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3|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二十六)“铁网山打围”即“己巳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本回接第二十四回和第二十五回小红寻找“手帕子”,继续写皇太极与明朝议和。
一、“蜂腰桥”即辽西走廊
本回开篇便道:“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仍回大观园内去。”此乃意指在崇祯帝登基后明朝出现了一番中兴景象。
贾芸在“带着家下小厮坐更看守”宝玉时,已与红玉等众丫鬟混熟。“那红玉见贾芸手里拿的手帕子,倒象是自己从前掉的,待要问他,又不好问的。不料那和尚道士来过,用不着一切男人,贾芸仍种树去了。这件事待要放下,心内又放不下,待要问去,又怕人猜疑,正是犹豫不决神魂不定之际”,佳蕙来了。
小红想向贾芸索要“手帕子”,意指皇太极在崇祯帝登基后继续与明朝议和。
皇太极通过各种渠道对明朝进行议和活动。天聪元年(1627)十月,皇太极通过蒙古赦汉都令喇嘛致书崇祯皇帝,请求议和。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 )正月,皇太极命被俘明兵银柱回宁远,携书与总兵祖大寿,书曰:
“我愿太平,欲通两国和好之路,拟遣员同白喇嘛致祭尔先帝,并贺新君即位。若谓前来行礼为善,我将遣使前往。”
皇太极两次致书议和,皆未得回音,于是采取以打压和的办法。五月,他命贝勒阿巴泰等率军往略明地,并致书明廷诸臣,书曰:
“满洲国皇帝,致书于明国诸臣。尔国事日非,如大厦将倾,文武诸臣,尚执迷不悟。我本欲罢兵修好,共享太平,故屡遗书,开诚相示,尔其熟思之。如以我言为然,可即遣使来报,毋贻悔也。”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 )一月,皇太极命人往宁远,致书袁崇焕,希望不要因为“朝鲜之事误我两国之和”,并在书后不写后金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以示求和诚意。
闰四月,袁焕崇派人赴沈阳,致书皇太极,一则说明前阶段议和没有进展的原因;二则表示以后愿意转告朝廷继续议和。皇太极得到覆书喜出望外,非常重视,因此很快遣使覆书,提出议和的具体办法和要求。袁见来书仍是两年前划界纳贡的旧话重弹,而且事关重大,何况此时正忙于东江问题,所以没有覆函。六月皇太极又两次遣使致书袁崇焕。七月,袁崇焕见皇太极不断遣使致书,便就来使未归和划定国界一事,命来人赍书返抵沈阳。书中一是说明“使臣来时我出海,是以久留,别无他事”;二是指明“我国幅员九州,即失一辽东,何足为惜。况其他原非汗所有,辽东人西来,而其坟墓均在于彼,我强压其思念先骨之情,可乎?亦不合众意,止有受而不可言,故未奏帝知之”。皇太极对袁崇焕来书不满,认为不能归还辽人辽土,于是回书曰:

“观我使臣携来之书,谓辽东人之骨骸坟墓皆在彼等语,此非令我还辽东地方乎?辽东地方,我凭力攻取之,非尔恩赐者也。昔我两国,并无嫌隙,和睦相处,尔据界内九州地方,尚不知足,夺我界外区区之地。天鉴是非,以辽东地方畀我,我何敢还尔哉。
且自古以来,或兴或衰,非取决于尔等大国,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众人之天下也,
天赐与谁,则谁得之。”

皇太极认为与袁崇焕讲和,他不仅避重就轻,不谈实质问题,而且借故不向明廷奏报、致使议和拖延,于是命来使携致明诸臣书回。此书皇太极表明积极要求议和,指责明廷“自大不从”。尽管未得答覆,议和受挫,但没有灰心,依然高举议和大旗,以达到“自固”的战略目的,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皇太极看到几年来与明诸臣致书谈判毫无结果,使决定率军入关直接与明帝交涉。同时还可以大肆掠夺人畜财物,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十月二日,皇太极率八旗大军并集蒙古诸部,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关。十五日,后金兵到达通州(今北京通县)。皇太极沿途传谕明境官民,一是阐明兴兵反明的原因,以示正确;二是表明议和意,但屡遭拒绝,因此现在战火由关外燃烧到关内,责任在明而不在金。二十二日,皇太极率诸贝勒及护军环视北京城,遣归降的王太监“赍议和书致明帝”,表示议和的意愿。可是崇祯帝既“恃其国大兵多”,又“耻城下之盟”,故凭城坚守,期待勤王援军,所以对议和一事不予理睬。到了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二月九日,皇太极再次致书崇祯帝,希望明金议和,书曰:
“金国汗上书于大明国皇帝:以我思之,师旅频仍,互相诛戮,而天生之民,因此
罹祸。我等自身,亦不获安宁。我念及此,欲盟天地修好,使我两国*军民子孙,世世享太
平也。不然,何时罢兵而享太平耶?故缮写议和书,遣人赍往,惟尔等熟计而明示之。”

皇太极在关内转战两个多月,返回沈阳之前,分析了明金形势,认为议和对双方都有利,如果打下去明军必败。他此次率军进关,虽然未能实现议和,但是用反间计杀了主要对手袁崇焕,使明在关外失去一位著名的抗金将领,亦报了其父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之仇。自此以后,他仍不断对明发动议和攻势,使金立于主动地位,为达到自固的目的服务。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遗书明锦州守将祖大寿曰:
“前李喇嘛、方吉纳等来时,我诚心欲和,因尔等一面遣使往来,一面修筑锦州城,
故我以书付尔使杜明仲寄尔,言尔等如不罢锦州城工,我将发兵等语。而后我即兴师,往来之使遂绝。其后,获尔哨卒银柱,我仍欲和,释之遣归,并无回报。后于进征北京之际,
屡致书欲和,而明君臣,惟以前宋帝为鉴,竟无一言回报。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夫征战者,岂我所愿乎?不得已而后用之矣。我厌兵戈而愿太平,故又遣书往。”

天聪六年(崇祯五年)三月,皇太极率军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林丹汗率众西逃,于是计议南下征明。他给明境大同、阳和、张家口、宣化等城致书,并给两边门的议和书曰:
“我之兴师,非欲取龙位得天下也。今我开诚相靠,我小国人民,惟愿两国和好,财货丰足,相互贸易,各安猎狩放鹰,以永享太平也。倘能速行决断,以成此举,实为两国之福矣。我将驻此十日,以待回音,切勿迟延。”
又致书得胜堡参将、守备等曰:
“讲和之事,我已预告天地,汝果有爱民之心,宜速成此事,莫效辽东所为也。若延迟时日,我纵有候代之心,其如军中粮尽,将奈之时,所以约期十日者,为此故耳。”
天聪七年(崇祯六年1633)六月,皇太极致书朝鲜国王李倧,
希望他出面“绍介其间”,从中斡旋,书曰:

“贵国既以南朝为父母,以我为兄弟,我国与南朝十数年来,兵连祸结,而贵国介
于其间,坐观胜败,不为和解。贵国果以南朝为父母,以我为兄弟,王乃一国之主,不比南朝臣僚,惧彼南朝诛戮,不敢擅为担当。王于父母兄弟之间,通情解和,力为主张,未为不当也。诚如是,则普天之下,立见太平,不惟两国罢兵乐业,即贵国造福,亦自不小。又想兵乃凶器,实非人所乐为,只因欲和不成,遂至欲罢不能耳。”

朝鲜国王李倧派人将此书送给明驻东江总兵,认为这是后金求和输诚的表现,请求明廷考虑后金议和的意愿,但是明朝没有答覆。此时,皇太极除了要朝鲜向明廷说合外,还通过蒙古向明廷转告议和的愿望。如蒙古向崇祯皇帝奏称:
“闻满洲汗云:屡欲讲和,南朝不允,将马喂肥,惟有挑战,天意永眷,亦未可知?彼即有此言,皇上若悯小民之苦,释守边人之怨,许与满洲和好罢兵,则*民得太平,臣将守边之人,亦蒙恩矣。”
从现存史料来看,自皇太极即汗位以来,这个时期后金提出议和最为频繁,所谓“上疏称臣,求款再四”,可是明廷基本上不予理睬。但是,他对明推行“讲和与自固”的策略方针,虽然未能实现议和,却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改*革,加强与巩固了后金的统治,大大增强了后金的国力。同时,皇太极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东边朝鲜及西边蒙古的威胁,前者结盟,后者臣服,使后金由天聪初年“四境敌国”,被孤立和包围的局面,转变为对明朝形成三面合围的形势。所以,皇太极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说:“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岂有帝之裔常为帝,王之裔常为王哉?”因此,他公开宣称弃汗称帝,改大金为大清,年号崇德,自此对明由积极议和,转为大肆进攻,寻机决战。
(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佳蕙”,代指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地处后金和明朝之间,东和后金接壤,南与明朝毗连,它的向背直接影响后金和明朝双方力量的消长,所以都在竭力争取和控制漠南蒙古,为其所用。而漠南蒙古诸部,早先则服于明,明朝却主要拉拢漠南强部察哈尔蒙古林丹汗,撤销原给漠南东部蒙古诸部的岁币,转赐给林丹汗,从而引起对明不满,于是由拥护明转而支持后金。在遭到林丹汗的打击后,诸部又纷纷降附后金。
林黛玉抓了两把钱给佳蕙,意指明朝赏赐林丹汗岁币。而“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则意谓皇太极征抚漠南蒙古,等于将明朝之赏赐照单全收了去。
佳蕙说宝玉病时“跟着伏侍”之人辛苦,“老太太”“叫把跟着的人都按着等儿赏他们”,“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
此处意指崇祯帝铲除阉党后启用袁崇焕及东林党人士。
小红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皇太极之“和议”本是为了“自固”,待时机成熟,将再兴兵攻明,夺取全国政权。脂批道:“红玉一腔委屈怨愤,系身在怡红不能遂志,看官勿错认为芸儿害相思也。”皇太极曾在天聪四年(1630)的一道谕文中也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正说着,一个小丫头拿着些“花样子并两张纸”进来,向红玉掷下,说是“绮大姐姐”让小红描出来。此处意指明廷和袁崇焕向皇太极提条件,要求“归还辽人辽土”。“红玉便赌气把那样子掷在一边”。
小红让佳蕙去蘅芜苑取笔,意指皇太极要将漠南蒙古纳入后金版图;“蘅芜苑”代指后金(清朝)。但林丹汗拒绝降金,故佳蕙道:“花大姐姐还等着我替他抬箱子呢,你自己取去罢。”红玉道:“他等着你,你还坐着闲打牙儿?我不叫你取去,他也不等着你了。坏透了的小蹄子!”
小红在去蘅芜苑途中遇到李嬷嬷,得知李嬷嬷将打发人带贾芸进来,于是故意放慢脚步,果见坠儿去接贾芸。“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原来上月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便知是所在园内的人失落的,但不知是那一个人的,故不敢造次。今听见红玉问坠儿,便知是红玉的,心内不胜喜幸。又见坠儿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内将自己的一块取了出来,向坠儿笑道:‘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他的谢礼,不许瞒着我。’坠儿满口里答应了,接了手帕子,送出贾芸,回来找红玉,不在话下。”
此处之“蜂腰桥”代指辽西走廊,借指辽东战场。“坠儿”代表降清之明臣(参见第五十二回“坠儿偷金”),脂批道:“坠儿者,赘也。人生天地间已是赘疣,况又生许多冤情孽债。叹叹!”此处之“坠儿”代指毛文龙,皇太极也曾与毛文龙议和。崇祯元年(天聪二年1628)正月,毛文龙致书皇太极说:“今两国相持,终无结局之期,何不一和相约,共图息肩之策,前有袁抚台议和之事,繇于众官议论纷纭,故此处分未妥;若以本镇便宜海外,议疏甫奏,圣旨即允,实与别议不同者,定不踏耽延两国大事之地也。”又道:“况我先帝已崩,令先君亦游仙矣,何不罢兵息战,议请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档案存真》:《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一》)此处之李嬷嬷则代指阉党余孽。
所谓“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意指崇祯帝在登基之初即知道皇太极议和之事。贾芸将自己的一块手帕给坠儿让其转交小红,并道:“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他的谢礼,不许瞒着我。”意指明廷向皇太极提出议和条件,从而引出毛文龙与皇太极之议和。
本回贾芸进怡红院见宝玉并认识了袭人,意指崇祯帝已在主持国家大事。贾芸见到“怡红快绿”匾额,想道:“怪道叫‘怡红院’,原来匾上是恁样四个字。”点出北京朱明已处于末世,故脂批道:“伤哉,转眼便红稀绿瘦矣。叹叹!”

二、“贾兰逐鹿”
贾芸走后,袭人让宝玉出去逛逛。“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即吴三桂,是李纨所代表之“李氏家族”(率部降清者)中的一员。
吴三桂(1612-1678),辽宁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城)人,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随父兄打猎习武,“好田猎”,精骑射,擅使大刀。崇祯元年(1628)或二年(1629),十六七岁中武举,取得在军中任职的资格,开始军事生涯。崇祯五年(1632年),二十岁升游击将军……(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此处贾兰之“演习骑射”,即指吴三桂刚开始军事生涯。贾兰追逐“两只小鹿”,为吴三桂逐鹿中原埋下了伏笔。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追逐明朝所失之鹿。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又起兵抢夺清朝之鹿,“三藩之乱”爆发。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吴氏灭族。所以宝玉说:“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三、宝玉忘情”
本回宝玉让佳蕙给黛玉送茶,意指崇祯帝已使明朝走向正轨。所谓“送茶”指“下聘”。
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脂批道:“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详见第四十五回“秋窗风雨夕”)“凤尾”,喻竹。“龙吟”,常指箫笛之声,借指风中竹声;东汉马融《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出自《西厢记》)。”宝玉进去后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倒碗我吃。”又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出自《西厢记》)”脂批道:“真正无意忘情冲口而出之语。
宝玉直接上潇湘馆索茶吃;所谓“吃茶”指“受聘”。此处潇湘馆之景和“二玉”之“忘情”,意指在崇祯帝登基后明朝出现了一番中兴的景象。

四、“铁网山打围”代指“己巳之变
正当“二玉忘情”之时,形势却急转直下。
本回薛蟠以宝玉父亲贾政的名义,将宝玉从大观园诳了出来,道:“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薛蟠请宝玉是在他的书房。“书房”代指明清(金)战场。
薛蟠却在书房闹了一个笑话,将“春宫”的作者“唐寅”误认作“庚黄”,为“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的到来做好铺垫。“唐”指冯唐;“寅”指丙寅年(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庚”隐“更”;“黄”指皇太极,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所谓“唐寅庚黄”,意指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病逝,其子皇太极即位,是为天聪汗。所以所谓“冯唐”即努尔哈赤,“冯紫英”即皇太极。
冯紫英则讲了一个“铁网山打围”的故事,留下了一个“不幸之幸”的悬念。“铁网山”本指景山,此处代指北京(详见第十三回“潢海铁网山”)。所谓“铁网山打围”即指崇祯二年(1629)之“己巳虏变”(“己巳之变”)。“打围”,即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己巳虏变”: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于宁远城下,取得宁远大捷。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又大败皇太极于锦州和宁远,取得宁锦大捷。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逼北京。袁崇焕率关宁军千里驰援,在北京城广渠门左安门外两败皇太极,保卫了京师。但崇祯帝惑于阉党的流言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三月,皇太极还沈阳。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八月十六日,袁崇焕惨遭磔刑。
皇太极进攻北京无功而返,却意外地除掉了死对头袁崇焕,此即所谓“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参见第二十八回“紫英设宴”)
“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
“仇(qiú都尉”,代指努尔哈赤;“仇”隐“酋”。“仇都尉的儿子”,代指皇太极。所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实际上是指皇太极在宁锦大捷中被袁崇焕等击退后,再没向明朝发起大规模进攻。此处冯紫英(皇太极)脸上之“青伤”,则指“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在北京城下再次遭到袁崇焕等之重击。“兔鹘()”, 一种局部羽毛带赫色的白鹰。
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
沈世兄”即沈阳(盛京),皇太极进攻北京去了,所以“在沈世兄家”不见冯紫英
宝玉道:“你到底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了再走。”冯紫英道:“今儿说的也不尽兴。我为这个,还要特治一东,请你们去细谈一谈;二则还有所恳之处。”薛蟠道:“越发说的人热剌剌的丢不下。多早晚才请我们,告诉了。也免的人犹疑。”冯紫英道:“多则十日,少则八天。”
所谓“多则十日,少则八天”,意指在天聪八年和天聪十年之间,即天聪九年(1635),为后文埋下伏线。(详见第二十八回之“冯紫英”)。
本回宝钗到怡红院,也指“己巳之变”。
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薛宝钗即指“打围铁网山”(进攻北京)之皇太极,晴雯即袁崇焕。所谓“晴雯抱怨宝钗”,即指袁崇焕率关宁军千里驰援北京。所谓“晴雯误将黛玉关在门外、黛玉错疑宝玉”,意指北京朱明差点因“己巳之变”而亡;林黛玉之“呜咽”即为此也。薛宝钗之“离去”,则指皇太极率军退回东北。而林黛玉独倚床栏,抱膝含泪,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五、“嶽(岳)神庙”与“獄(狱)神庙”
本回对“小红”甲戌本有眉批道:“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庚辰本则批为“神庙”。
此处一为“嶽(岳)神庙”,一为“神庙”。
还有两回也有关于“獄(或嶽)神庙”之批。
庚辰本第二十回有眉批云:“茜雪至‘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此处同一批语中也是一为“嶽(岳)神庙”,一为“神庙”。
第二十七回对“小红”甲戌本又有侧批道:“且系本心本意,‘神庙’回内方见。”庚辰本则有眉批道:“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有也。己卯冬夜。”又道:“此系未见‘抄没’、‘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此处两个批语都为“神庙”。
那么究竟应该是“嶽(岳)神庙”还是“狱神庙”呢?其实这是个伪问题,《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不存在八十回后还有所谓神庙”的问题,而在八十回内又不可能出现所谓“狱神庙慰宝玉”之内容。所以所谓神庙”乃嶽(岳)神庙”之误抄。而所谓“(岳)神庙”太虚幻境之原型东岳庙,亦即第八十回之“天齐庙”。(详见第五回“太虚幻境”和第八十回“天齐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