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1|回复: 6

[中国网荐稿]古音韵学初阶(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12-11 15:17 编辑

古音韵学初阶(下)
(温煦港湾总群2012年11月21日讲稿)
上次讲课里给大家讲了古音中的声母部分,今天接着往下讲韵母的部分,也就是韵部。
王力先生在对前人声部研究、分类的基础上,把上古韵分为十一类共三十部,每部也选一个属于该部的字代替。请大家看下表3:
图表3.jpg
我们看看这个表,会发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每一类都分为阴、入、阳三声,其中第五类没有阳声,第十类和第十一类没有阴声。这个阴、入、阳三声是怎么分的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阴声:每一类的第一个韵部都是开尾韵、元音尾韵部,所谓“开尾韵”就是没有韵尾的韵母,元音尾韵就是复韵母的韵尾是i(汉语拼音里还有o、u),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阴声韵部”,简称“阴”。
2.入声:每一类中的第二个韵部是收清口辅音的[k]、[t]、[p]尾的韵部,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入声韵部”,简称“入”。
3.阳声:每一类中的第三个韵部是收鼻辅音[ŋ]、[n]、[m]尾的韵部,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阳声韵部”,简称“阳”。
其次,我们看属于同一类韵部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元音相同。比如第一类中的之、职、蒸三部,它们的元音都是[ə];第二类支、锡、耕三部,它们的元音都是[e]。
2.有韵尾的,韵尾相近,比如第一至第六类,入声的韵尾是[k],阳声的韵尾是[ŋ],都是舌根音尾;第八类、第九类入声的韵尾是[t],阳声的韵尾是[n],都是舌头音尾;第十类、第十一类的入声韵尾是[p],阳声韵尾是[m],都是唇音尾。
也就是说,同类的三个韵部,语音形式最为相近。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11-22 22:33 编辑

为了便于辨析各韵部之间的关系,《通假大字典》根据元音相同或相近的情况,把三十韵部分成甲、乙、丙三类,制表如下(表4):
图表4.jpg
好了,这个表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记住,因为下面我要介绍的有关与韵部的术语,都要参考它来说明。这里要说明一下:在第II横行的“药”,相当于表3中第五类中的“沃”;丙类第一横行中的“葉”韻,相当于表3中第十一类的“盍”,只是不同书中所用的代表字不同而已,不是另外的韵部。
关于韵部的术语主要有如下5种情况:
1.叠韵:也作“迭韵”,就是借字与本字同一个韵部,韵母是相同的。如果在文学作品中用为韵脚,同韵部的字一定押韵。比如《楚辞•九歌•国殇》的开头两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两句用普通话读出来,“甲”韵母是ia、“接”韵母是ie,是不押韵的,但是查查上古音,它们同属于盍部,也就是韵母都是[ap],在上古音中是押韵的。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2.对转叠韵: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在一个韵类,也就是上表4中同在甲类或乙类或丙类中的同一横行,主要元音相同的韵部之间,就是对转叠韵关系。比如,大家看表4的第一行,就是甲类的第一行,三个韵部是幽、觉、冬,那么幽部与觉部、幽部与冬部、觉部与冬部,就是对转叠韵关系,因为幽、觉、冬属于同一韵类(即上面表3中的第六类),主要元音相同;再看乙类的第一行,有歌、月、元三个韵部,歌部与月部,歌部与元部,月部与元部,也属于对转叠韵,因为歌、月、元三部也是主要元音相同的同一韵类(即上面表3中的第九类)。所有十一韵类都是这种情况。在对转叠韵中,常见的是阴声与阳声对转和阴声与入声对转,简称“阴阳对转”和“阴入对转”。古代对转叠韵也属于押韵的情况,比如《楚辞•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以“上”、“下”为韵,上古音阳部,下古音鱼部,鱼部与阳部就是阴阳对转关系,属于押韵。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春晚小品,一个南方老哥说“上”、“下”时发音非常相近,一位北方大嫂老是听不明白,南方老哥急了,说“北方人就是‘上’、‘下’不分”,其实在古音中上、下的确是读音很相近的,因为它们是阴阳对转叠韵关系。现在很多南方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所以有的南方方言里会“上、下不分”,当然这是北方人的听觉,当地人分得是很清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在通假字中还是在文学作品的用韵中都非常常见。
3.旁转叠韵:还是看表4,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属于1-8小类中的某一竖行,这些韵部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就是旁转叠韵关系。比如第1行,有幽、宵、侯、鱼、支、之6个韵部,它们都是阴声韵部,所以它们之间就是旁转叠韵关系;第2竖行有觉、药、屋、铎、锡、职6个韵部,它们都是以[k]为韵尾的入声韵部,所以它们之间也是旁转叠韵关系。其它的竖行韵部之间都如此。旁转叠韵古代也可为韵(押韵),比如《楚辞•九思》:“三光朗兮镜万方,斥蜥蜴兮进龟龙,策谋从兮翼机衡,嗟英俊兮未为双。”这四句里,以“方”、“龙”、“衡”、“双”为韵,古音中“方”、“衡”都是阳部字,“龙”、“双”都是东部字,看上去是不押韵,但是我们知道阳部与东部是旁转叠韵关系就会明白,它是以阳、东旁转叠韵为韵,用的是密韵。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4.旁对转叠韵:在表4中,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在甲类或乙类或丙类,但既不属于同一横行,也不属于同一竖行,这些韵部主要元音相近、韵尾发音部位相同,它们之间就是旁对转叠韵关系。比如甲类中,幽部与药部(沃部),即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而其元音[u]和[o]发音相近,所以可旁对转;觉部与东部,也是既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它们的韵尾是[k]和[ŋ],都是舌根音尾,发音部位相同,所以也是旁对转叠韵关系。
5.通转叠韵:还是看表4,有三种情况:
(1)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属于IV-VI类中的某一横行,但不属于同一个韵类,也就是不是同在甲类、乙类、丙类的一类里,这些韵部主要元音相同,属于通转叠韵关系。比如,鱼部与歌部,它们同在一个横行,鱼部属于甲类,歌部属于乙类,而它们的主要元音都是[a],所以是通转叠韵。其它的都如此类。
(2)借字与本字同属于2、5、7三个竖行,但不在同一个竖行,也不在IV-VI类中的同一横行,这些韵部都是塞音收尾的入声韵,也属于通转叠韵关系。比如觉部与月部、屋部与物部、质部与缉部等等。
(3)借字与本字同属于3、6、8三个竖行,但不在同一个竖行,也不在IV-VI类中的同一横行,这些韵部都是鼻音收尾的阳声韵,这些韵部之间的关系,也称为通转叠韵。比如东部与元部、真部与侵部等等。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述5种韵部关系中,以叠韵、对转叠韵、第三韵类(鱼、铎、阳)与第九韵类(歌、月、元)通转叠韵的现象最为常见,其它相通的现象都比较少见。不过还是那句话,“少见”不等于没有,这个大家要注意。比如甲骨文中的“凡”字,就是“盘”之象形,也是“盘”之初文,“凡”、“盘”是古今字关系,二字读音应该是相近的,但我们看看“凡”古音在侵部,“盘”在元部,好像韵部差得太远,可是侵、元二部是属于上面所说通转叠韵关系中的(3)的情况,所以它们是通转叠韵关系,也是音近的。是因为“凡(盘)”古音本来是在侵部的,后来“凡”被假作它用,所以又造了一个后起字形声字“盘(盤)”代替它的本义,又因为侵元通转叠韵之故,转入了元部。
再比如《诗经•大雅•殷武》里有这么四句“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其中“监”、“严”、“滥”都是谈部字,而最后一句的“遑”是阳部字,今音读来不押韵的,所以有的版本为了押韵,把第二句的“严”改成“庄”,以求与“遑”押韵。但我们看看上表,“阳部”和“谈部”属于“通转叠韵”的第(1)和第(3)种情况,这二部是通转叠韵关系,在上古音里可以视为押韵,所以根本没必要更改文字。
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声、韵是分开讲的,而具体运用时,比如在考证通假字时,一定要把声、韵一起分析,断然不可分离,因为文字的读音是声韵一体的。而且声纽非常重要,有时候只要声纽相同或相近,即使是韵部差距较远,也可通转通假;如果声纽不相同或相近,就是同韵部的字也不通假,这个大家得有这个意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大家的讲的音韵学初阶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些,不过还没完哈。因为可能有朋友会说了:这也够复杂啊,我理解不了!那没关系,就死记硬背好了,把我上面举的声母、韵部的表格记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住,再死背一部分常用字的声纽和韵部,就够用了。
还有朋友就问了:你这里说哪个字古音是什么声纽咧、什么韵部咧,你怎么知道的?反正我不知道,我上哪里去查啊?
这里给大家推荐二书一网站。二书就是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两本都是工具书,新浪共享里有下载。这书象字典一样的,要知道哪个字在古音中属于哪个声纽哪个韵部,查查就成了。
一网站就是东方语言学网上的“上古音查询”页面:
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只要在下面的对话框里输入要查询的字(繁体),点“查询”按钮就搞定。其中声纽就是左上角的“中古声母”,韵部就是王力、白一平、郑张尚芳、潘悟云四位先生所设的韵部(有些字有差异,这个可以自行判别。)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想便于随时使用,就先得多花点功夫和时间,多背一些常用字的声纽和韵部,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我记住了“圭”这个字声纽韵部是见纽支部,举一反三,我就会知道,凡是从“圭”得声的字基本都是喉牙音的字,而且基本都是在支部,比如哇、娃、洼、蛙、恚、鲑、觟、挂、佳、卦、闺、桂……等等,它们都是喉牙音、支部字,我记住了一个字,就等于记住了一大*片,明白了吧?当然也不能死掐,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记忆,比如“华”字,古音是匣纽鱼部,我们可以明白从华声的字应该是喉牙音鱼部字,比如哗、嬅、崋等等,但是有例外了,比如烨、晔、皣这几个从华声的字声纽虽然也是匣纽,但韵部却是在盍部,不是在鱼部,这是因为鱼盍通转叠韵之故转入的。这种情况就需要特殊对待一下。
其次,如果想有更深的悉悟和理解,大家可以多翻翻《古字通假会典》,这个网上也有下载,看看里面的通假字,对照我上面讲的方法,分析一下它们为什么会通假?它们的声母韵部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看得多了,自然也就加强了记忆和理解,在运用时也会得心应手,所谓“细心揣摩,渐及从心所欲”!
讲完了,谢谢各位捧场!
【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