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0|回复: 0

先 天 一 体(冉顺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5 0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庸禅一体谓之中,不生不灭谓之庸,生灭变化谓之禅。中庸禅与《易经》的“易”表万法二元非对称性动静一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中就是尧帝的“允执厥中”的中,舜帝的“惟精惟一”;《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地万物秉承道而显现,其所秉承的道内质称为“性”,其性在人称为“德”,德所生之心念称为“仁” ,仁表现为言行称为“善”。所谓善者,即符合人性的真诚人际言行。“中道”即自心的真诚内质,安生立命之所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慈悲出于真诚,智慧出于方便。与善相反的便是“恶”,恶与仁相违,与德相背,与性相逆,与道相反,与中相悖。故为恶者必遭天谴,自处危境,自招灾祸。欲免灾祸,自求多福,应返归于道,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是唯一之路,以自心回家,回到中本原、道本原。“独*立不改”就是“不易”之庸,“周行不殆”就是“生灭”之禅,二元“混成为天下母”所生万物,井然有序,就是“中”。中庸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对一体、多元和谐”之道完整而简要的表述。先天之道,中庸禅之中,恒久不易,自性清净明觉,自因自缘,自立更生,生生不息,也即《坛经》六祖所叹:“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如果仅有“不易”之庸,就是死寂,天地万物何以显现?何以生生不息?假如仅有“生灭”之禅,则天地万物生之何?归之何?何以如此和谐有序?所以先天地万物之道本就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变化”的一体,所生诸法万相必然表现为“多元和谐”井然有序。这就是“道法自然”。其实,“相对一体、多元和谐”就是自心当下自然本来的状态。这不生不灭就是孟子的“良知”;这生灭变化就是“良能”。良知良能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先天一体的“惟精惟一”之中。我们自己的心正在进行的思虑,口正在的说话,身正在的行为,就是良能的起用;而我们知正在的思虑言行,就是良知起用。此时的知与能是一体,不是能之外另有一个知,也不是知以外另有一个能,更不是在知能一体之外另生起一个知或能的体验,因为庸禅先天一体。王阳明将此简述为“知行合一”,如果你要将此概括为“静虑”一体或“止观一体”,也没大碍。因为语言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庸禅先天一体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是禅家穷其一生苦苦参就的“父母未生前”之本来。
      一念善,便与人性相应,与众生相应,与天地万物相应,与中道相应;一念恶,便与人性相违,与众生相违,与天地万物相违,与中道相违。也即:凡起一念,与人性相符,与众生相符,与天地万物相符,与中道相符,便是善;与人性相违,与众生相违,与天地万物相违,与中道相违,便是恶。扬眉瞬目无不是中无不是道,中道不远人,乃人自远尔。自己本就是一整体,同时又是整体的一部分。虽是整体的一部分,其所秉承的整体的部分是整体的全部。浪花自己就是浪花的整体,同时又是大海的部分,其浪花之水就是大海之水的全部。金戒子是金戒子的整体,是金的部分,但其金性是金的全部。相是自己的整体,是整体的部分,其性部分就是整体,与整体无二无别。相对一体,多元和谐。一体不分别,和谐不对抗,则少烦恼痛苦。假如你不分别不对抗,可是别人要分别对抗你,应自己反省,如孔子所言“反求诸己”。实在不得已,不要与之构成相对多元,相不能远离则心远离之,“心远地自偏”。中庸禅出于自己的真诚心,“相对一体,多元和谐”,由内而外,逐渐扩展,表现为心灵和谐、身体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天和谐、整体和谐。修学中庸禅生活于相对一体之中,生活于多元和谐之中,不是生活在二元分别之中,不是生活在多元对立之中。当我们说到“相对一体,多元和谐”,不是将自己排除在外,说与己无关的超然理论,而是自己正处于其中的自己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直指”。
   道未曾得失,存在就是道的显现。人为造作与道相违,顺着自己的本来存在就与道相合。物有物道,马有马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不可错杂。在下无上,在上含下,以本道为主,否则非本道中存在。生而为人,则应遵从人道。如孔子所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正好反证了孔子的正确,因为我不是鱼鸟麋鹿。凡有所言,皆指向人际,指向我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向外求道是大妄心,与道相去甚远。去妄所求所学所得皆非道。自己作为人道中的一个,按自己的本性思言行,就是道。每一个人都是道的完整体现,整体差异是同一,同一是整体差异,每一个的这一个都是整体差异同一,也即孔子的“和而不同”。一棵小草,一株松树,皆是道的体现,各自所体现的都既是整体的道又是自己这一个,小草就是小草,松树就是松树,两者不可混淆。小草按小草的本来自然存在,生长发展,枯萎死亡,尽到小草的本性,就与道无违;松树按松树的自然本来存在,生长发展,枯萎死亡,尽到松树的本性,就与道无违。万物乃至每个人,安命尽性,无不是道的体现。各自安命尽性,就是多元和谐。小草不会自逆其性企求成为松树,松树不会践踏小草使其成为松树。在相上不相互混淆,在性上不自我局限。小草与松树,都是道的体现,它们在道里是一体的。梨子是梨子,苹果是苹果,都是水果。苹果不会想我要成为梨子才是水果,也不会想你梨子不是水果要成为我苹果才是水果。
   中庸禅先天一体,心事一体,知能一体。心外无事,事不离心。古人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其“物”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事”。一切事都是由心所生,由心所造,被心所识,被心所使。心之外,没有一事存在;离开了心,没有一事生起。良知良能,知能一体,仅仅说知或仅仅说能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心的本体就是知能一体。没有能,知何以显用;没有知,能何以相续。如梁惠王见将被杀的牛觳觫,其心不忍,便是自心本具良能的体现,然而他不自知这是自心良能的体现,被私欲蒙蔽,故没有将这良能扩充开去。可见良能本在,若不自知,是良知被遮障,如同明镜上的灰尘,明镜的照性本在,一时拂去灰尘,照性自显,从“格物致知”而感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全体妙用,瞬间便体验到自心本具的知能先天一体。
   这先天本具的知能一体,是本来就存在的超自然规律在人心的致用。超自然先天存在的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这一般意义的先天之道古人以为不可见不可闻,可是他们没有注意,这先天之道从具体的事项上体现出来,就是先天之道的可见可闻之处,“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水果相对于具体的桃子梨子就是一先天之道,我们见着具体的桃子梨子就是见着了先天意义的水果,先天意义的水果从具体的桃子梨子得到完整体现。中庸禅如此体验先天之道从各个事物表现出来,表现于大自然四时运行,万物生灭,物化能迁,古人将此称为天命;表现于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寿夭不贰”,古人称之为人的天性;表现于人际中自己内在良知良能对自己所思所虑,神貌言行,“得失不二”“致中和”的主宰古人就称之为人的本心。如果我们违背四时运行,万物生灭的自然规律,就是违背天命;如果违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生理规律就是违背天性;如果违背良知良能对神貌言行的主宰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总的叫做违背天道。违背天道,必遭天谴,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切都是自己作为所致,古人一再强调“自求多福”,就是这个道理。这先天之道表现于人心的良知良能,又从社会的各个事项上体现出来,如表现于国家就是忠诚,表现于长辈就是孝顺,变现于师长就是尊敬,表现于朋友就是真诚,表现于配偶就是和睦,表现于晚辈就慈教,表现于岗位就是珍惜,表现于工作就是职责,表现于众生就是仁爱,表现于人际环境就是和谐。如此等等,岂能言尽,人人都可以从自己正当下*体验中庸禅先天一体的意趣,中庸禅不是离开自己当下生活另外的业余爱好,而是与自己的生活为一体的妙用,自己正在用的心如何正确,自己正在做的事如何恰好,自己正在处的人如何融和,自己正居于其中的环境如何和谐,就是中庸禅的本体。自己的一思一虑,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中庸禅的妙用。正如《中庸》一书程颐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评价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要体会其味,自己就应随时随处随人随事与自己正面对者互融互涉,融入其中,打成一片,同体同向。这就是中庸禅相对一体的意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