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0|回复: 0

[易学杂谈] 周易源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6 1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易》源文献

    依据文献的记载,《周易》是从《归藏》、《连山》发展而成。《周礼·春官·太卜》里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各家注疏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连山》是夏朝时的《易》,《归藏》是殷商时的《易》,《周易》是周朝时的《易》。至于《连山》、《归藏》又是由那里发展而成?古有《三坟》之说。《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在《尚书·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三坟》,分三部分:一是天皇伏羲氏的《山坟》,二是人皇神农氏的《气坟》,三是地皇轩辕氏(即黄帝)的《形坟》。伏羲氏的《山坟》后来被夏人继承发展成为《连山》,神农氏的《气坟》被商人继承发展成为《归藏》,轩辕氏的《形坟》被周人继承发展成为《周易》。尽管它们的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六十四卦的大体匡架还是一致的。说明《三坟》的源头是伏羲氏的《山坟》。《系辞传》里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耒吕,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说明《易》的发展经历了伏羲、神农、黄帝三个阶段。再加上《连山》、《归藏》、《周易》三个阶段,《周易》是在伏羲创制八卦之后经六步发展而成。我国文献的这些记载,虽然在转述中出现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总的传承却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不相信这种说法,一定要另找源头呢?我想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伏羲制易的传说中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二是古《三坟》在汉代失传,唐朝时才又被人重新发展,令人怀疑为伪书。关于神话色彩,我们无法要求古人不要把话说得神乎其神,只能自己在读书时,让它洗尽铅华露真容。比如《系辞传》里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制《易》。在《天皇伏羲氏皇策辞》里说:"惟天至仁,于草生月,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来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无非是说,在春天的时候,天降大雨,黄河泛滥,伏羲在河边见到一匹生有河图斑纹的龙马,泅水而来,受河图花纹的启发,画出了八卦。用八卦的伦理去教化大家,上上下下都变得安定了。所谓龙马,不过是对八尺以上的马的一种称呼,河图不过是马背上的花纹图案,这匹马背上天生的花纹图案表现了较多的自然信息。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也就不会因为神话色彩而疑虑重重了。况且《系辞传》里已经说了,八卦的创制主要是依据仰观俯察,河图只不过是启发了灵感。至于《三坟》的真伪问题,山东大学王兴业先生有《三坟易探微》一书,考证翔实,提出《古三坟》非伪书说,把《周易》源头的考证推进了一大步。

二、《易》之为书

    《周易》经历了六步发展成书,积淀了几代圣智哲人的精华。然而我们今天一提起《周易》,人们立即就会说它是一部算卦的书。诚然,《周易》确实可用于卜筮,但就它的内容讲,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象、数、理、占。算卦属于"占"的内容,并不是《周易》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前人常常把卜筮与易道的关系分为体用。就是说,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简单地把《周易》看成一本算卦的书,不能不说是一种仅知其表的浅见。从古及今,凡是有据的传承,都认为伏羲始制八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也是为了治天下。用什么治天下?就是用易道。孔子所以特别看重《易》,也是为了以道治天下。正因为是道,它才被历代统治者立为群经之首,万法之原,一直被当成一部不朽的圣典,仰之弥高,传之祢久。而算卦历来就被看成是一种术数,小道而已。就是在礻几祥盛行的西汉,司马迁也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卜祝显然是被当成一种不能太认真的把戏,当然不会因为《周易》是卜书,而被列为经首。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大多要孜孜学《易》却不重视算卦,并不是不知《周易》可用于卜筮,只不过是不愿舍本逐末罢了。

    那么,《周易》究竟向人们提示了什么样的道?如果简单用两个字回答,就是"阴阳"。所以《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也说:"易以道阴阳。"稍加阐释,即《周易》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因为最初制易的时候,甚至连文字还没有,当然它不可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这样明确地把它写下来,但这个主题哲理,在《周易》里还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自己的体系,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宇宙运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认识。阴阳鱼的太极图,在一个立体浑圆的统一体里,黑白对立,中间用一条流动的曲线分开,就正是要向人们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不就是对宇宙一分为二整体性认识的注解?除此之外,《周易》还用十二消息卦直观地向人们图示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由量变积累而导致质变的规律。六个阴爻的坤卦,具有纯阴的性质。在阴阳对立消长的运动中,下生一个阳爻,就变成一阳复生的复卦;再生出一个阳爻,就成为二阳来临的临卦;生出三个阳爻,就是三阳开泰的泰卦;生出四个阳爻,阳爻显然超过半数而盛大起来,于是成为四阳强壮的大壮卦;等到五个阳爻出来就变成六爻纯阳的乾卦。从坤到乾,卦的阴阳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阳气盛极,又会在阴阳消长规律的支配下,向阳消阴长的对立方面发展。乾卦又会在阴爻的逐爻生长中最后变成坤卦,阳的质变成阴的质。从质变的过程来看,都是从初爻变起,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由量变的积累导致质变。《周易》还认为,事物总是以一种波浪起伏、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便可察觉出来。孔颖达说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是"非覆即变"。"变"指两卦六爻的每一爻阴阳性质都相反,"覆"指整个卦画上下佤转,这样排出的序列清楚地表现了一种波浪起伏、连贯演进的思想。其实许多前后相承的卦,仅从卦名的意义上即可看出这种波浪演进的规律,如乾和坤、泰和否、谦和豫、临和观、剥和阳、蹇和解、损和益、决和女后、既济和未济等等。这些相反或相对的卦所以要连续地排在一起,正是由"物极必反"的易理决定的。作者认为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规律,决定了事物总是以一种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尤其是全书的最后一卦,它显然表示的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的完成,然而却不用表示成功的既济卦收尾,而是在既济之后用未济卦来结束全篇。这当然是想人们说明,成功之后又会有新的起点,前一个周期的成功中包含着后一个周期的未成功,接下去会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这还不是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吗?这与我们现代哲学中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何等相似。

    通过以上撮要性的简单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被当代哲学验证了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规律,下来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周易》里都有所提示,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与现代不同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如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文与质、同与异等等掺学范畴,《周易》里都有十分精微的显示。这些足以说明,《周易》是当时的圣人用以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部有关宇宙观及其宇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著作,从根本上讲,它是一本向人们昭示宇宙大道的书。

三、《易》之缘起

    关于《易》的缘起,时下有种种说法,但多数是不能证实的一种科学猜想。说法太杂,无所适从,反而不如回归到传统上来,按有据的说法去讲。这就应当首先依据《系辞传》,因为它毕竟是最早说明《周易》的著作。原始反终,相信《系辞传》要比相信某种猜想可靠得多。

    《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这段话可以证明,《周易》从它一开始创制就是为了提示天地万物之道,从而用以济物利民。它是在作者长期仰观府察的基础上,用卦画的形式,对天地框架的模拟,对宇宙生成的模拟,对宇宙运动发展规律的模拟。天地的框架、宇宙的生成是个什么样子呢?《系辞·上》里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对宇宙生成与易经的创制作出来的统一解释。"两仪"在法象上指是天地,为什么不说天地而要说两仪,这是因为两仪不仅指天地,它主要指的是阴阳两个对峙的仪象,天地只是两仪最大最著的具象。两仪从哪里来?来源于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宇宙的原始状态。因为是最遥远的存在才称作太极。太极怎样生出两仪?这须借助阴阳鱼的太极图来认识。(太极图不知何人所制,但它的起源很古老,西安半坡出土的陶罐上就有阴阳鱼纹)。太极图是在一个浑圆里,以一条流动的曲线中分,半为白(阳),一半为黑(阴),习惯上称作阴阳鱼。其实遭的并不一定就是鱼,其更抽象的意义是阴与阳的胚胎。中间所以要用曲线作界,也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要向人们说明这个浑圆的流动。古人认为,宇宙最远古的状态是浑沔未分的元气,它是产生后世万物的胚胎,里面蕴含着生机。元气流动一分为二,于是游离出阴气与阳气,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这就是传说的天地开辟,也就是宇宙最初生成的,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依据对天地历象的观察,从而逆推出来的。太极图的标准画法应当是:中间流动的曲线,其两端应在上下垂直的位置上,曲线作纵向流动。按照易图的惯例,上为南、下为北。在我国中原地区观察地天历象的变化,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一年的阴阳分界正在冬至要夏至的分界线上,冬至是太阳从离我们最远的南端开始逐渐向北靠近运动的起点,而夏至则是太阳从离我们最近的北端开始向南远离运动的起点。太阳向靠近我们的方向运动阳气就逐渐生长,阴气就逐渐消退;反之则阴气逐渐生长,阳气逐渐消退。春分与秋分两个点上正是阴阳持平之处,不过春分的趋势是阳长阴消,明显的变化是天气越来越热。而秋分的趋势则是阴长阳消,天气越来越冷。每一个回归年,天地历象都会重复一次这样周期性变化,永恒不变。探求这种运动的原因,才促使人们体悟出宇宙就是这样产生的。宇宙运动的最初原动力不是上帝推了一把,而是阴阳的产生。"两仪生四象"也是对天地仰观府察得出的结论,阴阳产生出来后,只要宇宙在运动,就必然会出现四象。比如一座山峰,只要分出阴阳,太阳一出就是前阳后阴,正午时就是前后皆阳,日落时是后阳前阴,夜间就是前后皆阴。最明显的是月象变化,月满为阳,月晦为阴,阴阳两象一产生以为,就必然要出现上弦月,下弦月的过渡。对宇宙来说,最初是浑圆一体,浑圆产生阴阳,阴阳就呈现出四象,用一个简单的图表示,就是:从受光的角度去看,四象就是阴阳向背;从方位上去看,四象就是上下左右,或东西南北;从季节上去看,四象就是春夏秋冬。《周易》怎样模拟四象呢?朱熹解释时,以阴阳爻两种符号为基础,组合出四种符号,对四象作了模拟,解释说:"四象者,阳之上生一阳则为二,而谓之太阳;生一阴则为二,而谓之少阴;阴之上生一阳则为二,而谓之少阳;生一阴则为二,而谓之太阴也。"这个讲*法比较符合天地自然的本来面目与《周易》的实际。至于"四象生八卦",这就非常明确地是在说八卦的起源了。四象怎样生出八卦?《系辞·上》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下》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就是说,六十四卦所以要以六条爻线组成一卦是"兼三才而两之"。那么三爻的八卦显然是引入了三才的观念。用爻画对四象加以模拟,每一象只有两条爻线。如果按三才的要求增为三条爻线为一卦,阴阳爻两种符号就可以配出八种不同的卦图来,这就是乾三、坤三、艮三、兑三、坎三、离三、震三、巽三。于是产生了八卦。为什么要引入三才的观念呢?从《系辞》说的"三极"可以体悟出,这是古人对空间的模拟。古人认为宇宙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合成。《淮南子·齐俗训》里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宇。"宇宙不仅是历象所显示的古往今来,还包括三维的空间,所以要对宇宙进行全面模拟,还必须加进三维的因素,三极就是三维,只有上下左右仅是两维的平面,宇宙是立体的,还必须加上前后这一维。就是仅从两仪上分析,有了两仪,也自然会出现一个两仪之间的中,空间应当是上中下、左中右,《老子》把这种情况称作"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认为上是天,下是地,天地之间就是万物,万物以人为代表,故中为人,这就是"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如果从物种演化上看国有牝有牡就会生出新的生命,有父本有母本就会生出新的物种,有父有母就会生出子女。只要有了阴阳,第三者就会产生,这就是"二生三"。三是衍生的开始,所以《周易》里看重"三"。《系辞传》里说"参(三)伍(五)以变",《说卦》里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生卦。"三是奇数,奇数为阳,故称三为天数;二为偶数,偶数为阴,故称二为地数。阴与阳的二与阴阳衍生的三,合起来就是五,所以三与五里蕴藏着天地变化的玄机。

    八卦产生之后,按照《系辞》"因而重之"的说法,就是把两个三爻卦重迭起来,以六条爻线组成一医,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只是应当注意,六十四卦不简单是用八卦去重迭,其更主要的意义是三才的重迭。以上是《周易》六十四卦产生的主要线索。

四、易学流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礻几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度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段话大致说明了易学的流派。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指演天地自然之道来说明人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左传》里面记载的呈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象数派传到京房、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再适合民用了。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了义理一派。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再传到李光、杨万里,个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礻几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无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下来根据建立自己的学说。爱好标新立异的人就把这些学说拉进《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比较客观。《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带有母科学的性质,提示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科学起不会与它毫不相关。所以它揭示的普遍性认识可以反映在各种学科里,但又不能把《周易》与某种学科混为一谈,比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用《周易》讲炼丹,这不能说明《周易》是炼丹的书。魏伯阳也不是在讲《周易》,他是用易道来建立自己的学说,另有其价值。从开派的角度说,这类著作都是大手笔,但对《周易》来讲只能是末流。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按天地自然之道,正确揭示了本学科的规律,都可能与《周易》的正确原理保持一致性。不仅是上面提到的算术、音韵学等等,其他如中医、气功、美学、国画、书法都可援易以为说,这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不仅是这些间接的学科,即使是直接受《周易》影响的谶纬、太乙、六壬、遁甲、星命、相术、堪舆、选择等等,也只能算《周易》的末流。《四库全书》就把它们列入数术类,而与《周易》分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