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5|回复: 6

[其它] 近古代、当代中医理论的核心弊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0 1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古代,是指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的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阴阳方面
一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认为阴阳相并同存。
二是阴阳互推,阳来阴往、阴来阳往。
三是阴阳互根,阴根在阳,阳根在阴。
2.五行方面
一是方位五行的不确定性,即有的理论认为南火、北水、西金、东木、中央土。
有的认为西南、东南、西北、东北皆是土。
二是五行是相克相生,但没有论述五行的衰退特性。

当代中医理论传承了近古代理论。

近古代、当代中医理论的弊端:

1.无法区分阴阳、寒热、湿燥之间的区别。
2.无法确定阴阳、寒热、湿燥产生的主体,以及旺盛的体质状态变化特性。
3.阴阳、寒热、湿燥无法与物质体中的气、液、质有机联系和区别。
4.应用的阴阳理论与《黄帝内经》相违背。《黄帝内经》的阴阳观不是阴阳并存、阴阳互根、阴阳互转的概念特性。
即正西之中——西北——正北之中,是阴中阴;正东之中——东南——正南之中,是阳中阳。由此可知:东南无阴,西北无阳,由此否定了阴阳并存的概念。万物始生于无,这个无是包含无阴无阳的事物体,无生有的初始阶段是聚合力向特性,此时期没有阳性产生,只是阴性始生,因此否定了阳存根阴,阴存根阳这一基本概念。太极或大一始动,是纯粹的聚合之动,生水即在北,此时期为阴中阴之极,这一过程没有阴来阳往的现象发生,也否定了阴阳互转的概念。
但,对于有生命的事物体存在阴阳互转的现象。因为,只要是有生命的事物体就必须存在阴和阳。而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体,其不一定存有阳。
当有生命的事物体某个局部一旦散失阳性,可视之无生命迹象。
生命体,是具备了一呼一吸的交替运动过程,吸者为阴、乎者为阳,生命散失后是纯粹单一的呼或吸的运动。
5.应用的五行与《黄帝内经》相走。《内径》指的很明确:中央生湿,湿生土。中央到底是什么,可以生湿,湿又是什么可以生土?这一句话可以说出了三个事体的循环相生,即中央为a体,湿为b体,土为c体,a生b生c。这一过程并不是当今的五行中央为土。
6.忽略了刚柔在人体的作用。刚者,人之实体,包含有形的质和无形的质。有形的质为刚强或刚中,以固实体或液体存在,无形的质为刚弱,以气体形式存在。柔者,刚之逐渐衰败是也。也是具备实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只不过刚是由气——液——实体逐渐演变的过程;柔是由实体——液——气逐渐衰败的过程。《黄帝内经》的形,就是指刚,气是指柔。即刚的极致是形,柔的极致是气。而当今的中医理论根本没有此方面的研究。
7.忽略了神明在人体的作用。神并不是神话的含义,而是明的反义词,即暗之内涵。由此:刚柔、神明、阴阳、寒热、湿燥是五对,谁也不能代替谁并且都作用于人体的物质演变现象。在《内径》中都可以找到这十个字。而近代的中医和当代的中医理论,区别了这十种现象在人体的作用了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8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8 + 40 精典总结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即木火金水土,描述的是气血在身体内部的运动状态,是一种比喻。与我们能看见的自然界的五种木火金水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现代的中医理论,嘿嘿,还是算了吧,连传承都没有做好,还创新?真以为我们比古人聪明和伟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1: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否比较系统而简约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阴阳观(含寒热、湿燥、刚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4: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的,过一段时间或有充足的时间吧。

时间少,至少简单的总结一下。
时间充足就可以系统论述了。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5: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的阴阳观与易术那种阴阳学说还是有所区别的.
楼主在这方面观点新颖,期待过段时间有所阐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07: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近代近古代的中医理论来源于周易的哲学阴阳五行,黃帝内经的五行阴阳来源于原始的易经,原始的易经是自然的存在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