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闽西学者

《2008年考研政治互联提纲与考点提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复习提示:⒈抓住六个核心概念:(1)价值;(2)剩余价值;(3)利润;(4)平均利润;(5)超额利润;(6)垄断利润。2掌握八个重要概念:(1)基本经济制度; (2)收入分配制度;(3)现代企业制度;(4)现代市场体系;(5)宏观调控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7)经济全球化;(8)跨国公司……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复习提示:⒈抓住六个核心概念:(1)价值;(2)剩余价值;(3)利润;(4)平均利润;(5)超额利润;(6)垄断利润。2掌握八个重要概念:(1)基本经济制度; (2)收入分配制度;(3)现代企业制度;(4)现代市场体系;(5)宏观调控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7)经济全球化;(8)跨国公司。

  第一章 导论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6)经济规律的类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考点提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才能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考点提示】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休的经挤体制层面。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包括这两个层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考点提示】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6、经济规律的类型

  【考点提示】 经济规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规律等。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4)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7)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10)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1)货币流通规律。 (12)纸币和信用货币。 (1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7)市场机制。 (18)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9)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20)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考点提示】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末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铁制工具广泛应用,科学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到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既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将被发展了的新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考点提示】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提示】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型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4、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考点提示】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交换范围小,以满足私人利益、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为目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主要是为了价值增殖。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考点提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工具和劳动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商品的价值与价值

  【考点提示】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商品的价值且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考点提示】 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应该懂得,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

  8、简单商品经济的墓本矛盾

  【考点提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考点提示】 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交换种类不断增加.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10、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考点提示】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1、货币流通规律

  【考点提示】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12、纸币和信用货币

  【考点提示】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起初银行券是银行向存入金银块或铸币者开出的证据,持券人可随时按券面额兑取金银或铸币。以后,银行券也可以流通,在商品交换中发挥货币的作用。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1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考点提示】 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的现象.即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1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考点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考点提示】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它具有客观性。认识这一点,就必须尊重和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1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考点提示】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7、市场机制

  【考点提示】 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18、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考点提示】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9、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考点提示】 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的本质。列宁继承劳动价值理论,分析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理论,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20、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考点提示】 这是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重点问题之一。它包括: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总体工人”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上面。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我们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Ⅰ互联结构(1)





  Ⅰ互联结构 (2)





  Ⅰ互联结构 (3)





  II考试范围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7)剩余价值率。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0)超额剩余价值。 (11)资本积累。 (12)资本有机构成。(1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6)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8)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9)借贷资本和利息。 (20)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21)股份资本和股息。 (2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23)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2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5)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26)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27)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8)垄断利润。 (29)垄断价格。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3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考点提示】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 一G 一W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 一W 一C ‘。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根本区别的。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在流通形式、流通目的和流通内容上都不相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G 一W 一G ’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通常把它叫做资本总公式。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考点提示】 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大规模地作为商品买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l)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提示】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l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其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的重要特点是,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考点提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运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2)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①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总价值。②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剩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考点提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由工人购买生活资料用于个人消费了。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考点提示】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7、剩余价值率

  [考点提示]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即m'=m/v。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考点提示】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在表现形式上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获得报酬,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考点提示】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法常常是结合使用的。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0、超额剩余价值

  【考点提示】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竟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而相关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也下降了,最终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1、资本积累

  【考点提示】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2、资本有机构成

  【考点提示】 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的构成也发生变化。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1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考点提示】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和集中,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在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竟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1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考点提示】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机累不断地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机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失业人口增多,工作没有保证,生活极不安定,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境地。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由此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及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 是指超出资本对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同时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这就加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贫困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的收入所占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依然明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经常存在;第三,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工人阶级的生活极不安定。

  1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考点提示】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在现象上不是这样。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井进而表现为是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转化为利润,则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存在区别。利润率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6、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考点提示】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1)不同的部门,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不同,利润率最初存在高低差别。(2)利润率的高低差别会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转移。(3)部门之间竞争过程中的资本转移会使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影响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4) 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7、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考点提示】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指少数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外的利润。超额利润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8、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考点提示】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经营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商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多种商业形式和买卖方式。主要有:批发商业(专门从事批量贸易而在制造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进行的交易。大宗商品的货样交易通常在商品交易所进行,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方式);零售商业(商人直接对广大消费者出卖商品的营业活动);消费信贷(由银行、商店等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赊梢服务和消费支出贷款而形成的信贷形式和销售方式,包括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短期信用贷款、中长期抵押贷款等);无形产品的交易形成的市场,主要有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19、借贷资本和利息

  【考点提示】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借贷资本的特征有:第一,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第二,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与职能资本相对立:第三,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即G 一G ' ,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从而是一种最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20、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考点提示】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它在信用方面的职能是,通过存款业务集中社会上的闲置的货币资本,通过贷款业务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银行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又是银行资本家剥削银行职工的剩余劳动为其实现剩余价值的结果。

  21、股份资本和股息

  【考点提示】 股份资本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单个私人资本的经营方式转变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股份公司的发展有利于大资本的统治,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与欺诈,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按持股数额从企业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人。这里股票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股份资本分配收益的权利证书。股票所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索回本金,但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股票是投资者投人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人,因此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具有一定的价格。股票价格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人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只是股息收人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票面金额。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收人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预期股息收入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是决定股票价格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影响股票供求的因素,不仅有公司经营业绩,而且还有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心理以及人为投机等因素,因而股票价格是不断上下波动的:股市行情往往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

  2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考点提示】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人,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I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Ⅱ 。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他因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作为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地租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3、土地价格

  【考点提示】 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土地没有价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4: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2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25、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考点提示】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垄断组织的扩大莫定了基础;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提高,出现许多混合联合公司,表明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26、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考点提示】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l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27、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考点提示】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在竞争的目的、手段、范围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点。

  28、垄断利润

  【考点提示】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9、垄断价格

  【考点提示】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提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 一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虽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部门问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这些矛盾的缓解必须凭借国家的力量。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考点提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考点提示】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政治、国内、国际各个领域中体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考点提示】 资本主义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中运动的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作用,科技革命、资本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条件成熟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长期性。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Ⅰ互联结构 (1)





  互联结构(2)





  II考试范围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10)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1)简单再生产。 (12)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16)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17)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1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19)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20)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2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考点提示】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考点提示】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l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考点提示】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一种划分。它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应该指出,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与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它们在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里仅就价值周转方式而言是相似的。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考点提示】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是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当代科技进步的加快,竞争加剧,使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固定资本折旧,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考点提示】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产业资本家总是力求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加速固定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这样.就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其中可变资本部分周转加快,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资本运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考点提示】 考察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问题。因为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10、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考点提示】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也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1、简单再生产。12、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考点提示】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资本投人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则是在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考点提示】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上述三个条件不能具备,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考点提示】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c+v+m)>I c+Ⅱc或I(v+m)>Ⅱc。第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v),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 c)之和。即 I(v+∆v+m/x)=II(c+∆c)。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只有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考点提示】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企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演,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也只能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自身运动中去寻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16、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提示】 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它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17、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考点提示】 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这种公司以国有资本的股份为参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另一类是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1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考点提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二是调节国民收人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三是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国家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方式主要有: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经济计划(通过判定各种短期或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来干预、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改变转移支付、变动税率和调整公债等实现对政府收人与支出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利率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19、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考点提示】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人。

  20、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提示】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这种扩展,使世界经济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最突出的是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

  2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考点提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垄断资本及其国家的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它们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必然加剧,它们要按实力的变化重新瓜分世界.贸易战、投资战连绵不断。由于生产国际化,它们相互之间的依存性增大,因此在矛盾加深的同时,国际调节和合作也在发展。矛盾与合作并存,而合作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绝对的。

  2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考点提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存在依附性,发达国家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仍变换手法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联系,不存在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在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地位并未改变。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迫切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4)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7)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9)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0)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考点提示】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考点提示】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体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考点提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l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2)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4、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考点提示】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考点提示】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考点提示】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质的飞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它们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而且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7、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考点提示】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人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考点提示】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第二,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9、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考点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人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

  10、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考点提示】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相互矛盾的方面,也有相互统一的方面,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进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人分配体系。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人者收人水平,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4)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6)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7)完善市场体系。 (8)规范市场秩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9)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0)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1)政府的经济职能。(1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4)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考点提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第一,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运行法治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2、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考点提示】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运用中必须切实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地结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考点提示】 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其中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4、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考点提示】 企业既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企业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按经济性质分,按资本组织形式分,也可按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经营品种、生产要素构成比例划分。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都具有多样性。

  5、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考点提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有四大特征:一是归属清晰.二是权责明确,三是保护严格,四是流通顺畅。前两个特征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和权责明确的特征。后两个特征说明了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6、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考点提示】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7、完善市场体系

  【考点提示】 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竟争。

  8、规范市场秩序

  【考点提示】 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了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9、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考点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10、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考点提示】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稳。四大目标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关系复杂,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国要求在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政府的经济职能

  现代社会国家具有政治和经济两重职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保卫国家、保卫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国家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的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我国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与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包括企业经营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这是企业和社会经济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政府正确履行经济职能,在管理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转变。

  1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考点提示】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最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重要的是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积极进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考点提示】 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14、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考点提示】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而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考点提示】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个人账户试点。第二,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企业裁员今后将逐步依法直接纳人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第三,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第四.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第五,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六,做好优待抚恤工作。第七,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Ⅰ互联结构





  II考试范围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考点提示】 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提示】 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内贸易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个崭新形式:推动了金融全球化,加速了资本跨国家的流动(直接投资)。总之.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考点提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促进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增加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使世界市场实现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过剩成为可能;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投机因素.增大国际经济运行的风险。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提示】 中国经济已融人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机遇与挑战同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一般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出口、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等都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的机遇。但同时我们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生产、金融的全球化国际风险增加,而我们的抗击能力相对薄弱;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货紧缩与通胀,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压力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这些都是重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考点提示】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6、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考点提示】 国际市场竞争已日益深人到国内市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基础在经济实力,只有增强国力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双赢。

  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考点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发展将是长期的现象。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调整使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仍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成长期,先进的社会制度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毕竟原有经济基础薄弱,仍属于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正是这种客观实际,要求我们面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习、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和成果,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