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6|回复: 7

[期刊发布]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创刊号【示范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2 0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花按:首先感谢期刊编辑委员会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尤其是军师兄、奇迹兄、老夫子、古越、雪狼等诸位。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我们的期刊从无到有,虽然中间有一些曲折,现在终于又重新办起来了。。。
      现在论坛开通了电子期刊频道,为了适应期刊频道的调用,更好的展示会员和相应内容,更便于会员阅读和下载、更高效的被其他网站收录和推广,同时结合一年来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借鉴其他电子期刊的良好做法和经验,对《国学复兴》电子期刊做了如下一些规范和更改。
1、期刊名为《国学复兴》,以后就是国学复兴多少多少期,不再叫国学复兴电子期刊;(实际是越简练越好推广)
2、期刊分word 文字版;pdf版;电子杂*志 三种不同形式;(适应读者和用户的不同需求,尤其是文字版非常重要,目前搜索引擎收录还主要是文字形式。。。)
3、为了便于期刊频道调用,便于会员阅读和下载,正式期刊发布在一贴中完成,其中主贴写明期刊题目,多少期,简单介绍,并且分别上传word 文字版;pdf版;电子杂*志 版三种不同形式(这样会员在一个帖子中就可以实现期刊阅读,下载,转发等等所有功能)。之后跟帖分贴贴出文字版的 序言、目录、内容。。。。。。选【期刊发布】主题分类;
4、为了便于收录和推广,更好的展示会员和相关内容,文字版文章,单独成型的文章分别单独发帖贴出,选【文章发布】主题分类,比如:“高老夫子:《盐铁论》版本公案”。。。(主要是应对收录问题)
5、现在论坛附件大小已经提升到了单个附件8m,对附件问题影响应该不大了。所以我们主要是发到论坛的附件,但是,有时为了考虑下载的速度问题,可以选择性的发到一些其他比较快捷的网盘。但是后者是可选性的。建议大家上传新浪爱问。
去年已经发布的二期期刊我负责重新编辑,以后的期刊大家按这样的形式来刊发。
多谢。


----------------------------------------------------------------------------------------------------------------------------------
1.jpg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创刊号,2012年第1期,总第001期。

word文字版: w《国学复兴》创刊2012年第1期号.doc (283.5 KB, 下载次数: 16)
pdf版:
《国学复兴文化论坛》2012年第一期电子期刊.pdf (1.39 MB, 下载次数: 19)
电子杂*志版:
电子书版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第一期.part1.rar (7.63 MB, 下载次数: 3) 电子书版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第一期.part2.rar (4.6 MB, 下载次数: 3)
新浪共享:http://vdisk.weibo.com/s/FreEw

    本期《国学复兴》电子期刊为论坛创刊,首刊,包括论坛情况、学术文章,人物特写等内容,详细内容见期刊。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是国学复兴网官方期刊。国学复兴网是以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为主要平台,综合学者展示、学术专题、学术博客、在线看书、国学圈子、国学导航等多频道专业学术网站。网站以“国学复兴,文化传承”为旗帜,以广大国学爱好者和国学专业人士为依托,致力于打造中国民间国学学术交流第一平台。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由论坛“国学复兴电子期刊编辑委员会”负责编撰,2012年5月创刊,目前有月刊、节日专刊、学术专刊、学者专刊等多种不同形式刊物。大众视角,学术思维,专业求精,真诚为广大坛友和读者服务。

期刊编辑团队:
主编:高老夫子
执行主编:神机军师dmj
复兴观察:雪狼
复兴话题:佛学国学 渔如是
复兴人物:神机军师dmj
墨萱堂  :古越中兴   青竹大哥
古艺国粹:好蛋

投稿信箱: gxfxbbs@gxfxwh.com;   网址:http://qikan.gxfxwh.co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创 刊 词                                                                          

                                                                               ----高老夫子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创刊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国学复兴电子期刊》是由论坛会员筹划的一个内部期刊。本期编选的文章,来自于坛友们的研究成果和论坛发表的文章,其中或探讨学术范型,或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充分反映了论坛学友的风采。

      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以文观人,以人比文。言为心声,文吐心曲,有感而发,文寓所为。苏东坡《答张文潜书》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了解一个人,听之,视之,两者皆不能,可以观其文。

      这个期刊的发行,使我们多了一个静心读书,开阔眼界,交流思想的平台。《电子期刊》学术上是开*放的、包容的,论坛欢迎所有有志于道的朋友赐稿献策,共谋创举。

      中华学术,薪火相传,时光荏苒,人生易老,但对真理的追求之心永远不老。愿我们大家心与道契,身体力行,千古同知,万里同音,发启智慧的光芒,烛照心灵的迷思,在通向学术殿堂的幽幽曲径上努力开拓进取吧!
                                                                                                                                                             二0一二年五月



(作者高老夫子时任国学复兴文化论坛股东、总版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1: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刊目录


创刊词-------------------------------------------------------------------------1
目录----------------------------------------------------------------------------2

复兴观察----------------------------------------------------------------------3
复兴话题:“和为贵”之和----------------------------------------------------4
复兴人物:赵秋成-----------------------------------------------------------5
墨萱堂------------------------------------------------------------------------9
《中西哲辩》
中国的“象”与西方的“是”观之比较     
(作者:尤崇遐)--------------------------------------------------------- 10
《诸家争鸣》
一、论庄子“天道”及“阴阳”观
(作者:天山石)-----------------------------------------------------------11
二、解“圣”字说赞圣而绝圣
(作者:青竹大哥)--------------------------------------------------------11
三、八卦取象强弱原理新探
(作者:寒心冰血)-------------------------------------------------------- 12
《文史丛谈》
从“羸瓶之凶”谈古代井文化禁忌
(作者:高老夫子)--------------------------------------------------------13
古艺国粹
含泪的微笑——从欧阳修到莫扎特
(作者:何文韬)----------------------------------------------------------1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1: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观察

高老夫子荣升论坛诸侯(股东)



    高老夫子对论坛的贡献有目共睹 —— 引入管理人才和学术人才、重新规划版面、发起一系列论坛活动,并且与浪花和各位会员一起将论坛发帖量冲至13340/月的历史最高点。在浪花将主要精力放在联系与知名网站合作的时候,苦心经营论坛,成为论坛“走出去”时的坚实后盾。
     如今,高老夫子实至名归,荣升论坛诸侯,实乃论坛一大喜事。
    超版“古越中兴”题诗为贺:
    高*瞻远瞩壮复兴,老气清和横春秋。
    夫公无尘洗静庭,子实有意破壳声。
    玉壶光转舞鱼龙,断念青史旧常情。
    流光溢彩山处,古道逢君自在行。


“中国网”、“中青网”投稿简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作为论坛第一个重量级合作伙伴,“中国网”对本论论坛提供了毫无保留的支持。在国学复兴论坛尚无名气的情况下,论坛的一系列精选稿件被“中国网”几乎照单全发,采用率超90%,并且除了独*立稿件之外,还开辟了知北游兄的《烂煮东周》连载。从春节前开始,与“中国网”的合作已经进行了四期,发表独*立文章已超过40 篇,知北游兄的《烂煮东周》连载共计??集。“中青网”是中国青年报的官方网站,由共青团中央主办。与中青网的合作稍晚于中国网,但是形式上更加深入,除了独*立文章之外,已经开始的是文字讲座的供稿,赵秋成兄的《汉熹平石经简论》就是开路先锋,后续还将继续由学术精英提供更多的文字讲座,并欢迎术业有专攻的会员自告奋勇。另外,论坛还有意向与中青网开展视频讲座的合作,欢迎各位报名或推荐师友报名。


赵秋成讲座在《中青网》开始连载



        继“知北游”兄的《烂煮东周》在“中国网”(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连载之后,“赵秋成”兄的《汉熹平石经简论》文字讲座也被我们的另一个合作伙伴“中青网”(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开始连载。“赵秋成”兄是论坛大学士(学术精英),论坛名称是zqc4124,潜心研究汉《熹平石经》多年,对
历史深有体悟。这次与《中青网》的合作初定,赵秋成兄即以这篇厚积薄发的《汉熹平石经简论》来了一个开门红,着实可喜可贺!也欢迎诸位到“枢密院”版块踊跃投稿,没准下一篇就是你的哦!

新版《新手指导》正式启用



        由浪花坛主撰写,融合了多位网友意见和建议的新版《新手指南》已经正式启用,欢迎诸位到任意版块的置顶贴中阅读《新手指导----帮你快速熟悉论坛》。由于论坛最近变化比较大,所以本帖无论对于新会员还是老会员,都有阅读价值。这里不但有新手报到的流程指南,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论坛的管理思想、学术思想、荣誉体系等深层内容,是帮助老会员提升自己的高效指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2: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话题:和为贵之和
-----本版责编:佛学国学 渔如是

村姑:和,可以理解为自然;也可以理解为胡弄;还可以理解为屈就,……。
浑沌道长:”和“也是相对环境下订立的相对和解。
巨龙:大道可以和谐一切,却不能保证其中不存在冲突。有本领化解冲突的人,就是可贵的。
古越中兴:孤阴孤阳难谓“和”
青竹大哥提出“和为贵”之和,“和”的前提以及功能?
子之半:“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般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
厚德包物:和就是不发生矛盾,特别指自己不主动发生矛盾
高老夫子:1、和一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物类。2、和的状态,这两个物类一定是均衡的。3、这些不同的物类一定是相依、互参、而且能够相互影响转化的,并化生出新东西。
七秩龄童:愚意步调协调一致即为“和”。
青竹大哥对该贴总结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从伦理和法律上来说,和只是伦理道德和法律所想要达到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离开伦理道德和法律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实现”了,那也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罢了。青竹大哥进一步提出论语原文让大家断句理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2: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人物:赵秋成     

----------------责任编辑:神机军师



与圣贤论道的夙愿


    今年4 月22 日-25 日,中青网国学网上青少年国学院的国学讲坛栏目先后发布了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网友赵秋成主持《赵秋成汉熹平石经简论之:汉代的经术与博士》的五期讲座。
    本期人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赵秋成先生研究背后的故事。

走上国学之路

    赵秋成走上国学之路的历程颇有些戏剧性。
    1974 年处于WG中的中国又迎来一场新的批判运动。1973 年7 月,M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犯法”的。随后江*青一伙接过M提出的这个口号,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直至周恩来。从1974 年年初至同年6 月,这场“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历时半年左右。在这场运动风波很快波及到了辽宁省沈阳市,十多岁的赵秋成感受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但也由此对遭到批判的“孔子”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在他看来,毛主*席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取名为李敏、李讷,而“讷”、“敏”二字则来自于《论语•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化孔夫子的名言而为爱女的名字,不也正是表明M对孔子的肯定和欣赏吗?并且毛主*席还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直接引入《论语》中的原句而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借以抒发时光在流逝、社会在进步和应奋发跃进的豪情壮志,再次表明M对孔夫子其人其语的赏识之情。那么“孔子其人其思想又究竟错在哪里?”为了一探其中矛盾究竟,赵秋成开始四处搜寻与孔子有关的书目,想要跟这个被批判的先圣聊聊,看看他究竟错在哪里。也由此,在不知不觉间,赵秋成走上了国学之路。

钻研《周易》


    1971 年底,湖南长沙驻军在一个名叫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的施工中经常遇到了一连串诡异的事件。经过考古队科学考察后,最终确认这些现象是由一座神秘的古墓造成的。在随后的三年的考古挖掘中,科考队挖掘了古墓1 号、2 号和3号墓,并最终确认这是一座汉代的古墓,并出土的大量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的文物文献,填补了不少研究空白。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在漫如烟海的马王堆文物文献中,最令赵秋成赶到激动的是帛书《周易》的出土。帛书《周易》用隶书写在整幅帛上,内容可以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即《六十四卦》,与现行传本对比,不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辞和爻辞也有差异,可称为别本《周易》。

    马王堆《周易》卦序简单,应该是较早的本子,其抄写时间应在汉文帝初年。帛书《易传》大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记述孔子和弟*子讨论卦、爻辞含义的情况。帛书《周易》的编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经*文在最前面,随后分说经*文,再通论大义,又于论说外记事,最后是传《易》经师的言论。从《周易》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应用来看它是一部占卜用的筮书,后来经过儒家对它进行哲学上的解释,使它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典籍,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它对于宇宙、人生、精神、物质等问题的原理进行了探求及演绎。长期以来,它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因此,《周易》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及其所推演的象数理论,都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士的思想习惯及人生态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它也深具哲学指导的角色。《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是罕与伦比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对孔子的思想的研究中,赵秋成慢慢把精力集中在了对于“五经”的研究上。而作为“五经”之首的《易》,则成为赵秋成最喜爱的书籍。通过这本书,他找到了一条跟古代圣贤对话的媒介,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无疑拉近了他与古人对话的距离。




恢复熹平石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执,以及“五经”经义上的混乱让赵秋成感到十分不解,他想要寻找更好更一个媒介,去找到实现他与圣贤交流的理想。最终,他把目光锁定在了熹平石经之上。
    东汉熹平四年(175),为了求得诸经*文义有一个遵循标准,避免意义混淆错乱,由议郎蔡邕牵头,与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请求朝廷,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体统一书写,作为标准向太学的学生讲授。这一建议,得到了灵帝的批准。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183)告成,历时九年时间。先后有廿、卅名学者专家参与了这一工作。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经*文自右至左,每经自为起讫,先表后里,每一经的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占一行。每碑一面约30 至40 行,每行73 字左右,为标准的八分隶书。共刻石48 方,总字数廿余万字左右。立在太学门前。但随着后来的战乱,石经几遭焚毁,早已残缺不全。现存熹平石经残石,现主要收藏于洛阳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西安碑林、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湾历史博物院、台*湾中央研究院以及东瀛书道博物馆、藤井有邻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处。在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努力下,收集到了散落的《熹平石经》的残石 520 件,计存8000 余字,并加以研究。1957 年在相关专家的努力下,马衡先生遗著《汉石经集存》一书出版,汉石经原貌恢复工作成为可能。
    2000 年前后,赵秋成终于在沈阳图书馆里找到了马衡主编的这本《汉石经集存》。他选择了其中的《易》,花费38 元影印下来,从此开始了汉熹平石经《周易》梁丘贺本的恢复工作。
    研究几乎占据了赵秋成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只要一有闲空,赵秋成或到书店、沈阳市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寻找相关文献资料,或在家中和办公室里阅读考证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年时间,在马衡的研究基础上,赵秋成最终完成了汉熹平石经梁丘贺本《周易》的恢复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易之本原》(原载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aoqiucheng01-1.htm后收入鞠曦先生主编2005 年3 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恒道》第三辑中。)、《〈易林〉作者考辨辑解--兼论焦延
《〈子夏易传〉为〈韩氏易传〉辨》(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zxyzwhsyzb.htm)、《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gyxhmxgwydztt.htm)等论文的撰写。
随后,到了2007 年赵秋成开始了对欧阳氏《书经》的恢复工作,但由于资料匮乏,赵秋成的研究很快陷入了困境。此时互联网的迅速推广,拓宽了赵秋成获取资料的途径。2007 年7 月,通过网友帮助,赵秋成在一个网站里找到了70 年代台*湾研究汉魏石经的著名学者屈万里的全集。由此,赵秋成坚定了自己对熹平石经的研究方向,迅速开始了对欧阳氏《书经》恢复。通过屈万里的著作《汉石经尚书集证》,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汉石经《尚书》的辑证,并最终基本完成了对熹平石经的恢复工作。



与圣贤论道
    对于熹平石经五经的恢复,赵秋成也有些遗憾,很多书中的拓片图版不是原来的残石,根本无法目验,而一些可供参考的古书无法在图书馆或书店内找到。所以他打算在今后,对汉熹平石经的恢复进一步丰富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对汉代今文经*文本及经义研究。在外人眼里,研究古文经学是一个非常枯燥而乏味的事情,而赵秋成却不这么看。在他眼里,通过这些汉代的石经,他可以实现与古代圣贤对话的夙愿,可以与唐、宋诸儒坐而论道。每次对话,都能让他感到无比快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征求未见汉、魏石经拓本!寻求合作伙伴!”是赵秋成的座右铭,也正是对他研究最好的评价。


W020120422543620521844.jpg
赵秋成在工作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学术版

墨萱堂
本版责编:古越中兴 青竹大哥
2012 年第一期,总第 1 期

    开卷寄语
    很高兴各位光顾《国学复兴文化论坛•电子期刊•学术版》,值此首刊发行之际,本刊编辑部全体同仁敬向关心“国学复兴文化论坛”的会员及广大读者致以崇高而真挚的问候!
    作为首刊,首先我们有义务向各位介绍学术版版名“墨萱堂”的由来:“墨萱堂“一词,语出元朝著名诗画家王冕的《墨萱图》二首名诗:其一: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其二: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萱草花,又名忘忧草,《博物志》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诗中叙述游子要远行,先在北堂种萱草,寄托对慈母亲的思念,忘却烦忧。学术版版名“墨萱堂”者,书墨含香,真情寄居之处也。
    其次,学术版内设《中西哲辩》栏目,主要以中外学术观点交流、探讨为主题;《文史丛谈》栏目主题:文化丛林漫谈;《诸家争鸣》主题:古今学术观点交流、探讨。一般而言,以上三个栏目能包涵电子期刊•学术版的大部分文章,以后随时机发展,在栏目设置上也可“与时偕行”,以不辜负广大读者
厚望。最后,读者及作者对本版有何建议、要求,欢迎在论坛的枢密院留言。谢谢大家。


——电子期刊•学术版编辑部

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中西哲辩

尤崇遐:中国的“象”与西方的“是”观之比较


    一、《易》之“象”
    《易•系辞传》曰:“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是故《易》
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见乃谓之象。”王夫之《正蒙注•太和篇》解曰:“人之有性,函之于心而感物以
通,象著而数陈,名立而义起,习其故而心喻之;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知觉乃发。”人是天地间主客观高度和合、统一的唯一产物,象尽含天地之本性。人的主观性决定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天地本分的客观写照,故张载谓之曰“凡有皆象”;而超客观的“物”纯粹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其所反映的也并非本真的世界。“形”是“道”、“器”之含,而“象”则是“形”、“性”之综也。朱熹《朱子语类•读易之法》总结道:“《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此语是对“天地万物”之唯“象”。

    二、西方哲学的“是”
    “是”(being)是西方的哲学主题,包含“有”或“存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弊端就是过分关注“是”,甚至把上帝也当作某种“是”。其要义是“是于世中”,海德格尔认为,一切“是”者是其所“是”的过错,是现象,反过来说,在现象中,一切“是”者是其所“是”。

    三、 “象”与“是”两者的区别
    首先,“是”是实体性的,关乎自在的事物本身而无关乎他者;而“象”是结构性的,不关乎事物本身是什么,而关乎它对于他者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他者把它当作什么。第二,“是”关注的是存在,因而将非存在逐出哲学的视
野;而“象”则接纳非存在。第三,“是”主客分立,“象”则主客不分。第四,象作为本象,不是外界事物的消极的映像,而是主体的积极创造。

    四、天地万物根本
    两种哲学观孰优孰劣?这里只能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包含事物自身和他者的整体,那么事物的意象较之事物本身更为接近整体。这里的问题在于,世界是否是一个业已定型的存在?如果是,那么我们只有退回创世以前的状态,一切努力毫无意义。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就是说,自在的存在没有意思,唯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也即自为的存在才是天地万物的价值所在。这样说来,世界就是一个表象—被表象的过程和结构,其中既有表象者,也有被表象者,还有表象
过程本身——而这其实就是天地人三元本体结构的显现,“象”正是这个唯一。

诸家争鸣

天山石:论庄子“天道”及“阴阳”观


    庄子处于群雄并立、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前有《易經》、《道德经》的无上丰碑,身边又不乏百家学说的发扬者,如儒家之孟子、荀子。而庄子另辟蹊径,以寓言为载体,运用超常的想象,浪漫的文笔,滋润旷达的情致,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艺术感受及学术的振撼,留给后世“老庄哲学”的美名的确名不虚传。
    关于“天道”,庄子认为:天道的运行规律在于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才促成万物的形成。帝王之道在于不停的使社会发展、进步,才能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而四海归服。圣人之道在于不断的更新观念,理论创新,才让世人信服。明白天道,精通圣哲,知晓事物上下、前后、左右触类旁通,理解事物四时变化这些社会现象,属于帝王之道。理解这些,全在于个人自身的感悟, 对于深奥的不理解的事物,无不须要静心地去感悟才能举一反三。圣贤者知道,人类的思想、观点,在时空中都不是静止的,它“周流六虚,上下无常”(《易. 系辞》)。圣哲的思想、观点,只是静止于某一时空中的产物,它“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同上)。因此,圣哲者并不认为思想停滞在某一时空是可取的,而认为“静”是相对的。庄子思想向上贯通天道,向下涉及人性和物性,人性又牵连着人文生活,“齐物”之通、“天然”与“自尔”等,无不彰显“天道”之辉煌。
    关于阴阳,庄子如此感叹:是我的宗师啊,是我的宗师啊!它不时的煙灭万物,也不认为是暴戾;它对人类恩泽于万世,也不看作是慈爱;它盘古至今,长于远古,也不视为长寿;它辅天盖地的精雕细刻出各类物种,也不视为技巧。它这种神奇功能,称为使天下共荣。古人说:“与天下共荣的人,他活着与天地同步,死后也
化解在万物之中。静止时与地阴一样厚德载物,运行时与天阳一样自强不息。” 因此说知道天下万物共荣的人,不怨天忧人,没有人间的是是非非,不被财物所托累,不会被邪说所责难。
    所以说“其动如天,其静如地,专心致志的以天下生灵为大。邪说作祟不了,观点创新不止,专心致志于各类物种的归属与利用。” 这话是说,人在清静无杂念之下,才触及阴阳,通融万物,与万物共荣。所谓的共荣,就是以圣哲的思想,以上天好生之德,养育着所有生灵。《庄子》内篇阴阳观与医家意旨相似,把阴阳由自然天象引向人体并藉此阐释疾患,具有特殊之处。主张维系阴阳乖戾,这种态度昭著了其借助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来实现超越的理念,目的在于超越不平衡的现象而达致自然“至境”。庄子将这个现象世界看成活力充满的气,并以六气来代表宇宙万物所含盖著气。气化乃是六气之终始与变化,“六气之辩”中辩为变就是气化的过程。


青竹大哥:解“圣”字说赞圣而绝圣



    读过《老子》或曰《道德经》的人都应该注意到其中的一个奇异的现象,那就是作者一方面对圣人*大加赞誉、推崇,并期望后人最终成为圣人,但在其《道经》书中却独特地有这么一章(相当于传世本的第十九章):“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帛甲本。注:()内的文字为整理者认定的通假字]。

    如此矛盾的现象,让历来的解老者困惑不已,虽有人试解过,但却没能令人信服。笔者以为,要正确理解《老子》的赞圣绝圣的“矛盾”,就必须先明白“圣(聖)”字的本意。让我们先来看看甲骨文的“圣(聖)”字,下图是《汉语大字典》给出的三个甲骨文“圣(聖)”字:由图可知,先人所造的“圣(聖)”字,是一个从人从口的会意字,也可以简省其中的口字,成为一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圣(聖)”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以耳代首的人形,这样的造形,让我们很容易明白“圣(聖)”字的意思——倾听,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帛本)。
    因此,老子所赞颂的圣人,就是那些不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人,而是以民众的意愿为意愿,以民众的
思想为思想,全心全意辅益民众的人。
    东汉的许慎虽然无缘见到甲骨文,但他对“圣(聖)”字解释还是比较到位的:“聖,通也。从耳呈聲。”只不过到了人为立圣的时代,人们已经把“从耳”的要素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只知无限*制、无条件地发挥其中的“通晓”之义。《老子》所反对并呼吁杜绝的,正是这种人为树立起来的、只通晓“前识”(前人的认知)这种“道之华
(花)”的圣人。
    《老子》认为,前人的认知只不过是道的花朵,虽然艳丽,但却不会传承正道,用这种“前识”来治理,那是愚人愚己的罪魁祸首而已(“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因此,《老子》呼吁后人杜绝这种愚蠢的行径,转而回到正道上来——“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笔者按:实者,果实也)而不居其华(笔者
按:华者,花也)。”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老子所推崇的圣人,是自身无心而“以百姓心为心”的真圣人,老子所“绝”的是人为树立起来的、以“前识”来进行说教(言教)的伪圣人。


寒心冰血:八卦取象强弱原理新探


    象,像也,即成熟之意。八卦的五行取象,则体现八卦的强势与弱势之特征。
    八卦物象特征清晰地反映了能、态和体三性合一及其之间的变化关系。这三性都作用于各单元体,且因变化程度不同分为四类体性情形:即点的变化、局部变化、整体变化,以及没有可以变化的位置或载体的静态的纯粹物性体或非物性体。
    同时,上述每一类情形又因位移的关系,导致能性在单元体不同部位之间的位移变化,即内部变化、中部变化、外部变化以及不变化的四种状况。我们采用实线⚊和虚线⚊符号以其单独或相互之间关系组成上中下三线来综合反映能性变化、体性变化程度和态性的位移情况。其中上线代表单元体外部、中线代表中部、下线代
表内部。
    1.用符号☷,称名坤,表示至柔静体。即单元体是客观现象原始静止期的纯粹非物性体时期,里中外浑然一体,体性是虚幻飘渺、无影无形、没有物性体,膨胀能性是没有位移空间且处于主导的静止期,这一时期整体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同时,这一符号还代表至柔虚体静极始变,产生了极其微弱的物性体,即刚元。表明了坤符号代表刚元时,其具有了聚合能性,因能性较弱,致使没有发生动移位置,所生成的物性也不显现,而是隐藏于至柔的坤虚体中。
    2.用符号☳,称名震,表示刚小发展体。即刚小发展体是刚元体进一步由外向里收缩聚合的能性变化;态性是由微弱状态转化为动态的阴性;物性明显仅占据总体范围小于一半,属于点部变化。震的下部实线为生成的物性,同时表示刚阴动的力性起始点在外部,力向着力点在里部,里部的物性在由外向里收缩聚合的非物性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状态。震的中部虚线和上部虚线代表非物性收缩聚合。这一时期,里部的阴动使
虚体的体积收缩变小。
    3.用符合☵,称名坎,表示刚中发展体。即刚中发展体是刚小体进一步由外向里收缩聚合的能性转化为由里向外吸力聚合的能性,且能性处于最强期。态性表现为内旋运动,收缩聚合的阴性与吸力聚合的阳性共存一体,且由里部转化的吸力产生刚动的始点在中部,吸力的落脚点在外部。中部实线代表生成的物性占据总体
的一半,是局部变化,即中部以里是刚阴动落脚点生成静态的物性、中部以外是被吸力聚合而变化的非物性。坎体的中部生成的物性为阳动,坎下部虚线则代表被转化的非物性已经完全转化为物性,坎上部虚线代表外部非物性进一步聚合、将在动态中被转化。
    4.用符号☶,称名艮,表示刚大发展体。即刚大发展体是由里向外吸力聚合的能性变化;态性表现为阴阳合一且为阳来阴往的动态;由动态非物性转化的物性占据总体范围大于一半,属于整
体变化。
    艮的上部实线表示刚阴动的力(合力,压力与吸力的合力)向起始点在外部,外部动态的非物性逐渐被生成的物性所吞噬。艮的中部和里部虚线代表非物性已经完全转化为物性。这一时期,里部和中部是纯阳的动态,外部的阴动致使艮体体积逐渐夯实壮大,并且随着阴动的范围逐渐减少,静态的非物性逐
渐灭亡。
    5.用符号☰,称名乾,表示至刚静体。即单元体的聚合能性在艮体外部没有位移空间、阴动完全停止,转化为静态的纯粹物性体。或者说单元体里中外部都是浑然一体、具有紧密性而没有非物性的刚实体,为纯粹单一的阳性体,且整体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
    同时,这一符号还代表最实体始变,产生了极其微弱的非物性体,即柔元。乾符号代表柔元时,具有了膨胀能性,因能性较弱,致使没有发生动移位置,所生成的非物性也不显现,而是隐藏于最实的乾实体中。
    6.用符号☱,称名兑,表示柔小发展体。即柔小发展体是柔元进一步由里向外斥力膨胀的能性变化;态性是由相对静态转化为动态的纯阳特性;非物性占据总体的范围小于一半,属于点部变化。兑的上部虚线为生成的非物性,同时表示阳动的力性起始点在里部,力向着力点在外部,外部的非物性体在由里向外斥力膨胀的物性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状态。兑的中部实线和里部实线代表物性斥力膨胀。这一时期,外部的阳动使体积膨胀变
大。
    7.用符号☲,称名离,表示柔中发展体。即柔中发展体是物性由里向外斥力膨胀的能性转化为由外向里弹力膨胀的能性,且能性处于最强期;态性表现为外旋运动,斥力膨胀的阳性与非物性产生的弹力膨胀阴性共存一体,且阴动弹力的始点在中部、落脚点在里部。中部虚线代表生成的非物性占据总体的一半,是局部变化,即中部以外是非物性、中部以里是被弹力膨胀而变化的物性。离体中部生成的非物性在动。离上部实线则代表被转化的物性已经完全转化为非物性,离下部实线代表里部物性在阴动中将被转化。在这一时期,形成了非物性的顶部,同时离体的体积处于最大状态,并停止膨胀。
    8.用符号☴,称名巽,表示柔大发展体。即柔大发展体是由外向里弹力膨胀的能性变化;态性表现为阴来阳往;由动态物性转化的非物性占据总体范围大于一半,属于整体变化。巽的下部虚线表示阴动的力向起始点
位移到里部,里部动态的物性逐渐被生成的非物性所吞噬。巽的中部和外部实线代表物性已经完全被转化为非物性。这一时期,外部和中部是静止状态,里部的阴动致使巽体体积逐渐虚化缩小,并且随着阴动的范围逐渐减少,动态的物性逐渐被灭亡,阴阳同时灭亡,整体处于绝对静止状态。

文史丛谈


高老夫子:从“羸瓶之凶”谈古代井文化禁忌


    古人履后土而戴皇天,帝黄帝而神后土,心中充满了信仰和敬畏。传说黄帝穿井,并由此演化出种种禁忌,沾来文史笔记,读来颇见文化古俗之奇妙。
    《周易.井》说:“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是说如果用水瓶打水,还没出井,水瓶毁坏或倾覆是不吉利的。关于这个习俗,在《淮南子》中也有记载:“毋曰不幸,甑终不堕井”,是说只要不说不吉利的话,汲水瓶就不会落井。
    《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了一段故事:“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重丘人闭门而訽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是说卫国的孙蒯在曹隧打猎,在重丘给马饮水,打破了水
瓶。重丘人关起门来骂他,说:“亲自赶走你的国君,你的父亲林父为恶首,做尽坏事。你不为这个担忧,为什么来打猎?”重丘人因为孙蒯打碎了自己的汲水瓶而大怒,关起门来大骂他,而且殃及他爸爸,可见当时人们视
瓶羸为凶兆,对此是很忌讳的。为什么人们认为羸瓶为凶呢?杨雄在其《酒箴》中有一个说法:“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碍,为瓽
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杨雄是说汲水瓶身处水井边上,井眉,指井边。居高临深,上下汲水,所动皆危。一旦为井壁所碍,就要粉身碎骨,命赴黄泉了,正所谓“瓦罐不离井上破”,言其命中注定,势所必至之意。值得一说的是,在古人的心目中井通黄泉,并且说人死就要归黄泉。所以人死时,《墨子.非儒下》记载的招魂的仪式中有“窥井”的活动:“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屋窥井,挑鼠**,探涤器,而求其人
矣。”这里的登屋,在《仪礼.士丧礼》有载:“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北面招,求诸幽之义也。皋,长声也。某,死者之名也。复,反也。降衣,下之也。《丧大记》曰:“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是说进行招魂的人要从东边屋檐翘起的地方登梯上屋,再到屋脊之上,用死者的衣服面朝北招魂,呼喊到:“噢——,某人回来吧!”连喊三遍。呼喊时,为男子招魂呼其名,为女子招魂呼
其字。
    窥井以下为丧礼所无,不知其所本。但在《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三十二 鬼十七》中有一段故事:“(唐晅)夜宿主人,梦其妻隔花泣,俄而窥井笑,及觉,心恶之。明日,就日者问之,曰:“隔花泣者,颜随风谢;窥井笑者,喜于泉路也。”居数日,果有凶信。”是说唐晅夜里做梦,梦见他的夫人先是隔花而泣,一会又窥井而笑。等到醒来,就占日者问,说:“隔着花哭,是人如花谢,看着井笑,恐怕要归黄泉。”不几日,果然妻子死了。可见 “井通黄泉”确有其说。
    井通黄泉之说是指,人后,在招魂仪式中就有“窥井”这样的动作。同样如做梦梦见水井的话,就要小心了。由于井通黄泉,因此人的贴身日常物品如果落入井中也是很不吉利的事,如发钗入井,如同人入黄泉一样。
《异苑》中也记有:“山上有井,鸟巢其中,金喙黑色而团翅,此鸟见则大水。井又不可窥,窥者不盈一岁,辄死”。其它井文化禁忌有:
    1、从井上跨过也是禁忌。《抱朴子•微旨》中说,如果有人从井上跨过的话,他将会被减去寿数。
    2、在井上种桃花是禁忌。因为古人认为桃花是避邪驱鬼的。如果桃花瓣落入井中,岂不是意指水神、龙王为邪魔。
    3、取水的器物被打破了,或者掉进了井里都是很不吉利的预兆。
    4、我国古人忌讳在井口磨刀,因为古人认为井里有水神、龙王。而刀显然是杀机的代表,在井口磨刀是大不敬。
    5、井中破瓶虽为凶兆,但不之瓶,却可辟邪。《杂五行书》曰:“悬瓶井中,除邪鬼。”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艺国粹

海涛:含泪的微笑——从欧阳修到莫扎特



    每个作家的人生遭遇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就单个作家而言,无论他写下何种诗篇,创作何种音乐,他的心灵本质都是相同的。这种本质就是这个作家挥之不去的,磨灭不掉的特性。就是在我们面对人生最苦难,最艰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人生的命运与机遇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了的,我们能够主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于苦难的反映。“5.12”大地震,为什么那么多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四川人民仍旧能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寸步不离,为什么整个天空依旧回响起“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口号。为什么那么多的有关系的无关联的人们都投入到这场生死营救之中。这就是四川人对于人生苦难的一种反映,这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一个真正有涵养的民族。他的操守,他的品格,他的情感就只能在这深沉的苦难之中才能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文人讲求“学而优则仕”。因此,但凡读书之人,总希望能够求取功名,施展平生所学,一展雄志。但是,常常又事与愿违。这就是矛盾之所在,这就是人生的苦难。欧阳修也是这样,他早年丧父,“以荻画地学书”,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母亲郑氏“画荻教子”的故事。他考取了进士,做了个“馆阁校勘”。后来范仲淹因言新法被罢官,当朝的一些大臣都极力的挽救,只有一个叫高若讷的谏官说他罪有应得,应该被罢官。这时候,官位不高的欧阳修站出来说话了,他写书信痛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一气,向皇上大打小报告,致使欧阳修被贬官到夷陵。这是欧阳修第一次被贬。后来在与范仲淹辞别的时候,欧阳修笑着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第二次被贬是在万历年间的“朋党”之争中。当杜衍等相继被诬为朋党罢去时,他又站出来,发了些“不合时宜”的话。
    他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权,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於内,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此言一出,当然恨的那些奸邪之徒牙痒痒。随意找了个理由来诬蔑他。找了个什么事呢?因为欧阳修的一个孤甥张氏获罪,所以他跟着连带,就被贬到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在这里他创作了非常有名的散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莫扎特的童年生活较其他孩子而言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从他十六岁那年开始,悲惨的命运如挥之不去的阴霾。

    你看,他遭受了那么大的屈辱,竟然还有那么好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他的眼睛中那山,那水,那亭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有趣。自己也是那么的自由,那样的自在,那样的逍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三次罢官是因为濮议的争论。皇帝想要追崇濮王,就命令有关人等议论议论,大家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改封大国。而欧阳修又提出“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的不同主张。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奸恶之徒都是以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对欧阳修加以诬陷,最终使得欧阳修“力求退”,又一次被贬谪。我们来看他晚年退居颖州所作的一首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这里的西湖不是杭州西湖,而是颖州西湖,在现在的安徽省一带。他曾经到这里做过官,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致。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在颖州定居时所做。大家都知道,花开的时候是最美丽,但是花的生命也是及其短暂的。李后主说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对春花的凋零是一种伤痛,一种无可奈何。但是,你看看欧阳修写些什么?“群芳过后西湖好”当我们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砺。当这些大悲大痛都化做微笑的时候。我们才完成了自我,才是我们个人最美丽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赞扬花的美丽和娇艳,厌恶花谢后的飘飞和破碎。“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把白海棠的美写到了极致,把白海棠的高洁也写到了极致,似乎不着人间烟火之气。但是,欧阳修却发现,满园春色固然美,可是还有一种“狼籍残红”的美,是经历大磨难后的美。

     这次大地震把四川许多景致夷为了平地,曾经的风光如今不再拥有。但当你走到那或深或浅的堰塞湖,看到了都江堰满目的创伤,走进了地震棚搭建的学校,听到了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你难道不为这样的景致所震撼?“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一句中有大哲理。春天是美好的,鲜花簇锦,游人笙歌。但是这种繁华,这种娇艳都是霎那生灭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人生得意之时,莫要忘记“盛筵必散”。“双燕归来细雨中”这句很难说清楚。世间万物本自有它的规律,它生也好,死也罢。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老子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是道,最高的法门。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的规律,自然而然就是那个样子的,本来也就是那样。我们连起来看这首词,欧公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这些酸甜苦辣,这些荣华也好,贫困也罢都如花开花落,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不要因为失意而悲伤,也不要因为得意而忘形。我们看,欧阳修的一生是几起几落。每一次被贬官,都是用那些最无中生有的污秽的私人生活来攻击他。这是莫大的屈辱和不公。但是,你看他是怎么对待这一切的。他是笑谈,他是用大自然这些美好的事物去排遣心中的忧愁,排遣他的那份哀怨。他是含着眼泪,在风中独赏那一枝芳香四溢的踏雪之梅。

     莫扎特,1956 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有非常的音乐才能,四岁的时候就创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了演出。在维也纳期间,年仅6 岁的莫扎特得到了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的赞赏。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

    用莫扎特自己的话说“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莫扎特的童年生活较其他孩子而言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从他十六岁那年开始,悲惨的命运如挥之不去的阴霾。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首席乐师的小职位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如莫扎特般的小个子的人。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1777 年莫扎特与母亲启程前往了慕尼
黑,但在慕尼黑他的音乐才能也不能得到重视,又不得离开那里。他在曼海姆疯狂地与一个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歌手阿劳西亚.韦伯恋爱。不久这位姑娘就成名了,她再也看不上这位尚在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而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等各种原因,开始发病,于1778 年7 月3 日与世长辞。莫扎特悲万分,他的整趟旅行完全失败,家里的债务也增加了。为了还清债务,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于他最痛恨的柯罗瑞多大主教。就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下了五首钢琴奏鸣曲(K310,330—333)。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其中的K331A 大调)一乐章主题。主题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有八个小节。它以平行十度为创作基础,模仿了三重唱。这个乐段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受,就像轻声的祷告,像喃喃的
细语,像黑暗中的一点星光,像清澈的湖面泛起的一点微波。第二乐段由10 个小节组成。前四小节是一段抒情女高音的咏叹调,这天籁般的声音如同在茂密的树林里尽情的欢歌,尽情的舞蹈,所有的花呀,草呀都成了她的听众。随后的四小节又回到了合唱,又回到了那无邪的世界。最后两小节是个尾声。这个主题显得如此的晶莹,如此的纯真,如此的温暖,仿佛超脱世外的感受,丝毫没有让人察觉到此前他受到的那么多沉重的打击。这就是莫扎特的伟大。
    1781 年因为大主教的辱骂,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1787 年5 月
28 日,老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因为当时正生重病,因此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1788 年,莫扎特带着妻儿搬到维也纳近郊。十天后,六个月大的女儿特莉莎就夭折了。这一年他也创作了3 首钢琴奏鸣曲。我们来看他其中一首简易而不简单的奏鸣曲K545(C 大调)的第一乐章。说它简易是因为从音乐结构和篇幅来说属于小奏鸣曲一类的,而从这首音乐的人文情怀来讲又是不简单的,它的问世离莫扎特的死亡仅仅只有三年。第一乐章是个快板乐章,典型的带再现的奏鸣曲曲式。呈示部由主题和副题构成。主题由八个小节组成,前四小节非常的简单,质朴,清新,自然,如同甘甜的山泉,清晨的阳光,婴孩的呼吸。后四小节由连续的上、下行音阶构成。而在这不断上行、下行之中又蕴含了另一个更大的下行,这就是莫扎特的悲苦,他在不断的挣扎,不断的反抗,但还是无济于事。可他的音乐却又是那么的律动,那么的美丽,那么的高洁。紧接着又是4 个小节俗称“过门”的连接。最后由一个小节的引子带入了副题。副题也是8 个小节4+4 的方整结构。它由主题的C 大调直接转入了G 大调。副题的前四小节似乎是一只丝毫不理会世间烦恼,单纯而又快乐的在高音区自由歌唱的小鸟。而后四小节则更有趣,双手交互奏出分解和弦。这似乎是嫌一个人唱歌太孤单了,太寂寞了,所谓好事成双。这四小节如同两人在对歌般,尽情的享受大自然温柔的阳光。随后又是5 个小节的连接和3 个小节的结束句。之后进入了13 个小节的展开部。这里的展开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再现段落的连接了。进入展开部后音乐语气陡然一转从G 大调直接进入了g 小调的左右手音阶轮换。而后接连转入了d 小调和a 小调的音阶轮换。最终音乐进入了上方四度的下属调的再现。这再现绝不能看成简单的重复,整个音乐由于提高了四度,使得音乐更加的晶莹和精致,如同沐浴般的清爽,像草木春天的复苏。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欢乐的。但是,又不是仅仅只有欢乐。它的格调很高,就像高山上的一株仙草。它诞生在莫扎特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但他却面带笑容以珍珠般的音符写下了他满腔的怨愤和恸哭。1789 年春天,卧病在床的妻子康斯坦采产下的一名女婴又夭折了。

    至此,莫扎特已有四个孩子夭折。1790 年夏季是莫扎特健康越来越差。远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怀孕了,这时莫扎特的经济相当困难,钱根本不够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一天,一个男人给莫扎特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钱,要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把这首乐曲看成了自己生命的终结曲,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乐谱,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几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诉他的门生苏斯迈(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当天,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1791 年12 月5 日零点55 分,一代音乐奇才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与世长辞。在莫扎特短短的一生中,他都过着非常窘困的生活。他的音乐才华没有被人们广泛的认可,他受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的一生是阴云密布的,但他带给人们的音乐却是海滩边柔软细腻的一缕阳光。他用微笑着面对着世间的种种丑陋和不平,面对着所有的苦难和辛酸。他的音乐就像水晶一样的晶莹剔透,它高贵的似乎不沾染一丝人间的烟土。你看,他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多的悲哀,但他却常常感慨 “人生多美啊!”
     欧阳修与莫扎特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可由于他们人生相似的遭遇,更因为他们对于人生苦难的态度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他们把眼泪化作了微笑,然后告诉世人我们的世界其实还是很美的,我们的人生还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可是,又有谁能知道这微笑后面的泪珠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