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6|回复: 17

[对联楹联] 对联的基本常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8 19: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2011-10-28 20:29 编辑

目录
(一) 对联的语法

(二) 对联的结构

(三) 对联的用字技巧

(四) 对联的艺术技巧

(五) 对联的节奏和风格

(六) 早期对联的格律-29种

(七)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八) 对联的格律谱图

对联的基本常识(一) 对联的语法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23 銀子 +75 收起 理由
雪狼 + 40
青花无尘 + 18 + 25
招叔 + 5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二) 对联的结构
 1.对衬 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 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三) 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 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 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 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 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 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 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 针顶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 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 歇后联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 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十一) 混异
  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十二) 拟声
  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四) 对联的艺术技巧
  《文镜秘俯论—论对》中列述了对偶的二十一种对法,其中有一些就讲的是艺术技巧问题。象双拟对——一三字同,第二字由一三字意拟出,如“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连绵对——二三字同,如“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双声对—两字声母相同,如“秋菊香佳菊,春风馥丽兰”(佳菊、丽兰);叠韵对——两字韵母相同;回文对——上下两句,首尾循环等等,就很明显。这些艺术技巧,在对联中也时有所见。但对联的艺术技巧,远不止此。
  一、嵌字——把某些自成系统的字分别嵌入相关的成分里,使对联意中有意。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这副对联乃曾国藩与左宗堂戏做,上联含左宗堂(字季高),下联含曾国藩。
  再如悼秋瑾女侠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哉,瑾其可怀。
  在下所做有两联求下联,也属此类:
  1、尔等才疏学浅,形只影单,居然敢称雅士?(含疏影居士名)
  2、金、名、权、色、利,庸人自扰;(含金庸名)

  二、谐音——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三、切意——使内容与特定的事物或特别的规定相切合。例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这副对联系宋时一客人某年除夕为京口韩香所做。擒虎,指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指唐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姓。
  再如: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其它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塘城”,上下联都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以及限制在一篇文章或一本碑帖中取字成联,等等,都属此类。

  四、回文——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循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例如:
  情亲由得意;
  得意由情亲。
  再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在下与疏影居士于电视剧场所做一联也是回文联,
  中国藏宝玉,玉宝藏国中;
  龙潭蕴活水,水活蕴潭龙。

  五、两兼——让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直接组词连讲。例如: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这副对联中,“李东阳”是人名,用他的“阳”字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春光),则他的上联的意思是:李树东边春光暖。“柳下惠”也是人名,用他的“惠”字同后面的“风”字组成“惠风”(和风),下联的意思就变成了:柳树下面微风和。

  六、拆拼——把字拆开,重新组合。例如在下送给金庸客栈的门户联:
  才门闭卡,上下网友恼版主;
  欠食饮泉,白水大虾爱金庸。
  上联中“才”和“门”字合在一起组成“闭”字,而“卡”字分开又成“上”、“下”二字,上联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斑竹能力有限,兼且前几天斑竹之言行,引起网友极大不满。下联中“欠”和“食”字合在一起组成“饮”,“泉”字分开成“白”和“水”,下联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今日武坛人才凋零,大家只能翻来覆去的讨论金庸。
  戒烟联也是用的这种技巧,请看: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欲心为慾,各宜捺住方成名。
  这副对联中,除“烟”和“慾”拆开外,更难的是“若”——“苦”,“各”——“名”,虽只有一撇一捺,却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七、顶针——让前一句末尾一字去做后一句的开头。例如:
  天心阁,阁飞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流洲不流。
  这副对联中的“阁”、“鸽”、“洲”、“舟”就是顶针式的迭用。

  八、串组——把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串起来,表示一定的意思。例如:
  金钱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这副对联,是由长沙古老的街道名和地名金钱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塘、八角亭、玉带街、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和凤凰台等串组而成的。

  九、阕如——把个别字空起来,使主要的意思寓于联外。例如: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__风味几番?
  这是一副婚联,结婚时前来喝喜酒的人,自然都会感到几番风味。但是,由于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感受可能也不一致,如果说的太具体了,反而不好。于是,干脆把联中有关的字空起来,让大家自己去体会。谁觉得是什么风味,就在空处填什么。填不上来,也说明这种风味是难以表达的。

  十、同异(又称转品或趣读)——利用同形字组合成联,通过异读来区别,例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这副对联据说是过去写在一个大商人家门上的,乍看不知何意,但如读作“常涨常涨常常涨;航行航行航航行”,就可转出“货利长年有增,商行个个通达”之意。在下昨天在星光无限上出的一副对联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齐齐齐齐齐齐齐;
  乐乐乐乐乐乐乐。

  十一、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十二、反复——有层次地反复描写一事一物或强调一个论点,包括意思的反复和用字的反复。它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反复说明观点,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重复。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这是间隔反复,还有一种叠字连珠,例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可以看出,凡是上联出现反复、叠字的地方,下联也必须在相应的地方对应,否则就要失对。

  十三、互文(或称映衬)——联中前后两句话,只有互相渗在一起,才能正确理解,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副对联是挽周恩来总理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生就为国家,死就为人民,而应理解为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同样如此。互文可使语句错综而精练。

  十四、谜语歇后语——两句都用谜语或歇后语组成,例如: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再如(打两字,“攀”,“乐”):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又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十五、隐喻——一语双关。如苏小妹新婚之夜难夫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既有诗情画意,又语带双关。上联说:你要对不出下联就在外面看月亮吧,下联答道:我已经对出来,可以进来了。

  十六、藏头——在对联的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是过去骂汉奸的,意思是“王(忘)八无耻”,再如过去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十七、比喻。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十八、其它。对联的艺术技巧千变万化,花样繁多,除上面介绍的几种外,还有同韵叠字、同偏旁部首叠字、翻新、夸张等等。就艺术风格来将,更有庄严、诙谐、警策、趣味等等,需要联迷慢慢体会。下面举两个例子供联迷欣赏。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是袁世凯去世后有人写的一副挽联,初看很奇怪,对仗不工。但仔细分析后才会发现,作者有更深的意思在里面,那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你看出来了吗?
  再如: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本联谐简谱七音,甚难,有人曾用地方方言的一至七的读音来对: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终不甚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五) 对联的节奏和风格
  (摘自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第九章“对联的节奏和格调”)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
  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三、对联的风格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
  1.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薄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六) 早期对联的格律-29种
  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现将其摘录如下:
  (—)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诗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5、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按:这例说得不清楚。细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6、异类对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薇;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此类,故言异类对。
  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按:不是同属一门的词语成对,便属异类对。因天是天文门,山是地理门,薇是草木门,风是天文风。树是草木门,都非同门而成对。所以叫作“异类对”。天、地本是异类对,从曹丕开始,便成例外。他的《诗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月”,可见天与地对早被认为是的名对了,后人也随之从不把天对地当作是异类对。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7、赋体对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第四种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如徘徊:pai huai。怅悢chang 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遥xiao yao, 滴沥di li,朦胧 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 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8、双声对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上句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忆、心思,……如此之类,名曰双声。
  按:丽兰lilan不是叠韵而是双声,原文丽兰叠韵明显有误。
从或曰的例词看,应是以双声对双声,才可称双声对。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属双声,古音也不属双声。今音分属X、S部,古音分属侵、支部。
        9、叠韵对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句之首。“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籍(借)烦论。
按:放畅fangchang是叠韵,不是双声。再从所附例词来看,明显的是叠韵与叠韵对,才是叠韵对。决不是双声对叠韵叫双声对,叠韵对双声叫叠韵对。可以肯定“放畅,双声”是错的。
  10、回文对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
  此格现在已大有发展,现不再赘述。
  11、意对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
  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
  按:本来不能成对的词语,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实际情况,所以可以是对,而称之为“意对”。其实这不是对,当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作者及撰联人,都没有按意对撰写的。初学者更不能以此为据。
  12、平对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其他皆效此。
  13、奇对(无情对)
  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对,故曰奇对。他皆效此。
  又如:漆沮对四塞。“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按:在对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胜,出乎常规,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4、同对(同类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按: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15、字对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对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相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或曰: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飚(筱中文为条)。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从字义上看,两者不能相对)。此义别字对(因从字面上看,椒与筱同属草木门)。
  16、声对
  声对者,若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或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按: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18、邻近对
  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按: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第五种的互成对,没有区别。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19、交络对(也名“蹉对”,因有参差成对之像,又名参差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按: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所以作“通变”的处理。原文所说,恐难理解,另补几例,以助理解。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
  又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这两个例了,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20、当句对(又称自对)
  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按:此格没做任何解释。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下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
  又例:“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也是同一对法。道理与前面的相同。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21、含境对
  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
  按: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22、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无一字解释。从例句看,其内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义也相反,以上下内容和意义相反的成对,这是后起联格中的“反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
  23、偏对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
  又曰:古墓犁成田,松柏摧为薪。
  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
  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白云飞。
  全其文采,不示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铨期)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按:此格没有具体说明特点。从所有句例看,指上下句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也在成对;就是说,从词语结构来看,对句中有不同结构成对的。如“萧萧”对“悠悠”可对,而“马鸣”是主谓结构,与之成对的“旆旌”是联合结构,本来不能相对,现在却也成对。“古墓”是偏正结构,“松柏”是联合结构,论理不能成对,却也成了对;而“犁成田”与“摧为薪”又可以成对的,一句之有按理不能成对,有可以成对的成对句出现,所以叫偏对。古人又把字分成虚字、实字的,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虚实不能成对。沈(亻全)期的“春豫”是前实后虚,与之成对的“云旗”是两字皆实,已不能成对;从结构看,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偏正结构,在诗中也对了,所以说,只要天然语便可以通变。此格,初学者不宜学习。也不能以有此格为借口,掩饰自己的失去推敲。通常短联较少这种情况,长联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出天然,所以不成大毛病。
  24、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
  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按:这一格例句中“故人”对“空山”是实对实,因为中心词是“人”与“山”都是实词,。“云雨散”是实中有虚,“往来疏”都虚(旧属虚字),所以称作双虚实对。
  25、假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按:这一格与第十五种的字对、第十六种的声对,可以合成一格。“策”与“山”不能成对,但因“策”声近乎“泽”,借其声,故可以和“山”成对。“推荐”和“拂衣”不能成对,但“荐”可当作名词“松蒿”、“草荐”的“荐”,所以能和“衣”对。
  本格王利器先生的注语中引了一些例子,可以移来,以供读者进一步理解之用。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因“杨”字与“羊”音同,可以用来对“鸡”。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枸”音同“狗”,可以借来与“鸡”成对。
  “五峰高不下,万木几经秋”,“下”与“夏”音同,可以借来与“秋”对。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因“柏”与“百”同音,可与“一”对。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日声名白日悬。”朱云是人名,借“朱”为红色之意与“白”相对。
  对上述补充例句的分析,故说此格,借音的可以并入声对,借意的可以并入字对,完全不必另立假对。
  26、切侧对
  切侧对者,精异粗同是。
  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按: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亮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虚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27、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
  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
  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映檐楹。“雉堞”与“檐楹”,亦双声侧对。
  按:所以在双声前面加了个侧字,说明与双声有一定的差别。双声对,按字义可对,面且成对的双音词都是双声的。此格成对的词语,虽称双声,实非全是双声,如:金,侵韵jin,谷,屋韵gu(四声);首,有韵shou(三声),山,山韵shan。金谷不是双声,首山是双声。雉堞不是双声,檐楹是双声。说得明白点,相对的主词中,是非双声的与双声的相对,成偏侧之状,所以叫双声侧对。与双声对有别。
  28、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叠韵来对是。诗曰:平生披黼账,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诗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按:此格与叠韵的差别是成对的词语,不属正对,但都属叠韵,所以可对,因而加个侧字。
  29、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都)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真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按:这种总不对对,并非对格,也不能用作联格。习惯上,不将它与前二十八种分开,故亦照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七)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9: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基本常识(八) 对联的格律谱图
联律图谱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言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四/七言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七/四言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五/六言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五/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七/五言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六/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8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soso__17692954772191941978_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0: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不过,青竹还是不习惯如此严格的限制,今后还是凭感觉随兴而作吧。{:soso_e11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切,想继续打油就明说……干嘛找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soso__7543349466180499292_4:}{:soso__9590414130587586498_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学习学习{: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切,想继续打油就明说……干嘛找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soso_e113:}


雪狼 发表于 2011-10-29 11:16

青竹说得还不够明朗吗?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11: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随心所欲不是学来的!{: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联,本来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1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8# 奇迹 谨谢赐教!!!!{: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