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70|回复: 2

[古代學者] 列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11: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1 t1 E, ~8 i2 L列子即列御寇。
2 @- y' g! \3 D! a5 i+ j4 y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e5 q4 l0 P8 f1 ?7 [! E

列子

列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人物生平4 C- ^, f0 i* B- k8 r( h, z" c2 Z
0 P! R8 e& d! Q( o" U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 W3 h% o7 q6 \% B( n$ g# F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 P2 Q2 J4 I/ V, a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6 Q, j. r! |4 i
6 O1 p" I- R, S" t8 P* P
2参考资料) M: E  D" B, o) G- Q3 r% x

7 u0 b; `: V4 V' N1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j9 t  a0 h2 P* a$ Y9 S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而这些书可都是正儿八经的书,不像《庄子》那样喜欢乱编故事。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j2 K1 {) c, f8 D! U

' C; D3 k& \) ?! [; m0 |3淡薄虚静
- L# [$ g; R: r& G$ x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0 ?; d4 Y; t: ~6 W8 g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情况下,埋头搞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到: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后事实正如列子所料,不久人民作乱杀了这个叫子阳的高*官。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为其所用,肯定也会不免于祸。
6 w6 n# h& [( @0 V/ q他的学说主张贵虚。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 j/ ~* `8 _9 R  N; I4 ?
3 o4 p2 r0 Y' G, @. _" I" A2 M0 ?8 T4乘风御虚
$ N6 J0 [( H' n/ s  q6 J# Q6 _1 E& N* z
列子青年时代求道十分执着认真,起初从师壶丘子,后又问道于老子亲传弟子关尹子,还曾拜商氏为师。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当他潜心修道时,能够“御风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风穴”。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4 F5 G6 t1 L" R

) H5 W% v( e8 N9 z8 i! W' K" x- T6 y8 l
+ o: k' b. B+ B, H5 R. \3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1: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成就' ^) f$ n, O! L+ N9 z: {
7 ^4 F  [% a0 {" b' K  l
著作7 ]- X* x: g; a$ B! _0 Y
0 |8 H0 {: _5 _) x: o% G3 N. E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8 Y# ~9 Y9 x- @5 p, m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4 Q2 i' O  H4 D1 H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 ?  O& D; G# V) H& w+ \. a3 R5 P" S. g# i& K! C, |9 Y9 _! X
思想
8 y0 ~- D; H8 Y$ V; Z
+ K, \4 |2 r) B: ?- A; D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5 M; E+ B$ J" P5 _& G# J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n. X  U/ D% S2 I6 P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5 r7 [( c7 I/ l% |! a" w7 q: X0 Q8 X/ c
写书经历( ]- U" K" ~5 G6 d+ ?: _
7 O$ n& f7 e& h( W1 w% W
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7 i/ |5 D, }: X" }; }! d- R( X1、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B3 n  H, a1 i6 t- `* Q9 r0 c
2、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3 Z% z! D1 Q1 b& ~6 g5 ]3 P
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 p8 b; o$ [# S3 \, X1 X6 y+ \# l4 E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 }6 d- x. r5 P8 ^列子著作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G2 h) R  ~/ m; S' W2 o4 _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今人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6 Q: p+ e4 P9 w0 D; M/ k
& U. z: d: Q. I. l  P: i8 U
子列子穷1 T' [$ E' A; V: I# v
【原文】
8 r; G; y5 w6 O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 d% ]7 S. H2 g# Z$ A, t9 J: j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g: i) E4 [; C# d* L" [
【译文】& h* C+ g1 b3 ^; `! R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 \' S+ c4 H2 \; t+ N* C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 Y: r# p/ [) w$ U9 ][注释]7 }' o0 u" Y7 S9 R
郑子阳者:郑国叫子阳的君主
# x( R/ K" c, \" E/ H! ^* L5 e$ V秉:古代容量单位
: M7 w/ v1 Y8 _! A5 ]6 Y- r) c拊心:拍着胸口9 d$ B9 V5 @) L
作难:作乱; B7 C$ ^# Y& p+ t; I  m3 ]
过:探访
) ~# x' a* N! k' _受:接受
- j) o9 c( e6 T0 w' `* ?- a- R$ E
  {4 p) x* a' |5 q! x  d愚公移山 及两小儿辩日* i- G+ n# v% ^7 ~* l
选自《列子·汤问》
3 E6 ?; k" Q0 t, n& ^$ z/ `' S& y5 }* v- c( O/ Y
愚公移山2 m+ I  j8 s8 w: p
【原文】* x) J; P- i! D, y/ R( X; h/ M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3 m! o$ z4 j! t- ^/ _" z& F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 [+ O( D, W4 r$ _/ s/ W' g2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b# l' q% @. i/ r# {& z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x8 h  |( r' R! R, V' u
【译文】/ Z5 B& M+ E8 z6 v) h+ ?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4 a  A$ x) y" L. r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 o$ `" T: p& @. t1 O% S) D7 U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 j- H. Q: Q* i" P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 c! N( d7 B& G, B6 G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1 m# u) g8 q+ i
【主题】
( i! Y& \- s: F& ?! s! u- a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w! A6 ], M( S+ r0 a) n$ d/ t
[点评]5 G1 T& ^& w5 ]8 u9 s8 E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M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d% a5 z8 w+ G8 Z3 V# L
两小儿辩日
) v" G7 O- j  _* c【原文】* `' F3 T7 W: @- ~- g! U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6 s. S/ I" O# G1 f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B3 Z8 y  a0 R# r" M" G1 {, P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9 I1 L& O5 s5 c. F" S+ }5 b. p+ v-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h# t1 N" o" X1 E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u! Z9 E% S- C* ~+ Q9 m
孔子不能决也。
7 G( P- K2 \" d6 p% a3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n4 J. u. q: B4 R
【译文】: b! L0 q0 \6 N! C% o" @; x
孔子往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B# U; z1 X6 s: E' A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h1 w, S2 L; e2 B5 l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2 c+ G0 V' c) z. ~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E2 S2 {/ Z3 n0 R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 P  t8 K# L6 C& M2 s4 U9 g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 i1 R* ^) r/ p% U$ F7 x: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 U' `$ }  H) x+ [[写作特点]* p( |, e! W' ~) i3 v% w4 @' ]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c" u; x( q( Q& C" w  N2 o注:这篇文章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第22课以及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9课。
0 X+ }) C3 {$ w"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E) g2 p" _7 l1 U" |+ q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 t- c/ \2 q3 j3 Y9 s. b  g“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 ^( P  I1 [1 N0 x, O% Y1 y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 i0 @- ~! v2 A5 f“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b* o& f! k: E- J
“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1 ?1 q2 b# U
# S& Y+ L$ `/ k* F1 H
个人名言8 U9 I; U0 U( w# k

8 h3 t' ^5 u( W8 t% J“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