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1|回复: 6

曾侯乙“编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 12: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7-2 14:32 编辑 3 S0 L- R2 O7 t6 H
" z, ^& c/ E' j; I7 D
转自:华夏文明  ]4 O6 Z- B/ H/ `+ W5 h6 `- p! G' s; j2 `
) h. e; f  E  m2 B- ]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共 64 件,其中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钟一件。最大一件甬钟通高 154.4 厘米,重 203.6 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别悬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 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 2000 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全套编钟音域十分宽广,共有 5 个八度,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变化音,因此,能演奏中外各种曲调,能进行独奏、合奏、伴奏。演奏时由 3 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 3 个组的甬钟,另有 2 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举世瞩目。
; b- ~5 v4 z9 B" W  这套编钟年代为战国早期,它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E- N( ]3 N  j' \' ^
t2bzh.jpg $ y9 F1 k  i0 f) f3 h  f  y7 ~) e
t1bzh.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6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6 + 40 好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7-2 14:30 编辑 3 d3 z0 P+ f) ^* [  @

! j$ I. l; u! s4 }; l3 ~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曾侯乙
- y2 A# b7 A/ Y1 @. I3 p3 `; n
9 ?  Q) p$ H$ T# T4 q    “曾侯乙”是何许人也? . K7 ~+ L7 T+ B" [8 {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这位诸侯姓“乙”。据考证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因为他是“曾国”人,姓“乙”,又是一位诸侯,因此称他为曾侯乙。
0 I+ g2 |' _6 k& S2 a' z: M    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仅仅乐器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 E2 R" y2 u2 k4 X% j9 h+ A% N
    整套编钟共有60多枚,全部是由青铜铸造异常精美。编钟依次列在曲尺型铜木结构的钟架上。上下三层,总共加起来有60多枚钟。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3 I- ]! q5 j2 \  ]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 q$ ^- f0 p9 V7 U" m
    两千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不仅表明我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1 H( p. R8 h: L# N

+ {( v% A, t: L+ B% W7 p2 C曾侯乙头像复原图
$ N1 z! L/ V$ v' C- x' D  c c85e62.jpg " N( f5 M8 Y' C. D% _5 Q  r( z
c85e6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 l' p8 y4 i8 l; e# N7 {1 O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2 r2 @/ s2 P3 r, z' v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12: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编钟 2 ?1 p* u( k# ^/ D: B
/ o* L  X, l& n! i% _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 n2 i! H4 U1 t! H7 _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 N# Q5 m4 T/ u$ [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5 14: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乙编钟,当年曾振撼乐界,今日得此简介,的确名不虚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7-2 14:30 编辑 , u' h2 M! d. j1 R

% g5 X% I/ k- l曾侯乙墓
3 x1 b; U/ [) \  u: N" k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1977年秋,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该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5月上旬开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战告捷。通过出土博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 G- H- e' @& n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8 G( o% g; n- a( M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 $ }: S8 z& S9 P' [
  一九八一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 m- Y  `. n. `  M( V8 m" e# X3 t
zhym0146.jpg 8 p' a  {' h8 u
zhym1146.jpg
4 B# w1 ~* Q" _5 v4 E  |# T zhym2146.jpg # \6 I' {5 K/ M
zhy0b56e.jpg
) L- T  N0 h- u" u1 r4 A+ T zhy1b56e.jpg
  I. \9 p- e& g* F8 l qq697.jpg , ^$ z: \' x  t3 R$ s" B( S
qq690.jpg , X9 T5 \. A& a' ?
qq691.jpg
: L" i2 x9 O  e4 F5 E2 C9 p, c qq692.jpg 4 R) s" o8 F3 p
qq693.jpg % O+ \4 Y7 I, @8 i3 a/ ~
qq694.jpg 1 C) _! d. K; r! h1 u
qq695.jpg 1 i: |5 _5 E1 Y
qq696.jpg $ {. D" Z. u/ n$ i& t& a( O3 Z2 v
qq698.jpg
7 I7 I( B2 a8 O# x qq69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钟妈妈”王蒲琴
* r% Y. k: R5 i3 M% d1 k* P& V  王蒲琴原是随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从1988年开始钻研编钟的复制技术,并创办了古编钟文化发展公司,被称为“编钟妈妈”。多年来,经她复制的数万件不同型号的青铜编钟逐步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人也从她仿制的古编钟中领略到古楚音乐的魅力。8 X$ J: U) `6 o# S
zhym2346.JPG   {# D1 g$ ~) ^5 w0 q& }$ S* w! Y4 X
zhym224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