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69|回复: 32

礼仪之邦:中国人不该叫错的"三个称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5 08: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11-10-5 20:24 编辑

  现代汉语则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这些语汇有固定的说法。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外”、“人”: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成套的外交辞令,似乎在骚首弄姿,很虚伪;但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应该具备这点基本常识,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以下是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请列位上眼吧。

    (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防到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于男性。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我认识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写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的另一种含义。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6 銀子 +25 收起 理由
重庆吴戈 + 1
轩辕皇弟 + 5 + 25 谢谢提供!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5 19: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我也长了点知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5 23: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gx0 gx0 谢谢您的提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0 2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先生也可用来称呼女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13: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这类句子真是常常遇见,但都不知有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3 21: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极有道理,引以为戒,免得贻笑大方。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0 04: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称女性为“XX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那个年代妇女地位不高,因此,对一些女士尊称“XX兄”,表示尊敬,但你现在还用就不合适了。
这种称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0 17: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zhgdy 的帖子

现在还是可以把女性称为某某兄的,比如大学里的一些老师之间不论男女互称兄,只是多少带一点调笑的意味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0 22: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千江有水 的帖子

文学院,都是些教古文的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2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其实先生也是,学术界也是用来称呼有名望的人,男女皆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2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礼仪之邦最应该这样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2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乱叫乱称呼的人多了去啦,见怪不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1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需要探讨一个问题是,现在有没有必要将传统中的称呼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打击很大,自这场运动之后,人们又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被群体所承认,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了约定俗成。这是历史的潮流。我们不能说这种新的约定是错误的,不好的。难道一定要旧体系,旧文化才好吗?我们是需要寻找我们文化的基因,而不是寻找文化的形式。我们需要寻找我们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寻找文化的旧风气。我们的文化复兴应当是将传统文化精神注入到我们现代社会之中,为我们每个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我非常赞同于丹老师说的读传统文化应当“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那些传统文学的注释,校正,考证都留给那些学者,专家去探索,去讨论吧。我们大众更多的就是要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怎样走进大家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当中的启明星和指航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22: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涛 于 2008-11-9 19:33 发表
我认为,需要探讨一个问题是,现在有没有必要将传统中的称呼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打击很大,自这场运动之后,人们又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被群体所承认,并且得到广 ...

同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7: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有参考价值。再多举几个,然后分析其沿革就可以出篇论文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2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解,有学问。强力支持!gx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5: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看古文时用的着,不过现在已约定俗成了。还是用大众化了的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9 09: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涛 于 2008-11-9 19:33 发表
我认为,需要探讨一个问题是,现在有没有必要将传统中的称呼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打击很大,自这场运动之后,人们又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被群体所承认,并且得到广 ...


不敢苟同呀。按照这种思路,必然会使得以讹传讹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小孩就是受到很多“标新立异”的影响,写了错别字,还自以为是“鲁迅”可以假借,这种思路万万要不得的。古典文化的基因不能被扭曲之后再推广,源不清,水何以不浊?!
这些东西必须在教育中体现出来,告诉人们那些是错的,那些是对的,至于人们怎么选择运用,就要看个人的水平和运用方式了,这个权力是完全属于个人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12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 + 6 于我心有戚戚焉
badtimes + 6 好的建议. 阁下是否是教育界人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0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海涛 的帖子

我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正确地使用社交场合上的称呼,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优雅在现代社会里恰切地表现出来,不就是在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家的生活”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05: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希望今后多发些介绍传统礼仪的贴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2 22: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半介书生 的帖子

对于先生的意见我认为值得商榷。首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为什么古代的称呼就是对的。而现代社会的称呼就是错的呢?我认为人为的以时间先后来划分对与错本身就是及其可笑的。而一个名族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兴那些没有意义的或者说肤浅的形式的时候又是可悲的。我认为,文化的东西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认知。一是形式,二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就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什么是内容?就是指导行为的核心思想和哲学理念。方式方法可能会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核心哲学理念是不会变化的。举个例证。《论语》中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论语》一书中“小人”与“君子”是相对的一个称呼。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我们会说孔子胡说八道。但是,在那样一个女子无法入学学习,修养的时代,女子和小人的确可以基本划等号。但是,这句话放到今天就真的错了。那么我们是说孔子说的对还是错呢?恐怕诸位也不好下结论了吧。我们要复兴的应当是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正确的默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并且做到准确的歌唱。又有多少人能够写下这首歌曲的原名和它的词曲作者。在我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在某音乐学院,记者随机请教几位在校学生《满江红》的词作者是谁?无人知道。问怎么唱,同样无人会唱。我想,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应当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而不是“回字有几种写法”。这些问题应当留给那些专家和学者们去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8-12-12 22:23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15: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受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2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不错,好文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5 1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不说还真是不知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5 12: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这个也不能照搬到现实当中啊。鲁迅称许广平为兄,符合那个年代。放到今日,若那个老兄还整日X兄X兄的叫者自己的那位,估计这位老兄的夫人,会郁闷死的,这位老兄也是绝对gx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09: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几个知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2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东西很好,很需要让大家搞清楚,最好谁能总结出来方便大家阅读学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2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应该弄一些国学入门的普及知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1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确实好多人搞不清楚这些,论坛是不是应该专门弄个国学入门之类的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