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36|回复: 0

论西方新进化论之酋邦概念及其理论困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2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西方新进化论之酋邦概念及其理论困境
刘恒武1刘莉2
《社会科学点战线》201007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2.拉筹伯大学考古系,澳大利亚墨尔本3083)

) T/ L% t1 e* L* R) N% Q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新进化论人类学家塞维斯賦予酋邦一词特定的理论文脉,以其指代前国家阶段最复杂的社会形态,自此,酋邦成为新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降,塞維斯对于酋邦概念的定义遭到很多人类学者的质疑和诟病。近年,中国史学界不少研究者试图利用酋邦学说为中国古史探索构建一个新的视角,然而,在引用酋邦这一新进化论概念对具体的中国史学问题进行探讨之际,有必要洞察酋邦概念的內涵衍变及其局限性。
. P2 o7 N# H! J  C关键词:新进化论;酋邦;理论困境- _' N  ?$ b: s, X' z5 E4 {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7-0071-07
) b8 C& M( [4 D4 S
) p$ _3 Y  G7 M 9 C# v/ I+ X3 \+ K! C
20世纪中期,美国人类学家开始将“酋邦”(Chiefdom)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运用于人类学个案考察和普遍现象的概括当中。之后,“酋邦”成为西方新进化论有关人类早期社会演进阶段划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并且在考古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早在1980年代初期,张光直先生就曾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对美国人类学的酋邦概念与塞维斯的“游团一部落一酋邦一国家”社会演化图式作过概括性的介绍,①但限于当时中国学界对于西方理论动态的整体了解程度,酋邦概念并未引起中国学者的特别关注。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以及城市出现等学术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高潮,一些国内学者对新进化论的理论架构以及酋邦概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介绍。②进入21世纪以后,酋邦一词在中国历史学及考古学研究论著中出现的频度呈上升趋势,更多的学者将之引用到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以及早期区域文明进程的探讨之中。③
9 g5 p+ L4 v& v  M无疑,酋邦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引介与参考,有益于破除我国史学研究中一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可以为中国古史探索提供新的视角。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酋邦一词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理论文脉的概念之后不久,它就开始不断遭遇各种挑战和质疑,而且,作为西方新进化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酋邦概念伴随着其理论体系的整体调整而被赋予新的定义,经历了修正的酋邦概念迄今也未能完全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故此,在参考酋邦概念及其相关学说对一些中国史学课题进行探讨之际,有必要全面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 A2 U+ X- ?9 J# N* L___________________
4 Z6 y( N1 x% E) b6 |) m' }% y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8JC770012);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项目。9 J! Z  x% f: S) D; N
作者简介:刘恒武,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史及海洋交通史;刘莉,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学。# \% q4 m- ~# u" m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9-56页。) p: X4 y  _" P9 L  R" E6 a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1—212页;陈淳:《酋邦的考古学观察》,《文物》1998年第7期;龚缨晏:《略论中国的史前酋邦》,《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4 ^/ W$ P5 r! m: h0 p沈长云:《酋邦理论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 l$ O7 M  k! a- i
2 m" M6 {% a3 L+ z8 g2 c) Q; s$ `
一、塞维斯社会演化学说中的酋邦概念及其局限性

3 T8 @1 D5 @* C. R8 x; j二战之后的最初20年中,文化进化论思想在美国逐渐获得复兴,但这时期由美国人类学家重新建构的进化论体系拥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在涉及社会演化的动因及路径等重要问题的观点上与19世纪古典进化论判然有别,故而被称为“新进化论”。在新进化论理论体系形成之初,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代表作《文化的进化》被视为新进化论的奠基性论著之一。①怀特的思想得到了其学生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埃尔曼.塞维斯(Elman R.Service)两人的进一步阐发和拓展,其中,塞维斯于1960年代早期提出的“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国家(State)”社会演进图式,更使新进化论在当时的美国人类学界影响倍增。而“酋邦”一词自此也被赋予特定化含义,成为新进化论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Q' W" ]% I$ q+ q# a) D0 b3 f9 M) f
在塞维斯提出的社会演化图式中,酋邦无疑被视作前国家阶段最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故而与国家起源问题的探索密切关联。塞维斯所描述的酋邦,是一种通过恒定的协调中枢对基本生存物资进行再分配(Redistribution)的社会,生存物资的再分配是酋邦的核心特征。②然而,事实上,塞维斯从未对酋邦社会的具体特点做过罗列。后来,罗斯.科迪(Ross H.Cordy)根据塞维斯以及其他新进化论学者的著述,对酋邦和国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③其中,酋邦拥有五个特征:(1)较大的人口密度,(2)生存物资的重新分配,(3)社会分层,(4)手工制品的专业化生产,(5)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与此形成对照,已经演进到国家阶段的社会则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1)由官僚化的中央政府垄断权力,(2)中央政府拥有财政基础,(3)赋税,(4)市场,(5)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6)王权,(7)大规模的人口。& f5 L6 m+ e$ I+ h( s
必须指出,塞维斯的演化图式以及酋邦概念并非建构于缜密周至的实证基础之上,塞维斯本人也曾坦言,他的社会演进图式仅仅是一种有待实证的假说,提出这一假说的初衷在于激发人们探讨社会进化趋势的热忱。笔者认为,塞维斯演化图式以及酋邦概念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c& n( ~' [' z. N
首先,塞维斯关于人类早期社会演进过程的探讨,在研究路径和资料依据上偏倚于民族学领域,并未充分融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材料及成果。由于民族学材料一般缺乏较长的时间维度,单纯依赖民族学材料所进行的社会演化过程探索,实质上是将不同地域观察到的土著社会单体,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线性阶序之中,如此勾画出来的社会演进图式,往往难以拥有接近真实的历史景深。就酋邦概念而言,塞维斯对于酋邦社会的描述,主要依据萨林斯有关波利尼西亚土著社会的考察记录,并且将存在于波利尼西亚土著社会的再分配系统视为酋邦社会的普遍特征,这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
. h5 ]; ~- M+ C, b$ ?- F其次,在塞维斯有关酋邦出现以及社会演化动因的诠释中,人口因素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具体而言,人口模式的变化是社会演进的主要推手,而人口模式亦受到环境的生产潜力和人类的开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塞维斯在强调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对于文化进化过程的促动作用的同时,漠视了社会集团内部矛盾、社会集团间冲突与交流以及自然环境压力等因素所产生的演进动力。. I1 P- e. A# N/ ?
另外,在有关酋邦社会结构的论述中,虽然塞维斯也将社会分层视为酋邦的社会特征之一,但低估了社会分层在前国家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与塞维斯的社会演化理论不同,另一位美国人类学  F% M( C; U' i+ P2 z6 c- ^* Z  j
___________________
7 x) k8 O1 N+ k
: |- D. w8 [. c# a9 T8 L2 I①Leslie White,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o the Fall of Rom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1959.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p.145.

" p4 _9 [5 J. Q& t& {0 V. v, u9 _9 ?3 h- |
③Ross H. Cordy, A Study of Prehistoric Social Change :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New York : Aca demic Press,1981, p.26.

- s. j/ D; ^; T8 @' G/ a- O# z% ^
& i% Y1 ?8 W% ~4 B( r2 u4 h  N家莫顿。弗里德(Morton Fried)则将阶层分化状况作为把握社会演进阶段的关键,弗里德也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演化假说,这四个阶段依次为:平等社会(Egalitarian Societies)、阶等社会(Ranked So. cieties)、分层社会(Stratified Societies)、国家(States),①其中,阶等社会和分层社会与塞维斯理论的酋邦社会均有交集。塞维斯强调由生存物资的调配互通所推进的社会统合,而弗里德则关注由资源占有的多寡不均所导致的阶层割裂。虽然同样建构于民族学考察之上的弗里德假说并不比塞维斯假说更为完美,但两者的比照则昭示出塞维斯思想体系对于社会分层现象的淡化和漠视。' e6 s) S3 f) J
尽管1960年代新进化论在美国受到广泛欢迎,但当时仍未占据美国人类学的主导地位。塞维斯和弗里德的假说有时都被贴上“传统新进化论”的标签,相比较而言,塞维斯的假说对于西方考古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更为深远。* ^8 ~7 }# H' |1 k
, d; T) o) z0 C' }3 s  h
二、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学界对于塞维斯酋邦概念的质疑

/ }' z: |! p% V自1970年代起,塞维斯的“游团——部落——酋邦——国家”演化图式在美国人类学研究中受到格外重视,酋邦概念更是频频出现于各种考古人类学和民族学文献之中。甚至一些研究者在个案研究中将塞维斯理论奉若圭臬,而没能充分考虑到它只是一个未曾经过严格验证的假说。. n; j8 l9 ^  [- L
尽管如此,1970年代后期以降,美国人类学界针对塞维斯假说的质疑之声逐渐增多。最初的批评集中于酋邦概念上,其中,塞维斯有关酋长角色的描述成为诟病的焦点。塞维斯认为,酋长是酋邦社会生存物资再分配活动的核心执行者,②然而,新的个案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美国考古人类学家蒂莫西.厄尔(:r:imothy K.Earle)通过对夏威夷酋邦社会的重新解读指出,食物的再分配并非酋长的恒常性职责,酋长所操控的交换活动更多地涉及地位标识物品,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联盟并进而抬升酋长的权威。③同时期赫尔姆斯(Mary W.Helms)的研究则揭示出,中美洲巴拿马古代社会酋长主要在社会仲裁、长距离贸易以及神秘知识传承等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④1980年代初期,多数美国学者已经不再将经济学色彩浓厚的“再分配”作为诠释酋邦概念的关键词语,转而着眼于政治的、管理的视角对酋邦进行界定。例如,卡内罗将酋邦定义为“在一个最高酋长控制之下的、由若干个村落或社群组成的自治政体”⑤。所谓“生存物资的再分配”不再被看做酋邦的核心特征。
) H$ Z1 l  {2 p% n' o* A- r7 x另外,一些学者对塞维斯酋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性提出了批评。正如科迪所言,在塞维斯的假说中酋邦与国家之间缺乏明确界限,类如夏威夷这样的土著社会一方面拥有酋邦阶段的不少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口规模庞大、国王执政等等国家阶段的特征,故而难以在塞维斯进化图式中对其进行定位。科迪还指出,在运用塞维斯理论开展具体学术探讨之际还会遭遇这样一种尴尬:不同酋邦之间在发展水平与规模尺度上的悬隔,甚至远远大于复杂酋邦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例如,依照塞维斯的定义,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地区土著社会均可划人酋邦阶段,然而,其中既包括了马克萨斯群岛、复活节岛、土阿莫土群岛等人口少(1000人以下)、面积小(一两个小岛或一条河谷)、社会结构简单(酋长与平民两个等级)的小型住民集团,同时也包括夏威夷、汤加等人口多(2—10万以上)、幅员广(一两个大型岛屿)、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王、高级酋长、普通酋长和平民四个等级)的大型社
0 m. Y2 T5 @* ]  g7 C7 g6 r! k2 f' W___________________  Y( O8 b# a1 e8 J8 T6 i
①Morton Fried,The Evolution ofPolitical 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1967,关于弗里德进化图式中的“ranked societies”.本文采用了易建平的译法,将之译作“阶等社会”,参见易建平《弗里德的政治社会演进学说》,《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3年第16期。
' [) F1 q  {5 z% _+ T* \8 L2 G3 Z! ?' g& ]3 ~1 ~9 u. M
②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pp.149-152.

. q' z  V- ]1 l* Z2 e$ t5 ~6 @. C# z, [! C
③Timothy K. Earle, "A Reappraisal of Redistribution: Complex Hawaiian Chiefdoms," in Exchange Systems in Prehistory, edited by Tim- othy K. Earle and Jonathan E. Erics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pp.211-229.
: J# l. A, p2 h0 Y* j# y
+ _# Z3 a" y9 G4 p5 I
④Mary W. Helms, Ancient Panama: Chiefs in Search of Power,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9.

7 B9 I5 c9 S9 P/ q
$ M4 i$ Q. }" K3 W% W1 O3 a9 y5 w⑤Robert L Carneiro, " Chiefdom: Precursor of State," in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edited by Grant D. Jones and Rob- err R. Kaut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1981, pp.37-75.

5 w; E. ?& ]# s5 G3 u
: a8 C/ N$ e* p会实体。这一状况暴露出塞维斯酋邦概念的涵盖范围过于宽泛。①
. o& B9 n5 E1 ^2 O) m$ {: j9 q  ]至1980年代中期,一部分西方人类学研究者开始有意回避酋邦概念,转而使用一些其他术语来进行前国家复杂社会的探讨。其中,费曼(Gary Feinman)和内泽尔(Jill Neitzel)提出的“中阶段社会”(Middle—range societies)概念最具代表性。②按照费曼和内泽尔的诠释,中阶段社会是指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处在采集狩猎社会和官僚国家这两个演进阶段之间。在考察过程中,费曼和内泽尔兼重民族学和民族史学材料,而且充分估量到考古学的发挥空间。与塞维斯片面倚重波利尼西亚岛屿土著社会资料不同,费曼和内泽尔的案例资料的提取范围包括中美、南美以及北美地理环境各不相同的地区。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是中阶段社会首领的职能,费曼和内泽尔从大量案例中梳理出来一份首领职能条目,其中包括受贡、战争仪式、村落管理、纠纷调解、生计维持、对外事务、村落会议、接待来访、物品分配等等,他们明确不赞成塞维斯将再分配视为首领核心职责的观点。其次,费曼和内泽尔关注社会分化的实质与程度,他们将社会分化理解为一种财富、资源以及社会地位等权益保有状况的不均等现象。第三,费曼和内泽尔强调政治组织结构及其复杂化的问题,他们认为,社群规模(Community Size)与决策等级数量(The Numbers of Levels in the Political Hierar chy)成正比关系。另外,费曼和内泽尔还指出,中阶段社会的社会分化程度、社群规模以及政治等级构成等状况可以借助考古学方法进行探讨。总之,费曼和内泽尔的中阶段社会学说代表了一种摆脱塞维斯酋邦概念以及四阶段演化图式羁绊的尝试,他们力图以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来强调前国家社会的多样性。
4 c, X& g8 e# ^8 A5 U& F5 B
8 }( R, L! i  ]. U4 {9 J- K
三、厄尔和华翰维等人对于酋邦概念的修正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1970年代晚期至今塞维斯的酋邦概念不断受到各种指责,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坚持认为,相比于其他术语,酋邦概念仍是用来概括由平等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特征的最恰当词汇,故而并未丧失它的有效性。考虑到塞维斯酋邦概念的缺陷,一些学者着手对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其中,厄尔(Timothy K.Earle)和华翰维(Henry T.Wright)等人对于酋邦概念的重新诠释最具代表性。③值得一提的是,厄尔和华翰维都是美国考古人类学家,他们从考古学视角开展的探究工作弥补了从前新进化论过于倚重民族学研究的缺陷。+ P, ^. L9 y/ T6 N7 j* m
首先,正如上节所提到的,1980年代以后,主张修正酋邦概念的美国人类学者大多倾向于强调政治结构以及管理特征的把握。厄尔在其1987年论文中认为,“酋邦宜定义为依靠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它拥有一个集中化的决策等级系统来协调若干村落共同体的活动”。此外,他还提出,应当从统合的规模(Scale of Integration)、决策的集中(Centrality of Decision—making)以及阶层分化(Stratification)三个方面来把握酋邦的特点。④1988年初,厄尔、克里斯廷森(Kristian Kristiansen)、弗格逊(Yale Ferguson)等多位人类学研究者在美国研究学院(th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Santa Fe)组织了一次以酋邦为中心议题的研讨会,研讨会成果于1991年结集出版,厄尔在为论文集撰写的综述性文章《酋邦的演化》一文中指出,可以将酋邦宽泛地定义为“一个集中组织了特定区6 s% n! B4 h$ N0 H+ i
- p% s: }4 t6 h1 |- V- N9 t( \
___________________

& f6 r8 Z  W# \/ r$ c2 g①Ross H. Cordy, A Study of Prehistoric Social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New York : Aca- demic Press,1951, pp.27-29.' C5 E: a; ^* h
②Gary Feinman and Jill Neitzel, "Too Many Types: An Overview of Prestate Societies in the Americas," in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Method and刀heory,edited by Michael B.Schiffer,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PP。39—102。由于费曼和内泽尔有关“midge—range societies”的论述未曾在国内得到详细介绍,故而尚无固定汉译,本文在此暂且译作“中阶段社会”。
* V8 D# e4 y  p3 j& u( n$ m近年国内学界对于厄尔的酋邦论已有一些评述和译介,可参阅易建平《约翰逊和厄尔的人类社会演进学说》,《世界历史》2003年第2期;蒂莫西.厄尔:《酋邦的演化》,陈洪波等译,陈淳校,《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蒂莫西·厄尔:《考古学与民族学视野中曲酋邦》,沈辛成译、陈淳校,《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 f3 P' {- Z; E" G: L$ l④Timothy K.Earle,“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fical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Anthropology,N0.16,1987.; i! X4 P1 G/ l5 f2 Y4 E1 d
: m4 @- `5 r4 M' f
域数以千计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社会等级世袭和经济分层的政体”①。这一定义应当反映了与会学者的共识,与上文言及的卡内罗所作定义相比,这一定义从字面上强调了酋邦社会分层的特征。
! ]5 I  s' ?: p1 I$ @其次,主张对酋邦概念进行修正的学者们,开始试图从原先注重酋邦共性分析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转而去关注酋邦的多样性,并且根据酋邦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厄尔《酋邦的演化》介绍了三种最有影响的酋邦类型划分方案:(1)依据发展水平,将酋邦分为简单酋邦(Simple Chie~oms)和复杂酋邦(Complex Chiefdoms);(2)酋邦的财政经济样态分为基本物品财政(Staple Finance)和贵重物品财政(Wealth Finance)两类,据此可将酋邦分作两个类型;(3)根据酋邦的结构特点,将酋邦分为集体型酋邦(Group—oriented Chiefdoms)和个体型酋邦(Individualizing Chie~oms)两类。②
, G. V2 B5 z2 b+ F6 t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的区分及其相关理论,是由厄尔、华翰维、斯特波奈提思(Vincas Stepon. aitis)等美国考古人类学者提出并完善起来的。③在对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进行区分之际,酋邦内部决策等级(Decision—making hierarchy)的分析被视为最为关键的认知路径。所谓“决策等级”,是源自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一个概念,在西方人类学社会演进学说的语境中,意即行政管理等级。毋庸置疑,相比于简单酋邦,复杂酋邦拥有更多的决策等级。一般认为,简单酋邦拥有一个高于基层社群的决策等级,然而,关于复杂酋邦的决策等级,学者之间观点不尽相同。华翰维认为,复杂酋邦基层社群之上的决策等级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④而依照厄尔对于复杂酋邦的描述,两层凌驾于基层社群的政治等级和数万人的政体规模是复杂酋邦的必备特征。⑤1 b* j* |5 M$ b6 ^* O2 n6 i% h/ _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华翰维、皮伯斯(Christopher Peebles)和厄尔等人通过区域聚落形态考古来确定特定区域早期社会的决策等级结构的努力,使决策等级这一术语在古代酋邦研究中更具实践意义。特定区域内发现的规模各异、内涵不同的聚落遗址,实际上就是该区域古代大小村落或各级地缘社群的历史遗存。华翰维等人认为,考古确认的聚落集群内的等级体系与古代区域社会的决策等级体系之间拥有对应关系,4层聚落等级反映着基层社群之上存在着3个决策等级,3层聚落等级则显示出2个决策等级的存在,2层聚落等级意味着1个决策等级的存在,这样,通过特定区域聚落等级结构的考古学研究,可以判别该区域古代社会的社会属性是简单酋邦、复杂酋邦抑或是国家。聚落之间的等级差异可以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确认,其中决定性的辨认要素有两个:一是聚落遗址的规模;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聚落标志物。⑥. z8 q$ P, k. u" q
基本物品财政和贵重物品财政,是厄尔和布鲁姆菲尔(Elizabeth Brumfiel)等人类学研究者为了1 C0 H% o  `4 J% n& q& ]

8 E2 ]9 D+ {9 S) g3 K___________________
" q# N, F- [( i  Z# a$ D
①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edited by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0 ?) t% i$ z9 u2 H0 I9 e) `
②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edited by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关于 " group-oriented chiefdoms" 和 "individualizing chiefdoms" 两个太语的汉译,本文参考了蒂莫西·厄尔《酋邦的演化》,陈洪波等译,《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但在这篇译文中,“staple finance”和“wealth finance”分别被译作“产品经济”和“财富经济”,笔者认为译作“基本物品财政”和“贵重物品财政”更为贴切。
; I4 N, {7 n8 e" B7 }+ q$ I# e( s③Timothy K. Earle,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Complex Chiefdom : The Halelea District, Kaua'i, Hawaii, Anthropological Pa- pers, No.63, Ann Arbor: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8, p.12; Vincas Steponaitis, "Location Theory and Complex Chiefdoms," in Mississippian Settlement Systems, edited by Bruce Smi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8, pp.417-453 ; Henry T. Wright,"Prestate Pohtical Formations," in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Societies Essays in Honor of Harry Hoijer, edited by T. Earle, Malibu : Undena Publication,1984, pp.41-77.
/ @+ b  G- J5 g$ `9 M) R2 G$ U: z8 i  q④Henry T. Wright, "Prestate Political Formations," in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Societies Essays in Honor of Harry Hoijer, edited by T. Earle, Malibu: Undena Publication,1984, pp.41-77.  i& }1 {; a9 @' R7 e( D) Q5 N
⑤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edited by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 q. E/ C" S3 j⑥Henry T. Wright, " 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No.6,1977 ; Christopher Peebles and Susan Kus, "Some Archaeological Correlates of Ranked Societies," American Antiquity, No.42,1977 ; Henry T. Wright, " Prestate Political For- minions," in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Societies Essays in Honor of Harry Holier, edited by T. Earle, Malibu: Undena Publication,1984, pp.41-77; Timothy k Earle, "Chiefdoms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No.16,1987.
; B. Q4 u" u  T/ P* D + e. ~. `/ @) i2 M# _+ @  r" [
根据政治经济特点差异对酋邦进行类型区分而创拟的概念。①按照厄尔的概括,酋邦的基本物品财政主要包括食物及技术产品的征收和支出,并将其作为酋邦成员服务的报酬,这种财政结构往往缺乏广泛的产品交换活动。贵重物品财政主要涉及具有象征意义的贵重物品的获取,其具体手段包括远程的物品交换以及工艺产品生产的控制等等,其目的在于宣明酋邦特权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②% l# q3 k' f, Z8 y8 T
集体型酋邦和个体型酋邦的类型区分,最早是由英国考古学家伦福儒(Colin Renfrew)提出的,③后来在美国考古人类学界得到广泛介绍和重视。所谓“集体型酋邦”往往通过对于公共建设工程的投入来达到强化集体意识的目的,例如,公元前3000年不列颠南部“巨石阵”的修建者即应属于这种社会类型。与此相反,“个体型酋邦”倾向于利用贵重物品、繁奢的居室以及墓葬来彰显和确认特权阶层的社会地位。考古发现的这类酋邦,一方面常常拥有较高的贵重材料工艺品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却缺乏大型公共设施。% r+ j4 K2 y" V  r* ~" X
毋庸置疑,厄尔和华翰维等人重新界定的酋邦概念,相比于塞维斯的最初定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新一代人类学研究者将案例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了世界各地,实证材料的丰富性保证了归纳概括的说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厄尔和华翰维等一批考古学家贡献的研究成果,大大强化了酋邦概念以及社会演进理论的历史维度。然而,必须指出,厄尔等人对于新进化论体系的修正绝非尽善尽美,这些修正意见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悬而未决甚至无从化解的问题。& Y: L% k1 `& b0 u! _. z
首先,就厄尔等人的酋邦分类意见而言,其初衷原本在于,充分揭示酋邦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的多样性,并且借此瓦解先前依照特征列表将考察案例归人线性进化序列的思维模式。然而,遗憾的是,厄尔等人提出的二分法式的酋邦类型区分方案,归根结底仍是一种对于酋邦普遍特征的概括,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无助于引导人们关注研究对象的个性特点。
9 m2 c" ]; w  J7 }7 P其次,尽管厄尔、华翰维等人并未刻意借助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两个概念来进行社会演化序列的重构,但是,按照他们的论述,简单酋邦、复杂酋邦和国家三种社会类型的决策等级数量依次增加,如此的概念设定不可避免地携带着一种推理导向,极易引发人们产生“简单酋邦→复杂酋邦→国家”递进图式的联想,从而得出国家脱胎于最为复杂的酋邦这样一种先人之见。事实上,卡内罗等学者确实将此看作了经得起验证的演进法则。④然而,区域个案的考察结果并不总是支持这一推想,例如,根据刘莉的研究,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早期国家阶段区域政体即是由豫中地区相对简单的酋邦系统发展而来的。⑤% W. g" ^. x" B. N+ T, u# _% U, D
再者,论及酋邦与国家之间的差异,酋邦学说的修正者们倾向于以政治管理结构特征的演变为主要着眼点,特别强调决策等级数量的递增状况,而对文字、金属冶炼术等技术性因素的意义论述不足。必须指出的是,文字与冶金术的出现长期以来都被许多学者视作文明时代的标志,亦有不少研究者将之作为探讨国家起源问题的考古学支点。⑥新进化论考古人类学对这一问题的轻视,不利于破除: n& X, L8 [2 }  n% d5 ?  x' g

8 F) u1 m0 r3 Z: x- |4 r___________________

8 U; [" o1 O* ^  @! |①Elizabeth Brumfiel and Timothy Earle, "Specialization, 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in Specialization, Ex- 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 edited by Elizabeth Brumfiel and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9; Ter- rence D'Altroy and Timothy K. Earle, "Staple Finance, Wealth Finance, and Storage in the Inca Pohtical Economy," Current Anthropo/ogy, Vol.26, No.2,1985.
0 U) K- O& i; n: U8 ]. C0 G- a3 }/ q! t1 y$ V/ p, _
②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edited by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 B7 t: x; g! f! |7 U5 F& I5 P; j; Z4 D1 p
③Colin Renfrew, "Beyond a Subsistence Economy: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Prehistoric Europe," in Reconstructing Complex Societies, Supplement to t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20, edited by Charlotte B. Moore, Boston: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1974, pp.69-95.
$ u* u% G2 {; X
' G2 N& R* A8 i8 k6 ^
④Robert L Carneiro, "Chiefdom: Precursor of State," in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M, edited by Grant D. Jones and Rob- ert R. Kant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pp.37-75.

/ v( `: o6 d. r4 y: G, O  p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23—224页。; y0 O" A: l( O' i* u: s& Y* b
我国很多研究者认为,文明的诞生与国家的出现应该是同步的。参见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文物》1987年第12期;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 G& s6 ~8 ]5 R1 p8 `$ c ; Q- o: e$ K( t' C* j
他们与其他学派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之间的学术隔膜。
+ i- L7 J* N8 D) @5 Q* P9 p$ r# K. }另外,关于社会演进的动因,厄尔等人依然执著于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主要动力”(Prime Mov. er)的探讨。在他们当中,厄尔和约翰逊(Allen W.Johnson)倾向于将人口增长看作社会演变的主要动力,①尽管厄尔在其为1988年酋邦研讨会所撰的综述文章《酋邦的演化》中也曾对这一观点的说服力表现出些许踌躇,但他对于人口因素的关注并无丝毫暧昧。②另一位学者卡内罗则认为,战争冲突是社会演化的主因。③虽然厄尔和卡内罗皆非单一因果论者,但是对于所谓“主要动力”的强调。无形中加深了他们自身学说体系与马克思史观以及系统论等其他理论体系之间的隔阂。; x9 D5 y5 J# h. z  R1 e+ |: i
简而言之,20世纪美国人类学界有关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始终摇摆于历史特殊性的考察和社会演化通则的探讨两种倾向之间。厄尔和华翰维等考古人类学者试图在两种倾向之间谋求平衡,然而其学术实践终究未能超越以“社会类型”、“演进阶段”等语汇为标记的思维窠臼。由于上述难题的存在,经过修正的酋邦学说并未完全走出其理论困境。  g$ _' h* w" a

$ b0 F8 h, T. Y& Z/ U! y) a
结语
. l# s6 B) ]# j' H  Y1 r$ Q
在塞维斯的社会演进图式中,酋邦被界定为一个以生存物资的再分配为核心特征,并且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现象的社会发展阶段。塞维斯的社会演进学说,曾经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类学界的社会演化观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作为一个缺乏足够实证研究检验的假说,其缺陷也于1970年代晚期以降随着考古学和民族学个案研究成果的积累而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人们开始质疑塞维斯酋邦定义的科学性,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酋邦概念妨碍了有关社会形态复杂性以及演化路径多样性的认识,应当予以摒弃。尽管如此,厄尔、华翰维等考古人类学者则主张,塞维斯式的进化类型归纳工作对于跨文化的社会演化比较研究仍然具有无可否认的意义,厄尔等人以政治管理特征的把握为重点,对酋邦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还试图通过对于酋邦类型多样性的强调来纠正塞维斯学说的公式化倾向。应当承认,厄尔等人对酋邦学说的修正工作,是在吸纳大量新的调查资料尤其是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故而拥有更为坚实的实证基础和历史维度,迄今一直在西方人类学界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厄尔等人的思想仍然未能完全克服新进化论的局限性,其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中浸染的美洲人类学经院色彩,也成为他们与其他领域、其他地区学者们展开对话的障壁。无可否认,新进化论及其酋邦概念的借鉴,不仅可以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中华文明诞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而且有利于构筑一个促进中国史前考古学与西方人类学之间交流互动的话语渠道。然而,当我们在中国古史研究的语境中引用酋邦概念之际,有必要全面了解酋邦学说的发展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r) N6 \4 ]* R3 z) x$ I2 f5 l
责任编辑:尚永琪
___________________, a5 r- W& K$ W; n. q
①易建平:《约翰逊和厄尔的人类社会演进学说》,《世界历史》2003年第2期。
2 z7 \8 Z( I% J0 X②Timothy K. Earle,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edited by Timothy Ear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15.
  V- R, y/ G; X1 F& j2 D③Robert Cameiro,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 No.169,1970.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