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51|回复: 14

[品读经典] 《中庸》之“天命之谓性”段中解(特请必须天天向上、厚德包物先生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09: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0-25 09:42 编辑

一、缘  起

跑题兄于沧浪茶馆发了一个名为“忠。”的主帖,全文如下:

弟弟对传统文化没什么兴趣。
他主要鼓捣水。

我曾有一个优点,脸酸。动不动就急眼,一急眼就发脾气。一次弟弟就说,“你就这么学易经的啊?”
我还有一特长,摔东西。发完脾气就后悔,一后悔就生闷气,一生闷气就摔东西。弟弟有次就说,“你要摔,别摔别人的,摔你自己的。”

立刻闭电了。得,改吧。

问题是我搞不明白,如何才能忠于自己——
哪一个我才是自己?哪一个东西才属于我?



青竹在此主帖7楼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由着自己的性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必须天天向上先生立即于8楼质疑道:
这后面好像还有一句:修道之谓教。这多半不是教人“由着自己的性情走自己的路”。


厚德包物先生则在9楼指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着别人和环境的性情,而不是顺自己的。

顺自己的就是贪嗔痴了。


  这就引出了如下问题:

  一、《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段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其中的“率性”究竟是率自己之性还是率别人和环境之性?

  在跑题先生的主帖中,虽然青竹、必须天天向上、厚德包物及其他会员围绕该帖7、8、9楼作了诸多的解释、说明、论辨,但都没有正面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鉴于在茶楼讨论上述学术问题不是很正规,青竹特来“儒学经解”版另开此专题继续讨论,并请须天天向上、厚德包物二位先生及其他关注此次论辨的坛友前来拍砖、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09: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0-25 11:25 编辑

  二、译 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天然赋予的东西,叫秉性;因循秉性的心志和行为,叫道;建立道的过程,叫教导。

  为版面简洁起见,原文字词的释义就不一一给出了,如对青竹译文所用词义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届时青竹再回答。

  以上译文,青竹认为是比较接近原文原意的,特邀嘉宾及其他坛友如果认为青竹的译文有误,请给出你们正确的译文。

  之所以先给出译文并请特邀嘉宾及其他坛友给出你们的译文,是为了此后的讨论能落到实处,避免离开原文原意的空泛之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5 13: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必须天天向上 于 2012-10-25 14:09 编辑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天然赋予人的共性特征,可称作人性;秉承人性的行为,总称为人之道;为行为确立原则与规范体系,可称为教化。

这里“可称作”没有或然之意,仅表示重言式命题的约定性。
“道”此处为中性词,只是总称人类行为的总和,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如“四达道”,但并不表明这些行为是否适宜(中庸),否则也就谈不上要“修道”了。
“心志”只有通过行为得以表达才有意义,而且与人性不易区分,故而舍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8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8 如此甚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6: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必须天天向上 先生,你是如何从“天命之谓性”看出其中蕴含“共性特征”这个意思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5 16: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里或许不得不涉及青竹的“中解”问题,有必要深入讨论。当然还涉及经典释义表述的学术化问题。这里或许没有争论,但至少应该有观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5 17: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译 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天然赋予的东西,叫秉性;因循秉性的心志和行为,叫道;建立道的过程,叫教导。

  为版面简洁起见,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0-25 09:42

1、青竹大哥可能不习惯古人的做法。古人说‘天命’,就是天来指定。
2、性是什么,就是固有的性能,好像男性女性,好像内向外向,推展开来,三岁看老,性格早定。谁定的?天。
3、什么是道,道是道路,也是规律,总之是环境山水的缝隙或者事物内在特性的缝隙,总是缝隙。
4、如何修道呢,不就是走路上,不要想小孩子一样走在大田里,水里,山上。
5、人的缝隙是什么,就是性格,客观事物的就是规律。所以要我顺着客观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别人和环境顺着我的喜怒哀乐。
6、但是大家不懂道呀,狂妄呀,自以为是呀,所以需要教。


请大家‘教’我,让我‘修道’,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5 17: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赞扬青竹大哥的态度,谦谦君子,甚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09: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青竹大哥可能不习惯古人的做法。古人说‘天命’,就是天来指定。
2、性是什么,就是固有的性能,好像男性女性,好像内向外向,推展开来,三岁看老,性格早定。谁定的?天。
3、什么是道,道是道路,也是规律, ...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10-25 17:18
  我们这里解读的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故,“性”、“道”、“教”等已经被言者作了明确的界说,先生这种撇开原文大谈自己原有见解的做法,是对原文及其作者极大的不尊重。

  无论是解读古人还是今人的文章,我们都不能撇开原文而将己意强加给作者。在这一点上,必须天天向上 先生就比你强百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09: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里或许不得不涉及青竹的“中解”问题,有必要深入讨论。当然还涉及经典释义表述的学术化问题。这里或许没有争论,但至少应该有观点。
必须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10-25 16:54
  “天命之”的“之”是泛指,即既可以是“共性特征”,也可以是“个性特征”,也可以是其他方面。也即,只要是天命的东西,作者都视之为性而不特是“共性特征”。

  信、达、雅,信是基础也是根本,离开了信这个基础和根本,我们的解读就很难“中”了。

  对于本段文本的解读,先生除此之外虽在表述上与青竹略有差异,但基本意思相差不远,所以,下面我们讨论的焦点当是“天命之,谓道”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希望必须天天向上先生能为自己的解读提供有力、可靠而充分的证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6 1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必须天天向上 于 2012-10-26 21:05 编辑

不然。
“天命之谓性”是一个典型的概念定义句型,它表达的是一个重言式语词命题,把“性”定义为“天之所命”。既然是概念定义,那么作为一个概念就必须具有对这个类的普遍概括性,因此只能指“共性特征”,而不能是“个性特征”,否则就失去了对于人这个类的概括能力;
另外,“共性特征”也是后句“修道之谓教”的逻辑后承,也就是说,“修道之谓教”在逻辑上要求“性”必须是共性之性,否则也就只好各修各的而无从“教”起。

于是,这其中就有一个如何理解“信”与“达”的关系问题。“信”不能暗示概念的紧缩,必须切中著作者的表达意图才能满足“达”的要求,其中的关系可以在语词分析和上下文的逻辑规定中寻找线索。如果将“信”仅仅定位在相应文字的直译,这最多只能做到字面上的“信”,而不能达到对于作者意图的“信”。

此其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6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青先生“中解”的讨论,我想在先请教先生对于“中解”的最新定义及其适用手段后再进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6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本段文本的解读,先生除此之外虽在表述上与青竹略有差异,但基本意思相差不远,所以,下面我们讨论的焦点当是“天命之,谓道”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希望必须天天向上先生能为自己的解读提供有力、可靠而充分的证据。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0-26 09:46


不能同意青先生的这个判断,即便从字面上来看,青先生的后半句似乎存在逻辑问题。
既然“因循秉性的心志和行为,叫道”,则又如何理解“建立道的过程,叫教导”呢?既然“道”可以凭借“因循秉性”即可抵达,那么这个“建立”又是何意?谁建立?用什么来建立?如果还是依据秉性去建立,那么这个“教导”又是何谓?关键是,这个“建立”起来的“道”与“因循秉性”获得的“道”是同一的吗?如果是,那么如何理解同一的“道”却又有一个“教导”另一个的可能和必要?如果不是,那么在一个表述中一个语言符号能做两种使用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21: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必须天天向上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27 0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论坛戾气逼人,背后骂人固然“丢人现眼”,满口谀辞更令人“不耻”、“害臊”。如青竹有兴趣不妨移步国学论坛继续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06: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2-10-27 07:14 编辑
1、青竹大哥可能不习惯古人的做法。古人说‘天命’,就是天来指定。
2、性是什么,就是固有的性能,好像男性女性,好像内向外向,推展开来,三岁看老,性格早定。谁定的?天。
3、什么是道,道是道路,也是规律, ...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10-25 17:18
天是自然存在的现象,命是人类认知给下的定义,之是定义,性是定义的性质,如男性和女性。天命之,谓性。自然存在的现象例如人类,人认知命名为男性和女性。道是道路、规迹、规律。修道是人为的作用,人认知规律后以规律办事。教是前人认知规律后以规律办事的实践经验,来教导后来人。
靑竹大哥的中解做为学术研究的作风是对的。国学在现实中的应用要在实践中加以引申才对。厚德包物只是认知方法的区别,解释的也是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