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7|回复: 1

[易学杂谈] 易经的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8 1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候气解密2012-04-02 19:51:48    来源: 藏风得水       评论:0    点击:32




在中国科技历史上,有个千年之谜、千年冤案。那就是候气。候气原本是帝王代表国家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做“敬授民时”的“律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科技历史上,有个千年之谜、千年冤案。那就是候气。候气原本是帝王代表国家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做“敬授民时”的“律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从隋唐开始,候气被打入冷宫。明代时候,候气被皇太子朱载堉判定为“荒谬的欺骗”;从此,在中国社会内部,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候气争论似乎有了个最终判决,成了“欺君”和“欺骗”的象征。
    明朝末期和清朝,一些西方教会人士陆续到中国,试图铲除中国传统历法、以西历(如今的公历)取而代之。为此目标,他们和一些中国官员学者一道、把候气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是“骗*局”的典型案例而搞了各种批判。到了20世纪,英国学者李约瑟,以皇太子朱载堉的判定为主要根据,搜罗了其它二手三手资料,把候气称为“巫术”和“伪科学”,进而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历法和律历。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官员学者和报刊媒体,紧跟李约瑟、对候气搞起了鞭尸打棍子,说候气是“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大骗*局”,对外宣传则说“朱载堉对伪科学‘候气说’的批判是中国哲学思想史和科学思想史上极有意义的事件”云云。直到现在,把候气作为“伪科学”和“历史大骗*局”而横加鞭尸的作品还是陆续出现在各种媒体。
    俗话说,“骗得一时,骗不了一世”,而候气却一骗就是百世两千年,可能吗?候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成了一个千年之谜;把候气作为“骗*局”和“伪科学”而打死,是个千年冤案。本文尝试从历史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给候气做做解密和为候气做做申冤昭雪,说明候气是中国的和世界的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而李约瑟等人把候气作为“骗*局”和“伪科学”而横加批判的人他们自己才是望文生义地搞了“伪科学”。直言不讳一句话:为候气翻案。
    候气学说涉及到许多方面,要详细全面做分析讨论,可能要个小册子甚至一本书的规模。那太长了。本文就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做些框架式的讨论。
一、候气是干什么的?
    包括李约瑟在内的人所做的那些对候气的批判,集中概括就一套说法:候气是古代以律管和节气互相验证的一种理论方法,即于密室内按方位把律管插在土里,管腔内置苇膜灰,认为不同律管内的苇膜灰将随相应节气的到来而飞散。那结果是:一方面要用律管来做节气历法的证明、另一方面又要用历法节气来判定管律的定音,是个用A证明B、又用B证明A的自相矛盾的“怪圈”。于是,他们把候气称为“伪科学”和“大骗*局”。
    可是,候气既不是做历法证明的,也不是做管律定音的!就是说,对候气的批判所依赖的整个基础是望文生义而编造的故事,所以,那些批判自己才是个骗*局。不信,就请看看史料记录:
    ·《汉书·律历志第一上》: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后汉书·律历上·律准、候气》: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郊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为确切理解上述文字内容,请您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古代社会实际生活之中,想想看,您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受什么影响最大?风雨天气!当然,观测风力就是日常必需。按照这个思路阅读理解,再请想想看:用木管乐器作工具、通过风声乐音如何的比较来对风做观察分析,那还不就是天气预报里的观测风力和气候分析预测吗?就此而言,历史资料有十分确切的记载。
    譬如,《国语·周语》说:
    ·正文: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 释文:瞽,乐太师,知风声者也。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立春日融风也。
    ·正文: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穓则徧诚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 释文:音官,乐官。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 释文:布,赋也。纪,谓综理也。协,同也。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    - 释文: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始震雷,蛰虫咸动,启户而出也。”
    以上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国语》。该出版社说明称,《国语》为战国时期左丘明之作,而释文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204-273)所作。就是说,其记载十分贴近当时史实,其释文至少反映了魏晋汉朝及以前的实际情况,即:根据音乐行家用乐器乐声比较分析来观察风力,做的就是风力观测,是直接为天气分析预报和农业作息服务的。就是说,候气不是用来做节气历法和乐器定音的互相证明的,而是跟如今气象局做风力观测是一码事,不过是应用手段不同而已。
    这就很清楚了:史料记载中的“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说明候气就是通过乐音手段的风力观测来做天气预报和气候气象分析的,用今日话说,其中:
    ·“景”是根据天文观测而知道天时季节,日影星座是主要观测手段。    ·“响”是根据风声观测而知道地利气候,木管听声是主要观测手段。    ·“律”是天时地利之气候气象变化规则,“律气”风向风力与气候相应的季节之风(季风)。    ·“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的意思是:若天时地利都对头,那么,相应季节的气候气象就应该到来显现,其季节之风形成的声波就应该把预置灰尘给吹掉。
    这种风力观测分析就是“候气”,根本就不是搞历法和定音互相证明。绕轱轳地换句话说,候气就是用木管等等乐器的声学原理方法为手段来观测风力,并根据风力观测结果来分析预测天气和气候气象,以便能“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作息。
一、木管乐器能用来观测风力的科技原理。
    要知道为什么木管乐器能用来做风力观测,就需要对木管乐器的工作原理有个大概了解。木管乐器发音是气体流动的物理学效果,因而可以用来反映和观测气流状态。就两者关系,不少文献有精辟介绍,相关部分概括如下:
[1] 木管乐器的发音原理。
    木管乐器发音主要靠管腔簧片与气流的共振,其条件关系有基本公式表达:
    共振频率 = 乐器系数 x (声速/管长)。
    把上列公式做做换算颠倒颠,就可以得到求得声速的公式。就给定乐器来说,管长是已知因素,频率和乐器系数可以根据“三分损益法”折算出来而为已知因素;根据已知因素做做加减乘除而获得声速如何,当时的居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知道了声速,就可以算得风力风速。此外,史料记载,早在女娲时候,中国古代居民就有了芦苇簧片一类的乐器,如今云贵地区的笙竽就是例证;前三两年,出土文物有9000年前的管乐器笛子。这些说明,古代居民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工具等条件来用木管乐器观测风力风速。
    乐器声学中的“驻波”、“喷泉”和“共振”等原理说明,也解释了候气观测会发生“扬灰”现象的原理:即气流造成的共振效应;那些文字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人尝试“扬灰”失败的道理:实验没有发生共振,当然,特定位置的“扬灰”就失败。这些都是物理学道理,根本不是巫术一类事情。
    上述原理说明文字也解释了“郊则和,否则占”的意思,即:候气之时,若有风且有木管声响,就请乐师判断是否跟已定音高(五音十二律)吻合或接近,由此可直接判断风力风速;若不吻合,就要做进一步考察分析、对不吻合做出说明(即“占”的意思)。风力风速变化多端,不吻合不接近的时候多,当然,所谓“占”就是很经常的事了。就是说,“郊则和,否则占”也是跟所谓“巫术”毫无关系。
[2] 温度对音高的影响。
    温度对声速的影响是有公式可以计算的。温度变化直接影响木管的音高,譬如,专科原理说明,温度每变化一度(摄氏)、音准会变化2-3音分;每升高一度、声速提高(0.6米/秒)左右。这个因素对室外音乐表演有重大影响。譬如,据报道,《图兰朵》在北京露天演出,整个表演用了降半音,其主要原因,一是主要演员当时体质不佳,另一个就是温度对乐器的影响。
    温度因素及其原理清楚地解答了候气使用密室的缘故。候气记载有“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的密室做法,是李约瑟他们说候气是“巫术”和“伪科学”的重要理由之一。而上述文字对候气的密室做法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即:为了保持木管乐器标准件的音准。室外的乐器受风而获得了声响效果,要做个对比才能确定声响意味着什么风速风力,而做对比需要有个相当固定的标准做参照。可木管乐器材料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造成音准损失。于是,为了维护用来做比较的木管乐器音准,就要保护那些木管乐器,很自然,密室隔绝就是个很实际的办法了。
    若理解这一点有困难,就请您做个考察:几乎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度量衡工具标准件的保存都是封闭隔离的,有的还是严控恒温的真空密封的手段。譬如,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音乐标准声学标准,就要求以木管乐器在室内摄氏20度条件下的定音为标准。这类措施跟候气所采取的标准乐器隔离措施的目标是一样的道理。若候气为维护标准材料安全而采用隔离方法是“巫术”和“伪科学”的话,那么,如今世界许多国家和许多国际标准机构、包括李约瑟所在的英国的政府和标准机构,等等,都在搞“巫术”和“伪科学”了!

一、候气操作工作框架的还原。
    不少资料接受了一个传说,即候气的具体操作方法自魏晋隋唐及以后就失传了。其实,中医、农书和道家学说还保留着候气原本真*相,因此,仔细阅读史料原文,对比中医道家,再看看农书和民间工艺,把那些资料做个合成,那么,候气的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还原的。不搞面面俱到的长篇大论、就做些简易的工作框架的还原示范,如下:
    在一块比较开阔和各个方向都通风的平地上,树一支测日影的杆子,用来表示季节和时辰。在同一时刻点,日影特长,是冬天;影子特短,是夏天。影子指向西是上午某时刻、指北是中午某时刻、指东是下午某时刻。根据日影做好季节和时辰的记录。候气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但冬至夏至是一年气候的转折点,因而特列。这就是史料记载的候气中的所谓“度晷景”,“冬至景长极,夏至景短极”。
    根据节气平均,放好十二律制木管,每只管子都安有可以根据风向而自动转动的哨嘴。为了哨嘴能做全圆周转动,就需要把木管竖立安置,这就是候气时要用立管方式的技术原因。在闭封条件下,按照记述而适量均匀地放好轻灰。这就是候气中的所谓“候钟律”。
    有风吹来,发生扬灰之处即是“驻波”之处,量好驻波点的各个距离、做好记录。如果没有扬灰,则做好灰迹记录。特别要记录好最短和最长距离的扬灰痕迹或驻波点痕迹,它们表示的是最小和最大风力。注意:一打开闭封,就立即开始观察记录第一和及以后的灰动痕迹,不然,风再吹就把灰全吹走、灰动痕迹也没了。为此,需要多做几次扬灰观察,以便获得最接近实际的平均值。这就是候气中的所谓“权土炭”。
    管子发音高低不同表示风力风速。根据听到的管音风声,在室内用标准件木管乐器做轮流吹奏,找到跟听到的管音风声一致或最接近的乐音。记录管音风声和标准乐音的差距;特别是要记录好最低和最高的主音,它们表示的是最低和最高风速。根据“五音十二律”和“三分损益法”做好计算和标记,其“十二律”表示的风力风速意义跟如今“十二级”的风力度量意义是一样的。五音代表五行五季,十二律代表十二级差的风力风速,共有六十种风力观测,这就是候气中的“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
    做这样的听音和音,需要高度专业的音乐能力和耳朵对音声的高度专业敏感,即候气中的所谓“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八能各以候状闻”。其中“八能之士”并非市面上解释的神仙“能人”,而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乐师。之所以设八个,是因为古代音乐有标准的八音八器、每个乐师分别掌管一类,--- 这跟如今交响乐团里长笛、单簧管、小号、提琴等等专业分工的道理一样。
    乐音考察不但包括音调、音程和音量,还包括和声、音质、噪音或泛音等等的鉴别。这样严格细致的乐音考察,没有严格专业训练出来的耳朵是难以做到的。而候气之风的随机性非常强,所形成的音声混有大量的噪音。因此,辨识候气之音就更需要特别敏感的专业耳朵。这就是候气需要“合八能之士,陈八音”的缘故。
    所谓“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是根据灰动痕迹辨别风及风源的真实性:“灰散”者不是风,更多情况下可能意味着地震,因而不能作为风力风速观测使用;而“灰聚”者是风所造成,但有人为和自然风的区别。许多动物能在地震或大风到来之前感到“灰散”和“灰聚”,从而采取避害行动。人做不到那些预感,就需要工具手段做补助,候气就是其中一个。
    要理解这一点,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实验:
    ·平板上放些灰尘,抖动木板可造成灰迹呈“散”状。这很类似地震所造成的地面抖动效力,而这种效力造成的灰迹现象是“散”。
    ·声波效应下的灰尘则呈现为有明显倾向的“聚”状;譬如,当今不少办公楼里清洁空气的“声波除尘”工具措施所应用的就是声波可造成微粒“聚”状的原理。
    学究了说,候气中关于“灰散”和“灰聚”的现象规律阐述,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居民的声学和地震波的观测水平是足够高的。后来,张衡完善并利用候气的这个灰散灰聚的原理方法、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乃中国和世界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创造。若候气灰散灰聚原理方法是“伪科学”,那么,如今世界各国搞地震和风力的观测预测、还有“声波除灰”工具措施,就都是“伪科学”了。
    而所谓“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就是根据观测结果而做出五日内的天气分析和预报。这跟现代气象学的道理完全一样。譬如,雪灾后总结经验,国家气象局有个说明:较有把握的天气预报大都在五天到七天之内,而这个道理是为混沌学所证实了的。米国政府全国气象服务中心公告说明,天气预报时效在五天之内,最多不过十天。看看,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候气天气预报的时效范围很接近今日水平,那还不够是科学、而是什么“伪科学”么?
    把上述各个观察因素合成,就不但可以用来做天气预报、而且可以做中长期的气候气象预测分析了。譬如,若某地往年夏季总是东南风而风调雨顺,是“吉”的兆象,可以做丰收准备了;而本年同一时间的观察却显示西北风大作,那就可能意味着大旱(或大涝),是“凶”的兆象,要做抗灾救灾准备了。这种风力风速观测做法,跟当今的天气预报的道理不是完全一样的吗?道理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当代手段更发达而使分析预报更精确和更准确、地区和时效的范围也更大。

一、对候气的批判错在哪里?
    李约瑟等人说候气是“伪科学”和“两千年大骗*局”的最主要依据是明朝皇太子朱载堉的判定。说明朱载堉的判定全错而错在哪里,李约瑟等人的定论也就土崩瓦解了。
    朱载堉的第一个错误:望文生义。譬如,汉史资料中有“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的文字,朱载堉望文生义地以为那就是用风的正邪来确定乐器的十二律。其实,那句话讲的是根据风力观测结果而取得跟天文对应的关系数据、进而做气候气象预测。这一点,在《吕氏春秋》里有明确的记载,譬如:
    十二律中的太族、夹钟和姑洗所对应的五行是“木”,所对应的数是“8”,所对应的天干是“甲乙”,所对应的地支分别是寅、卯和辰;由于这一组律的起始的卦象是“泰”、而该卦是“三阳”,所以,就有“三阳开泰”之说来概括它所代表的春天到来的气候景象。这也是“三阳开泰”典故的根本来历。若是“天地之风气正”,那么,观测到的风力就该符合“三阳开泰”的七十二候中的气候气象,在音声上的反映就是“十二律定”;若不符合,那就是“十二律不定”,就有预示着旱涝灾害的气候气象的可能,就要施行“郊则和,否则占”了。
    在古代科技学术中,这种“天地风正”和“十二律定”的对应关系和运算系统有个专门术语,叫“甲子钠音”。本文不讨论甲子纳音;这里提到,是为了说明候气本意和朱载堉望文生义,--- 由此也可以看到,朱载堉不懂甚至不知道甲子纳音,否则,就不会在“天地风正”和“十二律定”的对应关系上搞出个望文生义而全错。
    朱载堉的第二个错误:对象、方法和工具的错误。这可以说许多,最明显的是:汉晋之前,候气的工作对象是测风力,而朱载堉的实验对象却是定音律。汉晋之前,候气的方法是在室外用木管乐器迎风听音,再用密室内乐器为标准做音声比较;而朱载堉却把木管乐器埋在密室的沙土里、等着音响,左等右等没音响、他就说候气是搞欺骗,--- 想想看:木管乐器埋在土里,根本不通气,还能发出声响吗?做实验的对象、方法和工具错了,当然,那样的实验就可能全错。
    尽管朱载堉的理解和实验都错了,但也不能全怪他,而应该怪罪历史社会条件。自晋朝以后,候气就开始走出历史舞台;到了隋唐,候气已经不再跟律历同位了。说实在的,从唐朝开始,律历做法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譬如音乐、历法、天文和气象观测彼此分家,而候气几乎不见了踪影。
    举个例子。《宋书》(公元420-479年)所记载的候气文字中有“取弘农宜阳县金门山竹为管”之说,而那是汉晋及以前的候气做法里所没有的。此外,该记载还出现了“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其可以相传者,唯候气而已”的文字,说明那个时候开始,候气已经开始从测风力变为定音律了而走样了,同时,由于候气方法失传而误解为音律方法失传。
    在《隋书》关于候气的记载里,有这样的文字:
    - “后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 “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蔂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高祖异之,以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对。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以著于篇,名曰《律谱》。”
    这些文字说明,到了隋代,候气已经完全改样。例如,汉晋之际及以前做候气,是木管置于通风之地,核实的时候才用密室里的标准乐器乐音。而《隋书》的记载说“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云云,整个全拧了。朱载堉用的就是这个把木管乐器置于密室和埋在土里等灰飞的满拧做法,--- 如前所说,密室不通气、木管乐器埋在土里更不通气,那还会有乐音出来?当然实验会失败。至于“令爽等草定其法”搞出来的《律谱》,据《隋书》看,则是已经把候气误解成定音律了。
    造成这种结果的基本缘故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发展淘汰了候气。汉晋之际,中国的风力科技发展是个高峰,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近海远航等等就是明显例子。与此同时,机械科技大发展,使得观测风力可以用简便易行的风车、而不必用近乎一个乐团的规模来操作了。那种风车模型至今还存在,譬如市场上出售的玩具风车就是个例子。另一方面,汉晋到隋唐之际,是近乎春秋战国的二百多年,兵荒马乱使候气人才和技术大量流失。结果,呈现的是候气“失传”,隋唐及以后的各代皇室试图依照老规矩做候气,可几乎没人知道怎么做;好不容易找来自称懂得候气的人,却也是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代代以误传误,候气由测风力变成了定音律,整个面目全非了。
    尽管候气在皇室里是失传和面目全非了,但在民间还保留着本意,譬如,道家医学、特别是针灸的候针和气功的得气之说,就是借用风力观测候气之法。可是,历史时代和生活环境不但阻碍了朱载堉深入民间获得真蒂和、以便能扫除历史灰尘而恢复候气的本来面目,而且,还使他完全搞错了候气实验和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论。
    朱载堉是明朝后期的皇室人物。明代前期有郑和七下西洋,还是有些开*放劲头的。可后来,儒官搞了“罢宝船弊政”,自那以后,明朝社会不但是对外封闭、且对内更封闭,整个社会状态和学术环境是封闭的。到了朱载堉时候,那种封闭状态已经到了让明朝窒息于即将灭亡的程度。更不要说,搞历法候气是直接为皇室服务,奖惩都很极端、弄不好要杀头的。在那种状态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文艺复兴”的那种科学探索的学术自由的氛围,探求候气本来面目是很危险的事情。幸好朱载堉是位皇太子,再有宫廷争斗,也不会因为他搞候气实验的成败而奖他或惩他,就是说,朱载堉有特权搞候气实验。可也由于他的特权身份,他没法摆脱皇室束缚和儒家封闭的社会状态,没能深入民间获得候气本来面目,以至于跟着满拧的候气误传而搞得更拧了。不然的话,冲他的学术智慧和能力,朱载堉是完全可以为候气而做出获真复原的科技探索和学术结论的。
    通过对候气历史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李约瑟等人主要依靠朱载堉的判定而对候气所做的结论,因为朱载堉的实验结论全错而全错。在学术领域,所谓“伪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使用错误的证据和方法手段做实验结论。就此而言,十分清楚,李约瑟等人使用的是错误证据,搞出了“伪科学”的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候气之法,而是李约瑟等人他们自己。

一、结语:候气应列入古代自然科技成就。
    在中国古代自然科技历史上,候气为中国历史文化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多彩篇章。
    古代文献有“黄帝制管,以听凤鸣”之说。而“风”“凤”通用。“以听凤鸣”可以是歌舞,但更可以是“以听风鸣”而为天下做出农时天气预报的的候气。当时,唱歌跳舞和指导农时作息的两者之间,哪个更重要?当然是指导农时作息更重要:没唱歌跳舞,人们照样活着;而没有农业收成,全国就面临饥饿无食的生死威胁。因此,笔者一直认为,黄帝制管吹箫有“以听凤鸣”和“有凤来仪”的传说说法,其实是生活实际发生的事情,且更应该是做候气之风力观测和为农时作息提供天气预报的意思。换句话说,“以听凤鸣”和“有凤来仪”的传说,其实是候气之风力测试的最早的科技记录。
    远古历史上著名的炎黄之战,有炎帝后裔借用风伯雨师的战斗,也有黄帝借助风官指南而冲出雾阵的战斗。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居民已经认识到了风力的巨大力量,并具备了借用风力的一些科技知识。甲骨文不少拓片有关于商代对风力风向观测的记录,而周朝设有专职负责风力观测的风官。孙子兵法把测风度势作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战术内容之一。
    汉代的赤壁大战,是借助风力的典型案例,说明当时的科技水平已经可以做到足够长时间内的和足够准确的风向风力的预测。汉代近海航行之发达远超过同时代的西方,其科技能力一直持续到明代郑和的跨洋远航。古代航海的主要能源和主要障碍都是风力;而能做到那么发达的航海,无疑,那说明了中国古代的风力知识该有多么发达。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候气科技原理方法的结晶,说明古代候气科技不但能够观测风力,而且可以分辨声波和地震波、还能通过机械转换而把它们反映出来。尽管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具体制作工艺已经失传而导致今日学术界之相关争论,但是,它总是候气的一个历史证明,证明了候气的科技本意和功能,也证明了候气科技水平的发达。
    至于风力知识对中国的文学艺术、政*治观念和社会管理等等方面的影响,简直是道之不尽了。譬如,“移风易俗”、“风尘仆仆”、“风度翩翩”、“艺术风格”、“意气风发”、“风流人物”、“风靡一时”、“风驰电掣”、“见风使舵”、“无风不起浪”、“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还有今日的“社会风气”、“学风”、“作风”和“东风压倒西风”,等等,都是跟风力知识或借用风力知识有关。因风而喜和因风而悲的诗歌佳句和美术作品,则更是数不胜数。
    候气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置管风鸣的一些痕迹还在。譬如,直到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航海还是经常使用哨笛之音高音低缓急来为多种用途而表示不同信号,那道理就是候气置管风鸣的遗传。李约瑟说候气是“骗*局”和“伪科学”,可是,候气之法和风力科技曾养活了整个英国海军、使他所在的大英帝国曾能够借助海军力量在全球称霸。此外,遍布欧洲和至今还在使用的管风琴,就是西方候气置管风鸣的科技原理延伸。
    候气已经成为历史,那是它的工具手段成为历史,而候气提出的科技问题至今还是个巨大的挑战。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还是风力风速;对它的观测预测的不定性,混沌学有句精彩描述:“北京上空的一只小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纽约上空出现一场暴风雨。”现代天气预报科技尚且如此,而古代候气能用置管风鸣的十二律来代表十二种差别的风力观测、还能用“灰散”和“灰聚”的方法来分辨地震波和声波的物理效应,--- 那是至今也还属于很高超的科技课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否认候气在中国古代自然科技史上的重要贡献和重要地位呢?
    结论是很清楚的:候气是风力风速观测,是古代天气预报科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事求是和公正公平的学术角度说,应该把候气彻底撤出所谓“伪科学”的列单,应该给候气昭雪,应该把候气列入中国古代科技史重要成就之一的名单。若有条件,也应该象陈列“候风地动仪”一样,在历史博物馆或自然博物馆陈列候气原貌。
附议:朱熹也因候气而蒙受冤枉。
    跟随李约瑟说候气是“骗*局”,一些学者和媒体也对宋代大学者朱熹提出了指控,说他居然上当受骗和肯定候气,于是,由此而怀疑朱熹的学术能力和成就。其实,若能认真仔细地看看史料原文,不难看到,宋代学者朱熹对候气是既没肯定、也没否定,他的相关学术成就根本是与候气无关的。
    据《宋史·志第八十四》的乐一到乐六等篇章记载,历史上的以乐器的长度、容量或以重量来决定标准定音的三种方法的长期争论,在宋朝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的高*潮。三种方法各有各的度量衡的标准需要和用途。譬如,若以长度定乐器标准音,那么,那个长度就是国家标准,用于丈量土地分田、国土管理和建筑测量设计等等领域,事关重大。同样道理,用容量和重量也各有度量衡用途,也是事关重大。可是,乐器定音只能有一个标准。三者争鸣,取哪个为好?这就是宋代学者朱熹面临的问题。
    在反复研究争鸣中,朱熹等人学术观点不同,但他们却有个共同的创新学术思想:既不用长度、也不用容量或以重量,而应该借助周易八卦的象数易方法、用相当固定的数值来表示十二律的每个“气律”,以此来确定乐器的标准定音。用今天的话说,那其实就是声学里的频率和音分值,即不管乐器用什么材料和怎么制作,一定频率或一定音分值的音高是彼此对应的。换句话说,朱熹等人所提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摆脱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老方法,使用物理数学方法来为十二律的每个音高确定一个相当固定的数值。
    说到候气,朱熹等人仅仅是用来陈述建立“气律”数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譬如,他们说,按照候气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方法,一个乐音的八度应该是以二倍数值回到起始,为什么事实不是如此呢?知道些乐理就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义:DO、RE、MI的音高八度还是DO、RE、MI,不过频率加倍。而候气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方法的计算结果不是如此,例如DO的音高八度的数值不是频率加倍。因此,必须有个新方法,来保障一个音高的八度是加倍数值而回到起始。一旦建立了这样的一数对一音的系统,就能使候气十二律的各个音高都很准确,该是什么音就是什么音。
    就是说,朱熹等人是用候气为题目做个借题发挥来说音律新理论的必要和可行,根本就不是议论候气本身如何。不言而喻,朱熹等人的学术思想突破了千年之久的乐理束缚,带有很强的创新味道。所以,就候气如何而对朱熹的学术能力和贡献所做的质疑和否定,都是错误的、是没认真考察历史就做论断而冤枉了那些宋代学者。
    朱熹等人及后来的学者们没有完成相关的科技探索,宋朝就灭亡了。代之而起的金元朝代,基本上就没过问这件事情。到了明代,前期和中期也没有什么人过问;而到了后期,皇太子朱载堉对律历和音律等非常有兴趣,接过朱熹等人的学术思想,潜心研究,不但完成了一个乐音音高有一个固定数值彼此对应的学术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提出了两两乐音音程在理论上彼此相等的具体计算公式和具体数值,即物理学历史上挺出名的声学“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做十二平均律研究的时候,也涉及到了候气。不过,他不是象朱熹等人那样拿候气做借题发挥,而是一头钻了进去。不幸的是,他的理解错了,实验对象和工具方法也错了,结果是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在建立十二平均律的成就的同时、犯下了一个误判候气的大错误。
附件:本文使用的主要参考史料:国语;尚书;内经;风俗通义。二十五史中的律历、历法、天文、音乐和祭祀部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9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