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中华之本体

[思想综合] 尤崇遐:中华文化的本体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3 22: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花一族 于 2012-7-23 22:33 编辑

(红字是信义跟帖原文,黑字是在下的回复,蓝字是在下的意见
在下以为,本体就是形而上之,是未显,是可能性,形而下是已显之状态,从可能到现实的发生,具有唯一性,这里面或许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吧。完全同意。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人(心)和物交互作用后而产生的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实,具有流动性和变迁性。
在下主张世界是心物对立(本体论:人的世界是心物统一),人是心物统一(本体论兼认识论:心物兼容,就有兼容度了),实践中有心物矛盾,故不宜将人(心)并提。
但心和物在其终极性的“理性认识论”意义上(非本体论,都有绝对的一面,也就是中国哲学里面常说的“性和命”这一对范畴,在下主张性和命都属形上中介的形下范畴,即自然、理性、实践。同时也可以在形而上的范畴中予以表述
换言之,本体论就是研究(知晓事物的规律)、(善于运用事物的规律、时空(人在规律中如何运动变化)这一组关系互动、变化的学问,也即是,您所说的“中介论”,是中庸之道,是中道,在一个变化的维度。
在下以横线下之中纵列(哲学、政*治、本我)为形上中介的形下衍生范畴;左纵列(科学、经济、欲*望)为形上物质的形下衍生范畴;右纵列(神学、宗教、良知)为形上精神的形下衍生范畴
“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有点像西哲中的“存在”,也是本体论的范畴,
西方的“存在”或指精神或指物质或指两者,而老子的自然为心物之原始统一即生命与宇宙
人的自然是偏重于“性”,物的终极自然是偏重于“命”。而道,则是“中庸”,动态中的平衡,人天并用,心物交融。儒家的修身,是先性后命,偏重于“心性”,物性就愈来愈少(主动的社会实践),道教的修身,偏重于“命”的一部分,强调环境的调适和改变,物性中(主动的社会实践)只是强调了个人的身体修*炼程度;佛教的修身,似乎也是重“性”,虽然说教中存在感化众生的内容,但实际的实践程度并不好。佛道儒虽然理论上强调性命双赢,但事实上,“心性”的一面还是占了大多数,物性虽然历来提倡控制,但对于民间与社会上的温饱乃至奢侈问题,物性自然而然的毁灭了心性的成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具体也要根据各个流派来看。儒学中“礼”的观念,便是“命”的范畴,注重社会制度环境的建构,即张载所言的“为生民立命”;而“仁”的观念,是“性”的范畴,“为天地立心”,乃人们道德意识的建构。 总之,性命双修,才是中道。
所论性、命、道应归属认识论价值论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8: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字是信义跟帖原文,黑字是在下的回复,蓝字是在下的意见)
在下以为,本体就是形而上之,是未显,是可能性,形而下是已显之状态,从可能到现实的发生,具有唯一性,这里面或许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吧。完全同意。
...
金花一族 发表于 2012-7-23 22:20


主帖试用几何图形摹拟天地人三元关系:
即将天地人统统视为几何点,
始于由点及线(一维——本体论),
继而由线及面(二维——认识论),
最终由面及体(三维——价值论)。

信义、连山、金花诸兄观点不尽相同,然彼此有幸在此共同玩味其中三昧,不亦快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1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义、连山、金花诸兄观点不尽相同,然彼此有幸在此共同玩味其中三昧,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