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7|回复: 0

[转帖]从单纯军事观点看甲午海战的失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18: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教科书甚至某些军事研究文章一直把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朝政府的腐朽、北洋舰队和清朝陆军将领的怯懦无能和装备原因,慈禧太后修颐和园也成了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今天已有人对其质疑)。于是,我们全体中国人都心安理得地有了替罪羊,也一直满足于愤慨和谴责,而忘却了深刻的反省。

以军事观点谈战争,这是我们最缺乏的讨论。

我认为,大清帝国北洋水师和淮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绝不仅仅是出自这些极其宏观和想当然的种种原因。而这些传统观点的很多结论其实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并且没有从军事学的角度很好地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

在此,本人谨谈些个人的认识:

1、火力发挥速度比及火力应用:

按照当时英国海军军官的评价,在甲午战争期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并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强大,其除了两艘7000多吨级的主力舰外,其他军舰在火炮口径与射速、最快航速、装甲防护能力上明显不如同类的日本军舰。

在会战的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被北洋舰队首先痛击,被迫推出战场,如果不是一发击中弹药舱的炮弹哑火,肯定会率先沉没,而导致北洋舰队失败的恰恰是以吉野号为首的三艘日本快速巡洋舰,其高速机动能力和速射舰炮重创了北洋舰队的大多数军舰,很快迫使这些军舰无法有效地发挥其火力,不仅丧失了舰队协同作战的能力,甚至丧失了各舰自身的有效作战能力。这些军舰虽然没有象被巨炮轰击那样马上沉没,但各自的指挥系统、舰上武器、机动能力受到了破坏,因而在后来的交战中纷纷被日军击沉,导致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失利。

虽然,日本海军的这次胜利仍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日本人至少要庆幸北洋舰队主力舰的弹药质量低劣和携弹量不足。

而日本舰队的胜利则表明了一条战争法则:机动性与高射速火力的结合完全可以战胜迟缓的重火力,后者虽然可以以一次或若干次火力打击整体性摧毁对方,而前者可以以密集射击率先破坏对方作战体系某些环节,使其整个作战体系瘫痪或运转困难,以至于无法发挥其原有的攻击力,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沙海战,中国海军的4艘小型快速炮艇也正是利用小口径高速火炮以密集的火力集中攻击了南越海军4艘大型战舰的甲板上各类目标,导致了拥有大口径火炮的对方军舰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步,迫使对方3艘军舰不得不推出战场,另1艘被中国海军驰援的猎潜艇火箭深水炸弹击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沉的战斗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先打懵后摧毁的作战战术。

更为重要的是,甲午海战根本就是一次错误认识而导致的海战。

在评论这次海战时,一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曾指出:如果中国人了解铁甲舰作战的方式,则会打赢这场海战。如果日本人了解了,就根本不敢进行这场海战。

在甲午海战时期,北洋水师拥有的两艘铁甲舰其实就相当于后来的战列舰。这样的战舰具有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力,并且有强大的远射程火力。与战列舰作战的基本原则相似,铁甲舰的角色是舰队的主要打击力量,其他舰艇则应该担当掩护和辅助的作用。在海战之中,铁甲舰和战列舰一样,是应该在远距离对敌舰队进行大口径舰炮的攻击,利用强厚的装甲抗对方打击,而以大口径炮弹摧毁对方战舰。

这与威尔逊海军上将时代的战舰接近、攻击战术有明显的不同。

北洋舰队原本可以轻易地击败没有真正铁甲主力舰的日本海军舰队。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如果北洋舰队采取了不迎击战术,整个舰队不断后退与日本舰队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开敌快速巡洋舰战队的速射火炮,以空间换取时间,利用两艘防护力很强且的重装甲主力舰对敌进行远射程攻击。考虑到双方战舰速度差距,北洋主力舰至少可以在N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其配备的远射程大口径舰炮的优势,在日军舰队特别是其快速巡洋舰战队尚未进入最佳攻击距离,既将其击毁或击伤(北洋舰队主力舰的巨炮若干发炮弹既可击沉日军快速巡洋舰),并在对方因伤丧失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后,全舰队由后退转入反击,投入最后决战,至少可以击沉那些已丧失原有机动性和火力的日舰,甚至可以重创整个日本舰队。

2、军备竞赛问题:

最新的史学研究证明,北洋水师在战舰添置、火炮更新和弹药不足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造成的,因为有人已经计算过了,修建颐和园的费用一部分来自于清朝政府公开的财政开支,一部分挪用了海军经费,但并不足以使北洋水师长时期无法增添新的军舰、新的舰炮和保持弹药储备。

从清朝政府的文档资料可以看出,当时慈禧太后并没有干预北洋水师更新装备,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也多次批准拨出银两给北洋水师购买武器弹药。但是,内阁的翁同稣却因为与李鸿章有私怨,竟连续多年以各种理由扣发了这些整军备战费用(包括购买类似吉野号巡洋舰的速射火炮),并私下里承认就是要让李鸿章战败而后快(这个被我们历史书上评价为维新爱国人物的政治家其卑鄙肮脏不亚于历朝历代的卖国贼,所以被开清朝洋务运动先河的恭亲王斥为巨奸)。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看到除了涉及内讧因素外,当时清朝政府对于可能爆发战争的估计不足,没有预估到战争爆发的时间点。

清朝政府一直沿袭着“征讨”临时调集军队、装备和粮饷的传统,这在封建农业时代很适用,但根本不符合工业文明时代战争的特点。即使在日本已经举国募捐买舰造舰的时候,依然没有考虑加大军事投入,形成军事力量对比的优势。

事实上,如果清朝政府能及时地与日本进行一场军备竞赛,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保持对日本数倍战舰和新式军队编成的优势,特别是海上战舰数量、质量的总体优势,并以此保障中国在海外贸易、国内洋务事业发展的安全,继续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与日本,那么,日本将因为战而无法得胜、不战已举国穷兵黩武而陷入恶性衰败的窘况。

中国的士大夫们很喜欢谈“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惜,他们并不明白军备竞赛也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比战争的费用更节约、更有杀伤力。

3、军队的编成形式:

大清帝国的陆、海军之所以败于日本军队,并不仅仅因为腐败,而是因为日军是一支现代化体制的常备军,而大清帝国的军队只是装备了现代武器的旧式绿营式的军队。

大清帝国的军队没有大本营体制和总参谋部、没有各级参谋、没有现代战时动员体制,其军事思想和军队建成还停留在农业文明,双方在这方面呈明显的不对称。譬如,作为现代军队的日军基本上都在严格执行作战命令,有效地进行协调配合。而清朝军队则以将领个人来编成,部队的兵员、武器配置和训练、编成往往各行其是,战场上往往更侧重按照各自指挥官的意愿作战,彼此间无法有效地协调配合,即使出现平壤之战初期的局部有利战局,也不能转变为战役胜利的契机,而一旦出现不利局面,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和反击。

我们不妨推演一下,即使清军将士再勇敢,但就战役协同而言,其失败依然不可避免。

4、战争资源的有效组合与投入:

战争是有效力量的对决,大清帝国尽管在总体国力上占有优势,但在军事资源上处于劣势,加上战略的失误,即使其将领和士兵再忠于职守也无法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事实上,清朝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根本无法将各地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庞大的陆军只是逐次投入到战争之中,而最早参战的部队的失利,又给其他部队传染着恐惧。南洋水师也没有有效地参战。整个战争被讥笑为李鸿章一人的战争。

国力虽强大,甚至军力强大,依然未必能打赢战争。

因为战争的进程并不一定让你来得及发挥实力的优势。

5、战略方针问题:

清帝国的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一个军事上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进攻意识。这不仅在战术上表现为清陆军总采取被动防守,以致被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更表现在战略上没有对日本采取攻击态势,从军事上来看这是致命的错误。

清政府在此次战争中,没有发挥自己疆域广阔的优势(这意味着有足够的防卫空间),把攻击作为总体战略。

事实上,在山东、天津、辽东三个要塞及数百里陆上距离前,日本军队根本不敢在没有消灭北洋舰队时大举进攻中国的要害北京,而北洋舰队如果自开战后即进入大洋,直接威胁日本这个岛国和其往朝鲜运兵的航线,日本联合舰队就将面临最为难的局势,如果其放弃护航,在朝鲜的日本陆军将孤立无援,势必因此而惨败;如果其全力护航,则可能面临东京、大阪甚至更多不设防地区被中国舰队攻击(包括登陆攻击),日本的许多陆军部队也不得不留驻本土进行防御,即使如此,只有数十艘军舰的联合舰队也不可能构成保卫全日本海岸的防卫体系。如果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分散兵力来承担护航、本土防卫的各项必须任务,其各个分舰队都难以抗衡北洋舰队的打击,在海战中会被各个击破。如果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与北洋舰队互攻对方本土目标的策略,率先承受不住的将是岛国的日本。

利德尔.哈特在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时曾经指出:英国的舰队统帅并不是消极地使用手中的战列舰舰队,而是必须谨慎地防止大英帝国因某次不慎而丧失其制海权。对于德国海军来说,其战列舰舰队的覆没只是海军的一次惨败,而对于英国来说,其战列舰舰队的覆没甚至仅仅是被重创,将是整个大英帝国的终极灾难。

与英德那是的情况不同,同样是岛国的日本并没有英国皇家海军那么强大的优势,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欧陆作战的协约国主力是法国军队,英国军队并不是随时都需要保持海路安全。

而在朝鲜半岛,日本陆军则是清军唯一的敌人,更加需要海上运输安全来维系兵力和物资的供给。日本自身有限的海上运输船只和造船能力都经不起较严重的打击。

当北洋水师的舰队不是作为陆军的护航力量,而是作为将集中起来攻击日军运输线、本土港口、城市的海上突击力量,日本海军将陷入极其痛苦的被动局面,除了侥幸能逼迫北洋海军进行会战,或侥幸能以劣势分舰队击败北洋联合舰队主力--这基本是撞大运的期望。

假设清帝国真的采取了这种主动出击的战略,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甚至会改变这场战争的结局。因为,只要日本受制于本土防御而不能速战速胜,其本土资源根本无法支撑一场长期的战争。而未受攻击的中国则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资源继续扩充舰队和陆军的实力,逐渐形成压倒性的实力优势,迫使日本不得不停战或被制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