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1|回复: 8

转:王先胜: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2 2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兼与李学勤先生商榷
作者:王先胜

文章来源:http://www.docin.com/p-789375202.html

  提 要: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采集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应该是数字卦(三爻“离”卦),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也不能说它与“伏羲画卦”相关。史前考古材料和刻画中表达与反映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数字卦、阴阳爻画卦都有比平粮台数字卦年代更早的资料。八卦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深入不够,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

  关键词:八卦  数字卦  文明起源  史前研究  考古材料

  《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对2006年5月发现的一件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及其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和解说。该陶纺轮是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的,据《文物》2007年第3期简报报道,其为龙山文化无疑。由此,李学勤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理解和推测。笔者认为,有关言说大多不符合中国历史传说与中国考古的实际,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里将笔者的了解和认识作一简介,期望能引起学界注意。

  “伏羲画卦”神话传说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中国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历史和文化也大多与“易学”、八卦相关,《周易》更是儒家六经之首,三千年来被视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核心构成之一。因此易学起源、八卦起源问题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与重视,它们的解决不仅可能为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古代思想的源流关系带来实质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可能为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和解决带来契机和希望。

  八卦起源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的认识,一是认为八卦起源于远古天文历法,一是认为起源于商周占卜或者史前时代的占卜活动。多年来这两种认识都没有过硬的考古证据。1980年张政烺先生释读商周数字卦后,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后一种认识和理解,以为是发现了一些证据或可供支持后一种说法。唯金景芳先生和李学勤先生等少数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商周数字卦与八卦的起源无关,而只是八卦起源和成熟后用于占筮而得到的一种筮数即据以判断吉凶的卦象,李先生还推断“这种筮数已经比较复杂成熟,应该有更早的渊源,有待将来的发现”[1]。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上的八卦符号无疑是对金景芳和李学勤等先生卓然见解的有力支持和证实,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更不是“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才有八卦符号。

  张政烺先生1980年曾说到距今5000年前崧泽文化中有一组数字卦符号但是后来放弃了,饶宗颐先生指称的辛店文化(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刻画也难以认定[2]。近年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出土陶壶上有一个三爻数字卦[3],不过据我看这个也很模糊和难以认定。笔者的了解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刻画中,有两个十分明确的并列在一起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一五六五五六巽卦(由于发掘报告中笔画挨近不好判断,有一个也可能是一六六五五六蛊卦。见附图),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4]。而且据此可以判断,当时画卦的顺序与商周时期及至今也是一样的,即依序由下往上画。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是三爻“离”卦(不论它是数字卦还是阴阳爻画卦),柳湾墓地出土的两个八卦符号均是六爻卦,二者的年代目前还不好论早晚,它们都属于龙山时代。但是平粮台发现的三爻八卦符号绝不是中国“最早的”八卦符号,因为根据学理和文献传说,三爻单卦的产生必定早于六爻重卦,即柳湾六爻数字卦之前必定还有年代更早的三爻卦的存在。至于年代能够早到什么时间,目前尚难以论定。

  曾被认为产生于汉代或周代用阴阳爻画表现的“正宗”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实际上在已出土史前考古材料中也有不少(只是考古学者一直把它们称为“线段”或者“平行条纹”之类,而且往往忽视它们的条数,甚至可能画错而与器物实际不合)。如青海柳湾出土Ⅱ3式46:15彩陶盆外壁画的是复卦,柳湾Ⅱ3 式214:4彩陶盆外壁画的是颐卦,柳湾Ⅱ1式760:31侈口双耳陶罐外壁画的是临卦,柳湾Ⅱ4 式902:23彩陶盆外壁画的是三爻离卦,《青海柳湾》所列马厂类型彩陶单独纹样之487号是剥卦和复卦[5]。又如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出土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双耳彩陶罐外壁画有三爻的坤卦、六爻的复卦等[6]。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第三期白衣彩陶钵上有一周三组六个六爻坤卦符号而且其数量关系完全吻合古天文历法之历数[7]。

  数字卦和阴阳爻画卦之外,还有多种表达或表现八卦的符号与刻画形式。比如用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的年代在史前早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用数量为八或六十四的线段、圆点以及其它各种刻画形式等都可以。陈久金、张敬国曾经论证安徽含山县出土5000年前玉版上刻画的八角星纹和分布八方的八个圭形箭标均是表现和寓意八卦[8],最近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列举和证明了更多的八卦表现和表达图形方式[9]。

  上述这些材料为我们探讨八卦起源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线索和依据,只是囿于成见和传统,考古学者多半不识而其他相关学者又了解不够、深入不够,才使我们至今都有所不知。

  李先生将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与“伏羲画卦”相联系,比较牵强,不仅年代上有差距、“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而且也与史前考古出土八卦资料的分布及其年代差得很远。至于据《系辞》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而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就联想得过于遥远并且过于牵强附会了。

  《系辞》那段话原文是:“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叙说伏牺画八卦是观天地、取万物的结果,而各种器物的发明均受到八卦符号的启发和启示,从文理看,这种八卦符号指的是六爻重卦如益卦、噬嗑卦等等,而非三爻单卦。所以包羲氏(伏牺)“取诸离”不当理解为三爻的离卦而应当是指六爻的离卦,不能勉强与平粮台八卦符号拉上关系。

  李先生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没有指明具体文献,除了司马迁《史记·周本记》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外尚无可靠文献和依据,而司马迁的说法已被商周大量六爻数字卦的存在所否定。中国古代文献和传说中倒有不少讲伏牺时有《连山》易、神农时有《归藏》易、黄帝时有《乾坤》易(即《周易》)的资料,而连、归、周“三易”都是六爻卦而且应该是阴阳爻画的六爻卦而非数字卦,说明伏牺时可能已有阴阳爻画的六爻卦、重卦,而这与上面分析列举的考古资料、刻画纹饰更能够吻合。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六爻卦存在的年代到底有多久,最早的八卦符号又产生和出现在哪里,其发展和传播情形如何。伏牺时代“画卦”以及伏牺时代的存在看来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但是伏牺时代和伏牺“画卦”到底有多久、画卦的“伏牺”是在甘肃成纪还是河南淮阳或者其它地方,还无法说明和证明。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和热烈,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史前考古材料、史前刻画纹饰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深入释读研究以及充分利用。一方面考古学家忙于抢救发掘和整理出土资料,缺少可靠理论、方法和某些相关知识对所得材料尤其是纹饰进行深入研究、释读,甚至器物纹饰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普遍地存在随意对待纹饰的现象[10];另一方面考古界之外的学者由于学科隔离又大都不熟悉和理解考古材料,甚至对读懂考古报告、论文感到头疼以及茫然无绪,极其丰富和庞大的考古材料难于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去。本文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批评,希望学界在了解、释读和研究考古材料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4页。
[2]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北京第1版,第203页。
[3]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4] 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154页单独纹样第470号。
[5] 均见《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发掘报告。
[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半山、马厂类型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封三彩图3、4。前者在双大耳罐的腹中部画一道弦纹,下接双线倒三角纹作二方连续图案分布一周,上画两个三爻坤卦符号在双耳之间对称分布;后者在双大耳罐的腹中部偏下画一道弦纹,下接双线半月形纹饰(考古学者一般称为垂帐纹)作二方连续图案分布一周,上画两个六爻复卦符号在双耳之间对称分布——为了将复卦的初九爻与其下的弦纹区分开,画者特意将弦纹画成弧线形,使其中部远远地离开复卦的初九爻,以免二者混淆使人误会。坤卦象征地、土,复卦寓意冬至过后“一阳来复”为一年之始,这些象征和寓意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
[7] 王先胜:《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王先胜:《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杨伯达、郭大顺、雷广臻主编:《古玉今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第1版。
[8] 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
[9] 王先胜:《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
[10] 王先胜:《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5-12 20:20 编辑

附录: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
李学勤
 光明日报2007-04-1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乾坤客案:所谓“离”,即上图半圆线中间的类离符号,可能仍有些猜测成分,不能得到确证。
  
2006年5月23日,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一件黑衣陶纺轮,上面有刻划符号,简报已刊于《文物》2007年第3期。

  这件纺轮已残去一半,直径4.7厘米,孔径0.5厘米,厚1.1厘米,系于当地龙山文化层断崖下拾得。其应属层位是平粮台三期,纺轮的质地、形制均与该期以往发现的纺轮相同,同时采集的陶片也都有典型的龙山特征。因此如简报所说,纺轮是龙山文化遗物没有疑问。

  平粮台古物博物馆的友人给我看了这件纺轮。使我极其惊讶的是,纺轮上的符号可谓非常清楚的卦象。虽然原物只剩一半,符号是完全的,这是明明白白的“”形。其上左方用两笔钩画了边框,但与中间符号绝不相混。刻划的结构,运笔的风格,在其他龙山时代陶器符号中罕有可比。

  今天看到这个“”形符号的学者,恐怕都会觉得可能是易卦,不过组成这一卦象的笔划应该怎样认识,大家会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卦画,以两种符号表示阴爻、阳爻,也可以将之看作筮数,即所谓“数字卦”,由两种数字合成。这个问题,容下文仔细讨论,不过无论怎样,“”总是三爻的卦象,就是离卦。

  卦象符号近二十多年有许多论著探讨,也搜集了大量例子,不过凡是早于商代殷墟时期的,都难于落实,多有争论。平粮台的这件纺轮,提供了时代较早又可凭信的例证。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淮阳自古传说为伏牺所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大家知道,《易·系辞》云:“古省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牺画卦之说脍炙人口,而这件可能是上古卦象遗迹的纺轮刚好出土于淮阳,确实是发人深思的。

  还要提到,上引《系辞》一段下面还讲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平粮台古城的建城年代在距今4500年以前,尽管较早,仍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这是我们研究时不可忘记的。

  现在谈一下卦画还是“数字卦”的问题,关键是在对“”中间“”形的理解。

  前些时候论及战国楚简的易卦,我曾说明其中两斜笔交叉不能认为是“六”字,因为到那时“六”字已没有这么写的。假如向上追溯,便不是如此,例如殷墟甲骨文的“六”字就有的作“”,孙诒让、罗振玉已经识出。于省吾先生说:“为六之初文。甲骨文六字作者,乃早期卜辞兆侧之纪数字”。此外仅见于个别合文,用于卜辞之中者,则作介等形,“其不作以其与入字形同易混。”他还提到山东章丘城子崖陶文“”,认为也是“六”字。然而城子崖的符号“”是不是数字无法确定,甲骨文的“六”作“”或许只是简省,恐还不能讲“”一定是“六”的初文。

  把“”看作卦画,意味着它是阳爻“--”的前身。战国楚简易卦阴爻作两斜笔,最多见的形状正是“”。我曾揣测这是因为竹简狭窄,很难写成“--”的缘故,如今考虑,或许阴爻符号本来是“”,后才拉平,也未可知。由于最早的符号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目前似乎不宜作什么定论。

  以上所说都是试探性的,总之平粮台纺轮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希望能得到学术界重视和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5-12 20:36 编辑

附:李守力的文章
对三个惊人相似的太阳离卦刻符的最新释读
【提要】
对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卦符,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扁壶背面朱书陶文,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初年墓铜戈内上所铸的筮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它们都有太阳符号和离卦刻符;破译了陶纺轮卦符的另两个刻符的含义,更好的解决了陶寺遗址扁壶背面两个朱书符号释读的难题。
三个惊人相似的制器尚象离卦刻符,地区跨度400公里,时间跨度1500年。说明古圣先贤制器尚象的事实。
1、对4500年前的离卦刻符的最新解读:
平粮台是传说中伏羲演八卦并建都的地方,史书*记载这里是“太昊之墟”。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 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侧。20065月,在平粮台古城遗址东北处的断崖下,考察人员无意中捡到了一枚半圆形黑衣陶纺轮(注:陶纺轮为圆形,只有一半,故为半圆形)。
陶纺轮是古代妇女常用的纺线工具,新发现的这枚陶纺轮呈半圆形,直径为4.7厘米,孔径为0.5厘米,厚为1.1厘米,在上面有一种阴刻字符。200610月经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等专家研究,确定带有字符的陶纺轮为距今4500多年的龙山时期文物,字符系这一时期八卦中的离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守力按:陶纺轮,中间有孔,正是离卦中虚之卦象。上图卦符:“—六—”阳爻阴爻阳爻组成离卦。考古发现4500年前的离卦,说明古圣先贤制器尚象的事实。证明古代科学技术与易经的密切联系。(∧,即“六”)
然而,这块陶纺轮尚有两个重要的符号,被专家们忽视了:
一是在离卦刻符外侧还有一个更大的两斜笔交叉“∧”,这是阴爻的写法,也是甲骨文“六”字的写法(所以《周易》把阴爻成为六)。二是古“六”字把离卦刻符半包括起来连接到陶纺轮边缘有一个阴刻的太阳图案。
如何解释这两个刻符呢?
《周易·说卦传》云“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陶纺轮上出现的太阳正是说明“离为日”的卦象。大的两斜笔交叉“六”字又是一个导向,把离卦刻符与太阳连接起来。(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也有一个箭头形标识,指示数字卦的环读走向。)
2、陶寺遗址扁壶朱书陶文与卦象文字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扁壶是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 III 发掘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约当BC22002000)灰坑H3403出土的。
扁壶是陶寺遗址常见的一种汲水用的陶器,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以利入水,颈或口部设泥鋬,便于系绳。



朱书文字扁壶为残器,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朱书“文”字偏于扁壶鼓凸面一侧,另在扁平的一面尚有一组朱书文字符号,又沿扁壶残器断茬边缘涂朱一周,当为扁壶残破后所描绘。
对扁壶正面(鼓腹一侧)的“文”字,因与甲骨文同字的形体、结构十分相象,做过考察的多位古文字学家尚无提出异议者。
对扁壶背面(即平腹一面)的两个“符号”,专家的观点多有不同。罗琨认为是“易”字,何驽等认为是“尧”字,冯时认为是“邑”字(冯时说,先秦儒者都认为夏禹的名字叫“文命”,文命也就是文德教命。《礼记》上又说夏重人道,重文教,即是强调人。陶寺遗址发现“文邑”扁壶,“文邑”就是夏邑。商代的甲骨文里有“文邑”一词)。
李守力按:
扁壶背面(即平腹一面)朱书符号与甲骨文“易”、“尧”的字形差距很大,“邑”字较有说服力。愚以为这个符号是制器尚象的卦符,上边的圆圈是日,下面是由“一六一”,离卦。正是“离为日”的卦象。
至于为什么把“离为日”卦象与“文”字分别画在扁壶扁壶背面(即平腹一面)和扁壶正面(鼓腹一侧),笔者认为这是扁壶主人为了追述尧(或禹)丰功伟绩而作。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马注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舜典》云:“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注曰:“终,尧终帝位之事。文祖者,尧文德之祖庙。”此可表明尧的尊号为“文”。
离为日,日为大明,以此标明唐尧(或夏禹)的文德如太阳照临四方。
扁壶破茬周匝涂朱,罗琨解释为:“两字之外,沿残边涂朱一周的划界,可以表示四极以致上下,正有‘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寓意。”
陶寺遗址扁壶离卦刻符比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卦符晚了约400年,地区跨度有400公里。
3、洛阳北窑西周初年墓铜戈内上所铸的筮数
洛阳北窑西周初年墓M203, M210出土的3件铜戈内上所铸的筮数“一六一”,离卦。铜戈属兵器,《周易·说卦传》:“离为戈兵。”故这里的筮数《离》卦当是其载体铜戈的象征。
在离卦铸造刻符的左侧有一个太阳符号,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这无疑是1500年前“离为日”卦象的延续。


铜戈卦符比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卦符晚了约1500年,地区跨度有250公里。
【总结】:
《周易 易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淮阳自古传说为伏羲的首都。有上古离卦卦象遗迹的纺轮刚好出土于淮阳,确实是发人深思的。
《周易 易传》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三个惊人相似的制器尚象离卦刻符,地区跨度400公里,时间跨度1500年。说明古圣先贤制器尚象的事实。
【文献参考】:
1、《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发现4500年前的八卦字符》,新华网郑州20061025日专电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卦形字符》,人民网河南视窗讯2006-10-13
2、李学勤:《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光明日报2007-04-12
3、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2001 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总一期,
4、罗琨:《陶寺陶文考释》,2001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 2001总第二期
520031128日,何驽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
6、葛英会先生《破译帝尧名号,推进文明探源》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三十二期
7、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中原文物2001年第4
    http://tongzi.blog.hexun.com/52317223_d.html
8、廖名春:《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周易研究》200305
9、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0: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文章中恐均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马家窑陶器,早于西周,上面的数字是无疑的,只是是否数字卦,还是个疑问。那个西周兵器上的应确为八卦符号。

其他上古的符号是八卦还是装饰纹,仍不能充分肯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06: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会很有意义。但现在的材料还是太少了,难以做出科学的结论。谢谢乾坤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5-14 08:57 编辑

六爻数字卦只能产生在阴阳推步历产生以后,因此,有六爻数字卦的时候,应该就有了推步历。推步历产生以前不可能形成六爻数字卦。这可以做为一个考古中判断历法时代的一个认识。据传伏羲时代画卦,只能是八卦,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阴阳历。黄帝时,有调历,是阳历还是阴阳历不得而知。据传尧时,有了阴阳历,但是观象历还是推步历不得而知,但从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出土彩陶上,证明当时已有闰周,其历法是阴阳历,与传说的尧时时代大致相近。甲骨文中可判断商代有了推步历,也就有了数字卦。在此之前,不能肯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好!
卦与历的关系问题,是应该好好研究的。
我觉得,卦与历,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不同是主要的。
在卦与历的关系上,是历附于卦?还是卦附于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2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是一种自然科学,它的存在,完全可以不依赖卦而存在。

卦画呢?它是一种抽象符号。

卦可以表现历理,也可以表示哲理。但它的形成,起源于阴阳,即天文历数。然而自上古,卦就可能有卦符,它不仅应用于历法,也应用于卜筮。

数字卦有两类,一是历数数字卦,它是后来的巫卜数字卦产生的源头,没有历数数字卦,就没有巫卜数字卦。巫卜数字卦的机理,与历数数字卦一脉相通,但巫卜数字卦仅是一种数学上同余算法的方便传承的算例,与历数数字卦有很大的差别。

然而,从历史来看,二者应并行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23: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代的阴阳历法,是需要求取上元的,只要想求取上元,必须有筮法。现在数学界认为求取上元是同余算法形成的原由。而无论巫卜数字卦还是历数数字卦,都与同余算法相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