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江南达者

[文学艺术] 达人谈艺(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网上览帖,偶见吾帖中有网友谓吾“以一人之力为不可为之事,当留待后世评说

”,心然之。盖此似真为吾之初衷本意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吾自幼心仪之悲

剧英雄气概,私心每每窃以之为做人行事之参照。偶尔也想到那“堂·诘诃德”,且

联想到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对此位“天真的游侠骑士

”之形容描述,是以暗自菀尔。吾今果亦藉掣“网电”匹马单枪遨游天下矣。虽未至

于将那磨房风车视作假想中的魔头霸主而攻击之,却是实实以人间艺事及其密切相关

者厉行评议抨击,并不计其现世之一切利害得失,唯以不负此心便觉其快。尝有句曰

:“气盛逼凌锦魁首,眼空傲视大宗台”,且曰:“素心其实赤诚子,情顺理安何异

哉?”二语当合称一己客观写照。自谓:人活一口气,艺人尤其如此。不知天下艺人

以为然否。

顺带发一大言浪语——

达某今日便要挑战天下象牙塔内诸位“理论大家”:但有不同意见,敬请现身明言好

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吾昔言“操武艺与活人较,操文艺与死人较”,今初衷未改。盖文艺之道,必是所谓

“死人”方作为艺术标杆立在那厢,以供吾辈景仰、揣摩、仿习、取避乃至于窃望或

有所超越也,却又不同于武道,必要活人之间真正“过招儿”,终究只是同将作品留

待后世评说罢了。故尔吾方有此谓。对前辈艺人态度如此,对今人,则情况大不相同

。同代文人艺者间一切争竞,说到底,终只是现世名利场之角逐,与艺术本质关系并

不大的。不然艺史上何每有“在生殊荣厚禄后世声名平平”与“一世穷困潦倒殁后片

纸万金”之事。此类情形固然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亦由不得其人自身作任何选择,但

艺人终由其“艺”慢慢发言,这却是铁定无疑之事。既如此,以吾意,对同辈艺人,

或可颔之,赏之,甚或有所取之,根本上终只视作“同学”,其共同之“师”及“衡

量尺度”,仍必是人间已“盖棺定论”者。持此心态,能于基本生存无虞之前提下,

平心静气、自在优游地陶泳乎艺海,渐渐地向那己心所认准之彼岸目标洑去,有甚不

好?而岸坎上有人对此说三道四,又与己何干?当然,如若有同泳者定要来干扰挑衅

,引发含对抗性之竞赛,如艺坛论战,亦只好除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世流行“情商”之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字之重,当

曷可小觑。吾一向以为,人生必得有情,且当为绝纯至粹之激情。无此情之人生,或

言未体验此情之人,其生命乃是苍白的,纵令其人堪称坐于金山之巅。自然,“情商

”内涵,毕竟不等同于“情爱”;但不管怎样,终是归结于此“情”字。人生当重情

;现世于知识技能之外,尤其注重人之情商。常人已若此,艺人愈当甚之。吾今不妨

以“艺术情商”之谓,与艺人所掌握之艺术技能与理论知识(连同种种相关常识),

并视作其人之综合艺术能力。既作如是划分,三者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所占

比重,凡明睿之士,当已不难推见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MZ”之谓,前既言之,此固弗论。却有一事至关紧要,那便是版主之为人素

质。其实即使仅具中平之MZ意识者,亦应识此浅显之理:只要是尚于“法定范围”

之内,纵有万千与一己意见相左之见解,与彼本人,连同其版面,究竟又有何害?而

且,所谓“MZ”或“百花齐放”局面本身,岂非又正赖此体现之?可叹竟有某大网

站古典诗词论坛,版主及少数“铁哥们儿”,打着“规范”、“秩序”之类旗号,实

则似成聚啸山林草泽之势,凡属与其不同之派系理念,一概以“异类”目之,动辄将

人帖子删去。汝欲与之相较,彼则顿成围攻之势,唱红脸唱白脸的都有,主角儿却大

似那面皮上文质彬彬的白衣秀士,口中说着软中带硬的话儿,骨子里却连半点商量余

地也无。说来好笑,达某在与之齐名的另一大论坛上被人奉为“精华”之作,在此却

惨遭斩首焚尸下场。先还欲与相辩,后见其架势,深知再说下去,不过只是浪费时间

精力与自寻烦恼而已,遂终一笑了之。言及此,决非自诩巧辩,仍是向来那般观点:

一己诗词确需进一步着力打造。——然纵有不足,确又乃是严肃认真之作,何又当至

弃杀耶?而更有甚者:由此才想起亦去拜读一下草头王自家的宝帖,一见,却又哪有

几许唐宋风骨,而且有的真要依他讨伐人家的标准,怕才真该及时删除为是!呵呵呵

呵……议及此,余之主旨似已明确:网帖遭删,必当是为刻意恶搞者;而且,执行此

事,决不能只由随一二人之意,且是此“执法者”,自身也必须受到某种相对公正的

强力约束。此论或是或非,敬请天下网友裁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以金钱衡量其价值,人间此势已难遏矣。忿激无益,莫如姑任之。己心自有另一尺

度,所谓各取所需,呵呵。再说了,细想人家亦非是全无道理。依“政经学”理论,

“人类劳动之产品所积”,终须觅一存在形式,且是必得“相互交换”,以将可蓄之

物保值蓄之,增值蓄之,甚或还谋它个暴利,才是。既然对艺术本身左右是不懂或懂

之有限,不若听凭“商品法则”自行调节,倒也干脆。不过,说笑归说笑了,吾辈可

任既成之画在“流通领域”自生自灭,或贱或贵,自家为画之际,却是再不能实在地

惦记着此事的。这道理亦浅显:虽无论久暂,佳作皆存在“变现”之可能性,而任何

佳作本身,却无一是由此“变现”为目的而得之。因其已与艺术创造——亦即全方位

人格学养所铸心灵之迷狂性投入——截然悖反。唯望我艺中人士,切记切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艺多年,创造激情之高低,每每并非由一己主观控制。皆言心静方易入境,然细思

之,心境纯“静”之时,反不易得画趣,而“似激却静”之际,则反得之,且常有佳

构。盖心如止水,固属养身上境,毕竟于艺易入前人套路,且是毕竟少了一份生命的

鲜活与思想的光彩,致使其艺难免失之庸常乃至陷于沉闷,终不如激情奔放则又凝神

敛气时所得那般淋漓痛快且是精彩纷呈也。旁观西人佳作,大多必于热情洋溢状态下

得来,所谓“灵感”云云。而吾国明清以降之士大夫墨戏,所欠者,则正为此,故尔

几至千篇一律,委实“静”得令人生厌。言及此,唯愿休要曲解所言本义,连诸多潜

藏搏动生命的“静美之境”,皆一齐放弃了。如何把握宁静与死寂、激情与浮躁之间

的分寸,既是艺术家须面对之课题,亦是衡量其自身综合素质之重要尺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间有友曰吾身禀“仙气”,此固溢美之语。但排开具体对象,则可究其事理。——

仙者何?相信尽人皆知,不作定义了。然人而为仙,当具何等资格,此却不妨探个究

竟。白日飞升、长生不老、呼风唤雨、变幻莫测,诸如此类之神异事,皆休论。既如

此,肉身所能具者,其实无过于一己自主精神。禀悲悯情怀,参识天道,俯瞰古今,

洒脱逍遥于俗尘理念之外,更或于艺文境界中自在悠游……人而至此,即小类仙矣。

吾久悟此理,故尔无论凡身在俗世间处何境地,俱以斯境为生命追求,或曰一向以之

为其基本立身态度。思之,凡从艺者,似多少皆当具此素质。近世贤哲所言之人本气

息,若能与此“地仙之气”天然融会贯通,为艺,焉得不凭空更上一层境界?吾,人

也,其身牢牢扎根于红尘凡世间,亦非是全无各种俗务羁绊,而仅善于因地制宜,因

陋就简,因势利导,以是至于每有苦间得乐、化害为利之便。不知吾者,尚以为吾生

乃养尊处优者哉!殊不知吾辈恰是以此“形下劳者”之身为彼绝纯至粹“形上之事”

,方偶有“缘尘世类仙乡”之艺文。呵呵。——自然,如此说,亦只对于怡情适性诗

画而言,务求表现现世人情世故之文章画作,则别当论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读俄罗斯画家列维坦传略,见其言及彼之某作,有“月光下之微暖红色”一说,

心惑之。常以月冷,至成定论。然细细观察,月实亦多姿多彩:盈虚晦明外,微黄、

金黄、暗橙、淡红、玉白、清蓝、紫灰……种种色泽,莫不具备。吾国绘事,用色向

来讲究“随类赋彩”,此即恰排用场。主调既定,色域阈限亦立,个中范围亦颇称宽

泛,艺者足可从容游骋其间。而更兼色墨于宣纸间又可作细微渗化,以此,月之光华

风采,宁不幡然变幻?固然,欲求此生动效果,必摒弃“平涂”而须用综合点厾渍染

手法,方可得之。——作画之际偶感及此,是以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尝闻老派戏剧表演艺术家相互间称彼此之艺有无“玩意儿”,心窃有思。推及画艺,

深感类同。无论中西绘画,凡属画家个人风格内特出品质,即此谓矣。西画暂且休论

。若国画中,白石之虾,有笔可数,晶莹剔透,富含情味,生动至极;宾虹秋山,莽

莽苍苍,看似杂乱而暗藏乾坤节律,随兴点厾山石亦尽得造物机趣;天寿墨荷,横斜

老干叉叉丫丫,莲叶悉依茎脉布势,通积叠作浑厚坚实大小块面,整体画幅极险求平

而构架明朗,色泽沉郁中却常跳出令人兴奋之靓艳;子庄蜀山小品,皆以写笔成形,

率意墨痕类若刷书却尽显天地灵气与地方特色;抱石山水人物,休论勾皴染点,似粗

还细造象间每透出一股非现世之逸气雅韵……凡此种种,岂皆非大家手中之“玩意儿

”欤?揣摹有得,每十年一度,私下亦反复营造自家“玩意”。今虽前路犹远,知我

者已谓其艺不易摹仿。闻之欣欣然愈奋其志。盖看似平淡之艺,却隐含不易步踏之径

,则其艺恐真有望入玄门矣。——姑将此心得与天下“艺痴”共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艺必重情,此前言之矣。此广义之“情”字,亦实堪细细咀嚼。当今之世固无情,

人却有因之愈加无情与由此尤其重情之分。斯情也,非狭义之情爱,亦单非所谓亲情

、友情甚或一切“乡里人情”怎的,而乃是吾人有感于天地尘寰、造物玄机、古今沧

桑及人间万象,以萌生之切切情愫。斯情存而炽烈,为艺或从文,则所作真挚动人;

灭或淡薄,则所作庶几等同转化物质存在形式而已。极言于此,非是不重文艺之道相

关技巧,唯提示文艺中人须首重此看似易言之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今人人皆会鹦鹉学舌言之。然在许多单位头儿那厢,此却多是“以本

人为本”之意,呵呵。寻常生产单位甚的,毕竟讲求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如此倒也

罢了;而如若文化甚至于文艺单位也都如此,事则宁非可哀?吾人以为,所谓现代观

,其首要者,便当是人本主义、自主意识,且是为文艺者尤须如此。若不基于一己之

切实感受,若不充分体现一己之由衷意志,若不纯粹表达一己之真挚感情,吾实不知

感人之艺,可从何来!思之,所有浮滥“文艺”充斥社会之可叹现象,除拜金主义作

祟外,不少文艺家发自深心之自我意识尚未彻底觉醒,不能不算是一重要因由。再说

了,作为全社会而言,若果真却是人人皆懂得所谓“以人为本”,倒不说首先便皆应

从“以己为本”作起,至少亦不应全然排除此因素,这等显而易见之理,那么,众力

抗衡之下,恐怕那“以职官为本”或“以权威为本”的逆力,好赖也可抵消它些须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人前半生,外砺学业,内修人品,奉老育雏,尤因生计奔忙,加之立身环境种种限

制,几无参与文坛艺圈活动之可能性。记得当日老母每慨叹,道是之子原将时间看得

恁紧,稍有空闲,却必首先用于伴她,若此几时方得显身扬名!吾当即便以“取舍”

二字笑慰之,言说如若天道可容我长侍慈亲榻前,便是永远默默无闻于世间,亦属求

之不得之事。而威严天道岂可由人主观意愿!今慈母终去,孩儿亦长大成人,俗生整

体生存条件却堪称有所改善,且是自家内外品业似也初成。忽意吾辈应已进入人生之

“下半场球赛”,所学所为,皆当披之于世,以验一己生而为人之存在价值,于是遂

有近二三年借助网络,频频将自身绘、文诸作发布世间之举。思之,或人生确当如是

安排,方称合理,至少亦未留某种长憾于心?固然,在无法“得兼”之前提下,“取

鱼”或“取熊掌”,只当是由人自家拟定。不过,无论如何,顺其人生基本之势,相

对从容安排一己进退之事与各种生存要务,则必是人人须面临者。偶感及此,漫言之

,以供诸君参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见网络间有倡导将国画更名为“宣画”者,初甚不以为意,一笑置之。其后,竟见

此帖布之甚广,言之亦切,大意是曰“国画”或“中国画”概念不确,莫若因画种使

用“宣纸”、“宣绢”甚的而以此改名,云云。思忖之下,终觉有必要就此表示意见

,以正视听。简言之:吾不赞同此事。且不言历史形成的称谓是否不合理已至非更换

不可,单因“以宣地所产物为斯艺载体而命名”,此便极端不通讲。依此思路,则“

湖笔”、“徽墨”、“端砚”,无论其胜与负,是否皆可来此一争?世界各国通行之

画种定名,固多以其质材,若“油”、“水”、“粉”、“炭”及今之“丙烯”者属

;而万无便径以彼“油”、“水”、“粉”、“炭”及“丙烯”一类画材“王牌产地

”之“简名”(依西例,此则当为大写英语字母!)确立画种名称之理。客观评判,

此所谓“宣画”之名,比之先前一度流行的“彩墨画”称号,尚有不逮,故尔如何值

得以此为旗,奔走呼吁!此就事论事,还请倡导此事者原谅。

网络中有学者见此文及吾画,谓:“先生同操文、绘二艺,不独对艺术品味精深,且

早已将艺境融入生命体验,人生、天地之大境。”由此论及艺术之道,中有“在天命

中悄然联结人与大道的语言即是本质的艺术,”之语。钦羡之余,吾对其“悄然联结

”几字独感且深。艺术本身毕竟非玄学高论(研究艺术之美学类学科另当别论),却

是以最质朴形象之方式诉诸于人的。然而为艺者又不可不具一定程度之玄思冥想,即

所谓对天地人生之存在体验;既有此体验,而后借助一己学养与技艺,连同对他人心

灵之感应或揣度(此即当称之“生活经验”),方可真正进入创造之境。凡能明此理

者,从艺,必不乏可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偶然翻屏阅此《达人谈艺》,且粗略点计其篇什之数,莫约已可逾二百。忽忆及昔

时读辛稼轩词所识得“杯汝前来,老子今朝,检点形骸”之语,乃窃笑自思:吾此亦

当是“令文前来用以检点神魄”之戏举矣。言笑归言笑,毕竟敛容沉吟:斯谈将至何

时,从今往后,又将谈甚?——一切皆属未知,一切皆须随缘。此倒真是浮生理趣之

所在也。不过旧云“人当‘活到老,学到老’”,看来沉溺艺事且又有此谈兴或谈癖

之吾,亦当是感斯到老而必将难以自抑地谈之到老罢。固然,“实有感以发之”与“

宁缺毋滥”自是此谈基本宗旨。而细想来,其言谈初衷虽是“有感于艺坛诸多可哀现

象,颇欲奋笔直抒胸臆以鞭挞或针砭之”,实谈中则更多已是偏向己身于艺事之感悟

、或莫如径直说是抒发一种特定的生存体验。可喜慰者,纵然此文因客观需要而成此

相对艰涩风格,网络间却仍有众多读者,始终不懈地关注与支持着它。在此达某郑重

地向大家谢过了!此外,今岁吾人已至五旬中段,是步壮年而渐向衰老矣。近日稍闲

,回首平生,聊吟得述怀古风一篇,干脆附之于此,以供读者诸君了解一下谈艺之人

本身罢。再次谢谢各位!


                      自述

  少怀兼济心,中膛迫碧血。窃愿此微生,忝辉彼浩月。
  命魄证功勋,寰海等凉热。般般真彩梦,一一假清发。
  稍长以识时,乃觉灰飞灭。洁身负原罪,曷可由选择。
  幸亦嗜文艺,壮思托翰墨。立志执且诚,勤勉方踏脉。
  仍因运乖戾,屡番遭挫折。浮世含沉冤,不公至于极。
  勃然扮愤青,言行偶偏激。夙夜常忧叹,犹能悟于质。
  萌愿阔且高,著述倚铁笔。一代人文史,诠释藉亲历。
  即此逾廿载,寒暑独披阅。岂复得以专,俗务尽须涉。
  遂将弱书生,百炼近刚烈。画道长伴随,艺境渐开掘。
  蕴意唯求深,行力尚嫌滑。所作多郁闷,每抑类幽咽。
  寸心幸识兹,图变挚而切。事关乎认知,尤决于航辙。
  数载苦徘徊,眼界终至达。倏忽去桎梏,风格自通脱。
  内涵足松灵,外延称泛活。裕力及史论,画品录英杰。
  诸艺随兴谈,人本亦相契。持论唯中正,恳切源心得。
  闲暇漫吟诗,历感信手拾。平生致搜罗,潜意聊纂缉。
  所云虽杳幻,于念更何惑。侠柔任性情,雄豪毕气节。
  此身未竟志,彼岸俱绾结。独处或省予,怡然轻太息。
  生趣既确享,流光未虚掷。无由建奇功,庶可绍良绩。
  为文悉出真,万者累二百。口语多清健,心思必缜密。
  敢期久传世?奢望新启迪。彩墨积数千,梦魂留痕迹。
  苔原缭荒烟,草野遗坚石。乘醉诩别才,醒时还归匿。
  尘海寄蜉蝣,童山隐霹雳。凡事顺天成,一己循道立。
  大宇向黄昏,六合色浑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论及文艺功用,中有“渲泻”一项。心然之。吾人存世,日日面对天地造物,俗

尘凡生,社会历史,文化科技,聆观其庞杂声势与无尽变幻,甚而身受其所赋之甘苦

,故尔素心宁得无感?斯感也,凡正常心智,勿论其程度如何,均切实有之。有,久

捂其心闷胀难过,是以必得觅一外流渠道。于常人言,倾诉于亲友,或独自吟歌舞蹈

,甚或亦援笔志之,等等等等,俱已为情愫之正常释放。而于艺者言之,因其已具某

种专业之表达技艺,兼以由习艺所致之心性格外敏感冲动,因而此等“释放欲”,则

不能说不是更为强烈且复急切。若此,以其特定“手艺”宣其至性至情,由此以将个

体生命物化于某一审美形式,当是以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中所称“韵”者,指称宽泛、大意人皆知之而最为直接真切所指却反倒不易道出

。固然,诗词韵脚(即所谓“押韵”之韵)这类意思,是不难理解的。所难确解者,

是“气韵”、“风韵”、“意韵”或“韵味”之“韵”字。而韵字字面本身的意思,

当不由达某勉力强解了,古今字书俱在,一查便知。此却仅只简言己心于诗文绘画创

作中对此字的体会,以供道中人士参考发挥。——韵者,一切有形者之外或明或晦深

长之意也。而此则正当为吾辈孜孜以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近日昊天忽降巨灾,川中地震,波及全国,吾是以作“苍龙再向九天翔”一画,旨

在祈我华夏民族祛伤痛而再度腾飞。帖子发于网络,多有心志相同者响应。不过亦有

意见觉此龙造像不大似惯常所见。此不由令吾思之。吾久已觉察,同为龙,历代形象

变化颇大;以吾个人喜好,却是偏向上古稍类野怪者而对明清以降所渐次定型者略有

微意。凡约定俗成者吾人必当循蹈之欤?细思之,此又确似当视事而定。不过吾文人

画中之龙,终须有别于民间与狮同舞之造像,此恐墨翰中人皆有共识。而究竟当是作

何把握此等分寸,还需吾辈多加用心。另,作此画之际,有鉴于此次国民受损之烈与

民意本身之伟盛,画题中“龙”之定语亦曾在“病”与“骄”二者间徘徊,后则终取

中性含蓄之词“苍”。其中所蕴创作心机,对于同道,已不言自明。由此小涉艺事,

浅谈数语,聊供有意者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震灾时又曾自度词曲一首,曰《5·19默哀感念》(原词为:  天何有知,竟降巨灾与群黎!家国骤消失,河梁顿崩摧;人岂论贫富,貌曷辨妍媸。才转瞬,多赴黄泉命不归。噩耗惊寰海,神州共苦悲。  事犹可为,纾难高扬救援旗。道血浓于水,明公大于私;既休言利害,更哪顾安危。悬脉处,一息尚存志不移。华夏好儿女,厄中始见奇。)词曲取前后阙同形式,谱名却未作安排,一则为形式本身不够成熟,再则这内容似亦趋之专题化,未便日后套用。这俱且休说了。只这自度曲之事,向来皆属事倍功半,甚至吃力不讨好,而却又每诱文人墨客呕心沥血以为之。盖为其终是可依己意安排字数句式,韵脚平仄,总而言之具有表达心志之相对自由,且是在那苦苦推敲间,犹自深有别样甘味。固然,从来一个词谱的定型与行世,其中必有不止一位专业大家的艰辛劳作。吾辈原非词曲家,仅称有此填吟嗜好而已,所以此作形式,纯粹只是一种尝试罢了。不过大胆想来,在既已粗知某事规则的情形下,行事之际敢于尝试,终非是全不可取。不如此,一己何来经验或教训,又何留正反借鉴于他人焉。联想及此,聊以志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余秋雨谓“中华文化长期缺失的是精神境界”,此稍可推论。以现代浮躁喧嚣之

“文化大势”言,善;以常态之下易于接触之人与事言,亦可称善。殊不知唯正于此

等时代社会态势下,所谓“不乏精神境界”者,又何得出圭脱颖而彰显之?再则,其

所云“长期”,指称者究竟为何?是近十年,二十年,抑或乃是五十年?至若由明清

上溯及古,其究竟缺失与否,此更曷须多言。是以不妨谓之:目今主宰中华文化者,

非称全体,至少相当部份,确是缺失了中华文化应有的精神境界;而居于草泽山林之

间者,却未必然。由眼下算起,上溯几十年,此等“缺失”现象确乎存在,甚至严重

,且是由今以降,看来短期内也都难以有所转变;而以中华文明之整体历史观之,则

“长期”二字无从谈起。己身从事具体艺文之人,轻易不泛谈“文化”,而此既关乎

一己且又关乎同仁,尤其似已涉及所操艺事根本,故尔亦姑言之一二。

目下有意见认为:吾国绝大多数文艺活动仅是文化消费行为。此固大致符合实情。然

单以所谓“文化消费”几字论,则似又可小辨之。以书画为例,印刷物堪称公众传媒

化之“排档式”消费,此意颇明;而原作之收藏,则“物之占有”性质(与一切物质

占有性消费类同),尤其是其“独占性”连同由此体现出的“占有者身份”,其意亦

再明显不过。此商品社会,所有人类劳动产物已不得不以金钱衡量与体现其价值,自

毋论矣。而以某一人或某社会机构之财力“买断”艺术品,此于艺术家本人言,固然

有了“收入”之喜。而倘是购买者将其买去之作再不示人,或仅在极小圈子内示人,

则吾真不知,此于人间艺事,究竟是喜是悲!是以谨在此进一言:恳请有财力“消费

”艺术原作之人士或社团,千万莫将其作品“窖藏”过严,还是不妨借助大众化媒介

之力,让其真正本源意义上之艺术审美性,得以体现……

尝思之,这凡俗人生,倘若没有各类文化艺术,平日间衣食之余,所面对者仅是身边

一点儿实事,那真不知是多乏味!以故,吾人溺画,嗜文,喜诗书,此外亦爱读小说

,听音乐,甚或还颇爱看看电视剧什么的,也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这后者,看似通

俗,实则细细想来,却是当今关注五彩缤纷人生世界之最佳窗口。自然,对比剧中人

之情怀德性品貌,有时不免倍觉现实中人之伧陋,至少亦失之过于“实际”。——言

至此,吾不妨坦然承认:自小到大,以至今日渐渐老去,在生活圈中,吾辈向来皆被

众人不同程度视作“不切实际”者。吾亦曾暗度此意,知彼等不过认为吾人毕生所嗜

求者多是空想,必不如若辈之追求来得实惠且是所谓“短、平、快”也。而以吾辈想

来,吾生若亦采取那等方式,端的是……就俩字:糟了。呵呵。此番话似与“谈艺”

也未着实际,然坚信艺中人皆能体察此言外之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续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式诗文中所谓“白话”之应用,究竟当用至何种程度,此事却也值得推敲。老实说

,休道吾文与现今口语颇有差别,其实以深心好恶论,吾辈却是极不赞成将诗文写得

如同上古文字般费解的。前文已论及,吾亦是鉴于此类文章客观内容方面需要,方取

此等笔法。此不妨将话说得更“直白”些:主要还是顾及文段长短,畏那“王大娘裹

脚”,才不得不行此字斟句酌之事。又,为文者首重意明,固弗论矣。但直接以口语

入诗文,毕竟非是任何场合下皆适宜的。此便有个选择,且是即使选择了,亦有个“

度”。在此事上,古人确是吾师。——若进而再质以实例,则吾谨呈:唐宋诸贤中,

韩昌黎,柳河东,李后主,欧阳文忠,苏东坡,李清照,辛稼轩,皆是吾人凛凛然觉

高山仰止之永恒楷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青年时代,因立志写《红尘心蜕》,日日将那中外大部头文学连同文化名著反复研读,尤其对那西式文章写法堪称情有独钟。钟情西文之事此前言及写作之语言风格时曾议涉,不赘述。此却更言一点:即使当日,亦从未将这吟诵唐诗宋词之旧好稍加懈怠的。每天从早到晚,谋食,写作,画画,兼之研读方才所言之“正书”,确也累了,于是至夜间十一点三刻,皆准时搁下那一切,便将这本国古典诗词细细地嚼它几首,再恬然睡去……此一方面是因自幼情结无法释然,另一方面,似也隐约有感,于中华文士而言,无论如何,断然抛下这份祖宗遗产,亦必是不行的。吾今依照旁人看来,莫约已彻底是传统中人矣。一己思之,却也不能不为当日之举感觉幸慰。不若此,又哪有今日之吾文吾诗甚至吾画?——此随意感言,愿能于同仁及后进有所裨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当日在其自传中言:“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

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

环境便够了。”吾对此语深以为然。今人望子女成龙成凤之心太切,欲要其身怀技艺

,但知自小便迫使其习这习那,甚至为此不惜佐以种种商业社会之“奖惩手段”,而

唯欠令其在淳朴之天然亲情与造化本身之中孕育成长至性至情。若此,日后其“技用

”层面之能力固然或称不乏,然则其人格最深层之“性灵”究竟如何,却大可质疑。

吾今每见新生代中多有聪敏能干至极而内心世界却近于苍白者,皆叹思及此。窃谓之

:事虽不必如卢梭“爱弥儿”般趋于极端,然不妨着力于自然之启迪与所谓“情商”

之培养,以打造真正内美之人,无论于社会何种行业或阶层,定是有功无过;而于艺

文中人士言,此尤称亟需。不知人以吾语为然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艺中这“融会贯通”几字,却也值得细细咀嚼。类似“诗文修养于画道之潜在作用

”且休言了,便是造型艺术领域自身以内,彼此间之启示触发,也都不难推想。譬如

当年吾人因偶然机会,涉足古文化题材之浮雕艺术创作,而此前却是连雕塑刀也未见

过的。客观情势如此,而事态又决不允许应对不了此事。——如何是好?也就只能迫

使一己将其既有之长(此便为绘画功底)引入新涉足处,并补上专门手法(即使只为

匠作层面者),然后更辅以相通之视觉审美观念及特定文化内涵,是以终成其事功,

且幸亦得业界好评……在此,浮雕毕竟为介乎于雕塑与绘画之间艺术,此即当是吾人

之着力点,由此乃可扬长避短,优游于某种不甚拘于成法之超然艺境而足令其事得以

成立。今回头审视此事,小悟为艺通理,遂信意谈点心得,不知是否可稍稍启之于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幼时曾见吴冠中先生一二套油画写生作品,所写为井冈山诸地风景。当日其表现手法

犹在传统写实系之内,然隐约透露出之个性化处理方式,已令少年达某之心怦然而动

。日后才知其时吴先生一直郁郁不得志,不过亦茕独苦斗、以慰一己艺魂而已。至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先生之艺终脱颖而出,而此所谓“脱颖而出”者,非单指成名

,更指其迥异于人焉。今吴先生声名如日中天,俨然当代华夏画界之泰斗矣。其艺之

优长连同些微瑕疵或缺憾,吾已于《20世纪中国画画品录》内作评述,不复赘言。

此却不妨设问以请艺界人士清思:如若此老之性迂阔,其行墨守成规,且是身置“入

时”艺圈而不得不囿于人事,则尽管其技艺与时俱进,终臻于熟,其人亦照样勤奋如

斯,斯艺又焉能高于其同代之人乎?——自然,彼若全无昔日海外交游,事或又当别

论,而此则非是艺术本身问题了,或恐正为所谓国人之哀,时代之憾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中自然人生,自应合自然之道与人生现实,此不论。而所谓合,究竟当合至何种地步,有所走展,又可走展到哪般范围,方称适度,此却当为艺人用心。完全契合,如客观陈述事实,则诗情画意恐荡然无存矣。大肆夸张而极尽铺排之能事,不可否认,初看确有恣肆汪洋、气势磅礴之感,然细品之,则难免觉得意失粗疏,底味不厚。即使事合理法,语亦平实,那切入之点不甚到位,所作也断难蒙过识者之眼。吾偶于学人文札中见“王荆公‘一鸟不鸣山更幽’见嗤于黄鲁直”之语,遂思及此。进而思之,益明何以杜工部诗与齐白石画终能经住历史之检验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于网络间见人以诗评此《达人谈艺》。唯其所言褒贬却不甚明朗,致使连达某自家

也不便搭话。不过其中有一二类似“关键词”之语句,倒也引起此心思考,——大意

是云艺术“着眼于自己”怎的,“放眼于天下”又怎的。依咱看来,此二者就其基本

立足点而言,确有极大差异。如若为艺非是首先皆出自一己透彻深心之体验,然后再

由此及彼推广开去,而一概由某种理念出发,起始心理定势便趋于“此放之四海皆准

而理当济天下苍生也”,则其艺多半不如前者真切感人,甚或径直便流入所谓“假、

大、空”之中去……所有古今中外优秀文艺作品与“文革”中“样板戏”者流之别,

即基本可溯源以至于此。不知此论艺中诸君还以为然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日仍是在林语堂先生传记中见一言而受启发。先生大意是云:人居高地与居洼地,

所形成之本质,或莫如说所至达之人生境界,是断然不同的。斯言果是耶?吾不觉默

然有思。若果是,则吾不敢轻判于人,乃不妨审视自家。吾,祖籍虽可溯于北溟,而

自小却生长于四川盆地之底濠,所谓“不是山之山”的重庆。依斯论推之,则必当囿

于见闻,或干脆说平生障目之物极多,眼必浅近而心胸亦必狭窄。然自以为事却并非

如此。难道说,这与自身青年时代曾高卧荒山之巅数载(当知青)不无关系?如此,

则彼“再教育政策”是真造就人矣。言笑归言笑,想来事恐还将该作如是看待,方称

合理——人生总当有类似“背负青天以俯视尘寰”之体验,才有志存高远之可能性,

而为艺者,又尤需若此。昔闻拜伦往往于寂岭荒台间最易得好诗,其事或刚好可为此

作一旁证。自然,想来亦不必是凡从艺者尽皆真要登山为艺以求高远境界,但至少是

尚能作此联想罢,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中有“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之语,此却恰可印证

上文。盖因真正进入高层面之艺境,绝非仍可依赖悬梁刺股之勤占擅,而必以其整体

所至达之人生境界取胜也。诗若此,其余雅事,如书画文章,亦莫不如是。此论非是

抵毁勤奋,唯持客观态度,承认事于不同之境,其择重之处亦必不同耳。此实亦即何

以诗文书画诸艺皆有品次焉。以故,恳请艺中人士,务于修习技艺之外,勿忘砥砺人

格、开拓心胸且是度查世情,乃求其艺更上台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艺者,何人不欲确立一己鲜明风格。然此委实又为至难之事。吾于青少年时代便已

识此,当日已借小说中人物之口道出:“……真正的风格的形成,也应该是完全不自

觉的。有意去追求的风格,必然会流于矫揉造作。唔,我的风格,就让它今后在经过

了长期的苦练和摔打的情况下,再去自然而然地形成吧!……”(《嘉陵之波》)今

转眼三十余年去矣!此识见不单进一步深化,且是实际已得以印证。艺格绝对乃是艺

人整体品格——包括其外部生活与内在心理历程、个人兴味及习性甚或身体气质状况

等等,总而言之,即此特定生命个体全部生命要素之综合展示,故尔在时空上皆是独

一无二、断然难以重复的。吾每见人苦心仿习他人之艺,或者强行“打造”自家艺格

,不由皆摇头默笑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