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56|回复: 33

[原创] 楚简-闰月-楚历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0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09:53 编辑

楚简-闰月-楚历



作者:吴博君
时间:2011.10.30初稿

提要:楚历是上承春秋历、下连秦汉历的关键历法,在“古六历”失传数千年后,楚简历日的大量发现,是我们恢复楚历的大好时机。
   然而,当我们发现了楚简中楚历的关键信息时,或因为无法处理,或是人为忽略,使得数十年来这些重要信息没有被正确解读,
以至于对楚历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突破。
   本文不回避矛盾,抓住楚简里出现的三处“闰月”信息,深入探讨楚历的特殊结构,尽最大努力还原楚历本来的真实面目。

目录:

 一、起因
 二、发现
 三、楚历
   (一)三个关键的历法概念
    1、岁首;2、正月;3、置闰
   (二)楚历月名的季节含义(古文字)
    1、冬;2、春;3、夏;4、秋
   (三)楚历的结构
    1、楚历月名可以直接表明四季
    2、楚历“春正月”比秦历“春正月”早一个月
 四、系年
    1、包山楚简年谱
    2、包山简楚历闰朔表以及秦汉殷夏历法对照表
    3、葛陵楚简“王徙岁”月谱
 五、结论(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9: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因

  研习先秦的天文历法,会发现殷商有用甲骨文记录的历法,西周有用青铜器记录的金文历法,春秋有文献记录的春秋历,秦有用竹简记录的历法,汉有文献和简帛两种记录的历法,唯有战国历法于文献有缺失,于简帛不清楚,但是楚简里记录有大量的干支历日,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这些楚简历日,或可以期待弥补战国历法的空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9: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13 编辑

二、发现

  首先对历日干支记录最多、也是出土情况最好的包山楚简的历日进行了整理分析,并且对比研究了下面这些资料:
------------------------
1、王红星、《包山楚墓》(《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兼论楚历沿革》P529“包山简牍所载七个纪年”)
2、刘彬徽、《包山楚墓》(《从包山楚简纪时材料论及楚国纪年与楚历》P533“包山楚简有七个年份的纪年材料”)
3、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战国历谱复原研究》P325“1986年出土的包山楚简,记载了楚怀王时期的7个记事年”)
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P9:
------------------------
  从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里发现,有两处同一类型的问题,这足以在年代学上动摇以往的楚墓系年,重新探讨包山楚墓竹简记事年号的系年,有助于对楚历的再次深入研究。

第一处问题:
  在包山楚简里,有19只简,其简号为:(58、129、131、140、141、162、205、206、207、212、216、218、220、221、224、225、12、126、209),
  这19支简其简文含有“致胙”的有3支简 裁剪_2.jpg ,含有“归胙”的有16支简 裁剪_3.jpg ,而列位学者将“致胙”简与“归胙”简混同一起,都以“归胙”简处理。
其实楚简记录“致胙”其含义是由东周送祭肉来楚国,相应地楚简记录“归胙”,应该是“致胙”的人完成使命从楚国返回东周。

(《史记》:周显王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
秦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齐桓公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
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楚威王六年,周显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在“致胙”简里,有楚夏尸月癸卯(127)、乙丑(209)、甲戌(12)这三个干支日依次排列,这一个月名下的干支日从癸卯到甲戌,日期超过31天。(刘红星、陈伟说是12简甲戌有错记)
《包山楚墓》刘红星) 裁剪_4.jpg
《包山楚简初探》陈伟) 裁剪_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13 编辑

第二处问题:
  在包山楚简“归胙”简里,有记录暮火月辛未的两支简,简号是(67)和(77)。这两支简的干支日直接不被陈伟先生使用,这样陈伟先生得到的暮火月下限就是错误的。竹简记录暮火月的上限是己亥日,下限应该是辛未,而陈伟先生认为下限是丙辰。
裁剪_6.jpg (陈伟)

  这就又掩盖了一个超过32天的月份记录。这导致错误地判定“归胙”的年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24 编辑

  在对葛陵楚简的“王徙”简整理时,又发现第三处错误,这也是一个同一月名下的干支历日超过30天的月份记录。(八月己巳到辛酉,共53天。)
――――――――――――――――――――――――――――――――――――――――――――――――――――――――――――――――
裁剪_7.jpg
1享月己巳、2夏亦乙巳、3夏亦癸丑、4夏亦乙卯、5夏亦癸亥、6八月己巳、7八月庚辰、8八月丁巳、9八月辛酉
――――――――――――――――――――――――――――――――――――――――――――――――――――――――――――
  对九组历日进行排序,依次是:己巳、乙巳、癸丑、乙卯、癸亥、己巳、庚辰、丁巳、辛酉。从己巳到辛酉共113天,这样三个月名下的天数已经超过90天,一定有其中的一个月超过30天,这是因为八月己巳到辛酉,共53天。然而刘信芳、李学勤、晏昌贵等学者不认为葛陵楚简的“王徙”简八月份干支记录超过30天,其依据是考古报告《新蔡葛陵楚墓》释“癸”为癸亥是错误的。首先是刘信芳先生不用癸亥,但无说明;再是李学勤先生认为“夏亦绝不能有癸亥”;晏昌贵先生则认为是抄手错误。

裁剪_8.jpg
裁剪_9.jpg
裁剪_10.jpg
(台*湾大学邴尚白博士论文《葛陵楚简研究》)

  认为八月不超过30天的学者认为“癸嬛不是癸亥是癸巳”,这样的历日排序是:己巳、癸巳、乙巳、癸丑、乙卯、丁巳、辛酉、己巳、庚辰。从己巳到庚辰有72天,这样三个月名下的天数不超过90天。但是,“癸嬛”不是“癸亥”的认识,或许是以一个月名下的天数必然不超过30天为前提的,然而一个月名下若含有本月和同月名的闰月,这个月名下的天数就可以超过30天,最高可以有59天。


  上述这三处问题是同一个类型的问题,就是同一个月名下的干支记录,都超过了30天。对这三个同类型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竹简错误地记录了历日干支,这种简单的解释,可能错过揭开真*相的时机;也不应掩盖这个事实,不做解释地绕开个别干支记录;更不能直接把“致胙”简混同于“归胙”简而不做解释。必须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我们有可能发现了楚历的疑似“闰月”记录。闰月的合理设置,是一部历法成功的关键,而当时的历法是当时历日记录的依据,我们就是根据古人的原始历日记录来确定出土墓葬的系年。由于相关楚简历日的这一新的发现,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确定葛陵楚墓和包山楚墓的系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5 09:33 编辑

三、楚历

  有了上述三个楚简记录疑似“闰月”的发现,还要知道楚历的结构,因为没有一部楚历作为依据,是不能确定“闰月”在楚历中的位置,也就不能最后确定有关楚简“闰月”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目前对楚历的认识还不足以确定楚历对“闰月”的设置方法,也不能确定上述三个“闰月”发生的年份,所以必须再深入探究楚历的结构。
―――――――――――――――――――――――――
(一)三个关键的历法概念
1、岁首:  
  “岁首”的概念来源于原始的祭祀,“岁”本身就是一种祭祀名称,“岁首”是新一轮祭祀的开始。祭祀是有周期的,祭祀周期一是根据季节,再是根据祀典长短,季节的周期性和祀典的周期性也就规定了“岁”的周期性。商朝的祀典记录非常发达,由于祀典周期与先王数量有关,所以是逐渐庞大的,直到商朝灭亡祀典才固定。祀典周期精度是以干支计算的,所以祀典的周期非常精确。商朝祀典周期用“祀”表示。商朝的“岁祭”是与求雨相关的,所以“岁祭”的季节性很强,季节性祭祀和祀典结合是季节与干支的结合,其周期自然可以用来纪年,秦汉时期就普遍使用“岁”作为纪年单位。用“年”、用“祀”、用“岁” 作为纪年单位是有概念区别的,在殷商后期 ,有三者同时出现在一片甲骨里的记录:“癸丑卜,贞今岁受年,弘吉。才八月,唯王八祀。”(《甲骨文合集》37849)“祀”在当时用于纪年,“年”在当时表示谷物成长周期,“岁”在当时是一种祭祀行为。总之,“年”与季节直接相关,“祀”和“岁”主要与祭祀周期相关。有一种影响广泛的观点认为,“岁”用于纪年是因为木星(岁星)周期与十二个回归年周期接近,这是没有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科学根据的观点。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木星》里可以证明,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就已经观测到,十二个回归年约为十一个木星黄经周期。
  
  现在的农历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自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岁首”和“正月”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在使用上就合而为一了,这对研究先秦历法的人造成了混乱,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概念理所应当是一回事,并且历来如此。实际上汉人之前的秦人和楚人的历法,其“正月”和“岁首”是分离的,通过深入的研究得知,其实古人在秦汉以前是实行两套历法,一套是“民历”,另一套是“神历”,而“正月”的概念属于“民历”,“岁首”的概念属于“神历”。进一步地说,“正月”的全称是“春正月”,是春耕的开始,也是“民历”一年的开始;而“岁首”之月实际上是“冬正月”,是祭祀的开始,也是“神历”一年的开始。在西方的历法里,也有神历和民历共用的情况。用下表比较中西历法的神历和民历成份:

裁剪_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32 编辑

  诗经国风里有一首《豳风•七月》,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历法记录,这里面是神历和民历并用,神历月份用“之日”表示,共记录四个“之日”;民历用一般现在通用的月份表示,从四月到十月共有七个月份记录。岁首从“一之日”开始,经过“二之日”到“三之日”,这种以“之日”为月名的历法,相对于《小正》(所谓《夏小正》①)历法来说,可以称这是《大正》②历法,也称“神历”;正月从“四之日”开始,正月和“四之日”同属一个月,从正月到十月属于《小正》历法,也称“民历”,其节气物候与《小正》一致。从十月开始又与“一之日”重合,十月和“一之日”同属一个月。《豳风•七月》所用历法,神历岁首从“一之日”开始,民历正月从“四之日”开始,冬至日在“三之日”所属月份,惊蛰在正月(四之日)。四个“之日”加上十个月份,两个“之日”与两个月份首尾重合,正好是一年十二个月。这种历法符合“民神杂糅”的传说,只是长期以来对此没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这种“豳历”的神历岁首起于冬正月,是《大正》历法,民历正月起于春正月,是《小正》历法。
裁剪_12.jpg
清王筠《夏小正正义》曰:“传文‘小正’字凡四见,《竹书》亦云颂‘小正’,知此本以‘小正’名,‘夏小正’非书之本名。盖大戴以其书最古,特题‘夏’也。”
《大戴礼记》:“南门者,星也。岁再见。壹正,盖《大正》所取法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35 编辑

  《豳风•七月》是春秋或西周时期的历法记录,但是其历法与《包山楚简》的楚历十分吻合,豳历冬季前三个月用《大正》月序,与楚历冬季前三月的月序相同;豳历后九个月的月序与《小正》前九个月的月序相同。并且豳历物候与《小正》物候基本一致,这说明从西周到战国,从北方到南方,这种历法是稳定长期和普遍使用的。
 
  从上述《豳历、楚历、秦历与<小正>物候比较表》来看,楚历按照《大正》历法统一了豳历的两种月序,《小正》也用自己的月序统一了豳历的两种月序,可见《大正》楚历和《小正》的基础都来源于豳历。而且将《小正》的十月前移为岁首,就是秦历的月序,所以《大正》楚历、《小正》秦历都和豳历一脉相承。
 
  《大正》历法和《小正》历法的依据都基本是“火历”和“参历”,传说火历来自商人,参历来自夏人。文献证明火历和参历是战国时期普遍使用的历法,周、晋、豳、楚都使用火历,说明先秦历法是统一的,只有《大正》月序和《小正》月序的区别。《大正》历以南门星(张星、天策)为正星,《小正》历以大火星(心、辰)为正星。如下表:

裁剪_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0:51 编辑

附录:四季星相示意图

春季星相 裁剪_14.jpg
夏季星相 裁剪_15.jpg

秋季星相 裁剪_16.jpg
冬季星相 裁剪_1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5 09:31 编辑

2、正月:

  对于农业社会使用的历法,月份与季节物候的对应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月份才对农业生产有参照意义。朔望月周期便于肉眼观察,是原始先民最早认识到的历法知识,也是直到现在还一直在使用的一个基本历法单位。但是朔望月周期不能整除回归年周期,使得一个回归年介于十二和十三个朔望月之间,由于节气是固定在回归年内的固定时刻之上的,而朔望月与回归年的这种非整除的关系,就使得在不同的回归年里节气也在不同的月份中移动,也就是说节气不能和月份持久对应。节气是与物候紧密对应的,为了使得节气和月份有基本固定的对应关系,以利于农业生产,古人采用了“正月”的技术,其理论依据一是《豳风&#8226;七月》,再是《小正》,三是《月令》。使用“正月”技术可以调整节气和月份的对应关系,使得每年的四季和月份有基本固定的对应关系。

  所谓“正月”技术,就是当节气与月份不协调时,人为地将月份序数调整到对应的节气时刻。正月也称“端月”,所谓“端正”是纠错的行为,纠错后才能确定“岁首”和“正月”。所以“正月”这个词有动词和名词两个方面,当用作动词时,表示是一种历法措施,当用作名词时,“正月”表示第一月。

  “正月”作为一个历法手段,有其地域差别和时期差别,其目的都是为了不误春季农事。在同一时期,南方楚地气候较热使用丑正,秦地较冷使用寅正;在殷商时期气候较热,使用丑正月,到了秦汉时气候较冷,使用寅正月。无论丑正和寅正都是以冬至为参考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3、置闰:

  “正月”是目的,“置闰”是手段,而“正月”技术的一个副产品是过几年就要增加一个“闰月”,“闰月”又要消化在某个年份之内,这一年就称为“置闰年”。“闰月”的放置有很多讲究,有岁末置闰,如“十三月”、“后九月”,也有“无中气置闰”。从甲骨文得知,自商朝开始有文字记录就有“十三月”,从出土的楚简表明楚人使用“无中气置闰”,从秦简记录得知秦朝使用“后九月”,从史料记载得知汉武帝开始又使用“无中气置闰”,直到现在的农历还在使用“无中气置闰”法。

  使用“十三月”和“后九月”置闰可以统称“岁末置闰”,这类置闰方法要求对节气有粗略的观察既可,其依据为《豳风&#8226;七月》、《小正》、《月令》;但是“无中气置闰”就必须要求有对二十四节气的掌握,所以最晚在战国时期,楚人使用“无中气置闰”法时就已经掌握了二十四节气。春秋晚期的齐人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在其中的《轻重己第八十五》有对节气的最初数据表述,这是掌握节气的基础:

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
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  而麦熟。
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
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  秋至而禾熟。
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
裁剪_1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1:00 编辑

(二)楚历月名的季节含义:(古文字,图像文件,点击放大观看。)
裁剪_1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1:09 编辑

(三)楚历的结构

裁剪_20.jpg


  楚历“春耕”月比秦、汉历“春耕”月要早一个月,这反映南、北方春耕时节相对于冬至的距离有差距。从对《包山楚简》的历日研究来看,楚人历法的“春耕”正月实际是在冬至后一个月。气候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历法上来,楚历冬至后一个月为“荆田”,因为楚地气候炎热,冬至后一月开始春耕,是月为春正月,(合殷人丑正,商时中原气候炎热,冬至后一个月就可以开始春耕);秦历冬至后两个月为“惊蛰”,因为秦地气候寒冷,冬至后二月开始春耕,是月为春正月(合汉人寅正,汉时中原气候寒冷,冬至后两个月才可以开始春耕)。



  楚历使用的“夏”字,有季节与地域两重含义,地域含义是荆、夏对应的。在葛陵楚简(甲三:243)里有祭祀“荆示亡”和祭祀“夏示亡”的记录,这是楚人祭祀在不同地区死亡的先人,在这里荆、夏对举,是表明了楚人的地域观念。 裁剪_21.jpg

  楚人的这种地域观念也反映在楚人的历法之中,在楚历的春季,就含有楚春正月 裁剪_22.jpg 和夏春正月 裁剪_23.jpg ,楚、夏春正月的先后,也反映了南北两地气候的差距。楚历的这种包含,反映了楚人和中原人的渊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系年

裁剪_24.jpg 裁剪_2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裁剪_26.jpg 裁剪_27.jpg 裁剪_2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裁剪_2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裁剪_3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裁剪_3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1:25 编辑

五、结论(待)

楚简-闰月-楚历
楚简-闰月-楚历.rar (596.87 KB, 下载次数: 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尧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请教: 至少可推断周朝时中国历法的“年”是366天, 即“阳历”(或太阳历)
推测:当时的“闰年”是每四年中有三年要“闰”去一天。 即每四年中有三年是365天, 一年是366天, 而与今天的“公历”吻合。但不知具体的“闰”法, 是“闰”去哪一天。
不知这个推测对么?

另外, 关于岁首。 今天使用易经占筮时, 每年的首日是“立春”日。 并不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是否可以推论, 周朝时的“366日一年”的历法也是以立春日为实际岁首日。 因为, 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 就是太阳历的一年。 从立春开始纪年是自然的。 当然, 重点还是这样纪年就符合《尚书》的记载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尧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请教: 至少可推断周朝时中国历法的“年”是366天, 即“阳历”(或太阳历)
推测:当时的“闰年”是每四年中有三年要“闰”去一天。 即每四年中有三年是365天, 一年是366天, 而与今天的“公历”吻合。但不知具体的“闰”法, 是“闰”去哪一天。
不知这个推测对么?

另外, 关于岁首。 今天使用易经占筮时, 每年的首日是“立春”日。 并不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是否可以推论, 周朝时的“366日一年”的历法也是以立春日为实际岁首日。 因为, 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 就是太阳历的一年。 从立春开始纪年是自然的。 当然, 重点还是这样纪年就符合《尚书》的记载了。
===================================
1、中国古代使用阴阳合历,闰月不闰日,这与西方的太阳历有区别。
2、易经占筮用的所谓“历法”是一种“术”,是借壳上市。借“历法”之名,玩“占术”之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21: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3-12-4 21:26 编辑

多谢回复。
还有疑问:
1. 今天的农历是阴阳历。 即每年的天数不是366(365)日。 通过“闰年”的方法调整到与阳历同步。
所以, 今天的农历(阴阳历)以及楼文研究的楚历(如果认为楚历也是阴阳历)的一年均不是366日。 就是与《尚书》中的“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不符。 所以会有疑问而求教。
2. 关于每年的岁首。
如果确定了阴阳历之后, 就一定要确定岁首。
但是, 如果确定周朝时并未形成“阴阳历”的话, 而是一年366日的历法, 那么岁首就不能是后来形成的“阴阳历”的岁首。
因此会推断以“立春日”为岁首。 至少是说得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5 00:02 编辑
诚心儒意 发表于 2013-12-4 21:25
多谢回复。
还有疑问:
1. 今天的农历是阴阳历。 即每年的天数不是366(365)日。 通过“闰年”的方法调整 ...

多谢回复。
还有疑问:
1. 今天的农历是阴阳历。 即每年的天数不是366(365)日。 通过“闰年”的方法调整到与阳历同步。
所以, 今天的农历(阴阳历)以及楼文研究的楚历(如果认为楚历也是阴阳历)的一年均不是366日。 就是与《尚书》中的“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不符。 所以会有疑问而求教。
2. 关于每年的岁首。
如果确定了阴阳历之后, 就一定要确定岁首。
但是, 如果确定周朝时并未形成“阴阳历”的话, 而是一年366日的历法, 那么岁首就不能是后来形成的“阴阳历”的岁首。
因此会推断以“立春日”为岁首。 至少是说得通的。
================================
1、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对回归年365.25日的取整,或366,或365;一般历术计算年数,都是用回归年。回归年取决于天文,可称“天历”或“神历”。
2、古历一年或十二月或十三月,这都不是365日或366日,这是“历法年”,实际是“行政年”,或称“税收年”,总之是“人历”或称“民历”。
3、古历法素有“民神杂糅”的传说,其实是指“阴阳合历”而言,“杂糅”是个技术活,搞好了则不误农时,也显得风调雨顺;搞不好谷物减产,治历者获罪。
4、所谓“立春岁首”,应该是说定立春日所在之月为“正月”,这类似今天的农历一月,这实际是“寅正月”,这与回归年是366或365没有联系。

5、另外“如果确定周朝时并未形成‘阴阳历’”这个假设没有依据,从商甲骨文历日记录,到周金文历日记录,都有“十三月”记录,这就明确商周是使用“阴阳合历”,战国、秦汉更是如此。所以中国古代还没有使用纯阳历或纯阴历的考古证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1: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3-12-5 11:27 编辑

1.        《尚书》已经明确说明“成岁”。就是指的“年”。 至于“回归年”是今天的说法, 上溯到周朝, 并无“回归年”的提法。 但是, 《尚书》中说的“岁”刚好与“回归年”相符, 这并不是巧合。 正说明“回归年”是实际应用在周朝(甚至更早)。
2.        关于“阳历”, 不知吴先生可否提供一些资料, 说明“阳历”的提法是从何时开始的?
或者, “阴阳历”的说法是从何时开始的?
不论何时开始, 其中的“阳历”是指的“太阳历”无疑。 所以, “阴阳历”就是说这个历法是与“阳历”相关的。 即从使用“阴阳历”的说法开始, “阳历”的概念已经形成。也可以合理推论, “阳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
《尚书》的说法是佐证之一。
3.        关于“寅正月”。
中国的农历从古时起即使用“地支”表示。 而“正月”是从“寅”算起。 而配合五行, 寅月也是“木”月。
而如果使用了“地支”,使用“寅正月”概念, 就自然确定了一年是366天(365天)。
因为“寅正月”的周期只能是366(365)天
其次, 如果确定“立春”的月份为正月, 就还是确定一年是366(365)天。 因为“立春”的周期还是366(365)天。 而且可以确定, 中国的“节气”是遵循“阳历”的, 与“阴历”无关。所以, 不管是否以“立春”日为岁首, 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是“阳历”无疑。
后来出现的“阴阳历”, 不论历史原因为何, 这个历法并无法脱离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也因此无法脱离与“阳历”的关系, 因此, 必须使用专门的“闰年法”以与“阳历”同步。所谓“十三月”不过是有“闰月”的年份罢了。并不奇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5: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3-12-5 15:11 编辑

对于诚心儒意先生的回帖,有几个概念是要说明的:

1、关于《尚书·尧典》说366日原话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在这段话之前还有关于用天文星象定四时的记录。这是上古时期古人对观象历制定过程的描述,而用星象测定的历法,只能是太阳历。至于太阳历周期今日用回归年数据,也只是近似数据。但是只用太阳历周期能否“成岁”?我说不能,因为《尚书·尧典》明说还要“以闰月定四时”,然后才能“成岁”。这就是说,必须有“月”和“四时”结合,才能定“岁”。四时是阳历,月是阴历。当然“岁”、“年”、“祀”还有区别,所以也不能说“成岁”后就是“成年”啦,有了年就是一年365天啦。

2、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不但如上所述有对星象的观测,还有对月相的观测;所谓“阴阳合历”是对历法而言,其观测过程还是分开的。至于历史上有没有单独出现过和使用过“阳历”或“阴历”,没有关注过。

3、历法和五行的关系、历法和易经的关系、历法和占卜的关系,这些是属于文化现象,对此应该有概念划定。如“寅正月”是历法概念,而“木月”可能是五行概念,“摄提格”或许是星占概念,这些我历来是想厘清、区分的,可不想混为一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5: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心儒意 发表于 2013-12-5 11:26
1.        《尚书》已经明确说明“成岁”。就是指的“年”。 至于“回归年”是今天的说法, 上溯到周朝, 并 ...

关于“阳历”, 不知吴先生可否提供一些资料, 说明“阳历”的提法是从何时开始的?

==================================================
《国语.楚语下》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尚书孔氏传》:
“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
  这是说“民神杂糅”的技术活不好干,让少皞干砸啦!颛顼出来恢复天地秩序,“绝地天通”;果真是这样,则是阴阳不合历的时期出现啦!{: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吴先生!
阴阳合历是事实, 不必争论。
如果没有读到《尚书尧典》, 我也不会有这个问题。
《尧典》已经明确“三百六十六日成岁”, 这并不需要再去寻找考古证据来证实。
至于民间二十四节气是始于何时, 并无实际记载, 从《尧典》可以推测, 远在尧舜时期即已存在。 而二十四节气是遵循阳历的。 可以合理推断, 古人对天象的理解, 阳历在先。 或者实际应用与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是阳历在先。 可以再推断, 古代的“历法”是基于二十四节气的。
就是说, “年”作为历法的概念, 首先是基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以及已经形成的对天象的理解和总结。
我只是有些想法, 认为今天普遍使用的“公历”(有人也称西历)其实是先在中国尧舜时期已经出现。 如果再涉及对天象的观测和推算技术, 中国人并不落后的。
至于后来出现了阴阳合历, 自有它的道理。 这是后话。
说到“纯阴历”, 现在犹太教仍然在使用。 就是犹太人的历法完全按照月亮的变化规律制定。 因此他们的“元旦”是永远变化的, 理论上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任何一天, 因此, 他们会碰到公历一年内有两次“元旦”的情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3-12-6 00:41 编辑
诚心儒意 发表于 2013-12-5 21:34
谢吴先生!
阴阳合历是事实, 不必争论。
如果没有读到《尚书尧典》, 我也不会有这个问题。

至于民间二十四节气是始于何时, 并无实际记载,。。。。。。。。
=====================
其实,若说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建议先生看《管子·幼官》,还有银雀山汉简《三十时》;这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的前身,也是五行占式的起源,广义说,也是模拟太阳历的法式。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2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中已经提及二十四节气中的多个节气。 说明二十四节气在当时已经非常重要了。
二十四节气最后完全形成并有官方的承认已经晚至西汉。 但那是指的二十四节气的最后形成。
并不是指的起源。 《管子》即已证明在春秋时二十四节气已经受到官方的重视了。 然而, 《管子》的记载仍然不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从“起源”到得到官方的重视和承认自然需要相当时间。
春秋时期虽然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二十四个节气, 但是可以确定, 已经出现的“节气”仍然是按照“阳历”形成的。 所有节气的周期都是366天。
所以, 《尧典》所言“三百六十六日成岁”, 自然不能将其与“节气”完全脱开。无论尧舜时期刚刚形成几个节气, 这些节气的周期都一定是366(365)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1、上古纪历单位有:干支、旬、四时、月、祀等,或有“风气”;(甲骨文有“四风”记录,但是有孤证之嫌。)
2、“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与甲骨文“五百四旬七日至丁亥”的记录是同一格式,都用“旬”和日为单位,没有用“祀”,这是上古干支单位纪时的证明。
3、“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说:用“四时”周期来折算若干个干支纪日,因为有“闰月”存在,“成岁”的长短是在十二个月和十三月之间的,所以说“岁”是月亮历系统的纪时单位;而366日是属于另一个纪时系统(太阳历),当然节气周期是阳历系统。
4、十进制的干支纪时系统;朔望月和“岁”是阴历纪时单位;节气是阳历纪时系统;这三个纪时系统在商代是同时使用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