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9|回复: 2

[诗词歌赋] 重识李易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识李易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海涛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北宋女词人李易安的一首传世名作。对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几种看法。第一,结婚不久,其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此出自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第二,陈祖梅女士在其著作《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中认为此词作于1104-1105年党争期间。第三,康震先生所著《康震评说李清照》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重返仕途之后的时间段里。对于第一种看法王仲闻先生在其校注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中认为“又按,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第三种看法,在赵明诚重返仕途后,李赵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其危机表现在李清照不能够生育这一问题上,而赵明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的疏远着李清照。所以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感受着孤独,凄凉。这怎么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我赞同于第二种看法,即此词作于新旧两党党争的时期。
        为了进一步认识这首《一剪梅》中所蕴含的缠绕心头的,挥之不去的复杂的情感。首先必须了解“元祐奸党案”的始末。最早要追述到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在庆历三年,也就是1043年,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了以整顿整顿吏治为主的新政。因触动多数达官显贵的利益,两年后这场新政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这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仁宗逝世后,赵曙即英宗即位,在他亲政后继续任用改革派的官员如韩琦、欧阳修等人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改变官员的选任体制等。只可惜英宗英年早逝,将改革的大旗交到了他的儿子神宗赵顼的手上,熙宁二年即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这次变法试图从经济和军事上进行革新。这样大张旗鼓的改变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最终导致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其中包括了曾经在庆历新政中支持变法的几位元老的强烈反对。这次变法是历经坎坷和磨难,神宗强顶着来自守旧派和后宫反对变法的压力,顶着改革派阵营分化的压力,在与王安石意见相左之后,独自一人以强硬的手段推行改革。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38岁。其子哲宗赵煦继承皇位。25岁早逝,仅在位十六年。在这期间用过三个年号。分别是元祐、绍圣、元符。元祐年号共使用八年即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在此期间,司马光从新掌权,彻底废除王安石新法。旧党势力与日俱增,不仅控制了朝廷还不断打击新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车盖亭诗案”。旧党诬指新党蔡确在游车盖亭所做的一首诗是暗指高太后谋朝篡位。以此展开对新党的大清理,妄图毁灭新党。而随着高太后的逝去,宋哲宗的亲政。旧党几乎所有的人都遭到了被哲宗重新启用的新党的报复。其中章悖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他将元丰八年(神宗年号,指公元1085年,此年神宗逝世)后的所有攻击新党,新政的章,疏分类并对上章,疏的人定罪。至此,新旧两党的争斗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哲宗去世后因无子,由其弟徽宗赵佶即位,即位后的第二年(1102年),有意恢复其父神宗的各项举措。而这一年(即1102年)也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二年。这时一个重要的人物重新掌权,他就是“元祐奸党案”的始作俑者蔡京。蔡京是个典型墙头草两面倒的人。神宗时期他是新党阵营的人,到了元祐年间,新党失势,旧党得势的时候,他又加入到旧党阵营。哲宗亲政后,新党重新掌权,他又回归到新党阵营。这一次对他的启用正是他肃清异己,培养党羽的绝好机会。因此炮制了这一场打击反对势力的“元祐奸党案”,并且建立元祐党人籍,刻立元祐党人碑。
        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也就是旧党阵营中的人,同时其名也被列在了元祐党人碑里。而其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是新党阵营里的人物,并不久在蔡京的举荐下升任尚书右仆射。这时的李清照两面为难。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的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应元祐初元符末今来责降人,令三省籍记姓名,不得与在京差遣”崇宁二年(1103年)“三月诏:‘应元祐及元符之末党人亲子弟,不论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壬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人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这个时期,赵明诚由于有其父的庇护,太学毕业后于1103年开始走上仕途。1105年被擢升为鸿胪少卿。而李清照于1102年上诗赵挺之求其救父(“何况人间父子情”),屡次被拒绝后于1105年赵挺之擢升尚书右仆射后再度献诗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典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清照此句意为“公公你的权力越大,我的心越寒冷”。因此,李清照作为赵挺之的儿媳,本不在法令的限制范围内,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是算赵家的了。但由于,“元祐奸党案”的不断升级和打击面的不断增大。虽然不至于被赶出汴京,但她还是会有被牵连的可能,并且此时公公和父亲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这种大的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无计消除的愁绪。
        在对“元祐奸党案”和其与李清照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梳理之后,就该进入到对词本身的解读。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红藕香残玉簟秋”怎么就“不食人间烟火”了?这里就要看“红藕”和“玉簟”两个意象。“红藕”即红莲,原产印度,在印度被视为高贵之花。也可以指女子的红鞋子。此句前四字让我想起了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四字,我认为此与清照“红藕香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高贵的圣洁莲花却开始凋零了,这不正像自己吗?父亲被迫远离,公公又冷酷无情。家庭是残破的,有幸福可言吗?没有。“玉簟”是似玉的竹席。玉又怎样的特质:晶莹剔透,温润光滑。是高贵的象征。李清照睡觉是睡在这样的一种精美的竹席上。睡在秋天的竹席上,以嫌凉。与其说是竹席的凉不如说心之凉。因此,梁绍壬等人认为李清照此七字有“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兰舟”现在有两种看法。一为小船,二为床。我倾向于后一种提法。如果以小船作解,此句则显得突兀并且有不合情理之处。比如“独上”,难道她的身边就没有一个服侍的丫鬟?登船就登船吧,干嘛要解罗裙呢?前面一句才说道竹席凉,第二句就写到登船,整个逻辑显得不连贯。而做床解一切都变的合理了。场景就在屋内,而且是在卧室内。这样“独上”和“解罗裳”就能做合理的解释。这前面的两句写的是李清照的愁.。而后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是暗写赵明诚的愁。《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因为大雁春天会由南往北迁徙,到了秋天又会由北向南回来。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扮演信使的角色。“雁字回时”带来了什么样的书信呢?满满的月光。唐人沈如筠所作《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月光是寄托相思之愁的。因此,这句其实就是在说大雁带回了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思念之情。“西楼”(有的版本没有“西”字,就有无“西”字这一问题,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此调的认识上。此处不讨论调的问题,故暂从现通行版“西楼”),指李清照居住的卧房。对李清照的思念不是一点点。是满楼的。能完全的包裹着李清照的这样多的思念。但鱼书雁信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并不是真能传来书信。因此明朝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下阕首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最为人熟知和赞赏的句子。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的一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作为美丽的鲜艳的花朵当然是不愿意离开枝头的,当无情的东风吹打着它,它被迫的,无可奈何的,带着满满的愁绪离开了树枝。而水是自己想流动吗?也不是,是风吹动的。南唐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也是被迫的,无可奈何的,带着满满的愁绪,一去不回头的流进了大海。造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罪魁祸首是谁?是风。放在李、赵二人身上则体现为党争的祸及。由于“元祐奸党案”的出现造成了她和明诚“两处闲愁”。真的是“无语怨东风”啊。由此,我们才可以明白清照为何在最后一句中说出“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无奈语。为什么这种愁会在心头萦绕而挥之不去。清代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说:“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此处“下眉头”的是对明诚的思念之情,而“上心头”则是对“元祐奸党案”波及家庭的思虑。
       我们从历史学和考据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李清照的这样一首词。通过分析,发现这首词并不是一般的离别之作。而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因此,这样的认识也为这首词添加更为复杂的情感。这也是这首词高于一般离别诗作的地方。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8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8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18: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兄,现在有时间了?以后常回来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9 19: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透过历史背景,详实的分析了作者写此诗所背负的复杂情感,远非一般的离别之作可比,从而提升了文章的境界,给读者以深沉的启迪。建议进一步完善文句结构布局,可考虑向网站投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