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2|回复: 2

[中国古代史] 明清徽商与茶叶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4 2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徽商与茶叶市场
秦宗财  王艳红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 I' Z1 ]+ e8 [/ ?6 R, }8 o- \
6 I7 [; h$ }, P- X
【内容提要】贸易区域的扩大、饮茶风习盛行、茶叶生产的进步和商茶法的松动促进了明清茶叶市场的发展。明清茶叶市场主要有初级、中级、边疆和海外运销市场四个类型。根据在市场中经营方式的不同,明清徽州茶商可分为产销型和贩销型两类。徽商的发展与市场的活跃密不可分,两者处在互动之中。
" [7 @) G; v/ l5 K# D【关键词】明清 徽商 茶叶市场
/ L0 W& `; }4 d  u$ O# b - z1 w3 X3 R8 }) B* j" R
% H! {" R; H& ^4 p: ^
明初统治者强化茶马互市制度,严格茶法,造成茶叶浪费惊人,也不利于茶叶贸易的开展。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茶叶专卖制度有所松动,茶叶国内市场才开始回升,这种趋势到清康熙、乾隆以后更为明显。茶叶贸易比任何时候均有扩展,茶叶市场遍及全国。+ v$ F; i0 U" b
5 _1 ~3 ~! v1 [) J4 p+ Z1 G  c
一、明清茶叶市场的发展
& `9 m2 ?: u) l  [
  U( X1 k/ w( q2 S1 u1 {
1
.茶叶市场区域的扩展和活跃

. b. g7 `- M7 O8 @明王朝建立之初,全国产茶之地如南直隶(包括江苏和安徽)、浙江、江西、湖广、四川所属有关府县,颁行“茶引”,商人领引纳税后自行销售。不过,茶户纳课或交售之后,总有相当数量的余茶,但不得自由销售,要受“茶引”制度的限制,这难免对茶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到了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茶引”制度逐渐松弛。入清以后,除了陕西、四川及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仍然颁行“茶引”外,其它地区都可以自由贸易。茶叶商品在市场上更加活跃起来。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的开放,茶叶出口量大增。这些更刺激了茶叶商品生产的发展,在其它商品受“洋货”冲击下纷纷破产的情况下,茶叶生产却呈现出一支独秀。
7 s4 d  f, W- y' v2.饮茶风习的盛行推动了市场的繁荣7 g' v7 E& i- k: P& e
从明代开始我国饮茶方式发生变化,由团茶发展到散茶冲泡。因此,明代茶叶加工和品饮方式趋向简化,也促进了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使得饮茶之风习更容易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植根于下层民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茶文化在明代时才开始真正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逐渐与社会生活、民情风俗、人生礼仪结合起来,影响更为深广。明代饮茶在广大民众中的普及,最为重要的体现是茶馆、茶楼的普遍存在和饮茶习俗的形成。风格独特的茶馆文化开始形成,至清代便蔚然成风了。这些变化无疑促进了茶叶市场的繁荣。7 \0 _( Z' c( g9 U3 M. }0 f; l
3.茶叶生产的发展是市场繁荣的基础" F1 H9 g" ^) X3 l0 R5 T
宋朝时,散茶的名品,只有日铸、双井和顾渚等少数不多几种。但至明代后,如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所记,其时比较著名的茶叶品种就有96种之多。茶叶产量也迅速增长。以清初康雍两朝发放茶引数量为例,康熙元年发放157928引,而到雍正元年增至495630[1](1),短短60年时间就增长了3倍以上,足见茶叶产量增长之快。清咸丰年间在福建福州有10多家茶庄开始精制花茶畅销华北,据统计1900年福州产花茶已达1500吨。茶叶生产力的提高,产量的增加,不仅活跃了国内茶叶市场,而且还远销海外。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2]* z. I8 n6 E# C' K1 F- q. x
4.政策松动是茶叶市场繁荣的重要条件
7 G7 m- w" F" M' w. M明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以及某些传统市场经济内部开始出现新的因素,给茶法带上了鲜明的时代标志,使之具有变通与开放的时代特色。《明史•食货志•茶法》曰:“明茶法有三:曰商茶,曰官茶,曰贡茶。”商茶指由商人合法经营和经办的茶叶,包括茶商依照引法所支取的茶叶以及国家召商开中的茶叶;商茶之法就是有关茶叶流通的政策和制度。明代茶法结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成熟的前提下,在官商分利的基础上,基本上实现了从官专卖(全面禁榷)到商专卖(官商分利的部分禁榷)的转变,是唐宋以来茶法的一个发展,商人在整个茶叶经济活动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后期,在厘金制推行过程中,茶叶专卖也改为征税制。商人贸易自由度更为提高,为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 v9 J+ J/ Y6 E) G$ P) b $ h( }5 z0 N( S6 H
二、 明清茶叶市场的类型

# b8 X, S/ S( Z    按运销方式、成熟程度及地理位置等不同,本文把明清茶叶市场分为初级市场、中级市场、全国市场、边疆市场和海外市场等几种类型。
& F& N0 a$ O4 i8 G$ m7 q1.茶叶初级市场
: i4 K% Z0 C8 F   茶叶初级市场主要集中在茶叶种植地区。明清茶叶种植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诸如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北方有湖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茶叶生产在明清时期基本上都属于商品性生产,每当采收季节到来时,商人往往汇聚各产茶区从事茶叶贸易,从而在各茶区附近形成了一个个初级市场。( k6 Y4 M5 G4 |- u5 R- F
这些初级市场承担的主要功能,一是毛茶收购交易,二是将毛茶初加工,三是包装运销。从总体上来看,茶叶茶叶初级市场的特点是:市场点比较分散,但广泛分布于各产茶区。从明清茶叶市场的结构和功能来看,茶叶初级市场处于“金字塔”状茶叶市场的基石地位。
0 _' _. w7 U# C) f& [2.茶叶中级市场* O( y8 O+ e0 m# R: e8 @  C
茶叶中级市场也称茶叶中转市场,即从初级茶叶市场出来的部分茶叶再汇聚各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城市、港口、码头,在这些地区实现转手贸易或直接再运往各茶叶消费区。明清时期,城市型的中级市场,以南北直隶来划分,南直隶中级市场主要集中于东南七路;北直隶主要集中于京津地区。从总体来看,这些城市基本上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呈辐射状分布。沿海地区茶叶中级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区省会和各外贸港口。沿江茶叶中级市场主要有:珠江、长江各口岸城市。沿河茶叶中级市场主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它们基本以东西、南北走向呈直线分布。8 G# A: E3 K# I1 N$ y5 l
茶叶中级市场的主要功能:汇聚各地初级市场的茶叶;提供中介服务;茶叶精加工精包装及相关配套服务;转销茶叶至各消费区。与初级市场相比较而言,中级市场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中介功能增强,集散服务为主。从茶叶市场总体看,它的地位在于:搞活初级市场,是初级市场的延续再发展。所有中级市场彼此联系、彼此依托总体整合就形成全国性大市场。( j$ J" T) g% r- H
3.边疆茶马互市市场% |* U9 e' v' |8 K% e8 `
唐宋以来统治者在西北边疆实行茶马贸易。明以后,由于民间自由贸易的滋长和繁盛,迫使统治者采取相应的政策。明代茶马贸易从经营形式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正统十四年以前为国家控制的官收、官运、官市,且以川茶为主要来源;正统十四年后,逐渐转化为招商买运、商买(兼一部分官收茶课)商运、官商分销,国家垄断权日益削弱,向着官商分利乃至以商营为主的形式发展,由严密、封闭走向松弛、开放。这种情况延续至清前期,康雍时期裁汰官市贸易,允许自由通商,从而彻底结束了茶马交易中的官方控制和干预,为边疆茶马互市市场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清代后期,西北茶叶贸易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茶源看,除川茶行销青、康、藏区,汉中茶行销西北地区外,湖茶、浙茶、闽茶、徽茶、滇茶等进入了民族茶叶贸易市场。
' \, C4 p" J, T8 S    从明清边疆经济发展进程看,茶马贸易市场实际上就成为联系中原汉族农业区与西北边疆游牧区的一条重要经济纽带。由于关系到边区稳定和发展,因此茶马贸易市场的政治功能突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性较强。在此情况下,边疆茶马互市市场价格一般受官方定价和市场价格双重影响。, F* L: |- N5 K8 G2 P3 p9 M
4.茶叶运销海外市场1 h+ N2 \" |) [, v  A- L
明代政府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郑和船队游历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也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此后不久,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1607年荷兰海船来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不久,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中国茶叶占有广泛的世界市场。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开始衰落。; @+ k  l0 B! I, p$ I; _5 F: Q
2 r" C, d5 Y+ _& d4 ?) F# |
三、 明清徽州茶商的经营活动
! [8 Q% t4 M! R& Z% u
根据徽商茶叶经营方式,本文将徽州茶商分为产销型和贩销型两类进行分析。! G0 ^; Q* J7 B; F+ x
1.产销型茶商6 ]/ d9 ?$ }, }- w. ]4 G2 o  N! h
产销型是指茶商购销与茶区生产紧密联系的茶叶经营形式。根据茶商活动地区又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利用本地茶叶生产资源优势,向外地进行运销;一类至外地茶叶产区进行收购运销,甚至还出现包买商的形式进入外地茶叶生产领域。
+ }0 C3 z$ o7 Y' c% D7 J徽州六县皆产茶且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徽州的茶商就已很活跃。明清时期尤其清中叶以后徽州茶叶生产更有显著发展。徽商利用资源优势,一般以本地产区为茶叶商品生产根据地,然后贸易四方以至海外市场。许承尧说:“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4](18《歙风俗礼教考》)嘉庆《崇安县志》亦有此记载[5]( 1P3),足证徽茶运销广泛。徽商茶叶销售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南向,经由江西运入广东地区。如歙县芳坑江氏茶商几代人都是从歙县运茶至屯溪,再经由江西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而达广州。[6](P 588)一是东向,沿长江运往上海、江浙地区。明代嘉庆年间,就有徽商不断将徽茶运往上海,而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作为通商口岸,徽茶汇聚于此更甚。另外,浙江杭州、温州、金华,江苏苏州、南通等地,都是徽商贩徽茶输入地。再是北向,经由大运河运往山东、京津、辽东等地区。歙县许氏家族很早就从事茶叶贸易,在明正统年间,许氏就已盛行贩茶远出居庸关了。[4]( 1)晚清黟县茶商孙理和也经常运红茶至辽东以至海参崴 [7](14《孙理和先生七旬寿序》)
2 K+ C: }' b+ i  W  Z' K0 w9 K为了扩大货源,徽商一般要到外地茶区采购茶叶。徽州以外的安徽各产区、四川、江苏、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湖北等各茶叶产区基本上都有徽商活动的身影。他们收购,然后或加工或包装,再运销全国各茶叶消费区。如安徽六安茶,主要销往华北及华中,“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齐、豫、楚需此日用,(商人)每岁隔岁经千里挟资而来,投行预质”,[8]( 产地)其中不少是徽商。又如浙江乌青镇,“吾镇茶叶一业,俱系徽籍人。茶叶出产有杭州、龙井、直港、屯溪、横港、金华、绍兴、新昌、儒岙、湖州、泗安等名茶,均由杭州转运,来镇营业。”[9]( 21,工商)其茶叶来源有浙江、安徽、江西等产区,而经销的商人大部分是徽商。
7 M6 r) \' c"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竞争的增强,一些徽商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而逐渐介入茶叶生产过程中。他们有的深入种茶农户茶园,与茶户密切联系,在采摘之前预先订购。“□□山盘谷口邨,新安贾客下茶园。春尖剪作松萝样,上担装来号北源。”[10] ( 2597册,《采茶歌十二首》)这些精明的新安(徽州)茶商可谓捷足先登!有的茶商提供原料、资金给当地茶农生产,采摘时回收茶叶,这种“包买商”形式的茶叶生产,是一种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明清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如婺源商人在江西九江经营绿茶,“业此项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俱由本山所出,且多属合股而做,即有亏蚀之处,照股均分,亦不觉其过累”。[11]( 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这些婺源商人合伙在九江山区租山雇佣当地山民种植茶叶,就是新型的商品生产形式。0 D9 R9 e8 b  i, P. f) D
2.贩销型茶商
6 o8 v! @+ W+ ]( ]1 I0 t贩销型茶商一般活跃于中级茶叶周转市场,他们从其他茶商手中收购茶叶,经加工和包装后,再运销各消费市场。其活动地区与中级茶叶市场的分布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江河港口、码头和沿海城市等。在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城市,徽州茶商活动的身影非常活跃。他们经营的规模一般较大,入清后,徽商纷纷在中级市场设立茶庄、茶号、茶行等,便于茶叶的集散。绩溪茶商王氏歌颂其祖曰:“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12]( 4《文苑•颂泰邦公》)说明泰邦公坐镇周庄镇,然后根据季节贩运茶叶。清朝乾隆时,歙商在北京开设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4]( 11)
' Z2 E( ~! t6 ?明清尤其清中叶以后,不少徽商贩茶运销海外。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外贸港口是他们汇聚的重要周转地带。长期以来,徽商都是经江西运茶入粤的。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商人乃改由海道贩运茶叶。歙县茶商吴肇福,30岁时“航海贩茶归,积有赢余”。[13]( 9《人物•义行》)鸦片战争后,安徽绿茶输往广东的越来越多,徽州茶商从事外洋贸易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徽州茶商开办的“隆记”茶行规模很大,销售“致巨富”[14]( 2)。“婺源绿茶”从18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市场,其中贩销者绝大多数是徽商自己。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1915年休宁名茶“贡熙”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由此鼎盛时休宁县屯溪镇茶号达109家。时人誉之:“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说明徽商从事茶叶外贸贩销前后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2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清徽商与茶叶市场的互动
9 h" r; c; L' f* l
1.徽州茶商对茶叶市场的影响
1 J# ~" P7 h+ y, i( t" q9 l第一,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整合9 Z6 {$ c4 R9 K; ~1 d$ O. P
茶叶市场的整合,是指茶叶贸易逐渐形成统一性的全国市场,即茶叶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体化。“在一个全国市场中,各地的商品、劳动、资金及信息都必须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市场才能称为全国市场。在此意义上来说,可以把这种流动的发展视为全国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15]商品、劳动、资金、信息在全国市场流动,在徽州茶商身上表现最为突出。4 b3 ?0 d! V; ^; u
首先,从徽商贩运的茶叶商品流通范围来看。徽商茶叶贸易大都是长途贩运,以两京为中心,东南到广东地区、西南至云南贵州地区、西北至甘肃陕西、东北至辽东甚至更远地区。根据消费需求,徽州茶商的足迹遍及各地市场,为茶叶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作出了贡献。其次,从徽商作为商业劳力流通状况来看。明清徽商足迹“几遍宇内”,是明清移民浪潮中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商人更是如此,作为行商,他们长年累月贩茶迁徙各消费区;作为坐商,他们或租山或设庄或开行,坐镇销售。徽商作为商业劳力已遍布全国各地。再次,从徽州茶商资金筹集方面来看。明清时期徽商并非总是携巨资出门的,而采取贷资经营。如明末歙人汪伯龄就曾贷资入蜀“榷茶雅州(今四川雅安)”,不久成了大富商。徽商江灵裕,“尝贾于温州,总理茶务,有恒泰银号沿市籍未销,误兑四千金,裕悉返之”[16]( 35,《人物•义行》)。说明江灵裕致富之前是向银号借贷经营的。光绪年间,上海开设有不少茶栈,这些茶栈拉生意的主要手段就是向茶商提供贷款。当时歙县茶商江名恒就为上海谦顺安茶栈服务,因为谦顺安茶栈老板利用江名恒比较熟悉徽州茶商的情况,所以就让他经办贷款徽州茶商事务。许多资金不足的徽商纷纷求助于江名恒。[6](P593)可见,徽州茶商与钱庄、典铺等金融机构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说明不少徽州茶商的资金是融入市场流通的。第四,从徽州茶商信息渠道来看。徽州茶商利用宗族纽带,建立了密切而又广泛的市场信息流通网络。[17]
: l( c8 M1 H. o- g1 }% G* a徽商在商品、资金、劳力和信息方面的流通既体现了茶叶市场的整合日趋成熟,也表明了徽商对明清市场整合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 D% t8 i& q! p0 U/ M
第二,树立了良好的市场营销形象
. Y" Q% }! y4 ~4 I市场竞争主要有产品竞争、促销竞争和商人形象的竞争。而商人形象的竞争则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作为形象竞争胜利者的标志是商人形象广泛获得公众的认同。徽州茶商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坚持以“德”销售,从而在明清商人中树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0 }  f& S8 N9 M2 c; O( z/ _从茶叶收购和加工阶段来看,徽州茶商是极其重视茶叶的品质。茶商收购的毛茶讲究细嫩、紧结,拒绝收购死茶、烂茶、断折、红蒂等次品。徽州茶商还总结出一整套鉴别毛茶真伪的方法,并著成文字,示之经办人员。当时徽州所产的珠茶、熙春、雨前等绿茶都是畅销海外的名茶,这些品种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毛茶进号到出成品茶,一般都要经过焙、筛、扇、拣等工序,而且茶商对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茶叶加工好之后,再“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精心包装完毕。
3 u# S! [' R7 g+ ^3 Y# T从茶叶销售阶段来看,徽商坚持诚心为质、以义为利的销售理念,以儒商形象示人。婺源茶商朱文炽,他在销售过期茶时,坚持在包装袋上书“陈茶”两字。经营20多年,始终如一。虽前后亏损几万两,但其声誉倍增,每年新茶上市,他的新茶便独领风骚。[16]( 33,《人物•义行》)茶商张石桥,在建平经营茶叶,重然诺,敦信义,被建平人推为祭酒[18]( 29)。销售之余,徽州茶商还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根据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提高品位,体现了人本精神。如光绪二年,祁门胡元龙创建“胡日顺”茶厂,改制红茶,因其迎合了许多欧美消费者的口味而大受欢迎。晚清婺源茶商汪晋和见茶叶凋敝,遂悉心改良,努力迎合消费者口味,大获成功,其产品先后获清廷农工商部一等奖章和巴拿马万国博鉴会二等奖。黎元洪赐他“孝思锡类”黄紫绶银质奖章。2 p# P/ b( P4 D/ L0 k! x6 X: K
良好的市场道德的树立还表现在致富后不忘公益事业。茶商汪晋和虽积累资金巨万,平日仍蔬食布衣,而对地方公益事业,却竭力捐输。茶商汪琴致富后,“成立扶归会,施棺以济难民”。[19]( 7《人物•尚义》)类似徽商举不胜举。
+ y( b3 Q5 f# i$ P7 h第三,提高了茶叶市场竞争力* m, ~& t" U3 f6 ?( H
在茶叶产品竞争方面,徽商力争上游。如晚清歙商吴荣寿,在屯溪开办“吴怡和”茶号,专门制作外销高档茶。数年后,又创立吴怡春、吴永源、华胜等茶号,每年制销高档屯绿数千担,最多年份高达2万担,占屯绿外销半数以上,成为徽州近代第一大茶商。1918年,国际市场屯绿滞销,吴荣寿匠心独运,以赊欠方式大量收购,既保护了屯绿基地的正常生产,也为今后的经营埋下了伏线。同年秋天,国际国内茶市同时转旺,吴荣寿当年获利白银10余万两。此后,吴荣寿决心对茶业经营进行革新,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歙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贡”等茶,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一时誉满沪港等地。; |2 F- Y6 ?$ R) S  ^
在市场销售竞争手段方面,徽商也是花样百出。第一,为了吸引顾客,徽商加强对茶叶商品的加工和宣传,采取种种市场战略。如实行品牌战略,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歙县茶商谢正安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他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名山名茶,再加上品质优越、风味俱佳,普遍获得人们青睐,很快走俏市场。第二,打通封建官府。如何与官府搞好关系,对徽商经营来说,是个重要的环节。而事实上,徽商在这方面做的确实比较出色。如清朝康熙时,歙人李遴入川贩茶,后来成茶商首领,众商纳课办引都由他统一办理。清朝在江西发放茶引,征收茶课的事务大部分都交由徽商办理。徽商自然就赢得了市场经营主导权。第三,利用团体力量。徽商为增强自身实力和行业上的优势,利用宗族关系或乡族关系结帮经营,从而使自己经营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明人王士性说:“(徽商)商贾在外,每遇乡里之讼,不啻身尝之,醵金出死力,则又以众帮众,无非亦为己身地也。”[20]( 3)这表明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徽商一般都是团结互助的。这也可以说是徽商作为商帮的一个特色。
  i% }8 g* o' p5 t5 s0 `2.明清茶叶市场发展状况对徽商的影响6 f  K$ s# ^& p1 O: C4 t; n2 P3 d, |
第一,茶叶市场的发展为徽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P3 ?! i* Q) a& X
    宋代茶法严密,私贩者做罪。明初茶法虽较严,但明中叶后,随着白银货币的流通,赋税折银迫使生产者不得不出售更多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茶叶也就越来越多的被卷入流通领域。徽州茶商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投身于茶叶贸易。许承尧说歙县富商大贾“业盐而外唯茶”,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到了清前期,茶法进一步松弛,徽州茶商更是如鱼得水,逐渐成为徽州商帮的中坚力量。明清时期传统市场的经营理念是以儒家经济思想为主导。徽商更是以儒商的姿态示人。在徽商身上,“儒”不仅仅是表现为文化追求,更多的体现了他们化儒家伦理为市场经营谋略,这种谋略又内在地与市场道德发展要求一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市场活动从官僚士大夫到市民百姓普遍受到欢迎。
0 C8 Y  b0 V- a: Z- }鸦片战争后,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开始全面沟通的新形势,徽商再一次抓住机遇,在其经营活动过程重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其一,由 “内销”为主向“外销”为主的战略转向。其二,中级外贸周转市场由广州向上海实行战略性转移。其三,从吸纳族人资金发展到借贷茶栈、洋行款。[21]这些经营战略性调整,适应了当时茶叶市场发展形势,因而徽商再度获得兴盛。
# M) U% S* L+ B' R. p1 E: E0 ~* p第二,明清茶叶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成熟限制了徽商的发展" ^. X% w8 O' u+ o( V  ?7 M+ ]/ S5 a% c
首先,生产导向型茶叶市场牵引着徽商营销。生产导向型茶叶市场是指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及茶叶贸易,主要取决于茶叶的社会生产。茶叶社会生产着眼于内部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不真正关心市场行情,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茶叶生产与消费呈脱节状态。从市场发展总体进程上看,虽然这时已形成全国统一茶叶市场,但这种由茶叶生产者决定的市场导向阶段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直接结果就是商人往往被生产市场牵引着鼻梁疲于奔波,销售意识始终滞后于市场变化,换句话说,此时的商人不是驾馭市场的主导者而是受市场驱使的奴隶。此种状况的改变,只能是商人资本更多地渗透到生产过程中去,让生产与市场更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市场引导生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带动生产技术的革新,让生产与市场产生互动的力量。明清时期一些徽商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徽商只是活动于流通领域,并未形成生产与流通的良性互动,也就不可能真正主宰市场。
( ~; u- U* W( ~& l! z( ]" q5 i4 x其次,封建政权抑制了茶叶市场的发展,也限制了徽商的发展。茶叶是封建国家专卖品,只有得到封建国家的认可,商人纳银买引才能从事茶叶贸易,贸易地区还有限制。再加上封建苛税盘剥,商人的困境可想而知。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封建政府控制商人自由外贸,导致茶叶市场难以自由发展。晚清时期,徽州茶商一度辉煌,在国际上也赢得显赫声誉,但政府却规定,茶商不得直接与洋商直接交易,而由政府设立的茶栈通事代为接洽,茶商的命运完全操于茶栈之手。而茶栈对茶商控制极紧,除本利剥削外,另有保险、管理费用等名目的盘剥。总之,在封建政权利用超经济手段对茶叶市场管制下,徽州茶商经营可谓举步惟艰。/ J; G* H: v0 Y/ y5 w
再次,非经营性消费限制了茶叶市场扩大再生产。在传统农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引导下,明清商业市场上流行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资本消费观念。明清茶商基本上也持此种观念,他们经营致富后纷纷回到家乡买田置房,摇身变为经营地主,靠土地来巩固获得的商业财富,商业扩大再生产由此中途流产。另外,不少茶商从敬祖孝宗、显亲扬名出发,将大量的商业财富投入到缮宗祠、置祖坟、修庙宇等所谓“忠孝义行”中去,破坏了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程泰仁就非常典型,他“贩茶至粤”,“比归,解橐修祠葺墓,不费众赀一文。本房支祠倾圮二百年许,捐银买基输本造寝,仁先为之倡。咸丰间,业茶上海,独捐巨赀修广福寺”[16]( 34《人物•义行》),等等。象程太仁这样的茶商在徽商中可谓不胜枚举。如果说投资于公益事业,还有利于徽商搞好市场公共关系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忠孝节义”的投入只能是进一步加强了徽商的封建性。
: v* V9 l, ]; L1 Y% q1 M 5 l" z; A- j& [3 y
参考文献
" |9 Y' i, r9 J[1] 法式善.陶庐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 ~, z+ O6 I4 n' ~; Z[2] 张培仁.同治平江县志[Z].光绪元年刻本.
2 O% e9 u( R9 r7 h& x' E! g6 P[3] 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 ^2 J3 B) F7 O% b[4] 章朝轼.崇安县志[Z]. 嘉庆钞本.
9 r) ]! Q! p% u  C[5] 张海鹏.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 U. B8 Q; Z9 i* d! W[6] 吴克俊.黟县四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 b; ]( h: X7 p4 b- x8 v0 M$ U$ T3 d
[7] 潘际云.嘉庆霍山县志[Z].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7 p0 z& {# j4 B/ e2 N+ O[8] 张惟骧.乌青镇志[Z]. 民国刻本影印本,1936.
% [' R# K$ R  h) l$ v' M! f% o[9] 彭孙贻.茗斋集[M].四部丛刊本.2 ~0 K1 x" x. P" M
[10]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6 A0 n  Z( I8 i4 @[11] 王德藩.绩溪盘川王氏家谱[Z].民国十年排印本.
2 }* ~( M, t, V* O7 @1 F1 z[12] 江峰青.婺源县志[Z]. 民国重修本.
3 n% `1 n! o. N6 W; o$ ^[13]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M].北京:国立编译馆,1937.& V) h! q' D9 {. V+ T
[14]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J].清华大学学报.1999(4).( _, h. r2 ~% {& F
[15] 汪正元.婺源县志[Z].光绪九年影印本.
$ ^/ k5 v7 }' s8 X( r1 A; J[16]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4 J8 g9 Z) o) b# h6 I5 J% D[17] 张习礼.新安张氏续修宗谱[Z].清顺治十六年家刻本.
4 s8 @& x5 ]2 P/ P8 \2 C[18] 谢永泰.黟县三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 O% X" Q, l1 f% B1 D5 b; Q
[19] 汪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p; ?% x( F4 O. D! x& L' \3 J[20] 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8).
1 F' Q- f! D: B % f# s  ^: M- Q8 X: g: v% g, r

( H4 \3 q' D- @. U4 L8 o3 X本文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S3 R( A, H, _( L$ E+ g 8 E7 U9 p6 o: z' z# G- K8 S
" d- v* f( Y" W: ]
作者简介:秦宗财,男,安徽繁昌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200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王艳红,女,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0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近代社会生活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5: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商的发展与市场的活跃密不可分,两者处在互动之中。徽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经济团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