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92|回复: 29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四)河洛易先---<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3 0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河洛易先先生在此补充讲座信息,具体格式参考其他讲座第一帖
----浪花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一)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典籍,包含有先哲们观察、认识世上万物、人间万事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具有巨大历史价值,闪耀着东方哲学思想的光芒。但它毕竟不是一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著,恰当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去苛求古人,这是<易经>学术研究者应抱有的态度和思想准备。
             (一)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清.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中仅就有关它的论著、释解、阐发占全书的近1/8。其中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代表历代大多数易学家的观点,即认为,"<易经>内容宏富,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它穷尽了人类的智彗和真理,是一部神圣的万世经典"。(引自<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刘长允"<周易>性质问题综述"一文)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集注了<周易本易>一书,他是数千年易学研究过程中承前启后地集大成者。在此书卷首刊出<周易序>、<筮仪>、河图、洛书、先天与后天八卦与六十四卦图等,他力倡<易经>是一部藏往知来的卜筮书。
    在近代易学家中如郭沫若、高亨、李镜池等亦均力主此说。而以李景春、黄寿祺为代表的一种十分鲜明的新观点认为,<易经>是一部哲学著作。"不但是中国古代一部最早的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之一"。(仝上)其他尚有,<易经>是一部历史著作、宇宙代数学、智能逻辑学;是上一次人类活动保存下来的精神文明,是中国最古老的辞书等等说法。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述的诸多说法,都是试图进一步揭示出<易经>本质而作的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35 銀子 +32 收起 理由
望朔回归 + 2 足下高论
古越中兴 + 30 + 30 民之和,易之兴也.
弘毅阁主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二)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二)
隨着国内外兴起的"<周易>热",有关<易经>论述遍及诸多书、报、刊中,就笔者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对广大基层爱好者影响较大的是邵伟华先生作的<周易与预测学>一书。书中有,"<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其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的,潛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邵先生从预测学角度对<易经>的上述评价是有一定的道理。
   著名作家柯云路先生通过所写的小说主人翁之口,对<易经>进行了如下评价:"概括而言,<易经>首先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最伟大的预测学著作。<易经>以预测为动机,以预测为成果,它是伟大的预测学。成了一部关于宇宙、天地、人世万物结构与运动规律的宏大深邃的理论。它是把哲学、科学、社会学包括在一起的大宇宙学。""它包罗万象,园融统一的研究了整个宇宙"。作者用这样气吞山河的笔法,如此般评价<易经>,实在使每一位致力于易学研究的人以及广大爱好者精神为之振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顾问、<周易哲学史>的作者朱伯崑先生于1990年10月13日答<工人日报>记者问时论道:"<易经>虽然形成于占筮,但却与那种靠祈祷和听凭神灵记录的迷信不一样。它当中包含着逻辑推衍和理智分析的因素。隨着易学的发展这种因素逐步突破了迷信的樊篱,发展成了一种(以阴阳变易法则)的哲学上的世界观"。"<易经>的素材来自天、地、人的变化,把这些素材编纂加工成一部经典著作。并要有一种系统性,就必须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易经>自身蕴含着辩证思维的萌芽,后来经过易学家和哲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了一种逻辑的体系。其中的辩证思维尤其丰富"。"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项突破都首先是思维方面的突破。"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弘毅阁主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0: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三)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三)
综上所述,预测大师、著名作家、易学教授对<易经>的正确评价,为易学研究者和当前社会上"<周易>热"的愛好者们指明了正解方向!
    笔者在研读他们论述中又发现,当涉及到<易经>与"预测术"之间关系这个敏感问题时,他们的回答不尽相同,如:
  1, 在<周易与预测学>一书中邵伟华先生写道:"为什么在进行信息预测时,只能(用铜钱)摇一次卦,而不能摇第二次、第三次?这是因为我们要问的事,把三个铜钱通过手摇,钱是金属有磁场,人体也有磁场,通过接通信息的反应,所要预测的信息,在得到的卦象中已经反应出来了。如果你摇第二次、第三次,由于手摇的轻重不一样,次数不一样,更主耍的是意念不一样,所得信息就不一样。"(该书第53页)
     读<易经>可知,在<蒙>卦卦辞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作<易>者在此告诫求卦者,筮之一即可信,若不信所告,而再筮,甚而三筮,则为亵渎神灵之举,求卦者必不得。邵先生视"亵渎神灵"为迷信,试图用现代科技中的"磁场"学说来代替"神灵",殊不知这却偏离了作<易>圣哲们的本意,反而令读者如墜五里迷雾中。
   笔者认为,"初筮告"即筮者用五十根蓍草经一十八变,每三变得一爻(阴、阳、老阴、老阳爻),六爻成一卦。从卦象、卦辞、爻辞中得到"啟廸"信息,结合筮者大脑中原有问题与已长期积累的信息,作出"灵感思维"模式的判断,从而产生问题的答案。在大脑上述思维过程中,若夾杂有惑疑、进行第二、三次占筮的意念,"灵感思维"模式无法建立,面对占筮所得的卦象、卦辞、爻辞大脑处于混乱状态,问题正确答案无法得到,这就是"再、三筮,不告"的原因。
   2, 柯云路先生在<大气功师出山>一书中这样写道:"几千年来许多易学家们不懂的,就是如何起卦?要把五十根蓍草拿掉一根当太极,再把四十九根分握在左右两手。(这里)你分哪一根?又是如何分握成两部份?每一瞬间,都有个鬼神是否相助的问题。不同人占筮,准确程序不大一样,和他们如何起卦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一瞬间如何分,更有决定意义。如果你有直觉、灵感,你就一下把卦起准了。这是水平问题,也需要修炼的"。"能凭气功功夫直接起卦的人,根本不需要蓍草。"笔者认为,柯先先对预测过程中的"起卦"环节如此重视与深刻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将准与不准和"鬼神相助"、"气功功夫"相联系的说法,仍然未揭开"千古之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23: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者,简易也,越简单的理解,才越接近本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23: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灌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0-9-14 08:10 编辑

2# yangnj

      谢谢您的关注!在关注中会有:支持与反对、赞成与批评---------,但是,能在论坛上有机会发表“个人观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心中还是十分感谢地!-----(河洛易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0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0-9-14 08:11 编辑

2# yangnj   

      谢谢您的关注!在关注中会有:支持与反对、赞成与批评---------,但是,能在论坛上有机会发表“个人观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心中还是十分感谢地!-----(河洛易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17: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四)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四)
3,朱伯崑教授在回答<工人日报>记者时说道:"世上万物,人间万事,而<易经>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只是古人的三百八十四件事情,它已经限定了范围,而谁也不能保证人们所要占卜的事情不会超出三百八十四件事情之外;而即使在这三百八十四件事情之内,也还有个碰得上碰不上的运气问题"。"由于卦、爻辞绝大多数不具有普遍性,用<易经>算卦是不可信的,但不能排除有偶然碰对了的时候"。
  朱教授一方面认为<易经>已形成逻辑的理论的"体系",辩证思维尤其"丰富";一方面又认为<易经>"限定了范围",用<易经>解决问题(算卦)"不可信",以及"碰运气"等等,前后说法好像自相矛盾。三位易学界、yz界、qg界有影响的大家,对<易经>本身以及由它而产生的"zs"、"yz"等问题的解答,虽有不足之处,但令笔者十分敬佩与欣喜的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些活动,是可供人们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探讨的学术性的事情。
                二
   那末<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易经>是一部哲理深邃、结构严密,两者结合成统一体的古代典籍。现就有关<易经>哲理内容与其令人神往的结构形式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对<易经>在yz应用中究竟"l与不l"的千年疑团,做出自已的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4 18: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可以考虑整理下您的东西在大讲坛搞个专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2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 浪花
          谢谢您的关注、指导!!!------------(河洛易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五)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五)
<易经>上经第十二卦为"天地"<否>卦,其卦辞为:"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否卦之象,三阴在内,三阳在外,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卦之辞,人道闭塞,不利君子正道发展;阳居外渐退,阴居内渐进,正是小人用事。否卦六个爻辞为: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意为小人好像地皮上长的连根草,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千钧。君子知,而行为正道,可以有吉利、通达。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意为阴居中得位,包罗羣阳,釆取安于闭塞现状,顺从的态度,小人吉。君子处此闭塞境地,顺天应势,安心待时,我行我素,终可化凶为吉。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句源于此。
    六三,"包羞"。意思为包容\顺从之举。三为内卦之上,阴处于阳极之位,小人为一己之私,,以达主子欢悅;君子为实现宏大抱负,而忍辱负重。此爻辞之憾动人心者,在于一个"包"字。古往今来成全多少小人得势;造就多少君子、英雄豪杰、将相帝王成功!
   <易经>之<否>卦初、二、三爻爻辞揭示出一个真理,世上、人间的一切生命体,由小长大,由孳弱变坚強,必须遵循的成功法则。这个法有三点要素组成:
笫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与群众打成一片;
第二,形成广大群众拥护的坚強领导核心;
第三,牺牲一定的利益,在相妥协基础上,结成包容各种力量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其意为由阴至阳,由内至外,君子顺时而变,与时俱进,人与天道合,故无咎而吉利,倘若如此必给依靠(领导、代表)的所属同类(最广大的群众),帶来福祉(谋福利)。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意为"闭塞不通业已结束,小人被扼制,君子应运得其正位,吉。但应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与群众、基层之间关系要牢固紧密。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其意为闭塞已毀,正道亨通;否极泰来,先忧后喜,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6 收起 理由
弘毅阁主 + 36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5: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六)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0-10-5 15:37 编辑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六)
笔者发现,<否>卦六个爻之初六、六二、六三、九四、九五、上九,依次阴阳爻变,将对应得到<否>卦的六个变卦:
<否>之天雷<无妄>、<否>之天水<讼>、<否>之天山<遁>、<否>之凤地<观>、<否>之火地<晋>、<否>之泽地<萃>。
    1,天雷 <无妄>卦辞为,"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其意为无妄即无所望也,身处最层之群体,类同茅草,若心无非份之想,定可吉利通顺,安居守成。倘若妄念突发,不走正道,必生灾殃,妄动不利。但君子应知,群茅不动则矣,一旦妄动,势如天之雷震。把群茅连茹盘根无声无息蘊藏之势能,比喻为隨时可能爆发发,具有极大破坏性的万钧之力的天雷。有"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意!可知<无妄>卦辞与<否>之初六爻辞上下接应,並为其深层含意。即<否>之初六爻辞"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易.系辞>论有:"初难知"。卦之初爻辞往往包含正与邪、是与非、好与坏、吉与凶、福与禍、眚与明、塞与通,它们之间可在一念之间发生阴阳互变,圣人识之,告诫读<易>之后人。   
    2,天水<讼>之卦辞为,"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其意为,孚者俘也,打猎俘获的动物(食物)、战争抓到的俘虜(奴隸)、手中抱子之欣喜,均称有福,孚与福同音同义。但是在利益分配中容易引起争讼,而讼事输嬴最怕窒塞不通,应早警示。凡争讼事应适可而止则有利,坚持到底,不分输嬴誓不罢体,则两败俱伤。争讼因利而起,可在执法大人面前据理力争,一有孚即适度知止,君子不与小人爭利,更不可冒然涉险。<讼>的卦辞之意为<否>之六二爻辞义之延伸,即"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上下相对应,其义更深远。
    3,天山<遁>之卦辞为,"亨,小利贞。"其意为,君子在阴极小人得势之时,若能自明而施迴避之举,必然亨通,利自天降。<讼>之六三爻辞为小人包羞之得利,君子迥避而自行正道,不与之同流合污,终亨。<遁>之内卦为艮山,见山君子知止,不入险境,吉利。
    4,风地<观>之卦辞为,"观,盥而不荐,有孚(禺頁)若。"辞之意为,经过仔细认真观察到,主祭神(天)的人,在洗净手(即盥)之后並沒有马上献(即荐)祭品,而是诚心敬意(孚,诚信)地表现严正(禺页)的神态。<否>之九四爻辞为顺天意,得民心,为广大同类福祉。这样的代表人物,在天神、祖先神灵祭祀场上,表现十分认真诚信,有敬天畏地之心,树立为同类的楷模,如此方可代天、神言事,替天行道。风地<观>,圣人制卦,设教育人,凤行地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鸟瞰祭祀大典,观察入微,透过现象细节,洞悉主祭人君子内心灵魂世界。由此可知,"有命无咎,畴离祉。"==>"观,盥而不荐,孚(禺页)若。"共同有顺天命,敬神祖,福同类,无咎、有孚。
    5,火地<晋>之卦辞为,"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其意为,晋:升进。臣(侯)以柔顺许身上进,君(王)以厚恩隆礼接遇,"柔顺"--这就是臣的升进之道。康侯:康者能使国家康宁,侯者封地之臣。锡:赐。马:车马。蕃庶:众多,繁殖。昼日三接:一天之内多次接见。辞意即,康国之侯,天子因而赐給他很多车马,而且一日之间三次(多次)接见他,亲宠备至。火地<晋>,离为火、为日,光明普照大地,阴退否通,君臣之阻隔已消,亲切相会,大人吉。然而,"其亡其亡"之声不绝于耳,福禍相依:升与降、赏与罚、得与失、治与乱、---阴阳之互变隨时可能发生,"伴君如伴虎"。故君、臣之安危,根本在于"系于苞桑"。可知"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晋,康侯用錫马蕃庶,昼日三接。"义之深远。
   6,泽地<萃>之卦辞为"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其意为,萃,萃聚。王,君王。假,至、来。有庙,祖考精神之地。大牲,丰盛大型祭品。即,当万物昌盛荟萃时代,应该举行祭典,国君前来祭祀,国人朝见大人,国事大兴,人心合聚,一切亨通,利于可为。此乃形象地描绘出"倾否"后,一派国运兴旺、上下和谐的景象。故有:"倾否,先否后喜。"==>"萃,亨。"爻辞、卦辞之上下维系与延伸。另外我们读<易>发现,卦辞、爻辞是从万事万物具体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哲理,如<晋>卦之辞,据<史记>载有:"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受封为卫君,居黄河、淇水之间的商墟,治理殷商余民。因为有功被举为周司寇,赐给他许多宝器以表彰他。"圣人以此类似的事例,进行整理、总结、概括,最后高度抽象成<晋>之卦辞,将治国兴邦,君臣礼仪涵盖于哲理之中。使<易>之卦辞,爻辞不再是个别与局限,而变为指导后学者成功的普适大道理。:sleepy: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6 收起 理由
弘毅阁主 + 36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9: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七)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七)
纵览上述,使人惊奇地发现,<否>卦的每一爻辞,一一对应各自阴阳互变而得的变卦的卦辞。我们可以这样来认为,<否>卦的卦辞代表其哲理的第一层含义,而其六个变卦的卦辞则应为<否>卦哲理的第二层含义。这两层次的哲理辞义之间是由<否>卦六个爻辞的辞义相联系,如同链条一样。图示如下:
1.1 <否>
        =>初六=>>无妄   
        =>六二=>>讼
        =>六三=>>遁
        =>九四=>>观
        =>九五=>>晋
        =>上九=>>萃
    依此类推,<否>之六个变卦各自有六个爻,每个爻阴阳爻变又变化为六个变卦,故有六六三十六六个变卦,依次序(注:此最为关键)去掉与自身前面相重复的卦,则得十五个变卦。上述第二层次六个变卦的卦辞,又通过各自的爻辞与相对应的第三层次十五个变卦卦辞相互联系,则新产生的十五个变卦卦辞,构成<否>卦的第三层次哲理的含义。十五个变卦依次得出为:
2.1  天雷<无妄>:
初九=>天<否>×
六二=>天泽<履>
六三=>天火<同人>九四=>风雷<益>
九五=>火雷<噬嗑>上九=>泽雷<隨>
2.2   天水<讼>:
初六 =>天泽<履>×
九二=> 天地<否>×
六三 =>天风<女后>
九四 =>风水<渙>
九五 =>火水<未济>
上九=>泽水<困>
2.3    天山<遁>:
初六 =>天火<同人>×
六二 =>天风<女后>×
九三 =>天地<否>×
九四 =>风山<渐>
九五 =>火山<旅>
上九 =>泽山<咸>;
2.4    风地<观>:
初六=>风雷<益>×
六二=>风水<渙>×
六三=>风山<渐>×
六四=>天地<否>×
九五=>山地<剝>
上九=>水地<比>
2.5    火地<晋>:
初六=>火雷<噬嗑>×
六二=>火水<未济>×
六三=>火山<旅>×
九四=>山地<剝>×
六五=>天地<否>×
上九=>雷地<豫>
2.6    泽地<萃>:
初六=>泽雷<随>×
六二=>泽水<困>×
六三=>泽山<咸>×
九四=>水地<比>×
九五=>雷地<豫>×
上六=>天地<否>×
    第三层次十五卦:
<履>、<同人>、
<益>、<噬嗑>、
<隨>、<女后>、
<渙>、<未济>、
<困>、<渐>、<旅>、<咸>、<剝>、
<比>、<豫>。
这十五个卦的卦辞组成<否>卦第三层次哲理含义,每个卦辞分別与第二层次六个卦的对应的爻辞相联系。     用上述同样方法与程序,依次得到:
    第四层次二十卦:
<乾>、<中孚>、
<睽>、<兑>、
<家人>、<离>、
<革>、<颐>、<屯>、<震>、<巽>、
<鼎>、<大过>、
<蒙>、<坎>、<解>、<艮>、<蹇>、
<小过>、<坤>;
    第五层次十五卦:
<小畜>、<大有>、
<夬>、<损>、
<节>、<归妹>、
<贲>、<既济>、
<丰>、<复>、<蛊>、<井>、<恒>、
<师>、<谦>;.,
    第六层次六卦:
<大畜>、<需>、
<大壮>、<临>、
<明夷>、<升>;
    第七层次一卦:
<泰>。
      从<否>卦至<泰>卦呈现:1--6--15--20--15--6--1的排列和分布。使<易经>64卦全部进入卦辞、爻辞相互紧密联系的大的网络系统中。这一神奇的网络系统,已经不是单纯数象上的排列,而是还包含有卦辞、爻辞所反映出来的哲理性的规律。这正是<易经>这部经典,不同于人世间任何一部书的神秘所在。现在可以概括为:<易经>64卦中的任何一卦,均包含着整个<易经>经文闸述的哲理。人们只要解开任何一卦卦辞、爻辞的真义,即所谓的"抓"住了一卦(在哲学上称为局部、个别、子系统等)就相当于"抓"住了整个<易经>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大道理。
     因此,从这一惊人的网络系统的十分严密的特征出发,古代人们用"占筮"之术进行求卦时,只要得到<易经>中的任何一卦,筮者即可滔滔不绝地讲出<易经>的全部大道理来。由此可知,用<易经>"占筮"求卦,根本不存在"灵与不灵"的问题。众多的易学研究者,正是不明白上述<易经>结构形式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不明白每个卦辞所包含的辞义是整个<易经>所反映的哲学大道理的"缩影",或称之为"全息",因此就冥冥之中的"神灵"在相助来解释"占筮"中的奇特现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6 收起 理由
弘毅阁主 + 36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9: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八)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八)
<易经>最为神奇之外被上述的道理的揭示出来,絲毫损于它原来的历史价值,而只能使人们对我国古代祖先的这一伟大的创造而更为惊叹了!
    从<周易本义>所示的<伏牺六十四卦方位图>中的方形图可以看出,<否>卦位于方形图右上角,<泰卦>位于方形的左上角。它们各自的六个爻对应的变卦分布在<否>卦、<泰>卦各自邻近的直边止。上述14个卦的分布位置的连线将方形图给以包围,这从形式上看去业已表现出它包含全部方形图的哲学含义。这进一步給人以启示,当<否>卦确定之后,首先找出其六个爻相对应的变卦,然后则推出其反卦<泰>卦,最后再找出<泰>卦六个爻相对应的变卦,由<否>、<泰>的两个卦辞、及其12个爻辞分別相对应的12个新变卦的卦辞所包括的哲理含义,比起单纯从<否>卦的一个方面推衍要更接近<易经>的整斤哲理的含义。並且运用起来也比从一卦逐层次推衍更为简捷。<易.系辞>有,"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其称名也小。其旨远。其辞文。其事肆而隐。"完全表达了先哲孔子从<易经>六十四卦中蕴藏的奧秘。孔子为了使后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又作<文言>对<乾>、<坤>两卦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其用意实为深远。然而后人在读<易>时,不知孔子的用心,反而对他未详解其余诸卦,表示十分惋惜的心情!孔子又曰:"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正是我国古代典籍对于"个性与共性"、"局部与全部"、"子系统与全系统"这些矛盾的统一体所进行的哲学意义上的精湛地阐述。其闪现出来的东方哲理之光,将与日、月同輝,与天地共存。        
      至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千年来使众多读<易>者感到十分困惑的神秘核心外部包围着的一层坚实外壳,已被上述的认识所打破,其最为本质性奥秘的图景似乎已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总之,笔者认为<易经>是这样一部神奇的书。<易经>的作者们收集"来自天、地、人的变化",把这些世上万物、万事的素材加工、整理、分析、提炼,而得到自认为具有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
      为了方便人们学习和掌握这些哲理和思维方法,<易经>的作者们又巧妙地将它们"浓缩"到阴阳32对卦的每一对卦中,如:<否>与<泰>;<乾>与<坤>等,並选择一些典型的事物,作为每一对卦的卦辞和爻辞。所以不论人们采取什么样的"占筮"方式(或不去"占筮"),只要得出64卦中的任何一卦(称为主卦),然后再找出它的(阴阳爻互变)反卦(或对卦),从这一对卦的卦辞、爻辞中就可获得<易经>的全部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並在卦辞、爻辞的典型事物中得到无穷无尽地启发,人们就可以用来解答自已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指导自已的实践。显然,在人们运用<易经>来进行求解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当然也包括"占筮"这一通常被人们感到神奇的一环)根本不需要"神鬼"来相助,更无"鬼使神差"的迷信可言。而那些因在卦辞、爻辞的启廸下,一時产生的"灵感"、"直觉"、"顿悟"等现象,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运用<昜经>独特的"灵感思维方式",令自身右脑爆发灵感思维本能的结果。
    自<易>之为书数千年来,由于出现"义理派"与"数象派"之争,易学的研究发展史, 成为了<易经>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分离的历史,偏离古代先哲们作<易>之本。既令有人也提出<易>之系统性、全息性,但究竟如何系统?如何全息?並无令人们十分信服的详细文字与图解。笔者上述研易入门之方法,仅作为抛磚引玉之举,就教于同好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6 收起 理由
弘毅阁主 + 36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8: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比较适合发表于大讲坛,移动了,请河洛先生补充编辑下讲座信息,具体请参考系列讲座的第一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0-10-8 09:16 编辑

15# 浪花
      我的文章---“<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被浪花先生移入到【国学复兴文化论坛】的《大讲坛》里,心情激动,倍感荣幸,再次感谢浪花先生及各位版主们的指导、帮助;感谢各位网友们的关注与支持。谢谢!-------河洛易先(2010年10月8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九)
                   打开<易经>乾坤门户的方法   
    在<易经>之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有着密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因卦之爻变即"阴阳互易"而由此一卦产生出彼一卦,而且在这种变化的规律中还伴隨着卦辞、爻辞之间的统一变化规律。前者称为卦之"象数"变化的规律,后者称为卦之"哲理"的变化规律,笔者认为这两个变化规律是统一的,相互不可分离的。只有从"象数"变化规律入手,才能完全认识"哲理"变化的规律,并由此而最终得到<易经>之六十四卦结构形式与哲理内容相结合的整体观,从而进一步有可能揭示出"圣人设卦,作<易>之本"。
    <易经>之<乾>卦经过九、六爻变后,可由<乾>卦而至<坤>,卦之九、六爻变过程现分步骤详述如下:
   1,首先将<乾>卦之六爻阴阳全变而得其反卦<坤>。
   2,其次从<乾>卦开始。<乾>卦之第一层次义理(哲理)可从其卦辞和六个爻辞来解释。<乾>卦之第二层次义理,即对第一层次义理的进一步解释,可从<乾>卦六爻之单一爻阴阳互变而得出的六个新(变)卦的卦辞、爻辞来表达。   它们是<乾>之初爻变得<女后>,<乾>之二爻变得<同人>,<乾>之三爻变得<履>,<乾>之四爻变得<小畜>,<乾>之五爻变得<大有>,<乾>之上爻变得<夬>。不但变卦在象数的結构形式上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认真仔细地将<乾>卦的六个爻辞含义与每一个爻变所对应的新(变)卦的卦辞的含义,它们相互之间也是一一对屈的,有着哲理内容方面的内在本质联系,每一新(变)卦的卦辞是其对应的<乾>卦爻辞的更深层的解释。
   3,若按上述的九、六爻变方法将所得的六个新(变)卦的共计三十六个爻再进行变化,则会得出与此三十六个爻一一相对应三十六个新(变)卦。我们将其中的重变者,即前面已出现的<乾>卦及第一层次六个卦不予计算,则共余十五个新(变)卦,它们自然地分为五组,依次为:
   (1),<乾>之初、二爻变得<遁>,<乾>之初、三爻变得<讼>,<乾>之初、四爻变得<巽>,<乾>之初、五爻变得<鼎>,<乾>之初、上爻变得<大过>;(   2),<乾>之二、三爻变得<无妄>,<乾>之二、四爻变得<家人>,<乾>之二、五爻变得<离>,<乾>之二、上爻变得革;
   (3),<乾>之三、四爻变得<中孚>,<乾>之三、五爻变得<睽>,<乾>之三、上爻变得<兑>;
   (4),<乾>之四、五爻变得<大畜>,<乾>之四、上爻变得<需>;
(5),<乾>之五、上爻变得<大壮>。
   显然,这十五个新(变)卦的卦辞及所属的九十个爻辞的哲理含义,是<乾>卦卦辞第三次层的深层解释。从上面的"一览表"中,我们就会发现,这里出现的第三层次的哲理含义,並不是对<乾>卦的笼统的深层解释,而是分组有所对应。即1)组五卦对应<乾>之初爻,(2)组四卦对应<乾>之二爻,(3)组三卦对应<乾>之三爻,(4)组二卦对应<乾>之四爻,(5)组一卦对应<乾>之五爻。而<乾>之上爻无与之对应变卦,这可能与<易.系辞下>所示之"其上易知"有关吧!   4,然后再求出<乾>卦哲理内容第四层次"实部"(阳部)释意新(变)卦即为:
   (1),<乾>之初、二、三爻变得<否>,<乾>之初、二、四爻变得<渐>,<乾>之初、二、五爻变得<旅>,<乾>之初、二、上爻变得<咸>;<乾>之初、三、五爻变得<未济>,<乾之初、三、上爻变得<困>;
   (3),<乾>之初、四、五爻变得<蛊>,<乾>之初、四、上爻变得<井>;
   (4),<乾>之初、五、上爻变得<恒>。上述<乾>之第四层次实部变卦共计十个新(变)卦,分为四组,其与上一层次的对应为:
   (1)组对应<乾>之<遁>;(2)组对应<乾>之<讼>;(3)组对应<乾>之<巽>;(4)组对应<乾>之<鼎>。由"一览表"可知,<遁>、<讼>、<巽>、<鼎>四卦又向上对应于<乾>之<女后>,而<女后>又向上对应于<乾>之初九爻。因此,可以推出,为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解释和完善表达<乾>之初九爻辞"潛龙勿用"的本质意义,必须下如此大的功夫才行。这正是从根本上解决<易.系辞下>中所提示的"其初难知"的有效方法。      经过上述对<乾>卦象数的变化,又得到了其哲理内容分层次的规律性。显然,象数所代表的卦与卦的结构形式的变化若拋开其伴隨的哲理内容,将毫无实质性的意义;而哲理内容若离开象数(即结构形式)的变化规律,将永远解不开<易经>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的卦辞、爻辞相互密切的关系。从<乾>卦自身到<乾>之<恒>卦共计三十二卦,它们代表<易经>六十四卦全体的实(阳)部,由<乾>之六爻全变而得<坤>卦,其所属及自身在内的下余三十二卦,代表<易经>六十四卦全体的虚(阴)部。依照<乾>卦的九、六爻变规律,我们同样可以知到<坤>卦的第一层次至第四层次(或称为<乾>之第四层次虚部)变卦分层、分组对应情况,现分次序列出:
   1,<坤>之第一层次为<坤>卦自身及其卦辞与爻辞。
   2,<坤>之第二层次为:<坤>之初爻变得<复>,<坤>之二爻变得<师>,<坤>之三爻变得<谦>,<坤>之四爻变得<豫>,<坤>之五爻变得<比>,<坤>之上爻变得<剥>。
   3,<坤>之第三层次为:
   (1),<坤>之初、二爻变得<临>,<坤>之初、三爻变得<明夷>,<坤>之初、四爻变得<震>,<坤>之初、五爻变得<屯>,<坤>之初、上爻变得<颐>;
   (2),<坤>之二、三爻变得<升>,<坤>之二、四爻变得<解>,<坤>之二、五爻变得<坎>,<坤>之二、上爻变得<蒙>;
   (3),<坤>之三、四爻变得<小过>,<坤>之三、五爻变得<蹇>,<坤>之三、上爻变得<艮>;
   (4),<坤>之四、五爻变得<萃>,<坤>之四、上爻变得<晋>;
   (5),<坤>之五、上爻变得<观>。
    这里(1)组之卦对应于<复>卦,(2)组之卦对应于<师>卦,(3)组之卦对应于<谦>卦,(4)組之卦对应于<豫>卦,(5)组之卦对应于<比>卦。五个组共计十五个卦,它们的卦辞、爻辞分別为<坤>卦的笫三层次哲理内容。
   4,<坤>卦的笫四层次为:
   (1),<坤>之初、二、三爻变得<泰>,<坤>之初、二、四爻变得<归妹>,<坤>之初、二、五爻变得<节>,<坤>之初、二、上爻变得<損>;
   (2),<坤>之初、三、四爻变得<丰>,<坤>之初、三、五爻变得<既济>,<坤>之初、三、上爻变得<賁>;
   (3),<坤>之初、四、五爻变得<噬嗑>,<坤>之初、四、上爻变得<隨>;
   (4),<坤>之初、五、上爻变得<益>。
    (1)组之卦对应于<临>卦,(2)组之卦对应于<明夷>卦,(3)组之卦对应于<震>卦,(4)组卦对应于<屯>卦。四个组共计十个卦,它们的卦辞、爻辞分别为<坤>卦的笫四层次哲理内容。从"一览表"上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对应于<坤>卦的初六爻辞,即为"履霜,坚冰至"的深层次、多角度的阐释。    以上所论,将<乾>卦变至<坤>卦共分为七个层次的大框架业已勾画出来,卦与卦之间的象数变换关系,伴隨这种变换规律而显现出来的卦与卦之间的哲理内容之间的联系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可能成为揭示<易经>核心神秘整体内蕴,提供一种入门的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9: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十)
为了阐明<易经>之数象(结构形式)与义理(哲理内容)的严密关系,认识它的对立统一整体观,具体地掌握卦与卦之间的义理内蕴。笔者引用我国古代竭力主张"<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的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著<易经集注>的解卦内容,举<乾>卦的变化,试证上述的论点。
   来知德认为,元亨者天道之本也,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也,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
   来氏之论,道出<易经>最为核心的奥秘,然而后世读者不知其用心。其"易经理数不相离"之论,可称谓数千年研易者中的独响!来氏概而论之,不管是高贵的天子,不管是低下的庶民,无一人可以离开<易经>的数象与义理,而能成功者。孔子虽为至圣,而纯以易之义理而教人,以致后世之人囿于遵循,重义理而轻数象,始终难解<易经>之奥秘。笔者读来氏之专著,识来氏之<易注诸图>,遵其"易经理数不可分离"的启迪与示范,终于悟出"<易经>经构与内容七大层次"之机理。
   <乾>卦初爻有:"潛龙勿用"者,实质为待时而动。人于天地之间,为一社会之人,社会兴衰瞬息万变,朝代更替,桑田沧海。君子者识时之变化,出则应时,潜者待時。待时之際,遁世无闷,无有应时而出之大事。
   <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者,乃君子与民同乐也。君子若深知民间之疾苦,民情之好惡,行其道,遂其志均在不言中!
   <乾>卦九三爻,"终日乾乾"实为知忧惧者而无咎;九四爻,"或跃在渊"者,能隨天时、人事变化而知进退,故亦无咎。循初九至九四之顺序而无咎者,方才有<乾>之九五爻"飞龙在天"之时,处人君之位。而居此位者人间不过亿万分之一尔!然而正是这个"亿万分之一"微不足道之数,在时时刻刻激励着亿万人奋进,正所谓"君子自強不息"。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及其爻辞"潜龙"、"见龙"、"乾乾"终日之君、"在渊"或跃之龙、以及入正位之"飞龙"不过仅仅构成<乾>卦哲理的第一层次内容。而通过九、六爻变将会得出与上述爻辞一一对应的新卦,这些新卦辞之总汇,就构成了<乾>卦哲理的第二层次内容。现仍然引用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对<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六个卦卦辞所述注释。
     <女后>者,"五阳之下而坐一阴","女壮"之女为阴者;而"壮"之意在于今日雖为微阴,而渐成其壮,暗含強大之意。故"女壮勿用"者,正如潜龙蛰居水下而隐,待时而动壮大之势存。時至而遇,君子之道可大行焉。
     "同人于野"与"见龙在田"可谓意蕴精深而相通。君子有德有位,与亿兆之众心同志同,则天下归于一。
    虎者,本为吃人之猛兽,"履虎尾"危厉情状可知,然其践行者以柔履刚,"终日乾乾","功业显于四方,巍
然煥发",虽亿兆之民可复舟猛于虎者,亦变载君之舟。君子识人事之多变,如履虎尾之危厉,不正是卦之中的君不"朝夕兢惕"之意的生动写照吗?
    "密云不语"其势若存,"若跃在渊"隨时进退。小者阴柔之意,九四虽为未来之龙,但毕竟在"飞龙"君位之下,必须"见事详审而不至躁妄",与时偕行,方抑有朝一日化为飞龙,从而呼风喚雨。"自我西郊"应是文身于(羊/久)里之际,虽有君之势,而时未至,故"小畜"(阴、止)之。
   君子柔进而上行,刚健文明,顺应天时,与民众心同志同,必然可至帝位。帝位之大,莫他者能比,乃人事之间大(有)者。何可成为"大有"之人,来知德论"天道之数,人事之理"皆知之者。卦辞尚有"清君侧"小人之意。在君位者只有泽及万民而无所私,无所畜,虽处危而有光。反之,若自身泥滯于泽中而不可拔,不以恩惠施下民,对以容悅而立于身边之小人深信不疑,必将误国误己。<夬>卦辞哲理之深意,实在应为"揚于王庭"之君王所深思。
    综览上述<乾>卦第一层和第二层次哲理内容,是将<乾>卦从横的与纵的两个方面逐次展开,若就橫向展开而言,则有:
<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初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二爻变得<同人>卦辞"同人于野"。
=>九三爻辞"终日乾乾",三爻变得<履>卦辞"履虎尾"。
=>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四爻变得<小畜>卦辞"密云不雨"。
=>九五爻辞"飞龙在天",五爻变得<大有>卦辞"大有元亨"。
=>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上九爻变得<夬>卦辞"揚于王庭,孚于有厉"。
若就纵向展开而言,则有:<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九勿用"。
=>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女后>卦初六至上九六个爻辞。
    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不论从横向或是从纵向将<乾>卦展开,<乾>卦的哲理内容层次与顺序结构的变化是密切相联系着的。这正是明.来知德氏所倡言的"<易经>理数不相离"具体而真实地揭示。笔者由此入手,同步地揭示出<易经>七个层次结构严密形式与哲理深邃内容展开具体模式,不为他处所见。隨着下面进一步地展开,读者将会看到<易经>究竟是一部多么"神奇"的书!
    上面所论是以主卦为<乾>卦,其第一层次及第二层次的哲理意义,同时也看到为了从第一层次进入第二层次,必须令<乾>卦的六个爻分别爻变产生六个新卦,方可找到新卦辞共同构成的<乾>卦第二层次哲理内容。六个爻辞在其中起着联接两个层次间的桥樑与链条作用,确保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哲理内容扩展。显然,<乾>卦的整体哲理意义是由其六个爻来分序表达的,与此六爻相对应的六个新卦的卦辞也与本卦有着层次性的分序性联系。它的层次性和分序性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构成了<易经>整体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是古代诸经典中所独有。
    依此顺序而行,可顺利进入主卦<乾>卦的第三层次哲理内容,详情如下:
    第二层次的六个新卦:<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它们各自有六个爻,当这六个爻象也发生变易时,分別产生六个新卦,六乘六共产生三十六个新卦。这些新卦的卦辞总和,成为主卦<乾>卦卦辞的第三层次的哲理内容。同样这些新的卦辞对<乾>卦来讲依然具有层次性、顺序性的特点。    从哲理的意义上讲,第三层次中首先由<乾>、<遁>、<讼>、<巽>、<鼎>、<大过>等六个新卦的卦辞,对应第一层次的主卦<乾>卦中的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进行了深入的、分序性的解释。现仍然以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中的有关卦辞、爻辞的注释内容来说明上述的观点。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对应于<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潜龙者,刚处柔位,由一阴之象表示。一阴柔位至"飞龙在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然今后若实现"飞龙在天"九五至尊之位者,无阴柔之始定无望功成。故     *<女后>卦辞有"女壮"(阴与阳)而"勿用"者。又<女后>卦辞意有"不期而遇"之说。天之遇地,君之遇臣,实为难测之事,何谓也?基于相遇而成事者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汇聚而成。往往事前难以预料。然而识天机者,处于明镜之位,为相遇之时到来,"自強不息"。
    *<女后>之初六,"系于金(木尼)"。(木尼--ni制动车轮的轮下之物)"一阴始生,阴不当往遇乎阳"。为"羸豕(足商--zhi)躅--znu"瘦弱掂蹄走动无力之象。此时之君子者应居"门深九重,堂阶远于万里",潜心研究学问,进德修业,静止自守,以待时而动。是谓之"潜龙"操守之术,成功之玄妙机理所在。
   * <女后>卦九二爻辞有,"包有魚"者。包者,海纳百川之意,君子身居穷乡僻野,深山老林之境,心中不忘有朝一日魚化蛟龙升天遨游。此时静守潜下如魚翔水底,必无咎。若冒然露头起事,当不逢時,必为座上宾客品尝的一道菜而矣!利之何有?今知毕竟仍为魚,应包藏起化龙之志,隐藏此化龙之心。
  * <女后>之九三爻辞"臀无肤"者,实为"羸弱"之意。言人处于阴柔弱势之际。然若君子认识到相遇之难、待时之厉,必无大咎。
   *<女后>九四爻辞"包无魚,起凶"。魚之化龙,必待机而动,若不为相遇之时,不知自包隐藏,企图毛遂自荐、脫颖而出者,则凶多吉少。"潜龙"之君当戒之。
     *<女后>九五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当遇之时,"潜龙"之文明章美,虽为"杞"所"包",必有王命("章")天降,如陨石落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正在此时。"杞"-枸杞,一种小灌木,<诗经>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意指君子时来,既令居深山野岭的灌木丛中,待到瓜熟蒂落之時,王命亦会从天而降。又解为"杞包瓜"乃美味,喻文明"含章"。
    *<女后>卦上九爻辞"包其角"者,指君子飞龙在天,初"居大位,阳刚之气旺盛,万不可锋芒毕露,令人戒畏。"潜龙"之隐不可忘,凡柔进而欲上之君子,若不知"包其角",有可能功败垂成,前功尽棄!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以<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为核心,进行纵向地展开,哲理内蕴渐渐深入,分析十分精辟,实为"潜龙勿用"之君子守则,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玄妙至理。<女后>卦之六爻再变,又扩展出新的六个卦辞,读之解之释之更加引入胜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09: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十一)
<女后>卦六爻九、六爻变得六个新卦依次序为:<乾>、<遁>、<讼>、<巽>、<鼎>、<大过>。它们的卦辞构成<乾>卦卦辞的哲理内容第三层次。分述如下:
    *<乾>卦在此处的"元亨利贞"不同于主卦时的"元亨利贞",而另有新意。"潜"者为终成大器的初始阶段,知初始之"潜"而无私,锤炼思维境界纯粹而不杂纤毫之欲,如达"天无纤尘",必明乎<易经>理数之不相分离之至精。能识之而慎行者,必"元亨利贞"。
   * <遁>卦辞"亨,小利贞"。"遁"--退避、蜇伏、潜下、隐藏行止之意。"君子能遁,则身虽遁而道亨。"此乃顺时而行之至理也。非"潜龙"者,能甘心而为之。
    *<讼>卦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若君子不审时度势,不知遁而眷恋已得私利,为不识时务者,非亨而大祸至矣!"潜龙"者,大智、大勇、大德者。遁世无闷,身虽遁而志惟坚。心守其德,诚实待人,处窒塞之地而能忍,惕若,中和而不刚愎,有如是何与人爭讼。反之,若因利("有孚")必求其胜而讼之不已,不知进退,丧失"潜龙"之质矣。"潜龙"之君子,以"作事始谋,谋之于始,则爭讼之端自然绝矣。与其病后服葯,不若病前能自调之。天下之事莫不皆然。这正是告诫"潜龙"者,于待天之時,避开人世之间通常发生的无谓之争讼,是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耍条件。
    *<巽>卦卦辞"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巽"--卑下顺从容人之意。来氏认为",巽者,入也。龙潜沉于水底,巽之木根扎于地下。"飞龙在天,犹巽之风"吹物无处不入,无物不鼓动"。而由"潜龙"变为"飞龙"则惟有柔顺乎刚,似巽之木与风之双重特性,方可识远任重。
    *<鼎>卦卦辞"元吉,亨。"来氏认为,"食象者鼎之体,亨飪者鼎之用。祭祀之大者无出于上帝(王),宾客之重者无过于圣贤。以鼎为煮熟食之器,其食贵而且丰,故曰大亨。"周成王定鼎为九于洛,象征王权集中,鼎之亨、鼎之权可谓象之至高无上之权者。今日之"潜龙"若能"勿用",且能待时而动,顺时而行,则鼎虽至大、至高、至极,终可唾手而得之。<大过>卦卦辞"栋桡,利有攸往,亨。"<易大传.象>有:"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在<易大传.文言>有:"(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勿用"者,非退而守之,乃积蓄实力待时而动。故"潜龙"心怀大志,心思未来大成之业,可谓躯胜裹其心志。然,就是这样心志之至大者,确有风之柔顺,水下曲木之特性,甘愿暂居弱位,耐得寂寞,誉之为"独立无惧,遁世无闷"者,真称起"大过"之君子。如是者,非潜之龙者又能为何人?笔者认为"潜龙"者,未来社会的"栋"樑之才也;潛而勿用者,能隐、能屈之"桡"木也。<大过>卦卦辞道出玄妙至理,欲成顶天立地的栋樑大才者,应先是会"桡"即柔顺、屈曲、弯腰的小树(苗)!君子循此而行,则必"利有攸往,亨"。
    上述新个六卦卦辞总汇哲理内容,是与<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遥相呼应的。
    <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又到哪里找呢?<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每一部份各为十个新的卦辞来组成。其中排在顺序最前的十个卦辞被称为实部或阳部;而排在顺序靠后的十个卦辞被称为虚部或阴部。由前后各十个卦辞所构成的实虚部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像镜面一样的东西。由实部进入虚部,其实质就是事物由量的积累发生了质的变化规律的反映。为了彻底弄清<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我们首先讨论第四层次的"实部"(阳部)。
    <乾>卦哲理内容的第一层次由其卦辞和六个爻辞组成;其第二层次是六爻逐次九变六而得<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六个卦的卦辞构成;其第三层次是由上述六卦的三十六个爻变六、九互易而得新的三十六个新卦(卦名略)的卦辞构成。它们共计有216爻,这些爻象再次发生六、九爻变对应216个新卦,取掉重复者,可得十个新卦为:<否>、<渐>、<旅>、<咸>、<渙>、<未济>、<困>、<蛊>、<井>、<升>等。其卦辞构成<乾>卦哲理内容第四层次的实部(阳部),用于更深、更广地解释"潜龙勿用"。我们选择<否>、<渐>、<旅>、<咸>四卦卦辞来看看是如何在哲理上与"潜龙勿用"有相通之处。
    因上溯此四卦是源于<遁>卦的六个爻变而来,故依次序分析<遁>卦六个爻辞之哲理如下:
    <遁>之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尾者为初、为小、为弱之意,君子初潜,危险丛生,但若"勿用"居晦以俟时,尚可有大的前程。
    <遁>之六二"执之用黃牛之革,莫之胜说。"君子虽处遁时,而心志坚不君上(九五阴阳)相合。阴性柔不迫凌乎阳,即未来的龙不威逼在位龙。二爻(阴)与五爻(阳)相合,今之"潜龙"终可"执牛耳"(手持用黄牛皮革编制而成鞭子)。予示可操胜券尔!核心之意乃为"处阴柔之时者,不迫凌乎阳強"。
    <遁>之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此爻关键在于一个"系"字。君子于潜若终成龙者,必是系于"天理之公"。若系于"人欲之私"如:臣妾、利禄、宫室之类而眷恋之,焉能成就大丈夫之事业。故有:"疲于私欲,困而危矣"之辞意。君子应在公与之向作出"出处去就"之决断!
    <遁>之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好者,爵位、利禄、爱慕之事也;遁者,审时度势,见几之事也。"告诫刚毅果敢的君子,在初潜之时,则应有"以胜其人欲之私,止知其遁,不知其好",方可获"以遂其洁身之美。
    <遁>之九五"嘉遁,贞吉。此乃美好的退避; <遁>之上九"肥遁,无不利。"此乃优裕的退避。君子能如是者,待机遇而来时,便可上下左右、君民一片赞美之声誉。其道可行,其心志可遂之!君子能心超然于入物外,不眷恋人欲之私,专心进德修业,虽处遁时于茅庐,似居霄汉之上天宫,一言一行莫非道德之丰腴,一举一动皆为仁义之膏泽。方可心广体胖。"潜龙若在处遁之时,获得強健的体格,又有渊博的知识,加上众口赞誉的美德,这不是奠定了变为"飞龙"的基础了吗?再看与之对应的<否>、<渐>、<旅>、<咸>四个卦的卦辞。
    <否>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闭塞不通之时,小人当道之日,如文王处殷之末世,此乃天数之运,出于白,然非人力一时能可为。故君子应俭约其德敛其德光,即在阳去阴来,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宜于"韬光养晦"者。<渐>卦卦辞"女归吉,利贞。"渐,渐进。反对冒进、猛进、骤进。渐进的过程如迎娶媳妇那样依"纳采、纳吉、纳征、问名、请期、迎亲等一系列礼数,并非一蹴而就,"孔子谓:"欲速则不达"。此其意在比喻"潜龙"如"女归"而吉。
    <旅>卦卦辞"旅,小亨,旅贞吉。"旅者,羁(音及,马笼头)旅、客寄作客之意。人在旅途必然"亲寡、势渙、情疏"。应"柔得中不取辱,顺乎刚不招祸,止而不妄动,明而识时宜。"此四者旅者若能守之,必吉。遁潜待机之君子,如人处于旅途,应以上述旅者守之四"正道"而勉之。
    <咸>卦卦辞"亨,利贞,取女吉。"咸者,感之义。以少男趋于少女之下而求其爱慕,为人情之中最为感之至深者。阳刚之男,于这特定之时,甘居阴柔少女之下,实可情之切切,感动天地。"潜龙"于遁之时,应以少男趋于少女之下之心情势态而感动居于九五之君,处于"在田"之民,其吉顺可想而知。故由"潜"而"见",最终达飞天之位可以预见之。反之,若纵情欲之私,则将失去上下感应之气,感通之机窒塞,虽天时机遇至,而人事不通,焉可"见龙"、"飞龙"!故君子应如"山以虚而能受泽,心以虚而能入。"不窒塞人事间交感之契机方是正途!上述四卦之辞,又从多角度,深层次来讲解,"潜龙勿用"之哲理精髓。
      :sleepy:综览上述笔者对《易经》结构与内容七个层次地解析,其神奇、玄奥、严密、博大、精深、、、、诸多特性具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有着独特的严密结构并变幻无穷,又有着深邃的哲理内容而包罗万象。它包含有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对立的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意蕴,以及局部与整体、子系统与系统、偶然与必然等哲学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圣哲们,对天地人万事万物进行汇集、整理、分类、组合构建出的一座神奇的殿堂,人们进入其间就会有机会产生直觉、顿悟、灵感现象,在这种特定境域下,自觉地进行长期训练,就会培养出一种“灵感思维模式”。若一个人处于灵感思维状态时,对于科学、哲学与宗教以及它们之间微妙关系的认识,对于人类、生命和宇宙起源的思考,会获得许多新的启发。正是基于《易经》的这一独特功能,才使得中国的传统儒学尊崇《易经》为众经之首,传入中国的佛学将《易经》玄妙精华溶入自身,土生土长的道学把《易经》列为必读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易经》既不是单纯的占筮之书,也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培养人们具有“灵感思维模式”的教科书。

1990年7月初稿于洛阳

共计17,969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13: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0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山海经诗经易经,山海经是天文地理,诗经是人文社会,易经是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存在的统一规律"易".易经包括自然有甲子历法八卦历法北斗历法\人文有预测学术和哲学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1: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3-9-2 22:32 编辑

明代来知德研<易>之功绩

          古之<易经>乃「数象义理」之统一体。后之研<易>者众,但分为「数象」派与「义理」派,彼此争论不休、褒贬不一。唯来氏之<易经集注>,坚持「数象与义理不可分」之原则,故其研<易>独具一格,出大成果。
          笔者在学习来氏之<易经集注>基础上,又受其「数象与义理不可分」原则启廸下,于1990年前后草拟出拙文:<<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文中有下面一段内容特意摘录,以说明来氏研<易>之功绩。
        「为了阐明<易经>之数象(结构形式)与义理(哲理内容)的严密关系,认识它的对立统一整体观,具体地掌握卦与卦之间的义理内蕴。笔者引用我国古代竭力主张"<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的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著<易经集注>的解卦内容,举<乾>卦的变化,试证上述的论点。
   来知德认为,元亨者天道之本也,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也,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
   来氏之论,道出<易经>最为核心的奥秘,然而后世读者不知其用心。其"易经理数不相离"之论,可称谓数千年研易者中的独响!来氏概而论之,不管是高贵的天子,不管是低下的庶民,无一人可以离开<易经>的数象与义理,而能成功者。孔子虽为至圣,而纯以易之义理而教人,以致后世之人囿于遵循,重义理而轻数象,始终难解<易经>之奥秘。笔者读来氏之专著,识来氏之<易注诸图>,遵其"易经理数不可分离"的启迪与示范,终于悟出"<易经>结构与内容七大层次"之机理。」

        笔者文章发表于[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之「大讲坛」专栏,列为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四)。全文链接如下:
http://bbs.gxfxwh.com/thread-12008-1-1.html

注:本文链接已转发至:天涯、新浪、大河、华夏文化复兴、QQ-------诸网。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神圣o俏丫儿 + 1 卦都没起清楚就来如此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08: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正:转文章链接转发至[华夏遗产网]之「华复文化论坛」栏目;不是「华夏文化复兴网」。特予以改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8 15: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古之治,上下能日用以知,和合有序以生,仪而民安国泰,易之简而以能民,处变不惊其序,国之不变之根本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6 09: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3-10-30 07:17 编辑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7-20 06:32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山海经诗经易经,山海经是天文地理,诗经是人文社会,易经是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存在的统一规律"易".易经包括自然有甲子历法八卦历法北斗历法\人文有预测学术和哲学术

                       {:soso_e146:}        


《山海经》、《诗经》、《易经》,都是人文社会!



见:易之占卜、卜卦(原)本不是随机的!
http://www.gxfxw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130&fromuid=2406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7: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本义>卷首之<筮仪>保存了古代人进行「蓍筮」的全过程
http://www.gxfxwh.com/thread-11978-1-1.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7: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4-2-5 07:57 编辑

何谓「大气」者?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必定与人交往。而交往之目的在于取得实现「社会价值」,古往今来这一「价值」的最大化莫过于「建立帝王之业」。中国古代的一部<易经>,正是讲述让「凡夫俗子」如何得以成就如此大业的「学问」。其核心内容或者是做人做事的成功「捷径」是:「汇集众人的优点优势,包容亿万民众的心声。」当你是在利用每个人的优点又代表其诉求时,你就瞬间变成一位众人眼中的「伟大人物」。         

      简言之,读<易>得以知天地运行之道,从而用好知人用人之道。做人做事者每时每刻都是在利用众人的优点、优势,而避开其缺点、劣势;时刻不忘代表众人的心声,就是一位社会中的「大气」者。如此想如此实践者必成就大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作者“河洛易先”通报消息: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专题讲座文章,近期已经开始在【人民网】“文化论坛”专栏分期连载,
有关链接如下:
(一)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21845.html
(二)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25561.html
(三)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33109.html
(四)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42407.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7 16: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易经---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最早经典》

(五)http://bbs1.people.com.cn/post/4 ... mp;isappinstalled=0
(六)http://bbs1.people.com.cn/post/4 ... mp;isappinstalled=0
(河洛杞人/2017年7月27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