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448|回复: 493

[原创] 道德经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5 1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0 编辑

《道德经》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道的,也是可以认知的,但从来就没有所谓恒久不变的道。(道作为一种规律,从来都是相对的,这就像所谓科学,从来都是一种相对真理。这种相对性包括空间上的相对和时间上的相对,任何鼓吹存在所谓绝对真理的,都是荒谬的,并且真理本身都是相对的;)
名可名,非常名。你可以为道以命名、也可以给它以定义,但从来不可能存在一成不变的定义,因为你所给出的任何命名或定义,都不能说明或完整说清道的本来的特征,因为道是变的。(时间之长及天地之广,说明变量之多,如果再加上标准之繁,导致根本无所谓绝对的概念,因而科学只能基于假设,建立在一个给定的定义之中;)
无,名天地之始;道是什么?道是无,即,道的产生本身没有规律,因为它仅此一次,不可复制,没有轮回。正因为此,可以将道称之为天地的起始者;(如果从道的本源而言,道是什么?道可以说什么都不是,道既无形,又无状,故道是无。但无不是空,是绝无仅有。)
有,名万物之母。道是什么?道又是有,是绝无、仅有。道生万事万物,或者万事万物从无中而生,即万事万物的最初形态总是无,而后发展成有,所谓无中生有。而从无中而生的万事万物可以复制,可以轮回,因而就有规律。所以,又可以将道称之为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养育者和毁灭者,故道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道生于无,产生有,故万事万物均从无而生,无中生有。如果我们把科学称之为发现,技术称之为发明,那科学就是无,技术就是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我们应该总是从“无”的角度,以“无”的心态,似图去观察道的美奂美仑的、奥妙无比的运行变化过程,以欣赏、观察和发现诸道的变化的多样性,以及道在变化过程中的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又总是从“有”的角度,以“有”的心态,似图去定义、去观察每一种道的变化规律和它的变动边界。(这个定义就是,道是天地的起始者,它是无,就是这个无,创造并决定着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动及其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恒定的,是变化的,然而这种变化是有边界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和有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无有相伴相生,一样的可以称之为奥妙无比,奥妙无比且深不可测,是理解道德经所有奥妙无比内容的入门基础。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30 銀子 +32 收起 理由
慧宇居士 + 1 不过是把前人的解读归纳一下而已,全无新意.
神圣o俏丫儿 + 1 就是在扯淡——离道太远啦!
古越中兴 + 30 + 30 系列解道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1 编辑

看了很多有关“道德经”的解析,用一句话评价:基本扯淡,离道太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4: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1 编辑

第2章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恶。知道美是因为知道了恶,知道善是因为知道了不善。(善和恶是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产物,其比较标准就是源于人类心存的良知,当然,人若丧失了良知,内心的善恶标准就会发生颠倒。)
因此,有和无相伴相生,因为有了无,才会产生有,同样,因为有了有,才能赋予无以意义,使无得到彰显;难合易相伴相成,难和易是相对的,过去的难,不能说明今天也难,今天的易,当然也不能说明未来也易,你的难,可能就是他人的易,因此,难就是易,易就是难,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长和短相互对应,高和下相互彰显,它们都是比较的结果;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伴随,它们也都是无相伴相生的结果。
(然而,比较是需要赋予标准的。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价值观,彰显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屁*股,还是脑袋,即,基于功利,还是良知,其结果大不相同,或者即然相反。显然,一个价值观混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一盘散沙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社会。)
所以,圣人只按自然规律行事,以身教代替言教,让万物自由的生长而不加以人为的干涉。生养它而不拥有它,扶持它而不主宰它,功成就身退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不据功,反而使得功劳得以彰显。
(生养它而不拥有它,因为生养是基于自然,而拥有是基于人为;扶持它而不主宰它依赖它,因为扶持是基于义务,而主宰和依赖是基于功利,你行么,你做到了吗?)
补充内容 (2013-9-18 13:19):
当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恶。知道美是因为知道了恶,知道善是因为知道了不善。(善和恶是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产物,其比较标准就是源于人类心存的良知,当然,人若丧失了良知,内心的善恶标准就会发生颠倒。所以,如果你心存良知,如果你也相信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心存良知,你就无需去害怕恶,因为,恶越是铺天盖地,越是张牙舞爪,善就越会得到彰显,越会让人刻骨铭心)。
因此,有和无相伴相生,因为有了无,才会产生有,同样,因为有了有,才能赋予无以意义,使无得到彰显;难合易相伴相成,难和易是相对的,过去的难,不能说明今天也难,今天的易,当然也不能说明未来也易,你的难,可能就是他人的易,因此,难就是易,易就是难,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长和短相互对应,高和下相互彰显,它们都是比较的结果;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伴随,它们也都是相伴相生的结果。(很多人将这段翻译成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实在是大谬。我以为的应该是空间的概念,即恶越大,善越大。或许这就是相反相成的正解。孔子的所谓施仁政,或许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仁政如果是施的,他也可以收回施恶政。所以,孔子的所谓,是背道的,因而也不是我们所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5: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1 编辑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达,即,不要去刻意地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使民众不去争强好胜;(让万事万物自由的生长,刻意的导向违背自然规律,争强好胜背离淳朴和自然的天性。)
  不要去人为的炒作那些稀有的物品,这些都并非民生之所需,刻意的炒作会使民心浮动,见利忘义,盗贼风起,使民众不能安居乐业;
  不要去刻意的表现和张扬那些可能引发贪婪欲*望的事物,使民众内心能保持单纯和平静。
  因此,有道的人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放弃心机(开阔人们的心胸),充实身体(乐观的对待生活),柔韧意志(保持心境的平和),强健体魄。
  总是使得民众保持单纯的心态,不耍心机,不起贪欲。从而使那些自以为聪明有谋略的人也不敢肆意妄为。
  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所以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的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1 编辑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就像是一尊(装酒的)盅,然而,无论你如何用(装多少),它都不会溢出来。(道无形无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有边际,故而似盅)
幽深啊,(她是那么地大肚包容,大肚里面包容着万事万物,)就像是万事万物的祖宗。
清澈啊,(然而,她又是那么地清盈剔透,让人感觉天似乎就在眼前,让人感觉湖里似乎就根本没有水,让人感觉墙上似乎就根本没有们,一切都是那么的恍恍惚惚,)万事万物看上去,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虽然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她,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诞生在天地之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7: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2 编辑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谓仁爱、爱人,故不会刻意施仁,(如果刻意施仁就会存在:谁施,怎么施,向谁施的问题。这显然不符合道。)她视天下万事万物均为道的产物,同样看待(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造物主,它任凭万事万物自然生长和发展);有道的人也不会刻意施仁,他视百姓为道的产物,同样看待。天地之间,难道不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风箱吗?看似空虚无物(无),然而却暗潮涌动(有),绵绵不竭,并且随活塞的运动而加速涌动(有无相生)。故而越是见多识广,越是喜欢妄动,离道就越远,最终导致技艺的穷尽(须知,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越是折腾,问题就会更多;指令越多,混乱就更大,越是贪婪,离灭亡就更近),因此,致虚、守静、无为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不折腾,无为而治,市场自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这就是道。)
补充内容 (2013-9-18 11:05):
天地无所谓仁爱、爱人,故不会刻意施仁,(所谓仁政,一定是施的,即施仁政。如果刻意施仁就会存在:谁施,怎么施,向谁施的问题,这显然不符合道。所谓按需分配也是同样道理,谁来确定需,谁又有权分配)。她视天下万事万物均为道的产物,同样看待(刍狗,一种用于祭祀的、纸扎的狗。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造物主,它任凭万事万物自然生长和发展,不加干预。任何改天换地的举动,都是有违道的规律的,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腿);有道的人也不会刻意施仁,他视百姓为道的产物,同样看待。天地之间,难道不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风箱吗?看似空虚无物(无),然而却暗潮涌动(有),绵绵不竭,并且随活塞(人为的干预)的运动而加速涌动(有无相生)。故而越是见多识广,越应该谨慎,而不是妄动,那样离道就会越远,最终导致技艺的穷尽(须知,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越是折腾,问题就会更多;指令越多,混乱就更大,越是贪婪,离灭亡就更近),因此,致虚、守静、无为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不折腾,无为而治,市场自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这就是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2 编辑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掌管5谷的神,即,掌管生命之神,最大的神,是永远不会灭亡的(因为它们就像是,看似虚空,然而实际确实存在的道,以及像道的变化一样,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它们是天地的本源),因此,可以把道看做是(就像是)玄妙无比的母体。而玄妙无比的母体的生殖器,可以把它看做是(就像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静静地、若隐若现地、连绵不绝地存在着,生生不息。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11 收起 理由
神圣o俏丫儿 + 1 妙个屁啊——连“谷”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诌.
体用而已 + 10 妙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9: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2 编辑

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的存在,是因为天地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是为了他人的存在,即万事万物的存在,所以反而能够永恒的存在。(天地无私故能永恒。成就他人的同时才能成就自己。)。
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在帮助他人获得利益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利益(将自身的利益置于众人利益之后,反而可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总是通过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利益(放弃自身独自的利益,将自身的利益和众人的利益融合,不单列自身的利益,并通过帮助实现众人的利益从而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要认为他们是没有私念的呀,是大公无私的啊,因为只有这样反而能够成就他们的私念。(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人既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质特征。所谓大公无私,若对自身,是伪善的,是灭人欲的;若对他人,是荒谬的,是反人伦的。就像很多人以为慈善是利他的,是大公无私的,其实不然,慈善本质上是利己的,形式上是利他的,是双赢,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最大化的愉悦或解脱自身。当然,没有利他在前,也就没有利己在后,利他和利己是相伴相生的。所以,强捐不是慈善,千万不要以为给钱就是慈善了。)
补充内容 (2015-1-16 10:22):
天地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的存在,是因为天地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是为了他人的存在,即万事万物的存在,所以反而能够永恒的存在。(天地与万事万物相伴相生,其实世间的所有都是相对的,对立统一的,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谓对与错、矛与盾、贫与富。它们的形态可以变化,它们的层次可以变换,但对应是永恒的,是对称的。天地无私故能永恒。就像一对夫妻,互相成就才能共同进步;就像一个家庭,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就像一个国家,共同富裕才可持续。这也有点像西方社会一直所认为的,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只要一个人觉得不公平,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安宁)。
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在帮助他人获得利益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利益(将自身的利益置于众人利益之后,反而可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总是通过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利益(放弃自身独自的利益,将自身的利益和众人的利益融合,不单列自身的利益,并通过帮助实现众人的利益从而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要认为他们是没有私念的呀,是大公无私的啊,因为只有这样反而能够成就他们的私念。(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人既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质特征。所谓大公无私,若对自身,是伪善的,是灭人欲的;若对他人,是荒谬的,是反人伦的。就像很多人以为慈善是利他的,是大公无私的,其实不然,慈善本质上是利己的,形式上是利他的,是双赢,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最大化的愉悦或解脱自身。当然,没有利他在前,也就没有利己在后,利他和利己是相伴相生的。所以,强捐不是慈善,千万不要以为给钱就是慈善了。很多人都不明白所谓利益集团的概念,其实它是一个中性词,意思是:由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人群组成的一个群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2 编辑

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善在于:它永远都是给予万事万物以帮助(利),但从不因此而索取或要求回报(争),它居住的也都是那些众人(万事万物)不能或不愿呆得地方(低下、背阳、荒芜、阴暗、潮湿之地,故水属阴,守静、柔和、至纯至净是水的特征),因此,水最接近于道。
居住的地方应该选择那种像水一样的守静、柔和、至纯至净、没有是非之地(风水:临水而居,负阴抱阳,善地也),心胸应该纯净的能像水一样的包容(像深谷一样的包容),应该像水一样给予所有人以仁爱(给予而不要求回报),做人要像水一样的诚实守信(言而有信,少言寡诺),治理国家应该像水一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要把人民都看作是敌人,那你就是人民的敌人了),做事情应该像水一样只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少则得,多则惑。),行动需要像水一样懂得按道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自助、人助、天助之)。只有做到像水一样万事无争(不折腾,按规律,顺其自然),才能做到没有任何风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04 编辑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与其持有而让它漫出来,还不如将其停下来,与人分享(知止方为明智,分享才会长久)。器物锻造的太过锐利,是不可能得以长久保持的(器物太过锐利是非常容易卷口的,神经绷的太紧是很容易断的,社会太过紧张是很容易崩溃的);满屋的金玉,是从来都守不住的(中国的历史是:富不过三代;佛教强调:生不带来,死也不能带去;基*督教强调:带着钱过去是要下地狱的);富贵了以后就跋扈起来,是自己为自己招致祸害(因此,做人要懂得低调、收敛,骄横跋扈、骄奢淫逸、矫揉造作是没有好结果的,是要遭报应的)。成功了就应该隐身而去,这是自然规律,这才算顺应天道。(天道不可违,违背天道的从来没有好下场,遭后人鄙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0: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让身体和精神合二为一(形神合一,想的、说的、做的一体),能不分开么?(想的、说的、做的完全背离,那样会精神分*裂的呀。)
专心致志使自己的精气(元气)达到至静至柔的状态,做到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单纯而没有一点心机,以保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能么?
洗涤干净你的心灵深处(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使之保持纯净,不要留有任何的瑕疵,能么。
施爱你的人民和治理你的国家时,坚守道的自然无为的规律而不要瞎执腾,可以么?
五官的开合,不要受俗世的诱*惑,坚持守静、致柔的信念,好么。
如果你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用心机治国,好么?所谓:以正(阳,合乎自然规律的规则,所谓自然法)治国,以奇(阴,阴谋诡计)用兵是耶。
生它,养它,生它而不拥有它,养育它而不依靠它,引导它而不主宰它。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既然生与育都是基于自然,那就不要以投资的功利心态养育万事万物;那就应该将万事万物看做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私人的工具;那就应该任由万事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事先赋予主观的意志;这才算最大的德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2: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a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0根条辐呈发散状汇集到一个车毂上,因其形成中央(空),故可作车用;糅合粘土经过烧制成某种器物形状,因其形成中央(空),故可作器用;开山拓岭形成门窗,以建成房屋,因其形成中央(空),故可作室用。因此,将“有”作为形体可以给人便利,但这种便利只有通过“无”(虚、空)才能发挥作用。(有是形式,无是内容;有是手段,无是目的;有无相伴相生,有为无生,无为有用。不用钱的富人才是真富人,没有头衔的主宰才是真主宰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2: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色彩太过斑斓就会使人眼花缭乱(过度的描绘会让人迷失本色);声音太过华丽就会使人失去听力(声音太杂、太响就会变成噪音);菜肴太过奢靡仅是让人感觉口爽(味觉上的快感并非代表营养);纵情狩猎会让人感到刺激和放荡(放纵自己会使人失去控制和修养);囤积居奇会使人的行为和操守受到伤害(恶意炒作伤害人的道德品行)。所以,有道的人只是为生存而不为好看活着。(对色、音、味的需求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寻求感官的刺激)。因此,不能为了寻求刺激而放纵自己,从而伤害自己的道德品行,而应该坚守信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那种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手足无措人(不应该将宠或辱看得太重,那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宠辱那都是身外之物),就好比看宠辱得失贵过自己身体,视作比身体得了大患一样还要重视(没有身体,哪来宠辱得失,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叫宠辱若惊?因为得宠是下贱的,是受制(之)于人的,所以得到和失去都会感到惊慌失措,这就是宠辱若惊(这样的得与失都是会伤身的,就像契诃夫小说里的小公务员之死)。
  什么叫宠辱得失贵过自己身体的病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若无身体,有何大患?(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呐,若无身体,有何宠辱,所以,还能有什么样的事情重于身体?)
  因此,只有那些重视自己的身体超过重视万事万物的人,才有资格承担起保护万事万物的责任;只有那些爱护自己的身体超过爱护万事万物的人,才有能力承担起维护万事万物的权力。(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于他人,连维护自身的能力也没有,他如何去维护家,维护国,维护天下万事万物,只有那些首先能维护自身的人,才有能力维护填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将宠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只能是一个下等的人,不值得寄托重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有道的人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尊,自强、有操守、有原则的人。如果因此受宠,那是应该的,是自己能力的体现;如果因此受辱,也是可以接受的,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道是无,也是有,但它用眼看不见,用耳听不到,用手摸不着;看不见是因为它无色“夷”,听不到是因为它无音“希”,摸不着是因为它无形“微”。“夷”、“希”、“微”这三者到底分别表示什么,究竟如果表达,无法深究,也无从分辨,因而只能将它们混而为一,当然,它们原本就浑然为一体。看它的上面并不明亮(皎洁),看它的下面也并不晦暗(晨曦),看不出它是从哪里开始的,也不知道它会在哪里终极,它是那样的绵延不绝,铺天盖地而又无法给予定义,并循环往复地运动着,从无到有,又有到无。这就是所谓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象的形象,这就是所谓混沌不分、隐约不清、若有若无的“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这就是道,这就是开天辟地的道,这就是影响万事万物变动的规律,只有遵循着这个盘古时就有的,形而上的,看似“无”的“道”,才能驾驭各种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有”,才能认识、了解和把握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将之定义为“道”的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有种说不出灵通,其聪慧无法描述、其知识无法深究,似乎知天通地,深不可测。正是因为他们是那么的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试着描述一下他们的样子:他们是那么的审慎,如同冬天踩着冰过河;他们是那么的警觉,就像害怕受到四方的骚扰;他们是那么的谦恭,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他们是那么的随和,就像春天的冰雪融化;他们是那么的淳朴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材;他们是那么的豁达,就像幽深的山谷;他们是那么的混沌,就像泛滥的洪水。谁能让浑浊的江水慢慢地平静下来并悠悠的澄清?谁能让死水一样的社会慢慢地运动起来并悠悠的富有生气?能保持这样道法的人(做事审慎,交往警觉,做人谦恭、随和、淳朴、豁达),永远不会自满。正是因为不自满,所以才能去故就新,生生不息。(深不可测,无需再测,态度决定一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7: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力于虚空到极致的程度,坚守宁静到忘我的境界(类似禅定,似乎类似禅宗的菩提本非树境界,消解偏执,忘却心机,返回本真,才能认识道的真谛)。世间万事万物的所有运作形式,在我看来都是循环往复的(人之生死,自然的变化,宇宙的发展,无不如此)。尽管世间万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缤纷繁杂,生长、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各异,但最终总会返回它的原始(本源)状态(乌托邦的共*产主义不也号称是原始社会的2.0版么)。返回原始状态称静,静就是恢复本原。恢复本原是常态,是规律,懂得规律就是智慧。不懂规律,乱来,就会坏事(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规律,有道的人依规律办事,不按依规律办事就不能长久)。懂得规律就会大度宽容,大度宽容就能做事坦然秉公,坦然秉公做事才能周全,做事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自然,符合天道自然才能符合道的规律,符合道的法则行事才能长久,永远不会有危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道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废话《论语》
  
  中秋节要到了,天气不大好,没有说时事的心情。想说天气呢,“却到天凉好个秋”又
被辛弃疾说过了。而我又不是“讷于言,敏于行”的君子,总喜欢废话几句。虽然天气不好,
但说点古代的事情,应不会诱发伤风感冒吧?
  
  据说《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孔子提倡“述而不作”,所以他的言论就只能被其弟*子记
录成书了。由于是弟*子们记录的,这里面就可能出错。且孔子一生的言论肯定不少,为什么
就只留下一篇《论语》作为后世的经典呢?说明是经过了其弟*子的过滤的,那么,弟*子们是
如何定位“敏感词”的呢?我无从考证。但辑录语录的数量并不多,所以被过滤了的敏感词
或者敏感言论应该不少。
  
  《论语》的问题还在于很少描叙语言环境,但我们知道语言的真实意义是与其言论环境
有极大的关系的,且与其前后的话语内容密切相关。只取其中几句,也总是有断章取义之嫌
疑。而论坛也是有个所谓的论坛论语的,虽然是希望象先圣一样,能为民立言。但由于是断
章取义,就有可能成为某些罪行的口供。
  
  “论语”就是今天的“语录”。在中国历史中,能享受这样待遇的人并不多。中国有两
个,就是孔子和毛。林彪说:像这样的圣人是天才,世界几百年才出一个,而中国就要
几千年才出一个了。我生也晚,没有能赶上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但我生也幸,毕竟赶上了几
千年后的大救星——毛。所以,我也算是欣逢过旷世盛典的了,一生也可以无怨无悔了。

  
  毛与孔都是千古难逢的圣人,虽然不同时,但却同地。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其
思想的伟大、光荣和正确,而思想大体只能靠言论来表达。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而社会意识是可以不立即跟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
化的。这叫做“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也就说思想是可以有惯性的。因此,孔子的思想
也就惯性了几千年,并在20世纪与伟大领袖毛的思想实现了胜利会师。
  
  一个时代同时存在两个圣人的思想,就有两本语录要小民学习,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但圣人总是会为我们小民考虑的,他们会想办法减少我们的负担,于是毛就号召批孔。当然
我也怀疑这是中国民间“一山不容二虎”的理论在起指导作用。不过可以肯定,我的怀疑是
错的,因为民间的理论是无法和圣人们的光辉思想相比拟的。这样毛就在20世纪70年代把孔
老二批倒批臭了。
  
  我当时是响应了毛的号召的,说明我虽然不是圣人,但至少也不是愚人。因为我毕竟能
学懂圣人的思想,并有行动,是能“学以致用”的了。林彪就比较愚蠢,居然信奉了孔子的
思想,生佛不拜,拜死佛。这就难免被连带着一起批倒批臭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世界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人马克思,也于20世纪初,被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送了过来。
立即就和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过山虎和坐地虎的斗争。在一片打*倒孔
家店的号角声中,过山虎也落了脚,而坐地虎也没有走。这也证明了民间“一山不容二虎”
的理论是极其错误的。
  
  我对孔子一直无法建立起景仰之情,主要是年轻时对其批判太多,出手太重,这就结下
了不共戴天的梁子。是他死我活的斗争,好在他已经死了,不然我可怎么活啊?我过去一直
以为《论语》是代表腐朽思想的,而《语录》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
论语”就是“语录”,汉语真是喜欢作弄人啊!
  
  毛的《语录》我是很难弄懂的,比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
的,我们就要反对。”就一直让我费解。敌人肯定是要吃喝拉撒睡的,我如果要反对的话,
难道就不能吃喝拉撒睡了?如果理解为只反对敌人吃喝拉撒睡,而不反对自己的话。我到可
以接受了,而敌人会听我的反对吗?
  
  毛还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因此,宋江其实是个投降派。这到底是说反
贪官不反皇帝对贪官不公平呢?还是说贪官和皇帝必须一起反才是彻底的革*命者?嘿嘿!难
道是毛主*席老得发昏了?好在如今是贪官也不能反,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讨论应不应反皇帝了。

  
  孔子的《论语》也不好理解。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多个版本。
“不断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也很快乐吗?”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解释。但圣人无非就是描叙
了“学习并经常的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是我都能感受到的常识啊。用这个说事,
难道不会显得圣人太肤浅了吗?
  
  于是就有了另一个版本“学习并经常实践学习的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上升
了一个境界,就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也符合孔子的号召“学以致用”。而“习”的本
意是小鸟练习飞翔。小鸟看他*妈*的飞是学,自己飞是习,是实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争议最大的语录了。我批判孔子时是这样解释的:“
老百姓都很笨,只能让他们按照上级的意思去行动,但不能让他们明白上级为什么要这样行
动。”我估计我现在的上级也是照这样理解的,但这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的,
当然要被批判为愚民政策啦。
  
  还有一种解释是:“可能让老百姓跟随你的行动,但不可能让老百姓跟随你的思想,”
这就比第一种解释有深度了。只是把“可”的意思由“可以”变为“可能”,论语的意思就
起了很大的变化了。就说明孔子觉得唤醒民众是十分困难的工作。“唤醒民众困难”,在近
代历史里也有十分充足的实例。
  
  如果可以重新断句的话,我们就有另外两种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断句解释为“老百姓的素质高,我们就由他们去吧。如果不高,就让他们提高。”而另
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可以理解为‘老百姓好用就不要管他,不好
用就要教育他。”
  
  哎!哪个解释才是圣人的本意啊?我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可能才是
本意。因为孔子还说过“有教无类”,且他老人家也和我一样喜欢好为人师,有“诲人不倦
”的良好品德。而且老百姓需要教诲也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否则他怎么会推崇文王、周公为
圣人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嘿嘿!圣人的境界高啊。我看《诗经. 关雎》时,
是有些想法的。尤其在年轻时看,还会有些生理反应。但圣人已经说了“思无邪”,就表明
由于看《诗经》而产生的联想是十分圣洁无暇的。孔子还说:“兴于《诗》”。就是说《诗
经》可以令他振奋起来。不瞒你说,我看《诗经. 关雎》和《诗经·蒹葭》时也总是振奋起
来了的。从这一点看,我和圣人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啊。
  
  《论语》最有趣的是《子见南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且聪明伶俐。属于
那种波大有脑的女人。孔子当然就被迷住了,地球人(男)都会被迷住啊。这时,自然也就
印证了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卫国呆了很久也不想走,借口要通过南子来接近卫
灵公,以使自己的“大道行于天下。”其实也只是因为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缘故。
我们总不能认为孔子真的是希望通过走夫人路线来实现其政*治理想吧?我到宁愿相信孔子是
为了勾南子。虽然勾国王的老婆有很大的危险,但色胆包天也是人性自然的表现啊!
  
  由于这与平时“非礼勿视”的教诲有点矛盾,孔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毕竟有些心虚,
所以见“子路不说”,就开始赌咒发誓:如果自己有邪念就招天谴。这虽然是一个很重的毒
誓,但老师要靠毒誓来向平时俯首帖耳的弟*子表白,本身就是中气不足的表现。因此,我也
就有理由怀疑毒誓只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另类注解了。
  
  《论语》对孔子在卫国的言论记录得不多,也许是弟*子们希望为圣人讳。但我很担心弟
子们这样的过滤,会把孔子思想的精华过滤掉了。宋代的朱子是个伪道学,他把儒家思想整
理成了《四书》,《论语》就成了《四书》的主要内容了,他也没有把《子见南子》这章删
除,估计是想给自己留个后门。
  
  我们现在也在整理《语录》,有好事者把49年前的语录集结出版,但是现在已经不能
发行了。不能发行,也是一种过滤。毕竟为圣人讳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嘛。但出版发行也
不一定错,毕竟也可能为自己留了点后门。
  
  今天秋雨绵绵,但还不是冬天。有追远怀古的良好气氛。在废话了一通《论语》和《语
录》后,我心情又好了起来,但还是无法说时事。不过,开始觉得孔子也有点可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9: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于道德经的哲学,论语只能算是片言只语,名人名言而已。然而我们的整个民族却疯狂地热衷于名人名言,弃哲学思想于不顾,并且迄今如此,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幼稚的一个根本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中肯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6 2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些解读还算接近原文,但“扯淡”的地还是太多,距离原文原意还是太远。
有时间再商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能具体说说,希望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扯淡就免了,不过恕我直言,中国的所谓文化人,均未受过逻辑训练。
解读本身力争符合愿意,发散性部分一是不想落入道教范畴,二是遵循所谓“所有的历史均是现代史”的观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他是一个最好的统治者,民众就不会感觉到他的存在(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统治者是无为的,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指导思想;人们安居乐业,思想是自由化的,经济是市场化的;万事万物均按道的规律,顺其自然的向前发展);差一些的统治者,民众会亲近他并赞美他(统治者的刻意而为和民众的刻意奉承相对应,做作、虚假、言不由衷,背离道的规律);再差些,民众会畏惧它;更差些,民众会鄙视它。如果是一个没有诚信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取得民众的信任。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会随便的发号施令,他的日子也很悠闲(一个好的统治者是不折腾的,是无为的,越折腾,事越多,背离市场就越远,背离道也就越远)。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所有大功小事的办成,民众都会认为,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民不需要由谁来管理,越喜欢管理,离道越远。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就是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无论人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都是对的,这就是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遵守道的规律,自然人人互敬互爱,只有在这个社会离开了大道,开始勾心斗角,不仁不义的时候,才会去强调仁义的重要性的啊;(自然之道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就像人之于空气,鱼之于水一样,而当一个社会开始刻意强调什么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什么,即,只有当失去空气和水的时候,才会强调空气和水之重要)
当一个社会思想家纷纷出笼,并试图去控制人们思想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了真正的、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因而伪思想家就出现了,不符合自然之道的诡辩术就开始出现了,大阴谋家和大骗子也就在其中了啊;(只要存在思想家,人民就没有了思想,因为人民失去了思想的权力,而当思想的权力得到垄断,伪思想家、阴谋家和骗子就会纷纷出笼)
只有在一个家庭四分五裂的时候,才会去刻意强调父慈子孝的啊,如果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权力、义务明确,还有必要去刻意强调父慈子孝么。(再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为何还要强调父慈子孝,生养毕竟不是投资行为。一个强调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社会,真是对父慈子孝的极大讽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漏了,补:

只是当一个国家处在混乱不堪的状态时,才会去将全部的希望奇托在忠臣和侠客的身上的啊。如果一个政府的各部门都能恪尽职守,无为而治,人民安居乐业,还需要忠臣么。有奸才有忠啊,只有当遍地奸臣时才会映忖出忠臣的模样啊。
所有刻意而为的行为,都是有违自然之道的,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破坏。当然,道可道,非常道,但道的变化有边界,有底线。所以,让万事万物回归自然之道,才是符合道的本源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an)素抱朴,少思寡欲。

杜绝心机抛弃巧辩(不要用所谓阴谋、阳谋的谋略之道来治国,因为民众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巧言令色地进行宣传,因为你颠倒的不仅是黑白,而是价值观,是自然之道),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交易成本最低的社会);弃绝刻意的仁义(不要总是喜欢施予、强加给民众你认为的所谓仁义,因为你认为的仁义并非就是真仁义,况且,施予本身就不合道。),民众自然会恢复孝慈的本性(母慈子孝是人的天性,只要按道的规律行事仁义和孝慈就会在其中,而所有的颠倒都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颠倒,说明这个社会的运行背离了自然之道,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杜绝巧思抛弃功利(不要心机,不要谎言,不要炒作,不要包装,更不要整容,那都有违自然之道),大盗小贼自然就没有了(如果一切都能顺自然之道而行,那窃钩者,窃国者都没有了生存之道);智辩、仁义、巧利都是人为的,都不符合道的规律,都不应该作为治理天下的依据。因此,要让民众有所归属,社会具有凝聚力,就应该让社会形成朴素和单纯的风气,让民众养成少用心机,淡漠欲*望的心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liu)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彻底杜绝那些个忧国忧民的学问,才能使人免除世俗之忧(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懂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何必呢。哈哈,老*毛说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恭敬的应诺和怠慢的应答,相差究竟有多大?(有关尊严,当然有天地之别。然而国人何时有过尊严,何人有尊严,何人需要尊严?)美好和丑恶,它的差距又有多少?(精神上的美好和恶俗,相差太大了呀。可是国人不懂啊,他们根本不需要精神)众人所畏惧的,所不肖的,我当然也不能不畏惧,我当然也希望不肖(我也和大家一样是凡人呐)。然而众人精神上的空虚实在是太大了呀,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精神的追求对照现实的世俗,大道对比实在,差距有如无边的荒漠,并且看不到尽头)。众人都是那么开开心心、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就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孤独的一个人,淡泊的像个宅男似的,对所有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就像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的婴儿;落落无群,孤单寡合,无依无靠,好像浪子似的没有归宿。众人都很满足,有所剩余,而只有我一个人,内心总是不能满足,总是觉得多有欠缺。我的心肠真是愚啊,混混沌沌的。众人都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聪明伶俐,唯独我傻了吧唧的。就我喜欢学习,弄的沉静起来的样子,就像是幽深的大海;飘逸起来的样子,似乎永无止境。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孤独、愚昧而且笨拙。我之所以与众人不同,就是因为喜欢专研“道”的规律。 (唉,看起来修道真的不易啊,学会坚守是多么的难呐,按道的规律行事注定孤独。所以,绝学才能无忧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2: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最大或最高的德的样子,随道的变化而变化(当然,道是变化的,但道的变化是有边界的,即有底线的)。而道究竟为何物,什么样子,说不清,道不明,似乎有,似乎无,似乎是这样,似乎又是那样。然而尽管如此,道是确实存在的,朦朦胧胧中,你可以看到它的迹象;隐隐约约中,你可以看到它的实在;它是那样的悠远,并且深不可测,但其中有精、气、神;这种精气的存在是真实的,并且是可以验证的。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从来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只有通过它,才能了解天地万物的起源、演进和未来的变化。我是怎么会知道这些道理的呢?就是通过观察道的规律得到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此章本解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2: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放弃局部才能获得全局(舍得,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更多),收束弯曲才能伸的更直(知道退让才能走的更远,放下身段才能获得成功),低洼才能蓄水(器物越深装的也就能越多,心胸越广积累也就越多),破旧了才会想到更新(不破不立,潮流更替,新桃换旧符,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欲*望少反而容易获得(目标单一成功的可能更大),欲*望多了反而容易迷惑(贪婪只能导致更大、更多的困惑,目标太多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反而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有道的人会始终坚守道的规律为唯一的范式。不自我表现从而显得明智,不自以为是反而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天下皆知,不故作深沉(自我封闭)反而能发挥所长。
正是因为采取了无为(不争,不折腾)的态度(顺其自然,不刻意行事的态度),因此反而做到天下万事无不为啊(反而事事顺利,无不心想事成)。古人所谓的“曲则全”的说法,岂非是虚言啊,会诚全(成全)你所有愿望的(按道的规律行事,它自然会帮助你实现所有愿望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7: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脚跟站立的人是不可能站稳的,喜欢跨步(大踏步)向前走的人是不可能走长久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才能长久,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按其规律,顺其自然,后发不见得就有优势,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喜欢自我表现的人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获得认同,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得不到肯定,太过矜持(自我束搏,没有信心)的人就不能发挥所长。如果站在道的角度,可以说,这些都是吃剩的饭菜,拖沓的行为,连鬼神都会讨厌,何况是人,因此有道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7: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这样一种东西,在混沌当中形成,早于天地的生成(她是天地之始,她是万物之母)。
寂静啊,幽远啊,她是那么地孤单,又是那么地绵绵不绝地运动着,从来也不会改变自己运行的轨迹,她的运行总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就像日出日落,草木的枯荣,人的生老病死一样,生生不息)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究竟叫什么,只能勉强地将她的名字称之为道,又勉为其难地将道称之为大道。
大的意思就是去(往),去的意思就是离,离的意思就是返。(去、离、返,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去了才能离,离了才会返)
因此,道是大,天是大,地是大,人也是大。宇宙之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去、离、返,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其中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最大)
人依赖地而存在(生老病死),地依赖天而存在(阳光、雨水、风和潮起潮落),天依赖于道而存在(天地运行遵循道的规律),道依据自然的变化而变化,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道。天地万物依于道,依于道的变化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