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42|回复: 12

[原创] 解读《老子》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1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一书诚如其秦汉之际的编撰者所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载于《老子》中的思想言论本身的表述是清楚无误的,但编撰者却已然预见到,这种“若反”的“正言”是很难被小康世界的世人所接受的,所以最终会“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纵观楚简本抄成至今的两千余年,小康世界之人对《老子》的解读基本上是属于误读和曲解。这种误读和曲解既包括各种多如牛毛的注疏,也包括《老子》自身文本的流变。究其原因,无非是世人不是以小康解读大道,便是试图将大道纳入小康,这是产生《老子》解读误区的根源。
  
  一、名为解老,实为反老
  
  目前可见的最早以解说《老子》为主旨的著作当属相传为韩非子所著的《解老》、《喻老》。然而,《解老》、《喻老》却是地地道道的以解老之名行反老之实的先驱。
  
  譬如,至少在秦汉之际,老子学派便已旗帜鲜明地批判并倡言杜绝礼义,而《解老》的作者却仍然以国家天下有礼义为有道,云:“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治民事务本,则淫奢止。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通淫物,所积力唯田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
  
  二、篡改原文,曲解原意
  
  至少从秦汉之际起,老子学派便明确指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即,老子学派所推崇的道并非恒常之道,然而,《解老》的作者却将原文改为“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彻底篡改了《老子》的原文原意。或许这样的篡改很有玄学味,竟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被绝大多数后人所默认。
  
  实际上,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无论如何句读都不可能包含“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的意思。因此,将“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篡改为“道之可道,非常道也”,这是赤裸裸地曲解《老子》。
  
  三、偷换概念,注入己意
  
  在先秦,道、德、道德是三个具有独*立义涵的概念,三者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却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在《老子》一书中更是如此。然而,后世特别是当今的一些道德先生却利用一般人对道、德、道德三者的理解比较模糊的不足,偷偷将《老子》中的“德”换成“道德”来说事。
  
  在《老子》中,道、德都有多处界说,只要忠实于原文并认真品味之就绝不会将《老子》书中所言的道、德与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道德”概念混淆的。非要将《老子》书中的德等同于“道德”,不是没有认真阅读《老子》原文,就是为误导他人而刻意为之。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20 愿闻其详。。。。。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1: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误用假借,以音害义
  
  楚简本《老子》云:“宠辱若缨”,帛书本读为“宠辱若惊”,从善意的立场来看,这是帛书本的编撰者因循同音、音近假借所造成的无心之误。但不管帛书本的编撰者这种修改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宠辱若惊”所传达的意思都偏离了《老子》原意。
  
  从目前所有的版本都有“道法自然”来看,老子学派所推崇的是让万物依各自的道性自然生发,一切人为设置的羁绊都在其避免和去除之列。因此,《老子》既反儒家的三纲五常,也反墨家兼爱与鬼政,同时也反对法家所造的法物。
  
  缨是套马用的绳索,因为有了缨,马便失去了自由,“宠辱若缨”就是告诉人们,无论是宠还是辱,都似套马索一样令人失去自由,活得不自然。这样的意思与“道法自然”的旨趣是一致的,可是,“宠辱若惊”不仅令人不知所云,同时也偏离“道法自然”的旨趣。
  
  以上例子说明,音读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音读是否可靠最终还需要用上下文乃至全文的意旨来审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3: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3 编辑

[quote]  四、误用假借,以音害义
  
  楚简本《老子》云:“宠辱若缨”,帛书本读为“宠辱若惊”,从善意的立场来看,这是帛书本的编撰者因循同音、音近假借所造成的无心之误。但不管帛书本的编撰者这种修改是有意 ...
师兄此解,合符道德经原意。不知老子为何不用“羁”字?
更令浑沌迷惑者,古人因何常用假字?刻意还是无意?
望师兄指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6: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2-7 16:41 编辑

回师弟:
1、羁为马络头,是防止马在行走时吃草用的,无法表达出缨的义涵。
2、古人喜欢用通假字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先秦乃至汉朝时期的文字数量还很有限,并不是每个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写文章时就用一个现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示那个还没有造出的字,这叫假借。
二、先秦乃至汉朝时期记载文字的材料太少、太贵,古人上课时基本上都没有课本,靠的都是老师的口传和学生自己的耳受,学生记忆老师所讲的知识也主要是通过朗诵进行,久而久之朗诵便成为一种读书的习惯——哪怕有书本也要诵读。因为是诵读,所以对于文字字形的要求就不是那么严格,只要是音同或音近就可以了。比如,“早上”和“蚤上”诵读出来都是一个意思,于是便有了用同音或音近字记录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
三、还有一种情况是,古文字有一个逐渐分化、细化的过程。比如,“可”这个字原先就承载着“负荷”、“可以”、“能够”、“何”等意思,后来有人给“可”字加上一定的偏旁,“负荷”的“荷”、何以的何便从可那里分化了出来,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古(原字)今(分化字)字。
在文字分化的过程中,因为书写习惯的原因,有的人还是喜欢写古字,于是在不清楚古今字的今人看来古籍中便有许多的“错别字”,如帛书本《老子》中的“冬——终”、“胃——谓”、“皮——彼”、“勿——物”等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7: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3 编辑

谢谢师兄,浑沌学习了,还望师兄继续发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4 编辑

抛开讨论的内容不说,只说治学的态度,青竹先生这样一个人怎么么始终分不清“主观”与“客观”之间不可僭越的界限呢?每个人都可以对《老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每个人也都能说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是唯一正确的。但是究竟正确与否,评判的权利只在于读者,而不在于作者。过多地表白自己的正确{何况唯一正确}性,除了毫无意义之外,也反映出先生对于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认识上错误,这其实是很要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4 编辑

再说一点内容方面的:
   虽然竹简本〈老子〉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抄成年代最早的版本,但,这并不能证明它就是“老子”原始版本,也不能证明原本“老子”是用楚文字抄成的。同时,没有证据能证明周朝官文和楚文是一种文字。这样的话怎么能说楚文最能反映著者的原意呢?相反,从史料中关于“老子”这个人的记载来看,〈老子〉原始版本不可能是用楚文抄录而成的。
    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先生提出的“惊”当为“缨”的问题失去存在的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4 编辑

恒改为常当为避汉文帝讳。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40 言简意赅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4 编辑

[quote]再说一点内容方面的:
   虽然竹简本〈老子〉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抄成年代最早的版本,但,这并不能证明它就是“老子”原始版本,也不能证明原本“老子”是用楚文字抄成的。同时,没有证据能证明周朝官文和楚文是一种 ...
赞成先生的观点。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②,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③。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④。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⑤。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看起来似乎“宠辱若缨”更易于理解,不过不如“宠辱若惊”的程度上更细腻,更深刻一些。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1 19: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4 编辑

介绍大家阅读。。。。。。。。
积极发表自己意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1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5 编辑


青竹兄的开场白很好,提到了大同小康。但一二三四值得商榷。
一,韩非子之“礼义”非指周礼之征府诸侯间的卿卿我我的礼制,而是泛指的客套友好交往,义,疏财仗义,合道的分配。
【《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不该做的做了,与后句一样表示谴责。
有道的时候(指生产正常人民安居乐业)却走马奢侈;无道的时候在郊外驻马屯兵。
粪,肥也。。甲骨文是双手、箕、扫帚和箕内肥料。。篆书将表示肥料的三点写作米(屎)。
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曲得粟,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何谓易行?性止淫也。
“走马以粪”当解读为:骑着马或坐马车到处晃荡奢侈玩乐——以公利肥私己。】
二,道之可道,非常道。即不正常的道胡说八道歪门邪道,理应是正解。
道是一切规律的总和,显然只能发明而不能论道。甚至有尚未揭示的道。
马王堆三号墓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并未避讳汉文帝刘恒,天高皇帝远,不避。而王弼与汉朝刘恒相隔甚远,无须避讳。
“常”与“恒”应是两个版本。无论“恒”“常”,均指不可变,所以不可道。
恒,疑避讳勾践的父亲允常王。《道德经》之古老,《诗经》就有因战乱盼望烹小鲜者的诗句,而勾吴勾践恰恰都是北上维和并南粮北调开挖京杭运河为鲁国人民带去福祉的烹小鲜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23: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5 编辑


国风·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匪风,那种风气;匪车,那类兵车。
周道,周代王政。。怛啥?兵祸也!
亨鱼,烹小鲜。好音,美好的愿望。
北方东部居民期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圣人,他们将鼎力支持。
周初战乱,北方东部居民九死一生。死,“西归”也,谁死?
但愿周人死了去,滚回西方去,这才是北方东部居民的心愿。
《道德经》在周初已经存在,诗人引用“烹小鲜”之典。
周人获吴越道家的教训,或能改造征府以减轻民之疾苦。
道高只一尺,解道之难难于去一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8 0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5 编辑


三,道、德、道德是三个具有关联的概念。
道,一切规律的总和。合规律即有道,大道即大同,小道即小康不经之谈。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从人行。因人之行为而有所得。
道德,有道之德,天道人德。白话“道、德、道德”三词义趋同。有则善,
帛书《老子》编辑痕迹明确:添加了许多“也”,即用语已辞断句。将开宗明义的哲学主题“道”拉后,将社会人文副题“德”提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