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37|回复: 2

中华传统历法论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座谈中华历法破题语

     一、七秩龄童退休后开始学习历法;通过对张汝舟氏的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丛》的细读,历八年,有了一些学习心得。2003年学会上网后,2004年承《国学论坛》先秦史版面的网友们看得起,应约在网上辟设“讲座”,向有同好的网友交谈学习心得,占了好几个月时间。而后再历时八年,闭门思索消化,对我国传统历法的体会加深一步,经过整理,觉得可以贡献社会引起研发兴趣,于是产生了再次“论谈”的想法。上次谈的是读古书的体会;这次“论谈”直入主题,就系统“中华传统历法”的每个方面,教正于大家。

    二、新闻纸上读了不少以“漫谈”、“浅见”、“雏议”之类题说“历”的文字,从网上看到关心中国历法的文字更多,阅之后受益匪浅。本文既题名为“漫谈”,意思就及中华历法的“方方面面”,拟的是作一次由表及里的分目长谈。但笔者约定:只谈中国传统历法;无关“历法”本身的话头,因为笔者知识有限,精力不济,不在“漫谈”内容之列,请予以鉴谅。

     三、三年前在国学网上关于历法的“讲座”,内容上没有进行必要的取舍,行文不简洁,注释方面“泥古”的成分多了一些,说明笔者当时对中国古代历法并没有真的融会贯通,不能深入浅出。还有少部分,自己领会上也不成熟,解释上不全面、不准确。比如中华历法闰月的安排上,经深入研究,用“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作定律,即可列出简单算式,确定闰月的准确位置;因为当时悟未及此,没有摆脱古人历法“推步”的旧框框,难说明白真谛。又如历法名词 “大余” 与“小余”,古人是就着“甲子日”、“甲子时”与历数 “大余 0”日分量“小余 0”相对应作历元起点来定义的,故说 “大余” 是所求日期的干支数,“小余”是所求日期的“日分量”。在以“甲子”作为次第数词字 1 ,以“乙丑”作为次第数字 2 的顺序反用于历法名词时,历数 “大余” 与所求“日期的干支”并不是同一概念;在当时表达含糊,没有正确区分清楚;而且历点系月日上也有错了的地方,己发觉后当给予纠正,也是一大“任务”。总之当时网页上人气虽然很高,大家交谈的兴趣也很浓,而所传播的却还是半通不通的,只能算是“半成品”的知识;反过来从头再看原来上网的文字,自己也不满意。本次“漫谈”历法,在内容上可能较前次要系统些,用语也力求通俗易懂一些,笔者本着力求用自己融会了的话再讲出来,有牵头带大家一起学的意思。在此,约请各位与七秩龄童一道,共同学习钻研中华传统历法知识。

     四、再研究古代历法的目的:因为古代历法是历史的一个科目,因此,研究古代历法,与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相同。若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呢?答曰:因为世界事物的运动方向与认识世界事物的方向相反。就世界事物本身而言,说“历史”、“己经发生的”指的是事物运动的过去;说“今后”、“以后再说”指的必是事物运动方位的未来。而就认识世界而言,“从前”、“前车之鉴”指的是事物运动的过去,“预言”、“尚未发生的”才是事物运动方向的未来。研究历史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其目的,就是《昔时贤文》说的“无古不成今,知今宜鉴古”;或如伟人毛从借鉴历史经验的目的出发,要人们(学会)“古为今用”的目的相同。所谓要“学会”,即既不能为了今人的需要,将今人的意志强加于古人,也更不能将古人作为矢的,肆意伤害古人,弄的古不古,今不今,使世界面目全非。就中华历法而言,要“学会”的一条,当然是不应以“现代科学知识”去干涉、丑诋中华古代历法科学成就。有人说:近代科学进步,自然比古代所知要强,因而有了近代科技文明现成的享受,自不必狂费精力,去摆弄己经死了的,比如“古代历法”之类的木乃伊们了。这句话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就历法而言,自唐代开始废弃不用“十九年七闰”即“闰周律”,和逐步引进“定朔”、“定气”代替“恒朔”与“恒气”,其初衷自然是为了历法的密近天象。但随着中华历法的“精密化”,也使中华历法变成了“中华天象”,使原本很普及的授时历法步入神秘,方法日益繁琐,附着“知识“越来琥多,而结果并不理想。

    就中华历法科学而言,有两条是值得研究的:

   一是近代所谓科学知识是不是一定就“科学”了,需要再检验。比如十九岁七闰,即古四分历时代即由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闰周律”,自有唐开始废弃以来,今之人(包括历学者)就说这条规律很粗糙,不科学,己不成“规律”了。是如此吗? 经笔者对中华古历十多年的研究,特逐一统计的今前2490年的闰月数为132次来说,与(2490—1)÷19 = 131(闰空)正相符,说明“19岁 7 个闰岁”为周期的“闰周律”一直在起作用,与人们用或不用,意或不意识到并不相关。

     二是古代四分历能不能“古为今用”?这一条,首经原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徽全椒县南张村人张汝舟(1899—1982)氏的研究,据张氏介绍,以修订后的古法推步今历,与今授时历书所载完全一致。又据贵州大学张氏遗著整理小组介绍:只要“读懂《史记·历术甲子篇》,利用一张表就能很便捷地推演上下五千年任何一年的朔闰中气,不过加减乘除而已,能解决,也解决得了很多历史上长期不得解决的具体年代问题。再据七秩龄童对张氏遗著的兼心融会,也确认四分古法,能化古朽为神奇,将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古历法,再次变为通俗、直观、科学、和谐的中华今历法,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再立新功。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124 銀子 +145 功勛 +112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20 + 20 + 20 学习学习再学习!
高老夫子 + 80 + 100 + 80 谢谢!
乾坤客 + 24 + 25 + 12 宏扬传统文化,老当益壮。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0: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1 10:53 编辑

兼复邓荣继先生《不应以现代天文知识去研究古历法》网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2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可以整理下旧文章在论坛讲堂开个专题讲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