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77|回复: 0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广东商品性农业生产的普遍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5 1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时期广东商品性农业生产的普遍发展
黄啟臣
载《黄啟臣文集(二)》

" X& a: _' W2 Z
明清时期,广东的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生产异军突起,更为世人所瞩目。

( z; N! F( B5 I% |2 ~% d
0 `; ~# Y7 Q# [9 S
本来,隋唐以前,广东仍是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原地区落后的地区。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黄河流域的大量人口从北方迁来广东,在珠江、韩江三三角洲修筑护海堤围,逐步开发沿海低地农业生产。到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更发展到一个新台阶。首先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如顺德龙山乡,稻谷亩产达到7—8石。其次,最突出的和最具特色的是商品性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嘉靖以后,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最发达的商品性农业部门。其中蚕桑、养鱼、甘蔗、水果、花卉和蔬菜等,都先后形成了专门化的商品性生产。
: |* F& G" g2 X( u4 `

3 q' I7 ^2 L4 t' v
广东的土壤和气候适宜于种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且自宋元以来,人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初年,朱元璋又一再用法令在全国各地推行桑、麻、枣、棉的种植,使广东各府、州、县不乏种植桑、麻等,对经济作物的栽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人们更是日益把经营眼光投向经济作物,不仅“富者以稻田利薄,每以花果饶”,就连佃农也不惜以重价佃种经济作物,而且势头越来越猛,特别是珠江二三角洲更是以一马当先的态势走在全省的前列。

4 n/ q7 W' y6 H7 f$ t( _
& Q5 f+ F6 W: |5 W1 f, P" c% s! w
广东商品性农业生产最典型的生产方式是“基塘”生产。明清时期,桑基鱼塘,种桑养蚕,一地多用,是土地利用的一种特殊种植方式,是其它地区所少有的。早在东汉年间(25—220年),这里的人民就开始了种桑养蚕的生产,但发展不快,而且属于家庭副业的非商品性生产。明初,蚕丝才首次在市场上买卖,数量达4100多斤[1]。这标志着养蚕生产正式成为商品性生产。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南海、顺德、番禺等县的基塘养鱼和种桑养蚕相结合的专门化生产,跃居农业的首位或第二位。万历九年(1581),珠江三角洲各县课税的鱼塘已达到159828亩,按“三基七塘”
, B3 H5 X! D0 J4 ]! g- B$ a1 c(三是桑基,七是鱼塘)的习俗计算,则桑田约占47984亩,说明当时广东种桑面积是相当大的了。到明朝末年,一个“弃田筑坝,废稻树桑”的高潮出现了。当时有人说,在南海县周围百余里地方,有居民数十万人,田地一千数百余顷,都是种植桑树,以饲春蚕。特别是九江乡,已经出现了门前屋后、院墙内外到处种桑养蚕的景象。而家庭妇女则以养蚕纺丝织布为主要生产活动。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这里竞成了境内没有稻田,粮食完全仰籴于外的专门种桑养蚕的生产基地。顺德县的大良、陈村一带也达到了“民半树桑”养蚕的程度[2]。这说明嘉靖以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已经是为价值而经营的商品性生产。

1 x' B  _, r) O; r/ o$ K$ B0 P# i$ ~' @' T
池塘养鱼业,在唐朝咸通年间(860—873)兴起后,经过宋元的初步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饲养鳙、鲢、鲩、鲮四大家鱼已经日益普及了。但明初的养鱼业,仍然是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它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次要的地位。洪武十年(1377),在南海、番禺、东莞、顺德、新会、香山等县的田赋中,仍按田、地、塘的顺序来排列征收。其中番禺、东莞两县则没有单独开列鱼塘项日。而且把田和塘合并起来征收。新会、香山两县鱼塘的面积还不算大,商品化程度还不很高。但到明中叶以后,养鱼则进入商品性生产时期。如下表所示,鱼塘课税在各县的田赋征收中有了明显的反映。

4 |: D7 G& u8 h0 d- t) E; ?- i4 G2 l" D6 T( m( M
  L/ V$ Z' }+ m. x: f$ |

/ d* m; i$ I& \$ E1 \( C% P

: O7 S- k3 J# ]; A( T2 |6 R. e1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b- g" }7 m2 V  o) l" H

, W; e7 [3 X1 g! X6 L" l. N
2 a2 _" _6 C6 o& K" L, s4 K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田赋征收中,除了番禺、香山两县的民塘税额和该县的上则民田税额相等外,其余五县的民塘税额比民田税额多30.5%—40%。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鱼塘生产收益比稻田高。随着商品性养鱼的发展,鱼塘的面积也大为增加了。明洪武十年(1377),南海县的鱼塘面积仅有323亩,其它各县均无鱼塘面积的记载。但到万历九年(1581),珠江三角洲各县有税鱼塘的面积已达到159828亩,其中南海县有48326亩,顺德县40084亩,番禺县l0702亩,新会县6588亩,三水县10250亩,香山县711亩,宝安县2698亩,东莞县32659亩[4]。而南海县的鱼塘面积约相当于今天鱼塘面积10700亩的50%。番禺、新会两县的鱼塘接近现有的鱼塘面积。三水县则超过今天鱼塘的面积。只有川页德、香山两县的鱼塘面积少于今天的鱼塘面积。可见,万历年间(1573—1620),除顺德县之外,其它各县的养鱼业基本上达到今天的水平了。到了清朝,更形成了以南海县九江乡为中心的基塘式养鱼区。乾嘉以后,九江乡民多改业桑鱼。道光年间(1821—1850),九江乡已经是“境内有桑田,无稻田”[3]的大规模纯粹桑基鱼塘生产区域了。从此,两江一带鱼花生产的销售权谥,完全为九江所专有,出现了专事捕捞养殖“鱼花”的专业户。九江的鱼花运销省内各地和广两、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从而出现“九江估客,鱼种为生,左手数鱼,右手收钱”的民谚。粤西的电白、高州也利用坑塘和浅海发展养鱼业。特别是高州的低坑村已发展成为商品鱼苗专业村,利用全村的鱼塘生产鱼苗,批发给吴川的“梅菉客”,然后转运到钦州、廉州、琼州等地销售。顺治年间(1644—1661),电白县已经成为“鱼佃为生”的地区,并享有盛誉。
& Q+ W$ V( R: Z+ }' s6 Z3 O
( u4 p% G; l! z; c
甘蔗本来就是一种商品性农作物,明清时期已在广东全省各地广为种植。从琼州到韶州,到处均有蔗田。琼州府的甘蔗有黄、紫、铁数种,小黄长节者名曰芒蔗。钦州的甘蔗有青、紫两种,“其昧脆而干,灵山、合浦人煎以为糖”[6]。广州的甘蔗,有赤色者名曰昆仑蔗,节疏细短;白色者名曰荻蔗;粗长似竹者名曰竹蔗。惠州和肇庆均有种植甘蔗,不过大面积种植甘蔗还是东莞、增城、徐闻、阳春等县。如东莞县石龙有“千亩潮蔗”;篁村、河田一带种植甘蔗“动连千顷”[7]。增城西洲人采用轮作制,在土地上轮流种植甘蔗和香蕉,蔗种在原先种香蕉的地里,既生长茂盛,又很甜美。徐闻县的农民一年收入糖蔗之利几与谷等。这样大面积种植甘蔗,显然是把甘蔗当作商品性生产来经营的。事实上,明中叶以后,广东各地的甘蔗和蔗糖已经是“天下所资”的商品了,具有全国甚至是世界性的商品生产意义。
! h( z7 Z3 M+ I" H+ l/ F
# s" I0 u) j5 V& Z$ v; \; G4 e
广东水果也是商品性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之一。荔枝、龙眼、柑橙、香蕉四大名果和桃、李、梅、梨、菠罗、杨梅、杨桃、柚子、金橘、柠檬、橄榄、西瓜、黄瓜、番石榴、枸橼、海枣、木瓜等数十种岭南佳果已大面积种植。正如时人屈大均其名著《广东新语》卷22、25中记载:
9 L! L3 Z2 h1 P2 ~$ p/ Q" e1 u! x
# P. T% H8 Q+ ^
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于基。
( d5 @7 s) e' S6 E! e+ i( K
番禺鹿步都,自小坑、火村至罗冈,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种柑桔四五十株……自黄村至朱村一带,则多梅与香蕉、梨、栗、橄榄之属,连冈接阜,弥望不穷。) M! f2 l$ M8 E. @% b  O
5 Y9 Z' A. `9 V" h
金保著《岭海焚余》一书,则谈到顺德县种植水果的情况:
  u+ {$ O9 ~7 N8 s$ O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四十余里……居民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株。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龙眼、以致末富。
, H+ Q4 e$ f0 h% C
9 l  H- d5 ]& }, [4 Z9 r/ _  J
/ b' E8 _$ z6 w
琼州府澄迈县的荔枝也很出名,有的品种比福建荔枝还要好。时人丘溶有咏荔枝曰:

" s1 `% i. }0 `5 {3 Q9 ~世间珍果更无佳,玉雪肌肤罩绛纱。
2 H) f% u& u7 t9 H4 n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0 C  T( z+ |3 B: D

: \+ j1 L- Q- q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安县)的荔枝有金钟、黑叶、绿罗、色贡子等多个品种,该县的龙眼以丁家种为上。广州及附近地区的荔枝、龙眼种植,除了不断向丘陵山地扩展外,迅速向基塘发展。凡属基围堤岸,均种荔枝、龙眼,如南海县的平浪、三山以东地区,荔枝、龙眼“蔽于百里,无一杂树参于其中”。南海多水枝,增城多山枝。增城县沙贝一带土质黄润多沙,种植荔枝最好,特别是挂绿荔枝,甘甜核细,可口美味,最负盛名,“岁收数千万斛,贩于他方”。水枝以黑叶荔枝为最好,尤其以番禺古坝所产为上。广东荔枝品种繁多,成熟有先有后,最早是三月熟,最迟为七月熟。所谓“东家夸三月之表,西家矜四月之红”。钦州的荔枝,四五月熟者称为火山;六七月熟才叫绿岁袍。龙眼熟于初秋季节。6 T" Y( h: N3 ], z0 t& H9 |; {5 M
( f1 `0 R: U. P( B
& U& k" i$ Q/ F0 |/ k4 C
柑橘的种植更为普遍,粤北的南雄府盛产会橘、柑、橙和香橼。柑橘是统称,实际上是包括柑、橙、柚、柠檬、枸橼、金柑等多种产品。万历《广东通志》和其它府县志记载柑橘种类时,常常提到肇庆多橙、柚;广州府多柑、柚;潮州府多柑橘、柚、橙,其中“以柑为第一品”,其“味柑而嗅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广东的柑橙苗也在16世纪传至欧洲,然后传至美洲种植。现在美国的甜橙,即是广东橙的改良品种。
7 O3 I0 r& q: q7 u6 v. P
+ J& \$ o6 s4 V+ ^
橄榄、槟榔、椰子种植也发展很快。橄榄多产于高州、雷州、琼州、韶关、潮州、肇庆诸府各县。广州番禺黄村一带也产橄榄和栗子,“连冈接埠,弥望无穷”。广州番禺黄村一带也产橄榄和栗子。“连冈接埠,弥望无穷”。琼州各县以产槟榔为盛,正德年间(1506—1521),产于文昌、琼山、会同(今琼东县)为多,以后逐步发展到万州、儋州、崖州、文昌、澄迈、定安、临高等县。其产槟榔运销到广东内地和广西大陆地区,约占30%左右;运销交趾、扶南约占70%。水果种植与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成为一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供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寓商大贾又以经营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的外销贸易而获大赢利。

8 H1 L! O7 B* \) u# S
2 Z# D: ?. `" X* Y: `
广东盛产香料,有岭南香国之誉。琼州、高州、廉州、广州、肇庆、罗定等府、县均产香,特别是东莞、新安(今宝安)、高明、德庆等县所产尤多。明末,从化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均用水车带动香碾,进行香料加工。产香以东莞为最多,石涌、牛泥石、马蹄冈、金钗脑、金桔岭等处,人多以种香树为业,每亩地可种300多株香树。富者种千树,贫者种百树。莞香贩运至北方各省,“岁售逾数万金”[8]。此外,番禺沙亭乡等地也有种植排香草的习惯。
* K3 h/ ?4 ]" M$ T/ J
+ E2 H0 ^" U, }* ?; \+ K
广东又以种花著称于世,其中以菊花、素馨花(大叶茉莉花)、茉莉花、指甲花、牡丹花、梅花、桂花、小棉花、孔雀花、兰花等为著名。广东不仅花种多,而且开花时间比北方时间或早或迟,甚有市场销路。明朝中期以后,广东种花也发展成为一种商品生产,不少地方农民以种花为生。罗浮山的梅花村就有“万树梅花自一村”之美称。广州对河的芳村更享有“岭南第一花乡”之盛名。珠江南岸的庄头村“人以种素馨为业”,“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日花田”。乾隆时,广‘州太守赵翼为此作《花田诗》,大咏“十里芳林傍水涯”的一派花田景象。清初,广州也出现和形成了买(卖)花的化市,使种化更具商品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2《地语》中说:

0 w. \1 P, F+ v. T东粤有四市……一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
  Q2 g9 Q5 {5 V; k  J% P1 {, ]
! F$ |0 J. t6 p! e  F6 R, q. _2 @9 {* K, d
可见当时花市以素馨花为“拳头产品”,难怪诗人黄子高诗云:“何不庄头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说明花农是以种素馨为生,以便进入花市市场。早期花市设在“七门”城门口和藩署前(今北京路北)、西湖路、三角市,后来向城西关扩展,再集中于酱栏路。当时的花农,多集中在珠江南岸,他们以小艇运花过河,在城门口摆卖,虽然只卖素馨,亦可够“一生衣食”。当时妇女喜爱素馨,以其洁白可爱,备受青睐,名列首榜,而且不断扩大市场,历久不衰,成为当时的广州“市花”。起初“花市”是早市。每年岁末除夕早上尤为热闹。《番禺县续志》记载:“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甚。”清中晚期,花市逐步演变成大规模的迎春花市,而且不仅专卖素馨,亦兼卖其它花种。《广州竹枝词》有诗描写:
, H1 L! A/ W9 l& E3 o( M: a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
% J9 J$ b) D% ]! |+ x/ C冬尽人人争买花,水仙头共牡丹芽。, t  P/ ^$ Q) F) l8 O
" A- j4 K- H! N5 F9 R) Z3 y* V. f
足见花市之事盛矣。( J$ H. W! M% F' n9 r3 D

" E; O/ y+ q. {& i0 A, u! e; q8 c  O" q9 ~
茶叶也是广东的一大土特产。嘉靖以来,茶的种植首推南海县的两樵山和广州珠江河南。西樵山号称茶山,七八村的人都依靠种茶制茶为生。此外,增城的罗浮茶、肇庆的鼎湖茶、潮阳的凤凰山茶、琼州的有灵茶和乐昌的白毛茶均享有盛名。
: o; v9 h7 L: x: r, p0 n

) q9 m  D" [( |" M  ?% H9 k9 _' T3 \  C
种葵在新会有较大的发展。该县的两沙头、西涌等乡种葵达6000多亩,号曰葵田。而且《万历新会县志》记载,此时新会的“蒲葵之数,几遍天下”。

: v, s: Y7 ~; E, c! E6 M
& V6 C5 f  O  z' K/ V) v4 V
明清时期,烟草从吕宋传入广东开始大量种植,并成为商品性生产。乾隆年间(1736—1795),南雄种烟几与禾稻棚等,年产值银百万两,从而成为驰名遐迩的烟草专业产区。粤两的钦州,灵山县(1965年划入广西管辖)等地也有烟草种植并贩运各地。
- I) h4 [. H6 W% Y: r! S, i% \$ I* x
6 `" D" N* H. M5 \+ [3 [, S  S
与此同时,蔬菜种植也突破了家庭种植自给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商品性蔬菜生产。除了种植芹菜、枸杞、韭菜、竹笋、白菜、黄牙白、萝卜、姜、苋菜、蒜、葱、藕等中国古老蔬菜外,还从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各国外引进了荷兰豆(Pisum Satimm,L)、椰菜(Brassica Caulovapoa Capitata)、菲兰豆(Brassica Caulovpa)、辣椒(Capsicam annum)、菠萝(Spinacia Olerace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洋葱(Allium Cepa)、茄子(Sola- num melongena Varesenma)、木瓜(Crica Papaya)、西洋菜(Masturtium Offi Cinate)、蕃茄(Lycopersicum escu Lentum)、南瓜(Cucurbita Pepo)、恭菜(Beta Vulgaris Vat Cicl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椰菜花(Brassica deracea Var botrylis)、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 Saiva)、芥蓝(Brassica alboy Labra)、黄瓜(Cucums Sativam)、沙葛(Pachyrrhizus erosus)、大蒜(Allium Sativum)、芫荽(Coriandrum Sativum)、蕹菜(Ipomoea aquatica),等等。使得广州附近发展成为种植蔬菜的基地[10],史称:
% {9 ?" D) ~  y0 a; A7 r- I4 z
广州西郊,白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二十余里……回泮塘,土基肥腴,多膏物,种莲者十家而九。[11]" j2 T: k! u# Y3 e8 l6 V; M

3 R1 i0 x- r5 H% j! o& y6 y) E从上所述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商品性农业生产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已经逐步形成大小不等的农业商品性生产的专业区域,和出现专门从事某一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户,如“鱼花户”、“种香户”、“素馨户”、“荔枝户”,等等。说明这些专业户不是依靠传统农业维持家庭生计,而是“衣食于茶”或“以花作衣”了。
8 ?. n6 j3 G7 k1 E) ?7 d与此同时,广东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不少农户将大量肥沃稻田改种经济作物,结果使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如东莞、番禺、增城等县的“蔗田几与稻田等”[12],甚至有弃稻田而种果树者。这种情况加上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广东从嘉靖以后至清朝,出现缺粮的局面,以至震动了清朝统治者,三番五次下令限制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但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依统治者的意志所能逆转。广东商品性农业仍然不断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又变成商品而卷入了市场,出现了大批米商从广西、湖南等地贩米到广东销售的现象。这样一来,广东农产品就全方位地在市场上互相交换,使广东的“不少府、州、县的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已超过江南五府而跃居第一位[13]。
. `; a& N# f& X. P1 X5 d
4 q7 _) s6 Q, Q' e) L! L7 M  l0 c% Q7 j/ H1 d& h: }4 _
注释:
3 R, g4 v; z' I
[1]金光祖:《康熙广东通志》记:“永乐四年……顺德龙江、龙山两堡土丝每担税银之钱,岁纳银二十五两”,按此税银推算。
' H! y9 Z/ t% U[2]刘伯渊:《广东蚕业调查报告》,1922年。
. q$ O" \- A6 ~* k7 P  m8 S( ?8 L7 r[3]、[4]转引自《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3册。
# V' u8 p1 v0 e6 H$ M: u3 a0 k[5]朱次琦:《光绪儿江儒林乡志》。
6 h8 e2 f( y; x; H2 p  v5 @[6]林希光:《嘉靖钦州志》卷2。  K+ k; M8 c6 I
[7][11][1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7,《草语》。; ]  W- g3 m3 [7 ^/ M
[8]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5,《木语》。
& i' U! M6 b( `" {& o- j[9]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6,《香语》。) G5 z1 D) d) b7 K* i
[10]杨宝霖:《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第313—348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 B: O- N( G8 {
[13]李华:《明清时代广东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载《清史研究集》第3辑。* e7 D2 [5 a0 _+ u! l( k  _

* M4 X: Y! C9 ^+ N
(原载《古今农业论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