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5|回复: 13

[原创] 秦汉历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7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2-28 18:49 编辑

秦汉历法比较复杂,但是,可以肯定是十九年七闰法,历法重要的是闰法问题,只要闰法问题把握了,依张培瑜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可以初步复原其历谱。
秦汉历法,于史籍无详证,但考古中出现其间历日,故可借以复原。
以小生历断,秦和汉初历法于太初历无关,当承某诸侯战国之历而来。根据《周易历算》,其近距上元为公元前967年,甲寅元,十九年七闰法,爱好者可以试推之。(所谓甲寅元,即甲寅年正月初一甲子日朔至合一为上元时,也就是夏正的十一月冬至合朔时)。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4 銀子 +40 功勛 +16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4 + 40 + 16 学术创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3: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2-28 13:42 编辑

秦代简明历谱
公元王名10111223456789后9
BC246王正元年己酉己卯戊申戊寅丁未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丙子乙巳甲戌甲辰
BC2452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庚午庚子庚午己亥己巳戊戌 
BC2443戊辰丁酉丁卯丙申丙寅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巳癸亥癸已 
BC2434壬戌壬辰辛酉辛卯庚申庚寅己未己丑戊午丁亥丁巳丁亥丙辰
BC2425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癸未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 
BC2416庚辰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丁未丙子丙午乙亥乙巳 
BC2407甲戌甲辰癸酉癸卯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庚午己亥戊辰
BC2398戊戌戊辰丁酉丁卯丁酉丁卯丙申丙寅乙未乙丑甲午癸亥 
BC2389壬辰壬戌辛卯辛酉辛卯辛酉庚寅庚申庚寅己未戊子戊午 
BC23710丁亥丁巳丙戌乙卯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甲申癸丑癸未壬子壬午
BC23611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丁未丁丑丁未丙子 
BC23512丙午乙亥乙巳甲戌甲辰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庚午庚子
BC23413庚午己亥己巳戊戌戊辰丁酉丁卯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 
BC23314甲子癸巳癸亥癸巳壬戌壬辰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 
BC23215戊午丁亥丁已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癸丑壬午壬子
BC23116壬午辛亥辛巳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丁丑丙午 
BC23017丙子乙巳乙亥乙巳乙亥甲辰甲戌甲辰癸酉癸卯壬申辛丑 
BC22918庚午庚子己巳己亥己巳戊戌戊辰戊戌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
BC22819乙未甲子癸已癸亥癸巳壬戌壬辰壬戌辛卯辛酉庚寅庚申 
BC22720己丑己未戊子丁巳丁亥丙辰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甲申
BC22621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庚辰庚戌己卯己酉己卯戊申戊寅 
BC22522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乙亥甲辰甲戌癸卯癸酉壬寅壬申 
BC22423壬寅辛未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己亥戊辰戊戌丁卯丁酉丙寅丙申
BC22324乙丑乙未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癸巳壬戌辛卯庚申庚寅 
BC22225己未己丑己未己丑戊午戊子戊午丁亥丁巳丙戌乙卯甲申 
BC221始皇26甲寅哭未癸丑癸未壬子壬午壬子壬午辛亥庚辰庚戌己卯戊申
BC22027戊寅丁未丁丑丙午丙子丙午丙子乙巳乙亥甲辰甲戌葵卯 
BC21928壬申壬寅辛未辛丑庚午庚子庚午己亥己巳己亥戊辰戊戌 
BC21829丁卯丁酉丙寅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已癸亥癸已壬戌壬辰壬戌
BC21730辛卯辛酉庚亥庚申己丑戊午戊子丁巳丁亥丙辰丙戌丙辰 
BC21631乙酉乙卯乙酉甲寅甲申癸丑壬午壬子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己卯
BC21532己酉己卯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乙巳甲戌甲辰癸酉 
BC21433癸卯癸酉癸卯壬申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己巳戊戌戊辰 
BC21334丁酉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癸巳壬戌壬辰
BC21235辛酉辛卯庚申庚寅庚申庚寅己未己丑戊午戊子丁巳丙戌 
BC21136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甲申癸丑癸未癸丑壬午壬子辛巳 
BC21037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丙子乙已
BC209二世元年乙亥甲辰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己亥 
BC2082己已己亥戊辰戊戌丁卯丙申丙寅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巳癸亥
BC2073癸巳壬戌壬辰壬戌辛卯庚申庚寅己未己丑戊午丁亥丁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3: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1-8-4 10:17 编辑

汉初简明历谱
公元王名10111223456789后9
BC206汉高元年丁亥丁已丙戌丙辰丙戌乙卯乙酉甲寅癸未壬子壬午辛亥 
BC2052辛已辛亥庚辰庚戌庚辰庚戌己卯己酉戊寅丁未丙子丙午乙亥
BC2043乙巳甲戌甲辰甲戌甲辰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庚子庚午 
BC2034己亥己已戊戌戊辰戊戌戊辰丁酉丁卯丙申丙寅乙未甲子 
BC2025甲午癸亥癸已壬戌壬辰壬戌辛卯辛酉辛卯庚申庚寅己未戊子
BC2016戊午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乙酉甲寅甲申癸丑癸未 
BC2007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戊申丁丑 
BC1998丁未丙子丙午乙亥乙巳甲戌甲辰癸酉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
BC1989辛未庚子庚午庚子己巳戊戌戊辰了酉丙寅丙申乙丑乙未 
BC19710乙丑甲午甲子甲午甲子癸已壬戌壬辰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
BC19611戊子戊午戊子戊午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甲寅甲申癸丑 
BC19512癸未壬子壬午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己酉戊寅戊申 
BC194汉惠元年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丙子乙巳乙亥乙巳甲戌甲辰癸酉壬寅壬申
BC1932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己亥己巳己亥戊辰戊戌戊辰丁酉丙寅 
BC1923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癸巳壬戌壬辰壬戌辛卯辛酉 
BC1914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戊午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乙酉
BC1905甲寅甲申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辛巳庚戌己卯己酉己卯 
BC1896戊申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乙亥甲辰甲戌癸卯癸酉壬寅
BC1887壬申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己亥戊辰戊戌丁卯丁酉 
BC187高后元年丙寅丙申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壬辰壬戌辛卯 
BC1862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己丑己未戊子戊午丁亥丙辰丙戌乙卯
BC1853甲申甲亥甲申癸丑癸未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庚辰庚戌 
BC1844己卯己酉戊育戊申丁丑丁未丁丑丙午丙子乙已乙亥甲辰 
BC1835甲戌癸卯癸酉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庚子己已己亥戊辰
BC1826戊戌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癸已壬戌 
BC1817壬辰壬戌辛卯辛酉庚寅庚申己丑戊午戊子丁巳丁亥丁巳 
BC1808丙戌丙辰丙戌乙卯乙酉甲寅甲申癸丑壬午壬子辛已辛亥庚辰
BC179汉文元年庚戌庚辰庚戌己卯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丙午丙子乙巳甲戌 
BC1782甲辰甲戌癸卯癸酉癸卯癸酉壬寅壬申辛丑庚午庚子己已戊戌
BC1773戊辰戊戌丁卯丁酉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甲午甲子癸巳 
BC1764壬戌壬辰辛酉辛卯辛酉辛卯庚申庚寅庚申己丑戊午戊子 
BC1755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乙酉甲寅甲申甲寅癸未癸丑壬午壬子
BC1746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己卯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丁丑丙午 
BC1737丙子乙已乙亥甲辰甲戌癸卯壬申壬寅辛未辛丑辛未庚子 
BC1728庚午庚子己巳己亥戊辰戊戌丁卯丙申丙寅乙未乙丑甲午甲子
BC1719甲午癸亥癸已癸亥壬辰壬戌辛卯庚申庚寅己未己丑戊午 
BC17010戊子丁巳丁亥丁巳丁亥丙辰丙戌乙卯甲申甲寅癸未壬子壬午
BC16911千子辛巳辛亥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己卯戊申戊寅丁未丙子 
BC16812丙午乙亥乙巳乙亥乙已甲戌甲辰甲戌癸卯壬申壬寅辛未 
BC16713庚子庚午己亥己巳己亥戊辰戊戌戊辰丁酉丁卯丙申丙寅乙未
BC16614甲子甲午癸亥癸巳癸亥壬辰壬戌壬辰辛酉辛卯庚申庚寅 
BC16515己未己丑戊午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丙戌乙卯乙酉甲寅甲申 
BC16416甲寅癸未癸丑壬午壬子辛巳庚戌庚辰己酉己卯戊申戊寅戊申
BC163后元元年(改历)丁丑丁未丁丑丙午丙子乙巳甲戌甲辰癸酉癸卯壬申壬寅 
BC1622壬申辛丑辛未辛丑庚午庚子己巳戊戌戊辰丁酉丙寅丙申 
BC1613丙寅乙未乙丑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已壬戌壬辰辛酉庚寅庚申
BC1604己丑己未己丑己未戊子戊午戊子丁巳丙戌丙辰乙酉甲寅 
BC1595甲申癸丑癸未癸丑壬午壬子壬午壬子辛巳庚戌庚辰己酉戊寅
BC1586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丙午丙子丙午乙亥乙巳甲戌甲辰癸酉 
BC1577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庚子己巳己亥己巳戊戌戊辰 
BC156汉景元年丁酉丁卯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癸已癸亥壬辰壬戌辛卯
BC1552辛酉辛卯庚申庚寅己未戊子戊午丁亥丁已丙戌丙辰丙戌 
BC1543乙卯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癸未壬子壬午辛亥辛已庚戌庚辰 
BC1534己酉己卯己酉己卯戊申戊寅丁未丙子丙午乙亥甲辰甲戌癸卯
BC1525癸酉癸卯癸酉壬寅壬申壬寅辛未庚子庚午己亥戊辰戊戌 
BC1516丁卯丁酉丁卯丙申丙寅丙申丙寅乙未甲子甲午癸亥壬辰壬戌
BC1507辛卯辛酉庚寅庚申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戊午丁亥丙辰 
BC1498丙戌乙卯乙酉甲寅甲申甲寅癸未癸丑癸未壬子壬午辛亥 
BC148中元元年庚辰庚戌己卯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丁丑丙午丙子丙午乙亥
BC1472甲辰甲戌癸卯癸酉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庚子己巳 
BC1463己亥戊辰戊戌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 
BC1454癸巳癸亥壬辰壬戌壬辰辛酉庚寅庚申己丑戊午戊子丁已丁亥
BC1445丁已丁亥丙辰丙戌丙辰乙酉甲寅甲申癸丑壬午壬子辛巳 
BC143后元元年辛亥辛巳庚戌庚辰庚戌庚辰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丙午丙子 
BC1422乙巳乙亥甲辰甲戌甲辰甲戌癸卯癸酉壬寅壬申辛丑庚午庚子
BC1413己巳己亥戊辰戊戌戊辰戊戌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甲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3: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2-28 13:51 编辑

汉武帝初年历谱.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3: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2-29 20:31 编辑

文献或文物上有的历日与本表可能误差一日。黑体字为冬至所在月,我无暇详推,把《天象》中的12月份朔日干支都当成了冬至月所在,其中可能有少部分错误,特此致歉,使用者可重找一下冬至干支月所在,估计不会太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17: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的历谱,虽没完全去核对,但很明显的,对太初元年的十一月冬至是朔日且是甲子日,可你这不是。而且元封六年是闰年,有后9月的,你这也不是。觉得你这历谱可能算错了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3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闰月

西历

汉元年

甲子

甲午

癸亥

癸巳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庚申

庚寅

己未

己丑


前109

汉元98

戊午

戊子

丁巳

丁亥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癸未


前108

汉元99

癸丑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庚辰

庚戌

己卯

己酉

己卯

戊申

戊寅

丁未

前107

汉元100

丁丑

丙午

丙子

乙巳

乙亥

甲辰

甲戌

癸卯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前106

汉元101

辛未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己亥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

丙寅

丙申

乙丑

前105

汉元102

乙未

甲子

甲午

癸亥

壬辰

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前104

汉元103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8 銀子 +50 功勛 +12 收起 理由
乾坤客 + 20 有理。
古越中兴 + 18 + 30 + 12 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5-13 21:02 编辑

谢谢雪涵先生指出我的错误。确实,有错误,我正在寻找原因。问题可能起于汉初历法施用后,在太初历之前,可能还有过一次改历,在什么时间,我正在找。《史记》说孝文帝时可能因鲁人公孙臣的建议改动过历法。大概是在这个时侯,导致19年7闰的历法,改动了正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5-13 21:37 编辑

公元前163年(文帝十七年)文帝后元元年,汉文帝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改元。原本汉初高祖以为得水德,文帝时公孙臣建议“汉得土德,易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张苍因仍持汉得水德,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 估计自此改元,并改了正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11: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12-12 13:17 编辑

刚看到:李忠林先生也于2012年发表过《秦至汉初(前246至前104)历法研究》,研究结果:这其间在汉文帝后元时改过历与笔者相同。唯不同的,李先生认为秦历没有上元,是经验得来,这是与笔者不同的。因为笔者是从易学复原出秦元得来的,在一楼明确指出过:其上元是“公元前967年,甲寅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13: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12-12 19:13 编辑

笔者是2012年2月发表在本坛,而李忠林先生在2012年5月发表在《中国史研究》,汉文帝后元元年前历谱基本一致,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因为笔者并没有收集秦汉以来的历法文物,而是用历数独立复原的,所以,中间的改历,是笔者没有考虑到的,而李忠林先生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之,笔者算是走了近路,但对于第二次改历,李先生的研究就比俺强多了。

因此,建议读者不再使用笔者汉文帝后元元年后的历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1-8-4 10:14 编辑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99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1月13日21:00。


胡家草場曆簡的重要價值
李志芳、程少軒[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
(荊州博物館 南京大學文學院)
(首發)
  
  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的曆、日至竹簡203枚,含自題為《曆》和《日至》的兩種文獻,記載了自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下推100年的各年月朔和八節干支。這批曆、日至簡應該是漢文帝後元年間據新訂曆法方案微調朔策小餘後推得的曆表。據《曆》篇所列干支,可以推算出西漢顓頊曆行用的最後一段時間,即漢文帝後元改曆至漢武帝太初改曆的曆法小餘數據。
  由於史書並未記載太初改曆前的曆法數據,長期以來學者無從得知秦至西漢早期曆法的詳細情況。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銀雀山漢簡元光元年曆譜出土,學界方始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根據銀雀山漢簡元光元年曆譜的曆朔干支,張培瑜先生推得該年首月十月小餘當在824-881之間。張培瑜先生考慮到節氣等其它因素,取881這一定值,並以此為起點推算出秦至漢初曆表。陳久金、陳美東兩位先生則結合古人研究,以借半日法之方案,取元光元年十月小餘為394+470=864,同時也推算了一份曆表。由於所取小餘參數不同,這兩份曆表的部分月朔干支存在差異。張培瑜先生在《先秦史曆表》一書中詳細列舉了兩套方案的不同之處。
  後來,隨著更多秦漢曆譜簡牘的出土,特別是周家臺秦簡、張家山漢簡、孔家坡漢簡等考古發掘曆譜簡的出現,證明秦至西漢初期行用四分曆法朔策小餘經過了兩次調整,當分為三段各自推算。由於前兩個時段出土簡牘資料較多,學界對相關曆法數據的認識是比較清楚的。但第三個時間段,即漢文帝後元改曆至漢武帝太初改曆這段時期,可供參考的曆朔干支較少。更不巧的是,自元光元年曆譜發表以來,遲遲沒有發現可以驗證前述張培瑜先生和陳久金、陳美東先生兩種方案孰對孰錯的特定曆朔干支。因此,西漢顓頊曆行用的最後一段時期,曆法參數究竟如何,至今懸而未決。近些年刊佈的相關工具書和論著,或用張培瑜先生的數據,如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李忠林先生《秦至漢初(前246至前104)曆法研究——以出土曆簡爲中心》,或用陳久金、陳美東二位先生的數據,如朱桂昌先生《顓頊日曆表》、黃一農先生《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或採用其它方案,如許名瑲先生《漢簡曆日考徵》(元光元年十月小餘取871)、張聞玉先生《元光曆譜之研究》(元光元年十月小餘據殷曆取860)。
  胡家草場《曆》篇徹底解決了這一疑問。根據《曆》篇詳細羅列的100年的朔日干支,可以清楚地判斷,陳久金、陳美東借半日法的方案是正確的,元光元年十月小餘為864,漢文帝後元曆法以後元元年十月小餘取822計。其它各種方案皆與簡文存在矛盾。
  我們可以舉近日在《十大考古候選項目:湖北荊州胡家草場西漢墓地發現大量秦漢簡牘》一文公佈的《曆》簡為例。該文公佈8個年份的曆朔簡,分別為:
  
  十: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十一: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
  十二:漢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
  【廿二】:漢景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42年。
  卅: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卅一: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卅二: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卌七: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其中編號第十的漢景帝前元三年與編號第卌七的漢武帝元狩六年,可以驗證借半日法的正確性。現將據兩套方案所用小餘推得的曆朔干支列表如下: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張培瑜方案        干支        小餘        陳久金陳美東方案        干支        小餘
十月大        乙卯        768        十月大        乙卯        751
十一月小        乙酉        327        十一月小        乙酉        310
十二月大        甲寅        826        十二月大        甲寅        809
正月小        甲申        385        正月小        甲申        368
二月大        癸丑        884        二月大        癸丑        867
三月大        癸未        443        三月小        癸未        426
四月小        癸丑        2        四月大        壬子        925
五月大        壬午        501        五月大        壬午        484
六月小        壬子        60        六月小        壬子        43
七月大        辛巳        559        七月大        辛巳        542
八月小        辛亥        118        八月小        辛亥        101
九月大        庚辰        617        九月大        庚辰        600
  
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張培瑜方案        干支        小餘        陳久金陳美東方案        干支        小餘
十月大        庚辰        890        十月大        庚辰        873
十一月大        庚戌        449        十一月小        庚戌        432
十二月小        庚辰        8        十二月大        己卯        931
正月大        己酉        507        正月大        己酉        490
二月小        己卯        66        二月小        己卯        49
三月大        戊申        565        三月大        戊申        548
四月小        戊寅        124        四月小        戊寅        107
五月大        丁未        623        五月大        丁未        606
六月小        丁丑        182        六月小        丁丑        165
七月大        丙午        681        七月大        丙午        664
八月小        丙子        240        八月小        丙子        223
九月大        乙巳        739        九月大        乙巳        722
驗諸簡文,陳久金、陳美東方案完全正確。
  至此,爭訟多年的曆法疑案得到了解決。目前通行的工具書中,朱桂昌先生《顓頊日曆表》據陳久金、陳美東二先生方案推定曆朔參數最為準確。唯該書據《史記·孝文本紀》“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於是天子始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將改朔策小餘的年份定為漢文帝後元二年。而胡家草場簡自後元元年推算,則與《漢書·文帝紀》“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相合。黃一農先生《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一文排定的漢文帝後元元年至漢武帝太初改曆前的曆朔表與胡家草場曆簡一致。
  綜上所述,僅憑確定漢文帝改曆朔策小餘一點,即可窺見胡家草場曆簡的重要價值。期待學界對這批簡牘的持續關注,更期待學者們繼續發掘胡家草場M12簡牘的更多價值。
  
  參考文獻:
  [清]汪曰楨:《歷代長術輯要》,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陳久金、陳美東:《從元光曆譜及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出土再探顓頊曆問題》,《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
  陳久金、陳美東:《從元光曆譜及馬王堆帛書天文資料試探顓頊曆問題》,《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陳久金、陳美東:《臨沂出土漢初古曆初探》,《文物》1974年第3期。
  陳久金、陳美東:《臨沂出土漢初古曆初探》,《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中華書局,1962年。
  方詩銘、方小芬:《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
  黃一農:《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
  黃一農:《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文物》2001年第5期。
  李忠林:《秦至漢初(前246至前104)曆法研究——以出土曆簡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
  李忠林:《秦至漢初曆法研究》,中華書局,2016年。
  李忠林:《周家臺秦簡曆譜系年與秦時期曆法》,《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
  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商務印書館,2006年。
  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許名瑲:《漢簡曆日考徵(一~四)》,簡帛網。
  張培瑜:《根據新出土曆日簡牘試論秦和漢初的曆法》,《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
  張培瑜:《漢初曆法探討》,《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年。
  張培瑜:《先秦史曆表》,齊魯書社,1987年。
  張培瑜:《新出土秦漢簡牘中關於太初前曆法的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聞玉:《元光曆譜之研究》,《學術研究》1990年第5期。
  張永山:《漢簡曆譜》,《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第1分冊)》,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桂昌:《顓頊日曆表》,中華書局,2012年。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1月13日2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3 13: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初至太初改历之前约百年时间,历法属四分历,用十九年七闰应该是没问题的。根据文献和出土资料,大体可以肯定在汉文帝时,由于四分历久用后天,对朔小余做了调整,以求合天。然后直到汉武帝太初改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0 1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4-1-11 18:25 编辑

李忠林先生指出张培瑜先生用非四分历复原的秦汉历谱存在问题:
1.png

检查笔者复原的秦汉历谱,都存在这个问题。

BC184        4        己卯        己酉        戊育        戊申        丁丑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乙已        乙亥        甲辰


秦先生历谱:

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