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8|回复: 4

[原创] 尤崇遐:柏拉图的精神性本体——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 07: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1-12-1 08:06 编辑

      在西方,对精神性本体的探究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在西哲史上首次发现(或发明)了精神性的“理念”,其后的新柏拉图主义则致力于这一念与宗教的对接。新柏拉图主义不仅建构了超自然的世界图式,更把人神关系置于道德修养的核心,从而建构了哲学和宗教的同盟。

    柏拉图把人类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该词西文ideaeidos均出自动词“观”(idein),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既是本质又有“类”的含义。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其单一性和自我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既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即抽象的理念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以水果为例揭示了上述理念的形成机制:人们将苹果、梨、桃抽象为水果的观念,把它看成独*立的水果本质,于是观念成为水果的实体,个别的活生生的苹果或梨则成为该实体的个别特例,成为水果概念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化身。苹果或梨的本质不再存在于其具体存在中,而是存在于抽象物或概念之中。然而以实体身份存在的水果同时又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实体的单一性与其众多具体形态发生了分*裂。于是乎一件东西的观念变成了它的实在,而这件东西反倒变成了一个观念。

    柏拉图正是循此理路,他“主张将问题从可感觉事物移到另一类实是上去——因为感性事物既然变动不居,就无可捉摸,那能为之定义,一切通则也不会从这里制出。这另一类事物,他名之曰‘意第亚’〈意式〉,凡可感觉事物皆从于意式,亦复系于意式;许多事物凡同参一意式者,其名亦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对于柏拉图,类概念是绝对实在的知识,而绝对实在是“自在的,自为的,永远以一个单一的形相与它自身同在的”。(《筵话篇》)柏拉图解释道:“一种单一的形态普遍地贯彻于彼此分离着的众多之中,同时彼此各不相同的众多的形态,又由一种单一的形态从外部将它们概括在一起。”(《诡辩家篇》)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感性世界总是变动不居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是整个世界的原因和目的,感性事物因分有其理念而存在,也因追求其理念而有意义,而统摄众理念的最高理念是“至善”,只有“至善”才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终级原因和其追求的最高目的。

    此外,在认识论方面,理念论以特有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柏拉图认为, 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体事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两者却是分离和对立的。理念先于可感的个体事物, 是永恒不动的自身等同,是真实存在的单个物, 因而是世界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理念。一切可感的个体事物都由理念所派生和统摄。与原子论者“关于感觉与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进入的影象”不同,它把知识的来源从外部对象转移到人类自身,从而肯定了认识的主体性。


    柏拉图的理念论首次确立了精神性本体的价值地位。

    首先,“理念”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实体,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特征。也就是说,理念本体与感性事物的分离并非空间上的分离,而是地位和能力上的分离,即理念在价值上高于感性事物,因此,理念是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追求的价值目标。

    其次,它确立了感性事物的逻辑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感性事物既因其非理念本身而不存在,也因其分有或摹仿理念而存在,因此,对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来说,其生存根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三,它打破了古希腊人世界图景中原有的浑沌状态,建构了一个价值世界。柏拉图之前的世界图景,尽管已经分化为本体界和现象界,但在价值层面却依旧呈混沌一团。柏拉图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通过对世界的价值论透视并用理念来表征一种绝对价值和终极意义,才使得 “本原”或“始基”成了一种价值维系和意义源泉,事实本体变成了价值本体,从而使天下苍生有了坚实可靠的生存根基。
   

    尤其是柏拉图设置了诸如“善”、“美”和“正义”等价值理念,并将“至善”置于理念世界的最高位置。这样就确保了这些价值的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使人之生存具有绝对的本体价值和意义,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新的理由和新的辩护,从而使人们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并得到新的形上慰藉。

    理念论标志着哲学本体论的重大转变:本体不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实体,而是一个合目的的价值实体。它同时也意味着人实现了对自身生存根基的理性重建:理念世界召唤着人们不断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走向神圣、走向永恒的至善至美,这就为通往宗教铺平了道路。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20 谢谢分享原创作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7: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拉图的理念奠定了精神本体论,但无法解决与物质世界的溶合.类似于中国南宋以起的"理学"之结果.
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之,皮之无孔毛何需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2: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1-12-4 12:51 编辑

柏拉图将至善与最高理念等同似乎出自所谓的unwritten documents (字面翻译:未写的文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Unwritten_doctrines
他限于口传而不书写,不情愿让众人得知,究竟为什么?真的只是“not ‘to expose them to unseemly and degrading treatment’”(以免遭受不体面和侮辱性的对待)?还是他认为这个思想其实有问题?

他为什么发展出“理念”理论?除了为纯粹的思辨,您的文章是否在说明其目的(或目的之一)是为他的伦理学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见最后一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5: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拉图的理念奠定了精神本体论,但无法解决与物质世界的溶合.类似于中国南宋以起的"理学"之结果.
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之,皮之无孔毛何需附?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1-12-3 17:43


所言在理。心物合一,非儒释道莫能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6: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拉图将至善与最高理念等同似乎出自所谓的unwritten documents (字面翻译:未写的文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Unwritten_doctrines
他限于口传而不书写,不情愿让众人得知,究竟为什么?真的只 ...
yong321 发表于 2011-12-4 12:49


口传或许出于想法还不成熟。

在下以为,柏氏的“理念”原本出于纯粹的思辨,但精神本体与人性的良知相契合,确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物质本体与人性的欲*望相契合。
此外,柏之能将理念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形上基础,更在于当时社会历史状况有此需求。在下另帖《新柏拉图主义》将谈及此。

谢谢YONG兄的评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