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7|回复: 9

[原创] 老子辩证章十一——《道德经》全章错解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8 2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1 编辑

章十一·帛书章五十五
【辯證本】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關鍵詞】

【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轂,《說文》云:輻所湊也。②埏,水和土也。③埴,《說文》云:黏土也。
【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者,辐也。
三十辐共一毂,当辐不可见,车乃行也,故谓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者,以水和泥也。
以陶土制器,当陶土中空之时,乃有容也,乃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出门窗以为室,当门窗之处无时,乃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乃其商业价值,无乃其使用价值也。
译文
一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当看不到辐条的时候,(车是处于使用状态,)我们才有车可用;和泥制造陶器,当陶土的中间没有东西的时候,我们才有器皿可用;在墙上开凿门和窗户以使之成为房间,当门和窗户原来位置的墙没有的时候,我们才有房屋可用。故而,当其有之时体现其商业价值,当其无之时体现其使用价值。
主旨
无为而治。
【版本】
帛書甲本卅□□□□□其無□□之用□然埴爲器當其無有埴器□□□□□□當其無有□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帛書甲本校本:卅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然埴爲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帛書乙本卅楅同一轂當亓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爲器當亓無有埴器之用也戶牖當亓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帛書乙本校本:卅輻同一轂當亓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爲器當亓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亓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王弼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辯證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诸本经义无甚别,乃从王弼本可也。
【辨证】
十一··无为而治
——《道德经》全章错解之二

本章是继第一章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章。本章在第一章提出了有和无的概念之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了有和无相对应的三种情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知无者,焉知无为?不知无为者,焉知无为而治?

有和无相对应的第一种情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河上公注曰: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治国者寡能,总众弱共使强也。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舆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
是为乱解也。
王弼注曰: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是为不知所云。
南怀瑾说: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看似有理,可惜说的不是老子的道理。
是为胡说八道。

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吧,我所见到前人的注释均是牵强附会,乃致不知所云,当然更是不可能理解老子之意了。惜乎?
毂,《说文》云:辐所凑也。
就是车轮中心的零件, 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 可以插轴。
所谓毂,外接辐条,内束车轴者也。
所谓有车之用,是指车被使用,即车处于使用状态,也即车处于行进状态。车在何时才能够被使用呢?就是当辐条无的时候。车在行进当中的时候,我们确实是看不到辐条了。但辐条并不是消失了,只是我们看不到了而已。
当其无者,所谓不可见也。
这么简单的道理,两千多年了,没有人读懂?

有和无相对应的第二种情况。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帛书甲、乙本均作然埴。
然者,燃也。然、燃,通假。
所谓埏埴,就是用水和泥。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把戏。
所谓然埴,就是烧陶。
总之是用陶土制作器皿,且叙述的都是制作过程。只是所说的是不同的步骤。
王弼本作埏埴,文意并无纰漏,从之可也。
这句话很好理解:制作陶器,陶土的中间空了,就是无,此时才有器皿可用。
当其无者,所谓空也,容也。

有和无相对应的第三种情况。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不知道老子那时候的古人是如何盖房子的。那会儿没有砖头吧?
如果没有砖头,那么,墙是夯筑出来的?还是像篱笆那样是用木头捆扎出来的呢?
子曰: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九》
孔圣人这句话,现在经常被当作骂人话来用了。^-^
粪土之墙,大概应该是夯筑的吧?
砖砌的墙,只要留出安装门和窗户的空间就可以了。而夯筑出来的墙,比较麻烦,大概就需要凿出门和窗户了吧。^-^
当其无者,所谓去其冗余也。
兵者云:围三阙一,亦此之谓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其处于有的状态,我们可以谋求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我们可以谋求其使用价值。
车的辐条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当车轮转动,我们看不到辐条的时候,我们有车之用。
陶土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陶土中空而成为陶器的时候,我们有器之用。
建筑房屋的墙处于有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商品,有其商业价值;当其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在墙上凿出门窗,在一面墙门窗的位置上没有墙的时候,我们有屋之用。

知无者,方知无为;知无为者,方知无为而治。
无者:辐条无时,有车之用;陶土无时,有器之用;墙无时,有屋之用。
并不是辐条没有了,陶土没有了,墙没有了。只是处于无的状态。
无为者:驾车不见辐条,是为无为;制陶留空,是为无为;筑屋凿门窗,是为无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当如何做。游手好闲岂可谓无为耶?

那么无为而治呢?
治国若驾车也。辐条者,国家机器也。国家机器未尝停歇,若辐条之不可见也。若百姓不可见国家机器之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治国若制陶也。器者有容乃大,国者亦有容乃大也。国之所容者,非仅疆域也,亦当容思想也。春秋之百家争鸣,奠中国历史领先世界千余年之基,惟其有容也。国之所容者大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治国若造屋也。四面皆墙之屋,何用之有?需弃其冗余也。冗余者,亦可用之材也,惟材用相称也。材者,非仅物也,亦人也,亦事也。国无冗余,材皆适用之时,则是无为而治也。
凡此三者,谓无为而治。

可叹,老子之无为而治,千古治国者,孰知之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治国若驾车,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为而治。
二二比之,我认为皆为“有为而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1 编辑

十三条辐樑沿合着一个轴心,正因为这轴心是空的,轮子才可以转动,车因为轮子的转动才起车的作用。
我们用胚土做成用器具,正因为器具当中是空的,才可以承载东西。
我们为房子做门口和窗户,正因为其中是空的,才起它们的作用。
因此,物质可以作为基础,空间才令它们发挥它们的作用。
此章只是表达物质与空间的关系,这么简单的思维,怎么无限引申到“治国”哪儿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1 编辑

有为与无为之别,并不在于为。
无为并非不为。
故无为而无不为。
有为与无为之别,在于有、无。
有谓可感知,无谓不可感知。
老子辩证·一·五·无有定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1 编辑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我作之解当为正解,道长可再参详参详。
此其一。
《道德经》与修身养性毫无关系,那是后人错解而已。
我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圣人养成计划,内容大都与治国相关。
此其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13: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古越中兴  

有为与无为之别,并不在于为。
无为并非不为。
故无为而无不为。
有为与无为之别,在于有、无。
有谓可感知,无谓不可感知。

老子辩证·一·五·无有定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 ...
wangofkings 发表于 2012-2-10 13:09

《道德。38》:“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品德一般者有所作为而主观明确。
无为是一种性理之为,而有为是刻意张形之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4: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1 编辑

君言近是也。
上德者,尚德者也,乃有道之圣人也。
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乃顺天合道也。
故百姓皆曰我自然,乃不可感知圣人之所为也。
另: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此句乃后世所增,非老子原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15: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乃后世所增,非老子原文。]
一直见于通行本,而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简本未有此句。此处不作考辩。
按文意章法似应有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2 编辑

愚以为,此句应为浅人妄增也。
上,当为,尚之假字。故全句当作:
尚德无为而无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15: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一段,前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下德之“无为”、“有为”自当阐述。通行本之所以至帛书、郭店本后继续通行,客观有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