古黄史》中写道:“为利剑之锋刃,为盔甲之侧面,乃察哈尔万户是也。”察哈尔是作为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一个万户的称谓,在北元时期一直居于宗主部的地位。
     明朝末年,察哈尔部是漠南蒙古部落中较为强大的一支。明王朝为了对付后金进攻,相约驻牧于宣化、张家口一带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共同抗御后金。公元一六二六年林丹汗进攻后金的科尔沁、扎鲁牧蒙古诸部,由于有后金的重兵援助,林丹汗失败。之后,林丹汗被迫西移,至宣化府长城外以西以北地域,并把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也控制手中。 后金皇太极执政后,为入主中原解除南下之忧,决意先征服漠南的察哈尔,土默特诸部。公元一六二九年,皇太极西逐察哈尔进占宣化大同塞垣(长城)外一带。公元一六三二年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西走大板申(今呼市)过黄河,后入青海病死。公元一六三五年林丹汗之子额哲被俘降后金,后编为八旗。 额哲降后,清朝(后金改清)将察哈尔作旗安置在辽宁义洲一带。公元一六七五年,额哲之子布尔民举众叛清,康熙发兵讨灭,随后“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长城)外”,分八旗为东西两翼(今之左翼右翼),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旗子民不同。这就是察哈尔部的西迁。 今天察哈尔八旗西迁后区域,大体在张家口、乌盟、锡盟相临地域。民国十七年察哈尔划为行省,1952年撤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宋哲元监修和刊行的《察哈尔省统志》,保存了抗战前夕察哈尔省大量宝贵的资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8年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修建的察哈尔烈士陵园, 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纪念塔高 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纪念塔正厅内安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银质革命烈士纪念鼎。在墙壁上记录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牺牲的 6703名烈士的英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军情节

“西北军”是人们对冯玉祥军队的通俗称呼。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改称西北边防军,“西北军”由此出现。 冯玉祥的军队自第十六混成旅时起,历经国民军(1924年)、西北边防军(1925年)、国民联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1927年)等多次名称变化,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残余部队被改编为吉鸿昌部第二十二军、孙连仲第二十六军和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部,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西北军。由于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时住署张家口,所以张家口作为西北军的发祥地也和这支军队有着不朽的情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4年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的冯玉祥也许不会意识到以后他的军队会发展成为显赫一时的“西北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北军老照片
1924年10月25日冯玉祥秘密回师北京,包围总统府,囚禁曹锟,驱逐溥仪出宫,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倒台。冯玉祥在北京召开政治军事会议,决定请皖系军阀段琪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策”执政,电请孙中山入京共商国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位于张家口桥东区德胜街45号,是冯玉祥在张家口的故居-爱吾庐。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携夫人李德全曾住在这里,期间,共曾多次派人来这里活动,李大钊、董必武、宣侠父等都来这里工作过。1932年冯玉祥再次来到这里居住,并发起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革命”后,受到张作霖的排挤。1925年,由于陆军总长吴光新(皖系)的极力主张,冯部被迫取消国民军的称号,但是将其军队扩编为六个师、三个旅。1925年春,冯玉祥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其军队称“西北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北军大刀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驻守张家口的29军部分图片
国民军二十九军抗日英雄烈士祠,坐落在张家口市西太平山脚下,五间祠堂坐北朝南,祠院中建有碑亭一座,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撰写碑文。这座烈士词是为纪念1933年参加喜峰口、罗文峪长城抗战而牺牲的二十九军英烈修建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3年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冯玉祥对抗日同盟军讲话
同日,冯玉祥发表就职通电: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得寸进丈。直以灭我国家,奴我民族,为其绝无变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权者,以不抵抗而弃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热河,以不彻底局部抵抗而受挫于淞沪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战争而言,全国陆军用之于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军则根本未出动;全国收入用之于抗日者不及二十分之一,民众捐助尚被封锁挪用。要之,政府殆始终无抗日决心,始终未尝制定并实行整个作战计划。且困部队待遇不平,饥军实难作战。中间虽有几部忠勇卫国武士,自动奋战,获得一时局部胜利,终以后援不继而挫折。选者,长城前线不守,敌军迫攻平津,公青将取张垣。不但冀察垂危,黄河以北悉将不保,当局不作整军反攻之图,转为妥协苟安之计。方以忍辱负重自欺,以安定民心欺人。前此前敌抗日将士所流之血,后方民众为抗日所流之汗,俱将成毫无价值之牺牲。一时之苟安难期,他日之祸害愈深。国亡种奴,危机迫切。玉祥僻居张垣,数月以来,平津沪粤,及各省市民众团体,信使频至,文电星驰,责以大义,勉以抗日。玉祥深念御侮救国,为每一民众所共有之自由,及应尽之神圣义务。自审才短力微,不敢避死偷生,谨依各地民众之责望,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以民众一分子之资格,在察省前线,出任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率领志同道合之战士及民众,结成抗日战线,武装保卫察省,迸而收复失地,争取中国之独立自由。有一分力量,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尽十分力量,大义所在,死而后己。凡真正抗日者,国民之友,亦我之友。凡不抗日或假抗日者,国民之敌,亦我之敌。所望全国民众,一致奋起,共驱强寇,保障民族生存,恢复领土完整。谨布腹心,敬祈赐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赴前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十)

百年京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京张铁路图案的纸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落成典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孙中山视察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肇建一百零一年,让思绪飞翔在那一条贯通长城内外的铁轨上空,追寻那一段段渐行渐远的如烟往事,不禁令人百感交集,心绪难抑。工程师詹天佑受命危难筹建京张铁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视察京张铁路,一道铁轨见证了百年风雨沧桑,更把一种敬畏与梦想无形地向前方延伸……
    由中国人自己修建京张铁路,这虽然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心酸胜利,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以及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却成为国人永远的骄傲。张家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盘踞多年的英国志在必得,虎视耽耽的沙俄誓不相让,软弱的清政府哪一方也不敢得罪,不得已决定启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自建京张铁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詹天佑,这个富于创造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工程师,此时才真正走上了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的历史舞台。面对着外国人“修建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轻蔑与嘲笑,詹天佑当时压力也很大,毕竟当时工程之艰辛,连那些曾在中华大地上贪婪地掠取筑路权、修建过多条铁路的外国侵略者也没有把握。“如果我失败了,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不幸,而会是所有中国工程师、甚至是所有中国人的不幸!为了证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我别无选择。”正是这股豪气,四年艰辛之后,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让准备看笑话的外国人吐出了难堪的舌头。而同样让国人振奋的是,这比工程预计提前了两年,造价比预算节约了28万两白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家口火车北站,铁路的尽头是一幢大楼,这里是京张铁路的终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龙桥火车站收藏的一节造于1898年的进口铁轨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中国地大物博……徒以交通不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怀着“愿以在野之身兴办20万里铁路”抱负的孙中山先生1912年9月6日乘火车来到了张家口.1912年4月1日,迫于压力,孙中山正式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开始在国内进行长期考察,游说民生主义,倡言铁路建设。在被袁世凯委以“全国铁路督办”后,孙中山宣布“十年不干预政治”,愿以在野之身兴办20万里铁路。1912年9月6日,踌躇满志的孙中山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张家口考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2 年 9 月 7 日, 孙 中 山 在 张 家 口 车 站 视 察 中 国 工 程 师 詹 天 佑 设 计 修 建 的 京 张 铁 路 时, 与 欢 迎 者 合 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7: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张家口(十一)完

张垣琐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听说过二人台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25年10月,李大钊来张家口,主持召开了西北兵农工代表大会,他代表中共北方区委作政治报告,并当选为西北兵农工大同盟书记。这次会议提出了兵农工形式的联盟,对西北地区特别是晋、察、绥等地区各阶层人民进行民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是蔚县人,牺牲时年仅21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5年解放张家口,是抗战胜利后我军收复的199座城市中最大的一座城市,张家口市首次解放后,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设在宣化市,张家口为边区直辖市。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区机关和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移驻张家口市。成为晋察冀边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年张家口享有“第二延安”、“文化城”、“东方模范城市”的名称,成仿吾、肖三、艾青、丁玲、肖军、周巍峙、吕骥、康濯等百余名解放区著名作家、艺术家云集张垣,文艺阵容尤为壮观。新歌剧《白毛女》在这里诞生,丁玲在涿鹿温泉屯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杨朔的小说《红石山》讴歌了张家口的新生。晋剧演员郭兰英在这里从戏班参加了华北联大文工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现在的张家口报业大厦
当时在张市出版的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张垣日报》、《新察哈尔日报》、《工人报》、《内蒙报》等;《北方文化》、《北方文艺》、《鲁迅学刊》、《民主青年》、《时代妇女》、《长城》等刊物和文艺丛书相继出版。1945年8月24日,中国第二座(第一座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人民广播电台———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诞生,并开始播音。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在张家口解放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向全世界宣告了光复张家口的消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6年2月,《晋察冀日报》刊登的题为《张垣的民主概况》一文是这样描写当时张家口人民生活的:“清早起来,小学生们快乐地走进学校。夜里满街尽是行人,商店、饭店里闪烁着电灯,开放着收音机,话匣子(即留声机)歌唱着,广播着国际国内大事以及商业行情……人民剧院、市电影院、庆丰戏院日日满座。为了过一个热闹的新年,各区各校排练着秧歌、高跷、话剧。人民没有忘记在冰天雪地里为保卫人民利益和反动派搏斗的战士兄弟们,一叠叠的慰问信投入《晋察冀日报》的收发室,并加紧筹集捐款和各种慰问品。人们正以愉快欢乐的心情加紧工作,开展增产节约,支援前线,新的张家口在活跃着,欢笑着,新生的力量正在繁荣滋长。”美、英、法国和重庆、北平、天津的新闻记者纷纷来访,并高度评价这里蓬勃发展的文化活动,美国记者柯莱说:“张家口已成为文化城。”天津《大公报》记者于冈认为:“如果从人口与文化人来做比例,恐怕张垣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6年10月10日,国军攻陷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迫不亟待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张家口第六中学院内。在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期间(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这里曾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8年12月24日国民党驻守张家口的孙兰峰部54000余人在大境门外被全歼,史称二次解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董存瑞是怀来县南山堡人。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壮烈牺牲。1950年9月,全国劳模代表会议决定,追认他为全国战斗英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张家口修建了巨大人防重点工程,东起大境门,西至翠屏庵,贯穿西太平山脉,全长15825米,与山顶上的明长城同一走向人称“地下长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1年9月14日,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北军事大演习在张北野狐岭拉开了帷幕。邓小平在八角台参观了演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9 11: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是有很多知识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07: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段历史一直以来感兴趣!
感谢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