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3|回复: 2

[社会组织民俗] 海上漂泊的疍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4: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20 01:07 编辑

海上漂泊的疍民
转自:万里海疆
  疍家人又称疍民。疍家人之所以叫疍家人是因为他们的船形像蛋。疍家人又称龙人、龙户、蛋民、蛋户等,相传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为官军所迫逃入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疍家人世代相承,流落水上,有海上吉普赛人之称。漂泊,是疍民文化的主题。二百多年前,粤闽沿海一带海霸作恶,疍民一部分被迫上山,另一部分漂洋过海,疍民便由此而来。背井离乡的疍民艰难地融入当地,最开始被称为“疍家黎”,含歧视之意。解放初“海改”时,疍民曾被定为“疍族”,后来才改“疍族”为汉族。目前海南全岛疍民后裔近10万人。疍家渔民的船船舱首层是起居室,中部就是客厅,两旁是卧舱,下层储物,上层睡人。船舱二层是驾驶室。最上面一层算是露台。船的前半部分上层都是打鱼设备,下层就是鱼舱、储水舱和储冰舱。船舱后部各种厨具一应俱全,现在还安装了电视。和老一代比起来,出海已经安全而且轻松了许多,排水量达百吨的机动船安装雷达、GPS、水底探测设备。一次能够出海半个月,最远可达西沙、南沙群岛。碰上好年景,一年最多能赚上百万元,一般也能赚三四十万元。靠天吃饭的疍家人生来就有忧患意识,老一辈疍家人挣了钱很少用来享受生活,节俭生活是疍家人的另一个传统。
  “船便是家,家便是船”,即便现在已经盖起了房子,但除了婚丧、生育等大事,许多坚守传统的疍民依旧选择船上的生活。
dm24fm20.jpg

dm24fm21.jpg
dm24fm22.jpg
dm24fm23.jpg
dm24fm24.jpg
  疍民渔歌
  疍民以船为家,一般一艘或两三船为一户。为了相互照应,他们把船连在一起,故称他们的住所为连家船。疍民生活的空间只有连家船,除了以歌唱自娱外没有任何娱乐可言。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只好靠歌唱自娱,于是他们就成为善于歌唱的群体。他们唱的歌被称为疍民渔歌,其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民间歌谣中的奇葩。如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青年男女多在连家船之间通婚。婚礼也用歌唱来表达:“哥今和妹手牵手,邀妹过船心齐晓;日当江中讨鱼虾,今夜同饮合欢酒。”他们唱的歌称“疍民渔歌(疍民盘诗)”。因常隔船对唱而得名。
dm24fm25.jpg

dm24fm2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疍家人:海上吉卜赛人
dam215.jpg
  疍民生存的样本
  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为苗、黎族,春秋以后为越族、百越族,岭南称南越族。据此,当年茅岗村民应是南越族的一支。也有专家认为,高要水上居民的旧址,属于一种原始居住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便是“蛋家人”的始祖。
  蛋家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以水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如今,他们的后代不再继承祖辈的祖业,最后的一批蛋家人没落。找寻他们,不仅为了记录下疍民生存的样本,也为了保留岭南水乡文化一份残存的记忆。
  在广东南海,北江河畔的平洲北区村,六十多岁的谭大爷站在风中飘摇的扁舟上,“我们这一批人已经成了最后的蛋家,不会有人接过我们手中的桨了。”
  数百支渔船整齐地排列在小桥的两侧,停泊在一湾五千平方米大小的避风塘内。
  大闸门将避风塘和北江分隔开,白天渔船就在避风塘内修整,傍晚时分渔民们驾船从闸门出北江捕鱼,在满天星斗之下辛勤劳作,东方泛白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避风塘。
  蛋家的渔船体积虽小却很有齐全,捕鱼的器具、厨房的生活用具、木板上的草席和被褥、衣物用品等等,不甘寂寞的疍家人甚至还在船内养鸡和狗。
  蛋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的人。在南海的一个渔村里,现在仍有三百人摇着百余条船生活在水上,他们大多是夫妻,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孩子已经上岸了。
  蛋家长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他们在服饰、饮食、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自成一体,有学者称之为“蛋家文化”。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为蛋家,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村里的老人邓老伯回忆自己小的时候所见,那时候都是水上迎亲,‘咸水歌’是蛋家一绝。“天马河水波连波,万千小鸟多又多。百年古榕舞婆娑,好听的古仔一箩箩……”蛋家女人的每句歌词差不多都是同一个音调,朗朗上口。
  “离不开船,离不开水,这就是蛋家人的命”,有蛋家这样比喻,“有的老人家搬进儿子的楼房,可吃、喝、拉、撒都不适应,只能再搬到船上来,这下子才踏实了。
  自称蛇种
  蛇的意象,在中国的南方更加重要。福建省简称“闽”,《说文解字》对“闽”的解释便以蛇的图腾为依据说:“东南越,它(蛇)种,从虫、门声。”。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
  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蛋家人,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蛋家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蛋家姑娘的审美观
  蛋家人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自成一体,蛋民的服饰,旧时以唐装为主,妇女较偏爱玉器,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广东蛋家人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蜑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但有一些专有的词汇。在不少地方,蛋家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因为他们在海上生活,因此他们更信奉龙王和妈祖,初一、十五都会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吉祥。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dam205.jpg
  关于蛋家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说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所以被称为蛋家。而蛋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蛋家。
  清光绪《崖州志》记载:
  “疍民(即蛋家),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据考证,海南的蛋家原本是生活在两广和福建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莆田等市县的水上人家。他们漂行于中国南方沿海各地,为了抵御海浪,大约在一千年前,蛋家人就造出了名为“鸟船”的船只,其船身狭长,上阔下尖,冲波劈浪无所畏惧。也正因为他们很早就具有了远航的能力,才能为了追逐鱼群,或为了逃避战乱和荒灾,由珠江流域驶进南海,并进而跨过海峡来到海南,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靠海繁衍生息。
  如今,海南的蛋家除少数仍留在原居地外,大部分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在上述港湾里形成他们特有的“海上村寨”,并依然“以鱼为生”,固守着他们“海上吉卜赛人”的称号。
  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蛋家属于汉族,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民系,类似客家人。和客家人一样,他们漂泊、迁徙、避世。不过,更多的是不同吧——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他们隐身于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历史,而他们,更多的是淡泊、轻松、知天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26 23:20 编辑

疍家风情舞
  疍家风情舞,展示的是浓厚的海洋文化。
djw14343.jpg
djw04343.jpg
djw2434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