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8|回复: 15

商代龟甲骨并非单纯占卜吉凶 也是计时工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1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06-13 11:37:15作者:张璐 谈洁来源:中国新闻网【新闻论坛
在“愚公之乡”河南省济源市,从事“黄龙日盘八卦历”这一古历法研究的“民间高人”闫道原却坚信,龟甲也是3000年前古人计时的工具。闫道原表示,“我推测,黄龙日盘八卦历就是由商代龟甲历法演变而来。

  并非单纯占卜用 商代龟甲也是计时工具
  民间高人来宁演示龟甲历法,受多家权威机构认可
  “一直被视为古人占卜凶吉工具的商代龟甲骨,其实也是3000年前古人计时的工具。”昨天,来宁展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日盘八卦历”的民间高人闫道原,在南京大学现场演示“商代龟甲历法”,因为其结果与紫金山天文台编制的万年历完全吻合,成功颠覆单纯用于占卜的传统认识,受到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多家权威机构专家的一致认可。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我国各地出土的商代龟甲骨,是古人用来占卜凶吉的工具。然而,在“愚公之乡”河南省济源市,从事“黄龙日盘八卦历”这一古历法研究的“民间高人”闫道原却坚信,龟甲也是3000年前古人计时的工具。
  1 个八卦历盘、33粒不同颜色的核桃、12颗彩色石子、1块正面有34个圆坑的木板……闫道原说,250多年前,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古人就是用这几样独有的方式准确计时,这便是最原始的“黄龙日盘八卦历”。这种完全撇开天文元素,单靠八卦、易经原理推演出来的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后5000年的万年历,与紫金山天文台根据地球、月亮与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国所处的时区等元素推算而来的万年历完全一致。
  在研究“黄龙日盘八卦历”的 10多年间,闫道原无意中发现,我国各地出土的商代龟甲骨上钻孔排列的轨迹,与“黄龙日盘八卦历”中的圆坑很是吻合,便以刊登在《考古》杂*志上的钻孔龟甲图片为原型,制作了两个“历法演示器”推算历法,结果经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鉴定,“龟甲代表的历法演示过程,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历法的原理”。
  闫道原表示,“我推测,黄龙日盘八卦历就是由商代龟甲历法演变而来。”天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萧耐园等专家昨天表示,“黄龙日盘八卦历”和“商代龟甲历法”在历法功能上的联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记者 张璐 谈洁 实习生 肖骏亮)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3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 5 学问厚实自深层!
郭志成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9: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报导太好了!对乾坤客先生的易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请乾坤客先生能有更详细地介绍。八卦是如何排列的?
三十三,三十四,十二数各代表什么?
最好能看到闫先生的演示器的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0: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2-14 20:52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对闫先生的八卦万年历和黄龙日盘的推法并不了解详情,而且,我自信,闫先生对古历复原虽有研究,绝不会附合各朝实际。但是,古历于商周之际已达相当精度,这俺还是相信的,因为早在汉时就有了相关数据,在正史《汉书》中有记载。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法,绝不是能用一种古历数据推出来的历朔、气闰都合乎历史实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1: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xfxwh.com/thread-19652-1-1.html
历法版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1: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龙日盘八卦历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2-14 21:09 编辑

河南省非物质论遗产

申报地区:河南省济源市
    黄龙日盘八卦历是济源太行深山区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它发生、传承于我市克井镇龙门河土坨村及周边村落,起源于我国道教的遁世文化,是民间知识历法推演中的传统技能之一。此种技能的演示过程与商代遗址、大汶口遗址、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龟甲彩石子的方式方法如出一辙,而又别具民间民俗风格。

    清乾隆甲戌年 (公元1754年),我市克井镇龙门河土坨村居民范立富在北武当山得道大师见素的帮助和启发下,制作了黄龙日盘八卦历。其部件实物包括:正面有34个圆坑的木板一块,彩色石子11个,本色圆桃核18个,着黑色的圆桃核8个,着红色的圆桃核7个,黄龙石1块,太阴石1块,太阳石1块,两面有八卦图形的木板1块,八卦图板的底座1个。圆坑结合彩石子表示天干地支,圆桃核则用来标志每年朔望月的月期和每个朔望月的日期。八卦图形用以标志每年的阴历和阳历的日期总数。黄龙日盘八卦历有一套严格的演示方法,能够准确表达阴阳合历年的干支纪日、月期、日期、闰月等节令信息,是深山区独居农家的理想日历器和计时器。

    当时地处深山区的龙门河土坨村,冬不见日、夏不见月,交通阻塞,信息封闭,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范立富及其后人将黄龙日盘八卦历当成传家宝物,代代相传。至今,黄龙日盘八卦历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历十代传人。其第九代传人闫道原潜心研究《易经》和天文学相关科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对黄龙日盘八卦历进行了实用性的处理,在第十代传人闫文宇、闫文然的帮助下,制作了黄龙日盘八卦历演示器。黄龙日盘八卦历演示器由磁板、挂图、磁钉、八卦历盘及其底座构成。闫道原还根据黄龙日盘八卦历创作了 “八卦万年历”,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5000年期间的万年历全部推演出来,其历法展示结果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萧耐园推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南京大学专家鉴定委员会观看了黄龙日盘八卦历申遗录像片,详细了解了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前景和传承的渊源;听取了第九代传人闫道原对黄龙日盘八卦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展示中国传统历法的具体功能的详细说明;观看了闫道原对黄龙日盘八卦历和龟甲历法器的演示。闫道原还现场回答了鉴定委员的质询。在会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永煊特别指出:“黄龙日盘八卦历在使用过程中,每逢除夕将新桃核换下旧桃核的方法,符合王安石描写的宋代农家‘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年风俗,很有发掘前景。”经过深入讨论,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黄龙日盘八卦历在当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下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发掘和保护。黄龙日盘八卦历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中国阴阳历的传统历法,其功能包括展示朔望月的历月、历日和闰月以及干支纪日。黄龙日盘八卦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演示方式,以实现其纪历的功能,从而体现和展示中国传统历法中其特有的各要素,对黄龙日盘八卦历的研究将丰富我国历法史的内容。


“黄龙日盘八卦历”可经考证的历史只有250多年,而科学研究却发现,类似的历法在商代“甲骨文”中竟然早就有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出土的周代以前的钻孔龟甲骨,总被认为是古人用来占卜凶吉的工具。闫道原却认为,龟甲是古人用来演示历法的工具。以原载于考古杂*志上的两块钻孔龟甲图片为原型,闫道原制作了两个“历法演示器”,经南京大学等机构的专家鉴定,龟甲上的历法演示过程,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历法(太阳历)的原理,而龟甲上的钻孔排列轨迹,与“黄龙日盘八卦历”中使用的木板上的圆坑如出一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2-14 21:26 编辑

《周易》筮法解密

《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形成是周初历法改*革的成果,是有科学性的,但我们还不能单凭卦序的科学性这一点来认定《周易》一书的性质。
《周易》的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有卦辞和爻辞,卦爻辞中充饬着大量的“吉”、“凶”、“悔”、“吝”、“贞”等字眼,《周易•系辞》又第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大衍筮法,也就是古代的占筮方法,很多学者据此就认定《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之作。
《周易》可以用来进行占筮,这是无须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但《周易》原本的写作目的究竟是用来进行随机性的算卦呢,还是用来进行符合逻辑的理性的推测呢?占筮和占卜是不是一回事?《周易》流传下来的筮法和《周易》原本的筮法是否相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周易》筮法即推卦的方法进行考证,因为筮法是卦、爻和卦辞、爻辞相联系的枢纽,民*国易学大师尚秉和因此说:“未学易,先学筮。”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周易》筮法的详尽考证,认为《周易》原本筮法不同于《周易》通行本之流传大衍筮法。
《周易》原本筮法是一种推算历卦用的数学方法,历法上称之为大衍求一术或大衍总数术,现代数学上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用这一种方法推算出来的某一时间的卦是确定的。假如说2008年是乾坤卦,那么,按照后天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2009年就一定是屯蒙卦,2010年就一定是需讼卦。无论是谁,只要用《周易》原本筮法推之的话,确定的时间,卦也是确定的。
《周易》流传大衍筮法是从大衍求一术的一个特例中引申出的一种随机性的仿历推卦方法。所谓仿历推卦,意思就是模仿历法推卦法所创设的一种推卦方法,用这一方法推算出来的卦是随机的。比如说,我们在2008年的3月8日上午8时用《周易》流传的大衍筮法去推,六十四卦中的哪一卦都可能产生。
依据《周易》原本筮法,可以发现通行本《周易》原本是一部以月令为提纲、以哲理和周礼为主旨、以物候和人事活动为材料的不完整的超年度历注书。后来,有人将《周易》原本筮法即大衍求一术中的一个特例,也就是《周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五十,加以发挥,形成了现在流传的随机性的大衍筮法,筮法的改变,导致《周易》经*文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周易》从一部以哲理和周礼为主旨的理性历注书,变成了一部具有神秘和迷信色彩的占卜之作。
为什么说是特例呢?从出土文物考证,商时有60根的算筹,现在还有36根的算筹,50根的算筹只是推卦的一种筮法。
为了让大家了解《周易》的真面目,我这里分五个方面来阐述上述观点。
一、        占卜与占筮的区别
现在的人经常把占卜和占筮混为一谈,合称卜筮,其实,二者在历史上有一个合——分——混的过程。
1、        第一个过程:合——因治历需要而合
明代曾任吏部左侍朗的杨时乔在《全氏三图》一书中说:“占主卜筮,后世分龟于卜,蓍于筮。”卜筮最初是因治历的需要而形成,二者虽不是一回事,但有联系。这一时期的合的过程,可以从占、卜、筮三个字的字型及其意义中分析而知。
“占”字,从卜,从口,顾名思义,当是对“卜”的求问或解答。
“卜”字,其形状本取法于古代立竿测影所用的工具圭表。考古发现,古代人确实进行过昼测日影的工作。古代昼测日影的工具有这么一个演变过程:原始山头 ——六基——土圭——圭表——日晷。
上古之人起初应当是先发现一天之中,早、中、晚时间不同,日影的长短也各不相同,进而反过来,通过日影的长短来判断每天早、中、晚等不同的时间。后来,又发现东方山头上的日出方位,随季节的变换而变换,在东方山头上有规律地南北来回移动。冬至时,日出于东南山头,日落于西南山头;夏至时,日出于东北山头,日落于西北山头;春分和秋分时,日出于正东山头,日落于正西山头。古人据此通过天然山头上的日出和日落方位以及日中时日影的长短来判断节气和月份,这就是原始的山头历。
用天然山头的日出和日落来判断季节和月份的历法是相当粗糙的,为了精确起见,人们又开始建造一些小型的人工山头也就是基台来观测太阳的运行和日影的长短。这些人工的基台在古代称为“基”,《管子》一书的《轻重戊》篇有记载:“伏羲作,造六基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古人将观测太阳在六基上的运行结果用数和卦来记录。
用固定的六基测日影仍然不够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土圭取代了六基。土圭,是用泥土或石块做成的,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面的一个长圆柱连着下面的一个正方块,有点象现在的石夯。
为了更方便地对日影进行测量,人们又发明了圭表取代了土圭。圭表由两部分构成,竖着的一根标竿称为表,和表底端相连着一个平放的带有刻度的木板或石板,称为圭。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古代圭表的遗象。华表的“华”字,就是日光流彩的意思。
通过圭表表端的日影可以在圭上直接读出日影的长度。圭表的表,一般高八尺。为何以八尺为标准呢?因为当时的成年男子大致都身高八尺以上,当时的八尺为一丈,所以古时也称成年男子为“丈夫”,“丈夫”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卜”字就取象于圭表的立竿测影,“卜”字的一竖表示立竿即圭表的表,一点表示日光斜下,古“卜”字的这一点可以在竖之左,也可以在竖之右,可以上斜,也可以下斜,因为日影可以落到表的左边,也可以落到表的右边,这个圭也可以左右移动。至于卜“字”上斜下斜,这是因为古代有的圭表,表上部有一个小孔,日光通过这个小孔照在圭上的日影中,落下一个光点,这个光点实际上就是日影的刻度。光线从天空照到表上,“卜”字的一点则可以向上斜着写,光线从表孔落下,“卜”字的一点则可以向下斜着写。然而,东晋的大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却把“卜”字解为灼烧龟甲时发出的声音象“卜”声,这种说法既为一些学者所接受,也有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质疑。
    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就认为“卜”字源于灼龟之声形。董作宾在《》中说:“盖以 1 象龟版,一象灸龟之火(象灼龟之木棒更确切),置于龟上而灸之,此就小篆之形言之耳。”又说:“今甲骨刻辞中所有卜字,作Y诸形,皆象兆璺之纵横。而其特异之点,即在卜字之歧出,或左或右,各随其兆璺而定,此为余最有趣之发见。”有一个叫陈晋的,在《龟甲文字概论》一书中对董氏此言大加称道:“上所言者,诸家均未道及,发见者固然辗然自喜。”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说过:“灼龟观兆,变化无穷。”即使兆璺的最基本之形象“卜”字,可董作宾之言,一会儿说“卜”字取象于龟版和灼木,一会儿又说“卜”字取象于龟版之兆璺,自相矛盾,何况,灼龟之时,龟版往往平放,又如何成为一竖呢?对于“卜”字的读音,董氏还说:“余谓不惟卜之形象于兆璺,其音亦象灼龟而爆裂之声也。吴中卜法占龟一条有云:‘既灼之后,其龟版炸然有声,是云龟语。’某日,余欲闻所谓‘龟语’者,乃凿新购之龟版而灼之,灼之既墨,将见兆璺,而爆然之声,乃发于所灼之中,亟覆版视之,坼文纵横毕具,而卜之形,亦遂与爆然之声同时出现,始信卜法所载为不谬,并悟及卜字之音。”事实上,卜非仅龟卜,卜也未必就始于龟,兽骨之卜未必就后于龟卜,如果兽骨之卜不晚于龟卜的话,兽骨之卜根本不用灼烧,又何来“卜”音?
“卜”字取象于立竿测影,测得的日影长度用数字来记录,一天内,不同的日影长度表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卦来表示;一年内日中时不同的日影长度表示不同的节气或月份,不同的节气或月份也可以用不同的卦来表示。卦象标志着节气或月份,可以用数字来推导。“圭”字加一“卜”字就是“卦”字。“卦”字的读音同“挂衣服”的“挂”,这是因为“卜”的结果“卦”要记录在木板或其它硬板上,这种木板或其它硬板古时称为“版”,“出版”的“版”,“版”要悬挂起来才便于观看,所以“八卦”的“卦”字和“悬挂”的“挂”字音同。
木板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或腐烂,人们有时把卦刻在不易腐烂的龟甲或兽骨上,以便于长久保存,占卜就这样开始和龟甲及兽骨联系起来了。当然,刻在版上的未必都是卦,一些记号或文字符号也可以刻在版上。根据对河南舞阳贾湖的考古发现,早在9000——7800多年前,就有了龟甲刻符,这些龟甲刻符,现在虽然还不能一定断为是什么文字,但其具有文字符号的性质那是毫无疑问的。1979年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骨角栖和鹿骨枝上刻有数字卦八个,有两个现在已发表,为353364即遁卦和623531即归卦。龟甲刻符和数字卦的发现,充分说明在古代,立竿测影的占卜结果和历数计算的结果是可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通过对“占”字、“卜”字和“卦”字的原始字形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卜,原本是一种推历测卦的实测科学活动,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测推出占卜之时的卦,以得出这个时间的时令,进而依令而用事。
卜,是一个实测日影来推卦的过程,它有实测性。如果不是来推现在这个时间的卦,而是要想知道以前的某一个时间或以后的某一个时间的卦,或者说我们想知道以前的某一个时间或以后的某一个时间属于什么节气或季节,这是没法实测的,又该怎么办呢?有法儿,那就是占筮。
什么是占筮呢?“筮”字,从竹从巫,这个字形就表明筮法最开初是由巫人用竹棍来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什么活动呢?不是迷信的算卦活动,而是数学计算。在数字符号形成之前,上古人计数,无非用石子、木棍、绳结、手指或刻道等,这种记数方法在没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经被广泛地采用,有些少数民族在很晚的时候仍然是这样。比如鞑靼族在宋代时仍没有掌握文字,每当战争要调发军马时,就在草上打结,然后派人火速传达,有多少结就表示要调多少军马。
     要进行计算,必然要用能够活动的东西拔过来拔过去,在数字符号形成后,计算符号未必马上形成,计算的方法还是用活动的东西拔过来拔过去,这种活动的计算东西发展到后来,大多都用竹子。为什么用竹子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竹棍比较细小结实,二是当时中原地带气候温暖,竹林很多,取用便利。用以计算的工具竹棍古代称为“策”,后来又用“蓍草”,“策”、“蓍”后来又称“筹”或“算”。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运筹帷幄”,意思是在军营的幕帐中对战争的全局进行细密的计算、策划。筹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了几千年之久,直到明代以后才被算盘所替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巫人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巫”字,从人从工,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竖表示通晓天地知识,人在天地之间,表明“巫”是通天通地的人,其实是懂得天文地理的人。“筮”字有两个意思,一指竹棍,二指用竹棍进行的历算活动。
                       
 最初的数字符号现在还不可能完全知晓,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的数字符号是这样的:


用算筹所表示的数字有横式和竖式两种形式:

古代中国中算家用空位表示十。
占筮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筮算的乘法,在《孙子算经》中有详细记载,简述一下:将用筹策表示的两个数一上一下对列,使上行的最高位数与下行的最低位数的数位对齐,两数中间空出一行,作为填积之用。从上行数的最高位数起,依次自左向右均和下行自右向左的每一位数相乘,将每一次相乘所得的结果摆在中行,中行数的最低位数和下行的最低位数对齐。
上行的一位数乘过下行的所有数后,将该数去掉,并将下行所有数均向右移一位,中行所有数不动。
上行的第二位数边乘下行的数边和中行的数相加,得出第二次相乘的结果。
再把上行第二位数去掉,并将下行所有的数再向右移动一位,中行数还不动。
同样,再用上行第三位数和下行所有的数相乘,如上类推,直到上行的最后一位数乘过下行的所有数之后,中行所得的数就是积。
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乘法例子345×627用古代的算法来做一下直观的演示。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这样用算筹这一种计算工具发明了很多算法,不但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有乘方、开方以及天元术、四元术等类似于方程的复杂算法。当然,虽着计算的复杂,我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工具也不是只有算筹和算盘,还有对数尺、圆规、量角器等等。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卜是实测日影的过程,通过对不同时间的多次占卜,可以得出日影的变化规律,也就是得出不同的日影长度和不同的节气时令或每天时辰相对应的周期规律,然后将这种规律用八卦或干支表示,这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某一时间的卦,就能知道此时的日影长度,知道此时的日影长度,也就知道此时的卦或此时的节气时令或时辰。
古代历法是根据卜得的数据和其它数据再运用占筮这种数学方法通过推算制定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占筮可以制历,也可以反过来根据历法推时推卦。制定历法和依历推时推卦,我们统称为治历。
历法必须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叫上元,一般规定这个上元应该是某一个甲子年的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正是冬至日月合朔之时。理想的上元甚至要求此时要“七星连珠”,也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连成一线,同在地球的一侧,这在天文学上称为“七曜同元”。
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之前的传统历法,无不是先求出上元积年,再围绕上元积年来编排历法。所谓上元积年,也就是从上元到后来的某一年的年数。传统历法在开篇大都写上这么一句话:“上元某某以来,到某某年某某,积某某年。”如《旧唐书》所载《麟德甲子元历》就写道:“上元甲子,距今大唐麟德元年甲子,岁积二十六万九千八百八十算。”
要求出这个上元积年,就要根据日月运行周期、六十甲子周期、六十四卦周期以及其它数据,运用占筮之法去推算。
在古代历法中,可能与理想上元相关的项目共有12项:日名、岁名、回归年、朔望月、恒星年、交点月、近点月、金星运行周期、木星运行周期、水星运行周期、火星运行周期、土星运行周期。
这十二项数如果都参与上元计算的话,计算将非常困难,况且,在事实上,因为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周期虽然比较固定,但五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并不是绝对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那么即使根据上述十二项求出了上元积年,用这样的上元积年来推算五星的具体位置,就不一定符合实际天象,同理,用五星在一定位置区间的时间和其各自的周期来推算其平均速度,也不一定符合实际。因此一般历法仅取其中几项,但日名、岁名、回归年和朔望月这四项是求上元积年的基本数据。用这四项所求得的上元周期称为元法,取一元复始之意。有了元法,再把五星运行的一些实测数据符会到其中,这样编排出来的历法,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有人会说,这好办,只要知道太阳回归年的天数及朔望月的天数,再求出这两个数与六十甲子的60和六十四卦的64共四个数的公倍数就可以得出从上元到下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时间周期,即元法。
理论上应该如此,事实上是不是这么简单呢?非也。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即使我们求出了这么一个上元周期——元法,可这个上元应该定在哪一年呢?它离现在倒底有多少年呢?
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历法有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无论哪一种历法,年、月、日都是基本时间单位,是历法的三大要素,这些时间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从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时间,日指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这些本来是小学生都懂的常识,但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而且还有微小的变化。为了应用,人们只能使用通过长期观测所得到的比较精确的数值进行计算,这些数值在不同的时代,精确度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现在一回归年一般精确到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可是回归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的历法中,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出生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146096.8796日多2小时53分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阳历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同月份大体对应,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逆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年数久了,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上元要求从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到下一个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是一个整年整日数,而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425日,一个朔望月是29.53058日,而且这两个数也只是两个比较精确的数,在不同的时代,所测得的回归年与朔望月的日数的精确度不完全一样。就算这两个数的精确度比较高,这两个数因为都不是整日数,都有整有零,计算起来十分繁杂。再者,农历还要置闰,农历的年既不是太阳年,也不是纯太阴年,它是阴阳合历年,因为它有平年,有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个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为什么要置闰呢?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425日,一个太阴年354日,一个太阳年比一个太阴年多11天,三年就多33天,所以在多出一个朔望月的历年要设置1个闰月,以使太阳年和太阴年与阴阳合历的历年的天数大体均等。
所以要求出这个上元,就要根据日月运行周期、六十甲子周期、六十四卦周期以及其它数据,运用数学上的占筮之法也就是用筹策拨来拨去进行推算。这种推算最后就归结成了一个相当难的数学算法问题,那就是求解一个同余式组,这是我们现在高等数学中的内容。
可以说,今天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人,真想解出这么一个数学问题,实在是要比抓彩票中大奖还困难,但是,2000年前的《周易》之《系辞》却记载了这一算法,这就是大衍求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算法,科学的历法才得以形成,辉煌的《周易》才能够诞生。大衍求一术的具体内容,我们随后还要谈,这儿,只是想告诉大家,卜筮第一次的结合就是这样因为治历的需要而相合,是一次科学的相合。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5 收起 理由
好想国学 + 2 整理有序
窗明几净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11: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代龟甲骨并非单纯占卜吉凶,也是计时工具",当为确论.
商之后期帝乙时便有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说明在此前已普遍用之"占卜"和"计时".根据考古及文献记载,商之文明程度远高于周.于今而言,发掘资料商远逊色于周,导致研商学术希见矣.惜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19: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代龟甲骨并非单纯占卜吉凶,也是计时工具.
这是新的认识。支持。但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解说。期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1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先生的周易筮法解密,下了很大功夫,我要好好学习。特别是山头历说,很精彩!至今,农村老乡,仍在用。
有一点请乾坤客先生进一步研究一下:
治历,是世界各地所有智慧民族都需要做的事(当然也有些民族不会治历,但古埃及,玛雅等都有历法)。
世界各地亦都有占卜风俗存在。
占卜与治历,可以结合,也可能是各走其路。
易卦的发明与应用,只有中国存在(从中国流传出去的不算),其他地区没有。
这三个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我觉得乾坤客先生研究时应该注意一下。
中国的历法,与易卦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种现象?其他国家没有?
中国的历法,是否必定走与易卦结合的路子,没有其他路可走?
如果乾坤客先生能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先生的研究就成功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先生的周易筮法解密,下了很大功夫,我要好好学习。特别是山头历说,很精彩!至今,农村老乡,仍在用。
有一点请乾坤客先生进一步研究一下:
治历,是世界各地所有智慧民族都需要做的事(当然也有些民族不会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1-12-15 19:54


谢郭老的支持和鼓励。对史前的卜法和筮法,小生做过一些思考,主要是考虑到已有爱好者在这一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比如李连生的《大衍在召唤》等,而我的一些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考古文化支撑,一时难于下手。

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即数字卦来源虽早,直接来源当本于历筮。但我不否认,历筮与巫筮曾经有过的共时存在性。李连生《大衍在召唤》依然认为数字卦筮法源于巫卜,因此,他只能从统计和概率方面对商周的不同筮法做出一定的数理解说,似未完全切中肯綮。

仅以四盘磨筮法为例,四盘磨六数卦计有五种营数:一、五、六、七、八,《召唤》云:“可确凿无疑的得出结论:四盘磨数卦的筮法,其初策为60策,分两束,卦0、筮4、7变完成一演,得出一个营数,6演42变得出一个完整的六数卦。初始营数都按二、四归六,三归一的规则进行归并,归后出现的营数只有八、七、六、五、一这5种”。四盘磨筮法的初策为60策,这决非偶然。用58、59这初策也能得出从“八”到“一”的八个营数,但其概率分布不同,与频率分布的吻合程度不如初策60。当然人们会偏爱60这个大整数,以殷代还出现了用天干地支排列而成的六十花甲子表。但是,这都是巧合。巧合的是以六十为初策,营数恰好止于八,这是严密的数学规律造成的,从数理上说就是必然。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说,如果用归法和化九为一法的话,用初策37更好。

可以说,用历筮法可以很好地解说初策的多少问题及使用初策 推卦的原因,但巫筮法对之来源则一定盲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8: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燧皇三图(太极、河图、洛书)的考古发现而言,至少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形成,这三图的成因皆本于天文,这是我国天文的数理模型,也是数图模型。据文献,伏羲制卦,八卦无疑首当是与太极图结合形成的,这就为使原有的数理模型发生了一些变革,即加入了形象而有逻辑规则的阴阳卦符。源于天文观测实践的阴阳卦符,取自于实践,形成模型,也就上升为理论,中间必经过了抽象过程,以致于其应用范围更广。

大体而论,卦符本身是一种较形象的象数兼赅的符号,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考虑,原始符号大多应该由较具象的图象逐步抽象而来,中外估计皆是如此。中国的卦符特别在不但象数一体成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典型性、概括性较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1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9-1 10:36 编辑

中国传统历法是和存在的空间温度是一致的,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才是历法的本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23: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7# 乾坤客

好帖,学习蛮多。。。。。谢谢了{:soso_e181:}

不过历法可以预测天气,却又如何联系到预测人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0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9-2 08:29 编辑
7# 乾坤客  

好帖,学习蛮多。。。。。谢谢了{:soso_e181:}

不过历法可以预测天气,却又如何联系到预测人生?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9-1 23:48
这个我已经解开其中的联系,正在论坛讲座上发表《新编易经》,请关注和指导。人的生命存在的两个重要条件是空间温度和物质,易和黄帝内经说明空间温度对生命温度的作用影响人生,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说明物质对生命温度的作用影响人生。有人反对中医就是没有了解到真正的中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八卦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